陸銀來台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邀集36家國銀高層做業務聯繫,聚焦兩岸、放款訂價、產業集中度、放款覆蓋率和連帶保證人制度等5大議題,其中,國銀力爭提高陸銀來台參股比率到20%及開放國銀可投資陸債。
陳裕璋昨邀集國銀高層做業務聯繫,會議討論最多仍屬兩岸政策,據透露,會中業者爭取提高陸銀來台參股比率,從目前單一陸銀參股國銀5%,建議可提高到15%或20%;行庫高層則爭取,開放國銀香港分行可投資中國企業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
依金管會規定,目前單一陸銀來台參股國銀比例,限5%,若加計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則限10%,遠銀和永豐金會中表示,希望可提高參股到15%或20%。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陸銀來台作為策略投資人,單一陸銀限制5%太少。台灣的銀行規模都不大,5%簡直是開玩笑,中國大陸之前銀行有訂5%是因為其銀行規模都超級大,台灣沒有再自我設限的本錢。
第二、永豐金和遠銀提出放寬陸銀投資比例建議,看來是有和陸銀在積極談合作中,永豐金是推展人民幣相關業務最成功的業者。
第三、QDII現有開放比例10%,沒有什麼道理。中國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短期內不會大舉投資台灣,策略投資者一定先行於財務投資者,台灣主管官員現在的思維是將20%的額度切一半,10%給策略投資者,另10%給財務投資者,然後有限制單一策略投資者不得超過5%,這些都說明了台灣缺乏國際觀並且不了解實務。
第四、馬總統已表示應該放寬陸資來台,兩岸政策最重要的不是業務交流,而是雙向投資,希望這次能看到明確的成果。
台灣港務
為提升國內港埠整體競爭力和經營效率,立法院上週三讀通過《國營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未來基隆、台中、高雄及花蓮等四大國際商港將比照桃園國際機場轉型「公司化」經營,整併為一家由政府百分之百獨資的港務公司,透過企業化經營管理和「港群」觀念,統合各港發展,並與國際接軌。
交通部港埠公司專案推動小組辦公室主任盧展猷表示,港務公司總公司將設置在高雄,目標明年一月一日掛牌上路。港務局改制為港務公司後,預期能改善目前各商港各自獨立,發生「搶貨」互拚績效的內部競爭問題。未來各港分工將更明確,資源也能作有效合理的分配及運用。
為提升港口競爭力,交通部進行航港體制改革,港口管理採「政企分離」,港口經營採民營化,港務局改為「港務公司」,港務公司最大目的是「投資海外港口」。
「台灣港務局公司」強化經營彈性、效率及活力,與國外港口進行策略聯盟建立綿密航運網,結合國內外產業供應鏈,打造高雄港為旗艦及亞太海運樞紐,帶動南部經貿。未來高雄港、台北港以國際貨櫃為主;台中港將作為兩岸貿易直航港;基隆港仍繼續發展郵輪母港及客運港;花蓮港以滿足地方產業需求與觀光遊憩港為主;並串連蘇澳、安平等港形成港群相輔相成。
毛治國說,成立港務公司最大目的在選擇有潛力的國外港口進行投資,並與投資港口簽署協議,要求一定比例貨運到台灣港口轉運,增加台灣港口貨源。台灣港口民營化也有利外國港口投資,已有外國港口前來洽詢相關事宜。
我們的意見如下: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條例,「公司化」是「民營化」的第一步。
第二、我們肯定港務公司最大目的是「投資海外港口」,台灣的港口要積極和國外港口策略聯盟,不只是引進外資夥伴,還應該走出去,新加坡和杜拜都有類似的作法。
第三、將四個港口放在控股公司之下,各有其定位,是正確的作法,值得其它部會應該學習,舉例來說,台灣證劵交易所和櫃檯買賣中心,期貨交易所的「四合一」,到現在還沒有下文,無法面對國際證劵交易所整合的大趨勢,值得深思檢討。
第四、台灣建設財政來源不足,應該放寬外資和陸資來台投資基礎建設。
復興航空 / 空巴
復興航空私募策略夥伴出爐,引進寶典交通產業基金(Paradigm Transportation Fund)。該基金背後投資者EADS(歐洲宇航集團)為全球前二大飛機製造廠空中巴士(Air Bus)母公司,創下台灣航空界與國際大廠合作首例。
據了解,看好亞洲航空市場前景,EADS旗下寶典投資集團特別成立一個「寶典交通產業基金」,第一筆投資就認購復興航空私募股權。復興日前宣布採購空中巴士20架飛機,雙方從業務深化到資金合作。
市場人士說,雖然這次私募金額僅8.98億,增資後持股約10%,據了解,復興引進資金後,空巴有機會與復興共同在桃園航空城內投資維修機棚。
消息人士說,空中巴士已和政府單位接觸,確實有意投資維修機棚,主要有四大因素,包括台灣維修技師素質高、兩岸航線發展快速、台灣地理位置優越,加上空中巴士未來飛機訂單多數集中在亞洲市場,後續合作投資機會相當大。
復興航空指出,私募基金已經到位,私募有價證券三年內不得移轉,將可確保雙方合作關係。寶典投資金額超過5億美元,台灣達虹也曾獲得寶典投資。不過對於私募對象背景及未來合作模式,復興不願回應。分析師認為,復興航空如果背後有空中巴士的技術、資金奧援,未來在飛機採購、維修、售後等,競爭力可大幅提升,與華航、長榮一較高下。
我們理解:
第一、復興航空和政府一直大張旗鼓宣揚空中巴士,其實真正的投資人不是空中巴士而是寶典交通產業基金,空中巴士母公司只是此基金出資人。
第二、這說明PE現在已是國際投資的要角,政府和民間應該認清這個現實。
第三、復興航空對於私募背景和未來合作模式,異常低調,不願多談,說明這可能只是一件純財務投資案。
第四、假如投資者是PE,可能沒有這麼順利,主管機關說不定要檢討外資PE對台灣策略產業的影響和貢獻,這可能也是復興航空願意將錯就錯,順水推舟的原因。
第五、當然也不排除空巴利用寶典基金這個工具(vehicle)來進行投資,那麼就需了解是否空巴已為基金的唯一或重要股東。
第六、中國大陸基於政策限制和人民幣PE的競爭,已不是外資PE的天堂,台灣應該敞開大門將外資PE資金導引到我們這邊來。
華為
中國網路設備龍頭、華為加速拓展全球暨海外市占,首度在台啟動海外駐地中高階專業經理人挖角行動。華為表示,台灣在電信暨IT領域的中高階經理人養成經驗豐富、超越大陸,文化背景又比日韓來得容易溝通,此次對台延攬高階經理人,將是人數及規模最大的一次。
華為表示,未來準備在南非、印度、墨西哥、波蘭、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中東等國家拓展海外市場,人才需求若渴,將鎖定電信領域的處協理、副總經理及海外單一市場總經理為主。
華為透露,針對企業用戶市場,將啟動3年3萬人大規模招募人才行動,華為特別透過公司所成立的商業諮詢部門、開始展開大規模的徵才行動,並於深圳、上海、北京、新加坡及歐洲設有人力中心。
華為表示,最近已透過台灣獵人頭公司,進行各領域的挖角及延攬人才行動;華為強調,過去華為在台挖角的中高階主管、大多以派駐台灣為主,少部份大陸市場需求,這次針對海外市場、品牌及創新業務發展,首度在台大啟動的中高低階人才挖角行動、人數規模,華為強調都是有始以來第一次及最大規模。
華為所以鎖定台灣尋找中高階人才,主要看上台灣的電信產業發展、相較大陸市場快上好幾年,並且早已培訓出一群具備10幾甚至20年經歷的中高階人才,可以協助華為快速拓展海外市場。
電信設備大廠華為,今年參與ITU大展強調雲端運算的服務。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部長雷芬斯伯格(Ron Raffensperger)表示,2020年,數位內容將是現在的270倍,將有75億網民及高達500億美元的連網終端,都將刺激企業和電信營運商對雲端的需求。業界分析,雲端商機分為「雲」以及「端」,「雲」的基礎建設包含伺服器、交換器及儲存設備,「端」代表終端的手機、平板電腦、網卡等,台廠廣達、聯發科、宏達電、英業達與多家網通廠等大力布局「雲」及「端」商機,明年接單能量將隨著市場需求增加起飛。
華為近期也擴大雲端布局,計畫擴編雲端人才從現在2,000人增至4,000人,與賽門鐵克成立華為賽門鐵克,強化資安,已擁有近30家軟體合作夥伴,未來將持續擴大。華為也在上海埔東造全大陸第一朵健康雲,與中國聯通合作推出企業雲端服務,並切入中國移動雲端運算供應鏈。
展望未來,華為也將主打「雲」及「端」兩大市場,今年新增企業及終端事業群,企業主打雲端,終端則採ODM代工貼牌與品牌雙引擎並進。華為國際媒體關係事務部總監顏光前表示,全球50大的運營商中,華為已經打入八成客戶,將成為發展終端設備基礎,已經打入T-Mobile、中國電信及中華電信等客戶,未來更將採代工貼牌及品牌雙軌前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名電信設備供應商,成為第一大指日可待。
第二、華為全球化積極,將在新興市場大展拳腳,需要很多人才,台灣人東西文化色彩兼具,自然成為最佳目標。
第三、政府應該放寬台灣企業和華為的往來,甚至允許成立合資公司。當然台灣可以和美國一樣,把華為視為敵人,將電信資源作為國家戰略產業,但台灣沒有封閉的條件。
第四、華為不需要到台灣來投資,他只要高價把台灣的中高階人才挖光就好了,這次挖角的行動如此公開,大規模,令人不寒而慄,「薪水增加、替高速增長、全球第一名的企業服務、培養大陸經驗」這是一個絕大數人很難拒絕的提議。
第五、華為的戰略重點在雲端,這也是台灣的策略發展方向。政府可能覺得我們已經做得很多了,但是和大陸一比較,真的還差得很遠。
金蝶
金蝶國際軟件集團24日正式成立台灣分公司,這是繼香港、新加坡後,第三個海外據點。董事長徐少春表示,台灣是前進亞太市場的重要跳板,兩岸簽署ECFA後,金蝶投資台灣,有助兩岸攜手布局全球。
金蝶已在港股上市,是大陸IT軟體服務業龍頭,提供如企業資源規劃(ERP)、等軟體服務,已在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地設有研發中心。
徐少春稱,在台灣設立分公司是集團邁向國際的重要戰略。協助台商拓銷大陸市場,或是藉台灣國際化,前進亞太市場,有互補效果。金蝶近期正加速海外擴張,繼香港、新加坡、台灣分公司後,馬來西亞分公司也將於近期開業。
來自大陸的金蝶,看似缺乏台灣本土優勢。但徐少春充滿信心的說,金蝶的客製化研發技術、跨行業服務經驗及大陸市場經驗,能提供台商差異化服務。
眼下,大陸內需市場正興起,有意布局大陸或從出口轉內銷的台商,都可與金蝶合作,直接承接金蝶豐富的本地市場經驗,減少摸索時間與成本投入。為滿足軟體業在地化需求,金蝶台灣分公司也將招聘台籍員工,組建台灣團隊。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金蝶是大陸科技企業,來台投資深耕台灣市場,特別值得關注。
第二、金蝶第二個考量是承接大陸台商的生意。
第三、金蝶第三個考量是利用台灣前進亞太,兩岸攜手共進世界市場。
第四、大陸新興民營企業比台灣企業更有國際觀,懂得積極走出去。
第五、除了開發市場,金蝶在台灣投資還能有效運用台灣人才。
小肥羊
小肥羊26日宣布,大陸商務部決定延長其被百勝餐飲集團全面收購的反壟斷審批。市場疑慮,該併購案恐怕夭折,昨日股價一度重挫逾13%。
小肥羊是大陸唯一赴香港上市的連鎖火鍋店,據26日午間公告,大陸商務部依反壟斷法,將申報審查期延長60日至今年12月24日屆滿。因此,百勝集團的要約收購建議的前提條件尚未達成。小肥羊並沒在公告中說明商務部延期的原因。
上海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券商分析員也表示:「延期的情況並不多見,通常這一類審批三個月就會有結果。」不過,他也稱,或是因為關於火鍋行業的資料不多,大陸商務部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調查。
市場會如此憂心,是有前例可循的。2009年,大陸商務部就曾祭出反壟斷法,否決美商可口可樂併購大陸匯源果汁;商務部此番延長審查期,讓百勝併購小肥羊增添許多變數。
今年5月,旗下擁有肯德基、必勝客等美式速食連鎖餐飲品牌的百勝集團,提議以每股6. 5元(約新台幣25元),總金額最高45.6億元(約新台幣176億元)的現金,全面收購小肥羊並下市。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中國大陸對於民族品牌還是非常在意被外資併購。
第二、由此看來,宏碁能夠以品牌授權方式併購方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可能也是因為大陸官員希望促成兩岸合作,以及對台資企業另眼相待。
第三、下一個值得關注的案子是徐福記,這是台商企業,但卻被跨國企業雀巢併購。
第四、台商不妨多和大陸企業合作,或以台商身分併購,外資PE非常願意支持台商在中國大陸和全球的產業整合。
第五、未來幾年,中國大陸企業都會是全球的資源整合者而非被整合者。台商有兩個策略選項:一是轉型成為整合者,另一是被外資或中國大陸企業整合。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被外資整合較佳;從市場來看,則被中國大陸企業整合較佳;但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唯有被外資整合台商才能繼續有角色可以扮演。
張忠謀
前幾天,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總統頒發景星勳章,並發表簡短演說。「經過二十幾年努力,台積電已是全世界半導體三強之一,」他說,希望「社會、政府也能夠珍惜我們」。
張忠謀沒有解釋,所謂的「珍惜」是什麼意思。但無論他的答案是什麼,台積電應是全世界最不必開口索「珍惜」的企業。多年來,政府不只出錢,還給予各種優惠,處處照顧有加。張忠謀本人更是名利雙收,現在還獲頒勳章,哪裡不珍惜了?
何況,假如他同一天談話中所舉的例子,是他要求被珍惜的理由,更是啼笑皆非。例如他提到他的主要對手三星,「韓國對三星的照顧無所不及」,「連三星的老闆被判刑也被赦免。」他指的,應是多起弊案纏身的前三星總裁李健熙,因為背信與逃稅遭到判刑,兩年前卻獲得總統李明博赦免。
張忠謀還特別提到,「台積電超過八成員工在台灣,超過九成投資也在台灣」。但看看全台數十萬家企業,台灣員工與本土投資占比更高的,比比皆是。又有哪家不必被珍惜呢?
像張忠謀這樣,明明公司又大又賺錢,卻仍感慨政府照顧不周的,大有人在。不久前,全球央行在討論巴賽爾協定時建議,提高全球大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就引來摩根銀行總裁狄蒙對美國政府的不滿。這項規定是「反美國」的,他說,任何美國總統、財政部長,都應該讓自己國家的金融業「又強又大」,政府不應棄守這個優勢。
有優勢,當然不能輕言棄守;政府照顧自己國家企業的利益,本來也天經地義。問題在於:該照顧哪些企業,該如何照顧法?
二戰以來,包括台灣在內,很多開發中國家都採納了「產業政策論」──政府應站在「制高點」上,找出未來有潛力、能創造就業、對國家經濟有好處的產業,然後訂出政策特別「照顧」,相信著只要這個產業好,國家經濟就好,人民生活就能改善。許多國家的產業政策,後來也的確發揮了效果,從韓國到台灣,全成了工業大國,經濟成長耀眼,國民所得提高。
但是今天,產業政策已在許多國家陷入失靈狀態。有些產業讓政府花了很多錢,卻依然扶不起來;有些產業扶起來了,卻在其他國家同業的競爭下陷入苦戰。更糟的是,就算這些產業好,今天也未必能嘉惠多少總體經濟,基層勞工的所得與生活,更沒有因此獲得改善。
換言之,要國家的經濟好,我們需要的不再是偏袒的產業政策,而是更廣泛實施的勞工政策;企業要迎戰未來,需要的也不是來自政府的珍惜,而是得從對員工創意與能力的重視開始。多年來,台積電──以及許多表現優異的科技業者──能在世界不斷更上層樓,靠的正是這樣的創意與能力,而不只是政府的協助。
未來也當如此,面對競爭環伺,誰說台積電的員工們不能用自己的努力與創新,而得靠政府的「珍惜」來打敗強敵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張董事長終於也有說錯話的時候,這次中時和聯合報系都有人跳出來反駁他。
第二、張董事長的問題在於他太過於矯情,作為一個企業龍頭和天之驕子還要抱怨政府沒有好好照顧珍惜。
第三、相對來說,林百里比較有guts,他會積極批判台大電機系,但不會說政府不照顧他。
第四、郭台銘也比張忠謀強,郭董一向表示自己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政府從來不照顧他,他能活到今天完全是憑著打不死的蟑螂的毅力。
第五、作為台灣龍頭企業,台積電的社會責任其實是不足的,政府積極在轉型,也不見台積電有什麼跳出來擔任火車頭的遠見與勇氣,三星至少提出了下一個十年的五大戰略產業,除了TFT-LCD和LED以外,另外還包括生物科技和醫藥。
第六、台積電在M&A上策略也極為保守,只有近年藉由併購茂迪跨入太陽能領域,台灣需要走出去,但台積電不像鴻海或宏達電,從來沒有在海外併購樹立任何標竿。
第七、話說回來,台灣社會的反商情結似乎越來越嚴重,企業裁員或放無薪假引起那麼大社會的波動,就像「佔領華爾街」運動從紐約到台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會收入不平均造成的不滿正在蔓延,政府倒向弱勢族群雖然可以爭取選票,對於改善經濟結構並無實質性的幫助。
惠普 / 雲端
台灣惠普董事長暨企業事業群總經理王嘉昇表示,在未來兩岸金融業開放,台灣金融業增加企業競爭力下,惠普已成功向總部爭取在台灣建置北亞支付雲端處理中心,台灣和北亞區的客戶的支付系統都將在台灣進行。
王嘉昇表示,惠普總部捨棄日本與香港,選擇將此中心落腳台灣,南亞的支付雲端處理中心則是在澳洲,不過對於這項投資的時程規劃與投資金額,則不便透露細節。
王嘉昇表示,惠普在台灣市場經營多年,過去一直和多家台灣金融業者有過支付系統委外相關的合作,如信用卡、預付卡等。
他表示,北亞雲端支付處理中心將提供客戶雲端處理的所有支付系統,如信用卡、行動支付等,同時此計畫也可以說惠普在投入雲端基礎及平台建設後,第一個在台灣落實的Payment as a Service專案,且服務不會侷限在台灣,將橫跨北亞市場,服務企業發展雲端商業。
對於近來市場相當熱門的行動支付議題,王嘉昇表示,已經開始和台灣政府以及幾個金融集團進行合作洽談。不過目前各個市場包括台灣,對於行動支付都還在推廣階段,未來這部分的發展若能獲得政府大力支持,將有利整體發展。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這是繼Google之後,第二個國際知名IT大廠來台投資雲端產業。
第二、日本和香港均是亞太地區金融中心,但是惠普捨棄它們而選擇台灣作為雲端「支付」中心,意義非凡。
第三、台灣的優勢包括:有完整的IT產業鏈,金融業發達,靠近中國市場,能說流利的國語和英語,人才水平高,有龐大的高水平消費善於接受新事物和運用新科技等。
第四、台灣政府應該積極讓世界一流雲端技術服務業者來台擴大投資,包括微軟、IBM和中國大陸的華為,並且鼓勵其和本地業者形成投資夥伴關係。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經商環境 法規鬆綁 外商投資 兩岸產業合作 外商研發中心 陸外商FDI 陸企競爭 中鋼 綠色供應鏈 中國水電IPO
經商環境
世界銀行公布「2012年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2),新加坡在183個經濟體中連續六年高踞榜首,台灣拿第25名,比去年經調整後的排名退步一名。這是世銀第九份年度全球經商環境排行榜。
報告說,全球大趨勢是加強金管改革,改善企業環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方便經商」的條件愈好,排名愈前。
新加坡除了財產登記拿14名、執行合約拿12名,其他項目都在十名以內,包括「跨境貿易」拿第一。
香港除了「財產登記」排57名、「破產處理」16名,其餘項目都在十名以內,包括「處理營建許可」拿第一。
南韓從第15名升到第八,進步不小,主因是改革積極,包括調查指出南韓在三大改革表現佳,包括啟動一套線上企業創辦系統,以及啟動一套方便企業訴訟的電子系統。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20日表示,韓國大躍進,前進七名,進入前十強,台灣倒退一名。「我對這樣的結果不滿意,今年泰、馬都在我們前面。」
國際投資人會參考世銀經商環境報告選擇投資地點,劉憶如說,亞洲我排名落後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更擠進全球前十強,是一大警訊,「明年經商環境努力目標,追上馬來西亞。」
劉憶如指出,談到競爭力排名,併計經濟表現和民間部門競爭力時,台灣的競爭力表現不錯,但評比各國政府創造出的經商環境時,法規鬆綁進程緩慢弱點,完全暴露出來。
劉憶如對韓國排名大躍進非常緊張,她說,2005年發布排名27名,前年到19名,去年15名,今年再上升到第八名。台灣由去年修正後排名24名,今年倒退到25名。
劉憶如列出不滿意項目:一、關閉企業項目,由第十名退居第14名;二、中小企業獲得信貸項目,由第64名退居第67名,此項馬來西亞連續兩年蟬聯第一。
我們的觀察:
第一、馬總統「黃金十年」的施政主軸「開放佈局」看來真是當務之急,台灣過去是自己把門給封起來了。
第二、陸資來台的開放也是重點,希望馬總統上週的講話能真正地落實。
第三、台灣輸給南韓就算了,連馬、泰都不如是真正的挫折,政府相關部門應趕快拿出對策。
第四、鬆綁不只是經濟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金管會。金管會對企業下市或PE來台投資仍保留態度,未來應再開放。
法規鬆綁
為提升國內經貿投資環境,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下月起針對各大新興產業,邀集產官學各界代表,召開大型產業研討會,希望明年3月前彙整出各新興產業極需鬆綁的法規清單,交由行政院決定是否鬆綁。
世界銀行日前公布「2012經商環境報告」,台灣名列第25名,表現不僅大幅落後我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甚至不如排名第17的馬來西亞。劉憶如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法規鬆綁腳步不夠快」。
經建會預計下月起在各縣市召開大型產業研討會,直接討論法規鬆綁、產業整合及異業結盟等議題,加快法規鬆綁腳步,經建會也同步研擬白領人才與產業環境的法規鬆綁。
白領人才方面,劉憶如說,上月已召開過跨部會協調會議,討論如何鬆綁白領人才限制,第一波將檢討與中研院人才宣言直接相關,且僅須修改行政命令者,本月底會有答案。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缺乏一個foreign investor friendly 的環境,小股東的權益凌駕在外資、陸資和PE之上,政府部門互踢皮球,沒有一站式的投資服務。
第二、馬總統是法律出身,卻把投資環境搞得此窒礙難行,客觀地說真的難辭其咎。
第三、台灣政府要多聆聽外商、陸資和PE投資人的心聲,他們是淚水往肚子裡吞,心事誰人知。
第四、排名比較自己比或和去年比沒有意義,要比就要和和別人比。台灣人打高爾夫全國都動起來了,真的是世界第一,為何對外招商不能有同樣的熱情和態度,一樣拿出拚第一的精神?
外商投資
「2011投資台灣高峰會」上週登場,34家跨國企業與經濟部簽署投資意向書,預計未來3年總投資額高達500億新台幣,值得注意的是,看好兩岸ECFA協議及未來擴大陸資來台商業據點需求,首次有日本不動產業者進軍台灣。
經濟部長施顏祥上週也代表經濟部,與DHL、Novartis、Carrefour、CSI等34家跨國企業簽署投資意向書。昨天簽署34家外商中,包括9家美商、7家日商、9家歐商、3家亞洲地區及加拿大商、阿根廷商、澳商、開曼群島各1家,另外,還有2家是已投資者,預估未來三年內總投資新台幣500億元。
在馬總統黃金十年宣示進一步擴大陸資來台,兩岸也積極洽簽投保協議,外界也看好兩岸商業不動產市場需求。上週簽署投資意向書外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不動產業者-大和房屋集團進軍台灣,這不僅是該集團首次進軍台灣,也是日本不動產業者首度進軍台灣。
在日本以開展路面店等商業設施聞名的大和房屋集團,在大陸也經營公寓租賃領域,但在台灣的投資,將引進日本路面店等商業設施開發,以期積極扮演日商進入台灣的橋樑。大和房屋海外事業擔當部部長高松幸男不諱言,選定來台投資,除看好台日投資協議簽署,也看好兩岸ECFA簽署商機,甚至不排除未來隨著台灣進一步擴大開放陸資來台的商業設施開發。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經濟景氣可能看不到春燕,但是從最近的許多投資案來看,外人投資台灣的春燕的確已經來了。
第二、由這次MOU內容來看,各國的投資者皆有,遍布各行各業,非常 diversified。
第三、外資和陸資對台灣房地產是有興趣的,並不是炒作,而是在於相關的零售、購物中心、醫療所帶動創造的相關需求。
第四、ECFA帶動的邊際投資效益才是ECFA真正最大的收穫,外人對台灣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新perspective,台灣之光才正要照亮全世界。
兩岸產業合作
第七次江陳會談20日舉行,最重要的是,公布了「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的書面文件。雙方選定以LED照明、TFT-LCD(面板)、無線城市、低溫物流與電動汽車等五項,作為兩岸產業合作先期合作項目。
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表示,雙方就產業合作達成的共識,有利於實現兩岸經濟發展的優勢互補,為兩岸深化互利合作開闢了新的前景。
海基會表示,兩岸將定期舉辦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推動產業合作,以達到凝聚共識,加強交流和深化合作的成效,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增加兩岸人民就業機會。
陸委會經濟處處長李麗珍表示,兩岸產業合作已進行很多年,「ECFA簽署之後,經合會下成立工作小組,雙方在會談中就重點產業選出一些初期合作項目。」所謂的重點產業,主要是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海協會也表示,除了上述五個項目,雙方還會繼續優先在重點發展產業中選擇合作項目。
從兩岸關係及國際經濟戰略的角度,加速建成兩岸自由貿易區及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無疑是台灣和大陸因應南韓日益強大的競爭壓力的最佳策略。台灣產業鏈橫跨兩岸進行產業分工,透過ECFA,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降低南韓和台灣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的衝擊。
再者,台灣和大陸產業共同面對韓國產業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的強勢競爭,若能利用優勢互補的絕佳條件,進行水平或垂直的整合分工,必能大幅提升和南韓產業抗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台灣和大陸具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及體現和平發展願景的一致目標,兩岸產業進行策略性聯盟是發揮經濟戰略優勢的最有效途徑。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兩岸交流至今,終於聚焦到關鍵字 – 產業合作。
第二、產業合作的下一步是產業投資,唯有股權合作才能深化陸企和台企的關係。
第三、這次比較可喜的是提出了五個「新興戰略產業」的合作,而不是淪落為口號或者是仍陷於昨日產業。
第四、LED照明和電動車最有潛力,無線城市可以則最快實現,低溫物流不知是什麼東西? TFT-LED 只是採購而已,缺乏新意。
外商研發中心
日商TDK首次在台設立研發中心,鎖定三大領域,包括LED、高節能馬達與智慧生活應用技術,將引進日本綠能科技與發展智慧生活的前瞻技術來台,與國內廠商展開合作,推估投資金額逾新台幣4億元。
另外,日本小學館也將海外第一個研發中心落腳於高雄軟體園區,針對數位內容切入教育領域,透過小學館擁有的內容,結合數位技術,搶進台灣幼兒教育商機。
技術處表示,TDK這回把台灣,從製造定位轉型為研發與創新功能,技術處說,台灣廠商與TDK有產業互補性,雙方在許多技術可以合作,加上ECFA簽訂後,TDK希望可以透過與台商合作,共同進軍新興市場。
所以台日會在三大領域,包括LED照明設備、高節能馬達與智慧生活應用,展開密切合作,這項計畫為期3年,據悉,投資規模逾新台幣4億元。
另外,曾經出版柯南與哆拉A夢等知名漫畫的日本小學館,預計會在高雄軟體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從事數位內容的開發,未來台灣小學館將引進在日本合作的下游廠商,前進高雄,同時擴大與英業達電子書包的合作,以全球作為出版市場。
據指出,經濟部核准台灣小學館研發中心的最大效應是,與日本小學館目前在日本合作的下游廠商,將一起前進到高雄軟體園區,形成一個以小學館為軸心的數位內容聚落。
我們的評論如下:
第一、從外商投資台灣的領域來看,它們是將台灣定位成創新中心和智慧生活應用平台。
第二、台灣應用平台做得好,可以做為中國市場的先行者。
第三、台灣地方或政府部門招商的思維仍然沒有跳脫傳統製造的巢臼,應有更前瞻的規劃。
第四、外商看來比政府更有想像力,外商看得到台灣的美、台灣的好,而且是明日的台灣、智慧的台灣,政府卻還在想昨日的台灣,只看到過去的模式。看來台灣政府真正應做的事,就是把門打開來,創造一個優質的投資環境,自然會有外資來台灣。
陸外商FDI
大陸商務部公布9月外商直接投資90.45億(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增加7.88%,也比8月多出近6億元;累計今年前9月外商直接投資866.79億元,年增16.6%。另外,外商投資新設企業2.04萬家,年增6.24%。
從產業結構看,外商直接投資服務業保持領先趨勢;1至9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01.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0.13%,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資各產業總量46.37%。
服務業中,綜合技術服務、專用機械設備修理、批發、零售、旅遊、運輸服務等行業實際利用外資年增都逾60%;房地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年增僅13.29%,低於服務業總體增幅6.84個百分點。
我們的觀察:
第一、服務業已成為大陸經濟的新主軸。
第二、「十二五計畫」創造龐大內需市場,外商積極佈局投資大陸服務業。
第三、對於台商而言,這是機會也是競爭,我們應該善用兩岸政策,加強兩岸產產業合作,共同開拓市場。
第四、外商應會積極運用M&A手段,今年大陸金錢豹連鎖自助餐飲被外資收購即是一例,將來外商收購台企價格在稀少性的背景下,只會水漲船高、居高不下。
第五、還未進入大陸市場的績優台商連鎖服務型企業,應該結合PE,迅速發展作大,未來不管IPO是或M&A,都有很好的機會,這是台商未來五年創造黃金財富的歷史機遇。
陸企競爭
日前,在一場台灣大學生赴大陸台資企業研習的成果發表會上,與會台商表示,在傳統產業中,台商優勢正被大陸企業快速超越。為因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台商老闆們開始回過頭來重視台灣年輕人所具有的忠誠度。當然,台灣大學新鮮人的平均工資只比大陸高30%到40%,也是台商開始聘用台生的另一個主要考慮。
台商老闆們過去因為大陸工資低,因此一直積極推動幹部本地化,但現在兩岸工資差距已經大幅縮小。深圳艾美特家電副董事長蔡正富指出,20年前,台灣的平均工資大約是大陸10倍,但現在一位大陸大學畢業生的起資約在3千元(人民幣,下同),而台灣大學生大約在5千元左右。
北經院院長陳明璋今年利用台生研習的機會,親赴大陸多個城市,與台商企業主舉行座談,並回收160多份有效問卷。根據初步統計,在台商老闆眼中,台幹比陸幹強的職能有:忠誠、專業、系統分析、領導力、品質意識、守時、團隊合作。幾乎所有台商近期內都會增加聘用台幹,特別是「無根台商」(未向投審會報備即到大陸設廠的台商),因為在台灣沒有招聘管道,因此特別拜託陳明璋協尋台幹。
製造業台商重視年輕台幹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因應陸企日益強大的競爭力。連接器大廠連展科技總經理陳鴻儀指出,台商在大陸遭遇的挑戰日益嚴峻,就像今年初他到日本參觀某連接器大廠,這家工廠技術世界一流,過去一直是連展的學習對象。10月初,他再到這家日本工廠參觀時,才知道有一家大陸同業已經計畫買下這家日本工廠。
而計畫收購日廠的陸企原先是連展的供應商,但後來變成競爭者。原本,陳鴻儀在公開場合跟員工談到這家陸企時,會說「我們還有二年的領先時間。」而在心裡真正的想法是「還有三年的領先的時間。」藉此給員工們改善的壓力。但10月的一趟日本行才發現,只要該陸企買下日廠,半年的時間就能超越連展。
陳鴻儀強調,連台灣最強的電腦品牌都如此,陸企崛起之快真的超乎台商想像。在陸企快速追趕的情況下,回頭在台灣找人才,成了大陸台商救亡圖強的方法之一。陳鴻儀認為,台生有創造力,但企圖心和對於挫折的容忍力,則有待加強。台商回台灣找人才,也與大陸人才市場逆轉有關。
我們的感想:
第一、陸企已成為台商強大的競爭者。
第二、陸資競爭的手段是M&A,用資金和中國市場換取國外技術、品牌和國際市場。
第三、台商要積極以併購作為轉型的手段和成長的策略。
第四、外商企業如果有選擇,會偏好賣給台商而非陸資,因為台商比較沒有威脅性,而且誠信度高,國際化程度高,這是我們的優勢,所以未來十年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併購舞台。
中鋼
中鋼大手筆投資海外礦場,四年內將投資25億美元(約新台幣750億元)取得礦權,希望每年約有三成的煤鐵礦原料是來自於自有礦場,相當於約900萬公噸,藉以建立最關鍵的上游競爭優勢。
相關人士說,原物料占中鋼總成本達七成,中鋼正與五家國際礦商洽談參股煤鐵礦,提高原物料掌握能力,澳洲是現階段主要投資目標。
鄒若齊指出,以過去投資的礦源來參考,到2015年底前,中鋼預計要花22億美元至25億美元來提升自有投資鐵礦及煤礦規模,目標要能滿足中鋼原物料需求比重,由目前大約2%提高至30%。
鄒若齊表示,全球高品級的煤鐵礦選擇性不多,中鋼投資礦源是為了改善成本結構,不是要做財務投資,「投資5%,就要取得5%的礦料」,這才有意義。
中鋼近年在上游原料的投資陸續有斬獲,2006年斥資約4.5億元取得澳洲QCoal Pty公司旗下Sono-ma煤礦廠5%權益及合作開發案。另外又透過日本伊藤忠商社、住友金屬,以30餘億元獲得巴西鐵礦公司NAMISA合計1%股權;去年更投資13.3億餘元取得韓國東部金屬5%股權。
中鋼主管說,往上游投資礦場,戰略上只要找到好的標的,是愈多愈好,戰術上則與日本大鋼廠合作共同開發礦源,未來包括大陸寶鋼、鞍鋼及亞洲各大鋼廠都可以是合作對象。
由於煤鐵礦搶手,原物料交易長期處於賣方市場,礦場姿態高,一般認為中鋼投資礦場是艱鉅的任務。
鄒若齊表示,很多礦商不願意把礦場賣掉,以追求快速的短期利益,反而希望永續經營,而中鋼是礦源的使用者,能與礦場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同樣會受到有相同理念的礦商歡迎。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大陸國企和主權基金近幾年積極在海外併購,很高興看到中鋼終於也動起來了。
第二、中鋼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中鋼雖然已經民營化,官股仍是最大股東,公司經營管理仍然非常像國營事業,應該加速民營化,引進策略性股東。
第三、日本第一鋼鐵廠新日鐵和第三大住友金屬最近合併,成為世界第二大,對中鋼來說是一個啟發,也是一大警訊。
第四、中鋼應該加強和大陸業者合作,藉著兩岸經濟合作的政策,以及大陸到海外大舉投資的順風車,共同參與海外併購,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綠色供應鏈
中國傳出「毒蘋果」風暴,衝擊近30家台商,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在2011投資台灣高峰會後表示,雖僅是個案,但未來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與勞工的要求會愈來愈嚴格,提高環保標準是可預期的。
蘋果在中國的供應商可能因為環保污染,而被中國要求停工所引發「毒蘋果」風暴,施顏祥強調,未來若要成為跨國知名品牌廠商,一定要有「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才能作為長期策略夥伴。
我們的啟示:
第一、 台商不能再把中國大陸視為低成本、高汙染的生產據點。
第二、綠色供應鏈是新概念,就算台商走到天涯海角,外資還是會加強要求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
第三、蘋果的成功不能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考量到代工廠的艱辛,蘋果應該適度反饋給代工廠更多合理的利潤,才能進行環境升級相關的投資。
中國水電IPO
中國A股今年來籌資規模最大IPO(首次公開募股)案-中國水電18日正式在上海證交所掛牌,然在滬深兩市同步下挫之際,該股上市首日逆勢大漲17%,盤中漲幅曾高達38%,一度暫停交易,證券分析師認為該股承銷價僅4.5元人民幣(下同),低於市場預期,致投資機構搶進追捧。
中國水電是今年以來,截止到目前為止,中國股市集資規模最大的IPO,因而備受投資人關注。該股原計畫承銷規模不超過35億股,承銷價定在4.5元~4.8元之間,但最後縮水5億股,調整為30億股,而承銷價則取區間下限,即每股4.5公開承銷,募集資金降低至135億元。
中國水電上市首日股價大漲,符合多券商預期,但18日股價走勢出現大幅震盪起伏的情況,卻在其意料之外。除因承銷價低於市場預估,而使得中國水電昨日上市即吸引投資機構,使得股價備受追捧。據盤後上海證交所披露的資訊來看,投資機構和市場游資,共同導演昨日中國水電的走勢。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這是中國今年最大A股IPO,結果用下限訂價,說明A股高本益比時代已經結束了。
第二、中國政策還有很多國家大型基建項目要上市融資,不能讓中水電IPO失敗,否則後面的案子都會受到影響。
第三、股價首日逆勢上漲17%,為近日少見特例,且發行規模這麼大,說明合理的訂價機制是會受到投資人認同的,好的股票只要有合理的價格,不會永遠被埋沒。股民會更加理性,還想要用不現實價格上市的企業老闆應該趕快覺悟。
第四、中水電上市後股價只好了兩天,炒作一陣,現又已經跌破發行價,說明A股市場任何短期的升幅只是提供投機或逃命的機會。
盛大私有化
陳天橋欲將盛大網絡私有化,17日晚間,盛大網絡宣布收到其董事長陳天橋提交的初步非約束性建議書,將以每股(美國存托股)41.35美元的價格,收購陳天橋家族尚未持有的剩餘流通股。受此消息激勵,盛大網絡17日股價逆勢大漲14.49%,收於38.33美元。
陳天橋上週六發出建議函指出,陳天橋家族包括其妻雒芊芊、其弟陳大年,希望儘快將市面上剩餘的31.6%流通股全數購回,其給出每股美國存托股41.35美元的價格,較上週五33.48美元的收盤價溢價24%。以此計算,陳天橋家族須為回購支付7.36億美元。
對盛大網絡而言,私有化就是退市的同義詞。外界紛紛猜測,此舉可能是盛大網絡為回歸A股所做的事前準備;同時,陳天橋也想藉機擺脫海外資本掣肘;而在短期內又有拉高股價的明顯效果,此次收購代價看似不高。
新浪科技報導,陳天橋已頻繁與中國境內相關各方展開接洽,展開回歸A股之路,並陸續與上交所、深交所等進行會晤。同時,陳天橋作為中國網路公司中唯一的中國政協委員,將在今年兩會期間推出相關提案,建議推動海外網路企業回歸紅籌股。
而擺脫外界資本的掣肘,也可幫助陳天橋提升經營靈活性,甚至降低成本。私有化成功後,陳天橋就可擺脫海外市場股價、投資、短期業績等壓力,給予投資布局更多想像空間。過去10年間,盛大一共投資140多個項目。
我們的感想:
第一、 近期有不少中國企業想要在美國下市,但盛大是最有名的指標性公司。
第二、過去中國互聯網企業蜂擁到美國上市,是因為美國股市能給予其「本夢比」,現在是夢醒時分,熱情不再,當然企業回覺得不如歸去。
第三、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證監會計劃嚴格限制企業以VIE架構集資,這對互聯企業會有深遠的影響;假若成真,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都會變得不合法,盛大可能是看到了這個趨勢,乾脆先發制人。
第四、大陸海外紅籌股和民企都想回歸A股,這就像台灣兩年前大陸台商「鮭魚返鄉」一樣,A股市場將來會有越來越多「海歸」企業。
第五、A股股市需要新方向、新題材、新企業,大型國企已經失去吸引力,到達一個較成熟的階段,新興民企又不足以擔當股市要角,未來公司治理較好、概念較新、資質較優的海外回歸民企將在大陸股市創造一個新概念、新版塊。
世界銀行公布「2012年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2),新加坡在183個經濟體中連續六年高踞榜首,台灣拿第25名,比去年經調整後的排名退步一名。這是世銀第九份年度全球經商環境排行榜。
報告說,全球大趨勢是加強金管改革,改善企業環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方便經商」的條件愈好,排名愈前。
新加坡除了財產登記拿14名、執行合約拿12名,其他項目都在十名以內,包括「跨境貿易」拿第一。
香港除了「財產登記」排57名、「破產處理」16名,其餘項目都在十名以內,包括「處理營建許可」拿第一。
南韓從第15名升到第八,進步不小,主因是改革積極,包括調查指出南韓在三大改革表現佳,包括啟動一套線上企業創辦系統,以及啟動一套方便企業訴訟的電子系統。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20日表示,韓國大躍進,前進七名,進入前十強,台灣倒退一名。「我對這樣的結果不滿意,今年泰、馬都在我們前面。」
國際投資人會參考世銀經商環境報告選擇投資地點,劉憶如說,亞洲我排名落後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更擠進全球前十強,是一大警訊,「明年經商環境努力目標,追上馬來西亞。」
劉憶如指出,談到競爭力排名,併計經濟表現和民間部門競爭力時,台灣的競爭力表現不錯,但評比各國政府創造出的經商環境時,法規鬆綁進程緩慢弱點,完全暴露出來。
劉憶如對韓國排名大躍進非常緊張,她說,2005年發布排名27名,前年到19名,去年15名,今年再上升到第八名。台灣由去年修正後排名24名,今年倒退到25名。
劉憶如列出不滿意項目:一、關閉企業項目,由第十名退居第14名;二、中小企業獲得信貸項目,由第64名退居第67名,此項馬來西亞連續兩年蟬聯第一。
我們的觀察:
第一、馬總統「黃金十年」的施政主軸「開放佈局」看來真是當務之急,台灣過去是自己把門給封起來了。
第二、陸資來台的開放也是重點,希望馬總統上週的講話能真正地落實。
第三、台灣輸給南韓就算了,連馬、泰都不如是真正的挫折,政府相關部門應趕快拿出對策。
第四、鬆綁不只是經濟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金管會。金管會對企業下市或PE來台投資仍保留態度,未來應再開放。
法規鬆綁
為提升國內經貿投資環境,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下月起針對各大新興產業,邀集產官學各界代表,召開大型產業研討會,希望明年3月前彙整出各新興產業極需鬆綁的法規清單,交由行政院決定是否鬆綁。
世界銀行日前公布「2012經商環境報告」,台灣名列第25名,表現不僅大幅落後我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甚至不如排名第17的馬來西亞。劉憶如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法規鬆綁腳步不夠快」。
經建會預計下月起在各縣市召開大型產業研討會,直接討論法規鬆綁、產業整合及異業結盟等議題,加快法規鬆綁腳步,經建會也同步研擬白領人才與產業環境的法規鬆綁。
白領人才方面,劉憶如說,上月已召開過跨部會協調會議,討論如何鬆綁白領人才限制,第一波將檢討與中研院人才宣言直接相關,且僅須修改行政命令者,本月底會有答案。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缺乏一個foreign investor friendly 的環境,小股東的權益凌駕在外資、陸資和PE之上,政府部門互踢皮球,沒有一站式的投資服務。
第二、馬總統是法律出身,卻把投資環境搞得此窒礙難行,客觀地說真的難辭其咎。
第三、台灣政府要多聆聽外商、陸資和PE投資人的心聲,他們是淚水往肚子裡吞,心事誰人知。
第四、排名比較自己比或和去年比沒有意義,要比就要和和別人比。台灣人打高爾夫全國都動起來了,真的是世界第一,為何對外招商不能有同樣的熱情和態度,一樣拿出拚第一的精神?
外商投資
「2011投資台灣高峰會」上週登場,34家跨國企業與經濟部簽署投資意向書,預計未來3年總投資額高達500億新台幣,值得注意的是,看好兩岸ECFA協議及未來擴大陸資來台商業據點需求,首次有日本不動產業者進軍台灣。
經濟部長施顏祥上週也代表經濟部,與DHL、Novartis、Carrefour、CSI等34家跨國企業簽署投資意向書。昨天簽署34家外商中,包括9家美商、7家日商、9家歐商、3家亞洲地區及加拿大商、阿根廷商、澳商、開曼群島各1家,另外,還有2家是已投資者,預估未來三年內總投資新台幣500億元。
在馬總統黃金十年宣示進一步擴大陸資來台,兩岸也積極洽簽投保協議,外界也看好兩岸商業不動產市場需求。上週簽署投資意向書外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不動產業者-大和房屋集團進軍台灣,這不僅是該集團首次進軍台灣,也是日本不動產業者首度進軍台灣。
在日本以開展路面店等商業設施聞名的大和房屋集團,在大陸也經營公寓租賃領域,但在台灣的投資,將引進日本路面店等商業設施開發,以期積極扮演日商進入台灣的橋樑。大和房屋海外事業擔當部部長高松幸男不諱言,選定來台投資,除看好台日投資協議簽署,也看好兩岸ECFA簽署商機,甚至不排除未來隨著台灣進一步擴大開放陸資來台的商業設施開發。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經濟景氣可能看不到春燕,但是從最近的許多投資案來看,外人投資台灣的春燕的確已經來了。
第二、由這次MOU內容來看,各國的投資者皆有,遍布各行各業,非常 diversified。
第三、外資和陸資對台灣房地產是有興趣的,並不是炒作,而是在於相關的零售、購物中心、醫療所帶動創造的相關需求。
第四、ECFA帶動的邊際投資效益才是ECFA真正最大的收穫,外人對台灣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新perspective,台灣之光才正要照亮全世界。
兩岸產業合作
第七次江陳會談20日舉行,最重要的是,公布了「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的書面文件。雙方選定以LED照明、TFT-LCD(面板)、無線城市、低溫物流與電動汽車等五項,作為兩岸產業合作先期合作項目。
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表示,雙方就產業合作達成的共識,有利於實現兩岸經濟發展的優勢互補,為兩岸深化互利合作開闢了新的前景。
海基會表示,兩岸將定期舉辦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推動產業合作,以達到凝聚共識,加強交流和深化合作的成效,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增加兩岸人民就業機會。
陸委會經濟處處長李麗珍表示,兩岸產業合作已進行很多年,「ECFA簽署之後,經合會下成立工作小組,雙方在會談中就重點產業選出一些初期合作項目。」所謂的重點產業,主要是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海協會也表示,除了上述五個項目,雙方還會繼續優先在重點發展產業中選擇合作項目。
從兩岸關係及國際經濟戰略的角度,加速建成兩岸自由貿易區及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無疑是台灣和大陸因應南韓日益強大的競爭壓力的最佳策略。台灣產業鏈橫跨兩岸進行產業分工,透過ECFA,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降低南韓和台灣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的衝擊。
再者,台灣和大陸產業共同面對韓國產業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的強勢競爭,若能利用優勢互補的絕佳條件,進行水平或垂直的整合分工,必能大幅提升和南韓產業抗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台灣和大陸具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及體現和平發展願景的一致目標,兩岸產業進行策略性聯盟是發揮經濟戰略優勢的最有效途徑。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兩岸交流至今,終於聚焦到關鍵字 – 產業合作。
第二、產業合作的下一步是產業投資,唯有股權合作才能深化陸企和台企的關係。
第三、這次比較可喜的是提出了五個「新興戰略產業」的合作,而不是淪落為口號或者是仍陷於昨日產業。
第四、LED照明和電動車最有潛力,無線城市可以則最快實現,低溫物流不知是什麼東西? TFT-LED 只是採購而已,缺乏新意。
外商研發中心
日商TDK首次在台設立研發中心,鎖定三大領域,包括LED、高節能馬達與智慧生活應用技術,將引進日本綠能科技與發展智慧生活的前瞻技術來台,與國內廠商展開合作,推估投資金額逾新台幣4億元。
另外,日本小學館也將海外第一個研發中心落腳於高雄軟體園區,針對數位內容切入教育領域,透過小學館擁有的內容,結合數位技術,搶進台灣幼兒教育商機。
技術處表示,TDK這回把台灣,從製造定位轉型為研發與創新功能,技術處說,台灣廠商與TDK有產業互補性,雙方在許多技術可以合作,加上ECFA簽訂後,TDK希望可以透過與台商合作,共同進軍新興市場。
所以台日會在三大領域,包括LED照明設備、高節能馬達與智慧生活應用,展開密切合作,這項計畫為期3年,據悉,投資規模逾新台幣4億元。
另外,曾經出版柯南與哆拉A夢等知名漫畫的日本小學館,預計會在高雄軟體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從事數位內容的開發,未來台灣小學館將引進在日本合作的下游廠商,前進高雄,同時擴大與英業達電子書包的合作,以全球作為出版市場。
據指出,經濟部核准台灣小學館研發中心的最大效應是,與日本小學館目前在日本合作的下游廠商,將一起前進到高雄軟體園區,形成一個以小學館為軸心的數位內容聚落。
我們的評論如下:
第一、從外商投資台灣的領域來看,它們是將台灣定位成創新中心和智慧生活應用平台。
第二、台灣應用平台做得好,可以做為中國市場的先行者。
第三、台灣地方或政府部門招商的思維仍然沒有跳脫傳統製造的巢臼,應有更前瞻的規劃。
第四、外商看來比政府更有想像力,外商看得到台灣的美、台灣的好,而且是明日的台灣、智慧的台灣,政府卻還在想昨日的台灣,只看到過去的模式。看來台灣政府真正應做的事,就是把門打開來,創造一個優質的投資環境,自然會有外資來台灣。
陸外商FDI
大陸商務部公布9月外商直接投資90.45億(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增加7.88%,也比8月多出近6億元;累計今年前9月外商直接投資866.79億元,年增16.6%。另外,外商投資新設企業2.04萬家,年增6.24%。
從產業結構看,外商直接投資服務業保持領先趨勢;1至9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01.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0.13%,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資各產業總量46.37%。
服務業中,綜合技術服務、專用機械設備修理、批發、零售、旅遊、運輸服務等行業實際利用外資年增都逾60%;房地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年增僅13.29%,低於服務業總體增幅6.84個百分點。
我們的觀察:
第一、服務業已成為大陸經濟的新主軸。
第二、「十二五計畫」創造龐大內需市場,外商積極佈局投資大陸服務業。
第三、對於台商而言,這是機會也是競爭,我們應該善用兩岸政策,加強兩岸產產業合作,共同開拓市場。
第四、外商應會積極運用M&A手段,今年大陸金錢豹連鎖自助餐飲被外資收購即是一例,將來外商收購台企價格在稀少性的背景下,只會水漲船高、居高不下。
第五、還未進入大陸市場的績優台商連鎖服務型企業,應該結合PE,迅速發展作大,未來不管IPO是或M&A,都有很好的機會,這是台商未來五年創造黃金財富的歷史機遇。
陸企競爭
日前,在一場台灣大學生赴大陸台資企業研習的成果發表會上,與會台商表示,在傳統產業中,台商優勢正被大陸企業快速超越。為因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台商老闆們開始回過頭來重視台灣年輕人所具有的忠誠度。當然,台灣大學新鮮人的平均工資只比大陸高30%到40%,也是台商開始聘用台生的另一個主要考慮。
台商老闆們過去因為大陸工資低,因此一直積極推動幹部本地化,但現在兩岸工資差距已經大幅縮小。深圳艾美特家電副董事長蔡正富指出,20年前,台灣的平均工資大約是大陸10倍,但現在一位大陸大學畢業生的起資約在3千元(人民幣,下同),而台灣大學生大約在5千元左右。
北經院院長陳明璋今年利用台生研習的機會,親赴大陸多個城市,與台商企業主舉行座談,並回收160多份有效問卷。根據初步統計,在台商老闆眼中,台幹比陸幹強的職能有:忠誠、專業、系統分析、領導力、品質意識、守時、團隊合作。幾乎所有台商近期內都會增加聘用台幹,特別是「無根台商」(未向投審會報備即到大陸設廠的台商),因為在台灣沒有招聘管道,因此特別拜託陳明璋協尋台幹。
製造業台商重視年輕台幹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因應陸企日益強大的競爭力。連接器大廠連展科技總經理陳鴻儀指出,台商在大陸遭遇的挑戰日益嚴峻,就像今年初他到日本參觀某連接器大廠,這家工廠技術世界一流,過去一直是連展的學習對象。10月初,他再到這家日本工廠參觀時,才知道有一家大陸同業已經計畫買下這家日本工廠。
而計畫收購日廠的陸企原先是連展的供應商,但後來變成競爭者。原本,陳鴻儀在公開場合跟員工談到這家陸企時,會說「我們還有二年的領先時間。」而在心裡真正的想法是「還有三年的領先的時間。」藉此給員工們改善的壓力。但10月的一趟日本行才發現,只要該陸企買下日廠,半年的時間就能超越連展。
陳鴻儀強調,連台灣最強的電腦品牌都如此,陸企崛起之快真的超乎台商想像。在陸企快速追趕的情況下,回頭在台灣找人才,成了大陸台商救亡圖強的方法之一。陳鴻儀認為,台生有創造力,但企圖心和對於挫折的容忍力,則有待加強。台商回台灣找人才,也與大陸人才市場逆轉有關。
我們的感想:
第一、陸企已成為台商強大的競爭者。
第二、陸資競爭的手段是M&A,用資金和中國市場換取國外技術、品牌和國際市場。
第三、台商要積極以併購作為轉型的手段和成長的策略。
第四、外商企業如果有選擇,會偏好賣給台商而非陸資,因為台商比較沒有威脅性,而且誠信度高,國際化程度高,這是我們的優勢,所以未來十年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併購舞台。
中鋼
中鋼大手筆投資海外礦場,四年內將投資25億美元(約新台幣750億元)取得礦權,希望每年約有三成的煤鐵礦原料是來自於自有礦場,相當於約900萬公噸,藉以建立最關鍵的上游競爭優勢。
相關人士說,原物料占中鋼總成本達七成,中鋼正與五家國際礦商洽談參股煤鐵礦,提高原物料掌握能力,澳洲是現階段主要投資目標。
鄒若齊指出,以過去投資的礦源來參考,到2015年底前,中鋼預計要花22億美元至25億美元來提升自有投資鐵礦及煤礦規模,目標要能滿足中鋼原物料需求比重,由目前大約2%提高至30%。
鄒若齊表示,全球高品級的煤鐵礦選擇性不多,中鋼投資礦源是為了改善成本結構,不是要做財務投資,「投資5%,就要取得5%的礦料」,這才有意義。
中鋼近年在上游原料的投資陸續有斬獲,2006年斥資約4.5億元取得澳洲QCoal Pty公司旗下Sono-ma煤礦廠5%權益及合作開發案。另外又透過日本伊藤忠商社、住友金屬,以30餘億元獲得巴西鐵礦公司NAMISA合計1%股權;去年更投資13.3億餘元取得韓國東部金屬5%股權。
中鋼主管說,往上游投資礦場,戰略上只要找到好的標的,是愈多愈好,戰術上則與日本大鋼廠合作共同開發礦源,未來包括大陸寶鋼、鞍鋼及亞洲各大鋼廠都可以是合作對象。
由於煤鐵礦搶手,原物料交易長期處於賣方市場,礦場姿態高,一般認為中鋼投資礦場是艱鉅的任務。
鄒若齊表示,很多礦商不願意把礦場賣掉,以追求快速的短期利益,反而希望永續經營,而中鋼是礦源的使用者,能與礦場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同樣會受到有相同理念的礦商歡迎。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大陸國企和主權基金近幾年積極在海外併購,很高興看到中鋼終於也動起來了。
第二、中鋼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中鋼雖然已經民營化,官股仍是最大股東,公司經營管理仍然非常像國營事業,應該加速民營化,引進策略性股東。
第三、日本第一鋼鐵廠新日鐵和第三大住友金屬最近合併,成為世界第二大,對中鋼來說是一個啟發,也是一大警訊。
第四、中鋼應該加強和大陸業者合作,藉著兩岸經濟合作的政策,以及大陸到海外大舉投資的順風車,共同參與海外併購,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綠色供應鏈
中國傳出「毒蘋果」風暴,衝擊近30家台商,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在2011投資台灣高峰會後表示,雖僅是個案,但未來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與勞工的要求會愈來愈嚴格,提高環保標準是可預期的。
蘋果在中國的供應商可能因為環保污染,而被中國要求停工所引發「毒蘋果」風暴,施顏祥強調,未來若要成為跨國知名品牌廠商,一定要有「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才能作為長期策略夥伴。
我們的啟示:
第一、 台商不能再把中國大陸視為低成本、高汙染的生產據點。
第二、綠色供應鏈是新概念,就算台商走到天涯海角,外資還是會加強要求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
第三、蘋果的成功不能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考量到代工廠的艱辛,蘋果應該適度反饋給代工廠更多合理的利潤,才能進行環境升級相關的投資。
中國水電IPO
中國A股今年來籌資規模最大IPO(首次公開募股)案-中國水電18日正式在上海證交所掛牌,然在滬深兩市同步下挫之際,該股上市首日逆勢大漲17%,盤中漲幅曾高達38%,一度暫停交易,證券分析師認為該股承銷價僅4.5元人民幣(下同),低於市場預期,致投資機構搶進追捧。
中國水電是今年以來,截止到目前為止,中國股市集資規模最大的IPO,因而備受投資人關注。該股原計畫承銷規模不超過35億股,承銷價定在4.5元~4.8元之間,但最後縮水5億股,調整為30億股,而承銷價則取區間下限,即每股4.5公開承銷,募集資金降低至135億元。
中國水電上市首日股價大漲,符合多券商預期,但18日股價走勢出現大幅震盪起伏的情況,卻在其意料之外。除因承銷價低於市場預估,而使得中國水電昨日上市即吸引投資機構,使得股價備受追捧。據盤後上海證交所披露的資訊來看,投資機構和市場游資,共同導演昨日中國水電的走勢。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這是中國今年最大A股IPO,結果用下限訂價,說明A股高本益比時代已經結束了。
第二、中國政策還有很多國家大型基建項目要上市融資,不能讓中水電IPO失敗,否則後面的案子都會受到影響。
第三、股價首日逆勢上漲17%,為近日少見特例,且發行規模這麼大,說明合理的訂價機制是會受到投資人認同的,好的股票只要有合理的價格,不會永遠被埋沒。股民會更加理性,還想要用不現實價格上市的企業老闆應該趕快覺悟。
第四、中水電上市後股價只好了兩天,炒作一陣,現又已經跌破發行價,說明A股市場任何短期的升幅只是提供投機或逃命的機會。
盛大私有化
陳天橋欲將盛大網絡私有化,17日晚間,盛大網絡宣布收到其董事長陳天橋提交的初步非約束性建議書,將以每股(美國存托股)41.35美元的價格,收購陳天橋家族尚未持有的剩餘流通股。受此消息激勵,盛大網絡17日股價逆勢大漲14.49%,收於38.33美元。
陳天橋上週六發出建議函指出,陳天橋家族包括其妻雒芊芊、其弟陳大年,希望儘快將市面上剩餘的31.6%流通股全數購回,其給出每股美國存托股41.35美元的價格,較上週五33.48美元的收盤價溢價24%。以此計算,陳天橋家族須為回購支付7.36億美元。
對盛大網絡而言,私有化就是退市的同義詞。外界紛紛猜測,此舉可能是盛大網絡為回歸A股所做的事前準備;同時,陳天橋也想藉機擺脫海外資本掣肘;而在短期內又有拉高股價的明顯效果,此次收購代價看似不高。
新浪科技報導,陳天橋已頻繁與中國境內相關各方展開接洽,展開回歸A股之路,並陸續與上交所、深交所等進行會晤。同時,陳天橋作為中國網路公司中唯一的中國政協委員,將在今年兩會期間推出相關提案,建議推動海外網路企業回歸紅籌股。
而擺脫外界資本的掣肘,也可幫助陳天橋提升經營靈活性,甚至降低成本。私有化成功後,陳天橋就可擺脫海外市場股價、投資、短期業績等壓力,給予投資布局更多想像空間。過去10年間,盛大一共投資140多個項目。
我們的感想:
第一、 近期有不少中國企業想要在美國下市,但盛大是最有名的指標性公司。
第二、過去中國互聯網企業蜂擁到美國上市,是因為美國股市能給予其「本夢比」,現在是夢醒時分,熱情不再,當然企業回覺得不如歸去。
第三、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證監會計劃嚴格限制企業以VIE架構集資,這對互聯企業會有深遠的影響;假若成真,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都會變得不合法,盛大可能是看到了這個趨勢,乾脆先發制人。
第四、大陸海外紅籌股和民企都想回歸A股,這就像台灣兩年前大陸台商「鮭魚返鄉」一樣,A股市場將來會有越來越多「海歸」企業。
第五、A股股市需要新方向、新題材、新企業,大型國企已經失去吸引力,到達一個較成熟的階段,新興民企又不足以擔當股市要角,未來公司治理較好、概念較新、資質較優的海外回歸民企將在大陸股市創造一個新概念、新版塊。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人民幣資產/金管會 基泰/REIT 泰國水災/日廠 上海家化 金控/綠色通道 歐洲商會 宏達電/數位內容 溫州 新興公司/融資
人民幣資產 / 金管會
掌握人民幣商機,配合黃金十年政策,金管會將發展具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繼有關貿易融資的人民幣業務限制的放寬後,下一步將以循序漸進方式,推動有關人民幣資產配置限制的鬆綁,包括放寬法人及自然人投資人民幣的限制等。
馬英九總統公布黃金十年「全面建設」願景,提出金融發展等六大施政主軸,包括以兩岸經貿為基礎,發展具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等策略。
金管會高層表示,舉例來說,大陸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台資金融業就可藉兩岸經貿密切的特性,掌握商機。除了中央銀行正評估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外,金管會後續也將進一步開放人民幣業務。
金管會高層說,最近開放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承作人民幣業務等措施,主要重點是有關貿易融資的開放,下一階段則可以在資產配置上作開放,包括國內法人及自然人在人民幣資產配置上的鬆綁。
例如法人部分,銀行業還無法投資大陸地區政府及企業發行的人民幣有價證券;保險業部分可投資的範圍比銀行業廣,但還是有部分商品無法投資。
以人民幣基金為例,現行規定,保險業只准投資集中市場掛牌上市的證券投資基金及指數股票型基金,其餘基金都還不能投資。
自然人部分,在人民幣資產配置上也有不少限制,如國內投信基金投資大陸地區有價證券的投資上限,現行是不能超過基金淨資產價值的30%。
金管會高層表示,上述有關法人及自然人,跟人民幣有關的資產配置限制,未來都會採循序漸進方式,逐步考慮檢討放寬。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是大趨勢,台灣要想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一定要有突破性的政策,我們肯定金管會前瞻性的政策鬆綁。
第二、台灣的金融機構對於人民幣資產的持有除了投資性或金融性資產外,更重要的是貿易性和經營性資產,必須一併放寬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的業務。
第三、政府高層應有更高格局、跨部門的大戰略,協調中央銀行、經濟部、經建會和金管會,就台灣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定位及相關業務制定整體政策,現在各部會雖然有所認知,還是各自為政,有一點見樹不見林的感覺。
基泰 / REIT
壽險業積極搶標商辦大樓又一樁。台灣土地銀行委託第一太平戴維斯公司公開標售「基泰之星REITs」,上週由新光人壽以33.3億元取得,溢價率9.8%,租金報酬率約2.5%,整體標售狀況符合市場預期。
這兩處標的地段都不錯,換算租金報酬率約有2.5%。新光計畫將維持大湖商旅大樓繼續出租;但世紀羅浮大樓由於地段搶手,很容易就滿租,未來將有部分樓層自用。
商仲業者表示,三鼎不動產信託基金也即將公開標售,由於標的物包括北市東區精華店面,除國內壽險業外,甚至連傳產業、開發商都有興趣,絕對精彩可期。
「基泰之星」為基泰建設在2006年發行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共有兩個標的,一是北市衡陽路的「世紀羅浮大樓」部分樓層,總底價約15.88億元,建物面積為3100坪。另一為北市成功路五段的大湖商旅大樓(麗湖飯店),整棟出售底價約14.44億元,建物面積3962坪,土地面積為560坪。兩標的底價共30.3億元,本次有2組買家投標,最後由新光人壽以33.3億元搶標成功,擊退吉利開發。
我們的觀察:
第一、外資對台灣的不動產有明確的興趣,不管是多國籍企業、陸資、港資或是私募股權基金。
第二、幸好由於社會輿論的壓力,金管會最後核准基泰和三鼎REITs的清算及私有化,股東價值才得以極大化。
第三、外資投資台灣房地產,必須從ECFA相關邊際效應和台灣作為「亞太營運中心」的重新定位來看,不能狹隘的將其視為外資對台灣房地產的炒作。
第四、政府應該進一步開放外資(包括陸資)來台投資不動產,最近的政策卻是反其道而行開放台灣企業投資大陸房地產上限,在大陸房地產已趨向泡沫化之際,不論從時間和政策合理性來看,都非常不妥當。
泰國水災 / 日廠
泰國水災不僅對泰國造成莫大傷害,同時也對日系企業帶來打擊。日系汽車大廠豐田汽車(Toyota)由於遭遇泰國水災,汽車組件無法順利調度,遂自10月10日起暫時關閉設立於泰國的3間汽車工廠。另一方面,本田汽車(Honda)與全球數位單眼相機大廠尼康(Nikon)、日本電機大廠 Pioneer 也是受災戶,被迫全面歇業。不幸的是,目前災情仍在擴大中,當地日本企業恐得面臨長期歇業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應可讓日廠更加感受到加速委外的急迫性,而未來生產基地將選擇何處,更成為令人深思的問題,是大陸、南韓或是台灣?日廠再度處於抉擇的十字路口。
日本品牌大廠過去在國外設置生產線據點之際,就生產競爭力而言,大陸和南韓是較佳之地,但因民族情結,南韓被排除在外;至於大陸,因為經營模式、整體環境均不符合日本謹慎的作風,也未獲日廠青睞。最終日廠選擇東南亞,也不少消費性品牌大廠如Canon、夏普 Sharp、尼康 Nikon等,皆將生產重鎮移往泰國等東南亞地區。
由於泰國政府對於企業提供各項優惠措施,加上人工成本優勢,當地廠商競爭力提升。挾著日廠釋單及人工優勢,泰國受青睞,業者預期未來的競爭對手將會是大陸同業。為大陸地區現對環保要求提高,加上缺工情況嚴重,拉高人力成本,相較之下,泰國的人工成本較大陸便宜,大陸地區在勞工、環保等問題接踵而至下,歐美日等客戶在大陸擴充規模有限。
總觀全球,台灣地點位置佳,距離日本、南韓、東南亞及大陸等地區不算遠,可以就近服務客戶,同時面對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的大陸,並無文化、語言的隔閡,日廠可以台灣作為往大陸的墊腳石。日廠此時選擇何處,台廠其實贏面並不小,台港挾著品質佳、交期快等優勢,或許也是日廠加速委外的最佳配合夥伴。
我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國內地震、國外水災,日系製造大廠一定會更快加速委外,並分散其生產基地。
第二、沒有什麼生產基地是永遠安全的,中國大陸生產條件的惡化讓更多日本或台灣企業轉向東南亞,但這次水災一樣顯示了經營環境的風險。
第三、在台灣生產製造雖然不是唯一或最佳的選項,但相對條件仍有一定競爭力,可以做為高端組裝、智慧產品、小規模量產的一個生產基地。
第四、台灣企業和日本企業應加速彼此的策略聯盟,透過相互的投資共同開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新興市場。
第五、台灣另一個優勢是可以作為中國大陸的「市場先行者」,這是東南亞各國和香港 / 新加坡均沒有的優勢。
上海家化
上海家化國有股權轉讓共吸引三家企業競標。上海家化昨(12)日公告,經徵集,上海複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已辦理受讓登記。
上海家化100%股權為上海市國資委持有,又有「大陸日化第一品牌」稱號,國有股權最終「花落誰家」,是萬眾矚目焦點。
複星產業投資及海航商業分別歸屬於複星集團、海航集團;今年5月,複星集團才以逾8,400萬歐元,參股希臘著名時尚品牌FolliFollie。
路透報導,平浦投資成立於今年6月7日,在上海家化停牌期間,註冊資本人民幣5.01億元(約新台幣24億元),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市場猜測,平浦投資或是中國平安為本次競拍所設前台機構。
據上海家化日前要求,本次競拍不接受聯合受讓,受讓方或其控股母公司的總資產規模不低於500億元(約新台幣2,398 億元),具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和支付能力,且受讓方及其關連企業與上海家化主營業務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
上海市國資委已對家化集團的股權轉讓設立高門檻,競標企業總資產規模不得低於人民幣500億元,同行不得參與競標,且不接受企業結盟式競標。
得標廠商必須妥善安置員工,承諾繼續使用和發展集團旗下所有家化品牌,致力提升相關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得標後負責人5年內不得變更,同時需承諾家化集團和上海家化總部及註冊地仍在上海。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本案進一步確立中國大陸民族品牌不容外資染指的原則。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連中國大陸的策略投資人(同業)也不允許參與競標。
第三、PE不管是外資(如凱雷)或內資(如弘毅和鼎輝)都被排除在外。
第四、另外一個特色是不得聯合受讓,所以投標者必須夠規模、財力雄厚才能符合資格。
第五、最後出線的三家投資人是策略和財務的「混合體」:復星是中國的巴菲特,以民生消費投資而聞名。平浦是平安保險,基本上是現金過多的金控。海航集團是熱衷多角化經營的著名企業,最近海航還參與了東南亞最著名的酒店管理業者 Aman Resort 的標購;渡假酒店還能和海航主營業務沾上邊,家用日化就遠了一些,只能說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運作。
第六、上海及社會主義特色鮮明:總部要設在上海、負責人五年不得變更、不得改名、妥善安置員工等。如同南山人壽的出售一樣,這是一個只有本國人才玩得起的遊戲。
金控 / 綠色通道
金管會通過第一銀行(2892)設立成都分行,為國內首家獲准在大陸設立2家分行的純台資銀行,也是首家搶進綠色通道的純台資銀行。第一金將力拚明年6月底前成都分行開幕,成都租賃年底前開業,攜手搶進大西部開發商機。
銀行業人士分析,第一金西進採銀行、租賃雙管齊下政策,在大陸已有一銀上海分行,蘇州租賃,明年成都分行、成都租賃開業後,可同時進攻沿海地區及西部富饒地區商機,領先所有公股行庫。
台新金控登陸,創投打前鋒,除本月17日於南京,透過創投設立的台新融資租賃(中國)將正式開幕外,台新金也規畫在年底前,於天津成立第2個租賃據點。
台新金公告旗下台新創投將增資6億元,並投資成立台新津融資租賃(中國),資本額2,000萬美元。台新金發言人林維俊表示,名字稱作台新津融資租賃,主要是針對天津市場,至於短期內是否有再設據點的打算,他表示還在觀察。
台新金今年布局動作頻頻,除了租賃外,台新銀的澳洲和越南分行也都積極進行中,預計年底前向澳洲監理機關遞件申請布里斯本分行;另外越南辦事處最快明年就能向越南政府申請升格。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金融機構已開始分散對大陸的投資據點:從上海、蘇州、深圳分散到成都、南京和天津。
第二、部分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走出去」–如澳洲和越南,這是好現象。
第三、台灣金融機構要加速大中華和亞洲佈局,尋找新的成長機會。
第四、海外佈局牽涉到台商的全球M&A和投資,台灣金融機構必須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歐洲商會
歐洲商會發布「2011-2012年度建議書」,以「台灣就位、力求成長」為題,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歐洲商會提出四大建議,包括解除大陸進口商品禁令、接軌國際標準、提升智財保護,以及最重要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
年度建議書提出競爭力、人口與永續發展三大領域,分別舉出歐洲企業在台灣面臨的投資阻礙和解決建議。
歐洲商會副理事長胡日新(Olivier Rousselet)表示,台灣逐步改善法規環境,包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調降營所稅率到17%、簽署政府採購協定等措施,但近年進步速度卻趨於緩慢。胡日新指出,台灣尚未解除對2,100項中國大陸製產品的進口禁令,助長保護主義,與開放自由的貿易背道而馳,傷害台灣的產業和消費者,也違背台灣推動「區域中心」的目標。
歐洲商會指出,歐洲跨國企業仍將台灣視為理想經商地點,投資金額與日俱增,直接投資金額將近300億美元。台灣政府改革法規制度的速度,以及針對關鍵產業採取有效策略行動,將是未來經濟成長速度的重要決定因素。
經濟國貿局副局長張俊福說,解除進口禁令,須考量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大陸生產的產品,如價格較低、競爭力較強,可能會衝擊我國產業;大陸生產的品質等問題,也是顧慮之一。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陸資來台的限制又再一次被提到,說明台灣並沒有真正的「開放」。
第二、歐洲商會提到法規改革的「速度」,對於政府決策而言可以說是痛下針貶。
第三、歐洲商會另一提到的重點是「針對關鍵產業採取策略行動」。台灣「兩兆雙星」的黃金時代已過,未來新興產業如風電、太陽能、LED、環保等,政府至今尚未提出「策略行動」,德國風電業者來台投資無法突破補貼政策障礙就是一例,值得我們深思。
宏達電 / 數位內容
宏達電(2498)將持續啟動數位內容產業購併計劃,以加速整合軟硬體業務,執行長周永明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透露,宏達電手中「現金滿滿」,未來不排除再購併「內容」(Content)公司,只要交易合理就會進行,但並不打算收購作業系統。
周永明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更進一步透露:「宏達電考慮購併更多的媒體及內容公司。」他表示,現在光是掌握尖端技術已不夠,企業必須提供完整的硬體、軟體及數位內容,用戶真正關心的是每天的使用體驗,宏達電手中擁有許多現金,願意進行合理的購併行動。
宏達電未來購併方向可能朝音樂、電影、電子書等數位內容產業,增加手機服務多元性,提高消費者對「HTC」品牌的認同及滿意度。
畢竟消費者在意的,不是使用哪一種作業系統,而是用起來感覺怎麼樣?酷不酷?宏達電當然也知道這點,也代表宏達電真正讀懂蘋果(Apple)之所以在市場崛起,絕大原因不是作業系統介面與硬體綁在一起,反而是因為蘋果有強大的內容、應用程式(app)所建構的完整產業生態系統。
我們的觀察:
第一、宏達電正面臨第二個關鍵的歷史轉捩點和關卡:十年前其決定放棄代工而發展品牌,今天其決定強化內容而降低對硬體的依賴。
第二、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表示用戶真正關心的是每天的使用體驗,這是另一家從使用者 / 消費者角度來進行策略思考的傑出企業。
第三、Jobs過世後,蘋果的模式會有更多人跟進,只要能夠善加整合硬軟元素,未來NB和手機的市場未嘗不會重新洗牌。宏達電和華碩最近的發展都有令人驚喜的突破,但HTC是唯一真正從App應用程式生態系統來思考未來的企業。
溫州
溫州民間信貸危機越滾越大,已有延燒全大陸趨勢,為此,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措施,希望能夠形勢「化危機為轉機」。
這些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措施,主要分為金融與財政兩大面向。其中金融面向包括: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信貸支持,且要求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增速不得低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商業銀行必須加大對單戶授信500萬元人民幣以下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
不但如此,大陸也決定要拓寬小型微型企業融資管道,未來這些企業可以逐步擴大小型微型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且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等融資工具。銀行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也將適度提高等。
至於財政面向,主要是為小型微型企業減負,包括︰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徵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並擴大範圍。
對此,專家們表示,國家從立法層面支持中小企業稅費減免,對許多企業主來說是無疑是「天降甘霖」。
至於災情最慘的溫州市,當地政府更「加碼」頒布更強力政策,包括;將溫州申報為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設銀企對接平台嚴防銀行抽貸停貸。此外,溫州市政府也頒布17條財稅新規替企業額外減負,目前據了解,浙江省相關政策也將「呼之欲出」。
溫家寶提到差異化的金融監管政策,也提到支援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從銀行等主流金融機構的利益機制來看,要商業銀行「差異化地」服務中小企業,不如借鑒台灣的經驗,成立類似台灣中小企業銀行的專門金融機構,輔以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專一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溫州風暴凸顯了中國大陸中小型企業的脆弱性和產業結構問題。
第二、另一個問題是地下經濟的不確定性和資金鏈條斷裂。
第三、誠如國台辦主任王毅去年所言,兩岸中小企業應該攜手合作,共同開拓世界市場。
第四、中國大陸中小企業應該探討如何善加利用日漸開放的台灣資本市場。
第五、兩岸的中小企業都需要提高技術含量,最佳的策略是共同進行海外M&A,收購歐美日品牌、技術、渠道,台灣企業可以提供的是國際化的管理與經驗。
新興公司 / 融資
據華爾街日報周四報導,臉書的成功經驗讓矽谷在今年興起新興公司創立潮,但是隨著新興公司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部分小型公司近來也面臨資金募集不易的難題。有人擔心這可能是另一個科技新興企業泡沫破滅的警訊。
投資人和創投家表示,部分新興公司開始尋找「過渡性」的融資管道,以便讓公司繼續營運,或是削減原先規劃的募資金額目標。據矽谷創投業家暨投資人拉維肯特(NavallRavikant)指出,近期新興公司的平均價值已由今年初的600萬至800萬美元,降至300萬至500萬美元。
據美國國家創投協會表示,第3季創投資金募資金額降至8年來新低水準。Carles River Ventures創投資本家柴克瑞(George Zachary)表示,「許多募集到原始資本的企業開始尋找新的資金,但目前沒有足夠的創投資本家可以資助他們。」
我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資本市場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就像一陣風,去年底今年初互聯網的概念股還熱不可擋,如今卻沒有一支中國新股能夠在美國上市。
第二、企業需要有更及時的資本運作,做好準備工作,隨時等待IPO的窗口重新開放,才有成功的機會。
第三、對於台灣眾多的VC業者而言,是遊戲尚未開始,卻已經game over,好處是沒有受到傷害。
第四、亞洲企業應該視這個調整為海外M&A的好機會,不妨多注意是否有好的想法、好團隊卻募不到資金的歐美新興企業。
掌握人民幣商機,配合黃金十年政策,金管會將發展具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繼有關貿易融資的人民幣業務限制的放寬後,下一步將以循序漸進方式,推動有關人民幣資產配置限制的鬆綁,包括放寬法人及自然人投資人民幣的限制等。
馬英九總統公布黃金十年「全面建設」願景,提出金融發展等六大施政主軸,包括以兩岸經貿為基礎,發展具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等策略。
金管會高層表示,舉例來說,大陸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台資金融業就可藉兩岸經貿密切的特性,掌握商機。除了中央銀行正評估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外,金管會後續也將進一步開放人民幣業務。
金管會高層說,最近開放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承作人民幣業務等措施,主要重點是有關貿易融資的開放,下一階段則可以在資產配置上作開放,包括國內法人及自然人在人民幣資產配置上的鬆綁。
例如法人部分,銀行業還無法投資大陸地區政府及企業發行的人民幣有價證券;保險業部分可投資的範圍比銀行業廣,但還是有部分商品無法投資。
以人民幣基金為例,現行規定,保險業只准投資集中市場掛牌上市的證券投資基金及指數股票型基金,其餘基金都還不能投資。
自然人部分,在人民幣資產配置上也有不少限制,如國內投信基金投資大陸地區有價證券的投資上限,現行是不能超過基金淨資產價值的30%。
金管會高層表示,上述有關法人及自然人,跟人民幣有關的資產配置限制,未來都會採循序漸進方式,逐步考慮檢討放寬。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是大趨勢,台灣要想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一定要有突破性的政策,我們肯定金管會前瞻性的政策鬆綁。
第二、台灣的金融機構對於人民幣資產的持有除了投資性或金融性資產外,更重要的是貿易性和經營性資產,必須一併放寬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的業務。
第三、政府高層應有更高格局、跨部門的大戰略,協調中央銀行、經濟部、經建會和金管會,就台灣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定位及相關業務制定整體政策,現在各部會雖然有所認知,還是各自為政,有一點見樹不見林的感覺。
基泰 / REIT
壽險業積極搶標商辦大樓又一樁。台灣土地銀行委託第一太平戴維斯公司公開標售「基泰之星REITs」,上週由新光人壽以33.3億元取得,溢價率9.8%,租金報酬率約2.5%,整體標售狀況符合市場預期。
這兩處標的地段都不錯,換算租金報酬率約有2.5%。新光計畫將維持大湖商旅大樓繼續出租;但世紀羅浮大樓由於地段搶手,很容易就滿租,未來將有部分樓層自用。
商仲業者表示,三鼎不動產信託基金也即將公開標售,由於標的物包括北市東區精華店面,除國內壽險業外,甚至連傳產業、開發商都有興趣,絕對精彩可期。
「基泰之星」為基泰建設在2006年發行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共有兩個標的,一是北市衡陽路的「世紀羅浮大樓」部分樓層,總底價約15.88億元,建物面積為3100坪。另一為北市成功路五段的大湖商旅大樓(麗湖飯店),整棟出售底價約14.44億元,建物面積3962坪,土地面積為560坪。兩標的底價共30.3億元,本次有2組買家投標,最後由新光人壽以33.3億元搶標成功,擊退吉利開發。
我們的觀察:
第一、外資對台灣的不動產有明確的興趣,不管是多國籍企業、陸資、港資或是私募股權基金。
第二、幸好由於社會輿論的壓力,金管會最後核准基泰和三鼎REITs的清算及私有化,股東價值才得以極大化。
第三、外資投資台灣房地產,必須從ECFA相關邊際效應和台灣作為「亞太營運中心」的重新定位來看,不能狹隘的將其視為外資對台灣房地產的炒作。
第四、政府應該進一步開放外資(包括陸資)來台投資不動產,最近的政策卻是反其道而行開放台灣企業投資大陸房地產上限,在大陸房地產已趨向泡沫化之際,不論從時間和政策合理性來看,都非常不妥當。
泰國水災 / 日廠
泰國水災不僅對泰國造成莫大傷害,同時也對日系企業帶來打擊。日系汽車大廠豐田汽車(Toyota)由於遭遇泰國水災,汽車組件無法順利調度,遂自10月10日起暫時關閉設立於泰國的3間汽車工廠。另一方面,本田汽車(Honda)與全球數位單眼相機大廠尼康(Nikon)、日本電機大廠 Pioneer 也是受災戶,被迫全面歇業。不幸的是,目前災情仍在擴大中,當地日本企業恐得面臨長期歇業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應可讓日廠更加感受到加速委外的急迫性,而未來生產基地將選擇何處,更成為令人深思的問題,是大陸、南韓或是台灣?日廠再度處於抉擇的十字路口。
日本品牌大廠過去在國外設置生產線據點之際,就生產競爭力而言,大陸和南韓是較佳之地,但因民族情結,南韓被排除在外;至於大陸,因為經營模式、整體環境均不符合日本謹慎的作風,也未獲日廠青睞。最終日廠選擇東南亞,也不少消費性品牌大廠如Canon、夏普 Sharp、尼康 Nikon等,皆將生產重鎮移往泰國等東南亞地區。
由於泰國政府對於企業提供各項優惠措施,加上人工成本優勢,當地廠商競爭力提升。挾著日廠釋單及人工優勢,泰國受青睞,業者預期未來的競爭對手將會是大陸同業。為大陸地區現對環保要求提高,加上缺工情況嚴重,拉高人力成本,相較之下,泰國的人工成本較大陸便宜,大陸地區在勞工、環保等問題接踵而至下,歐美日等客戶在大陸擴充規模有限。
總觀全球,台灣地點位置佳,距離日本、南韓、東南亞及大陸等地區不算遠,可以就近服務客戶,同時面對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的大陸,並無文化、語言的隔閡,日廠可以台灣作為往大陸的墊腳石。日廠此時選擇何處,台廠其實贏面並不小,台港挾著品質佳、交期快等優勢,或許也是日廠加速委外的最佳配合夥伴。
我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國內地震、國外水災,日系製造大廠一定會更快加速委外,並分散其生產基地。
第二、沒有什麼生產基地是永遠安全的,中國大陸生產條件的惡化讓更多日本或台灣企業轉向東南亞,但這次水災一樣顯示了經營環境的風險。
第三、在台灣生產製造雖然不是唯一或最佳的選項,但相對條件仍有一定競爭力,可以做為高端組裝、智慧產品、小規模量產的一個生產基地。
第四、台灣企業和日本企業應加速彼此的策略聯盟,透過相互的投資共同開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新興市場。
第五、台灣另一個優勢是可以作為中國大陸的「市場先行者」,這是東南亞各國和香港 / 新加坡均沒有的優勢。
上海家化
上海家化國有股權轉讓共吸引三家企業競標。上海家化昨(12)日公告,經徵集,上海複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已辦理受讓登記。
上海家化100%股權為上海市國資委持有,又有「大陸日化第一品牌」稱號,國有股權最終「花落誰家」,是萬眾矚目焦點。
複星產業投資及海航商業分別歸屬於複星集團、海航集團;今年5月,複星集團才以逾8,400萬歐元,參股希臘著名時尚品牌FolliFollie。
路透報導,平浦投資成立於今年6月7日,在上海家化停牌期間,註冊資本人民幣5.01億元(約新台幣24億元),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市場猜測,平浦投資或是中國平安為本次競拍所設前台機構。
據上海家化日前要求,本次競拍不接受聯合受讓,受讓方或其控股母公司的總資產規模不低於500億元(約新台幣2,398 億元),具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和支付能力,且受讓方及其關連企業與上海家化主營業務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
上海市國資委已對家化集團的股權轉讓設立高門檻,競標企業總資產規模不得低於人民幣500億元,同行不得參與競標,且不接受企業結盟式競標。
得標廠商必須妥善安置員工,承諾繼續使用和發展集團旗下所有家化品牌,致力提升相關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得標後負責人5年內不得變更,同時需承諾家化集團和上海家化總部及註冊地仍在上海。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本案進一步確立中國大陸民族品牌不容外資染指的原則。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連中國大陸的策略投資人(同業)也不允許參與競標。
第三、PE不管是外資(如凱雷)或內資(如弘毅和鼎輝)都被排除在外。
第四、另外一個特色是不得聯合受讓,所以投標者必須夠規模、財力雄厚才能符合資格。
第五、最後出線的三家投資人是策略和財務的「混合體」:復星是中國的巴菲特,以民生消費投資而聞名。平浦是平安保險,基本上是現金過多的金控。海航集團是熱衷多角化經營的著名企業,最近海航還參與了東南亞最著名的酒店管理業者 Aman Resort 的標購;渡假酒店還能和海航主營業務沾上邊,家用日化就遠了一些,只能說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運作。
第六、上海及社會主義特色鮮明:總部要設在上海、負責人五年不得變更、不得改名、妥善安置員工等。如同南山人壽的出售一樣,這是一個只有本國人才玩得起的遊戲。
金控 / 綠色通道
金管會通過第一銀行(2892)設立成都分行,為國內首家獲准在大陸設立2家分行的純台資銀行,也是首家搶進綠色通道的純台資銀行。第一金將力拚明年6月底前成都分行開幕,成都租賃年底前開業,攜手搶進大西部開發商機。
銀行業人士分析,第一金西進採銀行、租賃雙管齊下政策,在大陸已有一銀上海分行,蘇州租賃,明年成都分行、成都租賃開業後,可同時進攻沿海地區及西部富饒地區商機,領先所有公股行庫。
台新金控登陸,創投打前鋒,除本月17日於南京,透過創投設立的台新融資租賃(中國)將正式開幕外,台新金也規畫在年底前,於天津成立第2個租賃據點。
台新金公告旗下台新創投將增資6億元,並投資成立台新津融資租賃(中國),資本額2,000萬美元。台新金發言人林維俊表示,名字稱作台新津融資租賃,主要是針對天津市場,至於短期內是否有再設據點的打算,他表示還在觀察。
台新金今年布局動作頻頻,除了租賃外,台新銀的澳洲和越南分行也都積極進行中,預計年底前向澳洲監理機關遞件申請布里斯本分行;另外越南辦事處最快明年就能向越南政府申請升格。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金融機構已開始分散對大陸的投資據點:從上海、蘇州、深圳分散到成都、南京和天津。
第二、部分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走出去」–如澳洲和越南,這是好現象。
第三、台灣金融機構要加速大中華和亞洲佈局,尋找新的成長機會。
第四、海外佈局牽涉到台商的全球M&A和投資,台灣金融機構必須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歐洲商會
歐洲商會發布「2011-2012年度建議書」,以「台灣就位、力求成長」為題,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歐洲商會提出四大建議,包括解除大陸進口商品禁令、接軌國際標準、提升智財保護,以及最重要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
年度建議書提出競爭力、人口與永續發展三大領域,分別舉出歐洲企業在台灣面臨的投資阻礙和解決建議。
歐洲商會副理事長胡日新(Olivier Rousselet)表示,台灣逐步改善法規環境,包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調降營所稅率到17%、簽署政府採購協定等措施,但近年進步速度卻趨於緩慢。胡日新指出,台灣尚未解除對2,100項中國大陸製產品的進口禁令,助長保護主義,與開放自由的貿易背道而馳,傷害台灣的產業和消費者,也違背台灣推動「區域中心」的目標。
歐洲商會指出,歐洲跨國企業仍將台灣視為理想經商地點,投資金額與日俱增,直接投資金額將近300億美元。台灣政府改革法規制度的速度,以及針對關鍵產業採取有效策略行動,將是未來經濟成長速度的重要決定因素。
經濟國貿局副局長張俊福說,解除進口禁令,須考量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大陸生產的產品,如價格較低、競爭力較強,可能會衝擊我國產業;大陸生產的品質等問題,也是顧慮之一。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陸資來台的限制又再一次被提到,說明台灣並沒有真正的「開放」。
第二、歐洲商會提到法規改革的「速度」,對於政府決策而言可以說是痛下針貶。
第三、歐洲商會另一提到的重點是「針對關鍵產業採取策略行動」。台灣「兩兆雙星」的黃金時代已過,未來新興產業如風電、太陽能、LED、環保等,政府至今尚未提出「策略行動」,德國風電業者來台投資無法突破補貼政策障礙就是一例,值得我們深思。
宏達電 / 數位內容
宏達電(2498)將持續啟動數位內容產業購併計劃,以加速整合軟硬體業務,執行長周永明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透露,宏達電手中「現金滿滿」,未來不排除再購併「內容」(Content)公司,只要交易合理就會進行,但並不打算收購作業系統。
周永明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更進一步透露:「宏達電考慮購併更多的媒體及內容公司。」他表示,現在光是掌握尖端技術已不夠,企業必須提供完整的硬體、軟體及數位內容,用戶真正關心的是每天的使用體驗,宏達電手中擁有許多現金,願意進行合理的購併行動。
宏達電未來購併方向可能朝音樂、電影、電子書等數位內容產業,增加手機服務多元性,提高消費者對「HTC」品牌的認同及滿意度。
畢竟消費者在意的,不是使用哪一種作業系統,而是用起來感覺怎麼樣?酷不酷?宏達電當然也知道這點,也代表宏達電真正讀懂蘋果(Apple)之所以在市場崛起,絕大原因不是作業系統介面與硬體綁在一起,反而是因為蘋果有強大的內容、應用程式(app)所建構的完整產業生態系統。
我們的觀察:
第一、宏達電正面臨第二個關鍵的歷史轉捩點和關卡:十年前其決定放棄代工而發展品牌,今天其決定強化內容而降低對硬體的依賴。
第二、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表示用戶真正關心的是每天的使用體驗,這是另一家從使用者 / 消費者角度來進行策略思考的傑出企業。
第三、Jobs過世後,蘋果的模式會有更多人跟進,只要能夠善加整合硬軟元素,未來NB和手機的市場未嘗不會重新洗牌。宏達電和華碩最近的發展都有令人驚喜的突破,但HTC是唯一真正從App應用程式生態系統來思考未來的企業。
溫州
溫州民間信貸危機越滾越大,已有延燒全大陸趨勢,為此,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措施,希望能夠形勢「化危機為轉機」。
這些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措施,主要分為金融與財政兩大面向。其中金融面向包括: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信貸支持,且要求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增速不得低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商業銀行必須加大對單戶授信500萬元人民幣以下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
不但如此,大陸也決定要拓寬小型微型企業融資管道,未來這些企業可以逐步擴大小型微型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且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等融資工具。銀行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也將適度提高等。
至於財政面向,主要是為小型微型企業減負,包括︰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徵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並擴大範圍。
對此,專家們表示,國家從立法層面支持中小企業稅費減免,對許多企業主來說是無疑是「天降甘霖」。
至於災情最慘的溫州市,當地政府更「加碼」頒布更強力政策,包括;將溫州申報為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設銀企對接平台嚴防銀行抽貸停貸。此外,溫州市政府也頒布17條財稅新規替企業額外減負,目前據了解,浙江省相關政策也將「呼之欲出」。
溫家寶提到差異化的金融監管政策,也提到支援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從銀行等主流金融機構的利益機制來看,要商業銀行「差異化地」服務中小企業,不如借鑒台灣的經驗,成立類似台灣中小企業銀行的專門金融機構,輔以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專一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溫州風暴凸顯了中國大陸中小型企業的脆弱性和產業結構問題。
第二、另一個問題是地下經濟的不確定性和資金鏈條斷裂。
第三、誠如國台辦主任王毅去年所言,兩岸中小企業應該攜手合作,共同開拓世界市場。
第四、中國大陸中小企業應該探討如何善加利用日漸開放的台灣資本市場。
第五、兩岸的中小企業都需要提高技術含量,最佳的策略是共同進行海外M&A,收購歐美日品牌、技術、渠道,台灣企業可以提供的是國際化的管理與經驗。
新興公司 / 融資
據華爾街日報周四報導,臉書的成功經驗讓矽谷在今年興起新興公司創立潮,但是隨著新興公司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部分小型公司近來也面臨資金募集不易的難題。有人擔心這可能是另一個科技新興企業泡沫破滅的警訊。
投資人和創投家表示,部分新興公司開始尋找「過渡性」的融資管道,以便讓公司繼續營運,或是削減原先規劃的募資金額目標。據矽谷創投業家暨投資人拉維肯特(NavallRavikant)指出,近期新興公司的平均價值已由今年初的600萬至800萬美元,降至300萬至500萬美元。
據美國國家創投協會表示,第3季創投資金募資金額降至8年來新低水準。Carles River Ventures創投資本家柴克瑞(George Zachary)表示,「許多募集到原始資本的企業開始尋找新的資金,但目前沒有足夠的創投資本家可以資助他們。」
我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資本市場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就像一陣風,去年底今年初互聯網的概念股還熱不可擋,如今卻沒有一支中國新股能夠在美國上市。
第二、企業需要有更及時的資本運作,做好準備工作,隨時等待IPO的窗口重新開放,才有成功的機會。
第三、對於台灣眾多的VC業者而言,是遊戲尚未開始,卻已經game over,好處是沒有受到傷害。
第四、亞洲企業應該視這個調整為海外M&A的好機會,不妨多注意是否有好的想法、好團隊卻募不到資金的歐美新興企業。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賈伯斯 雅虎/微軟/阿里巴巴 中華網 TDR 佔領華爾街 富士康/玉山新天地
賈伯斯
賈伯斯過世,驚動全球科技產業,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蘋果將喪失賈伯斯光環,不可能再有像過去的高成長溢價。強人領導的公司都有這個特質,如王永慶過世後的台塑,張忠謀離開時的台積電,和後威爾許時代的GE。
第二、賈伯斯帶給蘋果最大的資產是願景(vision),也就是看到未來趨勢的能力,以及創造消費者需求的天賦,這是傑出CEO最偉大的特質。所以美國雜誌曾票選二十世紀最偉大的CEO(CEO of the Century)得主是GE威爾許,但過去十年最偉大CEO(CEO of the Decade)得主卻是賈伯斯。威爾許靠精確的管理和整合把GE帶到巔峰,賈伯斯卻是靠創新和前瞻帶領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大企業。
第三、蘋果將面臨新的競爭者。亞馬遜剛推出199美元平板電腦,受到市場的關注,也代表亞馬遜計畫靠內容而非硬體來創造新商業模式。電子書已經到達一個起爆臨界點,亞馬遜有其先天的優勢。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小米機走超高端路線,價錢卻不是最貴,也帶動超級流行,相信將來這樣的蘋果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多。
第四、小米機的成功完全是複製蘋果模式:功能、設計、時尚以及創造流行話題,如果說蘋果在什麼地方有可能被打敗,那將會是在中國大陸,因為蘋果在當地還不是非常本土化。
第五、台灣即將舉辦2011全球設計大會,設計會更加受到重視,我們應該積極用設計創造商業價值。但是現在台灣業者大都仍然以功能為導向,唯一的例外是華碩成功地推出變形金剛平板電腦,廣受好評。
第六、賈伯斯過世以後,蘋果內部創新動力不足,未來可能會走向外部創新。台灣掌握了蘋果供應鏈,彼此關係緊密,未來並非不可能反客為主,主動設計創新的功能和應用,為蘋果創造更高的價值。
雅虎 / 微軟 / 阿里巴巴
據路透報導,微軟(Microsoft)儘管在2008年意圖以475億美元(1.45兆元台幣)收購雅虎(YAHOO!)遭拒,但隨著雅虎有意出售的消息傳出,微軟的購併計劃又將捲土重來。
消息人士透露,不僅微軟有意再度求親,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Hellman & Friedman、銀湖(Silver Lake),及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與俄羅斯高科技投資公司DST Global也有意搶親。
路透引述華爾街分析師報告指出,雅虎身價約200億美元(6122億元台幣),核心的搜尋與展示廣告業務價值77億美元(2357億元台幣),亞洲資產高達92億美元(2816億元台幣),還有現金32億美元(980億元台幣)。
部分分析師建議,微軟或可考慮與其他買家聯手。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分析師梁賀曼表示,阿里巴巴執行長馬雲已放話有興趣買下雅虎,但馬雲資本不足,因此握有大筆現金的微軟顯然是理想的合作對象。梁賀曼說:「若微軟有意涉入,馬雲就不必尋求私募公司援手。」
上月初即有消息稱銀湖正考慮收購雅虎,隨後在9月22日,阿里巴巴集團啟動員工股權購買計劃,銀湖與DST均加入其中,而這也被解讀為試圖收購雅虎的可能性,至少,阿里巴巴集團與DST及銀湖將在此過程中探討雅虎的價值。目前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團中占據40%的股份。
上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明確表示,對收購雅虎非常感興趣。他也透露曾與雅虎和其它潛在的收購者進行過討論,似乎默認三方聯合收購的可能性。若此次阿里巴巴集團能成功收購雅虎,或許可能解決其自身的股權結構問題。
此前,阿里巴巴曾與雅虎管理層洽談過股權回購計劃,但遭雅虎單方面否定。但上個月雅虎卸除首席執行官卡蘿˙巴茨(Carol Bartz)的職位,並宣布進行戰略評估,幫助公司恢復增長等策略。此消息對於長期與巴茨交惡而屢次受阻的阿里巴巴而言,其收購計畫可望出現轉機。
我們的評論:
第一、如同HP,Yahoo是另一個矽谷曾經最大但是不斷走下坡的偉大品牌,非常可惜,令人心痛,這與其CEO的持續更動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Yahoo的創辦人楊致遠是台灣人,對台灣有濃厚的情結。我們不解為何沒有台灣企業想要把Yahoo買下來?你可以說台灣企業錢不夠,但是馬雲沒錢一樣可以和私募基金聯手買下Yahoo。雅虎奇摩大概是Yahoo在亞洲經營最成功的市場,照理說台灣講話聲音應該可以很大。我們只能說台灣的企業缺乏想像力和決斷力,自我設限。
第三、Yahoo最大的資產是阿里巴巴40%的持股,而阿里巴巴又是超級電子商務中國概念股,外資包括俄羅斯業者DST Global對Yahoo的興趣也是來自阿里巴巴。馬雲對台灣很友善,去年其訪問台灣時還表示兩岸中小企業應該合作,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共同開拓世界市場;阿里巴巴的財務長也是台灣人。總而言之,是台灣人自己不敢去追求阿里巴巴,而不是阿里巴巴將台灣合作的門給封死了。台灣企業或許比不上微軟,但我們的附加價值難道會比DST或銀湖私募基金差嗎?
第四、之前銀湖買Skype,後來賣給微軟,賺了六十億美元,所以現在想故技重施,只是這一次馬雲和微軟都主動出手,銀湖若想插一腳和馬雲合作機會比較大。
第五、電子商務的未來市場在中國,進入門檻高,台灣企業現在想要切入已經太晚,應該盡早找出和中國電子商務業者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
中華網
根據新華社發自紐約的報導,大陸第一家前往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網路公司-中華網投資集團(CDC Corp)美東時間5日聲請破產保護,此一消息導致公司股價暴跌51.72%。
儘管5日納斯達克指數上漲2.32%,中華網股價仍重挫至每股0.42美元,跌幅超過50%,隨後被納斯達克交易所暫停交易。今年以來,中華網股價已大幅縮水約88%。
中華網成立於1997年,並於199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中國首家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網路公司,公司上市代碼就是「CHINA」,並擁有一個網址為www.china.com的門戶網站,在當時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
結合「網路」與「中國」兩大概念,曾經讓中華網在2000年前後的網路泡沫年代相當被市場及投資人看好,但中華網後來的發展遠不如外界所期待。
市場人士指出,中華網一直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層,之後又將重心轉移至軟體外包等業務,忽略了原本的網路業務。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中華網的破產代表了一個時代即將結束,1999年剛上市時是互聯網第一波熱潮最高峰,中華網名字取得好(China.com),上市時機佳,成為中國網路概念股,股價才能一飛衝天。
第二、由於中國證監會未來可能禁止以VIE形式赴國外上市,中國互聯網企業慣用的資本市場運作模式可能會受到嚴重打擊,再加上中國在美上市企業財報造假,今年以來中國互聯網上市企業在美市值大幅縮水。
第三、中華網是香港企業家所創立,大部分在美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如網易、阿里巴巴和盛大則都是由中國本土創業家建立。香港人還是比較專於財技,對企業經營的Know-how比較欠缺,也不夠本土化,之前李嘉誠投資的tom.com曾找來大陸背景投資銀行家做CEO,轉型成為媒體和廣告企業,後來也不甚成功。
第四、從1999年至今,internet已經歷了二、三波起伏,台灣人的參與非常有限,除了以微博大放異彩的新浪和雅虎是由台灣人所創以外,幾乎在國際internet舞台上看不到台灣企業的影子。網路家庭的詹宏志董事長堅持至今保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其重點還是台灣市場,不敢進行大中華佈局。台灣不是沒有創業家的熱情,但是年輕人沒有寬廣的視野,缺乏資金和市場的能力,台灣和中國大陸又有政治問題,以致網路企業越來越走向網路泡沫化,看來「網路無國界」這句話在台灣是行不通的。
TDR
今年以來台灣存託憑證(TDR)掛牌廠商屢破承銷價,被外界視為「票房毒藥」;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劉中平呼籲,投資人不該看到TDR,就如驚弓之鳥,應理性看待此籌資工具,回歸TDR應有的正常功能和運作。
第一波來台發行TDR公司,旺旺、新焦點、友佳、真明麗及康師傅等股價屢創新高,但今年掛牌廠商,多半一上市就跌破承銷價,市場信心愈來愈不足,更把TDR貼上「票房毒藥」標籤,讓原本很健康籌資工具蒙上不白之冤。
劉中平表示,我政府在對TDR審查上,因為擔心「菜籃族」等小股東權益受損,而嚴格把關,常造成國外企業誤解台灣政府不再支持TDR而卻步。
但其實政府及各界,這一、二年內積極鼓勵海外已經第一上市的公司前來台灣籌資發行TDR,是公司除了跟銀行借貸或發債外,另一項不錯選擇。
他呼籲政府,不應過度憂心國內散戶判斷能力,因投資人在訊息判斷上也不斷進步,只要能有資訊充分揭露、透明化機制,股價就可交由市場決定。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台灣投資人還是沒有把TDR當作長期投資的標的,只想賺差價就走,這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
第二、許多TDR存在「第二春」投資機會,最近康師傅股價開始大漲就是一例。有些TDR標的公司甚至被國際超級買家相中,KKR投資1.3億美元於新加坡聯合環境就是一例。
第三、主管機關沒有長期推廣TDR的計畫和決心,只認為這是國外企業來騙台灣投資人錢的工具,設計了許多限制條件,形同緊箍咒,只會造成惡性循環,把TDR搞死。
第四、承銷商為了想法子把股票推銷出去,和市場主力結合,先大幅拉抬股價,再伺機出貨,無異飲鴆止渴;整個過程中,只有投機者和炒作者,但是沒有真正的投資人,難怪TDR形象不佳。
第五、台灣TDR的股價不應強迫和海外原股股價掛勾,為何新加坡本益比是4/5倍,台灣是9/10倍,而中國大陸卻是20多倍?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投資人,不同的屬性,當然會有不同的股價,硬拉成齊頭式的平等是不健康也是不必要的。
第六、從今年以來將近十家以上TDR的撤件,說明外國企業已經對台灣資本市場失去興趣,政府和立法委員現在還要來嚴格調查、限制,只會讓市場早日掛掉。我們真正擔心的不只是TDR的發展而已,而是台灣主管機關對於提升資本市場的國際地位和能見度缺乏一套完整的思維,不管是第一上市、第二上市,台灣市場在外國人心中只能做永遠的小三。
佔領華爾街
美國「占領華爾街」的抗議活動隨著警方逮捕七百多人後引起舉世注目,如今已延燒至芝加哥、波士頓、洛衫磯等地。除了中產階級,如今連青年學生也加入示威行列,他們抗議金融業坐擁高薪紅利、更抗議政府坐視財富分配不公。這場被喻為美國版的茉莉花革命原因何在?影響為何?值得一探。
事實上,直到今年八月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1%,失業人口也仍高達1,400萬人。最新的統計顯示,去年美國的貧窮人口升至46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去年美國大企業的財務長繼續大幅加薪,而華爾街發放的紅利也繼續大幅成長,如此而美國民眾發動占領華爾街,各地群起響應,豈偶然哉?
美國號稱超級強國,竟然有1400萬失業人口,失業率超過9%,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周二在國會演講時都坦承,失業問題是難解的「國家危機」。華爾街引發一波波金融海嘯,政府非但未究責,反而拿人民的稅金補貼銀行,占領華爾街,質疑的是美國深化的金權政治,既然體制失去改革能力,就只能由下而上發動革命。
紐約市長彭博曾警告高失業率可能導致暴動,歐巴馬總統要求國會對收入百萬美元以上富人課徵「巴菲特稅」外,更力推就業法案。但是,歐巴馬政府決策「時間太遲,速度太慢」,使得美國「占領風潮」急速擴散。新媒體資訊傳播更快更廣,助長了「占領思維」的擴大,兩岸貧富差距現象也非常嚴重,年輕人普遍因薪資低、房價漲而苦悶不已,自然無法倖免於全球風潮。
台灣已經出現網友在「臉書」號召「占領台北」活動。儘管一年來執政當局持續提出奢侈稅、社會住宅、房產交易實價課稅等多項符合社會正義的政策,但10年來台灣企業分配盈餘,重股東利益輕員工所得,稅負政策亦嚴重失衡,有利企業及股東,薪資所得者負擔較重,7年之病不能求3年之艾,要化解年輕族群與中產階層民眾對貧富極化社會的不滿,絕非幾張選舉支票可以解決。
我們的觀察:
第一、以往的失業問題集中在藍領階級,但是這次失業潮訴求的焦點是白領階級的失業,也是大前研一所謂的「M型社會」- 中產階級受到擠壓的社會。
第二、歐美的年輕人找到工作,或者無法過他們父母親一樣水準的生活,其原因除了經濟政策,還有社會結構問題和教育政策,台灣在這方面問題尤其嚴重,需要深入探討問題本質與核心。
第三、金融大海嘯過後,大部分的銀行和銀行家並未受到譴責或被判刑,好像只是一小撮人闖了禍,現在風暴已經過去,又可以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恢復正常。唯一有什麼拘束力的可能只有「伏克爾原則」,禁止商業銀行在從事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活動,然而社會正義不能得到合理的伸張造成不滿情緒不斷地蔓延。
第四、「佔領華爾街」活動的問題是缺乏鮮明的主題,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全球經濟現今的特色 – 沒有人提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即使是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也束手無策。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假如今年華爾街銀行家還想要拿巨額紅利,可能要人人喊打了。
富士康 / 玉山新天地
9月底鴻海集團在台北市與「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富士康所在的20個城市打造大型商圈「玉山新天地」,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台商中小加盟連鎖業者進駐。首座商圈今年預計落腳東北吉林長春,明後年陸續在各地遍地開花。
鴻海集團的想法是,富士康已在大陸20座城市布局,百萬員工是潛在消費族群,加盟連鎖業者只要進入富士康,等於一次開出20家店。由於鴻海工廠自沿海陸續內遷,土地資源充足,加上在太原、深圳、武漢、上海等地取得不少商住用地,提供鴻海深入內需市場的機會。「玉山新天地」商圈的想法極具創意,以這種方法幫助台灣中小企業打進大陸內需市場通路,是前所未有的模式。
經濟部和工總努力的在大陸主要城市辦台商展,國貿局也和民間合作在大陸打造台灣名品城,華新麗華集團與南京市政府合作的南京台灣名品城,2010年9月開幕時曾一度風光,其後每況愈下,成了失敗案例。
不是蓋個好硬體就能把台灣名品城經營好,究竟是名品城經營路線太模糊?還是有其他原因,需要深入分析。畢竟商城的長期經營,不能只靠一年幾次台商交易大拜拜支撐,必須創造和地方的互動才能屹立不搖。
若是個中型區域型商圈,就要具有「造街」能力,創造怎麼樣的街道環境,就能吸引怎麼樣等級的消費群。假設是城市級商圈,要吸引台灣所有的一級品牌進駐,更要有造鎮的能耐,還要建立具特色的「地標」,但有這種能力的企業,台灣找不出幾個。
我們的觀察:
第一、鴻海的製造已經走到極限,未來會持續不斷往通路發展,就像郭台銘在大陸推動的「萬馬千軍」計畫一樣。
第二、台灣人要互相團結起來,才能形成群聚效應。大陸有那麼多台商,鴻海在大陸的投資那麼多,當然可以好好的借力使力。
第三、郭董事長以前曾經喊過要從「製造的鴻海」變成「科技的鴻海」,後來並未成功;現在想要成為「商業的鴻海」或「通路的鴻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四、人才是成功的關鍵,大陸零售人才很難找,郭董事長應該創造一個不同的環境或組織型態,才能吸引優秀的商業開發人才為其效力。
第五、郭董事長可以和大陸經營有成的台商百貨業者合作,如南京的金鷹百貨和河南的丹尼斯百貨。郭董事長和大陸企業如保利協鑫在太陽能的合作是失敗的,希望和大陸台商合作可以成功。
賈伯斯過世,驚動全球科技產業,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蘋果將喪失賈伯斯光環,不可能再有像過去的高成長溢價。強人領導的公司都有這個特質,如王永慶過世後的台塑,張忠謀離開時的台積電,和後威爾許時代的GE。
第二、賈伯斯帶給蘋果最大的資產是願景(vision),也就是看到未來趨勢的能力,以及創造消費者需求的天賦,這是傑出CEO最偉大的特質。所以美國雜誌曾票選二十世紀最偉大的CEO(CEO of the Century)得主是GE威爾許,但過去十年最偉大CEO(CEO of the Decade)得主卻是賈伯斯。威爾許靠精確的管理和整合把GE帶到巔峰,賈伯斯卻是靠創新和前瞻帶領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大企業。
第三、蘋果將面臨新的競爭者。亞馬遜剛推出199美元平板電腦,受到市場的關注,也代表亞馬遜計畫靠內容而非硬體來創造新商業模式。電子書已經到達一個起爆臨界點,亞馬遜有其先天的優勢。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小米機走超高端路線,價錢卻不是最貴,也帶動超級流行,相信將來這樣的蘋果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多。
第四、小米機的成功完全是複製蘋果模式:功能、設計、時尚以及創造流行話題,如果說蘋果在什麼地方有可能被打敗,那將會是在中國大陸,因為蘋果在當地還不是非常本土化。
第五、台灣即將舉辦2011全球設計大會,設計會更加受到重視,我們應該積極用設計創造商業價值。但是現在台灣業者大都仍然以功能為導向,唯一的例外是華碩成功地推出變形金剛平板電腦,廣受好評。
第六、賈伯斯過世以後,蘋果內部創新動力不足,未來可能會走向外部創新。台灣掌握了蘋果供應鏈,彼此關係緊密,未來並非不可能反客為主,主動設計創新的功能和應用,為蘋果創造更高的價值。
雅虎 / 微軟 / 阿里巴巴
據路透報導,微軟(Microsoft)儘管在2008年意圖以475億美元(1.45兆元台幣)收購雅虎(YAHOO!)遭拒,但隨著雅虎有意出售的消息傳出,微軟的購併計劃又將捲土重來。
消息人士透露,不僅微軟有意再度求親,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Hellman & Friedman、銀湖(Silver Lake),及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與俄羅斯高科技投資公司DST Global也有意搶親。
路透引述華爾街分析師報告指出,雅虎身價約200億美元(6122億元台幣),核心的搜尋與展示廣告業務價值77億美元(2357億元台幣),亞洲資產高達92億美元(2816億元台幣),還有現金32億美元(980億元台幣)。
部分分析師建議,微軟或可考慮與其他買家聯手。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分析師梁賀曼表示,阿里巴巴執行長馬雲已放話有興趣買下雅虎,但馬雲資本不足,因此握有大筆現金的微軟顯然是理想的合作對象。梁賀曼說:「若微軟有意涉入,馬雲就不必尋求私募公司援手。」
上月初即有消息稱銀湖正考慮收購雅虎,隨後在9月22日,阿里巴巴集團啟動員工股權購買計劃,銀湖與DST均加入其中,而這也被解讀為試圖收購雅虎的可能性,至少,阿里巴巴集團與DST及銀湖將在此過程中探討雅虎的價值。目前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團中占據40%的股份。
上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明確表示,對收購雅虎非常感興趣。他也透露曾與雅虎和其它潛在的收購者進行過討論,似乎默認三方聯合收購的可能性。若此次阿里巴巴集團能成功收購雅虎,或許可能解決其自身的股權結構問題。
此前,阿里巴巴曾與雅虎管理層洽談過股權回購計劃,但遭雅虎單方面否定。但上個月雅虎卸除首席執行官卡蘿˙巴茨(Carol Bartz)的職位,並宣布進行戰略評估,幫助公司恢復增長等策略。此消息對於長期與巴茨交惡而屢次受阻的阿里巴巴而言,其收購計畫可望出現轉機。
我們的評論:
第一、如同HP,Yahoo是另一個矽谷曾經最大但是不斷走下坡的偉大品牌,非常可惜,令人心痛,這與其CEO的持續更動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Yahoo的創辦人楊致遠是台灣人,對台灣有濃厚的情結。我們不解為何沒有台灣企業想要把Yahoo買下來?你可以說台灣企業錢不夠,但是馬雲沒錢一樣可以和私募基金聯手買下Yahoo。雅虎奇摩大概是Yahoo在亞洲經營最成功的市場,照理說台灣講話聲音應該可以很大。我們只能說台灣的企業缺乏想像力和決斷力,自我設限。
第三、Yahoo最大的資產是阿里巴巴40%的持股,而阿里巴巴又是超級電子商務中國概念股,外資包括俄羅斯業者DST Global對Yahoo的興趣也是來自阿里巴巴。馬雲對台灣很友善,去年其訪問台灣時還表示兩岸中小企業應該合作,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共同開拓世界市場;阿里巴巴的財務長也是台灣人。總而言之,是台灣人自己不敢去追求阿里巴巴,而不是阿里巴巴將台灣合作的門給封死了。台灣企業或許比不上微軟,但我們的附加價值難道會比DST或銀湖私募基金差嗎?
第四、之前銀湖買Skype,後來賣給微軟,賺了六十億美元,所以現在想故技重施,只是這一次馬雲和微軟都主動出手,銀湖若想插一腳和馬雲合作機會比較大。
第五、電子商務的未來市場在中國,進入門檻高,台灣企業現在想要切入已經太晚,應該盡早找出和中國電子商務業者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
中華網
根據新華社發自紐約的報導,大陸第一家前往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網路公司-中華網投資集團(CDC Corp)美東時間5日聲請破產保護,此一消息導致公司股價暴跌51.72%。
儘管5日納斯達克指數上漲2.32%,中華網股價仍重挫至每股0.42美元,跌幅超過50%,隨後被納斯達克交易所暫停交易。今年以來,中華網股價已大幅縮水約88%。
中華網成立於1997年,並於199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中國首家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網路公司,公司上市代碼就是「CHINA」,並擁有一個網址為www.china.com的門戶網站,在當時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
結合「網路」與「中國」兩大概念,曾經讓中華網在2000年前後的網路泡沫年代相當被市場及投資人看好,但中華網後來的發展遠不如外界所期待。
市場人士指出,中華網一直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層,之後又將重心轉移至軟體外包等業務,忽略了原本的網路業務。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中華網的破產代表了一個時代即將結束,1999年剛上市時是互聯網第一波熱潮最高峰,中華網名字取得好(China.com),上市時機佳,成為中國網路概念股,股價才能一飛衝天。
第二、由於中國證監會未來可能禁止以VIE形式赴國外上市,中國互聯網企業慣用的資本市場運作模式可能會受到嚴重打擊,再加上中國在美上市企業財報造假,今年以來中國互聯網上市企業在美市值大幅縮水。
第三、中華網是香港企業家所創立,大部分在美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如網易、阿里巴巴和盛大則都是由中國本土創業家建立。香港人還是比較專於財技,對企業經營的Know-how比較欠缺,也不夠本土化,之前李嘉誠投資的tom.com曾找來大陸背景投資銀行家做CEO,轉型成為媒體和廣告企業,後來也不甚成功。
第四、從1999年至今,internet已經歷了二、三波起伏,台灣人的參與非常有限,除了以微博大放異彩的新浪和雅虎是由台灣人所創以外,幾乎在國際internet舞台上看不到台灣企業的影子。網路家庭的詹宏志董事長堅持至今保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其重點還是台灣市場,不敢進行大中華佈局。台灣不是沒有創業家的熱情,但是年輕人沒有寬廣的視野,缺乏資金和市場的能力,台灣和中國大陸又有政治問題,以致網路企業越來越走向網路泡沫化,看來「網路無國界」這句話在台灣是行不通的。
TDR
今年以來台灣存託憑證(TDR)掛牌廠商屢破承銷價,被外界視為「票房毒藥」;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劉中平呼籲,投資人不該看到TDR,就如驚弓之鳥,應理性看待此籌資工具,回歸TDR應有的正常功能和運作。
第一波來台發行TDR公司,旺旺、新焦點、友佳、真明麗及康師傅等股價屢創新高,但今年掛牌廠商,多半一上市就跌破承銷價,市場信心愈來愈不足,更把TDR貼上「票房毒藥」標籤,讓原本很健康籌資工具蒙上不白之冤。
劉中平表示,我政府在對TDR審查上,因為擔心「菜籃族」等小股東權益受損,而嚴格把關,常造成國外企業誤解台灣政府不再支持TDR而卻步。
但其實政府及各界,這一、二年內積極鼓勵海外已經第一上市的公司前來台灣籌資發行TDR,是公司除了跟銀行借貸或發債外,另一項不錯選擇。
他呼籲政府,不應過度憂心國內散戶判斷能力,因投資人在訊息判斷上也不斷進步,只要能有資訊充分揭露、透明化機制,股價就可交由市場決定。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台灣投資人還是沒有把TDR當作長期投資的標的,只想賺差價就走,這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
第二、許多TDR存在「第二春」投資機會,最近康師傅股價開始大漲就是一例。有些TDR標的公司甚至被國際超級買家相中,KKR投資1.3億美元於新加坡聯合環境就是一例。
第三、主管機關沒有長期推廣TDR的計畫和決心,只認為這是國外企業來騙台灣投資人錢的工具,設計了許多限制條件,形同緊箍咒,只會造成惡性循環,把TDR搞死。
第四、承銷商為了想法子把股票推銷出去,和市場主力結合,先大幅拉抬股價,再伺機出貨,無異飲鴆止渴;整個過程中,只有投機者和炒作者,但是沒有真正的投資人,難怪TDR形象不佳。
第五、台灣TDR的股價不應強迫和海外原股股價掛勾,為何新加坡本益比是4/5倍,台灣是9/10倍,而中國大陸卻是20多倍?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投資人,不同的屬性,當然會有不同的股價,硬拉成齊頭式的平等是不健康也是不必要的。
第六、從今年以來將近十家以上TDR的撤件,說明外國企業已經對台灣資本市場失去興趣,政府和立法委員現在還要來嚴格調查、限制,只會讓市場早日掛掉。我們真正擔心的不只是TDR的發展而已,而是台灣主管機關對於提升資本市場的國際地位和能見度缺乏一套完整的思維,不管是第一上市、第二上市,台灣市場在外國人心中只能做永遠的小三。
佔領華爾街
美國「占領華爾街」的抗議活動隨著警方逮捕七百多人後引起舉世注目,如今已延燒至芝加哥、波士頓、洛衫磯等地。除了中產階級,如今連青年學生也加入示威行列,他們抗議金融業坐擁高薪紅利、更抗議政府坐視財富分配不公。這場被喻為美國版的茉莉花革命原因何在?影響為何?值得一探。
事實上,直到今年八月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1%,失業人口也仍高達1,400萬人。最新的統計顯示,去年美國的貧窮人口升至46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去年美國大企業的財務長繼續大幅加薪,而華爾街發放的紅利也繼續大幅成長,如此而美國民眾發動占領華爾街,各地群起響應,豈偶然哉?
美國號稱超級強國,竟然有1400萬失業人口,失業率超過9%,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周二在國會演講時都坦承,失業問題是難解的「國家危機」。華爾街引發一波波金融海嘯,政府非但未究責,反而拿人民的稅金補貼銀行,占領華爾街,質疑的是美國深化的金權政治,既然體制失去改革能力,就只能由下而上發動革命。
紐約市長彭博曾警告高失業率可能導致暴動,歐巴馬總統要求國會對收入百萬美元以上富人課徵「巴菲特稅」外,更力推就業法案。但是,歐巴馬政府決策「時間太遲,速度太慢」,使得美國「占領風潮」急速擴散。新媒體資訊傳播更快更廣,助長了「占領思維」的擴大,兩岸貧富差距現象也非常嚴重,年輕人普遍因薪資低、房價漲而苦悶不已,自然無法倖免於全球風潮。
台灣已經出現網友在「臉書」號召「占領台北」活動。儘管一年來執政當局持續提出奢侈稅、社會住宅、房產交易實價課稅等多項符合社會正義的政策,但10年來台灣企業分配盈餘,重股東利益輕員工所得,稅負政策亦嚴重失衡,有利企業及股東,薪資所得者負擔較重,7年之病不能求3年之艾,要化解年輕族群與中產階層民眾對貧富極化社會的不滿,絕非幾張選舉支票可以解決。
我們的觀察:
第一、以往的失業問題集中在藍領階級,但是這次失業潮訴求的焦點是白領階級的失業,也是大前研一所謂的「M型社會」- 中產階級受到擠壓的社會。
第二、歐美的年輕人找到工作,或者無法過他們父母親一樣水準的生活,其原因除了經濟政策,還有社會結構問題和教育政策,台灣在這方面問題尤其嚴重,需要深入探討問題本質與核心。
第三、金融大海嘯過後,大部分的銀行和銀行家並未受到譴責或被判刑,好像只是一小撮人闖了禍,現在風暴已經過去,又可以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恢復正常。唯一有什麼拘束力的可能只有「伏克爾原則」,禁止商業銀行在從事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活動,然而社會正義不能得到合理的伸張造成不滿情緒不斷地蔓延。
第四、「佔領華爾街」活動的問題是缺乏鮮明的主題,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全球經濟現今的特色 – 沒有人提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即使是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也束手無策。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假如今年華爾街銀行家還想要拿巨額紅利,可能要人人喊打了。
富士康 / 玉山新天地
9月底鴻海集團在台北市與「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富士康所在的20個城市打造大型商圈「玉山新天地」,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台商中小加盟連鎖業者進駐。首座商圈今年預計落腳東北吉林長春,明後年陸續在各地遍地開花。
鴻海集團的想法是,富士康已在大陸20座城市布局,百萬員工是潛在消費族群,加盟連鎖業者只要進入富士康,等於一次開出20家店。由於鴻海工廠自沿海陸續內遷,土地資源充足,加上在太原、深圳、武漢、上海等地取得不少商住用地,提供鴻海深入內需市場的機會。「玉山新天地」商圈的想法極具創意,以這種方法幫助台灣中小企業打進大陸內需市場通路,是前所未有的模式。
經濟部和工總努力的在大陸主要城市辦台商展,國貿局也和民間合作在大陸打造台灣名品城,華新麗華集團與南京市政府合作的南京台灣名品城,2010年9月開幕時曾一度風光,其後每況愈下,成了失敗案例。
不是蓋個好硬體就能把台灣名品城經營好,究竟是名品城經營路線太模糊?還是有其他原因,需要深入分析。畢竟商城的長期經營,不能只靠一年幾次台商交易大拜拜支撐,必須創造和地方的互動才能屹立不搖。
若是個中型區域型商圈,就要具有「造街」能力,創造怎麼樣的街道環境,就能吸引怎麼樣等級的消費群。假設是城市級商圈,要吸引台灣所有的一級品牌進駐,更要有造鎮的能耐,還要建立具特色的「地標」,但有這種能力的企業,台灣找不出幾個。
我們的觀察:
第一、鴻海的製造已經走到極限,未來會持續不斷往通路發展,就像郭台銘在大陸推動的「萬馬千軍」計畫一樣。
第二、台灣人要互相團結起來,才能形成群聚效應。大陸有那麼多台商,鴻海在大陸的投資那麼多,當然可以好好的借力使力。
第三、郭董事長以前曾經喊過要從「製造的鴻海」變成「科技的鴻海」,後來並未成功;現在想要成為「商業的鴻海」或「通路的鴻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四、人才是成功的關鍵,大陸零售人才很難找,郭董事長應該創造一個不同的環境或組織型態,才能吸引優秀的商業開發人才為其效力。
第五、郭董事長可以和大陸經營有成的台商百貨業者合作,如南京的金鷹百貨和河南的丹尼斯百貨。郭董事長和大陸企業如保利協鑫在太陽能的合作是失敗的,希望和大陸台商合作可以成功。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黃金十年/活力經濟 台日投資協議 惠普/惠特曼 仁寶/聯想 M&A Google AIA 友邦 康健人壽 LED/鴻海協鑫 爾必達/瑞晶
黃金十年 / 活力經濟
總統馬英九揭示「黃金十年、國家願景」規劃,強調開放與自由化是台灣非走不可的路,他宣布未來台灣將逐步創造條件,以10年為期,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TPP)為重要戰略目標。
馬總統表示,未來十年將會是打造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國家永續繁榮與提升國人幸福康樂生活基石的關鍵時刻,中華民國必須持續改革。政府就打造「活力經濟」規畫了六大施政主軸,分別是「開放布局」、「科技創新」、「樂活農業」、「結構調整」與「促進就業」、「穩定物價」,目的就是達成經濟繁榮、全民共享的目標。
馬總統提到,全球經濟重心已由西轉東,區域結盟蔚為風潮,氣候變遷帶來危機也是轉機,人口老化已成世界趨勢,中華民國要能繼續生存,必須持續改革,並在「自信中開放、創新中發展、公義中前進」、「脫胎換骨,共創幸福」。馬英九總統提出八大願景中的「活力經濟」政策,為邁向「自由化」與「國際化」,將全面檢討包括外人投資、人才吸引、企業營運、創新科技發展的法規與制度等等,推動階段性革新,積極培育人才。
馬英九說,台灣是淺碟式經濟,必須與全世界整合,能與大陸維持良好關係是我方的目的,在ECFA之下進行經濟合作,思考讓台海兩個經濟體更有效結合,在適當時機會提出更開放的兩岸政策。但更重要的,「我們要下定一個決心,國家往什麼方向走?」
馬英九強調,「開放無疑是我們非走不可的路」,當星、港、韓等貿易對手國比台灣更開放時,「我們還能猶豫嗎?」
馬英九在打造「活力經濟」願景中,提出要創新開放,讓世界走進來,包括邁向創新高值的自由化與國際化;接軌國際,讓台灣走向世界,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議,並布建通路品牌,使國內20大國際品牌總價值2020年倍增達250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六大施政主軸的第一點是「開放佈局」,對此我們深深表示同意,不但要把世界引進台灣,更應帶領台灣走向世界,要從台灣的台灣,變成大中華的台灣,和世界的台灣。
第二、併購與私募股權與招商引資活動息息相關,可惜在台灣還未得到主管機關和社會大眾應有的肯定。唯有大幅放寬併購等相關法規,外資的活水才能源源不絕導入台灣。
第三、科技在6大施政主軸還是排在第二位,看來台灣的關鍵字跳離不了科技,但是政府應該不要再偏限於IT,對於能源技術(ET)和生物科技(BT)也應該同等重視。除了科技以外,台灣還應該強調服務業和軟實力,文化創意及觀光旅遊均是台灣的強項,有很多潛能尚未開發,政府不要一昧沉醉在「兩兆雙星」的迷思中。
第四、這次農業前面加了兩個字「樂活」,看來是想把有機和農業結合在一起。其實真正應該倡導的是「科技農業」,台灣的農業需要走向高值化、科技化、商業化、品牌化和全球化,這些都需要PE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支持。
第五、PE是促進「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台灣的產業需要轉型,轉型不能只依賴傳統資本市場,更需要長期有耐心的資本(Patient Capital)。另外一個加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是「產業整合」,汰弱扶強,強化產業競爭力,最近日本第一大鋼鐵公司新日鐵和第三大鋼鐵公司住友金屬合併,就是很好的例子。「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將以協助台灣經濟與產業的轉型為職志,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
台日投資協議
台日雙方正式簽署《台日投資協議》。協議生效後,台日兩國將同時給予對方投資人「國民待遇」,及「最惠國待遇」,並保障投資資金能自由出入運用,雙方也不得以使用當地原物料比例、雇用當地公民數作為核准投資的審核條件。其中,「國民待遇」及「最惠國待遇」兩項條款,更被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認為是替未來可能的FTA預作準備。
這次協議內容,可分為促進投資、投資保障,以及貿易自由化三部分。有關促進投資部分,協議明訂包括雙方投資資金得自由匯出運用;不得設定使用當地原物料,或雇用當地雇員人數,作為限制投資門檻;投資法規須公開透明;對於他方投資人或員工,應依法允許入境或發給工作簽證。
投資保障則包括擴大投資保障標的,協議生效後,除了傳統動產、不動產以外,包括技術、智慧財產權、有價證券等,都能成為投資標的;雙方政府有意徵收土地或其他財產,須以公共目的為限,且公用徵收應給予投資人有效充分補償。雙方也約定相互給予對方投資人公正待遇與安全保障,並就投資爭端建立國際仲裁解決途徑。
投資自由化條款主要指雙方互相投資時,可享有與該國公民相同的待遇(國民待遇),以及享受其他國家投資人可享有的最優惠待遇(最惠國待遇)。但在協議中,雙方對於兩項待遇皆設有保留條款,例如礦業、營造服務業、運輸業、通訊傳播服務業、醫療業等,皆不得享有國民待遇。
雖然,台日沒有簽署攸關市場開放與調降關稅的FTA,但台日投資協議包含促進投資、投資保障和投資自由化,算是FTA外,第一個將自由化納入的協議。
其實,從早期的食品、家電、汽車,到後期的DRAM、面板、LED、太陽能,台灣廠商與日商技術合作,逐漸打下全球市場。二○○八年金融風暴,台灣DRAM業發生危機,當時經濟部紓困方案,也是從聯日抗韓角度出發,台日經貿關係,絕非第三國可以比擬。
今年日本地震、日圓大幅升值,讓日本企業再度興起海外投資熱。日商爾必達為降低成本,準備擴大在台生產,政府也抓緊日商海外投資趨勢,紛紛組團到日本招商電動汽車、LED等。凡是可結合日本技術與台灣製造優勢的領域,都成為台日雙方牽線標的。
台日投保協議,對台灣與日本來說,都是一個契機。身處在中美日微妙的權力結構下,台灣可以被動地受宰制,也可以左右逢源,台日投保協議或許是個好的開始。
經濟部官員透露,台灣要發展石化業高值化,日本擁有技術,目前台灣積極跟日型石化業接洽,希望可以做技術移轉和合作開發;台日電子業則可以強化工具機零組件以及軟體,因為台灣工具機已經很強,但控制器類的軟體可以再研發。
十多年前,日本大企業開始外流,今年遇到日本地震與日圓升值衝擊,日本大型企業為求自保,都陸續移往海外降低風險,長期供應大型商社的中小企業進入寒冬。
日本中小企業的研發能力強,對台灣中小企業幫助很大,尤其台日製造業,簡直就是「完美的互補」,雙方合作後,可共同搶攻中國大陸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協議來的正是時候,日本對台灣最友善、也是最重要的外國貿易夥伴,日本大地震後台灣和日本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改善,日幣又持續升值,天時、地利與人和造就了台日投資協議的順利簽署。
第二、協議的重要是「投資」,這是ECFA和其它協議中都沒有的,日本一定會加強對台投資,或是以台灣做為跳板進軍中國大陸。
第三、我兩個月前隨同經建會劉憶如主委到日本招商,感到日本國民生性保守,對台灣仍不是很了解,藉由日本大地震後提升的日台友誼關係,台灣應持續不斷地加強對日本各界的溝通和教育,讓台日策略合作的想法化為實際投資的行動。
第四、政府和企業需要更有想像力,設計更大型的項目,更大膽創新的架構規劃,比如說鼓勵台商收購關鍵零組件日本企業,或是結盟日本企業共同開發中國市場,目前浮出檯面的日本業者都還比較小咖,如果說連Google都可以來台投資,那麼新日鐵或NTT DoCoMo又為何不能呢?
第五、台日投資協議是雙向的,政府不要只等著日本企業來台投資,如何協助台灣企業赴日投資或併購也是同等重要的課題。
惠普 / 惠特曼
惠普公司(HP)22日任命前電子灣(eBay)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為總裁兼執行長,取代上任僅11個月的亞帕瑟可(Leo Apotheker)。這是惠普六年來第三度將執行長趕下台。
惠特曼在受訪時表示,「這不代表公司準備改變策略」,她會持續執行亞帕瑟可上月啟動的策略,以103億美元收購英國軟體商Autonomy,同時也會繼續考慮出售或分拆個人電腦(PC)部門等選項。
惠特曼打算繼續亞帕瑟可的策略,是認為投資人喜歡較穩定的公司。不過德意志銀行分析師惠德莫指出,惠普收購Autonomy的價碼太高,而且不應在計畫敲定前就宣布考慮出售或分拆PC部門。
惠普8月份放出分拆PC業務及收購Autonomy的風聲後,股價重挫20%,阿波特克卻未能出面釋疑安撫投資人,更堅定董事會把他趕下台的決心。
8月底,有董事會成員調查惠普員工和投資人等對阿波特克的看法,發現他無法團結內部,員工也批評他未表達明確的經營方針。
我們從惠普三度更換CEO得到的啟示如下:第一、惠普的董事會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災難的起源是之前董事會將Mark Hurd換掉,理由是利用公司支出進行私人交際,當然這是絕對錯誤的行為,但是事有大小和輕重緩急,有些人可輕易換掉,有些人有不可取代性。假如說張忠謀董事長不慎公器私用(純假設),台積電董事會是不是應該立刻把張先生換掉?惠普的董事會雖然有很多菁英,但很顯然對重大決策沒有慎思熟慮。
第二、同樣的道理,這次更換CEO也是太過於草率,原CEO亞帕瑟可能力和策略有問題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惠普應該在任命惠特曼之前進行更廣泛的CEO徵選,請內部人士先擔任臨時CEO,或請惠特曼擔任臨時CEO(因其原來就是惠普獨立董事),等到確定沒有更好人選時,再將惠特曼扶正。最近UBD的CEO因為自營交易損失辭職,就是指派一位臨時CEO,雖然其未來也有可能變成正式CEO,但董事會還是請獵人頭公司同步開始尋找其他人選。
第三、美國投資人最重視的就是股價和短期營利,在亞帕瑟可擔任CEO期間,惠普股價掉了45%,三次單季營利未達目標,難怪要下台。如果照老美的標準,最近宏碁的CEO也勢必不及格,難怪蘭奇會被換掉,當然有些股價是在他走後才跌的。
第四、董事會不能在短期做太大的決策改變,同樣CEO也不應該如此。亞帕瑟可在沒有找到新的成長引擎之前,就宣布要把PC/NB部門賣掉,造成客戶恐慌,連鎖反應,以致達不到短期盈餘目標,可以說是自掘墳墓。誠如很多專家所說的,較佳的作法是先將NB部門獨立分拆,變成子公司,日後再考慮上市或出售。惠普先前有非常多分拆子公司成功的經驗,這次居然都沒有用到,只能說是時也命也。
仁寶 / 聯想
仁寶決與中國聯想集團合資設立聯寶(合肥)公司,主要從事電腦產品(含NB PCs, AIO PCs)及其相關零組件的銷售、製造及組裝。該項合資案投資總額為1億美元,仁寶將投入4900萬美元,取得聯寶(合肥)49% 股權,聯想占51%,預計2012年底開始量產。
聯寶將是國際PC品牌廠商與代工廠第一個合資的案例,亦是聯想、仁寶彼此第一個合資對象。雙方並未簽下限制合作,換言之,沒有限制其他合作夥伴簽訂相同條件的合約。
仁寶表示,這項合資案已談了一段時間。由於今年景氣不佳,預估明年的景氣與今年亦不會相差太多,加上Ultrabook 、Win 8在明年才會大量推出,因此,合資聯寶決定在2012年底量產,搶攻2013年以後的市場。聯寶設在安徽合肥,將生產NB為主,及平板電腦等,搶攻聯想的內外銷市場,內銷的比重將會比外銷大。
仁寶指出,看好中國大陸資訊產品未來需求持續成長及配合客戶營運布局,仁寶電腦與聯想集團藉此合資模式,將深化彼此業務關係,有效提升運籌效率,強化競爭優勢。
仁寶表示,聯想一直是仁寶的主要NB代工客戶,且雙方關係自2002年左右開始,已合作超過10年,由於合作愉快,聯想目前已是中國品牌第一,明年想攻全球品牌市占率第二,並向第一挑戰,因此,極需代工合作夥伴,加上聯想專攻品牌、行銷,以及仁寶已引進300-400名軟硬體人才,在新產品開發能力,以及內外銷市場上可互蒙其利,因此,雙方決進一步成為合資夥伴。仁寶強調,聯想的ODM策略不會變,並不會影響其他聯想合作夥伴,只是共同把餅做大。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這種品牌和代工廠的合資比較非比尋常,一般來說,喝牛奶不一定要養乳牛,所以品牌業者大多不會投資代工廠商,但是代工廠商基於技術考量,卻都可能投資關鍵零組件廠商。
第二、中國大陸是全球未來最重要的市場,聯想又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名的NB業者,所以仁寶想拉攏聯想。當然仁寶勢必為此付出代價,誠如仁寶的客戶宏碁所言:「仁寶可以劈腿,難道我們就不會劈腿?」但是仁寶可能也想不了那麼多了。這就像當年鴻海郭台銘說好不做NB,後來卻跳下來和廣達及仁寶搶生意,台商為了生存,各自使用非常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仁寶可能錢太多了,所以積極的開始策略聯盟。兩年前仁寶入股華映,主要是為了鎖住上游原料來源,現在和聯想合資又是要綁住下游客戶,這些策略聯盟是核心的延伸,都談不上什麼真正的創新,我們期待看到仁寶更多跨國、跨領域的M&A佈局,就像宏達電一樣。
M&A
全球第三季企業併購活動大幅減少,主要是受歐債危機惡化衝擊,導致歐洲的併購銳減43%。
根據彭博編纂資料,第三季企業併購交易金額比前一季減少22%,降至5,040億美元,這是因為受歐企收購興趣缺缺拖累。不過,同時期美國和亞洲各有大型併購案,如聖路易的快捷藥方公司(Express Scripts)以291億美元吃下美可保健公司(Medco Health Solutions),東京的新日製鐵公司斥資95億美元收購住友金屬工業公司。
歐洲併購活動衰減,使全球併購連續第二年復甦的展望變得不確定。今年來,企業併購交易金額已達1.78兆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51 兆美元高出18%。
亞太地區第三季併購交易金額則增長約4%,增至1,58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越來越多的M&A會在亞洲發生,不管是亞洲區域內的整合,或是亞洲企業走出去和歐美公司到亞洲進行併購。
第二、台灣在這一方面應更加努力,開放大門,讓更多外國企業投資台灣,或透過台灣佈局大中華。
第三、今年起已有台灣企業到歐美去併購技術和品牌,如宏達電和台橡,未來應該更加把勁,否則遲早會被中國大陸和日本企業超越。
第四、私募股權基金(PE)是台灣企業海外併購、全球佈局的好夥伴,根據我們調查,外資PE都非常願意和台灣企業結合成為戰略夥伴,台灣企業要善加運用別人的資源來壯大自己。
Google
美商網路科技大廠谷歌(Google)宣布,在台灣彰濱工業區投資一億美元,興建資料中心,並已在彰化縣購地十五公頃,預計一年至兩年內落成啟用。經濟部工業局說,Google是首家外商來台投資成立資料中心,有助台灣成為雲端重鎮。同時也向Facebook(臉書) 和Yahoo(奇摩)招手,爭取來台投資。
據悉,Google和工業局交涉長達三年左右,才敲定這樁投資案。工業局官員說,Google資料中心設立,對台灣而言,可望引進全球頂尖技術研發人才,與台灣資通訊產業形成更密切的合作,帶動台灣成為發展全球雲端運算服務重鎮。
目前Google在亞太地區共設立十五個辦公室,員工數千名。這次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僅提供五至二十個全職員工,以及兼職或全職約聘人員,包括電腦技術人員、電機與機械工程師、餐飲與保安人員等。
為何會看上台灣?工業局指出,Google物色很多地點,台灣因為有全球頂尖的資通訊硬體產業,加上連接歐美亞三大洲的光纖海纜,可滿足國際級廠商的亞太資訊運籌中心資料儲存需求。
彰化縣長卓伯源興奮的說,這代表彰化擁有全球發展知識密集經濟的環境,不再只是生產製造的基地。縣府團隊將成立專案小組,以「量身打造」模式協助土地取得、交通建設和人才培植。
卓伯源說,這項重大投資案牽涉敏感的國際資訊流通等問題,長期以來以「海王星」計畫暗中推動。如今投資明朗化,縣府將全力在職權範圍內,配合中央相關振興產業計畫,全力協助Google順利購買土地、建設周邊交通、進行人才培植。
我們的感想:
第一、這是這兩年第一個超級的國際大企業投資台灣,值得鼓勵。
第二、Google看上台灣的是人才、IT的技術優勢以及中國大陸相近的地緣優勢。
第三、彰化縣保密工夫做得很好,不像之前過早放出風聲說外資要到台灣來設大車廠或石化廠,結果均胎死腹中。
第四、台灣如果能夠加強雲端的應用,在各個行業建立專業雲端–醫療雲、教育雲、服務雲等,一定可以讓Google和其它國際業者刮目相看,而且可以打造未來華人智慧城市和科技生活的新典範。
AIA 友邦
AIA友邦人壽26日宣布將斥資1億美元(約新台幣30億餘元)在台灣打造新營運模式,建立業務員通路,目標是貢獻總保費五成。
這也是ING安泰、保誠、全球、南山、大都會等外商壽險公司相繼縮編後,罕見在台逆勢大手筆投資的案例。
AIA友邦台灣分公司執行長朱信福表示,1億美元主要打造科技中心iCenter,包含電腦系統、業務員管理系統、客戶管理、團險等十大系統。
另外,友邦將開始建立業務員部隊,最終目標3,000人。這些人必須向友邦租iPad、搭配Skype與iCenter溝通,包括:保單銷售、公司給業務員銷售支援、及對客戶的服務等都要e化;每個月從薪水扣1,500 元,作為設備租賃與上網費用。
朱信福說,一旦台北市的iCenter模式運作順利,未來將拓展到全台主要都會地區。台灣也是AIA集團在亞太15個市場中,第一個運用iPad進行e化與行動辦公的市場。
我們的觀察:
第一、AIA已成功在香港上市,站穩腳步,現在正是重新進行區域發展的好時機,而台灣正是其缺少的一塊拼圖(因為台灣南山人壽原先直屬於美國總部,而現在南山也已賣給潤成)。
第二、台灣因為有優異的科技產業和善於使用IT科技的專業人員,才能成為AIA在亞洲15個市場中第一個運用iPad進行e化的市場。
第三、雲端的商業模式應該廣為推廣,特別是雲端在服務業的運用,台灣在這一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四、Google到台灣設立資料中心說明台灣硬體優勢,AIA到台灣來利用雲端技術推廣服務則證明台灣人才、服務業及軟硬結合的優勢。
第五、外資保險對台灣市場還是有興趣的,但他們要走的一條創新不同的路,不同以往的傳統保險銷售大軍,或許這就是台灣的未來。
康健人壽
經濟部投審會通過,康健人壽以新台幣20億元在台成立子公司「國際康健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繼AIA友邦人壽後,再次傳出外商保險公司加碼台灣的好消息。
康健人壽目前已在台成立分公司,看好台灣保險業務未來發展,這次由紐西蘭總部康健亞太控股申請,將既有台灣分公司資產與營業淨值作價2億元,再匯入18億元現金,投資設立國際康健人壽。這是繼先前多家外商壽險公司陸續撤資台灣後,再次有外商保險公司加碼投資台灣市場。
康健人壽是美國信諾(CIGNA)集團透過紐西蘭轉投資的公司,目前在台有1,100多名員工,主打健康險與保障型商品,現有電銷部隊500~700人,今年底前還將成長10%~15%。
康健過去兩年來在台大打電視廣告,仍處於虧損狀態。朱立明表示,目前研議重返購物頻道賣保單,加上將繼續耕耘直效通路,短期內尚無法達到損益兩平。
我們的觀察:
第一、 說到AIA剛決定投資台灣,康健又加碼台灣,前仆後繼,說明外資保險
投資台灣絕不是無的放矢。
第二、康健走的是電話行銷路線,類似AIA策略,看來「IT+金融業」、「IT+服務業」在台灣有繼續擴展的前景。
第三、台灣的客戶在亞洲是屬於較高水平族群,對於新事物接受度高,學習能力強。東南亞許多國家及中國大陸還在起步的階段,外資如果需要在短期內看到成果,當然不會放棄台灣。
第四、外資的思路和台灣本土企業不同,比較習慣用M&A的方式切入當地市場,而不是從零作起,台灣應營造一個對外資友善的投資環境,積極排除投資障礙,並且應該進一步放寬外資(包括PE和陸資)投資台灣的產業。
LED / 鴻海協鑫
因產能過剩,中國大陸LED市場現在已成為殺戮戰場,各家業者咬牙硬撐。就連近日傳出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聯手,準備在山西、江蘇佈局太陽能產業基地的大陸多晶矽龍頭協鑫集團,其原本欲投資25億美元、採購500台MOCVD設備(LED晶片製造設備)的LED項目,突然宣佈喊卡。
在此背景下,協鑫光電今年3月開工建設的張家港LED外延片項目已停建,轉而改建太陽能光電項目。報導引述張家港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公司內部核心技術團隊已經就地解散。
報導稱,曾計畫投資25億美元、採購500台MOCVD設備的協鑫光電LED項目,僅僅7個月就突遭變故,而這一項目曾經是將大陸LED投資推向高潮的重要事件。
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推動LED產業發展,除了中央推出政策之外,地方政府為了招商發展經濟,更是不惜成本推動各式優惠補貼政策,以此招徠LED業者前來投資,但這種政策推波助瀾的後遺症之一,就是讓市場出現一窩蜂現象,產能立刻陷入過剩境地。
根據LED 業者透露,除了保利協鑫傳出將退出LED磊晶製造外,包括大陸LED大廠得豪潤達、燈飾大廠真明麗等業者,原本都預計將安裝上百台MOCVD機台計畫,但如今已紛紛喊停,機台規模大幅縮水,甚至不排除退出磊晶市場。
儘管大陸LED產業來勢洶洶,不過2011年以來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台灣LED封裝廠億光董事長葉寅夫表示,由於大陸官方積極推動LED照明,導致每個企業都懷抱夢想,但技術人力嚴重缺乏成為關鍵,儘管政府提供每台MOCVD機台的人民幣800萬~1,000萬補助金額,但由於規模不足、良率及稼動率不高,導致產品缺乏成本競爭力。
我們有以下的評論:
第一、我們前不久才誇讚郭台銘和大陸太陽能龍頭協鑫強強聯手,結果馬上就拆夥,說明兩件事:LED產業真的是面臨很大的壓力,這是結構的問題;而所謂的強強合作從來就不會成功,只不過是一個炒作題材。
第二、台灣LED技術雖然不錯,但是還未形成上游到下游完整產業鏈,下游應用端和照明端還需要加強。
第三、大陸的政策補貼在全球太陽能和LED行業造成嚴重衝擊,台廠的因應策略包括謹慎選擇利基、結盟策略夥伴和加強資本運作。
第四、台灣LED產業已經從擴張期,快速跳躍到整合期和策略聯盟期。
爾必達 / 瑞晶
外電報導爾必達(916665)社長坂本幸雄表示,計劃取得台灣子公司瑞晶(4932)所有股權,將瑞晶納為完全子公司行列。為了因應日圓飆漲,該公司除計劃將日本廣島部分產能移往瑞晶外,也計劃在中國新設生產據點,設廠時間希望在明年上半年。
日本《產經新聞》、《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昨天同步刊登坂本幸雄的採訪。《產經新聞》報導,坂本表示,計劃於數年內自合作夥伴力晶取得其所持有的瑞晶股權,將瑞晶納為完全子公司行列。目前爾必達握有瑞晶64%股權,力晶則持有36%。
《朝日新聞》報導,坂本指出,目前廣島廠月產能為12萬片,為了因應日圓飆漲,爾必達計劃將廣島廠4成產能、約每月5萬片移往瑞晶,產能以標準型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設備為主。
《讀賣新聞》報導,坂本表示,為了因應日圓飆漲,公司除將日本廣島廠部分產能移往瑞晶之外,也計劃在中國新設生產據點,若和中國當局交涉順利,設廠時間希望可落在明年上半年。
我們有以下的評論:
第一、爾必達在今年七月美債危機前於日本現增10億美元,順利完成,可以說是在關鍵的時機募到了關鍵資金。年初又於台灣募到一億美元TDR資金,財技相當卓越。
第二、台灣DRAM產業也處於全行業破產狀態,對於爾必達來說,除了作為
代工中心,並無特殊戰略價值。
第三、爾必達未來的策略是到中國設廠,台灣政府法令鬆綁得太慢,未能及早形成中國連結,所以對於爾必達現在已無「被利用價值」。
第四、瑞晶作為上市公司已沒有什麼意義,應該讓其及早下市,就像當年茂德原先只是英飛凌的代工廠,後來才轉型成DRAM公司,今天的瑞晶又回到當年茂德最初狀態。
第五、台灣應該善用陸資和PE,才能解決DRAM產業的困境和根本問題,這也包括TFT-LCD、太陽能和LED行業,但這些可能都要等到選舉以後再說了。
總統馬英九揭示「黃金十年、國家願景」規劃,強調開放與自由化是台灣非走不可的路,他宣布未來台灣將逐步創造條件,以10年為期,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TPP)為重要戰略目標。
馬總統表示,未來十年將會是打造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國家永續繁榮與提升國人幸福康樂生活基石的關鍵時刻,中華民國必須持續改革。政府就打造「活力經濟」規畫了六大施政主軸,分別是「開放布局」、「科技創新」、「樂活農業」、「結構調整」與「促進就業」、「穩定物價」,目的就是達成經濟繁榮、全民共享的目標。
馬總統提到,全球經濟重心已由西轉東,區域結盟蔚為風潮,氣候變遷帶來危機也是轉機,人口老化已成世界趨勢,中華民國要能繼續生存,必須持續改革,並在「自信中開放、創新中發展、公義中前進」、「脫胎換骨,共創幸福」。馬英九總統提出八大願景中的「活力經濟」政策,為邁向「自由化」與「國際化」,將全面檢討包括外人投資、人才吸引、企業營運、創新科技發展的法規與制度等等,推動階段性革新,積極培育人才。
馬英九說,台灣是淺碟式經濟,必須與全世界整合,能與大陸維持良好關係是我方的目的,在ECFA之下進行經濟合作,思考讓台海兩個經濟體更有效結合,在適當時機會提出更開放的兩岸政策。但更重要的,「我們要下定一個決心,國家往什麼方向走?」
馬英九強調,「開放無疑是我們非走不可的路」,當星、港、韓等貿易對手國比台灣更開放時,「我們還能猶豫嗎?」
馬英九在打造「活力經濟」願景中,提出要創新開放,讓世界走進來,包括邁向創新高值的自由化與國際化;接軌國際,讓台灣走向世界,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議,並布建通路品牌,使國內20大國際品牌總價值2020年倍增達250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六大施政主軸的第一點是「開放佈局」,對此我們深深表示同意,不但要把世界引進台灣,更應帶領台灣走向世界,要從台灣的台灣,變成大中華的台灣,和世界的台灣。
第二、併購與私募股權與招商引資活動息息相關,可惜在台灣還未得到主管機關和社會大眾應有的肯定。唯有大幅放寬併購等相關法規,外資的活水才能源源不絕導入台灣。
第三、科技在6大施政主軸還是排在第二位,看來台灣的關鍵字跳離不了科技,但是政府應該不要再偏限於IT,對於能源技術(ET)和生物科技(BT)也應該同等重視。除了科技以外,台灣還應該強調服務業和軟實力,文化創意及觀光旅遊均是台灣的強項,有很多潛能尚未開發,政府不要一昧沉醉在「兩兆雙星」的迷思中。
第四、這次農業前面加了兩個字「樂活」,看來是想把有機和農業結合在一起。其實真正應該倡導的是「科技農業」,台灣的農業需要走向高值化、科技化、商業化、品牌化和全球化,這些都需要PE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支持。
第五、PE是促進「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台灣的產業需要轉型,轉型不能只依賴傳統資本市場,更需要長期有耐心的資本(Patient Capital)。另外一個加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是「產業整合」,汰弱扶強,強化產業競爭力,最近日本第一大鋼鐵公司新日鐵和第三大鋼鐵公司住友金屬合併,就是很好的例子。「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將以協助台灣經濟與產業的轉型為職志,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
台日投資協議
台日雙方正式簽署《台日投資協議》。協議生效後,台日兩國將同時給予對方投資人「國民待遇」,及「最惠國待遇」,並保障投資資金能自由出入運用,雙方也不得以使用當地原物料比例、雇用當地公民數作為核准投資的審核條件。其中,「國民待遇」及「最惠國待遇」兩項條款,更被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認為是替未來可能的FTA預作準備。
這次協議內容,可分為促進投資、投資保障,以及貿易自由化三部分。有關促進投資部分,協議明訂包括雙方投資資金得自由匯出運用;不得設定使用當地原物料,或雇用當地雇員人數,作為限制投資門檻;投資法規須公開透明;對於他方投資人或員工,應依法允許入境或發給工作簽證。
投資保障則包括擴大投資保障標的,協議生效後,除了傳統動產、不動產以外,包括技術、智慧財產權、有價證券等,都能成為投資標的;雙方政府有意徵收土地或其他財產,須以公共目的為限,且公用徵收應給予投資人有效充分補償。雙方也約定相互給予對方投資人公正待遇與安全保障,並就投資爭端建立國際仲裁解決途徑。
投資自由化條款主要指雙方互相投資時,可享有與該國公民相同的待遇(國民待遇),以及享受其他國家投資人可享有的最優惠待遇(最惠國待遇)。但在協議中,雙方對於兩項待遇皆設有保留條款,例如礦業、營造服務業、運輸業、通訊傳播服務業、醫療業等,皆不得享有國民待遇。
雖然,台日沒有簽署攸關市場開放與調降關稅的FTA,但台日投資協議包含促進投資、投資保障和投資自由化,算是FTA外,第一個將自由化納入的協議。
其實,從早期的食品、家電、汽車,到後期的DRAM、面板、LED、太陽能,台灣廠商與日商技術合作,逐漸打下全球市場。二○○八年金融風暴,台灣DRAM業發生危機,當時經濟部紓困方案,也是從聯日抗韓角度出發,台日經貿關係,絕非第三國可以比擬。
今年日本地震、日圓大幅升值,讓日本企業再度興起海外投資熱。日商爾必達為降低成本,準備擴大在台生產,政府也抓緊日商海外投資趨勢,紛紛組團到日本招商電動汽車、LED等。凡是可結合日本技術與台灣製造優勢的領域,都成為台日雙方牽線標的。
台日投保協議,對台灣與日本來說,都是一個契機。身處在中美日微妙的權力結構下,台灣可以被動地受宰制,也可以左右逢源,台日投保協議或許是個好的開始。
經濟部官員透露,台灣要發展石化業高值化,日本擁有技術,目前台灣積極跟日型石化業接洽,希望可以做技術移轉和合作開發;台日電子業則可以強化工具機零組件以及軟體,因為台灣工具機已經很強,但控制器類的軟體可以再研發。
十多年前,日本大企業開始外流,今年遇到日本地震與日圓升值衝擊,日本大型企業為求自保,都陸續移往海外降低風險,長期供應大型商社的中小企業進入寒冬。
日本中小企業的研發能力強,對台灣中小企業幫助很大,尤其台日製造業,簡直就是「完美的互補」,雙方合作後,可共同搶攻中國大陸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協議來的正是時候,日本對台灣最友善、也是最重要的外國貿易夥伴,日本大地震後台灣和日本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改善,日幣又持續升值,天時、地利與人和造就了台日投資協議的順利簽署。
第二、協議的重要是「投資」,這是ECFA和其它協議中都沒有的,日本一定會加強對台投資,或是以台灣做為跳板進軍中國大陸。
第三、我兩個月前隨同經建會劉憶如主委到日本招商,感到日本國民生性保守,對台灣仍不是很了解,藉由日本大地震後提升的日台友誼關係,台灣應持續不斷地加強對日本各界的溝通和教育,讓台日策略合作的想法化為實際投資的行動。
第四、政府和企業需要更有想像力,設計更大型的項目,更大膽創新的架構規劃,比如說鼓勵台商收購關鍵零組件日本企業,或是結盟日本企業共同開發中國市場,目前浮出檯面的日本業者都還比較小咖,如果說連Google都可以來台投資,那麼新日鐵或NTT DoCoMo又為何不能呢?
第五、台日投資協議是雙向的,政府不要只等著日本企業來台投資,如何協助台灣企業赴日投資或併購也是同等重要的課題。
惠普 / 惠特曼
惠普公司(HP)22日任命前電子灣(eBay)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為總裁兼執行長,取代上任僅11個月的亞帕瑟可(Leo Apotheker)。這是惠普六年來第三度將執行長趕下台。
惠特曼在受訪時表示,「這不代表公司準備改變策略」,她會持續執行亞帕瑟可上月啟動的策略,以103億美元收購英國軟體商Autonomy,同時也會繼續考慮出售或分拆個人電腦(PC)部門等選項。
惠特曼打算繼續亞帕瑟可的策略,是認為投資人喜歡較穩定的公司。不過德意志銀行分析師惠德莫指出,惠普收購Autonomy的價碼太高,而且不應在計畫敲定前就宣布考慮出售或分拆PC部門。
惠普8月份放出分拆PC業務及收購Autonomy的風聲後,股價重挫20%,阿波特克卻未能出面釋疑安撫投資人,更堅定董事會把他趕下台的決心。
8月底,有董事會成員調查惠普員工和投資人等對阿波特克的看法,發現他無法團結內部,員工也批評他未表達明確的經營方針。
我們從惠普三度更換CEO得到的啟示如下:第一、惠普的董事會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災難的起源是之前董事會將Mark Hurd換掉,理由是利用公司支出進行私人交際,當然這是絕對錯誤的行為,但是事有大小和輕重緩急,有些人可輕易換掉,有些人有不可取代性。假如說張忠謀董事長不慎公器私用(純假設),台積電董事會是不是應該立刻把張先生換掉?惠普的董事會雖然有很多菁英,但很顯然對重大決策沒有慎思熟慮。
第二、同樣的道理,這次更換CEO也是太過於草率,原CEO亞帕瑟可能力和策略有問題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惠普應該在任命惠特曼之前進行更廣泛的CEO徵選,請內部人士先擔任臨時CEO,或請惠特曼擔任臨時CEO(因其原來就是惠普獨立董事),等到確定沒有更好人選時,再將惠特曼扶正。最近UBD的CEO因為自營交易損失辭職,就是指派一位臨時CEO,雖然其未來也有可能變成正式CEO,但董事會還是請獵人頭公司同步開始尋找其他人選。
第三、美國投資人最重視的就是股價和短期營利,在亞帕瑟可擔任CEO期間,惠普股價掉了45%,三次單季營利未達目標,難怪要下台。如果照老美的標準,最近宏碁的CEO也勢必不及格,難怪蘭奇會被換掉,當然有些股價是在他走後才跌的。
第四、董事會不能在短期做太大的決策改變,同樣CEO也不應該如此。亞帕瑟可在沒有找到新的成長引擎之前,就宣布要把PC/NB部門賣掉,造成客戶恐慌,連鎖反應,以致達不到短期盈餘目標,可以說是自掘墳墓。誠如很多專家所說的,較佳的作法是先將NB部門獨立分拆,變成子公司,日後再考慮上市或出售。惠普先前有非常多分拆子公司成功的經驗,這次居然都沒有用到,只能說是時也命也。
仁寶 / 聯想
仁寶決與中國聯想集團合資設立聯寶(合肥)公司,主要從事電腦產品(含NB PCs, AIO PCs)及其相關零組件的銷售、製造及組裝。該項合資案投資總額為1億美元,仁寶將投入4900萬美元,取得聯寶(合肥)49% 股權,聯想占51%,預計2012年底開始量產。
聯寶將是國際PC品牌廠商與代工廠第一個合資的案例,亦是聯想、仁寶彼此第一個合資對象。雙方並未簽下限制合作,換言之,沒有限制其他合作夥伴簽訂相同條件的合約。
仁寶表示,這項合資案已談了一段時間。由於今年景氣不佳,預估明年的景氣與今年亦不會相差太多,加上Ultrabook 、Win 8在明年才會大量推出,因此,合資聯寶決定在2012年底量產,搶攻2013年以後的市場。聯寶設在安徽合肥,將生產NB為主,及平板電腦等,搶攻聯想的內外銷市場,內銷的比重將會比外銷大。
仁寶指出,看好中國大陸資訊產品未來需求持續成長及配合客戶營運布局,仁寶電腦與聯想集團藉此合資模式,將深化彼此業務關係,有效提升運籌效率,強化競爭優勢。
仁寶表示,聯想一直是仁寶的主要NB代工客戶,且雙方關係自2002年左右開始,已合作超過10年,由於合作愉快,聯想目前已是中國品牌第一,明年想攻全球品牌市占率第二,並向第一挑戰,因此,極需代工合作夥伴,加上聯想專攻品牌、行銷,以及仁寶已引進300-400名軟硬體人才,在新產品開發能力,以及內外銷市場上可互蒙其利,因此,雙方決進一步成為合資夥伴。仁寶強調,聯想的ODM策略不會變,並不會影響其他聯想合作夥伴,只是共同把餅做大。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這種品牌和代工廠的合資比較非比尋常,一般來說,喝牛奶不一定要養乳牛,所以品牌業者大多不會投資代工廠商,但是代工廠商基於技術考量,卻都可能投資關鍵零組件廠商。
第二、中國大陸是全球未來最重要的市場,聯想又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名的NB業者,所以仁寶想拉攏聯想。當然仁寶勢必為此付出代價,誠如仁寶的客戶宏碁所言:「仁寶可以劈腿,難道我們就不會劈腿?」但是仁寶可能也想不了那麼多了。這就像當年鴻海郭台銘說好不做NB,後來卻跳下來和廣達及仁寶搶生意,台商為了生存,各自使用非常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仁寶可能錢太多了,所以積極的開始策略聯盟。兩年前仁寶入股華映,主要是為了鎖住上游原料來源,現在和聯想合資又是要綁住下游客戶,這些策略聯盟是核心的延伸,都談不上什麼真正的創新,我們期待看到仁寶更多跨國、跨領域的M&A佈局,就像宏達電一樣。
M&A
全球第三季企業併購活動大幅減少,主要是受歐債危機惡化衝擊,導致歐洲的併購銳減43%。
根據彭博編纂資料,第三季企業併購交易金額比前一季減少22%,降至5,040億美元,這是因為受歐企收購興趣缺缺拖累。不過,同時期美國和亞洲各有大型併購案,如聖路易的快捷藥方公司(Express Scripts)以291億美元吃下美可保健公司(Medco Health Solutions),東京的新日製鐵公司斥資95億美元收購住友金屬工業公司。
歐洲併購活動衰減,使全球併購連續第二年復甦的展望變得不確定。今年來,企業併購交易金額已達1.78兆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51 兆美元高出18%。
亞太地區第三季併購交易金額則增長約4%,增至1,58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越來越多的M&A會在亞洲發生,不管是亞洲區域內的整合,或是亞洲企業走出去和歐美公司到亞洲進行併購。
第二、台灣在這一方面應更加努力,開放大門,讓更多外國企業投資台灣,或透過台灣佈局大中華。
第三、今年起已有台灣企業到歐美去併購技術和品牌,如宏達電和台橡,未來應該更加把勁,否則遲早會被中國大陸和日本企業超越。
第四、私募股權基金(PE)是台灣企業海外併購、全球佈局的好夥伴,根據我們調查,外資PE都非常願意和台灣企業結合成為戰略夥伴,台灣企業要善加運用別人的資源來壯大自己。
美商網路科技大廠谷歌(Google)宣布,在台灣彰濱工業區投資一億美元,興建資料中心,並已在彰化縣購地十五公頃,預計一年至兩年內落成啟用。經濟部工業局說,Google是首家外商來台投資成立資料中心,有助台灣成為雲端重鎮。同時也向Facebook(臉書) 和Yahoo(奇摩)招手,爭取來台投資。
據悉,Google和工業局交涉長達三年左右,才敲定這樁投資案。工業局官員說,Google資料中心設立,對台灣而言,可望引進全球頂尖技術研發人才,與台灣資通訊產業形成更密切的合作,帶動台灣成為發展全球雲端運算服務重鎮。
目前Google在亞太地區共設立十五個辦公室,員工數千名。這次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僅提供五至二十個全職員工,以及兼職或全職約聘人員,包括電腦技術人員、電機與機械工程師、餐飲與保安人員等。
為何會看上台灣?工業局指出,Google物色很多地點,台灣因為有全球頂尖的資通訊硬體產業,加上連接歐美亞三大洲的光纖海纜,可滿足國際級廠商的亞太資訊運籌中心資料儲存需求。
彰化縣長卓伯源興奮的說,這代表彰化擁有全球發展知識密集經濟的環境,不再只是生產製造的基地。縣府團隊將成立專案小組,以「量身打造」模式協助土地取得、交通建設和人才培植。
卓伯源說,這項重大投資案牽涉敏感的國際資訊流通等問題,長期以來以「海王星」計畫暗中推動。如今投資明朗化,縣府將全力在職權範圍內,配合中央相關振興產業計畫,全力協助Google順利購買土地、建設周邊交通、進行人才培植。
我們的感想:
第一、這是這兩年第一個超級的國際大企業投資台灣,值得鼓勵。
第二、Google看上台灣的是人才、IT的技術優勢以及中國大陸相近的地緣優勢。
第三、彰化縣保密工夫做得很好,不像之前過早放出風聲說外資要到台灣來設大車廠或石化廠,結果均胎死腹中。
第四、台灣如果能夠加強雲端的應用,在各個行業建立專業雲端–醫療雲、教育雲、服務雲等,一定可以讓Google和其它國際業者刮目相看,而且可以打造未來華人智慧城市和科技生活的新典範。
AIA 友邦
AIA友邦人壽26日宣布將斥資1億美元(約新台幣30億餘元)在台灣打造新營運模式,建立業務員通路,目標是貢獻總保費五成。
這也是ING安泰、保誠、全球、南山、大都會等外商壽險公司相繼縮編後,罕見在台逆勢大手筆投資的案例。
AIA友邦台灣分公司執行長朱信福表示,1億美元主要打造科技中心iCenter,包含電腦系統、業務員管理系統、客戶管理、團險等十大系統。
另外,友邦將開始建立業務員部隊,最終目標3,000人。這些人必須向友邦租iPad、搭配Skype與iCenter溝通,包括:保單銷售、公司給業務員銷售支援、及對客戶的服務等都要e化;每個月從薪水扣1,500 元,作為設備租賃與上網費用。
朱信福說,一旦台北市的iCenter模式運作順利,未來將拓展到全台主要都會地區。台灣也是AIA集團在亞太15個市場中,第一個運用iPad進行e化與行動辦公的市場。
我們的觀察:
第一、AIA已成功在香港上市,站穩腳步,現在正是重新進行區域發展的好時機,而台灣正是其缺少的一塊拼圖(因為台灣南山人壽原先直屬於美國總部,而現在南山也已賣給潤成)。
第二、台灣因為有優異的科技產業和善於使用IT科技的專業人員,才能成為AIA在亞洲15個市場中第一個運用iPad進行e化的市場。
第三、雲端的商業模式應該廣為推廣,特別是雲端在服務業的運用,台灣在這一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四、Google到台灣設立資料中心說明台灣硬體優勢,AIA到台灣來利用雲端技術推廣服務則證明台灣人才、服務業及軟硬結合的優勢。
第五、外資保險對台灣市場還是有興趣的,但他們要走的一條創新不同的路,不同以往的傳統保險銷售大軍,或許這就是台灣的未來。
康健人壽
經濟部投審會通過,康健人壽以新台幣20億元在台成立子公司「國際康健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繼AIA友邦人壽後,再次傳出外商保險公司加碼台灣的好消息。
康健人壽目前已在台成立分公司,看好台灣保險業務未來發展,這次由紐西蘭總部康健亞太控股申請,將既有台灣分公司資產與營業淨值作價2億元,再匯入18億元現金,投資設立國際康健人壽。這是繼先前多家外商壽險公司陸續撤資台灣後,再次有外商保險公司加碼投資台灣市場。
康健人壽是美國信諾(CIGNA)集團透過紐西蘭轉投資的公司,目前在台有1,100多名員工,主打健康險與保障型商品,現有電銷部隊500~700人,今年底前還將成長10%~15%。
康健過去兩年來在台大打電視廣告,仍處於虧損狀態。朱立明表示,目前研議重返購物頻道賣保單,加上將繼續耕耘直效通路,短期內尚無法達到損益兩平。
我們的觀察:
第一、 說到AIA剛決定投資台灣,康健又加碼台灣,前仆後繼,說明外資保險
投資台灣絕不是無的放矢。
第二、康健走的是電話行銷路線,類似AIA策略,看來「IT+金融業」、「IT+服務業」在台灣有繼續擴展的前景。
第三、台灣的客戶在亞洲是屬於較高水平族群,對於新事物接受度高,學習能力強。東南亞許多國家及中國大陸還在起步的階段,外資如果需要在短期內看到成果,當然不會放棄台灣。
第四、外資的思路和台灣本土企業不同,比較習慣用M&A的方式切入當地市場,而不是從零作起,台灣應營造一個對外資友善的投資環境,積極排除投資障礙,並且應該進一步放寬外資(包括PE和陸資)投資台灣的產業。
LED / 鴻海協鑫
因產能過剩,中國大陸LED市場現在已成為殺戮戰場,各家業者咬牙硬撐。就連近日傳出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聯手,準備在山西、江蘇佈局太陽能產業基地的大陸多晶矽龍頭協鑫集團,其原本欲投資25億美元、採購500台MOCVD設備(LED晶片製造設備)的LED項目,突然宣佈喊卡。
在此背景下,協鑫光電今年3月開工建設的張家港LED外延片項目已停建,轉而改建太陽能光電項目。報導引述張家港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公司內部核心技術團隊已經就地解散。
報導稱,曾計畫投資25億美元、採購500台MOCVD設備的協鑫光電LED項目,僅僅7個月就突遭變故,而這一項目曾經是將大陸LED投資推向高潮的重要事件。
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推動LED產業發展,除了中央推出政策之外,地方政府為了招商發展經濟,更是不惜成本推動各式優惠補貼政策,以此招徠LED業者前來投資,但這種政策推波助瀾的後遺症之一,就是讓市場出現一窩蜂現象,產能立刻陷入過剩境地。
根據LED 業者透露,除了保利協鑫傳出將退出LED磊晶製造外,包括大陸LED大廠得豪潤達、燈飾大廠真明麗等業者,原本都預計將安裝上百台MOCVD機台計畫,但如今已紛紛喊停,機台規模大幅縮水,甚至不排除退出磊晶市場。
儘管大陸LED產業來勢洶洶,不過2011年以來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台灣LED封裝廠億光董事長葉寅夫表示,由於大陸官方積極推動LED照明,導致每個企業都懷抱夢想,但技術人力嚴重缺乏成為關鍵,儘管政府提供每台MOCVD機台的人民幣800萬~1,000萬補助金額,但由於規模不足、良率及稼動率不高,導致產品缺乏成本競爭力。
我們有以下的評論:
第一、我們前不久才誇讚郭台銘和大陸太陽能龍頭協鑫強強聯手,結果馬上就拆夥,說明兩件事:LED產業真的是面臨很大的壓力,這是結構的問題;而所謂的強強合作從來就不會成功,只不過是一個炒作題材。
第二、台灣LED技術雖然不錯,但是還未形成上游到下游完整產業鏈,下游應用端和照明端還需要加強。
第三、大陸的政策補貼在全球太陽能和LED行業造成嚴重衝擊,台廠的因應策略包括謹慎選擇利基、結盟策略夥伴和加強資本運作。
第四、台灣LED產業已經從擴張期,快速跳躍到整合期和策略聯盟期。
爾必達 / 瑞晶
外電報導爾必達(916665)社長坂本幸雄表示,計劃取得台灣子公司瑞晶(4932)所有股權,將瑞晶納為完全子公司行列。為了因應日圓飆漲,該公司除計劃將日本廣島部分產能移往瑞晶外,也計劃在中國新設生產據點,設廠時間希望在明年上半年。
日本《產經新聞》、《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昨天同步刊登坂本幸雄的採訪。《產經新聞》報導,坂本表示,計劃於數年內自合作夥伴力晶取得其所持有的瑞晶股權,將瑞晶納為完全子公司行列。目前爾必達握有瑞晶64%股權,力晶則持有36%。
《朝日新聞》報導,坂本指出,目前廣島廠月產能為12萬片,為了因應日圓飆漲,爾必達計劃將廣島廠4成產能、約每月5萬片移往瑞晶,產能以標準型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設備為主。
《讀賣新聞》報導,坂本表示,為了因應日圓飆漲,公司除將日本廣島廠部分產能移往瑞晶之外,也計劃在中國新設生產據點,若和中國當局交涉順利,設廠時間希望可落在明年上半年。
我們有以下的評論:
第一、爾必達在今年七月美債危機前於日本現增10億美元,順利完成,可以說是在關鍵的時機募到了關鍵資金。年初又於台灣募到一億美元TDR資金,財技相當卓越。
第二、台灣DRAM產業也處於全行業破產狀態,對於爾必達來說,除了作為
代工中心,並無特殊戰略價值。
第三、爾必達未來的策略是到中國設廠,台灣政府法令鬆綁得太慢,未能及早形成中國連結,所以對於爾必達現在已無「被利用價值」。
第四、瑞晶作為上市公司已沒有什麼意義,應該讓其及早下市,就像當年茂德原先只是英飛凌的代工廠,後來才轉型成DRAM公司,今天的瑞晶又回到當年茂德最初狀態。
第五、台灣應該善用陸資和PE,才能解決DRAM產業的困境和根本問題,這也包括TFT-LCD、太陽能和LED行業,但這些可能都要等到選舉以後再說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