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黃齊元】
2012.02.16 02:34 am
有意合併為全球市值最大交易所的德意志證交所和紐約泛歐交易所最近證實,歐盟已否決這項合併案,理由是可能妨礙公平競爭。
去年新加坡證交所收購澳大利亞證交所的行動,最後遭到澳洲投審會及國會否決;倫敦證交所合併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也因為無法取得股東會多數支持,最後胎死腹中。至此,全球三大交易所的跨洋整併計畫全部鎩羽而歸。
為什麼會這樣?除了影響公平競爭以外,地方保護主義也是原因之一,基本上這是「全球化」和「在地化」兩股力量的相互競爭。
是否台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正好相反,因為全球交易所整合的力量仍然存在,全球企業上市地點大幅往亞洲(特別是香港)遷徙,交易所會以合併以外的其他形式策略聯盟,如參股或合資,最快今年就會發生。由於新台幣非國際貨幣,台股又非主流市場,我們若視若無睹,遲早會被邊緣化。
台灣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極為有利的戰略地位:A股交易所短期不會對外資開放入股,香港交易所重心放在人民幣相關產品,策略聯盟其次,其上市又以中大型企業為主;新加坡交易所雖欲積極聯盟,但地理位置和產業多元性不如台灣。台灣具有相對多重吸引力,從絡繹不絕來台上市櫃的外國企業已看得出來,台灣所缺乏的是前瞻的視野和積極開放的企圖心。
去年台灣財經部門和企業紛紛提議台灣應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這是近年來朝野最創新的財經宏觀共識,但是最近香港和大陸相關部門都跳出來質疑。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香港資金和人民幣存款充裕,「區域唯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會被取代;他並強調,台北幾年內尚不可能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不過後來香港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改口表示,香港和台北不是競爭關係,香港是全球人民幣清算平台,幫助世界各地透過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
大陸人民日報日前對此也澆了台灣冷水,表示香港在亞洲地區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無人能撼,「台灣想要再分一杯羹,談何容易」,但文中亦承認,台灣對大陸有巨額貿易順差,有巨額直接投資,形成良好的離岸市場條件,而且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到,「未來應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大陸和香港爭先跳出來評論,其實正好完全印證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潛力。過去台灣喊著要發展什麼中心,從來沒有人來反駁或理睬,不像這次只是一個「努力目標」就讓彼岸大為緊張。大陸方只是不希望台灣過於躁進,亂了步調,誠如人民日報所言,這是與大陸磨合溝通金融合作的一環,台灣方「應勇於拋棄意識形態束縛,在洽商中更加靈活、彈性」。
台灣政策制定者除了願景以外,應該有更具企圖心的執行配套措施和時間表。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積極了,別人看起來還不夠。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最近批評馬政府經濟目光短淺(Tunnel Vision),指出台灣在和中國大陸發展更緊密關係同時,也應大幅度自由化和國際化,並加速開放市場;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表示,台灣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不一定要等十年,可以更早些。
資本市場是國力的象徵,十年後人民幣會變成區域貨幣,到時台灣的角色和定位在哪裡?台灣應掌握全球資本市場亞洲化以及交易所整合的趨勢,努力引進外國戰略夥伴,或者和其共同合作發展新的離岸人民幣交易所,讓台灣以實質行動積極參與人民幣國際化的契機,相信台灣絕對有條件在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的競逐中分一杯羹。 (作者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全文網址: 名家觀點/台灣資本市場脫胎換骨的契機... | 財經焦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6903714.shtml#ixzz1mWy3YOKE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