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商業周刊專欄:要留住錢潮,就讓全亞洲有錢人到台灣過退休生活

1845年至1943年,將近百年的時間,上海有所謂的「租界」,如著名的法租界、英租界,這是一種特區,除了開放港口與對外通商以外,外國人還享有許多特權,如可以永久租地,若犯罪交由外人收辦,接近領事裁判權。
租界是腐敗的清朝鴉片戰爭戰敗所造成的,對現代歷史有深遠的影響,最主要的就是強迫中國開放,走向國際化。1842年南京條約也同時割讓了香港,亞洲第一個東西薈萃的外向型國際都會自此誕生。
租界對中國帶來的影響不僅在基礎建設上,更包括商業設施和法治文化,西方銀行就是英國人引進的,可以說有了租界,中國才真正開始走向集商貿、金融、工業於一體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模式。
當年的租界和今日上海的「自由貿易區」或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有些相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指出,建設自貿區是國家戰略,要求「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這次「兩會」期間,有23個省市政府均提出要申報自貿區。
關鍵字是「自由」,也就是「體制」的突破,可以不受拘束,特別是對外國人,大幅鬆綁人流、物流、金流等限制,發展具前瞻性的產業活動,根據行政院的說法,這叫做「境內關外」。
如同所有的政策,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引起反對的聲音,有人表示自經區是台灣產業的自殺區。前副總統蕭萬長則說,台灣經濟要「轉骨」,自由經濟是命脈,開放是關鍵。
為什麼開放那麼重要?因為這代表你的所在地將做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主要據點,別人要到你的地方來,配合你的遊戲規則,你是主人,有主導權;而且由於你是核心,可以帶動各種周邊經濟,擴大產值。當年因為太多台灣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以致台灣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政府強調我們開放的程度比上海還要更大,但若問究竟包括了什麼內容,可能很少人能回答得出來。根據行政院最新版本,自經區包括了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教育創新和金融服務。
這個自經區的基本想法可以彙總成「連結台灣或外國的資源,然後到區內(或區外)再進行加值」。以醫療為例,希望轉介國際旅客到台灣醫院做健診;再如農業,則計畫整合境外原料品技術,以台灣MIT品牌行銷全球。
姑且不論這種概念是否有吸引力,基本上這是一種對人流、物流、金流的「流經」(flow through)策略,而不是「流進」(flow in)策略。當然這沒有什麼不對,香港就因為是一個國際級的Gateway(匝道),得以享受數十年的榮景。
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例子來觀察。最近交通部長表示桃園航空城是未來四、五十年最重要建設,若沒做成,「台灣就bye-bye了!」航空城預估投資金額新台幣4,600億元,可創造23,000億元經濟效益,政府預計成功關鍵在於開放陸客來台中轉,預計可提升三成運量。
餅畫得很大,但有一個問題,台灣的未來不能只寄望在「陸客中轉」這一件事上,航空城應有更多吸引外資 (不是本國人)的賣點。
換言之,從長期來說,台灣不能只做一個「資源中轉站」,不管是人才或錢財,一定要讓外資(包括陸資)進來生根,否則就會變成像香港一樣。
台灣自經區最有潛力的領域可能是金融,人會進進出出,但資金一定要尋找他們最終的歸宿。假如大陸人的資金都也願意到台灣來,台灣將有超強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可延伸成亞洲有錢人退休、休閒、醫療、養生和理財的中心。
台灣沒有把門關起來的本錢,特別是當鄰近每一個地區都在積極地搞他們自己的自貿區:深圳前海號稱「小香港」,珠海橫琴是一個升級版的澳門。台灣已經不能回頭了,只能繼續往前衝,服貿協議可以向世界說明台灣開放的決心。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表示,如果他們能處在台灣的地理位置,不知該多好。台灣就像一個在良好環境中長大的小孩,周圍的人都沒有我們幸運。搞到今天這麼狼狽,是我們後天自己不爭氣。
現在的自經區包括了「六海港、一空港、一園區」,但最終目標是成為「自由島」,也就是整個台灣都可以讓外資自由進出。事實上金融服務開放已經造成這個結果,因為不可能將資金限制在某一個地區。
開放已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你想看到台灣人大幅流失到大陸和新加坡去打工?還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到台灣來生活、工作、旅遊和求學?
百年前的租界是世界強迫我們開放,現在的自經區是你心甘情願對世界開放,當然,你永遠可以選擇逃避。
Ask yourself, 這就是自由的意義。

Chang your mind, and change our liv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