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再造基金
經濟部協助產業升級端出大菜,經濟部昨天邀集財政部等跨部會協商,為本月底將定案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暖身,拍板成立二百億元的「產業再造基金」。
經濟部官員指出,產業再造基金主要目的是重整國內體質尚佳但面臨短期資金、管理問題的產業,「與其讓它倒下」,「不如在被收屍前,先快把病看好」。
工業局長吳明機說,產業再造基金的運作類似私募基金,既出錢也出人(指專業管理團隊),但最終目的不同。他表示,政府基金著重具轉型潛力產業,讓規模合理化,足以和國際對手競爭,政府「不只要扮媒人,還要『包生』(台語)」。
再造基金初步規畫先以小規模投資案「練兵」,吳明機指出,會先趁景氣穩定,多累積經驗,不少國內第一代、已退役的專業經理人也表示願傳承出力。他說,若未來景氣循環,遇更大規模產業波動,如:面板、DRAM等四大產業,政府也將更有經驗來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我電子業近年受國際景氣波動影響加劇,業界對面板雙雄(指友達、群創)、品牌三企業(指宏碁、華碩、宏達電)、筆電組裝五哥(鴻海、廣達等)整併呼聲不斷,產業再造基金此時推出,是否暗示未來政府將採更積極態度,在關鍵產業整併居中牽線?對此,經濟部官員並未否認。
工業局數月來積極跨部會奔走協商,包括財政部、科技部、國發會等,經濟部長張家祝昨天首度主持跨部會會議,討論行動方案內容,最快五月送行政院。
吳明機表示,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近年都有政府積極整併該國具關鍵地位的上下游產業,除主權基金挹注以外,日本指導公股銀行投資成立INCJ管理公司,日航起死回生與Japan Display整合成功案例,都顯示政策奏效。
經濟部已協調國發基金,提撥兩百億元成立再造基金,但張家祝認為「銀彈」不夠,未來基金規模可能擴大;此外,除產業再造基金,經部也將祭出一百億元,希望帶動創投投資,專用於中小型企業「轉大人」使用,替中小企業轉中大型注資金活水。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的產業非常需要升級和再造,經濟部現在才推出產業基金,雖然比其他國家晚很多,畢竟值得鼓勵。
第二 、日本最成功的例子是INCJ (產業革新機構) ,曾經成功拯救過Japan Display,將三家中小尺寸面板廠合而為一,成為全球領導的中小尺寸面板龍頭;另外也曾經出手拯救過日本汽車半導體業,將三家企業「三合一」打造成「瑞薩」(Renesas) ,力退美國私募股權基金KKR,都是台灣值得學習的範例。
第三 、台灣過去曾經有試過拯救危急的產業和企業,國發基金四年前出手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試圖參股台灣的DRAM產業,就是一個例子,但最後失敗,主要原因是立法院干預以及台灣業者彼此向心力不夠,各持己見,最後「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失敗,台灣的DRAM產業也慘遭滅頂。
第四 、現在的環境比過去更需要產業再造,台灣許多行業不管是傳統產業或高科技都到了非轉型不可的關鍵時刻,所以經濟部現在成立「產業再造基金」是perfect timing。
第五 、台灣過去不了解也不歡迎PE,現在政府出面成立PE性質的「產業整合基金」,具有非凡的意義,這也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過去數年所倡導的想法,現在終於得到肯定,雖然仍然有待落實,但是令人欣慰。
第六 、我們非常同意經濟部長張家祝的看法:200億不夠,未來規模可以再擴大。現在歐美的大型併購基金如KKR、Carlyle、CVC規模動輒三、四十億美元,連亞洲背景的PE如Baring、MBK甚至中國大陸的鼎輝也有二十億美元以上的規模,200億新台幣連7億美元都不到,但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
第七 、亞洲各國產業再造基金很多是以主權基金的形式存在,比如說新加坡的GIC和淡馬錫,以及中國大陸的中國投資公司(CIC),最近國內也有學者專家開始呼籲政府成立主權基金,希望有識之士全力推動。
第八 、台灣成立主權基金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中央銀行的態度,彭淮南總裁不反對成立基金,但是反對利用外匯存底去成立,只希望整合四大基金和國發基金的錢,這是非常自私而且和國際慣例脫節的作法。
第九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部頭腦相當清楚,沒有將PE和VC混在一起,這次也有提到將以一百億元帶動創投投資,但這和以投資產業中後期,強調產業整合的PE是兩回事。
第十 、工業局長吳明機講到了重點:政府基金著重具轉型潛力產業,讓規模合理化,足以和國際競爭對手競爭,而且政府「不只要扮媒人,還要『包生』」。言下之意,政府希望鼓勵台灣業者產業整合、形成規模、提升競爭力,而且能夠「走出去」,這一切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台灣企業的股東價值。
AT&T/Direct TV
各大國際媒體13日都引述知情人士說,雙方已斷斷續續談了一段時日,最近談判邁入進階階段,獲得若干進展。華爾街日報說,可能兩周後就能達成協議,甚至會更快;金融時報則指出還要「數周」。
根據內情人士說法,協商中的併購條件可能以AT&T股票加現金的方式支付,但以股票為主。金融時報指出,AT&T提議的價碼介於每股92與95美元之間,與華爾街日報掌握的消息類似;彭博資訊打聽到的價碼是大約每股100美元。
DirecTV市值約445億美元,若以每股100美元計算,這樁併購交易價值約500億美元,比DirecTV股票4月30日(併購相關報導首度傳出前)收盤價溢價29%。
根據雙方仍在商議的計畫,DirecTV管理團隊會留下來經營這個未來併入AT&T的部門。DirecTV執行長懷特(Mike White)已打算在2015年後退休。
若能併購DirecTV,有助提高AT&T的現金流量,可用來支付股利或投資寬頻網路設施。AT&T也能取得全國性的衛星電視事業,搭售自家的無線、電話與高速寬頻網路服務,同時也將接收觸角擴及拉丁美洲的付費電視業務,帶進更多營收。
對只經營電視事業且缺乏網路套餐服務的DirecTV而言,與AT&T結合後,就不必孤軍奮戰。隨著上網觀賞影片的風氣日盛,過去數季DirecTV的訂戶成長銳減,反映美國付費電視市場已盛極而衰。
任何協議仍要通過主管當局這一關。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通訊傳播業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大整合,整合無線通信、影音及網路服務,讓消費者用單一付費方案搞定所有通訊服務。
第二 、除了AT&T
和 Direct TV以外,寬頻業者Comcast和內容提供商時代華納也計畫合併,這將加速三網融合 (convergence)的進程。
第三 、法規需要有前瞻性,這需要了解電信傳播環境變化以及具有國際觀的法規制定者,台灣的NCC (通訊傳播委員會)不具備這個條件,連一個簡單的旺中案都沒有辦法拿出執行的魄力。
第四 、幾個大的龍頭業者整合之後,將會帶動較小的產業整合,行業的版圖勢必改變。
第五 、最近日本軟體銀行表示對亞太電信有興趣,這是一件好事,至少讓國際級的網路業者來教教台灣如何玩電信/媒體/網路整合的遊戲。
兆豐
對RHB銀行,兆豐金已設定兩套併購及入股模式,一是直接入股RHB銀行;二是不直接入股RHB銀行,但接手RHB原本擬入股印尼銀行馬斯迪卡銀行(Mestika Dharma)約40%股權,即併購RHB原本正在進展入股計畫的這家印尼銀行。
知情人士還形容,兆豐金相關東南亞布局「有三窟」,除了上述首要目標RHB,兆豐金和美國Farallon資產管理公司、新加坡淡馬錫投資公司,也正同步進行相關併購談判,標的都與併購印尼的銀行有關,前者標的為印尼中亞銀行,後者則為印尼國際銀行(BII)、印尼金融銀行(Danamon)。
但印尼金融銀行由於規模相當大,日前也傳出,最後應以日系銀行接手的可能性較高。
相關人士指出,倘若兆豐金接下淡馬錫公司手上的印尼銀行持股,淡馬錫將進而投資兆豐金及台企銀,成為兩大公股銀行的策略投資人。至於和RHB銀行的入股合作關係,也可能比照淡馬錫,發展為「雙向參股」關係。
知情人士指出,兆豐金與RHB的合作案,是由投行出面牽成,正如火如荼在洽談,包括入股及併購印尼銀行在內,整個交易規模預計上看新台幣80∼100億元。
RHB銀行目前的最大股東,是馬來西亞的公積金局,也就是馬來西亞政府。據悉,馬來西亞有意引進外資策略股東,強化RHB的經營,兆豐金也有發展為跨國銀行的計畫,因此被力邀入股RHB。
若兆豐金能與RHB結盟成入股的策略合作夥伴,對於兆豐金前進東南亞市場將大有進展。知情人士分析,兆豐金內部已對印尼、馬來西亞情況作出完整評估,馬來西亞雖為成熟經濟體,在經濟成長力道沒有印尼強,但馬來西亞的「伊斯蘭金融」(回教金融)非常強,且甚於同為回教國家的印尼。
相關人士指出,RHB去年起就在洽談持股印尼馬斯迪卡銀行40%,但迄今尚未底定,倘若雙方的結盟確定,兆豐金可進一步擴大合作範疇,改由兆豐金持股該印尼銀行,等於可「一魚兩吃」。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兆豐願意「走出去」海外併購,是一個好的開始,特別重點又是瞄準東南亞具有指標性的銀行。
第二 、馬來西亞「伊斯蘭金融」強,是值得重視的市場,在策略上不只可以跨足馬來西亞市場,更可以延伸到中東的伊斯蘭國家。
第三 、兆豐是政府選定的「公公併」旗艦,與其在國內整合其他公股銀行,去東南亞併購似乎更有策略上的意義。
第四 、台灣做國際併購的經驗需要加強,像這種跨國併購案,仍在初步探討的階段,許多細節如價格、架構仍有待落實,就上了報章雜誌,最後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很大。
友嘉
友嘉將池貝定位為其日本主要生產基地,擬將歐洲ODM及ODM訂單釋給池貝,讓池貝工具機及產業機械今年營收成長30%、達到50億日圓。
市場以池貝工具機及產業機械兩事業去年營收38億日圓,4月接單10億日圓推估,友嘉集團至少斥資10億日圓,收購池貝集團旗下池貝、池貝金屬、池貝發動機、池貝上海、生產印刷機的秋田國際、專攻包裝設備的田邊及菅野計七家公司股權,並都納入友嘉集團,開創中、台、日(日本私募基金)企業共同經營一家日本企業的先例。日本池貝株式會社成立於1889年,不單是日本、也是亞洲第1家生產車床的工具機廠,擁有125年歷史,2001年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重整,由大陸最大重電集團-上海電器集團買下7成多股權。
上海電氣總經理石光表示,10年前、買下日本池貝株式會社,但池貝發展與上海電氣預期有落差,上海電氣集團認為友嘉集團在大陸工具機產業不論品牌、品質及價格,性價比都很高,可與上海電氣互補,才決定讓售67%池貝股份給友嘉集團。
石光表示,投資入股池貝,只是上海電氣與友嘉合作第一步,上海電氣集團旗下上海機床、上海重機及上海機械,未來不排除邀請友嘉集團入股合資合作的可能性。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表示,池貝擅長生產超大型車床、搪床、銑床、立式車床、放電加工中心,是全球唯兩具有生產核能發電主軸及10萬噸以上大型郵輪曲軸的工具機廠,日立、三菱重工都是客戶,可補足友嘉在超大型車床產品不足,也可提升技術及形象加分。這次中日台三方合作也打算共同採購,以擴大規模。
朱志洋說,集團將池貝定位為在日本主要生產基地,未來不只是生產車床、產業機械、塑膠射出機及柴油發動機,友嘉集團將這1、2年陸續蒐購義大利JOBS、德國MAG旗下6家公司生產能源、航太及汽車等運輸類設備的OEM、ODM訂單釋出給池貝外,今年內將友嘉集團之前收購日本EMC及竹內2家公司,併入池貝集團底下工具機及產業機械事業運作,還要將友嘉集團在台灣的LED檢測設備、LED試驗設備、太陽能電池導電膠的雷射設備,也引進日本交由池貝生產。預估池貝工具機及產業機械今年營收年成長30%,達50億日圓。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友嘉集團不愧是台灣機械業的龍頭,非但能夠走出去,而且佈局全球,併購的觸角從台灣到大陸、日本到德國、義大利。
第二 、這次從上海電氣手中併購日本池貝,意義非凡。上海電氣集團是上海也是大陸最具有實力的工業集團之一,而日本池貝又是亞洲第一家生產車床的工具機廠,擁有125年歷史。
第三 、中日關係緊張,相信上海電氣也想脫手池貝,友嘉應該是以很優惠的條件接手池貝。
第四 、上海電氣對友嘉的評價很中肯:友嘉在大陸工具機產業不論品牌、品質和價格,性價比都很高,可與上海電氣互補。
第五 、友嘉這幾年的海外併購有兩個特色,第一是跨地域、從亞洲和歐洲、從日本到義大利;第二是跨領域,在不同的產品類進行併購,建立了完整的產品線。
第六 、友嘉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企圖心,台灣有那麼多工具機的企業,但除了友嘉以外沒有一家能走向全球。
第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友嘉整合的能力,在併購以後仍然重用原來的管理人員,但賦予業績的指標,達不到就換人,實行到今成效不差。
第八 、當然友嘉也有風險,朱志洋總裁能力超強,但配合全球布局,非常有必要建立堅強的幕僚團隊,才能有效管控。
第九 、友嘉是「從中國走向世界」最好的例子:因為有中國大陸的布局,所以全世界的企業都願意和友嘉做生意。如果只有台灣據點卻無中國網點,絕對不可能以優惠條件去整合全球一流企業。
中日韓投資協定
新華網報導,《中日韓投資協定》目前已完成協定生效所必需的國內法律條件,根據規定,《中日韓投資協定》將於201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
大陸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14日對此表示,《中日韓投資協定》是3國間第1個促進和保護投資行為的法律制度,將為3國投資者提供更穩定和透明的投資環境,促進彼此相互投資、進一步深化合作,對推動經貿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也認為,中、日、韓3國互為鄰國,3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0%、亞洲經濟總量的70%,因此,中、日、韓市場一體化勢必成為未來趨勢與遠景。
《經濟參考報》報導指出,大陸商務部研究院亞非經濟研究部主任王濼表示,《中日韓投資協定》生效,有助於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協定」的談判進程。未來「中日韓自貿區協定」若生效,將使3國間的貿易產品大幅降稅,進而促進3國貿易往來、活躍相互投資。
王濼認為,目前中、日、韓3國領導人都在積極推動「自貿區協定」,但是否能在今年內啟動談判仍不確定,會在哪年正式生效也無從判斷;自貿區的談判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協調,對中、日、韓而言,國內產業的競爭力、農產品、中小企業等都是談判的難處。
《中日韓投資協定》談判自2007年啟動,歷時5年,先後進行了13輪正式談判和數次非正式磋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日韓投資協定花了5年談判完成簽署,意義非凡,對於促進三國貿易往來有直接貢獻。
第二 、中/日關係雖然不佳,但是中日韓投資協定可以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 、兩岸服貿協議未過,貨貿協定進度緩慢,台灣在國際上正逐漸被孤立。
第四 、政府應加強對民眾的溝通,說明這件事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越南
在越南投資的台商,幾乎沒人預料到,排華暴動會出現在越南;離奇的是,印尼一九九八年的排華事件,也是從五月十三日開始。
「我上周才接待三批在大陸投資的台商鞋廠,全都考慮要轉來越南投資」,一家台資銀行的高級幹部原以為今年的生意沒問題,一場意外暴動,打亂他的如意算盤。
其實越南各大工業區每年都有罷工事件,但罷工場面多半能被控制,且幾場罷工下來,越南勞工的基本薪資仍只有大陸勞工的三分之一;薪資低,再加上越南在東協市場居於樞紐的地緣位置,的確讓越南成為許多台商離開大陸「南進」的首選。
製造業轉向,金融業也跟著走。金管會等財經部會也鼓勵業者積極開發新市場,出國打亞洲杯;有大型金控已將越南建為南向投資基地,旗下的銀行、產險、壽險公司全數進場,資本重押越南。
越南政府雖然清楚,「台灣和中國大陸不同」,但越南的教科書中仍然將台灣描述為「中國大陸的一個省分」,台灣和大陸似乎永遠都會是命運共同體。
當南海衝突升溫,排華情緒被挑起,對廣大的越南勞工階層來說,就算知道台灣人與大陸人不同,但看到「中文和華人」的反應,仍然一樣。
也因此,儘管台商在本地投資金額比不過日本和南韓,但暴動罷工帶來的損失,卻最為嚴重。
也有台商認為,南海衝突只是平陽暴動的表面因素,在這場失控的群眾運動中,太多有心分子在背後藉機滋事;越南政府既然希望引進外資帶動經濟,就不該讓「排華」狀況越演越烈,這樣發展下去,對越南並不利。
一個台商工廠「至少養了數千個越南家庭」,沒有錢的越南勞工,絕對是越南社會更大的不穩定因素;當然台灣政府也該有明確立場,集中力量與越南政府協商,確保台商在國外投資權益。不然,台商出國比賽,都還沒擺好陣勢,風險就難以估計。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這次越南暴動,對許多台商而言,是致命性的打擊。
第二 、越南相對於印尼、馬來西亞和緬甸,對於台商吸引力最高。
第三 、中國大陸對台商而言,已非最理想的製造基地,越南是台商「南進」首選,現在南進大本營計畫產生變數,相信台商心中相當惶恐。
第四 、台商遲早要改變以成本為導向,外銷為方向,逐水草而居的商業型態,許多台商在轉型升級這一波沒有跟上來,注定被淘汰的命運。
第五 、這次受到影響的,不只是中小企業,連台塑這樣的大廠也損失慘重,說明損失是全面性的。
第六 、政府的表現令人比較失望,應該更強力的支持台商,並在外交上積極和越南交涉,另外從長期來說要協助越南台商轉型。
第七 、中國的影響是全世界的,台商不可能完全切割。中國大陸是台灣的機會,也是風險,隨著中國走向世界,這種風險也會向傳染病一樣到處蔓延。
第八 、中國大陸在非洲也正在積極擴張,目前各國反應兩極,一方面歡迎大陸金援,但另一方面非洲反中的聲音也漸漸出來,若處理不好,也有可能演變成類似越南的衝突事件。
第九 、台商經歷過越南事件後,不可能通通跑回台灣,未來更需以創新為導向,同時亦應積極引進其他國家的策略夥伴,壯大自己的實力。
騰訊
根據財報,騰訊首季營收成長率達35.8%,金額184億元(約新台幣899.76億元),也略高於市場預測的181.73億元。
公司指出,盈利大幅成長反映業務增長,加上其他收入來源,例如與京東進行戰略交易,和出售文化中國傳播股權所產生的收益。
騰訊股價連漲四天,昨天每股以港幣514元(約新台幣2,021元)收盤,上漲1.3%,成交金額20.43億元(約新台幣79.4億元)。恆生指數昨天收盤上漲1.03%。
財報稱,今年第1季騰訊在加值服務、網路廣告、電子商務交易三大業務領域,均有顯著成長。加值服務收入成長35%至人民幣144.13億元,主要受益於QQ手機版與微信的智慧手機遊戲、個人電腦遊戲及國際業務收入增長,以及新款個人電腦遊戲(例如劍靈)的業績貢獻。
網路廣告收入增長38%至人民幣11.77億元,主要受社群網路廣告、網路視頻廣告收入成長所推動,大幅削弱去年9月向搜狗轉讓網路搜尋業務的影響。
電子商務交易年增32%,達人民幣25.24億元,主要反映電商交易自營業務量的成長。
業績公布前,各大投行普遍預期騰訊收入可成長近三成,也有投行指微信遊戲收入貢獻及廣告收入增長理應表現不俗。
騰訊今天將分拆股份,以及2月入股的京東本月將在美國上市,目前毛利率受壓的狀況有望於未來數季改善。
近期騰訊股價已下降至更合理的區間,大摩預估,騰訊股價將繼續成長兩個月,瑞信預測股價將上看港幣619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騰訊業績比預期好,最大的受益者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即將IPO,而且過去業績比騰訊更好,給予投資人很大的想像空間。
第二 、最近騰訊股價因為美國科技股股價調整,下跌了20%,現在正是反攻的大好時機。
第三 、中國的Internet市場正逐漸走出自己的風格,不再追隨美國市場走勢,表現甚至比美股更好。
第四 、阿里巴巴上市以後,美國投資人將對中國互聯網市場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這是一件好事。
第五 、騰訊首季淨利增長率高達60%,超過營收增長率36%,非常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