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要票選近期最有影響力的台灣企業領袖,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當之無愧。
整整一個月,郭董都走在新聞最前端,從站出來協助太陽花學運順利落幕、和工商界大老唱反調表示核四停工是台灣產業轉型契機、批評學運「民主不能當飯吃」、到怒嗆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國安理由不允許鴻海4G採購華為設備。
這些新聞每一個都可以上頭條,影響力最大的是上周郭董宣稱鴻海集團作業員起薪26K,結果旗下群創員工梁小花表示她只有22K,逼得郭董緊急調薪,將旗下所有作業員起薪調到26K以上。
你可以將這個事件看做一個笑話,但這卻可能改變台灣經濟未來的面貌。幾年前富士康深圳廠員工接連跳樓,引發勞工福利爭議,結果郭董出手全面調升作業員薪資。從此中國製造成本大幅上升,有些企業無法承受只好關廠或遷徙,永遠改變了「中國製造」的定義。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台灣製造」是否還有未來。
不管你是否贊同郭董事長觀點,你必須承認他真的很有guts,不跟你搞迷糊,也絕不脫泥帶水,實事求是,這就是台灣應有的心態。
以核四為例,對企業當然有影響,但郭董的態度就是不再抱怨,趕快逼自己去用LED、再生能源,透過轉型適應環境的改變。
談到「國安」,台灣有一票學者專家認為中國會用電信透顛覆台灣,但郭董卻敢站出來建議主管機關應該「看用刀的人,不是做刀的人」,NCC應以法律理由說明准或不准,而不是以國安作擋箭牌,能拖則拖。
嚴長壽上周在中研院演講「台灣改變的支點」時表示,台灣不缺批評的人,也不缺看到問題的人,連提出解決方案的人都有不少,「台灣真正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的人,而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可悲的是,許多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一定要郭台銘、嚴長壽、張忠謀這些很有影響力的人出來大聲疾呼後,我們才聽得進去。
中國大陸正逐漸超過台灣,而且是在台灣過去引以自豪的領域。
上周三星在西安的半導體廠正式投產,總投資達70億美元。這家廠做和台積電一樣的產品,但將傳統晶片改成「3D垂直堆疊型結構」,壽命延長了10倍,耗電量減少50%,連度提升2倍,這是台積電還在實驗的技術。換言之,中國大陸的科技環境,已可以培養出超越台積電的公司。
全球最大的防護玻璃製造商,Apple主要零件供應商藍思科技(Lens Technology),最近申請在深圳上市。這家公司去年營收134億人民幣,稅總純益24.4億人民幣,將成為中國股市最大的蘋果零組件廠商。
台灣的大立光日前股價超過每股2,000元里程碑,成為高附加價值的新典範,但藍思證明中國一樣有能力創造類似的本土企業,不遜於大立光。
台灣雖然明白中國的威脅,但仍自認在某些領域有領先優勢。我們以為大陸不可能有像台積電、大立光這樣的企業,不可能有和蘋果緊密結合的企業,這些都不正確。
最足於說明台灣不如中國的,不是華為、聯想,不是藍思、歐菲光這些供應鏈企業,也不是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龍頭,而是一家叫「Moov」的小公司。
「Moov」是三位中國大陸創業家針對消費者健康管理需求,共同研發的穿戴式健身追蹤器公司,今年二月底開始在網上預售,3月中總額已近100萬美元。
「Moov」是一個穿戴式物聯網裝置,內含感應器,結合軟體應用分析與人工智慧,成為健身人士的虛擬教練,可用語音告訴你是否跑得太慢或腳抬得不夠高。
以往的穿戴式裝置只能計算你走路的步數或消耗的卡洛里,但無法提供建議,遠不如結合「Wii」功能和人工智慧的「Moov」。
「Moov」只有10個人,總部在矽谷,負責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在深圳,北京也有工程人員。三個創辦人過去是北京微軟同事,都在感應技術部門,一個人監督硬體製造,另一個人負責軟體,還有一位是工業設計專家。
「Moov」證明為何大陸比台灣強。首先,這是針對歐美高端市場的B2C產品,領先潮流。其次,創辦人都有在微軟、Apple和Nokia服務的經歷,參與新產品開發,練就了一身武功。
再者,成功將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最先進技術生活化,創造體驗式經濟。最後,巧妙運用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帶動產品銷售熱潮,以小搏大。
台灣做不出這樣的商品,因為對市場沒有感覺,對新技術沒有認識,自我封閉而且不懂得資源整合。華碩和宏碁都只是穿戴式裝置的follower。
關鍵是生活創意、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不是資金。「Moov」最初募資目標只有4萬美金,每個產品優惠價69美元,未來零售價120美元。
別人用網路募資做跨國創新,台灣卻用來搞抗爭,一個「割闌尾」運動就募到1,000萬台幣,你說誰會比較有前途?
我最近很不開心,因為我看得見未來。比賽尚未開始,但你知道已經輸了。
大家都吵吵鬧到的活在當下,只有我,只想回到過去或邁向未來。現在令人心煩、焦慮、沒有頭緒。
再回首,一切已沒有;不回頭,無奈向前走。
Where are we going to nex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