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曾力挺中資F 股,但旗下證期局卻逐步關緊大門。 (攝影者.張家毓) |
中晶是一家大陸江蘇的民營企業,主要產品叫雲母,這是一種特殊工業材料,很多產品製造時都需要添加,一些全世界著名企業都是他們的客戶。
這家公司最近成了台灣新聞頭條,因為它提起「行政訴願」,控告台灣金管會違法。主要背景是中晶申請到台灣來以F(Foreign)股「外國公司」形式上市,已取得櫃檯買賣中心批准,卻在上櫃前夕被金管會撤銷許可,理由是我們「實質認定」其為「陸資企業」,而台灣目前還未允許陸企來台上市。
事實上中晶老闆八年前就將國籍更改為菲律賓,這在中國大陸很普遍,許多想要走出去的企業家都改換外國公民身分。但台灣主管機關採取「祖籍」認定,認為該公司業務和營業據點都在大陸,所以雖然已經改頭換面還是認定為「中資」,因此將其封殺。
問題是什麼?全世界沒有國家以祖籍認定外資身分。小時候我身分證上是浙江寧波人,現早已改為台灣人,不再分地域。全世界除了納粹當年對猶太人以祖籍定生死外,沒有國家會看祖籍,只有台灣對陸資怕得要死,視為禁忌,好像陸資就可以人人喊打且政治正確。
我們憑什麼不承認外國人的公民資格?以中晶老闆為例,明明是合法菲律賓人,我們卻硬指他是中國人,難道菲律賓政府不會抗議嗎?
更奇怪的是,過去四年已經有十家以上陸資背景企業在台灣以TDR(台灣存託憑證)及F公司形式上市,先前都沒有問題。金管會的說法是過去疏於把關,讓這些漏網之魚跑到台灣來了,我們從來沒有開放陸企上市。
這又衍生一個問題,就是台灣法令不透明,而且前後欠缺一致性。不只是陸資,許多外資對於這一點也很感冒,可以說是台灣招商成果不振的主要原因。
主管機關說,F股「從未」對陸資開放,這是為了鼓勵台商回台上市才設立的。果真如此,當初為何要叫「外國股」,定名「台商股」不就得了?現在的F股70%都是大陸台商,換言之,台商即使扮演「假外國人」也沒有關係,大陸企業即使已經成為「真外資」,我們還是把他們當作中資看待。
這個事件充分反映出台灣恐中防中的心態,也代表目前「去中國之全球化」的普遍思維,問題是,這現實嗎?這條路走得通嗎?
所有近期台灣發生的大事,都和這種恐中意識有關,從服貿到自由經濟示範區。中資就是敵人,任何政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資是否可能趁虛而入,對台灣經濟造成損害,即使原先是為了對全世界開放,我們還是將其曲解成中資風險。
全世界沒有人這麼做,包括和中國較勁的美國。前兩年有不少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因為做假帳,被美國證管會嚴格調查,但美國並沒有從此就把資本市場的大門對中資封起來,最近阿里巴巴將在美上市集資200億美元,為有史以來最大IPO。
這種盲目反中的情緒會有什麼後果?簡單說台灣將更加邊緣化,人才和資金會加速流失大陸,更嚴重的是外資也會受到影響。
由於服貿未過,其它國家也對和台建立經貿關係表示遲疑,表示「我們擔心你們麻煩鄰居的看法」。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友好關係,對於其他國家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台灣能和其他國家說「請你們只要和台灣交往,不要管中國」嗎?
更大的挑戰是,中國大陸和日本鬧翻,和美國關係也搞得很僵,台灣面臨危險又尷尬的處境,和某一邊走得太近,就可能影響和另一邊的關係。
郭台銘董事長最近表示他被夏普騙了,當初要和日本「聯日制韓」,最後夏普卻和三星合作把他拋棄,台灣和別人既無法“聯”,更不能“制”。
台灣政治上親美國,經濟上親大陸,但說穿了只是大國的棋子,自己沒有實力靠別人撐腰是行不通的,最後只能搞模糊曖昧。
三十年前台灣對大陸的策略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馬英九上台後定調為「不統、不獨、不武」,現在連民進黨都開始和大陸正常交往,將來可能要改成「不畏懼、不逃避、不偏激」了。
台灣的未來希望是什麼?就是對外開放,把自己變成世界,而中國大陸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害怕中國會淹沒台灣,因為中國並不等於世界。
不開放,台灣會加速分割為兩個台灣,島內和島外的台灣,就像蛋黃與蛋白,蛋白會越來越大。企業會把據點和資產移到海外,投資人會在海外設立投資控股公司,連年輕人都會先到海外工作幾年累積身價,蛋黃不是精華,蛋白才是。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海外比較有flexibility,在台灣做什麼都會被檢視和限制;在海外享有較好的條件,比如說F股就不用繳稅;海外的薪資和工作環境也比台灣優越。
你可以花時間協助政府把關,防止中資進來,全世界沒有人會在意,就像有人會去關注中資是否過度投資緬甸嗎?上周李克強總理訪英,雙方簽了3百億美元的合約。
新加坡是比台灣還小得多的國家,不論是面積或人口,但因為面向世界,在全世界競爭力排行數一數二。
大陸朋友說,台灣有濃厚的「孤島意識」,難道我們要像魯賓遜一樣,一輩子在荒島為王?
"A World without China"? Not really.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Taiw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