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台灣不愛中資,卻抄襲大陸廠商的產品拿出去賣?

我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等他,看了一下手錶,較原來約定時間已過了45分鐘,我正準備起身到附近走走,他突然出現了,友善的笑容,靦腆的表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年輕人」。

「黃總,實在不好意思,路上堵車很嚴重。」

我問他今天不是禮拜六嗎?他說一樣,周一到周五車子有單雙號輪流規定,周末沒有,所以車子都出來了。

他來自中關村一家新興電子企業,他們所做的產品,符合未來趨勢,技術上是行業的佼佼者,和創辦人背景有關,但缺陷是他們不懂金融,才正要開始進行融資規畫。

這家公司和我的一個台灣客戶有往來,台灣公司幫它們產品代工,雙方進展不錯,所以有意願探討是否有進一步合作空間,我過來了解情況。

如同大部分台灣電子企業,我代表的台灣公司以前幫歐美客戶代工,為B2B業務型態。但這家大陸公司卻不同,他們自己有品牌,直接面對消費者,屬於B2C,雖然才剛起步,但已有一定市場知名度。

「黃總,其實我們跟台灣人合作經驗相當愉快,你們的製造真的沒話說,比我們以前搭配的廠商都要好,而我們研發實力強,好好配合,可以共同開發國內市場這塊大餅。」

問題在那裡?我的台灣客戶並不甘心只做代工,他們也想跨入自有品牌行銷,畢竟跟歐美廠商配合了二、三十年,在外國有不少資源。

「您可能不知道,今年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國外的朋友向我們投訴,看到了一款產品,和我們委託台灣公司生產的產品非常類似,但掛的是台灣公司品牌,令我們非常震驚,也影響了雙方的友誼。」

我無話可說,以前我們認為大陸充滿山寨產品,但這次是倒過來,台灣的創新到哪兒去了,還是我們真的技不如人?

我問他雙方有沒有翻臉,彼此是否已暫停合作。

「一點都沒有,我們還是緊密的戰略夥伴,我的老闆也願意協助台灣公司推出自己的產品,但我們比較希望雙方定位界定在『技術品牌商』和『製造商』,大家各自專注在不同的強項。」

我問他說我們客戶可以投資他們嗎?他說不太好,會把關係搞複雜,他們歡迎業務合作,但最好不要股權合作。

他提到有很多創投想投資他們,我並不意外,初步規劃金額3千到5千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億5千萬元)。目前大陸新創企業第一輪融資的估值(valuation)在五千萬至一億元(約新台幣5億元)人民幣之間,超出台灣很多。
這代表了什麼?第一、中國大陸現在已漸漸有自主創新的生態體系。中關村就如同美國矽谷,年輕人熱衷於創業,大量資金追逐好項目,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台灣廠商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很多人想跨入品牌,但並不容易,以前幫歐美廠代工,未來則是幫大陸企業,如小米和聯想。

第三、「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對台商均充滿挑戰。開創全球市場要有規模,拓展中國市場則必需找到利基。最近有一個前富士康總經理創業成功,生產功能媲美專業級但價格不到十分之一的小耳機,透過小米品牌銷售,但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小米原來想挖角這個總經理,被他婉拒,雙方改成策略和業務合作。台灣的創業家想要成功,產品一定要有量,才能做到世界第一,如何能達到?就是要和新興大陸品牌業者合作。
台灣企業的未來在那裡?我們不能只作「生產製造者」,更應成為「資源整合者」,整合技術、市場、人才和管理。中國大陸和全球是翹翹板的兩邊,台灣是中間支撐的軸心,既要「聯外引中」,也要「聯中引外」。
我們可以成功嗎?恐怕只有少數人做得到,因為沒有正確的心態。台灣一定要開放,才有條件進行全球資源整合。對中國大陸也是如此,你把它想像成機會就有可能成功,把它視為威脅,就無法做到世界第一。
選舉已經結束了,然而台灣仍未停止彼此的批判。這不是國民黨的台灣,也不是民進黨的台灣,而是台灣人的台灣,但台灣人不團結。
台灣的未來,並不完全操之在我們的手裡,更多的影響因素來自於台灣以外。未來的重點不在於藍綠版圖誰大,而在於紅白,想像你在紅色番茄濃湯中滴一滴奶油,攪拌一下就沒有了,但你也可以多加幾滴奶油,用它來提味,讓它成為湯的靈魂。
改變要從心態做起。上周頂新集團,將台北101大樓賣給馬來西亞的IOI,交易總額新台幣251億元。市場焦點多半集中在魏家5年賺170億,以及經濟部將嚴審IOI,若有0.01%中資即不准。

頂新為富不仁,固然應予嚴懲,但若要其以成本釋股並不符合法治精神。同理,IOI為著名外商,政府對其充滿質疑,對外資不夠友善。台灣若有向前看的思維,就應努力對外招商,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期待,而逾越法令規定。

台灣今天普遍的心態,就是把帳通通算到別人頭上,blame it on馬英九,blame it on頂新, blame it on國民黨,blame it on China。請停止抱怨昨天,開始想像明天。

剛參加完北京論壇,今年的關鍵詞是「新常態」,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新階段:速度放緩、結構調整、創新驅動。

台灣的新常態也將來臨:成長轉型停滯、和世界與大陸更加遙遠、創新動力不足、社會不滿與日俱增。政府未來肯定會更加聆聽人民的聲音,比如說努力修理頂新,但人民是否能聽到世界的聲音呢?誰還敢講真話?

2014年的台灣「太平輪」,can we change our desti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