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都是年輕人創業...以色列人做Google的生意,台灣人最想開咖啡店



早上的天空非常明亮,清涼的風從海邊吹來,帶著細微的沙塵,這裡是以色列特拉維夫郊區的一家高級酒店,我來參加一個新創企業投資論壇。

去年我幫忙一家以色列頂級創投引進了一些大中華區的策略夥伴和投資機構,反應很好,它們邀請我來參加annual meeting,與許多一流的start-up及投資人交流。

這不是我第一次訪問以色列,去年就來過,但令人驚訝的是,一年間有極大改變。

最大的差異是大陸旅客大幅增加,在香港轉機時,至少看見十五、六位中國旅客,都是團體,而且以商務考察為主,飛機起飛時居然還有中文說明。

中國大陸正掀起一股以色列旋風,主要就是為了高科技和新創企業,這裡有全球最活耀的科技聚落,僅次於美國矽谷,像蘋果、Google這些大公司都在此設立innovation center。

台灣自豪的高科技在這兒變得相當落伍,以色列走在明日科技的尖端。

這兒大概有150家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300家internet security(網路安全)新創企業,以及無數的物聯網和大數據公司,形成完整的生態圈。

以色列企業也想東進,因為未來市場在中國,以往他們將產品賣給Google和Amazon,將來則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大部分互聯網底層架構(infrastructure)都來自以色列,這是所有電子商務的基礎,而中國大陸正是全球電子商務的龍頭。

台灣自詡的半導體呢?簡報中有一張未來投資機會分析,semiconductor被歸在 “forgotten” 類別。

我在外商投資銀行工作多年,參加過許多投資論壇,以往每次講到high tech領域,台灣人的腰桿總挺得特別直,這是我們的專長,大陸基金經理只懂得中石油那些國企,不了解科技股。

但曾幾何時,風向球變了,所有資金追逐的是互聯網相關股票,BAT、O2O、互聯網+等,台灣完全在狀況外。

我去年引進的投資人當中,台灣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大陸正好相反,許多科技大咖積極搶進,而他們也獲得了豐碩的回報。

矽谷有一個名詞「獨角獸」(unicorn),意指市場價值超越10億美元的未上市新創企業,我協助的以色列基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已有三家投資公司達到這個目標。

早上開會時,坐在我旁邊一位優雅的大陸女士舉手發問,「I am from China….」,所有人都轉過頭來看她,她也投了一些錢在基金當中。

看見中國大陸和以色列在明日科技領域水乳交融,我的感受相當複雜,台灣完全被邊緣化了,but again,不能怪別人,只能怪自己跟不上時代。

趨勢is everything。下午研討會第一個主題是vision,演講者是一位已創立四家公司的知名創業家,他的第一張slide是「How BIG is your dream?」

台灣一個求職網站最近調查上班族創業意願,73.5%僅有夢想、但無行動,而計畫創業領域前五名是「咖啡、茶飲」(41.4%)、「其它餐飲」(39.4%)、「麵包、甜點」(26.1%)、「旅遊、住宿」(29.8%)、「服裝配件」(17.3%),我們完全不了解世界的動態。

演講者說,創業選題目最重要,就像衝浪,你要在下一波的浪起來前布局,「catching the wave」。

台灣未來的趨勢在那裡?我們是乘風破浪,還是被浪淹沒?

大陸紫光集團最近給台灣上了一課,它在很短時間內,投資併購了幾家美國IC公司,引英特爾入股,然後以194億台幣買下台灣半導體封測公司力成25%股權,並呼籲大陸官方施壓台灣開放晶片業,同時放話表示願與聯發科合併,轟動政府及業界。(延伸閱讀:先是挖走台灣DRAM教父,現又放話買下聯發科?解密中國半導體巨獸——紫光 )

紫光董事長表示,全球化經營趨勢是追求獲利,和政治無關,「但求所有,不求所在」,換言之,我只要擁有你就好了,在不在大陸無所謂。

台灣正好相反,對陸資設限,「但求所在,不求所有」,把什麼東西都留在台灣,心理上就覺得很安全。

他的看法一針見血,反映出台灣的問題以及對現實的無知,今天世界變化豈是小小的台灣把門關起來就能因應的?錢沒有人多、市場在大陸、技術來自美國、人才也比別人少。

紫光砸重金投資半導體和中國大陸瘋狂擁抱以色列網路科技是同一回事,技術在那兒,機會在那兒,錢就往那兒跑,動作要快,商業考量。

台灣必須面對現實,聯發科董事長強調兩岸合作是其一貫立場,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對陸資持開放態度,但希望開放大陸人才來台就業。

但張董事長指出,台灣有成本優勢及全球最大晶圓廠聚落,而且台積電是龐然大物,很少人買得起。資金和人才是流動的,沒有辦法阻止,但只要有相對競爭力,自然能站穩腳步。

假如和中國大陸合作是自取滅亡,那台灣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被邊緣化慢慢餓死 ; 第二是和大陸合作,漸漸被勒死。

但為甚麼我們不能扭轉滅亡的命運?本土業者可以合併,台灣可以走出去併購歐美公司,也可以找陸資結盟一起打世界盃,化被動為主動,重新定位台灣。

台灣過去對陸企的策略是「戰」或「擋」,這個時代已過去了,未來只能「和」或「合」,後者可以是合作,也可能是合併。

政治和經濟,根本上是同一件事,我們爭的是甚麼?台灣的主體性?彼此對等尊嚴?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國界已沒有意義,我們要創造真正的台灣價值,就應走出去並引進來,和全世界合作。

有實力別人才會尊重我們,有願景才能轉型,有國際觀才有未來,不要期待中國大陸會給台灣甚麼尊嚴。

Everything ends here, and everything starts here.

Tomorrow will never be the sa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