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簽了,美企卻「近中遠台」...台商的新出路是?

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簽了,美企卻「近中遠台」...台商的新出路是?

上週最大的事件,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一年多,終於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除了承諾增加對美採購2千億元,並將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不再強制外商技術移轉,並移除金融服務業限制。

大部分台灣人對此新聞沒有什麼感受,主要看法就是美國贏了,中國輸了,台灣應繼續「聯美制中」,中國經濟危機四伏,台灣應遠離中國市場。

美國企業因為這個協議,反而和中國走得更近,台灣卻更加遙遠。由於大陸開放外資金融機構可以成立控股證券公司,並保障外資投資者權益,不少外商都摩拳擦掌,目前已有香港、日本、瑞士和美國的合資證券公司成立。

中國大陸經濟真的要完蛋了嗎?我們來看一個數據:富比士雜誌上週公布2020年台灣50大富豪榜,頂新成為新台灣首富,郭台銘掉到第4名。

頂新反映的是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頂新去年市值成長33%,目前市值約3100億台幣;旺旺去年市值成長42%,目前市值3350億台幣。但這兩家其實業績成長基本持平,只能說中國錢太多,資本市場進入爆發期,去年上海A股漲26%,深圳A股漲37%,台股漲23%。

去年茅台市值漲了89%,從7524億衝到1.42兆人民幣,和台積電有得比。川普威脅要把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下市,但習近平馬上搞了一個「科創板」,短短7個月,市值已超過1兆人民幣,吸引了大量優質的新興科技企業上市。

台灣應感到惋惜嗎?是我們自己把機會拱手讓人。5年前,中國大陸「特批」了三張台資控股的合資證券執照,甚至在香港之前,後來由於太陽花學運,服貿協議停擺,沒有實現。如今即使大陸再開放給台灣,我們也沒有機會,因為市場太競爭了,很多產業都如此。

週末我參加一場座談,訪問一位大陸台商。他就表示大陸市場水太深,不是一般台商可以參與的,特色包括年輕化、下沉市場(三、四、五線城市)、電商、速度、本土品牌(如瑞幸咖啡)和資本募集能力。台商只能尋找還沒有開拓的利基市場,例如三、四線城市,或因為一帶一路而受惠的西部城市。

著名的傢俱賣場特力最近撤守中國大陸,因為過去15年只有2年獲利,總裁何湯雄2017年親自移居上海,但仍然無法追上中國大陸零售市場的變化速度,他說傳統的商業模式已徹底被電商顛覆,「我所認識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不要以為自己都懂,如果說在地化經營,無法判斷變化,不如不要做了」。

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認知仍然留在過去生產製造的階段,殊不知未來最重要的關鍵字早已轉為「市場」和「消費」。台商正確的思考方向是「WHAT」(做什麼)和「WHERE」(去哪裡),可以做的事情包括生產、市場和研發,可去的地點則有台灣、中國大陸、歐美、東南亞和其他市場。

用這個架構來分析,就可了解台商的選擇實在不多。舉例來說,「中國工廠」已變成「中國市場」,但台灣卻很難在大陸插旗。如果你把它換成「美國市場」、「東南亞市場」,請問有幾家台商成功?鴻海和台塑在美國投資,也只有工廠;至於東南亞,市場早已被中資占領,並且走向線上,新加坡Lazada、印尼Tokopedia,這些獨角獸電商大股東都是阿里。

最近參加一個創業大賽,第一名新創企業的產品是「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專門提供給工廠使用,他們最大的市場在中國大陸,我問創辦人原因,他說中國由於人口紅利不再、人工智能突飛猛進,最近政府積極鼓勵「智能製造」。川普猛打「中國製造2025」,但大陸努力轉型、只做不說。台灣呢?製造業已外移;至於東南亞製造因為人工便宜,仍然走傳統模式,沒有轉型智慧化。

我聽了很震驚,套一句特力總裁的話,「我們所認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中國大陸的2個關鍵字:「消費市場」和「智慧轉型」,大部分台商都失之交臂,我們只會嘲笑中國大陸,但自己卻找不到新方向。

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仔細分析就知道問題重重,台商去東南亞找不到定位,但替代方案又為何?我認為有以下3個:

第一是去其它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台泥過去2年,接連完成土耳其和葡萄牙布局,最近又進軍非洲象牙海岸,令人大開眼界,他們不只是製造策略,也同時進軍當地市場。成霖併購墨西哥公司,福懋前進瑞士,都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是用電商翻轉台灣產業。中國大陸咖啡店新秀瑞幸,靠電商和無人零售,已有4500家分店,超越星巴克4300家;同樣台灣的路易莎咖啡,去年開店數489家,超越星巴克480家。路易莎雖然不是用電商策略,但證明後進者一樣可以以新商業模式,翻轉產業,顛覆龍頭,台灣有很多產業都存在這種「虛實融合」(OMO)商機。

第三是以「整合力」進軍大陸市場。台商雖然不能深耕中國市場,但可以整合創新商業模式和全球元素,作為一個「全球創意資源整合者」,和大陸業者合作,輸出Know-how,協助他們成長,這就是生產和市場外的第三條路,機會在大陸,我已看到一些成功範例。

簡單的說,台灣最大的機會,不在台灣,而在全世界;不是「機會財」和「管理財」,而是「創新財」和「整合財」。

探索未來,前進世界,請把「新南向政策」改為「新世界戰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