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台灣」這塊品牌,會越來越有價值!疫情後,我們在全球的一個獨門商機

「台灣」這塊品牌,會越來越有價值!疫情後,我們在全球的一個獨門商機

上週和一位美國的朋友交談,他是美籍華人,從小在美國長大,雖然他在亞洲有業務,但思維還是很美國化。

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台灣的國際地位,以及美國人對台灣的看法。我提到近期台灣國際能見度很高,由於防疫經驗成功,大受國際讚揚。美國正聯合英、法、德等國,在給WHO的信上連署,要求邀請台灣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因此我認為,台灣品牌將會越來越有價值。

我的朋友不以為然,他說在美國主流社會,包括政治和經濟,大部分人搞不清楚台灣的地位,主要認知仍集中在中國。即使川普對中國不友善,並以此大作文章,作為年底選戰籌碼,但並不代表台灣形象就從此改觀,或將成為美國的重要夥伴,我的朋友認為我太天真。

他的論點令我很洩氣,也有一點生氣。其實我朋友並不喜歡中國,他在那邊已投資了20多年,感覺大陸不尊重智慧財產權(IP),而且變得越來越傲慢,因此近年他很少去中國,並正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資布局。

我去年參加母校「Stanford China Forum」,贊助者是中國大陸企業家,大部分學生都來自中國大陸,我是唯一的純台灣人,還有2-3位台灣ABC;最近美國藝術與科學願公布新當選院士名單,亞裔的7人當中,6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只有一位,是柏克萊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一直對世界強調「Taiwan can help」,但「WHO is Taiwan?」,大部分人不曉得,全世界對台灣的理解究竟是什麼?

第一是「品牌」。這代表整體形象,其中隱含很多意義,包含自由民主的典範、親切友善的人民、高端的科技、美好的環境、對IP的尊重等,這代表一種價值觀。

我朋友的看法,說明世界對台灣的認知,和我們自我的感覺,存在極大落差。這絕不只是因為中國大陸從中阻撓。

第二是「產品」。這是台灣的弱項,因為台灣企業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帶大廠代工,少有自己的品牌。許多人都用蘋果手機,但很少人知道背後推手是鴻海。部分台灣品牌已走向世界,如捷安特(Giant)和鼎泰豐,但畢竟還屬鳳毛麟角。

第三是「模式」和「經驗」。這不只是單純的產品,更代表了一個完整的系統;這不是像台積電的B2B,而是B2C,可以對外輸出,成為B2B2C。

最好的例子,是台灣這次在防疫作戰中取得成功。很多人如比爾蓋茲強調「台灣經驗」或「台灣模式」,向台灣學習。這是誰的功勞?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企業還是人民?其實是所有元素的整合。

台灣防疫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不只是top-down,而且bottom-up,這是和「新加坡模式」和「中國模式」最大不同之處。若用中國大陸科技創新經驗說明,即「中關村模式」和「深圳模式」的差別。台灣的成功來自於高度創新能量、公民自律和自發性的系統整合。

這和全球化有什麼關係?因為這種經驗和模式可以輸出,具有高度價值,牽涉到實際生活層面的問題解決。

上週參加一個線上論壇,討論主題正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這是當前台灣企業最需要學習的功課。台灣人習慣遵循別人叫我們做的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每件事情都有SOP,但缺乏「想像力」。

想像力必須「以終為始」,設定一個目標,並且從目標倒推回來,看現在必須做什麼事情,才能達成目標。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設下目標,10年內要把人送上月球,後來他真的做到了。今天美國最偉大的創新家如馬斯克和貝佐斯,正在做類似的事,計劃把人送上火星。

最近由於疫情,全球在一夕間改變,許多我們過去熟悉的經驗,已不再適用,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解決新的問題,從線上教學、遠距辦公、電子商務、線上醫療,到重新定義自己的行業。

一個例子是雄獅旅遊,由於全球旅遊突然終止,他們的業務瞬間歸零。上週董事長決定轉型為「生活集團」,徹底改變行銷與品牌,這已不是「歸零」,而是「跨界」。

另一個例子是股神巴菲特,上週股東會,他宣布有史以來最大虧損500億美元,並將手上4支航空股全部出清,因為航空業的未來已完全改變了。

Covid-19對台灣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加速我們轉型,並且透過經驗輸出,建立和世界的連結。

全世界很少國家像台灣一樣,有那麼多元的產業。未來是全球產業「智慧化」的時代,在每一個「智慧+」的行業,都存在台灣解決問題的商機。

台灣不只能help,台灣還能transform,創造改變世界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