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物價漲、景氣差餐飲業苦哈哈⋯從奈雪的茶、蜜雪冰城大戰看活下去的關鍵

物價漲、景氣差餐飲業苦哈哈⋯從奈雪的茶、蜜雪冰城大戰看活下去的關鍵

台灣最近不少餐飲老店要熄燈,像是基隆60年阿華麵店、台北市60年麗珠什錦麵,甚至還有獲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餐廳,包含台南30年康樂街牛肉湯、高雄30年雲來坊家鄉小館。


他們歇業的主要原因都是找不到人,或是第二代不願接班,再加上整體物價成本高漲、電價上升,很難再經營下去。


從長期來說,這並不是壞消息,台灣人最喜歡的創業方式就是開小吃店或餐廳,因為門檻很低。現在外在環境變化大,讓不少業者出局,或許能讓未來的市場秩序更健全。


經濟景氣差,哪類型餐飲業活得下來?

經濟景氣不佳之下,消費者重視「性價比」,平價餐廳更有吸引力,但要有經濟規模。從中國的經驗來看,「下沉市場」遠比高端市場要需求更強。2021年有一家中國高檔連鎖泡沫飲品店奈雪的茶在香港上市,剛開始很轟動,但股價至今跌了逾8成,主要受到另一家競爭對手蜜雪冰城影響。


蜜雪冰城成立於1997年,主打人民幣5到10元的飲品。截至2023Q3旗下各品牌門店在全球共有3.6萬家,在東南亞5個國家也有千間店面,現為全球最大手搖飲業者。


蜜雪冰城的毛利率只有同業一半,但營業規模超大,能夠薄利多銷。由於其量大,還可以自己生產原料,減少中間商剝削;即使需對外採購,也可用優惠價格買進原料,成本壓力遠比同業低。換言之,蜜雪冰城能靠供應鏈賺錢,就像是餐飲界的鴻海。


上周,又有一家茶飲料公司「茶百道」在香港上市,募資26億港元,為港股今年最大IPO,但第一天股價即狂跌近30%,蜜雪冰城已變成「一個人的武林」。


另一個例子是瑞幸咖啡,2020年因做假帳在美國下市,創辦人遭到起訴。瑞幸主打低價咖啡路線,由於有競爭力,2022年東山再起,截至2023年底已有1萬6218間門市,超越星巴克。中國這種靠速度、廣度,加上供應鏈整合的「深度」經營手法,是台灣企業很難比擬的。


餐飲業想存活,重點是什麼?

台灣手搖飲料代表是50嵐,成立近30年,在台灣約有600間分店。在競爭多變的手搖飲產業中,50嵐能家喻戶曉、持久不墜,其成功原因有二:品質穩定和平價路線。


近期在美國有一個新趨勢,是在便利商店賣餐飲。台灣便利商店什麼吃的都有,外國人來台都會感到不可思議。美國人要外出吃飯,若不是在正式餐廳,就必須到連鎖速食餐廳,十分很麻煩。


現在美國便利商店開始引進簡單餐飲,大杯飲料還賣得特別好。全球餐飲經營模式正在顛覆中,消費者著重方便,在便利商店既能購物又能吃東西,何樂而不為?


目前進軍美國的台灣業者,像是85度C、歇腳亭、八方雲集等,它們並不一定真的很優秀,但他們都很方便,也因為有一定規模,能提供穩定的品質。


民以食為天,我認為對台灣餐飲業者而言,未來更重要的不是食物味道,而是商業模式與市場定位,想要存活,性價比恐不可少!


獨立商品貿易商,迪士尼,谷歌AI處理器,Robotaxi特斯拉,陸車企美國,華為豐田,固態電池,字節跳動,兩岸機器人,群創,印度iPhone,微軟日本,南韓AI,晟德/基因,豐田,綠能台鏈,碳交所,境外金融中心,出口,製造業

理事長的話:獨立商品貿易商,迪士尼,谷歌AI處理器,Robotaxi特斯拉,陸車企美國,華為豐田,固態電池,字節跳動,兩岸機器人,群創,印度iPhone,微軟日本,南韓AI,晟德/基因,豐田,綠能台鏈,碳交所,境外金融中心,出口,製造業

獨立商品貿易商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1130409

 

全球最大獨立商品貿易商Vitol去年賺進130億美元,連續第二年獲利遠超同業,鞏固其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強權地位。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知情人士透露,未掛牌上市的Vitol,在2023年的淨利達130億美元,雖較2022年的創紀錄的151億美元略為下滑,但仍比2021年的40億美元高兩倍,凸顯Vitol受益於過去兩年能源市場的動盪。

 

在俄羅斯於20222月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國家祭出制裁,刺激能源價格飆漲,引發歷來全球能源流動數一數二的重大變化。儘管價格波動在2023年緩解,但商品流動依然受擾。

 

Vitol執行長哈迪上月聲明說:「這種重新排列組合的規模不應被小覷。」他指的是,俄國原油必須找到新買主,加上葉門叛軍胡塞組織(又譯青年運動)擾亂紅海,已導致「經由水路載運的石油產品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Vitol不會公布其業績,只有在會計資料於今年稍晚於荷蘭申報時,才能窺見一斑。該公司拒絕評論其獲利數據,但其業績勝過大型競爭對手,以及義大利Eni在內、全球最大的幾家原油生產商。與Vitol性質接近的托克(Trafigura),在止於去年9月的前一會計年度,淨利為72億美元,另一獨立能源貿易商Gunvor上周說,去年獲利為13億美元。

 

Vitol連續兩年大發利市,意味著遍布在倫敦、日內瓦、新加坡、休士頓等交易樞紐、約450名資深合夥人又將迎來大豐收的一年。Vitol的現金水位也水漲船高,意味著擴展事業的財力更為雄厚。根據該公司最近的會計文件,在2022年其股東權益倍增至258億美元。

 

Vitol已開始動用所賺進的部分暴利,在1月出價17億歐元(18.4億美元)收購義大利的Saras公司。Saras持有薩丁尼亞島上最大的煉油廠。去年Vitol的土耳其子公司Petrol Ofisi同意收購英國石油(BP)在土國的下游事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獨立商品貿易商去年賺翻了

                                    

第二、主要是因為去年能源價格飆漲

 

第三、全年能源流動發生重大變化

 

第四、商品交易商在中間賺很多錢

 

第五、台灣缺乏這樣的公司

 

 

迪士尼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季晶晶,1130409

 

迪士尼(Disney)最賺錢的部門是擁有主題樂園的體驗部門,為了保持優勢不墜,迪士尼打算未來十年加碼投資600億美元,而該部門主管更有機會競逐下任集團執行長。

 

CNBC報導,在新冠疫情期間,迪士尼的主題樂園園區空空如也,但迪士尼體驗部門主管達馬羅(Josh D'Amaro)仍抱持信心,趁機整修園內並興建新設施,疫後遊客人潮回流,該部門去年營收創紀錄佳績,年增16%325億美元,營業利益增23%89.5億美元。

 

達馬羅帶領工程師發揮創意,將賣座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轉化為園區內的遊樂設施、真實存在的場景和人物,再加上行動點餐新技術,以及允許遊客付費「插隊」的措施,體驗部門去年成為公司表現最好的業務,占總營收達36%,占營業利益70%。相較下,迪士尼的娛樂部門,僅貢獻45%的營收及11%的營業利益。

 

迪士尼也因而承諾,未來十年將投資600億美元於體驗部門,約70%的資金將用於旗下樂園的「新體驗」及遊輪航線,其餘30%將用於技術和基礎設施。

 

執行長艾格在上周的投資人會議上說:「誰知道呢?五年後可能有一部大熱賣的電影,像是冰雪奇緣,我們可能想把它作成景點、酒店或餐廳,放進主題公園。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我們的看法:

 

第一、迪士尼這兩年業績不佳

 

第二、原來的執行長艾格回鍋

 

第三、但是過去電影部門現在已不怎麼賺錢

 

第四、重新回歸主題樂園

 

第五、未來主題樂園是金流來源

 

 

谷歌AI處理器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0411

 

AI軍備競賽愈演愈烈,谷歌稍早宣布跟進微軟、亞馬遜腳步,推出自家研發的「AxionAI處理器,成為第三家推出安謀(ARM)架構AI CPU的大型雲端服務業者,未來可能成為英特爾、輝達的競爭對手。

 

這項消息激勵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價在9日收盤衝上158.14美元,創下歷史新高,10日早盤續漲0.5%至158.86美元。

 

2022ChatGPT問世加速AI市場起飛後,微軟率先在Bing搜尋引擎中加入AI功能並研發自家AI處理器,令谷歌備感壓力。

 

谷歌表示Axion運算速度比其他雲端服務業者採用的安謀架構處理器還快上30%,能兼顧YouTube線上廣告及大型資料分析等雲端運算需求,已吸引Snap及其他雲端客戶申請試用。

 

過去谷歌長年仰賴英特爾及輝達等晶片大廠的產品支撐網搜引擎及資料中心的運算需求,但隨著雲端運算需求日益擴大,微軟、亞馬遜及谷歌三大雲端服務業者為了節省運算成本,開始自行研發處理器。

 

谷歌自2016年開始研發張量處理器(TPU)後,委託博通生產客製化晶片。近年谷歌為了抵擋微軟競爭,持續擴大TPU訂單量,讓博通客製化晶片部門大發利市。

 

今年3月博通執行長陳福陽表示「谷歌大量採購TPU」,使博通客製化晶片部門單季營業獲利超過10億美元。谷歌為了提升雲端運算能力並追趕AI趨勢,去年第四季資本支出已年增將近50%至110億美元。谷歌財務長波拉特(Ruth Porat)也在今年初預告,谷歌今年科技基礎建設支出將遠遠超過去年水平。

 

研究機構Forrester分析師高迪耶利(Mike Gualtieri)表示,Axion處理器運算能力只須達到谷歌宣稱的一半,谷歌投資就能回本。

 

谷歌預計今年下半開始提供Axion處理器給雲端客戶使用,但谷歌目前決定Axion只租不賣。掌管谷歌晶片研發的副總裁法達特(Amin Vahdat)表示:「成為一家優秀硬體公司與成為一家優秀雲端服務及全球資訊平台大不相同。」

 

 

我們的看法:

 

第一、谷歌推出自家AI處理器

 

第二、跟進微軟跟亞馬遜的策略

 

第三、台積電會是最大受惠者

 

第四、未來雲端服務業者,紛紛自行研發處理器

 

第五、未來人才短缺是一大問題

 

 

Robotaxi特斯拉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30411

 

投資機構Baird雖看衰特斯拉第二季交車量將持續下滑,但基於8月將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和能源業務成長,可望抵銷第一季交車數據不佳利空,因此看多特斯拉後市,9日將特斯拉移出其「看空清單」。

 

特斯拉股價10日早盤下滑1.5%,報174.05美元,今年截至9日收盤累計大跌近29%。

 

Baird分析師卡羅(Ben Kallo)在報告中指出,多項一次性因素將讓特斯拉第一季財報黯淡無光,且市場對第二季業績期望過高。此外,特斯拉去年第二季業績強勁,拉高比較基期,今年第二季交車量估計僅44.45萬輛,年減逾4%。

 

不過該公司宣布88日將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能源業務成長和全自動駕駛軟體使用率提升,為股價帶來利多。

 

外媒先前報導特斯拉擬棄守2.5萬美元的平價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社群平台X駁斥媒體說法,並宣布88日推出Robotaxi。卡羅表示,馬斯克此番言論讓他對特斯拉後市改觀。他認為特斯拉可能推出Robotaxi與平價電動車。

 

馬斯克將近560億美元的天價薪酬協議在1月底被美國德拉瓦州法院判決無效後,Baird便將特斯拉移入「看空清單」。自此之後,特斯拉股價一直承受壓力,主要基於中國需求萎縮,特斯拉在當地面臨中國業者激烈競爭,還有整體電動車市況低迷。

 

馬斯克近日接受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NBIM)執行長譚俊(Nicolai Tangen)訪問時坦言,中國汽車具高度競爭力,對特斯拉構成嚴峻挑戰。

 

特斯拉在4月初公布第一季交車量數據,年減8.5%至38.68萬輛,遠遠不及華爾街下修預期後的45.7萬輛,拖累當日股價重挫。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最近業績下滑

 

第二、馬斯克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

 

第三、希望抵銷短期利空

 

第四、無人駕駛計程車有待驗證

 

第五、馬斯克不承認棄守2.5萬美元的平價電動車

 

 

陸車企美國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0410

 

據外媒報導,受到被課徵高關稅、許多競爭對手,以及安全風險調查等重重障礙,比亞迪等大陸車企在面臨更多限制措施之前,考慮放棄美國市場,轉向規模更小、有利可圖且容易進入的拉丁美洲市場。

 

彭博報導,大陸新能源汽車想要進入美國市場需繳納27.5%的關稅,且在美國也有特斯拉等許多強力競爭對手,還有可能遭遇美國政府所謂的安全風險調查。

 

此外,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表示,若他能贏得11月的總統大選,承諾重返白宮後將對美國以外生產的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相較於重重障礙的美國市場,拉美汽車市場中,輕型車年銷量達400萬到500萬輛,約為美國三分之一和全球總量的5%。分析指出,比亞迪放棄美國本土,轉投拉丁美洲市場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年簽署「降低通膨法案(IRA)」,透過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來促進美國電動汽車製造業,將中國大陸排除在美國的電動汽車供應鏈之外。

 

法案簽署後,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曾表示,IRA可能會減緩美國的電動汽車普及率,IRA使得美國消費者將無法購買最「實惠」的選擇,因此美國市場不在比亞迪目前的考慮範圍之內,儘管這個市場充滿吸引力,但複雜性也不容忽視。

 

截至目前,奇瑞在巴西已建有兩家工廠,比亞迪和長城汽車的工廠計畫這兩年內投產。

 

此外,比亞迪墨西哥公司負責人鄒舟表示,海外生產至關重要,墨西哥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重要市場,比亞迪預計將在年底前選址建設工廠,該工廠的產能將達到年產15萬輛汽車。

 

比亞迪已經陸續在墨西哥市場投放漢、唐、ATTO 3、海豚、海豹、宋 PLUS DM-i等乘用車產品,以及部分純電大巴整車、底盤產品。

 

與比亞迪等大陸企業不同,在「降低通膨法案」發布後,南韓欲聯合歐盟共同反對美國降低通膨法案,打壓美系電動汽車,但最終選擇了妥協,南韓現代汽車集團子公司起亞,預計從今年起在美國生產電動車,以獲得部分電動車稅收抵免。

 

實際上,比亞迪很早就進軍海外,產品遍布全球六大洲的400多個城市。然而,比亞迪汽車海外之旅在美國卻受到了打擊。華爾街日報甚至表示,比亞迪這輩子都別想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財經新聞網CNBC研究顯示,目前美國的平均車價已經來到了4.8萬美元(新台幣155.4萬元),考慮到這一點,美國人民可能會需要像比亞迪這樣的大陸車企,提供更加實惠的汽車選擇。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積極抵制中國

 

第二、大陸新能源車進入美國需繳納27.5%關稅

 

第三、若川普上任會再增收100%關稅

 

第四、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廠商紛紛自保

 

第五、放棄美國市場,積極開發其他國家市場

 

 

華為豐田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謝守真,1130410

 

大陸汽車市場消息傳出,在全球擁有高銷售量的日本車企品牌豐田(Toyota)將與大陸科技大廠華為合作,豐田將搭載華為智慧駕駛硬體方案,這是華為拿下的第一家日系車廠,軟體算法則由大陸自動駕駛獨角獸Momenta提供。知情人士透露,豐田預定在425日開幕的北京車展宣布具體計畫。

 

科創板日報報導,華為人士表示:「目前沒有得到相關訊息。」豐田和 Momenta也未回覆置評請求。據悉,華為與車企合作模式有三種,分別為零部件供應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和智選車模式(鴻蒙智行)。若合作屬實,兩者的合作更偏重供應商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日系品牌意識到在大陸市場的短缺,正加速學習融合,追趕大陸汽車市場的智慧化浪潮,而與華為進行合作無疑是很好的嘗試。

 

事實上,豐田與華為此前已有合作,主要集中在智慧座艙領域。今年3月廣汽豐田全新第九代凱美瑞(Camry)上市,新車的車機系統由廣汽豐田與華為共同打造,全系標配華為Hicar(人--家全場景智慧互聯解決方案)。

 

廣汽豐田之外,一汽豐田旗下全新普拉多(Prado),也傳出將搭載華為深度賦能的智慧座艙的消息。這款新車將於今年北京車展公開亮相。

 

據乘聯會數據,2023年日系品牌在大陸零售市占17%,較上年下降3個百分點。事實上,日系品牌在陸市占已連續三年下滑,2020年日系品牌零售市占24.1%202122.6%202220%

 

實際上,在智慧化和電動化的大陸市場,豐田正積極與大陸本土企業展開合作。例如,2020年豐田就與比亞迪成立了合資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合作開發的首款純電產品bZ3已量產上市。在2024北京車展期間,雙方合作開發的第二款車型的量產版也將正式導入,並由一汽豐田生產銷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最大車企將和大陸華為合作

 

第二、搭載華為智慧駕駛硬體方案

 

第三、這是華為拿下的第一家日企車廠

 

第四、這是天大的消息

 

第五、如果是美國一定會封殺華為

 

 

固態電池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茂仁,1130410

 

上汽集團旗下高端純電品牌智己汽車宣布,首輛搭載固態電池的全新轎車智己L6上市,緊接著廣汽埃安旗下昊鉑品牌昨(9)日宣布,將於12日發表昊鉑的全固態電池汽車,顯示大陸新能源汽車進入固態電池時代。

 

汽車行業分析師劉昊表示,在液態鋰電池性能漸達到上限情況下,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態電池是下一代電池體系的升級方向。不過,目前固態電池行業尚處於起步階段,作為過渡的半固態電池已具量產條件。

 

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介紹,第一代固態電池採用奈米尺度固態電解質包裹超高鎳正極和新一代高比能矽碳負極,續航超過1,000公里;峰值充電功率達400kW,充電12分鐘續航增加400公里;具有遠超國標的電池安全標準,可實現高溫不可燃、減少穿刺短路。

 

不過,智己汽車標榜「超快充固態電池首次量產上車」,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嚴格意義上講,應該是半固態電池。

 

智己汽車表示,半固態電池和準固態電池目前尚無明確標準,但使用固態電解質肯定可叫作固態電池。

 

廣汽埃安則強調,昊鉑「全固態」電池採用100%固態電解質,具備超高能量密度、超寬使用溫域等特點,並已經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應用。

 

電池業者包括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和贛鋒鋰業等多家企業選擇產業化較為容易的半固態電池作為過渡階段產品,車企官宣的半固態電池預計搭載時間大多集中在2024年至2026年。業內普遍認為,固態電池要到2030年前後才會普及。

 

清陶能源總經理李崢介紹,清陶能源的固態電池產業化分為三步:第一代固態電池,即在智己汽車上裝車量產的電池,也被稱為半固態電池;2025年會開發第二代固態電池;最終實現的第三代固態電池,也就是全固態電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固態電池逐漸受到重視

 

第二、上汽集團已經有汽車搭配固態電池

 

第三、目前還是在第一階段,稱為半固態電池

 

第四、2025年會開發第二代固態電池

 

第五、全固態電池還需要一段時間

 

 

字節跳動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30410

 

胡潤研究院昨(9)日發布「2024全球獨角獸榜」,列出全球成立於2000年後,估值達十億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其中,字節跳動以人民幣1.56兆元(約合新台幣6.9兆元)估值,蟬聯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這也是字節跳動連續第三年居於榜首地位。

 

據中國基金報報導,這次上榜的全球1,453家獨角獸企業總估值達4.6兆美元,較去年同期升高7%。其中,美國以703家獨角獸領先,大陸以340家位居第二,印度以67家保持第三。

 

名單上排名前三的獨角獸企業,分別是字節跳動、Space XOpenAI,估值分別為人民幣1.56兆元、1.28兆元、7,100億元。

 

榜單中,美國擁有近一半的獨角獸企業,主要來自軟體服務、金融科技和AI行業;中國大陸擁有四分之一的獨角獸企業,主要來自AI、半導體和新能源;世界其他地區擁有另外四分之一的獨角獸企業,主要來自金融科技和電子商務。

 

過去一年全球表現最好的獨角獸是OpenAI,估值增長近人民幣5,700億元,達到人民幣7100億元,躋身全球前三。它推出ChatGPT,發布文生影音模型Sora,預示著一個新的AI時代的到來。

 

此外,總部位於杭州的螞蟻集團估值人民幣5,700億元;創立於廣州的快時尚電商希音(Shein)估值人民幣4,600億元,分居今年榜單第四、五名,均較上年下滑一個名次。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研究官胡潤分析,「金融科技、軟體服務和AI是湧現獨角獸企業的三大主要賽道。」特別是AI在此次榜單中取代電子商務,躋身獨角獸企業來源的三大賽道之一,2024年可以說是AI之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字節跳動為全球第一大獨角獸

 

第二、甚至超過Space XOpenAI

 

第三、美國近一半的獨角獸來自軟體服務、金融科技和AI行業

 

第四、過去一年表現最好的獨角獸是OpenAI

 

第五、螞蟻集團和希音分居第四、第五名

 

 

兩岸機器人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黃雅慧,1130410

2024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對接活動昨(9)日在河南鄭州航空港區舉行,會上進行六個項目的活動簽約,包括高速道路車路智能合作系統與掃雪機器人、智能分揀機器人、大健康和生物醫藥產業、大健康產業科創園、兩岸智慧醫療服務、智慧植物工廠等。

 

兩岸企業家峰會智慧裝備組大陸召集人蘇波表示,兩岸在機器人與自動化合作有四點建議: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二是促進兩岸標準認證互融共通,推進機器人與智慧製造標準認證合作;三是積極拓展行業應用;四是共同關注未來發展趨勢,包括AI、數字孿生與人型機器人等。

 

活動除了項目簽約,也分別安排兩岸企業針對當前AI與工業機器人分享技術進度、同時提出當代對於AI機器人在工業應用的前景、新時代人與機器人的關係等,內容涵蓋務實面與宏觀思維面。比如台企天津羅升企業分享AI趨勢下機器人自動化供應鏈;陸企河南威猛振動則提出AI時代製造業用人結構的思考。

 

兩岸企業家峰會智慧裝備組台灣召集人徐爵民表示,今年兩岸在機器設備產業界還會有一些交流,大概89月機械公會會在陸產業交流活動;8月還有河南中原論壇。此外,台灣8月也有展覽,希望邀請大陸廠商到台灣,這部分希望台灣官方能放寬,讓大陸更多商務人士到台灣,維持產業界交流。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機器人行業快速發展

 

第二、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對接

 

第三、說明台灣有一定的實力

 

第四、但台灣的市場一定需要依靠中國大陸

 

第五、兩岸智慧醫療服務比較值得探討

 

 

群創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1130411

群創(3481)近年近年大步推動轉型,整併旗下不具生產效益產線,昨(10)日傳出將關閉大陸南京模組園區廠區,並將設備轉至寧波廠,並正分批遣散員工,約上千人受影響。群創昨天透過發布重大訊息證實相關訊息,強調主要為提升生產配置及整體營運效益考量。

 

群創去年底旗下竹南T1廠以分流、優遣等名目,縮減上百名人力,此次大陸南京廠又分批遣散員工,引起市場關注。群創強調,此次是南京廠部分產線、產品進行調整,同時優化與調節人力結構,以強化集團發展。

 

陸媒報導,群創將關閉南京模組園區廠,正在分批遣散員工,影響人數約2,395人。該廠是群創2010年併購自統寶光電的中小尺寸面板模組廠。

 

群創昨天指出,目前南京廠影響人數約1,000人。為感謝員工,並確保員工後續獲得公平待遇,公司提供轉職發展的選項,除媒合員工至集團其他省分的廠區工作,並與當地相關官方機關溝通,以協助員工進行轉職發展。

 

面板業2022年遭逢景氣下行嚴酷挑戰,產能利用率於當年第3季降至谷底。面板雙虎前年啟動各縮減移工百來人後,2023年陸續起動關廠、產線調整作業,合計減少員工數逾千名,雙雙啟動加速轉型步伐。

 

友達董事長彭双浪去年底回答媒體詢問關廠調整作業是否告一段落時坦言:「尚未結束,會持續做最適化的調整」。

 

陸媒芯智訊報導,近日傳出群創南京廠將關廠裁員,而群創寧波廠區負責招聘的相關人士透露,已收到消息,但沒收到南京廠員工將調至寧波的消息。

 

群創在大陸寧波、佛山、上海、南京都設有面板後段模組廠,其中南京廠區(南京群志光電)20015月成立,該廠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尺寸TFT面板製造基地,為眾多國際知名手機、數位相機品牌進行生產。

 

群創未透露南京廠的產能規模。根據統寶光電先前揭露資訊,位於南京江寧開發區IT科技園,一廠於20035月量產,主要以3.5代玻璃基板(620mmx750mm)為主,提供中、小尺寸系列的LTPS TFT-LCD產品,南京廠占地面積1,522畝,員工1.6萬餘人。

 

二廠20084月投產。三廠是合併西鐵城背光模廠廠後投產。

 

群創近年近年大步推動轉型,整併旗下不具生產效益產線,群創總經理楊柱祥去年底揭露,群創14座工廠,除竹南廠導入自動化生產外,台南預計將關閉一座5.5代線,有300多人安排至其他部門,因應前段面板廠關閉,後段模組廠亦需要要配合轉型,群創也將縮減在大陸的模組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群創近年大幅度轉型

 

第二、關閉一些不具生產效益的生產線

 

第三、面板產業面臨大陸強烈競爭

 

第四、友達和群創都面臨相關挑戰

 

第五、未來必須轉型投資到其他領域

 

 

印度iPhone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簡國帆,1130411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在3月底止的過去一年,在印度組裝價值140億美元的iPhone,產值提高一倍,顯示出該公司正加速推動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多元化生產。

 

彭博資訊報導,知情人士說,這個金額是以iPhone的出廠推估價值計算,而非零售價格。鴻海集團在止於今年3月的過去一年裡,組裝近67%的印度製iPhone,和碩(4938)組裝約17%,其餘則是由緯創在卡納塔克邦的工廠生產;這座工廠去年被塔塔集團收購。

 

蘋果現在有多達14%iPhone是在印度生產,相當於每七支就約有一支。蘋果代表不願發表評論。蘋果目前在印度生產較舊的iPhone 12、一直到最新款的iPhone 15,但不包含頂規的ProPro Max機種。蘋果也從印度出口多數在當地生產的iPhone

 

這家美國消費電子大廠加速在印度生產,顯示該公司在地緣政治緊張升高之際,正加速降低對大陸的依賴,也象徵印度總理莫迪的一大勝利。莫迪政府表示,蘋果供應商已直接創造15萬個就業機會。

 

分析師指出,蘋果擴大印度iPhone產值一倍,凸顯出一股強力的趨勢,也就是印度日益成為跨國企業尋求多元化製造的製造基地選擇。

 

印度科技部長瓦希諾(Ashwini Vaishnaw)說,政府政策「已幫助蘋果等企業在印度擴大生產」,「我們將運用這股動能,承諾制定穩定而透明的政策進度,讓印度成為受全球信賴的製造重鎮」。

 

由於蘋果分散生產基地事涉敏感,蘋果執行長庫克一直謹慎耕耘和大陸方面的關係,他在3月造訪上海時也與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

 

不過,蘋果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市占率僅約6%,其他都由較便宜的大陸品牌包辦。蘋果去年在新德里和孟買首度開設直營店,計劃2027年前再開設三家店面。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供應鏈積極轉進印度

 

第二、印度iPhone生產量大幅增加

 

第三、鴻海組裝近67%的印度iPhone

 

第四、但印度iPhone目前還是屬於低端

 

第五、蘋果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僅占6%

 

 

微軟日本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吳孟真,1130410

 

微軟公司9日宣布,未來兩年將在日本投資29億美元(約新台幣928億元),擴大在當地的雲端以及人工智慧(AI)的基礎設施,將提供AI技術訓練,並成立研發機構,回應東京當局推動國內AI運算能力與強化「資訊主權」的政策目標。

 

日經新聞報導,微軟宣布這起46年來在日本最大規模投資計畫的同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在美國進行國是訪問,而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在計畫宣布前接受日經獨家專訪,表示對各國政府而言,引進AI並投資本地相關技術能力,已成「關鍵的優先政策」。

 

微軟將在日本東部和西部兩個現有設施安裝先進AI半導體,也預計宣布AI相關的人才再訓練計畫,預計三年內培訓300萬名員工;此外,也將在東京設立新實驗室,進行機器人技術和AI的研發工作。

 

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將負責成立機器人技術和AI研發的實驗室,並提供15億日圓(990萬美元)給東京大學,以及慶應義塾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合作單位,作為未來五年的研究計畫經費。

 

此外,微軟也將和日本政府合作提升國內網路安全韌性。

 

史密斯說,「網路安全如今充滿愈來愈多挑戰;全球各地勒索軟體活動也在增加,他指出,「各國政府和頂尖科技企業密切合作」將是保障網路安全的關鍵。

 

如今各國政府也日益維護各自的「資訊主權」,意即考量到安全和隱私因素,主張各國資訊應歸國內單位管理。由於日本政府對國內資訊傳輸海外、儲存在海外的資料中心感到憂慮,正透過各種方法增加本地AI運算能力。

 

目前,日本政府已經禁止個資轉移到海外資料中心,刺激雲端服務公司如亞馬遜AWSGoogle,相繼宣布在該國投資資料中心。

 

歐洲議會近期通過法案,管制AI使用,並加強對大企業的監管。由於日本是2023年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的主席國,主導「廣島AI進程」(Hiroshima AI process)會議,史密斯期許日本政府能協助整合各成員國在發展AI相關法規方面的成果。

 

在此同時,微軟8日在部落格宣布,將在倫敦開始一個AI中心,由上個月從Google延攬來的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負責,在倫敦出生長大的蘇萊曼,是DeepMind的共同創辦人,公司後由Google收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微軟積極布局日本

 

第二、未來兩年將在日本投資29億美元

 

第三、美日高層近期積極策略聯盟

 

第四、特別是在AI和半導體領域

 

第五、未來美日將在AI有很多領域加深合作

 

 

南韓AI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1130410

南韓總統尹錫悅9日表示,政府將通盤檢討晶片產業的投資獎勵措施,準備對晶片業提供「大膽」支持。政府2027年前也將投資9.4兆韓元(70億美元)於人工智慧(AI)與AI晶片,力拚成為全球前三大AI強權之一。

 

尹錫悅主持半導體產業現況檢討會議時說:「現正展開的半導體競爭是場產業戰爭,因此我們必須有一個相當於戰時狀態的全方位反應體系。」他指示相關部會要通盤比較與分析主要國家的投資環境與支持體系,檢討南韓對半導體業的扶持政策。

 

尹錫悅也宣示,將在2027年前投資AI及相關半導體領域投資9.4兆韓元,並成立規模1.4兆韓元的基金,資助AI晶片創新、成長。他說,這項倡議將包含擴大投資嵌入處理器的高頻寬(HBM)記憶體晶片、以及開發下一代AI科技。

 

尹錫悅提出目標,到2030年時,南韓在包括晶片在內的AI技術領域,要成為全球前三強,並在全球系統半導體市場取得10%以上市占。

 

南韓科學資通科技部與貿工能源等相關部會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將快速尋求獎勵措施,支持投資晶片公司,原訂今年底結束的最高25%稅負抵減,也將考慮延長。另外,為鼓勵加速建立晶片製造大型聚落,將主動強化水資源與電力等基礎設施。

 

針對全球晶片產業領導者台灣,最近發生強烈地震,尹錫悅說,目前對南韓業者的影響有限,但需要為不確定的事件做好準備。

 

半導體產業是南韓出口導向經濟的關鍵根基,3月南韓晶片出口創下21個月以來最高至117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五分之一。尹錫悅發下豪語:「一如過去30年我們稱霸世界的記憶晶片,未來30年,我們將用AI晶片,寫下新的半導體神話。」

 

南韓國會10日進行改選,尹錫悅剩餘三年任期能否安度將繫於此役。民調顯示,選民重視的議題是解決通膨侵蝕工資、控制房價上漲,以及為不斷放緩的經濟注入活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韓半導體面臨台灣強烈競爭

 

第二、南韓積極投資AI

 

第三、三星遠落後於台積電

 

第四、台灣面臨地震危機風險

 

第五、南韓投資AI的力度值得關切

 

 

晟德/基因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1130409

 

晟德(4123)昨(8)日宣布,總部位在香港的創新基因編輯技術公司引正基因(GenEditBio)已完成千萬美元的Pre A+輪募資。本輪募資由晟德及旗下順天醫藥聯合領投,此次策略投資引正基因,代表晟德首次跨足基因治療,擴大在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探索,也寄望延續順藥在中風領域的領先地位,為後續產品線做戰略布局。

 

引正基因成立於2021年,是一家基因編輯平台型技術企業,專注基因編輯工具和相關遞送系統的開發。此次募資將支持公司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的開發與產品線快速推進,持續提升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能力,建立體內(in vivo)基因編輯藥物製劑的規模生產技術和系統,加速產品線往臨床階段邁進。

 

晟德集團總裁林榮錦表示,引正基因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可為尚無療法之重大疾病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引正基因憑藉團隊在相關領域的多年研究經驗,以及豐富的藥物開發資歷,不斷推動技術迭代更新,其技術平台除可開發新一代基因治療藥物、亦可滿足不同基因療法公司之需求,拓展基因治療的應用範圍。

 

晟德致力於支持生物技術領域的優秀企業,幫助實現國際化發展。透過投資引正基因,晟德將首次踏入基因編程領域,期待未來引正基因有機會與順藥以及集團旗下CDMO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更多具有突破性的基因治療產品。」

 

近年來基因療法陸續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許可並上市,各大藥廠加大此領域的投資力道,近期較受矚目的投資案,包含輝瑞(Pfizer)於2022年以13.5億美元投資基因治療公司Beam Therapeutics進行戰略合作,2023年禮萊(Eli Lilly)以2.5億美元取得Beam TherapeuticVerve Therapeutics共同開發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療項目的選擇加入權(opt-in right),擴大在心血管疾病基因編輯療法的布局。

 

艾伯維(AbbVie)今年初也宣布投資14.4億美元於Umoja Biopharma,加速開發in vivo CAR-T項目。據市場調研機構調查顯示,2024年至2032年基因治療市場增長率(CAGR)將達13.9%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晟德積極投資新創公司

 

第二、這家公司成立於香港

 

第三、基因編輯技術引人注目

 

第四、這是一家基因編輯平台公司

 

第五、台灣生技產業海外併購愈來愈多

 

 

豐田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0408

豐田社長佐藤恆志自去年4月上任以來,成功靠油電混合車讓豐田獲利創新高,公司市值也在一年內大漲1倍,使豐田成為日本第一家市值破60兆日圓(約3,950億美元)的公司,打破日本電信公司NTT1987年泡沫經濟時代創下的紀錄。

 

回顧2022年豐田市值只有特斯拉的四分之一,如今雖然特斯拉市值仍比豐田高出40%,但過去一年來豐田股價漲勢高達93%,以當地幣值計算年線漲幅位居全球汽車業之冠。相較之下,過去一年來本田汽車股價上漲53%,Stellantis上漲46%,特斯拉股價下跌19%。

 

豐田近來市值狂飆的主因是亮眼獲利激勵投資人信心。豐田預計去年度(今年3月底止)淨利4.5兆日圓創下史上新高,較前一年度成長84%,主因是疫情過後車市回溫,且豐田調漲汽車價格及日圓貶值都助長海外獲利。

 

豐田油電混合車大賣是去年度獲利大漲的最大功臣。近年豐田RAV4休旅車熱銷不斷,使油電車銷售量在去年度成長31%至342萬台,也讓豐田油電車全球市占率達到60%。

 

1997年豐田率先推出油電車Prius以來,油電車市況起伏不定,但過去兩年在高通膨、高利率打擊消費的情況下,消費者紛紛捨棄電動車轉而購買價格較低的油電車,再加上豐田不斷降低油電車生產成本,成功讓油電車成為旗下最賺錢產品線。

 

如今豐田油電車生產成本只有當年Prius的六分之一,獲利已超越傳統引擎車。然而,豐田在電動車市場進展緩慢,雖然去年電動車銷售量增加3倍以上,達到10.4萬台,但占豐田集團總銷售量比重不到1%。同一期間,特斯拉電動車銷售量高達180萬台。

 

佐藤並未因此灰心,他立下目標將在2026年前推出近十款新電動車,並宣稱2026年豐田電動車銷售量將達150萬台。

 

 

我們的看法:

 

第一、豐田市值將近4000億美元

 

第二、打破電信公司NTT的紀錄

 

第三、2022年豐田市值只有特斯拉的四分之一

 

第四、現在特斯拉市值只比豐田高40%

 

第五、過去一年來豐田股價漲勢高達93%,特斯拉下跌19%

 

 

綠能台鏈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陳昱翔,1130409

美國拜登政府宣布將撥款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425億元),協助美國各地弱勢社區推動潔淨能源,預估太陽能產業將受惠最大。美方正強力譴責大陸在太陽能等行業傾銷與大擴產打亂產業節奏,預料有利美方轉向台灣太陽能廠採購,為元晶、聯合再生、茂迪等台廠帶來新商機。

 

針對拜登政府再生能源計畫,國內太陽能業者認為,由於美中貿易戰延燒,加上國安因素考量,美國政府確實有機會擴大非陸系太陽能電池、面板採購量,台廠有機會迎轉單。由於國內包括元晶(6443)、茂迪等太陽能廠均有產能可因應外銷所需,業者直言:「只要美國客戶有需求,隨時可配合出貨」。

 

據悉,國內三大太陽能廠元晶、聯合再生、茂迪今年起都將加大外銷力道,主要市場涵蓋美國、歐洲以及日本。其中,元晶因與特斯拉合作關係密切,出貨動能最強;聯合再生也布局許久,外銷比重逐年提升;茂迪則鎖定日本市場。

 

路透報導,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和環境保護署署長黎根宣布,這筆200億美元的經費,將由八個組織監督使用,主要目的是建立潔淨能源經濟,在未來七年內,幫助推動每年預計可減少或避免多達4,000公噸氣候汙染的計畫。

 

這筆經費主要根據拜登政府2022年頒布的「降低通膨法」所設立的270億美元「溫室氣體減量基金」,將其中200億美元投入於未能獲得綠色金融的社區,進行家庭能源改造和離網(off-grid)再生能源等計畫。

 

業界人士指出,由於是在美國境內社區進行此項計畫,估計部署條件較嚴苛的風力、水力等再生能源較難實現,而是由裝置簡易、成本較低的太陽能負責相關項目與計畫實踐,由於總經費200億美元,採購金額龐大,對太陽能廠是一大利多。

 

業界人士表示,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愈來愈近,估計執政黨與在野黨陣營針對再生能源政策也將持續加碼,藉此爭取更多選民與產業界支持,供應鏈也將受惠其中,台廠則有望藉此大舉切入美國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積極推動潔淨能源

 

第二、但綠色能源供應鏈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第三、特別是太陽能電池

 

第四、美國封殺中國產品,對台灣太陽能電池有利

 

第五、台商積極切入美國市場

 

 

 

 

碳交所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盧宏奇,1130409

隨碳管理已成為全球趨勢,為讓企業提升減碳能力,及早掌握排碳有價時代的先機,臺灣碳權交易所日前舉辦「Global Carbon Market Forum (全球碳市場論壇) 」,吸引逾150位國內外參展企業、ESG領域負責人踴躍參與。

 

臺灣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碳定價及碳交易已成為各國加速淨零進程的政策工具,台灣亦然。20232月蔡英文總統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同年8月成立臺灣碳交所,辦理減量額度交易事宜,隨後於12月推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在支持產業實現碳中和之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林修銘說,本次論壇為我國提供一個寶貴的機會,透過交流各國碳權交易市場的最新發展和趨勢,從國際代表的知識和見解中受益,加速接軌國際,一同邁向淨零。

 

臺灣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臺灣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具有美金計價、以1噸為單位及信託帳戶交易等特色,在資訊揭露上,亦比較國際交易所之標準,提供交易雙方充分資訊。

 

同時,未來也期望在相關法規依據下健全臺灣碳權交易市場的機制,協助企業減碳,一起往台灣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本次論壇可說是碳交所與國際合作的第一步,並期待未來與各國交易所做更深入的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去年成立碳權交易所

 

第二、目前已有碳權交易平台

 

第三、舉辦全球碳市場論壇,引起關注

 

第四、台灣碳交易仍在起步階段

 

第五、台灣必須早日和國際標準接軌

 

 

 

境外金融中心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1130408

美國延後降息,壓抑三大境外金融中心獲利動能。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累計前二月銀行、證券和保險等三大境外金融中心稅前盈餘僅2.4億美元,年衰退近四成,市場認為,2024年境外金融中心獲利優劣,恐得視美國降息時點、幅度和頻率,後市變數仍多。

 

境外金融中心是指3O,包括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及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OIU)。其中僅OIU因產險業擺脫去年支付賠款損失利空,使2024年累計前二月稅前盈餘579.7萬美元,年增達三倍,成為唯一獲利成長外,OBUOSU獲利全衰退,前景未明。

 

當中又以獲利主力OBU仍續受高資金成本所苦,放款動能不振,兩大利空均續壓縮了OBU利息淨收益,金融圈對今年OBU獲利已轉趨保守,就算美國下半年降息,提振獲利恐有限。

 

金管會公布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等金融三業境外金融中心獲利。20242月單月59家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稅前盈餘僅剩9.3億台幣,月減86%,累計前二月僅賺78.5億元台幣,年減35%(以臺銀2月底台幣對美元結算匯率31.685元,約折合2.47億美元)衰退幅度擴大。

 

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說,2月單月獲利大減是因單一個別銀行對OBU增提呆帳準備,前二月獲利年衰退,則是因美元利率走揚,OBU跟總行拆借的資金成本提高,導致淨收益減少。

 

主力是自營業務(投資海外有價證券)的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獲利,2024年初更陷入虧損泥沼,18OSU累計前二月稅前虧損1,143.4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盈轉虧」。

 

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說,今年前二月虧損是因美國利率仍高,券商與客戶承作外幣債券附買回交易(RP)資金成本增加,其次是賣債損失所致。

 

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OIU)則是今年前二月唯一獲利動能成長。前二月稅前盈餘579.7萬美元,年翻三倍,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主因是去年同期產險和再保險業有業務支付賠款產生損失,今年則沒有此利空,推升獲利。

 

若進一步以壽險業、產險和再保險業來看,今年前二月除產險、再保獲利「黑翻紅」外,壽險業前二月稅前賺327.2萬美元,年增3%,顯示前二月因台幣貶值,有助壽險業增加兌換利益。

 

合計三大境外金融中心,累計2024年前二月稅前盈餘2.4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還有4億美元獲利水準來看,年衰退39.6%,較2023年全年衰退兩成再擴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延後降息,影響三大境外金融中心獲利

 

第二、OBU受高資金成本所苦

 

第三、國際保險業務受到去年產險業務的損失

 

第四、台灣成立金融中心還有很多挑戰

 

第五、有待未來金管會主委積極推動

 

出口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記者鄭琪芳,1130411

景氣回暖訊號增強 首季出口亞洲前段班

出口優於預期!財政部昨公布三月出口四一八.二億美元,暌違十九個月再度超過四○○億美元,不僅創二十個月新高,且為歷年同月最高、也是歷年單月第五高;三月出口年增十八.九%,為兩年來最大增幅,已連續五個月成長。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景氣回暖訊號增強,出口表現優於預期,預料四月出口三八八億至三九九億美元、年增八%至十一%。

 

20個月新高、歷年單月第5

根據統計,三月出口四一八.二億美元,月增三十三%;第一季出口一一○三.三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次高,年增十二.九%、為近七季最大增幅。三月進口三三一.四億美元,月增四十.八%、年增七.一%;第一季進口九一三.八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次高,年增三%。進、出口相抵,第一季出超一八九.五億美元,年增九十九.八億美元。

 

蔡美娜表示,全球經濟基本面好轉、終端需求逐步回溫、AI應用商機發酵及部分產業庫存回補等四大因素,第一季出口較主計總處預測高出四十四.五億美元,「出口回溫的強度跟廣度都在提高」。她指出,南韓第一季出口年增八.三%,新加坡前二月年增八.二%、中國增七.一%、日本減一.八%,香港因谷底反彈而增十九.五%,台灣第一季出口表現居亞洲主要經濟體前段班。

 

主要貨品中,三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再創「三高」紀錄,包括出口一二六.五億美元、年增一.七倍及出口占比三十.三%,均為歷年單月最高;但電子零組件出口年減五.五%,除拉貨力道不足外,近幾年全球供應鏈重組,部分廠商出口轉為內銷;傳產貨類出口也多有回升,礦產品、化學品各年增七%及三.八%。累計第一季,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創歷年單季最高、年增一.二倍,其餘貨品續呈減勢,但跌幅已緩。

 

五大市場方面,三月對美國、東協出口同創歷年單月最佳,分別年增六十五.七%及四十七.一%,對日本增八.四%,但對中國及香港年減一.三%。累計第一季,對美國出口年增五成八,出口占比二十二.三%、創二十四年新高;對東協年增三成三,出口占比二十.二%、創歷年同期新高;對中港出口年減○.九%,出口占比三十.八%、為二十二年同期最低,出口市場結構明顯消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出口創20個月新高

 

第二、主要來自半導體產業

 

第三、AI應用商機發酵

 

第四、三月資通訊產品出口再創紀錄

 

第五、對美國及東協表現佳;對中國及香港則減少

 

 

製造業

資料來源:取自中國時報 王玉樹、吳靜君,1130411

廠商對未來景氣看淡,投資也跟著收手、態度審慎保守!經濟部10日發表2023年製造業「固定資產增購」金額,全年總金額1.73兆元,大跌23,創下14年來最慘紀錄;不過,出口表現則揮別去年同期負成長陰霾,3月海關出口統計為418.2億美元,年增率18.9%,連續5個月正成長,是近2年來最大增幅。

 

統計顯示,我國首季出口為1103.3億美元,創歷年次高規模,年增率12.9%,是7季以來最大增速;財政部不諱言Q1出口成長,主要是去年比較基期低所致。不過,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我國首季出口表現比主計總處預測高出4.5個百分點,在亞洲主要經濟體,表現僅次香港,仍屬於前段班。

 

但經濟表現光靠出口是不夠的,固定資產增購是企業資本支出一環,攸關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須一併來觀察;出爐的去年第4季固定資產增購為4287億元,非但未好轉,年減幅還擴大到37.2%。導致2023年整年增購金額下滑23.7%,是自2009年衰退24%後的新低紀錄。

 

經濟部解釋,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受高利率及通膨影響,終端商品需求未明顯回溫,致企業投資擴產偏趨保守,另一個是上一年比較基期較高。

 

就行業別觀察,半導體、記憶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業」全年增購雖有1.03兆元,但減少達36.7%,是各業別最大衰退。其他「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業」也倒退,但減幅在個位數。購置成長最高的是「石油及煤製品業」,年增45%。

 

反觀出口市場,美國、東協皆有亮眼表現,日本也從12月的年減逾20%,3月轉為年增8.4%,外界好奇是否與台積電設熊本廠有關,蔡美娜表示,看不出與單一廠商的關聯,但觀察到電子零組件出口到日本確實有增加。

 

展望4月表現,財政部預測,出口金額在388億到399億美元,年增率811%,篤定連續6個月正成。

 

經濟部則看好隨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應用擴展,加以淨零及數位自動化轉型,廠商為維持技術領先優勢,可帶動相關製程與供應鏈投資。但全球景氣回升步調尚緩,企業資本支出態度仍偏審慎。

 

 

我們的看法:

 

第一、固定資產投資表現不佳

 

第二、受到高利率及通膨影響

 

第三、投資大幅減低

 

第四、或許跟地緣政治風險有關

 

第五、未來廠商應該會加重在海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