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體制引領兩岸綠色和平
文/黃齊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理事長
經濟部長郭智輝近期建議可以在菲律賓發展綠電,透過台菲海底電纜,將綠電輸回台灣,新聞曝光後引起各方評論,說明幾點:第一、台灣的確缺電;第二、菲律賓發展綠電技術可行,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第三、主要問題在於投資成本過高;第四、此外還有地緣政治風險,菲國已連換四屆總統,兩任親中、兩任親美,如果下一任又換成親中總統,恐怕情況會徹底改觀。
■可在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打造碳中和產業平台
今年初我在工商時報曾發表《抓緊機遇,打造兩岸融合綠淨界》專文,建議自大陸輸入電力是化解台灣缺電危機捷徑。金門距離廈門僅10公里,距離台灣235公里,目前福建已有輸水給金門。重點在於福建綠電發達,除了水電之外,還有太陽能、離岸風電與核電等。中國於再生能源領域已成為全世界領導者,有效推進減碳進程。
台灣和中國合作綠電與碳中和,有幾層意義:首先,中國大陸為目前全球綠能最發達地區,規模世界第一,今年首次太陽能及風電增長超越煤炭,首次碳排放量下降,另供應全球大部分太陽能板及風機,綠能投資占全球三分之一。
其次,台灣缺電已是公認事實,再生能源發展嚴重落後進度,碳排放在全世界也屬於末段班。綠能落後造成台灣民生不便,也影響企業和外資投資信心,對台灣積極發展的半導體和AI資料中心產業,造成不利影響。
再者,兩岸近期關係陷入低潮,不僅毫無交流,而且台海危機升高。在這種情況下,兩岸必須積極以合作取代對抗,最佳方式就是藉由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打造綠電和碳中和產業平台,先進行合作,未來再視進展建設輸電海纜。
這方面合作應不需政府核准,因為無國安敏感性,反而有促進人類福祉、改善全球暖化公益效果,較無爭議,連美國都一再強調希望和中國在氣候變遷議題合作。未來可透過大陸台商先行投資,再引進台灣企業和大陸官方資金。
大陸為何能在很短時間內成為全球綠能領導者?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關鍵在於社會制度。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艾塞默魯、強生及羅賓森教授,正好研究這個主題。他們提到國家為什麼失敗,主要原因在於制度設計;允許公民參與決策的包容性制度,相較於權力集中於少數精英的掠奪性制度,不管在政治或經濟層面,更能帶動國家繁榮。
他們理論的隱含論述,是民主較專制環境更有利於造就經濟繁榮。可是如果觀察綠能產業,我們要如何解釋中國的巨大成功,相較於美國的失敗,不論在電動車、風電或太陽能領域?
第一、中國政府執行力有高度效率。在大陸當前體制下,黨是國家最高領導單位,指揮政府,政府再管理企業。但大陸政府與其說監督防弊、更著重興利,政府與企業有共同目標,這是舉國體制的展現。近年大陸中央強調「共同富裕」、打擊貪腐,改革了過去一些弊病。
大陸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即社會主義現代化,或改良式資本主義。政府政策有清楚頂層設計、由上到下,配合企業發展、由下而上。當然這種制度有時候會被誤用,但整體而言,國家推動的「新質生產力」,還是發揮一定作用,造就了一批世界級企業。
第二、大陸有效避免西方民主制度諸多問題。民主不是萬靈丹,現在民主過於發達,結果引發不同陣營對抗,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及台灣藍綠惡鬥。民主可能導致政策反覆無常,如當年川普在就任美國總統後即退出「巴黎協定」。
第三、中國大陸有龐大生態系。中國有全球最多人口、最大市場、也是最大製造國家,因此推動政策相對容易,不僅可成為標準制定者,而且可在此基礎上建設完整生態系。台灣雖然半導體和AI技術世界一流,但都是為他人作嫁,自己反而沒有能發展出像樣的生態系。
近期美國東岸碼頭工人罷工,調薪6成獲通過;波音首度罷工後,計劃調薪近4成。這些都說明美式民主制度的問題,科技快速發展造就七雄,掌控絕大部分財富,這何嘗不是一種菁英資源掠奪?美國企業正面臨苦果,工人階級反撲要求加薪,等於是朝共同富裕邁進。
■大陸是綠能領導者,美國與其合作,台灣為何不?
中國大陸由於綠能發展成功,碳排快速降低,加上本身就是全球供應鏈重要參與者,未來在全球清潔供應鏈領導地位會更穩固。
雖然兩岸政治立場相左,台灣也應效法美國,和大陸攜手合作綠能及減碳。期待我們以綠電合作,創造兩岸和解和平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