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商業周刊專欄:先天無外交,後天搞自閉,台灣會變下一個北韓?

我到香港和以前的同事聊天,很久未見,他整個頭髮都白了。兩個中年人沒有往日glory days的豪情,反而有一股今不如昔說不出的滄桑。
我們在港麗 (Conrad) 酒店用早餐,我突然想起,這是25年前一家現在已經倒閉的台灣大企業「太平洋電線電纜」所投資成立的。時光過得真快,那時我才剛回台灣。
我的同事和我一樣,自己開了一家小型投資銀行,去年賣給中資,我恭喜他已經成功上岸,他苦笑搖搖頭。
「唉,我們沒什麼業績壓力,反正集團給我們很多案子,他們也不在乎開發外來客戶,但精神上壓力很大。」
「我幫他們管理整個香港辦公室,老闆經常在背後批評『這些香港人,薪水那麼高,連普通話都說不好,一點兒用都沒有』,他們不知道我國語其實很流利,他們罵的時候我都裝著沒聽到。」
看來幫中資打工和外資一樣不容易,我記得他以前總是抱怨被老外排除在決策圈外。
「香港現在很亂,行政效率不佳,整天吵來吵去,像什麼『反媒體壟斷』、『佔領中環』,這些抗議示威活動,都是跟你們台灣學的。」
荒謬的是,他所謂的反媒體壟斷和前一陣子台灣的旺中事件正好相反:香港政府可能為了控制言論自由,不發電視牌照給三家申請者中的一家,讓民眾覺得權利被剝奪;台灣則是民間反對財團投資媒體,害怕其影響力會過大。香港擔心政府受到中資影響,台灣則懷疑財團是中資同路人。
「不要什麼都怪到我們頭上,以前台灣媒體好好的,自從你們香港人引進八卦雜誌後,現在生態一蹋糊塗。」
我們互開玩笑, bad influence似乎比好東西更容易傳播。
這就是全球化的代價。新加坡最近發生外勞暴亂,多人受傷。外勞為新加坡經濟做出巨大貢獻,卻長期受到歧視,壓抑和挫折終於爆發,這只是冰山一角,新加坡族群對立有可能持續下去,漸漸走向狹隘的民族主義。
和香港與新加坡相比,台灣對政治抗爭活動可謂見怪不怪,天天都在上演,在亞洲國家中,台灣的政治開放與自由度非常超前。
但在經濟開放程度上,台灣正好相反,先天就無外交地位,後天又搞自閉症,「恐中」變成「經濟戒嚴」,天天擔心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的殖民地,和國際經貿組織漸行漸遠,有可能變成前閣揆陳沖所謂的「北韓化」。
「北韓化」絕不是危言聳聽,台灣在亞太地區區域經濟整合中有可能變成「亞細亞的孤兒」。民進黨大老黃天麟最近表示,政府應凍結服貿協議,先參加「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才不會被邊緣陲化。這至少說明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已是朝野一致的共識。
亞洲各國都在積極結盟,形成自己的小圈圈,台灣若擠不進去,前途不堪設想,我們的競爭對手都已快完成入會手續。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 幾乎已完成實質談判,可望「超車」於2014年簽屬,屆時台灣出口製造業如石化等,將受到嚴重衝擊,對台灣經濟威脅程度如朱雲鵬教授所言「堪比原子彈」。
TPP初步架構預計將在2015年完成,台灣競爭對手日本與韓國也以2015年加入為目標。台灣呢?馬英九三年前說政府將以10年時間,積極創造加入TPP的「條件」,後來又搞了一個口號「八年入T」,就算是5年好了,台灣也不見得看得到明天。
市井小民可能會說,這關我什麼事?我只在乎我的工作和溫飽。問題是台灣一旦被排除在國際組織外,大企業會倒,大企業垮台後,員工生計還有著落嗎?消費還會暢旺嗎?經濟還會好嗎?
美國商會今年六月發表「台灣白皮書」建議::「台灣的最佳選項,是爭取加入TPP。」美國專家並表示,這不是單一政黨的事情,台灣應思考與其他亞洲國家更深的經濟關係。
服貿協議是低門檻,而且有很多大陸的刻意「讓利」,TPP則是高門檻,台灣連低門檻都過不了關,絕沒有可能一步登天加入TPP
台灣有兩大問題,一是不夠國際化,二是恐中造成更加封閉。最近有一篇文章「為什麼MIT史隆管理學院MBA只錄取一個台灣人」,特別指出台灣人缺乏國際視野。
政府上周公布「自由經濟示範區」辦法,但是所有和大陸有關的陸資、陸企、陸幹條文都被拿掉,反映了現在的輿情,也埋下了台灣國際化失敗的因子,真正的國際化是不能有偏見的。
台灣人喜歡持有人民幣,目前人民幣總額超過一千億,無處消化,於是有四家大陸銀行來台發行所謂的「寶島債」(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劵),但最近郭台銘董事長表示這是用台灣錢打台灣企業。
我們不許陸企來投資,又不歡迎他們來融資,但我們的人民天天買人民幣,這是什麼經濟?令人驚訝的是大老闆和小老百姓都有一樣錯誤的觀念。我們是一個「自由島」嗎?答案是 yes,但without China還算「國際化」嗎?
2009年韓國預測「Chiwan」(中台聯手) 將是他們最大的威脅,但現在他們根本不擔心。韓國出口至中國金額已成為世界第一,然而韓國有失去自信嗎?
馬年到來,我把所有占卜的書都買了,對台灣局勢的預測一面倒,「2014是一個動盪不安、令人難以好眠的流年,思變無力,憂鬱而終」。
唱衰台灣,竟是如此的正確與容易?
It doesn't take a genius to figure it out.


宏碁 陳俊聖, 香港電訊 CSL, 中華電 蔡力行, 飛利浦 晶電, 北控 力麒, 國泰世華 寮國, 歐洲期交所 台灣期交所

宏碁  陳俊聖, 香港電訊  CSL, 中華電  蔡力行, 飛利浦  晶電, 北控  力麒, 國泰世華  寮國, 歐洲期交所  台灣期交所

宏碁 / 陳俊聖
宏碁全球總裁暨執行長一職23日晚間正式拍板,由台積電前全球業務暨行銷資深副總經理陳俊聖出任,明年元月1日生效。陳俊聖到任之後,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將卸下全球總裁與執行長職務,但仍兼任變革委員會召集人。至於董事長接任人選,預計要到明年6月董監改選之後才能定案。業界認為,iGware 創辦人顏維群、前宏碁半導體執行副總莊人川,以及和宏碁創辦人之一的黃少華等,都是宏碁董座熱門人選。

台積電23傍晚則公告陳俊聖請辭,陳俊聖成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卸任總執行長(CEO)、交棒給劉德音和魏哲家兩位共同執行長之後,首位辭職的高階主管。台積電不願對陳俊聖離職多做說明,宏碁則在台積電公告陳俊聖人事案之後,立即公布陳俊聖接任宏碁總裁暨執行長的任命案。

陳俊聖離開台積電的消息先前一直在業界流傳,期間並曾傳出他將轉戰宏碁。施振榮昨天證實,宏碁遴選委員會曾多次與陳俊聖面談,深入交換意見,發現彼此對未來的策略與發展有共識,因此敲定這項人事案。施振榮指出,陳俊聖是優秀的高階經理人,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與執行力,並擁有新思維與國際視野,能夠承擔變革領導,願意面對挑戰,是宏碁聘請陳俊聖的重要原因。

隨著全球總裁接任人選定案,宏碁的變革藍圖已逐漸明朗,宏碁上周發布變革願景及方向,希望轉型為結合硬體、軟體與服務的公司,將提供使用者「自建雲」服務,以無縫接軌個人的PC及其他行動裝置。宏碁上月宣布啟動人事及業務「重整」計畫,擬精簡全球人力7%,最近人事變動頻仍,昨天傳出宏碁智慧型手機中國區總經理陳國維已經離職,宏碁商用市場全球運籌中心資深副總裁狄普勒(Walter Deppeler)也打算離職。

施振榮不願回應人事變動傳言,強調宏碁啟動變革之後,營運方向改變,有些人認為未來對公司貢獻有限,決定離職;有些人基於生涯規劃,希望退休,這都屬於正常現象。宏碁會充分與大家溝通、形成共識,而且一定會符合法令規定。宏碁昨天股價小跌 0.1 元,收在17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做了人事調整,當然會引起一些人事變動,可以理解。

第二、宏碁引進新經理人,也一定會引起現有部分主管的離職。

第三、能夠引進陳俊聖這樣的人才,對於施振榮董事長是一大勝利,他絕對不應該自己擔任CEO,只要作為「變革委員會」的推動者就好。

第四、宏碁需要有對硬體、軟體和服務的整合,這是陳俊聖的挑戰,更何況宏碁除了品牌以外,核心競爭力相當薄弱。陳的強項是市場行銷,但假如沒有好的產品和服務一樣無法開拓新市場。

香港電訊 / CSL
李澤楷旗下電盈(0008)宣布,擬透過子公司香港電訊信託(6823)斥資188.7億元收購CSL全數股權。今次交易是香港流動電訊市場近年罕見的併購,若監管機構及香港電訊股東均批准收購,全港的電訊商數目將由五間減至四間。換言之,收購若完成,香港流動電訊市場有一半的電訊商,皆受李氏家族控制。香港電訊信託通告指,向澳洲電訊商Telstra及新世界發展(0017)分別收購CSL全數股權,並將以現金支付,公司擬安排不超過25億美元(約194.5億元)的商業銀行信貸來支付。該交易仍有待監管機構及股東批准。

CSL本來是電盈(前稱:香港電訊)的親生仔。李澤楷當年入主香港電訊後,為求減債,不斷減持CSL20027月以6.14億美元(約47.8億港元)將電盈餘下的CSL 40%股權,全數出售予Telstra。電盈一度全面撤出香港流動電訊市場,後來借收購本地電訊品牌Sunday,以「PCCW」品牌重投流動電訊市場。

香港電訊在通告指,已根據《電訊條例》向通訊事務管理局申請同意。香港電訊指,建議收購不會大幅減少競爭,但如通訊事務管理局提出要求,香港電訊願意承諾,香港電訊及CSL持有的3G頻譜在2016年期滿後,兩家公司除了會把當中三分之一到期頻譜( 2 x 10MHz)按要求交回政府,額外到期2 x 5MHz 3G頻譜亦不會續期,兼且香港電訊亦可承諾不參與重拍3G頻譜。

現時CSL透過附屬公司及合營公司的權益, 主要持有「1O1O」 、 「one2free」 及「新世界傳動網」三個流動網絡品牌,是香港電訊經營商之中,唯一一家由外資控制的公司。若收購完成後,香港流動電訊營運商會由五間將減至四間,餘下四間包括李澤楷旗下的香港電訊,李嘉誠旗下3香港、新地郭氏家族旗下數碼通(315),以及中資國企中移動(941),換言之,若收購完成後,香港流動電訊市場有一半的電訊商,皆受李氏家族控制。現時持有CSL23.6%股權的新世界預計,出售CSL股權後,可獲得收益16.5億元,集團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公司又指出,交易預計將於2014年的第一個季度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電信市場也在整合,李澤楷有企圖心,但其手機運營商CSL是全香港五家業者中較弱的一家,不過由於李家口袋深,最後還是能突圍而出成為資源整合者。

第二、電信市場的進入門檻越來越高,看台灣最近的4G就知道,新的player如郭台銘和康師傅都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有資源,要不然有資金。

第三、玩電信要成功,不只是錢,更重要的是資源整合,要有人才和團隊,台灣對於這一方面還不夠重視,總覺得有錢就好辦事。

第四、兩岸的電信業者,應該思考如何合作,共同開發大中華市場,即使不引進中資,但至少可以引進李氏父子這樣的夥伴。

中華電 / 蔡力行
現任台積電固態照明及太陽能公司董事長蔡力行接任中華電董事長人事案,23日由行政院長江宜樺正式拍板。一週前呈報行政院此人事案的交通部長葉匡時表示,經徵詢科技業及金融產業各方人士意見,決定推荐蔡力行出任中華電信董事長,葉匡時證實,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力薦蔡力行。對此,張善政表示,先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直接徵詢他適合擔任中華電董座人選,他確實當面向江宜樺建議蔡力行;張善正說,後來交通部長葉匡時再當面詢問他時,他確實又再提出了蔡力行。

蔡力行為美國康乃爾大學材料博士,張善政在康大攻讀土木博士時,兩人系館在隔壁,且同住一宿舍,張善政對蔡力行一向評價很高,認為他聰明過人、反應敏捷。張善正受訪時也表示,他和蔡力行認識30年,認為他能力很強,且在台積電的表現有目共睹,因此江宜樺與葉匡時諮詢時,他都直接表明,「這是可以考慮的人選。」

對於中華電信的改革,府院一致同意中華電走向國際化需引進不同人才,葉匡時及張善政也都認同中華電在電路出租部份,有必要在國家整體電信產業發展上扮演更積極角色。只是,中華電內部對釋出最後一哩資源相當抗拒,知情人士認為,蔡力行過去曾是台積電總執行長,因此江揆及葉匡時有意借重其國際管理經驗,增強中華電信競爭力,以迎戰鴻海郭台銘等強敵環伺的4G挑戰,並帶領中華電信融入新思維,邁向數位匯流。

台積則電表示,蔡力行職缺,將由現任資深副總暨資訊長左大川接任,因相關程序還在進行中,預計明年元月底前生效。1996年進入台積電的左大川,具備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材料科學暨工程的博士學位,曾任台積電美國WaferTech子公司總經理,以及台積營運組織資深副總經理。左大川接掌台積固態照明及太陽能董事長一職後,仍將繼續擔任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資訊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改變,蔡力行有國際觀,又是專業經理人,而且在台積電擔任過CEO,絕對有能力領導中華電信。

第二、台灣要多多善用專業經理人,特別是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才。美國的CEO都是來自各行各業。行業本身的專業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領導能力(leadership),這正是台灣最缺乏的,不管是企業或政府。

第三、台灣公營事業有一股抗拒改革的潮流,我們非常同意需要以借助外部力量來引進改變,體制內的改革通常是無效的。

第四、陳俊聖和蔡力行對台積電say "No",對張忠謀董事長應該是一個警惕,他長期霸住董事長的位子不放,還表示可能做到93歲,又表示不排除再從外面引進CEO,讓底下的人徹底覺醒,與其在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公司內做一個沒有權力的主管,不知何時能夠promote,不如到外面闖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第五、台積電應該會如同美國的GE,培養出多位能幹的主管。張忠謀表示過去幾年台積電培養了20位左右的新一代主管。獵人頭公司以及台灣的上市公司有可能瞄準這群優秀的人才,用高薪、股票以及良好的環境,提供給他們成為一把手的機會。假如台積電的環境好、機會多,這些人會留下來; 但如果他們升遷之路受到阻擋,鬱鬱不得志,那麼他們會考慮跳槽,離開台積電,轉換舞台到新公司,這是市場機制。

飛利浦 / 晶電
市場傳出LED磊晶龍頭晶電(2448)今年8月發行的近2.5億美元(約新台幣75億元)可轉債(ECB),是由國際大廠飛利浦全數取得,若轉換成普通股,佔晶電股權約10.98%,飛利浦將因此入主晶電成第一大股東。LED產業分析師指出,對飛利浦這樣的國際大廠而言,明年磊晶供應吃緊,確實可能透過策略性投資來確保貨源。畢竟若自行建置磊晶廠,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的花費跑不掉,而且還要面臨磊晶價格每年至少下跌15-20%的窘境。

對晶電而言,飛利浦的照明通路完整,可消化晶電產能。產業分析師表示,國際大廠原本就仰賴晶電的四元紅光產能,而明年看好的一般照明需求,對藍光晶片需求也很大,預估飛利浦將可消耗掉晶電半數以上的藍光產能(約當總產能2成以上)。晶電發言人張世賢表示,「飛利浦全部買走」應屬市場傳聞,當初可轉債都有配售名單,不過後續在市場上的買賣狀況就不得而知。

晶電82日公告發行2.5億美元可轉債,每股轉換價格65.13元,當天晶電收盤為49.65元,可轉債溢價超過三成,當時市場即傳言,晶電已引進策略性投資人,才會以高於市價甚多的價格,認走可轉債。如果飛利浦認走晶電可轉債屬實,飛利浦將持有晶電10.98%股權,為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為南山人壽,持股7.82%,屬財務性投資。合作緊密的策略投資人LED封裝廠億光(2393)帳面上持股4.06%。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與總經理周銘俊,持股均未達0.2%。

事實上,過去兩年LED產業時機歹歹,晶電幾度想引進策略投資夥伴,確保下游出海口。外界一直猜測晶電的大客戶如飛利浦、歐司朗及奇異誰將入股,一度也傳出中資有意參與。不過晶電是台灣LED技術龍頭,角色特殊,不宜讓外資持股具有主導權。另一方面,晶電大股東也各有實力,包括聯電、光寶科、億光等。晶電多次表示,雖想引進策略投資,但順了翁意可能逆了嫂意,因此去年度提出的現增計畫也未成局。

如今情勢改變,明年LED照明需求大好,包括研究機構LEDinside、晶電本身及國內另一磊晶廠新世紀(3383)都預估,過去兩年過剩的全球磊晶產能,將在明年下半年達到平衡。換言之,國際大廠如飛利浦、歐司朗等,可能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輕易用便宜價格取得晶電的高品級產能。LED大廠寧願往下游整合,提高附加價值。例如歐司朗併購替全球地標打光的商業照明廠Traxon、億光(2393)今年只花4億元併購德國燈具廠WofiQ3對營收貢獻就超過7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晶電引進非利浦作為「策略股東」,非常漂亮,飛利浦加強了和供貨商的關係,晶電和全球最大的LED大廠結成策略夥伴關係

第二、飛利浦不可能將整個ECB買走,現在金管會有限制,不允許一家獨佔,所以像KKR一家投資國巨ECB的情況不可能再發生。

第三、30%的可轉債溢價,不是第一次,不過的確屬偏高,因此即使有財務性投資人共同參與,相信比率仍然屬少數。

第四、令人驚奇的是南山人壽持股竟然高達7.82%,南山正在成為台灣最大咖最有影響力的財務投資人,其在中國信託的持股也有10%

第五、引進歐美的策略投資人對台灣企業來說是最佳選擇,其次才是引進陸資策略投資人。但除非台灣公司是行業龍頭,否則歐美企業是不願意投資的。

第六、台灣產業應該要加強合縱連橫,才能加強自己談判的籌碼。

北控 / 力麒
力麒建設(5512)定位明年是海外布局轉型年,三大事業水資源、飯店及營建都將大幅擴展規模。最受關注的中資北控取得力麒子公司鶴京三成股權,投資金額估逾15億元,「金雞母」孫公司山林水也將也將規劃二年後上市櫃,朝工業廢水處理市場切入。

力麒董事長郭淑珍昨(26)日表示,引進京泰發展、北控水務等北京控股集團做為策略聯盟夥伴後,明年將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伺機跨足中國大陸的汙水處理市場與飯店的經營管理,而在日月光事件後,發現工業廢水處理商機不小,技術門檻克服不難,除了主要的民生用水市場,也不排除跨足工業廢水處理及汙泥處理市場。

北控與力麒的合作是北控取得力麒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鶴京控股三成股權,據了解,北控出資額約15~20億元,雙方將於投審會審核通過後,最快可於明年2月簽約,除更有利於力麒資金運用,也顯示雙方對於兩岸汙水處理產業商機相當看好。

郭淑珍表示,中國國務院通過「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將於明年1月起實施,至2015年前,所有市、縣級城市都要具備汙水集中處理能力,城鎮汙水處理規模,要大幅成長逾六成,估計環保水務的總投資金額將達到人民幣4,298億元。

目前水資源已占力麒獲利結構一半以上,特別子公司鶴京企業持有的山林水環境工程公司,也將規劃明年上興櫃,二年後上市,並將向主管機關掛「環保類股」。目前山林水公司去年股本約8,000萬元,有6,300萬元獲利,今年股本增加至10億元,預估獲利約成長至7,000萬元。

力麒轉投資的飯店事業規模會持續擴大。除了目前已營運的六個哲園飯店,總房數約500房外,日月潭三館、大館陸續興建,日前標下的宜蘭員山公園溫泉區BOT案,將規劃84房及八間Villa,預計明年初可動工,力麒預估今年飯店事業的營收約2.6億元,有2,000餘萬元的獲利,明年營業額有機會逾3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北控在台最大的投資項目,但讓人看不大懂。

第二、力麒是一家建設公司,但並非專業汙水處理公司,是一個營造商,而非技術提供者。

第三、北控以往的投資都是以台灣市場為主,例如和愛之味合作銷售燕京啤酒。

第四、也許台灣真的沒有什麼東西好投資了,所以將來陸資要改變方向,和大陸人攜手去開發大陸市場,或開拓全球市場。

第五、大陸汙水處理市場龐大,但是「看見台灣」讓我們了解到,台灣本身也有清理不完的汙水,力麒何必去做中國市場,好好經營台灣市場就吃不完了。

第六、新加坡發展出全球一流的cleantech產業,還將技術輸出全球。台灣工業化程度比新加坡更高,實在應該把環保提升到國家戰略產業的地位。

國泰世華 / 寮國
國泰金控的銀行海外布局再有新規劃。國泰世華銀董事會27日通過,將遞件申設寮國永珍分行,一旦完成不僅是在東南亞地區的第9處據點,更是首家國內金融機構在寮國設分行。同時,在大陸市場布局方面,國泰世華銀行董事會昨日也通過將申設大陸子行,總行將位於上海,即要藉重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影響力,整合上海分行、閔行支行及青島分行等據點,爭取大陸金融自由化的商機。國泰金控副總李偉正表示,寮國目前不僅沒有國內金融機構前往,連外資銀行都很少,比較有規模的是澳盛銀行。

據瞭解,寮國人口數達650萬人次,在全球排名第102位,經濟成長在過去10年,每年都是7%以上的速率增加,去年已正式被批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東南亞最後一個加入的國家。李偉正指出,國泰世華銀已經把東南亞市場列為發展重點,將逐步布局該地區每個國家,包括已經在越南、柬埔寨設有子行;新加坡、馬來西亞設有分行;泰國、菲律賓設有辦事處,而緬甸、印尼方面,辦事處也正在申請中。他透露,對於寮國市場,先前也有意採併購當地銀行方式進入,但最後評估,申設分行時程上會較快,但之後不排除啟動併購計畫。

李偉正強調,其實台商前往寮國作生意的人數也愈來愈高,再加上當地政府尚未對外資金融機構設點有限制,搶先完成布局,有利未來發展。在大陸子行上,李偉正則指出,子行有利於未來申設網點的數目、時效,且業務發展上能承作人民幣消金領域,對產品線會更完整。他指出,子行申設過關後,既有的上海分行、閔行支行,以及申請中的青島分行,都會併入大陸子行的旗下,等於未來大陸據點策略,將暫時不會再遞件布建分行,而是全力設法先完成子行設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泰世華最早布局越南,去年又透過併購進軍柬埔寨,現在再跨足寮國,東南亞據點越來越完整。

第二、台灣金融業開始進軍東南亞是一件好事,不能只有中國大陸布局。

第三、國泰世華是兩條腿走路,中國大陸明年也計畫申請子行,這種「齊頭並進、分散風險」是非常正確的策略。

第四、對於東南亞布局,台灣金融機構必須多利用併購手段急起直追,才能後發先至。

歐洲期交所 / 台灣期交所
台灣期交所每股股價逼近100元大關!元大集團26日公告,將出售5%台灣期交所股權,每股處分價格33064美元(約新台幣13.845億元),換算每股價格為97.5元,元大集團旗下包括元大證券、元大銀行、元大期貨三家公司合計將出售5%台灣期交所股權,每股處分價格33064美元(約新台幣13.845億元),處份利益可望高達24.54倍。交易對象為歐商EUREX ZURICH AG,使得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將入股台灣期交所,這將是首次台灣交易所與國際交易所的股權結盟。

台灣期交所101年的營收為34.48億元,稅後純益18.88億元,每股6.78元。以元大出售的期交所每股價格計算,其本益比達14.3倍。27日期交所表示,也是由媒體中才得知,事前完全不知股東要出售的事宜。

台灣期交所目前共有15名董事,5名監察人,其中除了台灣證交易所、集保外,尚有業者有銀行、期貨商、證券商如元大寶來期貨、元大證券、永豐證券、統一證券、合庫、聯邦銀行際凱基期貨、華南期貨、日盛期貨、群益證券等。由於期交所業者股東不少,但主導權仍在官方手中,因此,業者認為,此次與歐洲期交所的股權結盟恐主管機關應先了解。後續是否有業者將出售台灣期交所的股權? 將備受矚目。

事實上,歐洲期交所對台灣期交所對不陌生,甚至相當熟悉,本月初才在新加坡宣布,台灣期交所與歐洲期交所共創的產品合作平台,將在明年515日正式上線。將歐洲期交所將掛牌交易,以台灣期交所台股期權為標的的1天期期貨契約,即將台灣期交所產品直接推向國際化,成為台灣交易所的率先與國際化的結盟與產品國際化新頁。

台灣期交所與歐洲期交所從共創產品合作平台合作到歐洲期交所入股台灣期交所5%股權,雙方成為業務、股權合作一步到位, 並為台灣交易所市場打開國際市場第一步。

今年以來,從美國紐約交易所、歐洲交易所、英國倫敦交易所都出現相當大的變化,由於這些交易所多是上市公司,因此,自然以業務為第一考量,相互購併發揮集體的力量,再由集體的力量與區域結盟,以壯大自己的金融影響力。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英國倫敦交易所最為明顯, 經過購併、合併後,發展從母股到衍生性金融商品完整與多元化,並一致對外;更進一步,並向外結盟區域各國的交易所,以遠交近攻策略,發展自己金融市場,近來亞洲證券交易所亦如此,但反觀台灣呢?仍是保守的原地不動,更是政府心中的萬惡之源。

由於台灣與大陸簽定ECFA,以及人民離岸中心,使得不論美、英、歐洲交易所,都積極想拉攏台灣交易所,想經由台灣的安全與透明進攻大陸市場。以今年11月英國倫敦交易所主辦首次「亞洲資本市場日」,台灣證交所總經理林火燈率團前往,並是排名相當前面的主講人,不僅如此,倫敦交易所對台灣證交所表達相當有興趣,並主動表達各項合作的意願,以經由台灣共同前往大陸發展。

台灣資本市場的商機來了,如何結盟歐美資本市場?從企業到交易所成為歐美前往大陸的重要的橋樑,台灣交易所與企業大好商機就在此時,絕不容再錯過。當大陸全力發展上海交易所目標在2020年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台灣政府還要打擊的台灣資本市場與證券市場,台灣政府應在此時好好的全力傾注資源全力發展,而不應再說一套、做一套,否則,錯過了,將永遠不會再有機會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投資案,但沒有什麼人重視這個新聞,交易所是平台,不同一般企業,意義非凡。

第二、期貨是台灣的強項,期交所的表現不遜於證交所。

第三、我們一直強調「世界透過台灣進入中國」的方向,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台灣在資本市場方面的改革太慢,又沒有國際化的策略,未來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

第五、台灣的交易所既然沒有像韓國一樣積極走出去,又沒有開放讓外資投資,以致台灣逐漸被孤立。

第六、全球的證劵交易所都在整合,台灣若不積極和別人結盟,未來的命運就像台灣被排除在TPP之外,成為亞細亞的孤兒。


第七、作為大中華的橋樑,台灣不管是證交所或期交所,出售40%股權給外國教義所都不為過。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光寶, 公股 經理人才, 安華高 巨積, 中信金 日本銀行, 寶島債, 好時 金絲猴

光寶, 公股  經理人才, 安華高  巨積, 中信金  日本銀行, 寶島債, 好時  金絲猴

光寶
光寶科(2301)持續推動「One Liteon」策略,光寶科宣布,將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光林、立信、光寶動力儲能科技,以及大陸東莞三個轉投資成立的廠區,全部合併至光寶母公司之下,以簡化組織架構、降低財務成本,估降低成本成效12年後可漸顯現。

隨著國內電子業規模越來越大,有兩種思維不同的經營模式,成為國內電子業主流,一個是有如鴻海一般,將規模龐大的事業部分別獨立成為子公司並上市,另一種則是走「大一統」路線的大企業,如台達電,而光寶也是其中之一。

多年前曾推動四合一的光寶科,繼今年初宣布現金併購建興電,宣布將旗下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包括以LED路燈為主的光林電子、以電動車充電系統與充電電池為主光寶動力儲能科技、以生產電源供應器內部零件的力信,以及位於大陸東莞的三個轉投資成立的廠區致通、致力、旭福,全部整併至光寶母公司之下。

光寶科表示,這是光寶「One Liteon」策略一部分,希望藉此簡化組織架構、提高資產使用效率、降低財務成本,而且也因合併進來的公司,原本就是光寶百分之百持有子公司,以目前會計準則要求來看,合併後對光寶營收沒影響,至於在降低成本成效方面,估計12年左右可以看出成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光寶多年前就曾推動過四合一,今年又併購集團公司建興電。

第二、這次再整合的都是一些比較小的子公司。

第三、繼仁寶和華寶合併後,台灣電子業會有更多的電子企業將集團子公司整合。

第四、原因除了成本的節省後,科技的融合 (convergence) 以及提供整體服務的大趨勢也是原因。

第五、台灣電子業正從垂直分工轉向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

第六、整合的大部分效益來自成本節省,如果要發揮業務的綜效 (synergy) 必須有創新的商業模式。

公股 / 經理人才
當民營金控已開始培育中、高階管理專業人才且送往海外培訓時,公股的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合庫金、彰銀、台企銀及國營的台灣金、土地銀行等8家銀行,不僅缺乏高階人才培育計劃,也在近年出現大股東財政部找不到合適人選出任董、總的窘境。

國內8家公股、國營行庫佔了所有銀行市佔率4成以上,不僅是國內金融產業的指標行庫,更在企業貸款(含中小企業放款)、聯貸案、房屋貸款等業務,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10年人才培育的過程,堪稱是「失落的10年」。 若將時間倒回1970年代,當時的公股行庫不但是人人搶進的金飯碗工作,培育人才也是相當大手筆,每年送往海外培訓的高階經理人是一批接著一批,從美國、英國到香港等,曾經開創出國銀的黃金20年,更成為國內金融產業的人才搖籃。

許多公股行庫董、總,如華南金控前總經理許德南、華南銀前總經理李正義、第一金前總座蔡哲雄等,都是當年重點栽培的管理人才,之後也都成為金控、銀行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如今,公股行庫早已沒有早年的海外培訓計劃,僅剩財政部針對「公股事業機構(除行庫外,還包括菸酒、輸出入等其他公股機構)」的高階人才培訓班,也稱「國建班」。這是由各行庫提人才、財政部出錢,讓相關人才在國內受訓「52小時」結束後會考試,而財政部也會每年調查各公股事業機構,是否有針對這些人才做職務調動,而這些人才通常是經理階層 也是準備升副總的主管。

對照公股與民營行庫的高階人才培育內容,堪稱是天壤之別,行庫主管直言,大股東的財政部應在追求公股行庫每年繳庫目標之餘,也應思考如何提升公股行庫競爭力,如何有系統培育高階管理人才,才有機會達到金管會提出的亞洲區域銀行目標。企業領導人及高階管理人才究竟是學習哪些課程?藉由國泰金、玉山金前往海外培訓主管的親身經驗,揭開這層神秘面紗。

玉山金控財富管理資深經理張綸宇說,在培訓過程中教授拋出的個案:若不幸在南極發生飛航事故,面對僅自己倖存的環境下,該原地等待救援?還是立即離開謀求生路?多數人可能會選擇方案二,但專家卻指方案一的存活機率較高。張綸宇說,解決方法有很多,但因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及思考邏輯,會產生不同的答案,「但『決策』就是像空氣般,隨時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唯有透過冷靜的分析與思考,才能在關鍵的挑戰中勝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人才不僅不斷向外流失,現有的人才 (特別是公營事業) 也面臨技能out of date的窘境。

第二、台灣金融人才的問題是缺乏國際觀,對大陸市場尤其不了解。

第三、沒有人才,何能發展所謂的「亞洲星展銀行」的區域銀行目標?

第四、台灣金融人才最應該培養的金融整併的意識,而不是一些零星破碎的金融技術而已。

第五、許多新潮流如網路金融正衝擊傳統金融業的經營思維,台灣在這方面遠遠不如中國大陸。

安華高 / 巨積
晶片製造商安華高(Avago)在私募基金銀湖(Silver Lake)協助下,宣布以66億美元收購美國系統晶片商巨積(LSI),藉此搶攻谷歌及其他資料中心營運商的晶片需求。   安華高將以10億美元現金及46億美元銀行貸款買下巨積,出價相當於每股11.15美元,和巨積上周五收盤價相比溢價41%。曾在2005年投資買下安華高的銀湖則對巨積投資價值10億美元的可換股票據,轉換成普通股後價格相當於每股48.04美元,也較巨積上周五收盤價高出5%。
     
安華高執行長Hock Tan表示:「這項收購將使安華高成為企業儲存市場領導業者,並擴充公司在網路基礎建設及儲存系統領域的產品陣容。」    紐約投資公司Topeka資本市場分析師迪席爾法(Suji De Silva)也表示,由於半導體設計與製造成本不斷攀升,近來該產業已出現整併潮,因此安華高和巨積選擇合併並不令人意外。他預期合併後將推出更符合資料中心需求的晶片。
     
這項交易預計在明年上半完成,而合併後的新公司年營收可達50億美元,並在合併後第1年透過資源整合省下2億美元成本。消息公佈後,安華高股價在周一收盤上漲9.7%至50.10美元,巨積股價也上漲38.6%至10.96美元。周二股價雙雙續揚。    安華高過去產品以行動裝置、網路設備使用的砷化鎵(GaAsRF元件為主。未來和巨積合併後,安華高將跨足資料中心及雲端儲存等主流市場,營業獲利率可望大增。

我們的看法:

第一、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基礎建設和儲存在未來幾年是最熱門的領域。

第二、Silver Lake真可以算是科技界PE第一名,前一陣子參與戴爾 (Dell) MBO,現在又協助安華高併購巨積。

第三、全球但導體業不斷整合,從上游到下游,台灣在這方面的腳步還不夠快。

第四、台灣在半導體儲存上完全沒有相關布局,未來命運決定在外商的手裡。

第五、Avago當年也是由HP分拆出來,看看HP今日的現況,真是令人不剩唏噓。

中信金 / 日本銀行
中信金控與日本地方銀行「新銀行東京」(ShinGinko Tokyo, Limited)昨(30)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針對在台日商客戶提供相關金融服務,並透過中信銀在台灣、大陸、菲律賓及印尼等地的分支據點,提供日商客戶於當地發展事業所需之投資優惠或法令等相關資訊。這是中信金控繼今年6月與日本靜岡銀行簽署MOU之後,再次與日本金融機構進行業務合作。此項MOU是由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與新銀行東京社長寺井宏隆共同簽署。中信金控表示,簽訂後將有助於雙方協助日商企業客戶在臺灣、大陸及東協各國進行投資時,取得企業貸款、投資諮詢等相關金融服務。

中信金控表示,自20109月台灣與大陸所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以來,台灣已成為日商企業作為前進大陸以及東協各國的投資基地,同時,對於臺灣可提供的金融服務需求也與日俱增,中信銀也正積極與多家日本銀行建立業務合作關係。中信銀行目前在台灣有147家分行,大陸有上海分行及北京辦事處,在菲律賓及印尼兩地皆有子行,此次雙方簽訂MOU之後,中信銀行可透過新銀行東京所設置的「融資諮詢中心」提供日商企業客戶在臺灣、大陸及東協各國相關投資法令資訊及完整的金融服務。

新銀行東京是由東京都在20044月所成立,東京都持有84%股權,資本額200億日圓,約新台幣62億元,主要經營個人金融存提款、現金卡與ATM業務、法人金融相關業務等。金管會力促國內銀行擴大亞太布局,各國銀都積極擴大亞洲版圖,但方向多半鎖定東南亞,中信金則積極向東北亞的日本發展,除併購日本東京之星銀行,還一口氣與九家日本地區銀行簽訂MOU,究其原因,中信金搶灘日本,可說天時、地利、人和兼具。

先說天時,既然主管機關有意打造國銀成為亞太區域銀行,對於海外合作案最近也有更鬆綁之勢,中信金在先前東南亞布局完整的情況下,搶攻東北亞的日本,時機恰好外,也有助中信金成為在亞洲布局最完整的台灣金融機構。再說地利,大陸經濟崛起,日本也看好大陸市場發展,但基於民族因素等,日本企業和金融機構登陸可說困難重重,反觀台灣和大陸交流日益密切,在地理上提供絕佳的跳板。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當然也不能缺,已故的前中信金董事長辜濓松生前致力推動台灣與日本間的經貿關係,這也間接為中信金在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讓中信金與日本金融機構的合作可快速推展。台灣與大陸簽署ECFA以來,台灣已漸成為日商企業作為前進大陸及東協各國最佳的投資基地。中信本來在日本東京就設有分行,在台日投保協定簽訂後,多家日本中小型銀行尋求合作機會,希望藉ECFA與台資合作進軍大陸,讓中信金因此嗅到與其他銀行擴大亞洲版圖不同的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信金控積極布局東北亞,繼收購東京之星之後,又一口氣和九家日本銀行簽訂MOU,這是非常成功的策略,有助於中信金在日本取得絕對領導地位。

第二、台灣銀行大多著重布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市場,很少人關注日本,雖然台日關係長期以來一直很緊密,正好給中信金布局東北亞絕佳的可乘之機。

第三、和東南亞emerging新興經濟比較起來,日本是較成熟的經濟體,存在許多不一樣的商機和台灣很有互補性。

第四、中日關係越來越緊張,台灣是最佳的橋樑,而金融又是搭建橋樑最佳的方式。

第五、中國信託才是最有資格發展「亞洲區域銀行」的台灣銀行,當初計畫併購兆豐是正確的策略,只可惜執行上出現了偏差,現在光靠兆豐的力量,整併其它公股銀行,再發展成亞洲銀行,雖然有規模,但缺乏民營銀行的基因和管理文化,不容易達成。

寶島債
陸企、陸銀來台發行「寶島債」,最近成為市場熱門話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19日對此感到憂心,擔心陸企來台籌錢,回到大陸擴充面板等產能,造成市場產能過剩,將回頭衝擊台灣廠商。郭台銘亡妻林淑如昨天冥誕,郭董特別抽空前往弔謁,並與在場守候媒體閒話家常。他透露,鴻海持續把資金拿來投資全球,提升國際競爭力。他舉例,鴻海最近宣布要到美國設廠,目前鴻海在美國投資額約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1.8億元),這只是第一步,未來投資額將會是十倍以上。

外傳鴻海有意前往印尼投資,郭台銘也多次親自領軍前往考察,但鴻海印尼投資案始終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郭台銘昨天首度鬆口表示,先前印尼投資的土地取得有點困難,不過問題已經解決,預計明年農曆年後會開始進行。對於最近熱門的寶島債話題,郭台銘說,自己不是反對寶島債,只是之前因為政府的「戒急用忍」政策,台灣企業到大陸投資都顯得有點心虛。但政府對台灣企業嚴、卻對大陸企業寬鬆,中共三中全會後,大陸政府對地方政府財政緊縮,結果陸企就跑到台灣來發寶島債,從台灣籌資。

郭台銘說,現在大陸面板、LED 等產業,產能都已過剩,如果陸企把寶島債籌到的錢拿回去投資面板,將來大陸很多8.5代線產能全開,估計到2016年,大陸面板總產能將是當地內需市場的四倍,勢必將與台灣廠商形成激烈競爭。對於金管會表示放行寶島債,是因為市場有很多爛頭寸。郭台銘說,無論政府或企業,有爛頭寸代表你不會投資。受代工的iPhone 5s手機,及PS4Xbox One遊戲機熱賣帶動,鴻海繼11月合併營收寫下4,561億元的驚人紀錄後,12月營收可望維持高檔,推升鴻海昨天股價上漲0.4元,終場收在79.3元。

金管會官員19日表示,人民幣存款資金需要去路,若不准陸銀來發寶島債,國內人民幣存款轉存陸銀台北分行,陸銀可將人民幣帶回大陸,且成本更低。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批評寶島債,金管會官員對此作出五點回應,首先就表示,歡迎鴻海大陸子公司也回來發寶島債,籌措人民幣資金,依規定,上市櫃公司在大陸子公司可以回來發寶島債。第二,陸銀發寶島債,金管會已訂額度控管,初期是人民幣100億元。

第三,如果不准陸銀發寶島債,陸銀也可到香港、新加坡發債。況且,為讓寶島債市場更有吸引力,金管會日前已協調主要金融機構,希望未來寶島債票面利率不要低於香港點心債。第四,如果不准陸銀來發寶島債,國內銀行吸收到的人民幣資金,轉存中國銀行台北分行等陸銀在台分行,陸銀一樣把人民幣資金帶回大陸,且對陸銀來說,轉存成本比發寶島債更低。第五,國內人民幣存款資金需要出路,如果沒有透過寶島債市場等建立多元化人民幣回流管道,台灣要如何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人民幣資金太多,形成龐大的資金池,需要好的資金回流機制,寶島債就是最佳工具。

第二、郭老闆此言差矣,誠如金管會所言,鴻海若是想發行寶島債,他一樣可以發,但沒有必要去阻擋陸企發行。台灣應該力推自由化和國際化,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第三、台灣市場太小,管制太多,陸企又不能來台灣"投資",有諸多限制; 又不能來台灣"籌資",台灣人民不斷將新台幣轉成人民幣,那你要台灣怎麼辦?

第四、這說明了台灣對陸資的「恐中」與「戒嚴」心態,我們又如何能夠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或是「自由經濟示範區」?

第五、假如說連郭台銘董事長都有這些不甚正確的觀念,也無怪乎「服貿協議」被廣大的台灣民眾所誤解。

第六、我們非常肯定金管會官員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寶島債」辯護,曾銘宗主委的魄力和決策力真的沒有話說,值得為他按一個「讚」。

第七、前一陣子還有立法委員提議「三限」,也就是不允許台灣發行「寶島債」的利率比香港發行的「點心債」更低,這些都是瘋狂的行徑,完全不尊重市場的機制,表面上是愛台灣,實則害了台灣。幸好也很多人第一時間跳出來說明這種作為的不當,也證明部分立法委員素質令人不敢恭維。

好時 / 金絲猴
北美最大巧克力製造商好時(HERSHEY'S)集團收購大陸知名民營糖果企業上海金絲猴食品集團80%股份,雙方沒有透露交易金額,明年第2季前有望完成;屆時,大陸高端(高價位)糖果市場幾乎被外資壟斷。

騰訊財經報導,好時收購金絲猴後,在大陸的生產力和銷售團隊將更完整,有助該集團進一步深耕大陸市場。好時總裁兼首席執行長John P. Bilbery說,金絲猴在糖果產品和整體分銷實力強,雙方合作後,好時品牌將更加強大。好時國際總裁Humberto P. Alfonso指出,好時越來越重視大陸市場,金絲猴擅長純糖果和休閒食品,好時主要優勢在巧克力研製,收購金絲猴可彌補好時的不足,加上金絲猴擁有許多好時未開拓的分銷通路,互補性極強。

外資收購大陸糖果企業大都為了完善自身產品供應,2011年雀巢收購大陸徐福記,就是看上徐福記擅長糖果、包裝蛋糕,而雀巢主要專長在烹飪食品、即溶咖啡和奶粉等。好時收購金絲猴背後透露的消息更值得注意,新浪財經報導,大陸糖果人均消費量相較國外市場低,看在巨大的市場規模和潛力下,外資品牌紛紛加碼投資大陸糖果市場,大陸本土糖果品牌則幾乎不是外資的對手,除已被收購的徐福記、金絲猴外,較知名的大白兔和雅克銷售規模和實力皆無法和外資抗衡。

報導說,過去數年好時持續加大在大陸的投資,大陸已成為其業績增長最快的市場。尤其近五年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好時糖果市場占有率,已經從第七位飆升至第三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年前雀巢收購台商徐福記60%的股份,現在Hershey's 又收購上海金絲猴,都是糖果M&A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大陸商務部尚未跳出來反對,可能仍然需要等待商務部的審批。

第三、根據往常慣例,大陸對於行業前五名的廠商,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品牌,被外資收購都具有防備心,這次會不會再出手阻撓,值得關注。‘

第四、徐福記因為是台商,比較沒有關係,但金絲猴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不過兩年前商務部也有批准必勝客收購小肥羊,這是前三名的餐飲連鎖品牌。

第五、這次外資好時異常低調,可以了解為何如此,好時原來市占率只有第七,但這幾年升到第三,比較不清楚的是金絲猴的市場地位,不過雙方的結合一定會打造行業新龍頭。

第六、外資對大陸的內需市場仍然非常看好,一有機會併購,絕對不會放過。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看待陸資 要拋開「戒嚴」心態

看待陸資 要拋開「戒嚴」心態

麥格里基金所持有的台灣寬頻通訊(TBC)以亞洲付費電視信託基金(APTT)形式赴新加坡上市,據聞有37位疑似中國大陸人民,共持有APTT0.06%股權,引起軒然大波,藍綠一致撻伐。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以雙重的標準,審理旺中及TBC案,當然有可議之處,然而社會大眾對架構不了解,也有許多不甚正確的討論,本文著重於對若干觀念的澄清。

第一、直接投資不同於間接投資。直接投資需要經過經濟部投審會核准,間接投資則屬於金管會的職權,但由於APTT是在新加坡上市,所以金管會管不到,無法阻擋陸資購買,但這是否代表NCC有權或應該阻止APTT赴星上市?

間接投資就是透過公開市場,既然上市就是公開交易行為,任何人都能購買,除非市場有設限,比如說台灣股市現在尚未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以外的陸資開放,但陸資可以買如台積電在美上市的美國存託憑證(ADR),也可以透過QDII在市場上購買台積電現股。陸資投資APTT並不代表可以參與經營,就如三安可投資璨圓但無法取得經營權。

第二、外資企業有權以境外架構控股台灣資產,並將其在海外上市。台灣不應限制外資企業境外上市的自由,反而應該好好檢討外資為何不選擇在台灣上市。以中國大陸為例,境內註冊的企業境外上市H股需中國證監會核准,但開曼註冊的企業則無此需要。太多監管等於變相限制外人正常的融資管道,違反自由化、國際化精神,反而會把外資嚇跑。

第三、商業信託(Business Trust)和現股上市不同。商業信託是由新加坡首創,允許有固定收益的資產以信託形式上市,類似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商業信託上市有「信託管理人」,以APTT為例即為麥格里,若想要撤換信託管理人必須有75%以上股東通過,否則無權參與信託管理人任何董事席次,陸資參與經營機率微乎其微, 若有陸資認股,TBC並可要求贖回,這些均和現股買賣有所不同。

第四、私募股權基金不應被汙名化。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不同於著重次級市場短期股票操作的「私募基金」,屬於長期性資本,參與公司經營,協助企業轉型升級。麥格里和凱雷均為私募股權基金,APTT上市即麥格里將其投資長達七年之TBC持股以信託基金形式賣出,乃合理的下車機制。

第五、間接投資媒體不是國安問題。中國大陸官方媒體也有在香港和A股掛牌,台灣人可以自由購買。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屬下的「中國新華電視控股」在香港上市,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去年也在A股上市,股票大漲。只要媒體沒有牽涉到經營層面,應可開放陸資投資。

麥格里選擇赴新加坡上市,想必對台灣的有線電視環境感到灰心,旺中被否決、潛在本地買家均因反壟斷、媒金分離等要求為之卻步,而台灣資本市場也缺乏良好的環境吸引大型外資企業來台上市,海外上市乃不得以之選擇。


中國大陸企業積極海外併購,許多外資企業均變成中資,難道我們要將其逐出台灣,自我邊緣化?面對陸資全球化的布局,台灣不能再用防堵戰略,而應深入了解各個法令層面,開放「投資性」的陸資,但制定原則規範「經營性」資金。陸資同於外資,不宜以有色眼光看待,否則在全球區域合作的趨勢及架構下,台灣只會自縛手腳;陸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恐中及戒嚴心態。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商業周刊專欄:《看見台灣》讓我們認清:台灣人「先求有、再求好」的後果

導演李安最近對台灣電影發表看法:「台灣創作環境自由,人才優秀,但思想怠惰,得多充實,再不加把勁不行了。」
李安也表示,他對台灣電影有兩項期許,一是電影的工業,二是拍片格局。「電影已不是用膠片,而是用數碼,數碼的東西後期製作非常重要;台灣在這方面還沒開始,我希望不要落後別人太多。」
「台灣電影格局小、技術差、氣虛了一點,難成大氣候」,他說格局不是指大場面,而是從「內容的格局」著手,加強劇情推演、結構及對白。台灣電影「儘管抒發情懷很可貴,但就是講不過人家。」
李安講的不只是電影業,台灣所有的產業其實都有類似的問題,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是「短、易、快」,非常淺薄,賺一些機會財,很少人願意去思考、深耕,花時間做一些真正有創意的東西,面向世界。
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分幾大階段,第一是「要素驅動」,也就是依靠天然資源;其次是「效率驅動」,強調成本的節省,台灣過去30年的經濟都建築在這個基礎上;最後是「創新驅動」,即美國經濟現在正在走的路。
台灣的問題是傳統cost-down思維,已根深蒂固於每個人的DNA,我們好像走不出「過去」,又無法跨進「未來」,進退兩難。
台灣其實具備很多成功的條件,但就像李安所說的,沒有用心。以數位製片來說,台灣既有優異的文創人才,又有全世界領先的電子科技產業,照理說應該大有可為,但是就是沒有人想到「跨領域整合」。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大量運用高科技,加上大部分在台灣攝製,所以一般人會以為台灣在技術方面貢獻良多。但李導演已經撕掉台灣自我感覺良好的假面具,台灣不過就是搞一些海浪特殊效果,電影的靈魂後製作大部分是在好萊塢完成的。
這個周末我去看了一部電影《末日列車》(Snowpiecer),是韓國新銳導演奉俊昊拍的,花了4千萬美元,根據法國漫畫改編,有韓國文化部的資金支持,配合許多歐美大卡司,是一部企圖心宏偉、視覺影像驚人的反烏托邦式未來寓言,片中還安插了一個韓國主角,從頭到尾講韓文。
我很確定這樣的電影換成氣虛的台灣一定拍不出來,除非是李安執導。這不只是錢的問題,還包括整合力:外國演員、外國故事(由韓國人改編)、外國及韓國資金。
當然台灣電影只要能夠用心,也一樣能夠感動人,齊柏林的《看見台灣》就是最好的例子,這需要理想、執著與奮不顧身的投入。齊柏林拿媽媽的房子去抵押借了3千萬買攝影器材,又花了3年耗資9千萬才完成這部紀錄片。
《看見台灣》最重要的意義體現在它的英文片名「Taiwan From Above」,也就是從高處暸望台灣,換一個角度看台灣;很多事物我們身在其中,卻不知問題所在,見樹不見林,唯有把視野拉高,才能有大格局。
《看見台灣》究竟看見了什麼?我們對水土環境保護的欠缺?那只是問題的表象,背後真正反映的是政府沒有整體規劃的大願景,以及各部會缺乏彼此間的協調。
簡單的說,台灣欠缺「系統工程」的思維訓練,所以任何大型複雜的專案都很難推動。代工生態讓我們停留在單一層面的環節上,什麼事情都未能了解系統的脈絡,以致無法將設計、規劃與執行整合起來。桃園捷運花了12年尚未完工,由此看來,桃園航空城也會可能成為海市蜃樓,無法脫離紙上談兵的階段。
不管是環境生態、文化創意、經濟或金融,台灣都需要一張完整的藍圖。我們不能再有「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那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昨日做法,遲早會出問題;未來台灣一定要有「頂層設計」的Masterplan,才能追本溯源,徹底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把「Design Thinking」拉高到社會和國家的層次。
我常常思考為何台灣有很多創意和發明家,但能夠轉型成為成功企業的家數那麼少?我覺得問題不是來自資金,政府弄錯了方向,拚命想撒錢給微型企業,真正的問題在於台灣商業化的速度太慢,這又和缺乏系統性思考有關。
想像力沒有什麼了不起,能夠把想像力付諸實現的人才是未來的贏家。如果你有系統性思維,你可以把點連成線,線連成面,而且可以跨入新領域,靠系統型學習超越那些只是純粹有idea的人。
今年財富雜誌「2013年度商業人物」是特斯拉 (Tesla) 電動車的創辦人Elan Musk,他也是火箭公司SpaceX、新能源公司SolarCity和電子支付公司Paypal的創辦人,Bloomberg估計他的身價高達77億美元,因為他把夢想變為現實。
我也有一個夢,我想拍一部「看見台灣II」,齊柏林是從台灣高空看台灣,我要從世界的角度看台灣,讓台灣人民知道我們的定位在哪裡,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我的視野比齊柏林還要高10倍。
齊柏林花了三年的時間,傾家蕩產,我應該可以do it a little bit smarter
假如台灣人民對我們的國際地位和未來有一絲覺醒,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寶島債, 阿里巴巴 海爾, 美時, 開發 萬泰, 阿里巴巴 凱基, 國企改革, 神隆 統一

寶島債, 阿里巴巴  海爾, 美時, 開發  萬泰, 阿里巴巴  凱基, 國企改革, 神隆  統一

寶島債
大陸四大銀行在台灣發行的首檔「寶島債」今天掛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天點名兩家公股銀行,在承銷寶島債期間疑有「惡性競爭」行為,以低價搶寶島債的承銷業務。他以強硬口吻說,若調查屬實,金管會將限制這兩家銀行承銷寶島債。曾銘宗說,兩家公股銀行承銷寶島債時,疑似「惡性競爭殺價」,他已請檢查局了解,若殺價屬實,金管會將取消這兩家銀行辦理寶島債的承銷資格。至於是哪兩家公股銀行惡性競爭,曾銘宗並未透露。但據了解,本次共四家國銀承銷寶島債,分別是中國信託商銀、匯豐銀行、台灣銀行與兆豐銀行;中信銀與匯豐銀都是民營銀行,台銀、兆豐銀是公股銀行。

立法院財委會審查金管會主管的財團法人預算案,大型陸銀爭相來台發寶島債,成為立委關注話題。立委盧秀燕質詢指出,陸銀「寶島債」利率只百分之三、但香港「點心債」利率百分之五,台灣為何比香港低這麼多?曾銘宗說,兩家公股銀行「惡性競爭」行為,除了手續費殺價外,連寶島債的票面利率也殺價,而且「一個比一個低」,恐影響投資人權益。

曾銘宗說,金管會已要求兩家銀行本周內提交報告。由於這兩家銀行之前已有殺價「前科」,他嚴重警告這兩家銀行不要再有「第三次」。台銀和兆豐銀行上月就曾因低價搶聯貸案被金管會要求寫報告、總經理到會說明。

金管會宣布開放陸銀發行寶島債後,中國大陸的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民銀行與中國銀行四家銀行紛紛進場搶發,總計發行七十六億人民幣寶島債,今天同步掛牌,寶島債市場規模因此從卅九億人民幣一舉擴大至百億人民幣以上。資料顯示,兆豐銀承銷的建設銀行寶島債,發行總額廿億人民幣、三年期,票面利率百分之三點二五。台銀承銷的中國銀行寶島債,發行額度廿億人民幣,分為三年期和二年期,三年期利率為百分之三點二五,二年期利率百分之三點一五。四家陸銀此次共發行四檔寶島債,兆豐銀與台銀承銷的這兩檔票面利率最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銀行對台灣發行的寶島債持高度興趣,以致一開放就有四家搶先發行。

第二、台灣的rate一向比香港低,已發行ECB(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為例,台灣的利率就比香港低200-300點。

第三、惡性競爭很難界定,這些都是商業的決定。台灣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金融機構太多,所以消費者有甚多的選擇。

第四、台灣人民幣資金池太大,沒有太多好的回流機制,所以不管是寶島債或T股都會繼續再熱一陣時間。

第五、除了大陸的金融機構以外,台灣也應該對「陸企」開放寶島債。

第六、發行寶島債並不會弱化台灣的戰略地位,反而更有助於台灣成為區域性的金融中心。

第七、台灣的觀念太狹隘,如果是東南亞的企業跑來台灣發寶倒債,債信不一定會比大陸四大銀行好,風險會更高。台灣要做為區域金融中心。

阿里巴巴 / 海爾
當電子商務與實體通路策略聯盟,會產生什麼優勢?大陸知名家電企業海爾電器,9日獲得中國大型網路業阿里巴巴集團入股,投資逾28億港元(下同),共同發展物流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透過兩造的合作,將取得雙贏效果。    在港股上市的海爾電器,在獲阿里巴巴集團的策略性投資消息公布後,昨股價大幅上漲,並創出歷史新高,開盤不久,股價曾竄升至22.35港元、高漲20%,收盤仍大漲13.05%,以21.05港元作收。
     
騰訊財經報導,海爾集團昨宣布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策略合作協議,阿里巴巴對海爾集團子公司海爾電器,進行總金額為28.22億元的投資。其中,對海爾電器旗下日日順物流,投資18.57億元,並設立合資公司。此外,阿里巴巴以認購新股方式,對海爾電器投資9.65億元,取得投資後海爾電器2%股權。   阿里巴巴對海爾電器旗下日日順物流的投資,包括:一、認購日日順物流9.9%股權,金額為5.41億元;二、認購海爾電器發行的可轉換債券,金額為13.16億元,未來可轉換成日日順物流24.1%的股權。
     
基於此次的策略合作聯盟,新設立的日日順物流合資公司及服務網路,將同時全面支援阿里巴巴旗下電子商務網站「天貓」的發展。    市場人士表示,阿里巴巴之所以投資日日順物流,是為協助天貓加重大家電市場,補齊天貓大家電配送在三、四線城市的不足。同時,也是對天貓的競爭對手京東商城發展大家電市場的有力回應。先前京東商城發表家電供應商合作白皮書,計畫到2016年落實1,100億人民幣的家電銷售額。
     
海爾幾年前通路整合,在大陸三、四線城市形成龐大流通網絡。如今「日日順物流」在全中國建立90個區域物流中心,可覆蓋2,800縣及所屬48,000個鎮。在服務團隊方面,輻射3,000多條配送專線、6,000多個服務網點,為「最後一公里」提供配送保障。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物流是電子商務的重大支柱,因此馬雲在離開阿里巴巴之後大力投入物流。

第二、家電是電子商務很大的一塊,因此阿里巴巴選擇和海爾合作。

第三、這是一個兩層式的投資結構,一方面以18.57元投資海爾旗下的日日順物流,另一方面也以投資新股方式投資9.65億元。

第四、比較複雜的是,對日日順物流的投資,又包括直接投資日日順物流9.9%股權以及認購海爾的可交換公司債”13.16億元,未來可轉換成日日順24.1%的股權,所以將來對日日順總持股為34%

第五、海爾和阿里巴巴是相互利用,海爾需要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能力,阿里巴巴需要海爾在三、四線城市龐大流通網路。

美時
美時(1795)發展困難學名藥獲美、日藥廠青睞,預計16日將舉行國際結盟酒會。法人圈表示,此三方結盟可能藉股權合作或合資方式進行,而對象則排除先前鬧的沸沸揚揚的羅氏製藥,可能與目前與日本藥廠合作的抗癌藥TS-1學名藥有關。美時今年以來,一直被盛傳要被羅氏併購,儘管市場解讀機率不高,但該股股性表現卻活絡,成交量能幾乎都是店頭市場的前20名,昨日則因美、日藥廠合作確定,激勵該股以82.3元改寫歷史新天價,成交量11,251張,總市值達61.22億元。專注於開發新劑型新藥505B(2)及高門檻的困難學名藥的美時,與安成、益邦(IMPAX)、台微體、法德藥被列為是國內學名藥五強,目標都鎖定美國、歐洲、日本等法規市場。

生醫業界指出,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近年人力吃緊,待審件的藥證超過3千件,其中更以印度高達七成居冠,由於案件太多,導致送件申請藥證至獲准時間從過去的1年多拉長至32個月。為此,FDA祭出從源頭整頓政策,並且以中國大陸及印度製劑廠開刀,加強對印度藥廠查廠,一旦廠房未過關,即將其已送件等待藥證案源將全部撤銷下,也掀起學名藥廠大洗牌,而台灣製藥廠擁有的PIC/S認證和製藥技術品質,也成為吸引國際藥廠紛紛來台結盟,除了有代工訂單外,合資或入股都會是策略聯盟方式。

另外,全球藥品市場龐大,2013年合計達7,170億美元,其中學名藥約佔10%,約700億美元,主要市場分別是美國、歐洲、日本,而崛起中的大陸醫療消費市場也被認為深具潛力,美時由於台灣唯一一家兼具4大市場的產品註冊並獲核准的公司,且廠房也通過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市場查核,因此,才吸引美、日等藥廠結盟。法人表示,今年8月日本有6家藥廠取得抗癌藥TS-1的學名藥證,其中4家是美時客戶;另外,在美國市場部分,美時也可望在明年第二、第三季取得荷爾蒙、止痛藥及二種劑量抗癲癇藥的藥證。而大陸也與當地代理商合作,已有一產品進軍銷售,年銷售額約3千萬元,這都是激勵美時未來營運看好的主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生技產業有一定實力,而且募資相對容易,將來一定會有很多JVM&A

第二、目前已有台灣生技業彼此併購,也有台灣投資或收購海外公司,但歐美企業併購台灣的例子還相對較少。

第三、台灣學名藥的未來市場在美國、歐洲和日本,要走出去透過併購或合資比較快。

開發 / 萬泰
開發金(2883)併萬泰銀(2837)好事近了!據悉,開發金購併萬泰銀價格已拍定,將比照開發金以高於每股淨值1.5~2倍價格購併凱基證的模式,以換股、現金並行的方式進行,每股收購萬泰銀價格上看17元,總收購成本估約不超過200億元,最快農曆年前定案。據了解,開發金除加速洽談萬泰銀購併價格與交易形式以外,同時已向金管會發出說帖,將以「工銀、商銀」執照並行不超過3年模式,化解雙執照爭議,消滅銀行暫定為萬泰銀,惟銀行品牌名稱還需進一步評估後才對外公開。 

對此,開發金副總張立人以「不便評論」回應,無法向外說明,萬泰針對購併傳聞則不予置評。事實上,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本身也是持股萬泰銀1.5%的大股東,態度甚為關鍵。市場預料,開發金購併萬泰銀若成功,即使搭配現金收購,開發金原始股東股權稀釋比率也將有近1成左右,財政部泛公股對開發金持股不到1.4%也恐再下探,由於持股過低,加上財政部已定調不加碼開發金持股,預料開發金公股董事席次也將在下次董監改選中全面退出,不須再透過協商方式取得席次。

至於公股讓出來的1席董事席次,開發金大股東辜仲http://www.appledaily.com.tw/twfont/16px/inn.gif無意爭取,可望由萬泰銀現任董事長盧正昕接任,盧也有機會同時續任萬泰銀董事長,對於保障萬泰銀既有員工權益、穩定軍心有很大的幫助。 開發金自2009年間旗下工銀持有萬泰銀金融債轉換為股票以後,市場不斷傳出2家公司有可能合併的消息,惟受制於價格談不攏,開發金須在工銀、商業銀行經營執照需要另做取捨等因素考量,成親一度陷入僵局。 

不過,開發金近年來始終不願釋出萬泰銀股權,目前仍持有萬泰銀逾6.57~6.88%股權,擁有1席董事席次,同時是萬泰銀第3大股東,後續整併動作若可以換股方式推動,市場估計資金成本不超過200億元,不影響開發金現金流量。 對國內再起金融整併風潮,交大財金系教授葉銀華昨日在金融研訓院整併研討會上指出,近年來國內金控公司整併中,以證券型、民營化金控動作最積極。他說:「忘掉二次金改吧!造成二次金改的人現在也沒在外面活動了。」希望政府繼續推動金融整併,提升就業市場。 

葉銀華說,元大金、兆豐金、永豐金及2009年宣布收購台証證、2012年凱基證併入的開發金,都是整併成功案例。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昨指出,大銀行的優勢包括存款多、交叉行銷、通路等,雖然銀行大未必好,但是好銀行一定大,建議政府可思考比照「台積電模式」,由政府基金入主公營銀行,由專業經理人經營。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華開發透過併購,漸漸拉開和其它金融機構的距離。

第二、萬泰大股東SAC有財務危機,急於出售,萬泰銀行、開發金已是現有股東,尤其來整併萬泰是很合理的。

第三、中華開發還有工業銀行執照,要再取得商業銀行執照有一定的困難度,除非主管機關給予其特准。

第四、為何證劵型金控對整併其它銀行最積極,因為他們還沒有強大的商業銀行,國泰、富邦這些金控在台灣的布局已告一段落,現在較有興趣的是海外併購,包括東南亞和中國大陸。

第五、金融整併和金融改革是一體的兩面,金改的意義甚至比金融整併更重要,中國大陸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金融改革,值得台灣參考。

阿里巴巴 / 凱基
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集團,跨足金融領域觸角持續擴大,據透露,阿里巴巴集團與台灣開發金控旗下凱基證券,雙方透過管道針對登陸合資券商展開接洽。由於大陸證券市場網路下單占九成,若凱基證可與電商巨人阿里巴巴合資券商,對凱基證乃至母公司開發金控登陸發展,將如虎添翼。

凱基證券發言人、副總經理盛嘉珍對此低調表示,過去開發工銀曾參與阿里巴巴集團的籌資活動,因而有互動,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霸主,對於跨足證券領域的需求,與凱基證登陸合資券商的經營方向,可能不盡相同,凱基證會根據政策對合資券商的期望,規劃適合的策略與締結合資夥伴。

據了解,阿里巴巴集團與凱基證券搭上線,與其投資銀行圈的共通人脈有關。過去阿里巴巴集團曾在香港上市,並透過投行引進國際策略夥伴,之後私有化自香港下市,最近又規劃重新上市,而開發金在直接投資與企金業務上,與投行圈也常有互動,因此在兩岸金證會與服務貿易協議簽訂,確定大陸對台資券商開放合資全牌照券商後,阿里巴巴、凱基證雙方也展開接觸。

資料顯示,去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與天貓,營收甚至超越美國的亞馬遜與eBay,經濟學人今年3月還曾以「世界最偉大的『集市』」為題,報導阿里巴巴境外上市規劃與營運概況等。阿里巴巴集團另一受關注的焦點是,跨足金融業並持續突破大陸金融法令限制,以創新的作為創造亮麗成績,阿里巴巴之前透過旗下餘額寶銷售天弘的貨幣型基金,結果暴衝到人民幣500億元以上,躍升大陸規模最大公募基金。

券商表示,大陸幅員遼闊,證券市場原本就是網路下單、電子交易天下,大陸券商也沒有台灣所謂的「營業員」,證券商經紀業務做大,關鍵不在實體通路,而在網路,與已有廣大客群基礎的電商業者強強聯手,有助登陸合資券商提早獲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那真的是超級大利多。

第二、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合作,一下子就創造了中國大陸最大的公募基金。

第三、大陸早已開始走向網路經濟發展,所以網路下單不足為奇,現在還有網路銀行、網路保險,台灣在這方面遙遙落後。

第四、台灣劵商跨入中國市場,一定要有新思維,很高興看到凱基決定走不一樣的路,台商只有朝創新轉型才有希望。

國企改革
大陸三中全會亮出「反壟斷」利劍,直指國企改革,弊案連連的中石油首當其衝成為改革箭靶。大陸國家發改委10日召開油氣改革檢討,釋出「石油業革命已被提上了日程表」的民營化訊號,估計年後,中石油將「一分為四」,分割出勘探、管線、冶煉和銷售4個衍生公司,打破一條龍市場壟斷的產業鏈。大陸啟動國企改革,聲聲催;台灣也不遑多讓,只是「國營事業民營化」喊了20幾年,至今依然牛步化。

台灣國企改革,最早在1989年行政院就成立跨部會民營化推動小組,第一波民營化釋股僅中鋼、中工、陽明海運等少數幾家。1996年召開國家發展會議,發出通牒,要所有各級國營事業在5年內完成民營化,否則「撤換事業負責人,並議處主管機關!」,展現改革決心,但說歸說,做歸做,前陣子油電雙漲,再度凸顯,喊了多年的國營事業改革,原來還在原地踏步,甚至沉痾更甚以前。

反觀大陸,11月三中文件才提出國企改革,大陸國家發改委10日就召開油氣改革檢討,並將大陸「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列在第一波,其中,「三桶油」中「最大桶」的中石油,決議採資產分割(Spin Off,大陸稱為分拆)。
其實,大陸對石油業「動刀」改革不是頭一遭,早在1998年大慶石化就在改革大旗下被併給中石化,但後來油價上漲煉廠負債累累,於是又重組,回到改革前的原點。也因此,對這次國企改革,觀望者也不在少數。

根據大陸三中全會提出國企改革,不僅國企一把手可望向外延攬,更考慮仿新加坡淡馬錫公司方式,只控股,但公司治理,回歸市場化,並開放石油、電信等壟斷領域予民資。三中全會揚起了國企改革的大旗,中石油改革能不能打響第一炮?儘管大陸中央信誓旦旦,但市場人士話說得保留「改得不好,再改回來就可以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宣稱積極進行國企改革,以「市場化」為最高指導原則,但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還在原地踏步。

第二、台灣應該藉由民營化釋股來加速帶動國企的改革,還有些人批評這是「拍賣祖產」,可見思想之封閉與迂腐。

第三、台灣的民營化開始得很早,早自1989年,我早年還是年輕的banker時幫經濟部國營事業管理委員會做過好幾份研究,但到現在都沒有行動,早期至少還有釋股案,但現在已停擺了。

第四、我們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認為中油、台電屬於和國計民生相關的企業,所以絕對不可以去改革他們,看看今天中油、台電經營績效不彰,但是管理者仍坐領高薪,說明管理有很大的問題,沒有落實公司治理是關鍵。

第五、幾年前台船成功地民營化,說明只要用心去做,還是可以成功,就看施政者的決心。

第六、馬英九要負很大的責任,沒有把公股民營化放在agenda上,以致台灣到現在還有那麼多銀行,現在才開始打造「亞洲的星展銀行」,更嚴重的這種不做為的心態傳染到經濟部,政府根本就沒有編到任何公營事業民營化的預算。

神隆 / 統一
國際抗癌原料藥龍頭神隆,常熟廠第二期12日舉行落成典禮,並與常熟經濟開發區簽約,預計取得百畝土地,宣布擴大常熟廠第三期製劑(針劑)廠規模,廠區面積將倍增,攜手統一繼續投資超過20億元,將進入以羅智先、馬海怡為首的「羅馬時代」。神隆常熟董事長暨台灣神隆創辦人馬海怡,神隆大股東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高秀玲夫婦,以及統一星巴克董事長林蒼生,共同出席,這也是羅智先接手統一企業董事長後,首次偕同妻子在公開場合露面。
海怡表示,中國大陸預估2015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藥品市場,神隆於2009年選定江蘇省常熟經濟開發區積極卡位,歷經四年、投入5,000萬美元,二期廠終告落成,未來產能擴大後,訂單胃納量將不是問題。馬海怡並與常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范建青,共同簽署40畝土地取得合約,未來將繼續取得68畝土地,作為三期製劑廠的建構用地,投資額度將繼續加碼到1.15億美元(約新台幣34億元),未來神隆在常熟將繼續投入6,8007,000萬美元。

統一企業持有神隆37.94%股權,加上關係企業共持有逾六成股權,另外,泛官股包括國發基金持有13.85%,台糖持有5%以下。羅智先表示,他看好神隆在醫藥領域的專業與經驗,未來將繼續和神隆深度合作;對於下一步神隆常熟廠第三期建構抗癌針劑廠,羅智先說:「照著神隆的規劃,一定加碼投資。」業界指出,羅智先承諾加碼,雙方將攜手進入以羅智先、馬海怡為首的「羅馬時代」,打造更大的「一條龍」生技旗艦。

神隆表示,常熟廠目前共有四條生產線及二座潔淨區開始投料生產,今年已取得江蘇省藥監局四張「藥品生產許可證」,其中三張是抗癌原料藥,另外一張是抗肝炎病毒藥。統一攜手神隆,將跨入老齡化醫療。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昨(12)日表示,將借重神隆在醫藥領域的經驗與專業,共同跨入老齡化醫療商機,搶攻全球銀髮族、老齡化市場。

羅智先表示,集團看重銀髮商機,內部已組團隊鎖定「銀髮族」方面的食品、消費保健品等項目,進行研究開發,未來統一將繼續加碼和神隆合作,並借重神隆的專業,雙方一定是當然的合作夥伴。統一將跨入銀髮醫療,羅智先表示,過去「統一藥品」主要經營「消費藥品」,屬民生保健產品,和真正「處方級」藥品,定位有很大差別,未來統一若跨入此新領域,將仰賴神隆專業。神隆為統一「開了很多道門」,將多元化合作。

神隆內部透露,雙方目前對於這個領域的合作,已有高度共識,初步透過團隊合作方式,開始規劃部分銀髮族醫療產品進行開發。此外,羅智先也多次與神隆方面接觸,並且向神隆取經,如何透過醫藥等級管理,提升內部食品安全管理。據悉,神隆常熟廠落成典禮後,昨日常熟市委常委書記桑五官與羅智先、神隆創辦人馬海怡私下談話時,桑五官說常熟未來將發展養生村,羅智先也在第一時間表示,統一企業對發展銀髮醫療、食品等,有高度興趣。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羅智先接班以後,統一顯然開始走不一樣的路。

第二、統一投資了神隆很多年,也賠了很多年,上市後有一陣子也曾經想將神隆持股處分掉,沒想到現在居然逆勢加碼投資。

第三、統一和神隆攜手合作開發老齡化醫療商機是很好的策略,神隆有專業,統一有品牌、市場、資金以及中間的通路,雙方是win-win的結合。


第四、台灣需要有更多類似的異業結盟,傳產大企業和新興企業在中國大陸或某個新興領域合作,優勢互補,這肯定比什麼都自己做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