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台灣?白領階級可能大失業,按摩師賺得甚至比上班族多!
星期六上午,我到信義區一家新開的購物商場閒逛,自從開幕後我還未去過。
走到餐廳的樓層,時間只有十一點半,我想乾脆先找個地方吃飯,看有沒有什麼好餐廳,雖然我一點都不餓,但可以坐下來讀書報。
接著amazing的事發生了,我發現幾乎每一家餐廳都坐了一半以上的人,有些甚至已坐滿,人群開始排隊。
我原來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歇腳,應該沒什麼人,但看來完全不現實,找座位還要搶。
台灣人喜歡美食,但這反映的不僅是飲食,還有消費,坦白說我看不出經濟有什麼問題。
過去幾個月,台北市至少開了五家頂級牛排館,我去其中一、二家吃過,每個人平均消費在2,000~3,000元之間,生意好的不得了,一定要預先訂位。
看著報紙的標題,對照身旁的人潮,我陷入長長的思考,據報導,台灣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慘況。
「財政部公布2015年12月出口220.6億美元,再創五年多來新低,衰退13.9%,2015全年出口減少10.6%。去年出口連11月收黑,創金融海嘯以來最長衰退紀錄,若上半年出口持續收黑,將破海嘯紀錄。」
這絕對是真實的,許多科技大廠都在放無薪假,電子股上市公司市值大幅滑落,甚至吸引了大陸買家來台灣撿便宜。
電視上,候選人聲嘶力竭批評政府政策不當,房市和股市雙跌,台灣經濟奄奄一息。
但在同時,台北市卻連續有幾家頂級國際觀光飯店開幕,其中一家一個晚上房價高達1萬4千元,打破先前紀錄。
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矛盾時代,沒有人知道原因,也沒有對策。
經濟的發展由三個要素所構成:出口、投資和消費。 台灣出口不振造成許多上市公司業績衰退,照理說消費應會受到影響,但表面看不出來,難道這是社會結構問題?
有一點我很確定:大部份本地企業家不想作長期投資,外國人也不想來台投資,陸資則被我們擋在外面。作為一個投資銀行家,在這方面我有很清楚的觀察。
台灣企業不是沒有錢,事實上錢多得淹腳目,但為什麼不願投資?最近我在電視上看到商業總會理事長的訪問,他表示社會仇富反商情結高漲,讓企業沒有信心。
另外一個原因是不知道要投資什麼。台灣產業轉型太慢,政府又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產業政策,這從上周Las Vegas 2016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即可知。
今年CES的主軸是智慧車聯網、智慧家庭、無人機和虛擬實境(VR),除了宏達電沾到了VR的邊,其他都沒有台灣的份。
中國製造已成為CES的主角,今年CES參展廠商4,000多家,其中有1/3來自中國大陸。當我們還在為「紅色供應鏈」爭論不休,大陸早已搶先跨足明日科技和世界品牌。
從各種訊號來解讀,台灣經濟沒有大前景,只有小格局,服務業算是典型代表。
投資20億元是高門檻,只有少數人玩得起,但吃一頓2,000元的飯,雖然不便宜,很多人都能負擔,有一種人人平等的感覺。事實上我還不如他們,因為我不願意排隊,也不會網路訂位。
很悲哀,這反映了台灣經濟的未來。想要擁抱明日的尖端科技,請到中國大陸去;還想搞製造,請往東南亞跑;台灣剩下的就是充滿小資情懷的服務,當然這也代表人的價值。
經濟學家柯文在他的書《再見,平庸時代》(Average Is Over)中,生動描述了這個情景。他認為未來社會頂層是超級生產者,他們懂得運用最新科技帶動創新、提高價值。
在這群人之下,會有一小群各類服務提供者,包括按摩師、訓練師和家教等,他們可以用精緻的服務,收取較高的費用,但再一層的低技能服務業如餐飲和保全,很多工作將被移除。
台灣的未來,主要是為其它經濟體如日本和中國大陸的旅客服務,台灣價值在柯文的書中有提到,那就是比較「盡責」,不易被機器取代。在人力缺乏時代,人力服務有可能越來越值錢。
周末看了一本書,叫做《被科技威脅的未來》(Rise of the Robots),精闢地分析了科技對未來工作的影響:多數美國人薪資停滯不升,所得分配不均愈趨嚴重,新鮮人收入降低、失業率增加。換言之,我們面臨的是世界共通問題。
書中提到,經濟衰退期間中產階級工作(如銷售和行政)大量流失,經濟復甦後創造的多半是低薪服務業工作,例如零售和餐飲業,以及多數勞工無法勝任的高技能工作,這叫做「就業市場兩極化」。
簡單的白領工作將被機器取代,衝擊剛入社會的年輕人,結果是高學低就,很多大學生不得不到咖啡廳工作。
我不禁想起小說家廖輝英的「油麻菜籽」,這好像台灣人的宿命,只能逆來順受,努力在艱苦的環境裡活下去。
蔡英文將「就業」作為其三大政策訴求之一,但這不是國民黨的錯,不是中國的錯,也不是任何人能輕易解決的問題。
面對未來挑戰,我們對問題的本質需要有更深刻的反省,不要期待政客能為你做什麼事。
原來,台灣需要翻轉的不是政黨,而是你與我,我們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