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8創會理事長的話
紫光, 蘑菇街, 中國化工, 南亞科, 全球IPO, Shire, 東莞興昂, 萬達, 三星, F-矽力, 海爾 奇異家電
紫光
受陸股重挫等因素影響,近期氣焰高張、積極插旗台灣半導體業的清華紫光旗下上市公司紫光股份,今年來股價已暴跌逾34%。《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稱,再繼續跌下去,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的霸氣肯定會收斂,甚至能減輕台灣電子股的壓力。
陸股昨(11)日持續重挫,但紫光股份跌幅更重,終場以10%跌停作收。2015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紫光股份股價還有人民幣104.80元,但昨天已經來到68.67元。
今年以來短短六個交易日,紫光股份股價就重挫34.5%,總市值也一下子蒸發了人民幣146億元(約新台幣730億元),本益比則從169倍直直滑落到約93倍。
謝金河昨天在臉書上打趣形容,「紫光股價也被『熔斷』了!」他指出,「這次股災,也挫傷了原來說話大聲、銳不可擋的上市公司銳氣,最具代表性的是紫光股份。」他認為,紫光股價被「熔斷」,若再繼續跌下去,「紫光董事長趙偉國的霸氣肯定會收斂!」謝金河還大膽推論,也許大陸股市大跌,「可以減輕台灣電子股的壓力!」
根據證券時報網指出,除昨日發布的總裁齊聯辭職外,公司近日並未發布任何可能導致股價暴跌的訊息。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早前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曾批評在台灣掀起「紫光旋風」的趙偉國,「只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
謝金河昨天在臉書還舉日月光負責電子設計製造(DMS)的大陸子公司、在A股掛牌的環旭電子為例,同期其股價跌到人民幣10.58元,市值也剩人民幣230.18億元,本益比來到34.6倍。
謝金河評論稱,大陸經濟一向穩定、中央有十足掌控力,這回卻東施效顰,胡亂抄襲暫停機制,如今股匯市雙跌,最傷的將是中央政府的領導威信受挫。
我們的看法:
第一、郭台銘董事長說的沒錯,趙偉國基本上只是炒股。
第二、但紫光炒股投資的策略是對的,台股性價比好,價格太便宜,長期投資不吃虧,連日月
光都看得出來台股的價值,才會併購矽品。
第三、台灣應該歡迎陸資和外資投資台股,但不要和炒股連想在一起,相信整體市場價值會有
所提高。
第四、紫光併歐美公司不如併台灣,因為價格高,而且影響力較低,例如紫光花了34億美元投資威騰(Western Digital),只取得15%股權和一席董事。
第五、陸企是台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夥伴,這是陸資最大的價值。
蘑菇街
大陸女性電商網站蘑菇街CEO陳琪昨(11)日與競爭對手美麗說CEO徐易容,分別在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郵件中證實,蘑菇街和美麗說將合併成為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的整體業務估值近30億美元(新台幣1,008億元),這也是大陸科技初創公司進行的一系列合併交易中的最新一例。
蘑菇街與美麗說都是大陸知名的女性購物及社交平台網站,主攻女性時尚產品,而美麗說的背後股東是騰訊。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一位美麗說內部人士表示,員工們對於這項合併並不意外,經過了之前的合併傳言,「大家基本上都已經心知肚明」,但在正式公布之後,仍感到「洩氣」。
雙方交易將以完全換股的方式完成,蘑菇街和美麗說按2比1對價,騰訊作為美麗說現有股東,將對合併後的新公司追加投資。
兩家公司曾經歷從依賴淘寶的導購網站,向垂直細分的時尚電商轉型,之後都為獨立IPO進行了不少努力,但最終不得不走向合併的結局。
澎派新聞報導,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表示,隨著線上的流量紅利式微,加上跨境電商的衝擊,定位類似的平台必須抱團取暖。
他認為,蘑菇街、美麗說不僅面臨著穿衣助手、小紅書、蜜芽寶貝等女性垂直電商的競爭,同時也面臨天貓、京東等第一陣營的衝擊,尤其今年來淘寶對網紅(網路紅人)經濟的扶持,眾多海外電商開通了直郵中國業務,使得美麗說、蘑菇街更難突圍。
陳琪在郵件中表示,合併後,雙方可以避免掉很多無效競爭,節省大量成本;「新公司在2015年的合併銷售額已近200億元(新台幣1,000億元),保持過去的增長,就能使我們一舉甩開其它意圖跟隨我們的競爭對手。」
與之前滴滴快的、58趕集、美團點評在合併之初採取的聯席CEO制度不同的是,郵件中明確表示,蘑菇街CEO陳琪將出任新公司CEO一職,美麗說CEO徐易容會全力支持陳琪,但並未交代徐易容的未來動向。
在新公司內,蘑菇街與美麗說兩大品牌將保持獨立運作,原有的管理層和組織架構也將基本保持不變。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中國大陸電商網站紛紛合併,而且都是龍頭彼此間的整併。
第二、由於「互聯網+」,大陸正在快速邁向O2O的時代,傳統經濟和虛擬整合,徹底改變商
業型態。
第三、台灣電商已經失去布局中國大陸市場的最佳時機,未來連被併購價值都存疑。
第四、台灣能夠做的只有改變銷售產品策略,未來多多利用中國大陸的跨境電商平台,到中國打世界盃。
中國化工
中國國企海外收購再添一樁。華爾街日報報導,由中國化工集團領軍的一個投資集團,同意包括債務在內共計斥資9.25億歐元(約10億美元),收購德國塑料設備生產商KraussMaffei
Group,該筆交易可望創下中國投資者對德國公司的最大規模收購。
中國化工集團近年來積極進行海外收購。去年,該公司宣布斥資約77億美元收購義大利輪胎生產商倍耐力(Pirelli & C.
SpA)的交易,目前該筆交易正等待股東的批准以獲最終確認。
報導引用供應商Dealogic數據指出,中國化工集團收購KraussMaffei的交易將是中國投資者對德國公司最大規模的收購。在此之前,最大宗的交易是2012年中國建築設備公司三一重工斥資6.94億美元收購德國高科技混擬土泵生產商Putzmeister
Holding交易。
私募股權公司漢德資本(AGIC Capital)的公告顯示,收購KraussMaffei的投資者還包括漢德和中國國家基金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KraussMaffei此前為加拿大私募股權公司Onex Corp.在2012年以5.68億歐元購得。
報導指出,這筆收購是漢德的首項投資。漢德是由前德意志銀行的銀行家蔡洪平新成立的一支私募股權基金。該基金籌資10億美元用於收購德語系國家的企業,目的是透過與中國本土公司進行技術合作,來擴大這些企業的中國業務。
漢德德國主管Wolfgang Seibold表示,KraussMaffei對碳纖維等新材料的開發,將受益於中國朝高端製造業發展的產業升級目標。
根據KraussMaffei的官方網站指出,KraussMaffei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1838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塑料機械廠,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目前是全球領先的塑料和橡膠生產、加工機械設備生產商。
KraussMaffei旗下有3大品牌,包括KraussMaffei、KraussMaffeiBerstorff和Netstal,員工總數約4,000人,該公司在2011/12年的財政年度中的年營業額約為10億歐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引人注目,因為對象是德國公司,技術領先世界。
第二、蔡洪平先生是中國大陸最成功的投資銀行家,曾擔任德意志銀行亞太區主席,他一向推
崇德國技術水平,退休後成立中德基金。
第三、這個案子是PE+策略投資人聯手合作投資模式。
第四、化工是傳統行業,但是全球由於Dow陶氏化學超大型合併案,這個行業也會進一步整合。
南亞科
台塑集團旗下DRAM廠南亞科(2408)辦理3.2億股現金增資(每股36.5元發行),可望籌得116.8億元資金,現增案已在8日結束原股東繳款期,台塑集團四大公司為引進策略夥伴而未認購,因此約77.18億元放棄認購金額將在本月11~13日洽特定人認購,包括金士頓、威剛(3260)、及壽險法人等認購踴躍。
由於南亞科將投資美光私募股成為美光最大單一股東,如今又引入金士頓及威剛等模組大廠成為股東,引入福懋科及華東等封測廠建立完整供應鏈,泛美光聯盟已成型。
南亞科現增案的原股東繳款期已經結束,台塑集團四大公司放棄認購,由於四大公司合計占南亞科持股約82.6%,等於放棄認購金額約為77.18億元,將轉為洽特定人認購。由於此部分金額將以洽產業供應鏈長期合作夥伴及國內壽險公司等長期穩定資金認購為優先,目前認購情形踴躍,現增案將可超額認購順利完成,現增案完成後,台塑集團仍持有南亞科逾75%股權。
在國內壽險公司認購方面,日前中國信託人壽已公告擬認購5億元,國泰人壽擬認購25億元,三商美邦人壽則擬參與12億元,三家壽險業者合計擬參與現增案共達42億元。據了解中華郵政對於參與南亞科現增案亦表達高度興趣,希望認購金額應不少於三商美邦人壽,正在與南亞科洽談實際認購金額。
著眼於DRAM價格已有落底逐步上升趨勢,南亞科未來營運可期,據了解,本次南亞科現增案引進策略夥伴高達四大公司未認購部分的7成,財務投資人認購情形亦非常踴躍,可分配額度比率預計約僅4成。法人認為,無法參與此次認購投資人可望成南亞科未來潛在買盤。
在供應鏈長期合作夥伴部份,金士頓、威剛、福懋科等公司於昨(11)日特定人認購第一天已繳款,金士頓認購約8,219萬股,總金額逾30億元,占台塑集團四大公司放棄認購總金額的40%。另外,威剛認購2,480萬股共約9億元,福懋科認購約5億元,華東近期將認購約2.4億元。
法人表示,美光全面收購華亞科股權,南亞科出售華亞科股份取得約476億元資金,預計實現獲利可貢獻每股淨利達 7.2元,以目前股價與去年前三季獲利每股6.3元估算,南亞科本益比僅為5倍左右。另外,南亞科將以不超過315億元金額投資美光私募股,可望成美光第一大股東,以目前股價估算,持股逾6.5%,戰略地位不言可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塑集團為引進策略夥伴放棄現金增資認購是正確的策略,未來是一個策略聯盟的時
代。
第二、華亞科技被美光收購,南亞科換股到美光,創造了一個新的格局,雙方可以配合打世界
盃,進行全球資源整合。
第三、目前還看不出來美光的真實意向,未來究竟是否會讓紫光入股,形成中台美三方策略聯
盟?有很多未知數。
第四、這次資產重組樹立了一個新模式,未來台灣廠商全球布局一定要有多平台策略,不管是
「中台平台」或「台美平台」,並不是為了套利,而是為了資源整合。
第五、台灣基於政治、政府效能和經濟因素,絕對不適合作為資源整合平台。
全球IPO
去(2015)年景氣欠佳,全球IPO籌資總額1,955億美元,交易件數1,218件,均較前(2014)年分別下滑25%及2%。但兩岸三地的大中華區表現相對出色,全年共372件IPO交易,共籌資603億美元,成為全球IPO的主導市場,其中香港件數和金額都創新高,表現亮眼。
根據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的最新報告指出,去年中國A股市場共219件IPO交易(首次公開募股、發行),籌資額達人民幣1,586億元,交易件數年增75%,籌資額年成長102%。
去年香港市場共121件IPO交易,創歷史新高,年增率11%;籌資額2,614億港元,為5年來新高,比前年成長12%,再次成為全球IPO市場籌資冠軍。去年台灣上市籌資額新台幣180.58億元,上櫃籌資額新台幣193.64億元,分較2014年同期增加44%、102%。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營運長張嵐菁指出,中國大陸市場去年7月初出現大幅波動,使得中國證監會再度暫停IPO,不過11月市場回穩後重啟新股發行,A股市場重回市場化改革軌道,並有逐步實現註冊制的可能。
去年香港市場表現搶眼,張嵐菁分析指出,主要與中國大陸大型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香港前十大IPO中,非商業銀行類就占據半片江山,籌資額占其前十大IPO籌資額逾6成。
她指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港交所對分配上市公司資產作出相關規定,去年12月下旬,港交所又進一步規定資產過半為現金的企業將被停牌,並將復牌申請視為新上市申請。
這代表港交所將全面收緊對「借殼上市」行為監管,對疑似「借殼」的公司上市審查將更加嚴格。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重登全球IPO市場第一名,意義重大,肯定了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台灣的IPO規模和中、港市場比較起來,實在小得可憐。
第三、A股市場大輻成長,要不是去年年中A股崩盤,IPO規模甚至有可能超越港股。
第四、未來台灣企業需要有新的長期發展策略,為了全球布局、策略聯盟和實現股東價值,應
該打造台灣以外的營運平台,並且考慮在海外特別是中國大陸上市。
第五、中國大陸想上市的企業太多,因此還是有企業願意在香港借殼上市,但近期香港港交所
收緊「借殼上市」法規,有一定程度影響,這對台灣資本市場而言是好事。
Shire
製藥業整併潮方興未艾,愛爾蘭藥廠Shire11日宣布,經過六個月洽談後,同意斥資320億美元收購美國藥廠Baxalta,躍居全球罕見疾病用藥最大藥廠,最快今年中完成併購案。
根據雙方協議,Baxalta股東每股將收到現金18美元與Shire 0.1482單位美國存託憑證(ADR)。根據Shire 8日ADR收盤價,這樁併購案代表Baxalta每股值45.57美元。相較於Baxalta去年8月3日股價(Shire向Baxalta開價前一天),迎娶金額約溢價37.5%。Baxalta股東將持有合併公司34%的股權,Baxalta董事長霍克邁爾接任新公司副董事長,Baxalta並可再獲得兩個董事會席次。
市調機構EvaluatePharma的數據指出,以營收論,合併後新公司將成為全球第19大製藥廠,超越Celgene、百健(Biogen)等製藥大廠。Shire說,合併公司2020年前營收上看200億美元。Shire並預估前三年可省下5億美元以上的成本。Shire 11日盤中股價勁漲2.9%。
Shire去年7月提議以換股方式併購Baxalta,當時開出價碼是Baxalta每股值45.23美元,但Baxalta拒絕這項價值300億美元的敵意併購。
近來Baxalta才剛從母公司百特(Baxter
International)分拆出來,如今變成以現金與換股方式推動收購案,可能影響Baxalta的免稅資格。美國法律規定,免稅分拆不能變成向股東分派現金的手段。不過,Shire強調,經過稅捐審慎審查後,研判收購方式仍可讓Baxalta維持免稅地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醫藥行業的大整併延續去年熱潮,腳步仍未停止。
第二、去年是前十大業者的整併,今年延續到二軍,醫藥業10-20名之間開始整合。
第三、台灣生技規模普遍太小,只能打台灣盃,連前進中國大陸市場都有困難。
第四、兩岸的生技醫藥產業應該合作,但民進黨上台後,基於意識型態,有一定程度困難。
東莞興昂
廣東東莞設廠的台資企業東莞興昂鞋業,近年受到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衰退,以及人事成本高漲、訂單減少等因素衝擊,稍早宣布停產,其生產設備將轉進東南亞,設法再造第二春。
據了解,東莞興昂是台資企業興昂國際公司的子公司,而興昂國際2007年在香港上市,股票名稱為「九興控股」,目前是全球10大鞋業製造商之一。東莞興昂是興昂國際的女鞋事業部,為國際知名品牌NIKE、PRADA及ROCKPORT的代工廠。東莞是興昂國際在全球核心生產基地,興昂國際在東莞有興昂、興雄、興鵬3大鞋廠。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今年1月11日,東莞興昂鞋業公告指出,東莞興昂在大家的努力下歷經風雨走過了13年,如今受經濟情勢影響,公司客戶訂單嚴重萎縮,後續經營難以繼續,公司不得不做出結束東莞興昂的全部生產、實施經濟裁員的決定。
公司還表示,自公告日起,東莞興昂進入結束生產前的留守期,公司將在2016年2月10日正式結束生產經營活動。
興昂國際人力資源部主管鍾偉傑表示,東莞興昂是所有生產單位關閉,但仍保留研發、行政等部門,裁員涉及員工1,900多人,停下的產能將往東南亞國家轉移,原因則是人事成本大幅提高。
鍾偉傑指出,近2、3年來,東莞興昂人事成本年增15%左右,人事成本的增加直接影響到公司訂單量。去年東莞興昂稅後盈餘大幅下滑,衰退幅度超過50%。
據了解,興昂國際(九興控股)近3年的稅後盈餘依次為,2013年淨利1.23億美元,2014年淨利1.21億美元,2015半年報淨利則為5,401.8萬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興昂國際於1982年創建;1990年到東莞長安設立第1家分廠;截至2013年,興昂國際有員工7萬餘人,在全球有分廠60餘家。除了代工世界品牌,興昂國際也推出STEL LA LUNA等自有品牌,在中國大陸有500餘家銷售門市。
九興控股昨(12)日港股市場逆勢收紅,股價上漲0.1港元,漲幅0.53%,收盤價19.02港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興昂是東莞台商代表性企業,和裕元一樣,都有在香港上市。
第二、興昂主要幫高級品牌代工,屬於高檔產品製造商,但中國大陸人口紅利不再,終於吹
響熄燈號。
第三、興昂往東南亞遷移,說明台商的南進策略主要是低成本策略,複製台商20年前在大
陸所做的事,這不是一個上進策略。
第四、興昂近三年的獲利分別為1.23億、1.21億、5,401萬美元,反映中國製造業的艱難困境,
以及台商所面臨的挑戰。
第五、台商向新產業轉型不夠快,光走上內需消費僅是其中一部分,還需有新產業成長引擎配搭。
萬達
大陸萬達集團昨(12)日宣布,以不超過35億美元(新台幣約1176.6億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這也是至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最大一件文化類併購案。
傳奇影業是美國好萊塢著名影視製作企業,出品包括「蝙蝠俠」系列、「侏羅紀世界」、「酷斯拉」、「全面啟動」等大片,全球累計獲得超過120億美元的票房,2016年還將在全球推出根據人氣遊戲改編的「魔獸」以及投資最大的中美合拍片「長城」。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昨日在北京與美國傳奇影業簽約宣布併購案,他在致詞中指出,萬達將在今年或者更快,就要啟動電影製作、發行領域的資本化動作,或者說叫IPO,傳奇影業這個時候加入,是為萬達的財富故事增加分量。
大陸商業資訊網站虎嘯網分析,萬達的資本布局,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土豪併購,而是意在聯動旅遊業、進軍上游電影製作。
以這次併購傳奇影業為例,除了增加電影業的影響力,也可以助萬達的旅遊業一臂之力,由於王健林對於文化產業結合旅遊產業的布局早有先例,萬達的體育布局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萬達將開始進行電影製作、發行的資本化動作,在上游的影視製作上加入更大心血,而傳奇影業將大有幫助。
我們的看法:
第一、萬達這幾年海外併購的腳步都是破天荒的,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二、和復星集團及阿里巴巴比較起來,萬達的併購更為成功,三年前收購美國第二大影城
AMG就是一例。
第三、萬達成功地將自己從一個商業房地產開發集團,轉型成為涵蓋娛樂、零售、影視的綜合
集團,而且所有的「內容」(content)都能為其房地產加分。
第四、電影一向被美國好萊塢所壟斷,但是中國大陸挾龐大市場資源,現在積極往上游電影製
作整合。
第五、中國大陸另外一個優勢是擁有成熟的電子商務市場以及互聯網三巨頭BAT,美國只有
Amazon,大陸包括萬達、樂視都想切入這個市場,焉能不成功?
三星
日本面板大廠夏普(SHARP)待嫁,可能掀起一場台韓搶親大戰,《日本經濟新聞》(日經)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指出,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向夏普開條件,只要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退出堺顯示器公司(SDP)股份,就願意參股目前由夏普與鴻海合資的SDP面板10代廠。
對此鴻海昨天表示,不評論任何市場傳言。市場法人則認為,這可能是日本銀行團故意放話,藉此拉抬夏普身價。
市場研究機構IHS DisplaySearch推估,現在夏普最可能的做法,是將面板事業切成兩塊,中小面板事業的可能買家是鴻海、JDI(日本顯示器公司)加上INCJ的日本官方資金,電視面板事業的可能買家則是鴻海與三星電子。至於台日合資的面板10代廠SDP,IHS估計夏普可能完全賣給鴻海。
SDP最大股東是夏普與鴻海,各持股37.6%,但SDP生產大尺寸電視面板的頭號客戶是三星電子,三星也在2013年搶在鴻海前入股夏普,成第8大股東,目前持股比例降至2.1%。若《日經》消息屬實,意味三星可能不只想掌握夏普SDP的大尺寸電視面板技術,還想吃下夏普其他面板事業,以提升在全球面板市場的優勢,同時鞏固iPhone 7面板訂單,防範鴻海搶單。
郭台銘早在2010年就與三星在面板戰場結下樑子,因旗下奇美電遭三星密告,被歐盟處高額罰金,郭董痛罵三星是「抓耙子」,戰線延伸至夏普及SDP。
繼入股SDP,郭董有意進一步入主夏普總公司,去年底曾高調宣示,若鴻海入主夏普,2年可做到收支平衡,第3年就開始賺錢。去年聖誕節當天,日本共同社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鴻海出價3000億日圓(856億元台幣)要入主夏普,條件之一是夏普社長高橋興三等現有管理層要下台,後續加碼出價傳言不斷。
去年12月日本媒體曾報導,由於夏普財務黑洞愈來愈大,因此有意出脫SDP所有股份換取資金,鴻海也想提高SDP持股比例過半,甚至吃下100%股份,因此雙方已在洽談中。
市場人士觀察,2012年鴻海入股SDP,就是看上夏普的IGZO(氧化銦鎵鋅)技術,因為這是少數能媲美三星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的面板技術。
若鴻海完全吃下SDP,就能迅速拉近與三星面板差距,甚至有助爭取iPhone 7面板訂單。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連三星都想介入夏普股權之爭,說明夏普的技術先進,以及面板市場的重要性。
第二、鴻海將面臨龐大競爭,主要是來自日本國發基金INCJ。
第三、郭台銘兩年前斤斤計較價格,得罪了夏普,這次終於覺悟,據說加碼至7,000億日圓,
志在必得。
第四、台灣面板業現在還不覺悟整合,未來會死得很慘。
F- 矽力
類比IC設計廠F-矽力(6415)兩星期前甫宣布收購美國美信(Maxim)的智慧電表與能源監控業務部門,不到一個月再度展開收購動作,昨(15)日董事長陳偉指出,看好未來5年中國將帶起智慧照明市場成長,因此預計以2,000萬美元收購恩智浦(NXP)的LED照明驅動IC部門。
F-矽力該兩項收購案總計1.25億美元,約當新台幣37.5億元,且皆以現金執行收購,因此F-矽力董事會亦通過擬以對外籌資進行收購案。陳偉指出,預計收購效益最快在今年的上半年即可顯現。
陳偉昨日親赴台北證交所宣布該兩項收購案,他指出,美信是位於美國加州、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高效能電源管理晶片廠,上次宣布收購後,昨日雙方正式完成資產買賣合約。
陳偉指出,F-矽力未來接手美信該部門,除了可新增智慧電表、電網智慧化的客戶,也將有助於布局未來物聯網(IoT)能源監控市場。目前F-矽力的優勢市場在中國大陸,該收購案將為F-矽力帶來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等其他市場客戶,透過該收購案可以快速強化公司的國際營運規模,並增強技術實力及產品效益。
另方面,F-矽力昨日宣布以2,000萬美元的現金收購恩智浦的AC LED照明驅動IC的營業及資產。由於恩智浦的技術專利累積是來自於百年照明始祖飛利浦,該次收購案將有助於F-矽力可以快速補上目前所欠缺的高功率LED驅動IC技術,以及國際性的IP(矽智財)。
陳偉表示,F-矽力目前強項在室內照明的中低功率的LED驅動IC,恩智浦則擁有室外、商照的高功率LED驅動IC技術,一旦完成收購,F-矽力即可攜手客戶走出中國大陸市場,快速布局歐、美智慧照明市場。
LED智慧照明標準制定由美國決定,但是陳偉認為,中國照明廠商像雷士、歐普等則是扮演建立市場規模的主導者,因此荷商恩智浦退出並不是LED照明市場不好,而是代表著亞洲企業更適合發展LED智慧照明市場。F-矽力看好LED照明在經歷了替代白熾燈的換燈潮之後,未來5年將會有很大的新成長變化,也將推升F-矽力成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矽力是一家大陸IC設計企業,到台灣來上市。
第二、矽力在短期內完成了三件美國IC產業併購案,台灣卻沒有IC設計企業做類似的事。
第三、矽力的併購布局都很有未來性,和中國大陸十三五有關,如智慧電表、能源監控和LED
智慧照明。
第四、台灣IC設計公司自己不懂得整合,政府又不允許中國大陸企業參股台灣公司,未來是
死路一條。
海爾 / 奇異家電
中國家電製造龍頭海爾集團,15日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老牌工業企業巨頭奇異公司(GE)旗下全部家電業務,雙方並將展開長期合作。
GE曾於2014年宣布欲以33億美元將旗下家電業務出售給瑞典的伊萊克斯,惟美國司法部反對後作罷。去年底,GE展開旗下家電業務出售的全球首輪招標,海爾、南韓三星及LG集團均表達收購意向。
青島海爾昨公告指出,這次整合GE家電是海爾擴大在美業務的一項重要投資,有助海爾西方市場業務快速增長。在香港上市的海爾電器昨日股價漲0.12港元,漲幅0.94%,收報12.82港元。至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的青島海爾昨日停牌;據稱,與GE的交易案預定在今年年中完成。
陸媒報導,收購完成後,GE將繼續由現有的電氣家電管理團隊負責經營,而青島海爾將被授權使用GE家電的品牌至少40年。
GE家電業務在美國5個州擁有9家工廠,在美國市場擁有強大的零售網絡;2014年,企業收入達59億美元,該公司擁有約1.2名員工,其中96%在美國。
海爾近年來持續推動海外佈局,先後收購日本三洋電機在日本及東南亞的海外白色家電業務,並買下紐西蘭最大家電製造廠Fisher &Paykel,令市場震驚。
去年中,海爾更收購海爾新加坡投資控股,意在整合海爾集團海外業務,打造家電業務統一平台。
至於GE,則是在近年面臨巨額虧損及裁員的窘境。去年年中,GE即剝離金融部門,並決定回歸製造業根基。GE的CEO Jeffrey Immel曾在去年4月表示,「GE希望成為一家純粹的工業製造企業,並依靠工業板塊業務貢獻其未來90%利潤」。
另方面,GE在今年年初表示,計劃2年內在歐洲裁員6,500名員工,其中在德國可能裁員1,700人,法國765人;此外也預計於今年底完成旗下金融服務公司絕大多數的金融資產剝離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併購案,因為海爾是中國大陸經營管理最優秀的企業,而奇異是上個
世紀美國最好的企業。
第二、中國大陸龍頭企業走出來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海爾先前已有併購日本家電大廠三洋的經
驗。
第三、中國大陸企業的海外併購會加速其全球布局,並加快台灣的邊緣化。
第四、奇異家電不知在台灣是否有子公司,如果有的話又變成陸資來台,審批會相當麻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