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週休二日吵不完!自稱「最會溝通」的政府,為何造成最嚴重的勞資對立?
30年前,我在美國取得學位後,曾在一家英國投資銀行怡富(Jardine Fleming)工作,負責台灣業務長達7年,這是英商怡和洋行和英國富林明的合資公司,為亞洲最早的外資證劵公司。
英國是全球化最先進的國家,當年率先布局亞洲的老牌劵商都是英資,後來才被美資取代。
怡和洋行早年從事鴉片貿易起家,1842年滿清鴉片戰爭失利,割讓香港給英國,香港成為英國進軍遠東的橋頭堡,怡和成為香港最大的英資財團。
1949年後,怡和在大陸的業務被收歸國有,從此他們不相信中國人,提早在97回歸前將註冊地遷離香港,轉往倫敦上市。20年後,取代怡和的李嘉誠也做了類似布局,撤中入英。
有一陣子,他們都對了,但上週以後,他們還是錯了。脫歐代表英國全球化的重大挫折,改向民族主義靠攏,「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受影響的不只是英國,還有全世界。
這幾年,英國對中國大陸在香港的角色有許多批評,但其自身處境又何嘗不是如此?假如歐盟是一個國家,英國就像其中一個特別行政區,享有許多特權,但仍不滿意,覺得自己主權受到影響,不願意受到群體規範,以致現在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全球化和網路讓國界日益模糊,不再重要,但為何民族主義反而如此興盛?主要是因為財富分配不均。現在這股風潮開始吹到英美發達國家。
民粹的結果沒有贏家,所有人都是輸家,政治陷入內耗,什麼事都推動不了。著名的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最近在「外交事務」雜誌評論美國2016大選,表示當前政治只能阻擋政府做事,但卻無法推動政府去做對的事,和台灣情況很像。
對台灣來說,很多人可以覺得英國脫歐與我無關,事實正好相反,這是致命的打擊。小英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加強台灣和世界的連結,TPP、新南向政策、巴拿馬出訪都是布局,但台灣正逐漸與世界脫鉤中。
不管是希拉蕊或川普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TPP都存在很大變數。美國智庫已放話,台灣想要加入TPP,必須先搞定美豬,農民不讓步絕無可能。
再來看新南向政策,上周台塑集團越南鋼鐵死魚事件,被罰了5億美元,總裁被限制離境,數千億投資差點無法啟動,高層一字排開公開道歉,請問還有誰敢去東南亞投資?
至於巴拿馬之行,大概沒有人記得達成了什麼結果,但我們都知道小英出訪第一天,華航空服員罷工,重創台灣國際形象,損失慘重,回來前一天,海軍又誤射飛彈,死了人不說,還差點引爆海峽危機。
小英的核心政策是「和世界連結、和未來連結、和在地連結」,在桃園機場旁邊搞了個「亞洲矽谷」,名字和世界及未來雖沾上邊,但卻是一個空包彈。
機場是面對世界的門戶及橋梁,但台灣的機場管理鬆散,未來要如何連結世界?
企業是走向世界的主角,然而台灣企業處境艱難,除了五缺外,面對勞工「周休二日」議題,已無法再忍受,準備以「無限期全面終止勞資協商」表達抗議。
勞工是企業的支柱,但華航空服員罷工成功後,已蔓延到各國營事業,甚至包括台電。台灣缺電嚴重,需大刀闊斧改革,可是政府已無籌碼,未來還會被員工綁架,企業那敢投資?
更糟糕的是,就在此時,中國大陸宣布兩岸溝通機制停擺,開始重創台灣各行各業。土耳其去年和俄國絕交,上周又恢復關係,因為對觀光業打擊太大,台灣還能撐多久?
小英自詡是最會溝通的政府,但從她上任至今,勞資對立、藍綠惡鬥、兩岸停擺、台海緊張、世界無門,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進入前所未有的衝撞期,何以致此?
小英的策略是正確的,台灣需要和國際接軌,現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需要。但如同英國首相卡麥隆,小英犯了嚴重的錯誤,以為台灣可以跳過中國大陸和世界連結,同時又放任本土意識無限擴張,終於造成反撲,讓火燒到自己身上。
卡麥隆做了一個很大的賭注,結果輸了,不只賠了政治生涯,還賠上整個英國。台灣沒有英國的本錢,小英不應以台灣的未來做賭注,我們更不希望她成為台灣的卡麥隆。
台灣正處在關鍵時刻,唯有改革和轉型才能拯救台灣。KPMG會計師事務所最近做了一個全球CEO調查,72%的人認為未來3年比過去50年更重要,40%的人表示公司在未來3年將轉型成截然不同的企業,我們準備好了嗎?
不要覺得台灣很國際化,we are not。全球有1/3到一半的人在關心歐足賽,翻開報紙,還是只看到陳偉殷、王建民和林書豪。
究竟這是台灣結束的開始,還是新生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