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台灣信評, 萬達, 鴻騰, 亞洲矽谷, 永豐金, 鴻海 越南, 半導體, 中關村, 塔塔 蒂森, 福建晉華, 華碩 騰訊, 騰訊 今日頭條

2016.07.11創會理事長的話
台灣信評, 萬達, 鴻騰, 亞洲矽谷, 永豐金, 鴻海 越南, 半導體, 中關村, 塔塔 蒂森, 福建晉華, 華碩 騰訊, 騰訊 今日頭條
台灣信評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昨天指出,在台灣總統蔡英文拒絕承認所謂九二共識,也就是拒絕承認一個中國之下,大陸國台辦於625日宣布暫停與台灣對話,不利台灣信評。

不過,穆迪仍維持台灣債信評等為Aa3不變,展望為穩定;優於中國大陸的Aa3,展望為負向。

穆迪指出,中國大陸為台灣主要的貿易夥伴,去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額占台灣進出口的22.7%

兩岸官方溝通機制中斷,顯示兩岸緊張局勢升級,對台灣信評有負面影響。

台灣計畫透過「新南向政策」來推動貿易與投資關係多元化,可能因此受到阻礙。

新政府在經濟發展政策上強調要展望東南亞及印度市場,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並於總統府新設了「新南向辦公室」。

穆迪表示,透過多元化貿易,投資和文化關係,建立更廣泛的亞太地區經濟體,是新政府的經濟政策重點。但這個新政策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兩岸關係。兩岸政治緊張度升高,將限制台灣想在新的區域開拓經濟和金融合作夥伴等新商業關係的範圍和效果。

特別是新的合作夥伴若認為,若與台灣往來會危及到他們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和金融關係,他們可能選擇優先考慮與中國大陸往來。

至於今年3月底為止,台灣銀行業的大陸曝險占淨值的56%

但因台灣主管機關對大陸授信的限制,且台灣銀行業放款的對象主要是大陸台商,因此「兩岸斷線」對台灣金融業的潛在影響有限,也不太可能直接使違約風險大幅提高。

至於標準普爾與惠譽信評是否會因為兩岸停止互動而調整台灣評等,備受關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是重大政治事件,當然會增加風險,影響信評。

第二、英國脫歐,也有機構調降英國信評。

第三、台灣積極想要和中國大陸以外的夥伴建立關係,但成效不彰,因為定位不明,而且以去
中國化為前提。

第四、企業在台灣運營的風險增加,成本提升,自然逐漸會轉往其它地方布局。

萬達

萬達集團轉型成績初現,根據昨(5)日公布的業績快報,在今年上半年總營收人民幣1,199億元(約新台幣5,937.5億元)中,過去主業的房地產合約收入降至42%;文化產業則創收人民幣290億元、年增57.1%,成為萬達集團新動能。

董事長王健林在2016年初萬達年會上表示,今年是萬達轉型關鍵年,計畫轉為現代科技服務型企業。亞太商訊指出,時間過半,從集團昨日發布的「期中考試成績單」可發現,「去地產化」正在加速,文化、金融、旅遊等版圖猛力發威,顯示萬達正努力褪去鋼筋水泥味。

分析萬達2016年上半年業績,可以發現其收入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其上半年總營收人民幣1,199.3億元、年增逾一成,其中萬達商業合約收入為人民幣643.6億元,房地產合約收入人民幣506.2億元,比去年下滑17.3%

其中,萬達文化集團收入達人民幣290.3億元(約新台幣1,437.6億元),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05.7%,比去年同期大增57.1%;文化、金融等輕資產業務收入迅猛增長,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持續提升。

亞太商訊點明,從上述數據可知,萬達商業的房地產合約收入占集團總收入42%,已不到半數。在地產合約收入下降之際,集團整體收入保持增長,其新增長點就在於萬達文化、萬達金融等輕資產業務。

由此可見,萬達的地產收入下降是主動調整的結果,「一減一增」之間顯現出萬達「去地產化」轉型成效。而隨著萬達文化、萬達金融等輕資產業務快速發展,預計地產收入占比將下降,服務業收入占比也將持續提升。

值得一提是,萬達金融業務表現亮眼,萬達金融集團上半年收入人民幣155.1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73.2%,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62.5%。尤其「飛凡網路」展現彎道超車的表現,讓萬達在半年報中引以為傲。

數據顯示,飛凡網路上半年註冊活躍會員4,461萬,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01%;與華潤、綠地、物美等商業集團達成戰略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萬達最成功的策略,就是積極「去房地產」。

第二、看到中國大陸房地產代表性人物王石的下場,令人不勝唏噓,王石就是沒有跟著環境改
變,與時俱進。

第三、萬達另外一個成功的策略是堅定的走出去海外併購,遠比在國內整合圈地要來得有意
義。

第四、台灣缺乏像萬達這樣有前瞻性和創造力的集團,遠雄因為大巨蛋,陷入政治漩渦,前途
黯淡。

鴻騰

鴻海(2317)小金雞近幾年密集搶進資本市場,從F-訊芯,樺漢、榮創,檔檔都是市場焦點,但被視為分拆巨作的鴻騰精密(FIT),在何時何地上市?鴻海卻一直未透露任何訊息。不過據傳鴻騰精密已向港交所提出上市掛牌申請,連接器市場年度盛事可望再添一椿。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2013年股東會上,首度端出集團的小金雞孵育計畫,當時郭董曾侃侃而談說,集團旗下至少有50家「小金雞」可以分拆上市,還有上百種未公開的新產品,每一樣都足以吸引市場目光,並宣誓未來要將「鴻海從航空母艦變成航艦戰鬥群」。

50家小金雞中,郭董最青睞的就是老臣盧松青掌管的NWInGTh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Business Group;網路連接器事業群),並點名NWInG事業群會是集團內第一個推動獨立上市的公司。

郭董金口一開,果不其然NWInG事業群就在該(2013)年7月,從鴻海集團獨立出來,並更名為鴻騰精密(FIT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獨立後的鴻騰精密專責生產連接器與線纜產品,應用範疇則擴及雲端、高速網路、無線通訊、汽車電子,甚至穿戴式電子產品。

經過3年的淬勵,鴻騰精密的上市大計終於成熟,傳出近日該公司已向港交所上市掛牌申請,預定募資10億至15億美元(折合新台幣322483億元),主要IPO輔導單位包括美銀美林、中金公司和瑞士信貸。

據披露,鴻騰精密募得的資金將用來投資光傳輸解決方案及技術、配件互連解決方案的新產品開發、拓展消費性電子、行動及無線終端市場業務,和用於汽車、工業及醫療終端市場的業務擴張。

鴻騰精密近年在光通訊市場佈局頻頻,今年元月成功收購安華高(Avago)光模組事業單位和相關資產,市場解讀此舉意味著鴻騰精密有意從既有的銅線市場走向光纖布局,並積極在集團「十一屏三網二雲」的架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好為日後在香港上市鋪好路。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以連結器起家,郭董選擇在香港上市,說明對台灣已完全死心。

第二、台灣證劵交易所新任董事長施俊吉深綠色彩濃厚,反商情結嚴重,郭董事長棄台入港,
可以理解。

第三、鴻騰的賣點不在於傳統連接器,而是汽車、工業和醫療等新市場。

第四、富智康當年在香港上市,曾經有風光的日子,進入恆生指數,但現在已不行了,不過這
些都無法阻止郭董選擇香港上市,說明工業大老在民進黨政府的領導下,集體出走可能性大。

亞洲矽谷

總質詢結束,外界關切行政院將提出那些政策牛肉。行政院長林全昨(5)日表示,外界對亞洲矽谷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誤解,他強調亞洲矽谷關鍵不是開發園區、不是硬體,重點在人才聚集、法規鬆綁、新創事業產生。他樂於和年輕新創企業交流,要把他們關心的內容重新定義。

林全昨天接受媒體訪問表示,新創圈年輕人質疑亞洲矽谷只是開發一個園區、或硬體建設,他要特別澄清不是這樣,亞洲矽谷重要關鍵不是在硬體、園區,而是在於人才聚集、法規鬆綁,以及新創事業的產生。

他說,綠委余宛如建議他和年輕朋友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想法,他期待年輕人關心的創新創業問題,能在政府未來政策實踐,且見面不會只有一次,希望有持續見面、溝通平台。

林全私下也透露,有朋友告訴他,矽谷有幾個條件:創新要搶時效與時間賽跑,才能搶佔商機,因此矽谷人的工作時間不受勞基法限制,工時不能被綁住,政院既然要推動亞洲矽谷計畫,未來會研究如何因應解決。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連行政院長也要跳出來辯解,但台灣人都知道,我們有的就只有硬體,其它如軟體、人
才通通都不具備。

第二、矽谷是生態圈,一定要連結才有價值,台灣最關鍵的連結是中國大陸。

第三、人才是關鍵要素,但人才要能自由流動,我們能夠歡迎外籍和陸籍白領及創新人才來台
灣工作嗎?

第四、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也要具備,這點台灣尚有優勢。

第五、法令一定要鬆綁,台灣連第三方支付和共享經濟均不允許,自然不可能打造創新平台。

永豐金

永豐金控昨(8)日宣布,將以新台幣114億元把美國遠東國民銀行(Far East National Bank,簡稱FENB)出售給那斯達克上市公司Cathay General BancorpNASDAQCATY),預計收益20.62億元。此交易案將待主管機關核准後生效,這也是永豐金近期最大一筆海外子公司股權出售案。

據了解,摩根士丹利在此交易中擔任永豐銀行的獨家財務顧問,永豐金洽談該案件已經長達數個月時間,永豐金財務長暨永豐銀總經理張晉源這段期間頻繁飛美洽談,終於談成交易。

永豐金昨日在證交所舉行說明會,永豐金代理發言人陳亭如澄清,永豐金並未完全退出美國市場,永豐銀行在美國將持續透過洛杉磯分行,為客戶提供北美的銀行服務,未來也會藉由與Cathay Bank合作,繼續耕耘當地客戶。

陳亭如指出,基於三大理由,決定出售永豐銀子公司FENB,包括為提高資本運用效益、股東權益,而處分收益未來將由母公司永豐金控妥善運用在更好的地方。至於FENB的員工,都已經做好妥善安排。

永豐金控臨時董事會8日通過,將永豐銀行子公司SinoPac Bancorp(簡稱SPB100%股權售予Cathay General Bancorp

陳亭如指出,美國市場龐大,SPB1997年轉投資FENB至今20年,在美國僅擁有九家分行,尚未達到經濟規模,決定出售。

FENB成立於1974年,2015年底總資產達12.48億美元,為第一家在美國聯邦政府註冊的華資商業銀行,現有九家分行位於洛杉磯、橙縣、矽谷和舊金山等加州重要城市,提供全方位的企業及個人金融服務。

Cathay Bank為那斯達克上市公司CATY旗下子公司,為美洛杉磯第一家華資銀行,目前資產規模在加州的華資銀行中排名第二。營業地區自西岸的加州及華盛頓州,伸延至內華達州、德州及伊利諾州,並向東擴及到紐約州、新澤西州、馬里蘭州及麻州,在美共57家分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永豐金當年很有企圖心,買下一家美國的銀行。

第二、但台灣企業打造世界盃沒有經濟規模,很難成氣候。

第三、美國加強金融業監管,高居不下的法律合規成本是台灣金融業撤出美國市場主因。

第四、台灣金融業最好的策略還是加強亞洲布局,不管是東南亞或東北亞。

鴻海 / 越南

昨日鴻海(2317)集團代子公司Chief Expertise Limited公告,買下微軟越南廠,市場推測此舉很有可能是鴻海集團從微軟手中拿下功能性手機相關事業後的後續新布局,極可為是為拚全球生產,再下一城。

繼今年5月、花3.5億美元,鴻海集團從微軟手中拿下功能性手機相關事業後,昨日又公告,決議斥資2,2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7.1億元),買下微軟行動事業越南廠。

據鴻海表示,新增此廠的目的,在擁有及經營功能手機及智能手機製造業務,並規畫在越南北寧的廠房營運,用以生產功能手機及智能手機。至於是生產什麼品牌的功能手機和智能手機,鴻海並未於公告中說明。惟因鴻海現是蘋果iPhone最大的手機組裝廠,在越南生產智能手機,會不會與蘋果有關?容易讓人產生相關聯想。不過,法人推測,買進此廠應該與蘋果的關聯不大。

事實上富智康國際董事長童文欣日前在接受專訪時,就曾表達拿下越南組裝廠的意向,童文欣說,從微軟手中拿下功能性手機相關事業,在製造上,剛好可以取得越南的組裝工廠,與原來為Nokia生產模組、越南組裝分工,重新調配,完成製造一條龍。

童文欣進一步指出,鴻海集團也規畫將供應價值鏈由工廠內硬件製造,延伸到工廠外的設計、銷售、服務,實現加值最後幾哩路的重要策略方向。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越南廠雖然是微軟的,但是微軟手中的是原諾基亞代工廠。

第二、微軟已將諾基亞功能性手機賣給鴻海,自然沒有必要再保留這個廠。

第三、鴻海只是增加越南製造布局,可以分散其中國大陸逐漸縮小的製造版圖。

第四、鴻海應加強對於歐美技術和新創事業的併購,才能從製造的鴻海轉向科技的鴻海。

半導體

據資策會剛出爐的評估報告,全球半導體市場成長趨緩,去年市場規模約3,350億美元,較上年略萎縮。北美市場維持二成市占率,亞太(不含日本)也維持三成,歐洲、日本雖各維持一成,但占比開始下降。相對於此,中國大陸市場比重卻逐年上升,去年市占率已接近三成,成為最大單一市場。

經濟部分析,大陸半導體封測能量已超越台灣、晶圓代工也將迎頭趕上,IC設計將是其完成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布局的最後一塊拼圖。業者評估,台廠優勢只剩二年,政策再不鬆綁,當大陸海思、展訊等競爭對手崛起,台廠恐錯失卡位先機。

官員表示,若IC設計能比照過去鬆綁封測、晶圓製造業讓陸資參股時的限制,規定參股者須具上下游合作關係,且做好相關限制,有信心能防止技術外流。

至於各界擔心技術外流,包括大學教授聯名反對IC設計鬆綁陸資參股一事。官員坦言,若政策鬆綁卻引來紫光之類的同業競爭對手,的確有此風險,故未來即便政策鬆綁,會限制同業參股。

就在兩岸關係處在「已讀不回」的尷尬期時,台積電南京廠上周奠基,董事長張忠謀隔海喊話,兩岸積體電路(IC)產業應互利合作。這已非張忠謀首次對兩岸IC產業合作發聲;6月初台積電股東會時,他就呼籲,陸資要投資台灣IC設計業,應予以歡迎,但要防止陸資滲入董事會及經營階層。

反對者指責,台廠不去耕耘歐、美、日或亞太其他市場,卻要冒著技術外流風險,獨衷大陸市場。

但據資策會分析,北美因電腦與手機品牌眾多,IC設計市場已有英特爾、高通、AMDNVIDIA等大廠搶占,台廠切入機會低。歐洲為國際車廠重鎮,車用IC比重高,該領域非台廠擅長。日本在記憶體領域已有東芝、被美光合併的爾必達卡位,影像感測領域也有Sony獨占鰲頭。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已成全球半導體最大單一市場,台灣企業當然應該積極前往布局。

第二、全球大廠如三星如英特爾都將最先進的技術和製造擺在中國大陸,只有台灣自缚手腳。

第三、反對和陸資合作根本站不住腳,歐、美、日都不是最大市場,最大市場在中國大陸,當
然應該和陸資合作。

第四、我們建議更多的外資來併購台灣IC公司,像ASML一樣,唯有如此台灣IC產業才有
未來。

中關村

北京中關村海龍電子城日前正式停止對外營業,該商場有17年經營歷史,曾與當地太平洋數碼、中關村e世界、鼎好合稱4大電子商場。如今4家商場有3家停業,陸媒稱,這顯示中關村將正式告別電子商場時代。

綜合陸媒報導,海龍大廈屬於電子商場的15樓(即海龍電子城)在停業之前,僅剩下2層樓、10來家商店仍在營業。根據賣場外張貼的通知,為加速中關村西區電子賣場轉型升級,海龍電子城將改造為「智能硬件創新中心」。

海龍電子城1名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商場的轉型工作從2014年已經開始進行,目前這個規畫方案在1年前已經敲定。早在去年9月,海龍電子城就不再招商;持續營業至近日,是為了給當時近500家商店充分的緩衝時間。

該負責人指出,此次關閉電子商場,是為了進行經營型態調整。目前,隨著電子產品更迭及電子商務發展,原本電子商場的經營型態已不適合市場。從商場關閉前不斷出現的空置攤位,就能看得出來。

完成轉型升級後,海龍大廈將主要向智慧硬體、智慧孵化器(育成中心)、服務式辦公等方向之企業,提供辦公空間。

有工業設計師表示,中關村商場主要銷售傳統電子產品,在網路商家的衝擊下,「不撤店才怪。」他認為,中關村雖然有「電子商場」的名號,但在新興的智慧硬體領域,卻無法提供新創團隊足夠的零組件。

中關村西區目前定位為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電子商場被認為不符合該區經營模式。而在近56年間,受到電商崛起影響,電子商場已逐漸沒落。至去年底,中關村西區商業面積較2010年減少近5成,其中電子商場面積更大減65.3%。

根據該區行政單位的規畫,除了海龍大廈,其他知名的電子商場都將進行經營型態調整。如科貿電子城調整為「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鼎好大廈、e世界大廈則轉型為科技金融及創新型孵化器的重點區域。

去年中關村管理部門發布的發展規畫,則設定以下目標:中關村大街現有電子商場將在未來35年內逐漸退出;在2017年底形成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產業的聚集區;2020年底產生具有創新優勢的企業群。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一個時代結束了,這和東莞台商大賣場大麥客吹熄燈號一樣的道理。

第二、電商取代了傳統賣場,台灣面臨這個趨勢,調整腳步還不夠快。

第三、有趣的是中關村要朝向智慧孵化器、智慧硬體轉型,也就是走向創新創業。

第四、中關村的問題是政府主導色彩太重,不像深圳。

第五、台灣要藉政府之力硬推「亞洲矽谷」,也會註定失敗。

塔塔 / 蒂森

印度塔塔鋼鐵(Tata Steel)上周五表示,有鑑於脫歐效應,已暫緩出售英國主要業務。塔塔目前有意與德國工業集團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 AG)組成歐洲鋼鐵業務的合資企業,不過塔塔在英規模較小的特殊鋼材業務仍將出售。

根據投行傑富瑞(Jefferies),塔塔與蒂森的結合將成為歐洲第2大的鋼鐵生產者,次於阿塞洛米塔爾(ArcelorMittal)。

塔塔公司聲明提到,與蒂森商討建立合資企業已有一段時日。歐洲區執行長查特吉(Koushik Chatterjee)表示,此案可望創造一個具世界級生產力的鋼鐵事業,並在全球市場中具競爭力,但現在還太早做定論。

英國政府先前積極協助塔塔尋找買家,因塔塔在威爾斯塔爾伯特港(Port Talbot)的工廠是英國最大的鋼鐵工廠,塔塔的出售案牽涉1.1萬名當地員工。

塔塔在威爾斯和荷蘭的2處工廠若與蒂森在杜伊斯堡的工廠合併後,將握有歐洲鋼鐵市占25%,次於阿塞洛米塔爾的33%。

不過,塔塔位於英國RotherhamStocksbridgeHartelpool三地的特殊鋼材業務仍將出售,計有員工2,000人,該業務是獨立於威爾斯地區主要的扁鋼(flat steel)業務之外。

塔塔表示,特殊鋼材業務已經找到潛在買主,將盡快進行出售程序。英國商業部長賈維德(SajidJavid)則在與塔塔董事長米斯特里(Cyrus Mistry)會面後表示支持塔塔的決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武鋼和寶鋼合併,成為全球第二大鋼鐵廠,現在塔塔又和歐洲巨頭合併。

第二、全球傳統製造業產能過剩,合併是必須走的路。

第三、台灣傳統產業到現在尚未整合,奄奄一息。

第四、最糟糕的是公營事業沒有率先民營化,馬英九的無能要負很大的責任。

第五、環保議題會重創台灣製造業,勞資對立更會癱瘓業者,未來只有關門一途。

福建晉華

在台積電南京12吋廠奠基後,另一家台灣晶圓製造大廠聯電(UMC)技術支援的大陸DRAM廠,也將在下周動土,根據科技新報報導,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旗下的儲存器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預計716日舉行奠基儀式,投資額53億美元,當天還會舉行國際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論壇。

據了解,福建晉華的新產線是由晉華與聯電技術合作的12DRAM廠,初期將導入32奈米製程,規畫產能為每月6萬片,預計20189月開始試產。另有消息指出,聯電為了這次合作,將籌組約百人團隊,並在台灣建立小型產線試產。

聯電曾在5月份時表示,已接受晉華委託開發DRAM相關製程技術。雖然聯電強調雙方的合作範圍只限於技術開發,並未規畫進入DRAM產業或投資晉華,但近來國際晶圓製造廠紛紛加大在大陸市場布局,市場普遍認為,聯電是希望藉由這次合作,對切入利基型記憶體市場預做準備。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大陸本土半導體產業形成氣候之後,被排除在大陸市場之外,業界大廠近來積極前往大陸布局,但具體做法各不相同。

譬如,台積電在南京的12吋廠就強調是完全獨資;力晶、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分別前往合肥、重慶設廠,但都是與當地官方旗下的公司合資;聯電則只提供技術,並由晉華提供設備與資金,並支付聯電相關開發費用。

這次與聯電合作的晉華,其資金實力相當雄厚,背後是由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華芯投資管理公司、三安光電等共同設立的福建省安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500億元人民幣。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電只是技術提供,並未投資,所以經濟部很難找聯電麻煩。

第二、這會成為台灣和中國大陸合作的新模式,台灣只要輸出技術就好了,錢完全由大陸出。

第三、台灣主管官員很傻,他們沒想到即使台灣企業不去中國大陸投資,技術一樣會流到那裡
去。

第四、聯電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因為台灣並沒有DRAM的核心技術,技術都在美國人和韓國
人手裡。

第五、既使台灣沒有核心自主技術,還是可以教中國大陸同業很多東西。

第六、台灣的悲哀是,不能賺資本財,只能賺管理財。

第七、由於互聯網快速發展,資料中心需求旺盛,台灣半導體業者紛紛計畫加大在大陸市場布
局。

華碩 / 騰訊

華碩(2357)布局雲端運算新世紀,鎖定物聯網裝置衝刺布局,宣布與中國最大網路社群及遊戲平台騰訊攜手合作,於騰訊的「雲+未來」峰會上,展示最新雲端行車記錄器,除行車安全功能,還具社交性,連結手機QQ物聯App就能體驗人車互動服務,透過雲端學習建立路況車況分析能力。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日前才在法說會中指出,華碩將布局智慧家庭、智慧穿戴與智慧車相關領域。

其中智慧車商機受到外界關注,他表示,華碩目前已與一家已具備完整生態體系的大廠一起合作,瞄準後裝市場,最快第3季有產品亮相,慢則到第4季,產品推出後,先以某1~2個國家開始銷售,樂觀看待產品推出後銷售量不會太小,由於騰訊也有車聯網相關布局,後續雙方合作面向也受關注。

騰訊於深圳舉行「雲+未來」峰會,展示與華碩合作開發的智慧行車記錄器,並以「以智取勝,依雲而生」為主題,強調可以連結雲端運算,增強人工智慧能力。

華碩該款智慧行車記錄器,計劃在9月正式於中國上市,目前價格保密中。

華碩跟騰訊在峰會中表示,智慧行車記錄器將有社交性,可以連結騰訊雲與QQ物聯,用戶不必額外下載專屬App,只要打開中國普及率很高的QQ物聯App,就能登錄QQ,連結人車,加強人車互動。

華碩也表示將與QQ物聯在智慧人車生活上展開深度合作,比方透過雲端,透過雲端人工智慧展現學習能力,提供預警功能及複雜的車況分析能力。

華碩與騰訊合作的智慧行車記錄器主打「行車安全助手」,具備智能前車防撞、車道偏移提醒、防擦刮、人車識別、限速識別及違停識別、一鍵路景推送手機、即時視頻取得等9大功能。

車聯網成為物聯網主要應用之一,華碩看好無所不在的雲運算新世代,也鎖定5大應用裝置全力衝刺,包括電腦、VRAR、行動裝置、機器人及物聯網裝置,車聯網就是物聯網主要應用之一。

華碩今年4月在台灣也推出新多功能行車記錄器「Reco Smart•錄可攜」,可充當個人隨身錄影機,華碩在台灣推出ASUS Reco App,可以連接個人手機平板,提供影片上傳,也可以做動作偵測停車監控,並能上傳雲端或分享親友。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任何台灣業者和大陸BAT三強的合作都值得重視,更何況是華碩。

第二、這代表BAT已經形成生態圈,而台灣IT業者也要學習如何融入這個新的生態圈。

第三、台灣的硬件和大陸的軟件及互聯網互補,有合作的空間。

第四、阿里主動要將生態圈和台灣新創投資環境接軌,但反而被台灣政府封在外面。

騰訊 / 今日頭條

就在騰訊旗下的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業界傳出騰訊即將投資今日頭條。消息人士稱,相關投資將於一周內完成,今日頭條的估值將大幅提升至80億美元。

20146月,上線兩年的今日頭條完成C1億美元的融資,由紅杉資本領投、新浪微博跟投。這一輪融資後,今日頭條估值約在5億美元左右。短短兩年時間,今日頭條的估值增長數倍。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5月,今日頭條累計用戶數已達4.8億,日活躍人數超過4700萬,成為僅次於騰訊的第二大資訊平台。其去年一年的廣告營收接近30億元人民幣。

騰訊在去年618日推出泛資訊類APP天天快報,它根據用戶的選擇及閱讀興趣進行內容推送,與今日頭條的定位十分類似,但目前為止天天快報影響力依然難敵今日頭條。按照騰訊公司的過往做法,天天快報極有可能與今日頭條合併,騰訊其他的新聞產品仍然會作為獨立的媒體平台。

從騰訊公司近年投資京東商城、58同城、新美大、滴滴來看,其思路是在一些特定的垂直領域進行深入,並選擇與優秀的夥伴展開合作,而不是自己貿然進入該領域,今日頭條作為行業領先的公司,進入騰訊的視野也並不意外。

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今日頭條一名高管表示,尚不知騰訊投資的相關事宜。該公司與騰訊公司公關部人士均對此事三緘其口。

我們的看法:

第一、騰訊最近併購的腳步突然加快,大概是感受到了阿里的壓力。

第二、騰訊所做的項目要不然就是規模很大,要不然就是估值極高。

第三、騰訊的問題是戰略不夠清楚,一系列的併購看不出來其中心思維在哪裡?

第四、今日頭條這種項目和騰訊的基本客群應有所連結。

第五、騰訊自己的App天天快報無法和今日頭條,乾脆用買的,反正騰訊什麼沒有,就是錢
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