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更多人失業!揮著照顧勞工的大旗,新政府竟然連這一點都搞不懂
最近美國未來學大師托夫勒過世,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第三波》,在40年前就精準地預測了信息革命,描述一個全球化的信息村,透過共同興趣而非地理界限形成社群。
托夫勒說,變革正像雪崩一樣落在我們頭上,大部份人都完全沒有準備好去應對。
未來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說比做容易。小英的經濟發展模式著重「創新、就業、分配」,以「三個連結」(和全球連結、和未來連結、和在地連結)來推動五大創新。
問題在哪裡?全球化和創新,相對於就業與分配,是兩股完全相反的力量。今天所得分配不均、低薪問題嚴重、中產階級消失,很大一部分是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的結果,這不是國民黨的錯,也和中國大陸無關。
民進黨自認為是勞工與正義的使者,但反而創造了更大的勞資對立。上周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面見小英,提出五大疑問,質疑政府對中小企業無戰略性政策,只談勞工權益將重創中小企業前景。
不管你是藍領還是白領,面對現實吧!未來工作只會越來越少。根據Forrester研究報告,2025年以前,美國將有1,200萬個白領工作被機器人取代,高重複性的工作如客服人員和辦公室行政人員最有可能被取代。國際勞工組織(ILO)也表示,未來20年內東南亞五國逾半勞工將因自動化而失去工作。
機器設備的「自動化」,將造成很多藍領工作流失;但電腦軟體的「智能化」,可能會衝擊白領。以往許多簡單決策,需要人來執行,但當電腦把決策流程系統化以後,就可改變工作方式,部分「師」(教師、理財師、醫師、會計師)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工業4.0」可能會逐漸衍生成「辦公室4.0」。
我們面臨的是「智慧」(smart)大浪潮: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汽車、智慧家庭…智慧的代價是工作減少,「智慧+」等於「就業-」。創新有可能帶來新工作,但其減少傳統工作的速度絕對會超過增加的速度,光司機人數就會少一半。
台灣準備好了嗎?完全沒有。幾年前ETC啟用,收費員抗爭鬧得不可開交,現在Uber席捲全台,計程車司機也開始上街。MOOC開始普及,最近我在電視上看到有年輕人線上教學,一個月的收入就有1千萬元,未來教師大批失業可以預期。
我們該怎麼辦?除了加速轉型沒有他途。拯救經濟有三種方式: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轉型,台灣一直沒有下決心使用第三種方式。
反觀中國大陸,正進行前所未有的國企重組轉型。最近大陸寶鋼和武鋼合併,創造了全球第二大鋼鐵集團。傳統行業產能過剩,需大刀闊斧改革,在這個過程中,會失去很多工作,但企業將得以浴火重生。
台灣有太多可以做而未做的事情:台電應大幅改組,落實新能源政策;華航、中鋼應徹底民營化,提升效率;法令應大幅鬆綁,營造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的環境。
有一點小英倒是說對了:改革一定會有陣痛期。然而台灣花了太多精力在政治改革(轉型正義、清算黨產、司法改革),沒有聚焦經濟改革,真正的痛還沒有來。
經濟改革不能只靠「創新」增量,現有存量「轉型」反而更重要。找不到新方向,沒有學習的能力,只能等著被淘汰,這就是現實,政府要懂得減法。
唯有轉型才能將餅做大,否則只是面對一塊小蛋糕,重新劃分勞資的比例,註定無解。
有人說台灣年輕人前途黯淡,我完全不同意。為什麼?因為年輕人有學習的能力,能快速轉型,而且能跨境流動,就算失敗了也可以重頭再來,我反而比較擔心那些不願或不能轉型的中年人。
上週和一位大陸創投朋友聊天,他在協助其投資的企業轉型,尋找文創、影視、醫療等項目,問我有沒有公司可以賣給他,我問他這些企業原先都在做什麼,他說:「那不重要,重點不是他們的過去,而在於將來能做什麼。」
我們要創造一個smart and rich的未來?還是維持一個fair but poor的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