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韓流經濟,美國工廠,微風,吉利/富豪,T-Mobile/史普林特,全球排碳量,大大/TBC,觀光業,疫情/產業,阿里,MWC,保德信人壽


理事長的話:韓流經濟,美國工廠,微風,吉利/富豪,T-Mobile/史普林特,全球排碳量,大大/TBC,觀光業,疫情/產業,阿里,MWC,保德信人壽

韓流經濟
南韓電影「寄生上流」在第92屆奧斯卡大放異彩,拿下最佳影片在內四項大獎,成為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語片的亞洲電影,彭博資訊指出,南韓藉由此片展現日漸增長的「軟實力」。近年來在電影界異軍突起的串流平台Netflix,今年則表現平平。

這部喚起世人關注南韓貧富差距的影片,共獲奧斯卡六項提名,最後除了獲頒最佳影片,還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外語片)等大獎,導演奉俊昊則是繼李安之後第二位贏得小金人的亞洲導演。

本片的製片公司股價也應聲大漲,Barunson娛樂藝術10日盤中一度暴漲29%,逼近韓股30%的每日漲幅上限,但之後漲幅收斂,以2,385韓元作收,漲幅仍達19.25%。此片在南韓的發行商CJ娛樂集團同樣沾光,10日股價收漲逾2%,漲勢雖不及Barunson犀利,但相較於大盤Kospi指數收跌約0.5%依然相當強勁。

Barunson僅耗資1,100萬美元製作這部片,卻打敗了成本高出八倍的好萊塢作品。

「寄生上流」在奧斯卡大放異彩,南韓全國上下歡聲雷動,也成為南韓娛樂產業的重要里程碑。韓劇及K-Pop(韓國流行音樂)在全球掀起韓流,令娛樂產業成為南韓軟實力的象徵。文化出口對南韓經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從韓戰後帶動國家發展的製造業逐漸轉型。

本片目前全球票房1.65億美元,在奧斯卡意外大勝後,票房數字可能提高,因為該片雖已在美國戲院下檔,得獎後可望重新上映。

迪士尼、Sony等片廠也是本屆奧斯卡的大贏家,分別抱回四座獎項。串流巨擘Netflix儘管以24項提名力壓群雄,最終卻只贏得兩座獎項,分別是《婚姻故事》的蘿拉鄧恩贏得最佳女配角,及《美國工廠》拿下最佳紀錄片。

「寄生上流」近來已成各大獎項的常勝軍,去年5月在坎城影展勇奪金棕櫚獎,創下南韓電影先河;今年1月又榮獲美國演員工會獎(SAG)最佳電影卡司獎,成為首部拿下這項大獎的外語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韓國文創產業實力本來就很強,現在更得到全世界的肯定。
第二、「寄生上流」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這是連李安也沒有的成就。

第三、這部電影藝術和商業價值都很高,如同李安當年的「臥虎藏龍」。

第四、台灣文創產業沒有真正商業化,很多新創公司不了了之。

美國工廠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妻子蜜雪兒歐巴馬成立製片公司Higher Ground,拍攝的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影片探討中國玻璃大廠收購美國廢棄汽車廠的故事,探討了中國資方與美國勞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全球化下產業制度的轉變。導演Steve BognarJulia Reichert領獎時表示:「工人們的境遇越來越難了。我們相信情況會變好,只要全世界工人,團結起來。」並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

「美國工廠」記錄美國中西部民眾經歷樂觀,最終卻轉為幻滅與憤怒的歷程。美國俄亥俄州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廠於2008年關閉,直到中國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於2014年來此,改造這座廢棄的汽車廠,並雇用美國和中國員工,重啟這座具指標性的工廠。數百名中國工人離開家鄉和妻兒遠赴美國工作,但美國員工卻非常不適應新的管理機制。福耀集團管理舊工廠,原被視為帶來重要就業機會的轉機,但中國管理階層對員工的要求極為嚴格且折磨人,並解僱不聽話的員工,中美員工從藍領階級到管理高層的生活都發生劇變。

這段寫實遭遇引起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關注。兩人成立的製片公司投資製作了這部紀錄片,並在去年1月日舞影展首映,後由Netflix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上映時正是美中因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導致中國民族主義高漲,反美意識成主流之際,「美國工廠」卻在中美都獲得罕見的稱讚,很多觀眾認為,歐巴馬支持的這部電影正是對川普「逆全球化」政策的委婉反擊。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下,美國人工成本過高,生產效率低下,企業製造根本無法生存,美國製造業正在這種勞資衝突和失衡中一步步衰退,競爭力存在問題。因此川普要讓製造業從中國回流,讓美國再度偉大,只是唬弄選民的政治口號,沒法實現。

紀錄片「美國工廠」導演包格那(Steven Bognar)和賴赫特(Julia Reichert),在領獎時特別用中文感謝了參與本片拍攝的中國團隊,及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配合長達四年的拍攝。歐巴馬夫婦並未因此片出席奧斯卡。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在中美貿易戰的風口,這部紀錄片獲獎,意義非凡。
第二、深刻的點出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發人深省。

第三、「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是主要訊息,假如美國製造無法生存,我們又何能期待台灣製造一定會成功?

第四、福耀玻璃去美國時間早,現在再去,根本不可能。

微風
正當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之際,微風集團驚傳將大幅資遣近三成,預估將有百人以上受影響,此舉也為國內百貨業開出裁減人力第一槍!微風指出,汰換人力是例行的人事調整。而若以目前微風集團千名員工估算,最多可能有2300名員工陸續遭淘汰。在微風啟動精簡人力計畫後,後續百貨零售業者動態也備受關注。

甫在上月初尾牙宴為所有同仁打出「120分」、宣稱全台10店業績超標達305億元的微風集團董事長廖鎮漢,10日通令各事業部門主管執行精英人力專案,要求各部門提出名單,由於整體汰換率高達三成,較往年平均一成大幅擴大,已引起集團內部員工議論紛紛。

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各家百貨店人潮與業績,尤其是過往觀光客聚集的信義計畫區等,在疫情影響下,春節人潮與業績下滑多則達六成、少則二~三成,由於疫情尚未受到控制,業者開始尋求自保,預算控管、降低成本是優先考量,內部精簡人力成為選項之一。

廖鎮漢在農曆年前即對2020年景氣有所預期,他強調,今年景氣變化多端,就看大家有沒有準備好,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他也表示零售百貨不可能年年開店,但不開店不代表不成長,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是調整自己的體質,會在「生態圈」有更多著墨,而即使高幅度汰換人力,也會緊接著對相關傳媒人才招手。如今微風集團成為第一家祭出資遣的百貨業者,未來是否再其他領域招聘人力,也值得持續觀察。

微風集團今年邁入第19年,前14年除了本店業績穩定成長,也新開忠孝店與北車店,但忠孝店已於2015年結束營業,開始轉投資自營品牌餐廳丸壽司等,也代理阿舍乾麵、微風時尚等,甚至微風娛樂、創投等均創造不少話題。

而近五年微風集團則「爆發性」展店,從南京商圈南京店、信義區微風信義、微風松高到微風南山,甚至標下台大、三總與中研院等美食廣場等,投資規模在業界無出其右,但租金成本也愈開愈高。

去年起最賺錢的北車微風租金略為調高,「起家店」微風本館房東黑松亦微幅調漲租金,將自明年起每年調高1.5%、5年後調高1%;另外,近一年最具話題的微風南山,除經常為同業道「租金太高」而看衰難獲利,且微風南山餐飲比例高達45%,受疫情衝擊恐怕不輕。

微風集團此次大幅裁減員額,雖然集團表示汰換人力是例行人事調整,但汰換比例高達三成,勢必引起市場高度關注,究竟是業績不佳藉此汰換人力,還是預期疫情衝擊層面可能擴大、先行組織瘦身因應,後續將成為業界觀察重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零售業,受巨大的衝擊,將成為必然趨勢,會有一波大洗牌。
第二、微風走高檔路線,不依賴陸客,但依然受到影響。

第三、香港零售業更慘,呈現雪崩式下跌。

第四、台灣經濟前景預估不能太樂觀。製造業撤出中國,下一步方向和策略不明確。服務業因為武漢肺炎也受到重創,政府不宜一直做多。

吉利/富豪
以海外併購聞名的大陸車廠巨頭吉利汽車於10日晚間指出,公司高層正在與瑞典汽車大廠富豪汽車公司(Volvo,陸譯沃爾沃汽車)的高層進行初步討論,探討透過兩家公司的業務合併進行重組的可能性。受此激勵,吉利港股11日盤中飆漲11%,創下三周來新高價。

吉利港股11日收報14.48港元,上漲0.78港元,漲幅為5.69%,一年來累計上漲0.9%。

路透報導,吉利10日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稱,成為一家強大的全球集團,將可實現成本結構和新技術開發的協同作用,以應對未來挑戰。此舉將保留吉利、富豪、領克(LynkCo)及極星(Polestar)每個品牌的獨特性,並擬將合併後的業務於香港及瑞典斯德哥爾摩上市,以利進入資本市場。

交通銀行國際分析師陳慶指出,相信吉利與富豪之間的潛在重組將集中在動力總成技術與模塊化車輛架構方面,有機會在成本結構上產生協同效應,降低兩家公司在新技術開發的研發成本,並稱「富豪在歐洲汽車市場的穩固地位有助於吉利、領克打入海外市場」。

陸媒雪球報導,吉利母公司浙江吉利集團於2010328日在瑞典哥德堡,與福特汽車(Ford)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獲得富豪100%的股權,並包括智慧財產權等相關資產。隨著吉利透過富豪的技術,增強自家汽車產品實力後,自2015年起,吉利的汽車銷售量開始急升。吉利2019年汽車總銷量達到136.2萬輛,年減9%,吉利2020年的汽車銷售目標定為141萬輛。近兩年吉利與各國車廠合作概況

近兩年來,吉利與各國車廠合作動作頻頻。20201月中旬,外傳吉利正與英國超跑製造商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高層洽談入股事宜,同時吉利已經對其展開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並且已聘請花旗幫助其達成交易。

另外,2019328日吉利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宣布,與賓士母公司德國戴姆勒(Daimler)組建大陸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將在全球共同經營、發展smart品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吉利目前已是富豪第一大股東,進一步整合可以理解。
第二、汽車業未來需要進行大整合,飛雅特(FCA)已經和法國標緻(PSA)合併,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

第三、日本日產(Nissan)也和法國雷諾汽車合併,還整合了三菱汽車,但最近因為CEO事件業績慘跌。

第四、吉利前一陣子計劃併購美國Aston Martin,真的是手上錢太多。

第五、目前還沒有中國大陸汽車公司和歐美車廠進行整合,吉利可成為第一家。

第六、主要吸引整合的關鍵是未來中國市場,但未來前景因為武漢肺炎堪憂。

T-Mobile/史普林特
美國兩大電信業者T-Mobile及史普林特(Sprint)的合併案延宕兩年後,終於釐清市場壟斷嫌疑,獲得美國聯邦法院放行,從今以後美國行動電信市場將正式進入AT&T、威瑞森(Verizon)及T-Mobile三國鼎立的時代。

受合併案獲判放行的激勵,兩家電信業者股價應聲大漲,其中史普林特周二開盤跳高至7.83美元,暴漲逾60%,T-Mobile也勁揚8%。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T-Mobile與史普林特已經收到法院通知,隨後聯邦特區法院法官馬瑞羅(Vistor Marrero)將正式宣判雙方合併不構成市場壟斷,但目前無從得知最終裁決是否會要求兩家業者做出額外讓步。

根據雙方最初簽訂的收購協議,雙方在聯邦法院放行後皆有權重新協商收購條件,但即將接任T-Mobile執行長的現任營運長席佛特(Mike Sievert)表示,T-Mobile無意再拖延收購交易。雙方合併後美國用戶量將超過9千萬人,未來打算以低價和AT&T及威瑞森競爭。

自從兩年前T-Mobile與史普林特同意總價260億美元的全股票收購協議後,便遭到聯邦主管機關及各州政府刁難。

美國司法部在當時要求史普林特將預付卡業務賣給Dish Network,於是在兩家公司同意讓步後,司法部與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在去年同意這樁收購案,無奈紐約州及加州為首的多個州政府聯手控告這樁收購案違反市場競爭。

以往州政府面對大型企業購併案的態度大多參考聯邦主管機關,這回州政府一意孤行控告T-Mobile收購案壟斷市場是罕見之舉。即便聯邦法院裁定收購案不構成市場壟斷,州政府仍可能繼續上訴。

這段期間T-Mobile一再強調,公司必須和史普林特合併才有能力對抗AT&T及威瑞森兩大勢力,並承諾交易完成後的頭三年顧客將享有更便宜的資費方案。

T-Mobile在去年底已提出月租費15美元的2GB行動上網方案,是美國四大電信業者當中最便宜的入門資費方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電信市場,未來形成三雄鼎立格局。
第二、我們同意T-Mobile一定要和史普林特整合,才能對抗AT&TVerizon

第三、美國公平交易審核,花很多時間,台灣也是如此。

第四、台灣未來電信產業,在5G時代,已形成三大格局(中華電/台灣大/遠傳),和美國類似。

全球排碳量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數據顯示,全球2019年碳排量停滯成長,此為十年來首見。IEA樂觀預估,從歐美先進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減情況推估,碳排量可能已經到頂,今後將開始下降。

IEA表示,即便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將近3%,但與能源相關的碳排量仍與前一年持平、維持在33吉噸(gigatonne)。

其中,包含歐美在內的先進國家碳排量下降15%~25%。IEA指出,這些先進經濟體的能源業碳排量水平降至「1980年代晚期以來低點」。

IEA執行董事畢羅爾(FatihBirol)表示,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日益普及、能源轉型速度加快,加上核能發電比例增加,這些因素都有助於先進國家降低碳排量。但亞洲開發中國家持續使用燃煤發電則是最大隱憂。

畢羅爾指出:「能源轉型開始加速,這令我們樂觀預期,碳排量可能已經到頂,之後將開始下滑。」

事實上,2017年與2018年全球碳排量持續攀升,先前甚至有研究指出此趨勢恐持續下去。

若以國家來看,美國去年碳排量年減2.9%或140百萬公噸。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並強力支持本國煤礦業,但由於頁岩油革命使得天然氣價格大跌,有助於能源業戒掉對於煤炭的高度依賴。

而歐盟總碳排量年減5%或160百萬公噸,主因在成員國逐漸提高天然氣與風力發電佔比。歐盟天然氣發電量已首度超越燃煤。至於風力發電量與燃煤發電量也相當接近。

但已開發經濟體以外的國家碳排量仍迅速攀升,其中以亞洲國家最為嚴重。數據顯示,先進經濟體以外的國家去年碳排量增加近400百萬公噸,其中八成來自於亞洲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以便宜煤炭作為能源使用大宗。

我們的看法:

第一、碳排放量停滯成長,意義重大。
第二、代表新能源日益普及。

第三、也說明全球高漲的環保意識,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但亞洲碳排放最為嚴重,台灣在全球這方面的努力非常不夠。

大大/TBC
鴻海集團副總裁、亞太電信(3682)董座呂芳銘與大大數位匯流董事長戴永輝昨共同宣布,完成「亞洲付費電視信託基金(Asian Pay Television Trust, APTT)」信託基金管理人Dynami Vision 65%股權交易。這意味未來戴永輝將能直接控制台灣第3大系統業者「台灣寬頻通訊(TBC)」,加上旗下原有大豐(6184)相關用戶,總用戶數上看百萬,其產業影響力及地位更進一步擴大。

昨雙方發出的聯合聲明提到,為了讓台灣數位匯流產業生態系發展更完善,持有APTT信託基金管理人股權的呂芳銘將65%股權出售給大大數位匯流公司,雙方已於前天完成簽約,買賣雙方將在相關政府機關完成審核許可後辦理交割。而正當全球迎接5G時代來臨,數位生活應用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戴永輝與呂芳銘的經營理念一致,皆看準世界發展數位經濟的趨勢,以及台灣數位匯流產業的實力,認為雙方若能攜手合作,必能為台灣創造11大於2的新局面。

依據資料顯示,TBC之下共有包括南桃園、北視、信和、群健等4家有線系統,經營區域涵蓋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及台中市等,共約70多萬收視戶,市占約15%。而大豐主要經營區域在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收視戶大約也有30萬,兩者相加後市占率成長到約20%,與凱擘及中嘉2大集團足以分庭抗禮。

針對此股權交易案,NCC表示,一般而言,會要求業者說明股權轉換狀況、交易金額等細節,由業管單位先進行初步審查,不過,目前尚未接到業者提出相關申請,所以要等到業者提出正式文件,才能進一步確認時程等細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大買的是TBC管理公司的股權,不需要花太多錢。
第二、但鴻海為什麼要賣出,說明其未來策略改變。

第三、鴻海最近在5G頻寬競標,也不硬拼價格,新董事長在找新空位。

第四、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進行整合,是一件好事。


觀光業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觀光業,商總理事長賴正鎰昨直言,台灣觀光業者受創最嚴重為中小型旅行社,遊覽車、客運運輸業、三星級以下飯店旅館、百貨商場則緊追在後,幾無一倖免,若疫情持續逾3個月,台灣觀光業損失將超過5000億元。

賴正鎰表示,來台觀光客銳減,將導致觀光業產值大減1~2000億元產值,若疫情超過3個月以上,國內消費也跟著萎縮,衝擊恐超過5000億元。首當其衝的中小旅行社,因幾乎3個月沒收入,問題最嚴重,其次,多以貸款購新車的遊覽車業者,在沒收入還貸款下,恐也撐不了多久。

影響所及,旅行社龍頭雄獅到4月底為止,因疫情造成無法如期出團的營收損失高達24.6億元,約是去年全年營收301.6億元的8%,更超越今年1月營收24.42億元,等同「整整1個月沒有進帳」,衝擊可想而知。

其他上市櫃業者,鳳凰至4月底營損失約9800萬元、山富到4月底營損約7933萬元。不過,山富董事長陳國森認為疫情平息後旅遊需求將回籠,雖未必出現爆炸性反彈,唯對後勢仍審慎樂觀。

航空業受陸港澳航班大幅取消影響,長榮航1月營收年減8.65%,華航則尚未公告。至於小年夜盛大開航的星宇航空,原訂4月要開航菲律賓宿霧也因菲國禁令,將延到7月,而華航仍在觀望。另長榮航空原預計218日開航義大利米蘭、42日開航泰國普吉島也延後。

旅遊業者認為,現在的問題不是紓困、是根本沒有收入,雖然先前要放無薪假的喜鴻已經被「勸退」,但若情況不解決,無薪假還是會出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觀光業不只是受影響,而是崩盤。
第二、產業會有新一波的重整。

第三、除了航空業以後,旅館和零售業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第四、不只是東南亞新興國家,歐美國家都會受到打擊。

第五、中國是全球經濟不分的一部分。

亞馬遜/日本
日本政府預定今年秋季啟動系統雲端化工作,有意與亞馬遜簽定至2026財年止、價值超過300億日圓(約82.5億台幣)的雲端合約,擬委託亞馬遜雲端運算部門AWS,將日本官方人力資源系統和文件管理工具移至雲端。

12日美股早盤,電商巨擘亞馬遜股價續漲0.7%,報2,150.80美元。

截至11日止,亞馬遜創下股價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紀錄,期間漲幅超過5%。自亞馬遜在1月底公布亮麗的業績後,股價漲勢凌厲,漲幅超過15%,為市值增添1,416億美元至1.07兆美元,擠下谷歌坐上美國市值第三大企業。

亞馬遜股價在過去三個月勁升21.7%,同期道瓊工業指數漲幅為5.8%。

根據日經報導,日本政府基於亞馬遜雲端服務的成本和服務品質優勢,預計在春季正式選定亞馬遜,為其建立20個核心政府雲端系統,並計劃在四至八年內,將各部會和機構的系統移至雲端。

雲端系統的成本估計只有現行維護費用的三分之一,同時也能節省人力和提升生產力。日本政府考慮到安全問題,要求雲端服務業者在日本設立資料中心。

日本政府的全部IT系統預算總額約7,000億日圓,目前幾乎都是向NTT數據等國內大型企業訂購。

全球雲端產業由AWS、微軟和谷歌主宰。截至目前,日本政府的技術需求皆依賴本國業者,例如NTT Data,不過日方本次並未選擇國內業者來建立政府雲。

日本企業的雲端技術現階段仍落後於美國科技巨頭,許多業者仍需要依賴海外企業提供額外服務,例如NTT Data協助企業利用AWS的服務。

此外,日本政府引進雲端系統的速度也較歐美國家慢,擔心資料外洩可能是原因之一。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進入日本市場,拿下大訂單,令人刮目相看,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選擇外國系統。
第二、亞馬遜擠下谷歌,變成全美市值第三大公司,說明電商和雲端計算的前景。

第三、我認為由於武漢肺炎,亞馬遜和阿里巴巴股價今年會繼續上漲,還有至少三成空間。

第四、亞馬遜失掉美國政府的大訂單,卻取得日本政府訂單,說明全球市場對其的重要性。

疫情/產業
國發會盤點,包括觀光、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石化、汽車零組件產業,是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五大產業。

國發會13日赴行政院會報告「新冠肺炎對我國經濟之影響評估及因應對策」。國發會經濟發展處長吳明蕙在會後記者會指出,大陸疫情影響我國產業,除觀光旅遊、零售、餐飲業,也因電子零組件業的智慧型手機在大陸生產、銷售出現衝擊,影響部分中間財,如晶片、光學鏡頭等出口;而半導體、面板則因生產布局大部分在台灣,影響較小。

汽車零組件方面,吳明蕙指出,我國有些汽車零組件須自大陸進口,大陸復工延遲,將影響我國汽車零組件進口,但可找到替代來源彌補。

但石化業衝擊較大,因我國重要石化原料出口有九成仰賴大陸,諸如聚氯乙烯、聚乙烯等,因大陸內部需求減少,就會衝擊石化原料出口。機械設備業也是如此,但隨著生產基地外移,會產生轉單效應。

吳明蕙表示,疫情對我國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有兩大部分,第一為民間消費,影響的主要是休閒文化,如電影院、看展等,且對餐飲、交通運輸也會影響,不過國內疫情現在受到控制,因此影響較SARS時期輕微許多。

第二,要留意大陸產生的外溢效益;首先是各國觀光客減少會影響我國旅遊收入,其次是大陸城市封閉式管理帶來恐慌,影響消費與投資信心,衍生對我國出口影響;最後,大陸可能缺工、缺料,導致供應鏈與物流中斷,影響我國銷售,也影響許多中間財出口。

主計總處日前評估,本次疫情帶來的衝擊不若SARS時期那麼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政府點名五大受衝擊產業,值得深入思考。
第二、我們同意電子和汽車是重災區,主因是中國市場。

第三、機械業主要是由於中國世界工廠停擺。

第四、台灣石化原料九成出口仰賴大陸,也是原因。

第五、我們同意短期台商忙著處理供應鏈,沒時間考慮回流台灣。

阿里
阿里巴巴集團13日公布去年第4季財報(2020財年第3季),得益於大陸零售商業及雲計算業務收入強勁增長,營收年增38%至人民幣1,614.56億元、淨利潤年增58%至人民幣523.09億元(約新台幣2,260億元,等於一天賺25億元),雙雙優於預期。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過去一季,集團各項業務收穫強勁的增長。阿里數位經濟體已邁向全新高度,去年雙11全球狂歡節,又一個創紀錄的節日。面對疫情,將發揮阿里生態強大的商業力量和技術,全力支持對抗疫情和保障生活所需,並推出商家扶助措施。

財報顯示,核心商業業務收入年增38%,達人民幣1,414.75億元。其中,大陸零售商業收入繼續勁增,年升36%至人民幣1,104.58億元。天貓線上已付實物商品交易額(GMV)年增24%,受惠於快速消費品及消費電子產品的強勁銷售增長。

阿里巴巴股價昨收港幣217.2元,上漲1%

按照美國公認會計準則,淨利潤人民幣523.09億元,去年同期為人民幣330.52億元,年增58%。非公認會計準則,淨利潤年增56%至人民幣464.93億元,攤薄每股收益年增49%至人民幣2.27元;經調整EBITDA年增37%至人民幣558.80億元;自由現金流達人民幣782.79億元。

雲計算業務於季度內達到兩項重要的財務及技術里程碑。該季收入增62%至人民幣107.21億元,為單季度收入首次超越人民幣100億元,主要由公共雲與混合雲業務的收入貢獻雙雙增長所帶動。其次,在雙11前,阿里雲將集團電商業務的核心系統遷移至其公共雲上。

201912月,大陸零售市場移動月活躍用戶較20199月增長3,900萬戶,達到8.24億戶。去年雙11全球狂歡節再度刷新紀錄,各零售交易市場包括生活服務平台上經支付寶結算的GMV年增26%至人民幣2,684億元。

新零售方面,盒馬鮮生透過實施多業態零售策略、引入創新策略。截至201912月底,擁有197間自營的盒馬鮮生門市。20199月,集團旗下天貓超市與高鑫零售合作,拓展服務範圍。

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方面,季度收入年增27%至人民幣73.96億元,主要動力來自Lazada的收入增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每一個數字看來,阿里都是電商的超級贏家。
第二、但阿里成長最快的業務不是電商,雲計算收入達62%,就如同亞馬遜的AWS

第三、營收成長38%,但獲利成長58%,代表利潤率提高,因為收入結構改變,雲計算占更大比重,而不只是電商。

第四、今年是全球新經濟快速成長率,那些具有平台價值的股東,特別值得投資。

MWC

在全球電信公司都為推出新5G服務摩拳擦掌之際,無線電信業最盛大的年度展會-巴塞隆納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被迫取消,為MWC開辦33年來首次出現主辦方取消活動,主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導致大批企業退出參展。

MWC主辦單位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執行長霍夫曼(John Hoffman)發表聲明表示:「全球對冠狀病毒爆發的擔憂,以及參展者旅行和其他方面的顧慮使我們無法舉行此次活動。」

這場盛會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逾10萬人參與,交流最先進的創新技術,向投資者推薦並交易。彭博資訊指出,MWC取消將衝擊全球科技業,因為企業少了能展示最新產品的一個重大舞台。

取消MWC也將對巴塞隆納經濟形成重大打擊,當地旅館和餐廳都期望能乘機大賺一筆,歷年盛會都吸引來大批出手大方的科技業主管。金融時報引述地方媒體估計,MWC能為巴塞隆納帶來4.92億歐元(約新台幣160.33億元)的收入,創造約1.4萬個臨時性的工作,但現已全部成為泡影。

數家知名無線企業上周起陸續宣布退出,瑞典無線設備製造商愛利信表示無法確保員工和客戶的安全。Sony公司、諾基亞、伏德風(Vodafone)和德國電信也紛紛表示放棄參展。

美國晶片巨擘英特爾(Intel)、社群網站龍頭臉書、中國手機製造商Vivo和美國的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等大企業陸續加入缺席名單,包括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法國Orange集團等也宣布退出。英國電信集團(BT)在仔細討論與規劃後,也決定不參加。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一月拉斯維加斯CES照常舉行,但MWC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第二、這不是影響巴塞隆納而已,許多科技大廠也失去展示新產品的機會。

第三、換言之,全球科技界也受到了影響,並非只是中國工廠如富士康停工而已,最終將影響到許多上市公司。

第四、全世界還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評估武漢肺炎的擴散效果。

保德信人壽
保德信國際人壽14日晚間傳出要出售,已經與金管會溝通,並接觸潛在買家。對此,保德信昨日深夜回應,保德信金融集團正在研議台灣壽險業務的策略計劃,包含出售的選項。依照公司政策,對於潛在的交易內容細節不予評論,等於間接承認要出售的謠言。

已在台30年的保德信國際人壽打算出售,業界甚至傳出包括玉山金、台新金、元大金、兆豐金等為潛在買家,但玉山金晚間已否認,主管機關金管會官員不願證實,表示「不能回應」,不便替業者回答,還是請保德信人壽公司自己對外發布。

據了解,因應保德信集團調整全球經營策略,研擬從已開發市場、轉入新興國家市場,保險信國際人壽將包裹出售,已先與金管會溝通,並開始接觸潛在買家,規劃今年底前完成出售,可能打算賣給本國金控或壽險業。

保德信多年前就曾經傳出要出售消息,許多金控曾經躍躍欲試,但近年因為接軌IFRS17影響,壽險業對金控吸引力不再像從前。市場估計,這一波併購有可能循安聯人壽出售傳統保單方式,但也不排除壽險子公司規模不大的金控願意出手買進。

台灣保德信國際人壽為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所屬的子公司。截至2019930日為止,旗下管理資產超過1兆美元,在美國、亞洲、歐洲及拉丁美洲都有營業據點。

根據保德信國際人壽官網揭露,統計至去年第3季,保德信國際人壽資產合計1,777.15億元,每股純益為1.65元,是少數在台灣賺錢的外商壽險,市場評估,賣相算是不錯。

玉山金過去雖然曾經表態長線考慮併購壽險,但去年玉山金總經理黃男州指出,尚未有併購計畫。玉山金現階段獲利主要來自核心子公司玉山銀。此外,中信金如果想要壯大旗下人壽,也不排除有出手併購的可能性。

14日晚間傳出保德信國際人壽要出售消息後,公司方面以統一聲明稿作為回覆,態度相對低調,並不完全否認消息,讓這次的外商壽險出走可能性攀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許多美國公司重新思考亞洲策略。
第二、以前亞洲最重要是中國大陸,如同中國市場不做,可能沒有什麼其它吸引力。

第三、但東南亞仍然是未開發的處女地。

第四、台灣金融機構是最好的買家。

第五、台灣市場的金融機構,未來需要進一步整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