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觀念平台-台灣應打造亞洲那斯達克

 觀念平台-台灣應打造亞洲那斯達克


工商時報 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東南亞影響力聯盟理事長


最近中國大陸時尚巨頭SHEIN(希音)向倫敦提交公開上市申請,這可能是今年全球最大IPO,希音最近一輪融資估值為660億美元。

這對近期陷入困境的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一劑強心針,30年前倫敦跟紐約並列為全世界最重要金融中心,但這兩年上市數量少得可憐。英國脫歐也加速企業選擇歐洲證券交易所進行上市,如阿姆斯特丹、巴黎及法蘭克福,更加影響倫敦交易所發展。但英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仍有很多國際金融機構聚集,因此希音選擇英國並不令人意外。


希音先前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秘密提交IPO申請,計劃於紐約證交所上市,不過由於近期中美關係不佳,美國積極抵制中國,對該公司提出各種指控,包括供應鏈不合法及利用美國稅收漏洞等,以致希音不得不放棄美國上市計畫。希音作為一家中國公司,為何不選擇香港證券交易所?這跟香港政治問題有關,近兩年大陸一系列措施,讓外資對香港信心盡失。


■印度IPO表現出色,經濟前景看好


2023年全球IPO金額那斯達克有116億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107億美元,香港只有56億美元,而倫敦證交所更是少得可憐,只有9.5億美元。今年上半年,排除印度的亞太區IPO共216件,較一年前下跌43%,籌資規模最暴跌73%至104億美元。但印度表現勇冠全球,IPO件數151件,占全球27%,籌資金額47億美元,僅次於美國,說明印度經濟前景看好。


另外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美國SPAC(特殊目的併購公司)市場已退燒,過去幾年美國SPAC募得大量資金,高達上千億美元,共有數百家公司以此方式上市。SPAC反映新經濟熱潮,但問題是許多公司估值過高,而且隨著新經濟概念泡沫化,如電動車產業,股價大幅下跌。


但有趣的是,不少公司為了避免清算下市,積極創造「借殼」價值,把募集資金退還股東(LP),但讓新創企業快速借殼上市,未來等業績起來後再進行第二次募資,這和傳統台灣借殼上市手法相同。


■大陸嚴管,中小企積極轉赴境外上市


香港過去以中國大型國營企業為主,但現在只剩下中小企業,不過大陸對於IPO嚴格監管,因此造成許多公司積極轉往香港上市。中國大陸兩年前將上市改為「註冊制」,只要符合規定申報即自動生效。之後有許多不合規的企業濫竽充數上市,但只要中國證監會抽點,企業便自動撤件;如果沒有被抽中,即僥倖闖關成功。隨著大陸經濟不振、股市大幅下跌,去年許多IPO都跌破成交價、股價大幅潛水,大陸證監會不得不祭出嚴格審批措施。


在此情況下,大陸中小型企業積極轉赴境外上市,中國證監會也簡化境外上市程序。根據6月最新資料,有158家陸企準備境外上市,其中85家選擇香港、73家在美國。但由於中美關係不佳,那斯達克對此嚴陣以待,嚴格審查中港小型股IPO,以避免素質不佳公司上市,影響投資人權益。


這兩年表現最好的股票市場是印度。印度去年以來掀起IPO狂潮,至今愈來愈熱。去年印度有238家公司上市,數量創九年新高,總額約73.5億美元,數量躍居全球第一,其中不少是科技新創公司,現代汽車印度公司宣布將透過子公司在印度上市,籌資25億美元,如果能成功上市,將創下印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IPO。


隨著人工智慧(AI)熱潮發酵,台灣成為全球AI中心,除了半導體外,還有AI伺服器和其他散熱概念股。全世界科技大廠如微軟、谷歌、亞馬遜AWS紛紛在台加碼,投資成立研發中心或資料中心,相關族群股票也隨勢上漲。但奇怪的是,台灣股票市場只有次級市場價值,未能利用機會發揮初級市場功能,成為「亞洲那斯達克」。新內閣提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願景,但更應努力打造「亞洲新興科技募資中心」!


■台灣有條件成募資中心,但心態與法規須鬆綁


台灣有完整高科技生態系,投資人對科技趨勢高度理解,超微執行長蘇姿丰說,台灣每個人都知道CoWoS是什麼,但為什麼無法成為「亞洲那斯達克」?有幾點原因:第一、台灣重硬輕軟,缺乏軟體和AI公司;第二、台灣對新興科技沒有「本夢比」概念,最近日本台商科科科技回台上市失敗是一例子;第三、台灣主管機關心態保守、法規較嚴;第四、台灣地緣政治風險在賴清德520就任總統後升高。


全世界科技強的國家,資本市場也相對活躍,以色列是少數例外,因其企業都到美國上市。未來AI時代,硬體角色愈來愈重要,而且未來趨勢走向「軟硬整合」,是台灣成為募資中心絕佳機會!台灣如果資本市場發達,就能把全球企業、技術和人才吸引過來,遠比「就業金卡」更有效,未來錢在哪裡,人才就會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