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創會理事長的話
安邦 洲際, 康師傅, AI, 惠普 SGI, 香港聯交所,基亞 賽亞, 亞馬遜, 振樺, 立訊 宣德_revised
安邦 / 洲際
近年多次在海外併購高級酒店的中國安邦保險集團傳新動作,據外媒報導,安邦保險考慮對英國洲際酒店集團(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 Plc)提出70億英鎊的收購要約。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稍早援引知情人士表示,洲際酒店集團派員前往中國與安邦就潛在併購展開商談之後,安邦正初步考慮對洲際酒店集團發出70億英鎊(約92.7億美元或613.6億人民幣)的收購要約。
不過,安邦發言人、偉達公關Chris Winans回應,安邦沒有出價收購洲際酒店集團的計畫,也沒有考慮向其發出收購要約。洲際酒店集團也拒絕對此做出評論。
洲際酒店集團旗下有假日酒店(Holiday Inn)、皇冠假日酒店(Crowne Plaza)、英迪格酒店(Hotel Indigo)等品牌,全球有超過5,000家酒店,總市值62.7英鎊。洲際酒店集團發布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全球經營利潤年增2%,達到3.44億美元,平均每間可供出租的客房收入(RevPAR)上半年增長2.4%,中國市場更是增長4.7%,一線城市表現最為優異。
安邦保險集團近年來在高級酒店業市場展開多次大規模併購,最著名的莫過於2014年安邦斥資19.5億美元買下紐約市地標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引發市場震撼。
今年3月,安邦保險再以65億美元接手黑石集團(Blackstone)旗下地產投資信託企業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 Inc.。同樣3月,安邦加入對喜達屋(Starwood)的競購,對其提出139.8億美元收購要約,但由於中國保監會表態不支持而退出競購。
同樣競購失敗的還有,安邦保險去年11月以15.7億美元收購美國信保人壽(Fidelity &
Guaranty Life, FGL),但一直未獲監管審批,而撤回收購計畫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安邦今年稍早差點將喜達屋(Starwood)酒店以140億美元買下來,最後功敗垂成。
第二、原來以為是中國政府不希望安邦再出手海外併購,但現在看起來似乎並非如此。
第三、洲際的Hotel定位如皇冠假日沒有像喜達屋那麼高檔,但可能更適合安邦和中國市場。
第四、相信中國證監會仍然會嚴格審查安邦此次的併購。
康師傅
香港恆生指數公司12日宣布,將康師傅控股自其成份股中剔除,並將微型元器件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瑞聲科技納入恆生指數HSI成分股中,目前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數目仍維持在50檔。上述變動將於9月5日起生效。
根據昨天收盤股價,瑞聲科技市值為933.28億港元,康師傅市值為421.9億港元。
針對康師傅此次被恆生指數剔除,市場人士表示並不意外,主要是近期康師傅的營運持續下滑,其營運利空導致其股價不斷走跌。
以今年2月24日為例,康師傅在當天發布有史以來的首份盈利預警,指2015年度的獲利大幅下滑35%至40%,此消息一曝光,康師傅股價大跌9%,創下近7年來新低點。
此外,投行對於康師傅的前景也並不看好,交銀國際將康師傅評級由「中性」降至「賣出」、匯豐對康師傅未來兩年盈利預測亦較市場同業低出11%至16%;花旗則認為,該公司缺乏產品創新,對比同業亦缺少復雜的品牌戰略,在大陸消費者長期轉變之下,公司將面對更大的不利因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康師傅被恆生指數剔除,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二、康師傅曾經是「中國市場」的代表,但現在大陸已往高端消費發展,康師傅卻沒有積極
創新。
第三、康師傅也曾是大陸台商的代表,然而現在除了郭台銘外,其它台商都不行了。
第四、台灣企業沒有跟上中國大陸市場變革的腳步,未來必須走向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服務
創新和管理創新。
AI
華爾街日報報導,繼蘋果上周五收購西雅圖人工智慧(AI)新創業者Turi後,英特爾周二也宣布收購加州AI業者Nervana Systems,反映矽谷大廠正加快腳步充實深度學習技術,以免錯過科技業下一個大趨勢。
據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統計,2011年至今矽谷大廠在AI領域完成的企業購併案共31件,其中買家不乏谷歌、推特、雅虎、IBM及Salesforce.com等大型公司。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進一步統計,若將小公司收購案也計算在內,今年以來AI相關收購案累積達29件,估計很快就會超越去年總和37件。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AI核心的深度學習技術近年應用市場不斷擴大,從臉部、語音辨識到自動駕駛系統都以深度學習為基礎,是矽谷大廠爭相收購相關業者的主因。
專攻深度學習的百度首席科學家Andrew Ng表示,由於AI技術日新月異,因此科技大廠收購相關業者的主要目的是取得人才。
2010年蘋果收購新創業者Siri後便利用該團隊發展出虛擬個人助理Siri,如今收購Turi也是看好執行長格斯特林(Carlos Guestrin)在機器學習領域的專業。
英特爾特地選在下周開發者大會前宣布收購Nervana,更是極具策略考量的一步棋。當年英特爾未及時掌握行動運算趨勢,導致晶片需求轉向英商安謀(ARM),所幸英特爾成功搶下伺服器晶片市場,為今日資料中心需求快速擴大的雲端時代打好基礎。
我們的看法:
第一、AI的發展迅速,歐美大廠自身沒有能力快速開發,紛紛採用併購方式。
第二、矽谷今年AI併購案已達31件,相當驚人,說明趨勢和市場熱度。
第三、中國大陸如百度和阿里巴巴也大陸積極投資AI。
第四、未來AI最快的發展部分應該是「智能化」,也就是自動化的再提升,將傳統服務業的
流程賦予人工智能,可以大規節省人力。
第五、台灣缺乏對於AI產業的全方位思考和戰略布局。
惠普 / SGI
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周四斥資2.75億美元,以每股7.75美元出價收購超級電腦製造商Silicon Graphics
International(SGI),惠普欲藉本交易強化資料分析和高效能運算業務。
周五美股開盤,惠普股價小漲0.4%,報21.88美元。SGI周五則大漲28.8%,每股7.70美元。
惠普執行副總裁涅里(Antonio Neri)表示:「SGI包含巨量資料分析和高效能運算解決方案在內的創新技術和服務,可望與惠普的資料中心解決方案互為表裏。」
SGI創立於1981年,公司原名為Silicon Graphics,早期曾引領桌上型工作站潮流。該公司後來拓展至伺服器和超級電腦領域,1995年時市值一度超越70億美元。
SGI不敵昇陽(Sun)等對手的激烈競爭,曾兩度聲請破產保護,並在2009年將資產出售予Rackable Systems公司,後者將SGI的技術整合至自家的產品組合,並將其更名為SGI。
近幾年來SGI開始將重心專注於高效能電腦、和專為分析巨量資料的儲存硬體和軟體。研究機構Moor Insights
& Strategy總裁穆海德(Patrick Moorhead)表示:「SGI格外受政府和研究機構敬重。」
惠普在去年11月正式分拆,惠普企業承襲了雲端事業和伺服器業務,該公司現為全球伺服器龍頭,但在雲端市場面臨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的激烈競爭。
惠普認為,基於法規和隱私考量,並非每一位客戶都會將資料和資料處理需求移交給雲端業者,故仍然需要為自有的資料中心添購硬體設備。這點EMC與惠普看法相同。
市場研究機構IDC企業基礎建設和資料中心團隊的資深副總裁伊斯特伍德(Matthew Eastwood)指出,他相信這筆交易能提升SGI超級電腦的銷量。
我們的看法:
第一、Big Data帶來許多高速運算商機,需要高效能電腦配合。
第二、未來許多大商機都和Big Data以及存儲有關,我們正進入個後PC的新基礎設施時代。
第三、惠普分拆以後,成為一個雲端事業公司和全球伺服器龍頭,我認為將來有再被他人併購
的可能,戴爾已併購EMC。
司。
香港聯交所
亞洲市值最大的交易所運營商香港交易所昨(10)日公告,上半年獲利下滑27%,原因是香港的現貨市場及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商品交易均出現交投放緩。
彭博資訊引述港交所公告指出,港交所上半年獲利從上年同期的港幣41億元降至29.9億元(約新台幣120億元);營收下降18%至港幣56.3億元(約新台幣225億元)。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Francis Chan在報告中指出,港交所股價已較2015年5月創下的紀錄高點回落37%,原因是陸股大跌、成交量下降;而香港上市股票約有70%是註冊地或者業務重心在大陸的公司。港交所1至7月日均成交額年降47%。
港交所主席周松崗說:「今年上半年,由於全球經濟放緩憂慮加深,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立場分歧擴大,加上市場被英國脫離歐盟公投的重大不明朗因素籠罩,港股波動加劇,市場交投減弱。」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對於下半年的港股市場,沒有特別的變化,但是也看不到進一步惡化的跡象。對於「滬港通」額度即將用盡的問題,李小加說,「額度不會成為成為交易的障礙,如果「深港通」開通,也會解決這個問題。」
上半年,港交所旗下各個市場的交投均面臨下行壓力。香港證券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額僅港幣67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6%;衍生產品市場期貨及期權平均每日成交量年跌3%。
倫敦的LME金屬合約平均每日成交量下跌9%。儘管如此,香港證券市場的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仍維持全球領先位置,而人民幣貨幣期貨合約平均每日成交張數亦見186%的增幅。
滬港通繼續順暢運作,今年上半年所得收益約港幣7,1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15億元減少。雖然今年上半年滬股通及港股通成交均較2015年上半年下跌,但兩者成交量各自占本土市場成交量的百分比則均增長。
晨星公司駐香港的分析師Michael Wu在港交所財報發布前說,晨星的業績可能比去年同期差很多,但如果深港通推出的話,也許可以提振市場交投。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港交所是亞洲交易所龍頭,如果連其業績都下滑,其餘區域交易所一定更淒慘,包括台
灣在內。
第二、全球保護主義興起,跨國併購的腳步應該會放慢,至少短期內上市公司被併購下市的可
能性不大。
第三、但是全球整體經濟面臨結構轉型,所以短期內應該不會有許多IPO,未來從長期來看
M&A還是主流,這對交易所和證劵商都是壞消息。
第四、台灣需要有全新的資本市場發展思維,目前缺乏整體前瞻大戰略。
基亞 / 賽亞
分子檢測大廠賽亞基因公司近日傳獲基亞提出併購協議;賽亞昨(11)日證實有多家國內外廠商向該公司提出「整併方案」,最快本季會有進一步消息,但限於保密協定無法透露細節。
基亞有意進一步整併生技公司傳言已久,近日整併標的明朗化,基亞有意合併賽亞一事成為業界討論話題。對此,基亞表示,公司近期才成立「併購特別委員會」;董事長張世忠表示,企業併購是快速擴充、提升競爭力的辦法之一,但對於併購標的沒有評論。
賽亞是國際分子檢測、基因解碼專家陳奕雄創辦,成立於2001年,以人類基因組為研發重點,致力於疾病與單一核甘酸多型性(SNP)的關聯研究,並從事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與臨床應用開發,目前已完成多項藥物療效與基因關聯性分析檢測。同時,賽亞為台灣唯一獲國際媒體BioSpectrum選入的亞洲十大影響力生命科學公司,是國際間矚目的個體化醫療研發基因科技公司。
最近不少國際資金與生技公司,頻透過第三方,如金融業、創投業向賽亞敲門。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兩家都是生技股,整合是很自然的事。
第二、賽亞的基因解碼業務有想像力,但要賺錢很難,被併購是較好的出路。
第三、我們同意台灣生技業要積極的大整併,現在才只是開始。
第四、台灣未來不應有太多小型生技股,這對市場發展長期而言並不健康,多半會淪於炒作,
較佳的出路是由已上市的生技公司帶頭整併。
亞馬遜
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昨(12)日針對B2B(企業對企業)平台Amazon Business,赴海外招募供應商,首站選在台灣。不少台灣知名企業紛紛前來探詢合作可能性,包括汽車零組件大廠東陽、帝寶,電腦品牌華碩、宏碁,還有大同集團,均出席昨日的招商大會。
亞馬遜(Amazon)海外拓展負責人Darrel Kim表示,他這一星期已在台灣拜訪多家供應商,他認為台灣有很多傑出的B2B供應商,包括IT零組件、電腦設備、消費性電子及汽車零組件等,都是亞馬遜招商所鎖定的對象。
Darrel Kim表示,亞馬遜的使命是「以客戶為中心」,每個商業決策都要對客戶最好。而亞馬遜的成功祕訣,就如同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所說的「從客戶體驗開始,解決客戶希望被解決的問題」。
Amazon Business海外拓展經理Jimmy Li則表示,台灣有很多OEM及ODM的廠商,為國際知名品牌提供製造服務,但這是工作最多、利潤最低的業務,如果業者未來要發展自己的品牌,直接面對客戶,那Amazon Business是最佳的選擇。
Amazon Business平台是去年上線,才一年多時間已累積超過40萬的企業買家,第一年的成交金額達到10億美元(約300億台幣)。而該平台的供應商經過精挑細選,目前僅3.7萬個供應商,提供超過500萬的品項,該公司預期未來的成長爆發力可期,到了2020年時,商機上看1兆美元。
據該公司調查,有92%的B2B買家使用亞馬遜調查或搜尋要採購的產品,有82%的B2B買家使用亞馬遜平台進行採購。更有一項數據顯示,有45%的B2B買家傾向於從工廠直接採購,甚至27%的B2B買家願意付稍多的錢從工廠直接購買。
亞馬遜預估,到了2020年時,美國B2B的市場將達1.13兆美元,將超過B2C的0.532兆美元。Jimmy Li表示,台灣的供應商如果與Amazon Business合作,可以將商品送到全球109個物流中心,由其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包括客服提供追縱貨品及退貨等服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B2B招商平台,業務推廣首站還在台灣,具有一定意義。
第二、台灣未來如果不想只透過阿里巴巴,就應加強和亞馬遜這類電商平台的關係。
第三、亞馬遜過去給人的印象是B2C導向,未來在B2B方面還需再加一把勁。
第四、亞馬遜這類跨國電商平台勢必會成為市場主流,改變傳統商業和產業的模式。
振樺
銷售點管理系統(POS)品牌廠振樺電昨(12)日下午宣布,將以1.05億美元(約新台幣34億元),收購美國O2O自助服務平台KIOSK Information
Systems(KIOSK)100%股權,為該公司首次投資併購,卻創下國內工業電腦(IPC)產業最大併購案。
振樺電指出,併購KIOSK的資金將有20%採自有資金,另外80%向銀行貸款。董事會昨日同時通過,將發行上限12億元無擔保可轉債及發行現增300萬股,預計募資約16億元,用於此次投資案及償還銀行貸款,未來可轉債若全數轉換,振樺電股本將由現階段6.76億元,上升到8~8.5億元。
振樺電總經理陳茂強昨日表示,KIOSK是北美最大、全球前三大領導品牌,去年擁有與振樺電規模相當的獲利能力,公司毛利率約35%~40%,此交易案預計8月底前完成,並將在9月29日股東臨時會討論。
陳茂強指出,KIOSK在北美擁有工廠生產基地,公司約150人,承接當地客製化大型專案,結合振樺電在東南亞品牌知名度,未來將以台灣為中繼點,協助KIOSK進軍東南亞市場,振樺電也將透過KIOSK,在北美取得新的市場。
陳茂強表示,雙方合作將先瞄準餐飲事業,9月開始檢視可擴大的既有客戶業務量,由於KIOSK主攻專案客戶,能見度至少有半年,KIOSK近期正洽談一個長達2年的物流客戶大訂單,是屬於每台單價2~3萬美元的高單價產品,最快今年第4季小量貢獻。
振樺電財務副總楊素美表示,全球POS市場規模約360億美元,互動式自助服務機台產業規模約28億美元,KIOSK從2013年~2015年年營收複合成長率超過30%,其中遠端監控及保固服務約佔總營收15%,2016年前7月折舊攤銷前淨利逾700萬美元,而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約1,200萬美元。振樺電在買下KIOSK後,將結合技術、客戶、通路及軟體優勢,使營收及獲利大幅增長。
振樺電去年EPS9.12元,配發現金股利7.75元、股票股利0.25元,今年上半年EPS4.25元。
振樺電昨天暫停交易,將在下周一(15日)恢復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工業電腦廠過去一年來有很多的整併,應該還會持續下去。
第二、振樺收購美國自助平台KIOSK是非常正確的作法,未來會有許多不同領域智慧的服務
平台(KIOSK)。
第三、這個案子的意義不只在於技術,還包括外國的通路。
第四、台灣的工業電腦產業有一定的競爭力,未來可以加速併購整合。
立訊 / 宣德
近期與美律(2439)策略聯盟的中國最大的連接器廠立訊精密旗下子公司股權出現重大變動,將直接挹注宣德(5457)的獲利。立訊公告,放棄對子公司立德的增資案,使得宣德對立德的持股從過去的25%大幅提高到70%。由於立德是宣德業績的主力,立訊董事會的決定將會大幅提高宣德的獲利能力。
由於這項公告等於立訊全力扶植宣德,宣德股價今天止跌彈升。
立德是立訊和宣德合資,資本額人民幣8,000萬元,立訊持股75%,宣德25%,今年元月開始,立德的經營由宣德介入,立訊的業務全力加持立德,立德成為中國最大的TYPE C廠,囊括中國前五大手機廠和三星最新手機Note 7的Type C連接器供應廠。根據立訊公告,立德今年上半年的營收為1.88億人民幣,約新台幣9.4億元,已是去年全年2.5億人民幣營收的75%,而立德上半年的獲利1,349萬人民幣,直逼2015年全年的1,407萬。立德今年的獲利幾乎倍增。
立訊公告對旗下子公司股權的重大變化,子公司東莞立德增加1.5億元人民幣,但立訊同意放棄參與本次增資事項。增資完成後,立德資本將由人民幣8,000萬元增至2億元,但放棄的股權由另一家子公司宣德全數認購,未來宣德持有立德的比率由25%增至70%,立訊持股比率由75%變更為30%。
這項股權變動最大受益者將是宣德,在會計規則,今年初宣德掌控立德董事會,使得今年宣德在計算獲利有重大的改變,從今年1月起,宣德將立德的營收計入合併營收,但獲利的計算從過去是以立德營收的固定比率作為宣德的業外獲利,但從今年第1季開始,改成立德獲利的25%為宣德的本業獲利,造成第1季宣德的毛利率雖然季增逾五個百分點,從去年第4季的9.94%提高到15.5%,但獲利來源因計算方式的改變,使得宣德第1季虧損0.11元。
但從8月開始,宣德將可從立德認列70%的獲利,今年下半年宣德的獲利數字會大幅提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立訊參股美律上市公司25%股權被經濟部否准,改投資子公司,反造成美律股價大漲。
第二、經濟部工業局應徹底反省: 如果美律不能引進立訊,將會失去外國訂單,為什麼政府要
做打擊民間企業股東價值的事情?
第三、立訊等於是改以宣德為主體,來控制其對子公司立德的投資。先前立訊持股75%、宣德
25%,經過改組之後,宣德持有立德增加到70%,立訊則降到30%,換言之,立訊將獲利灌到台灣上市公司宣德。
第四、這當然有好處,因為宣德是上市公司,立德不是,立訊控制宣德,因此從股票上可以購回更多的資本利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