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到賺不到!機器人、物聯網、無人機…你能喊出幾間跟它們有關的台灣公司?
「現在許多國家都有新產業政策,推動明日科技發展,台灣雖有小英提出的五大創新產業,但可能還不夠,不知各位認為可以吸引那些新產業來台投資?」
我參加一個政府單位的會議,其中一位官員對我們提出了上述問題。
小英的五大創新產業是生技、綠能、亞洲矽谷(物聯網)、智慧機械和國防,其中亞洲矽谷已經暫緩。與會專家們提出中國大陸、以色列成功創新的例子,我也表示了我的看法。
「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FDI)長期低落,和投資環境有關,因此與其說要吸引某項特別產業來台投資,更應強調投資的功能及定位。過去我們所談大多和製造業有關,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應換個方式,不再以產業區分,但吸引外商在台灣成立『創新中心』,或以台灣作為區域管理中心,發展『總部經濟』」。
我們已進入一個全球性跨地域、跨領域的知識經濟時代,但不管是政府、企業或個人,思維仍然停留在過去。只要看大家爭議的焦點,都是應放幾天假才能維護勞工權益,但沒有人認真思考,智慧機器人普及化之後,傳統工作會大幅消失,我們應如何因應。
今天外國人看台灣,很少會聯想到「創新」。20多年前,台灣當時給人的印象還是高科技人才的匯集地,全球電腦供應商鏈的創新中心,《世界是平的》作者甚至表示台海情勢若不穩定,對全球科技產業有深遠影響。
只要認真在網路上搜尋一下,你就會發現最近有關機器人的新聞突然開始多了起來。我最喜歡的是微軟大陸團隊所開發的第四代人工智能軟體「小冰」,她可愛得彷彿像鄰家少女,實現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無縫聊天對話,而且還會唱歌,透過累積的大數據成為人工智慧虛擬歌手,就像電影「雲端情人」(Her)中的情節。
重點是什麼?這完全是中國大陸所研發出來的成果,大陸對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投入不遺餘力,美的集團最近成功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大廠Kuka 94.55%股權,總價達60億美元。
台灣想必是感受到了壓力,我最近參加某政府部門舉辦的專家研討會,討論主題是無人機和人工智慧。我的論點很簡單,我們對大陸了解不夠,台灣把中國大陸看成敵人,每次在研究「全球」產業時,都忽略中國市場,然而大陸現在已有300家無人機企業生態系,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也跑在世界尖端,我們能不關注嗎?
創新必須要能和「市場」連結。近期中國大陸無人機產業快速發展,部分來自於和農業應用的結合。以往農民要自己打藥,在新疆等地幅員廣闊,根本忙不過來。現在透過無人機,只要將飛行路徑、噴灑速度設定好,就可以快速完成。
很多創新不再是技術的創新,而是市場應用的創新、服務的創新。台灣和中國大陸關係搞不好,無法和全球最大的市場連結,什麼創新都不可能。
創新技術彼此之間也正在融合,未來可能是無人機+VR、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醫療。馬斯克最近將Tesla和另一家做太陽能面板的SolarCity合併,飽受攻擊,但唯有前瞻者才看得到五十年之後的趨勢。
物聯網改變了一切,全世界正逐漸放棄產品思維,朝向服務創新轉型。美國工業巨人GE過去主要收入靠賣飛機引擎,只是單筆交易。GE近年全力推動工業物聯網,將引擎裝上感應器,讓機器彼此之間可以溝通,不僅能減少引擎故障頻率,且能增加維修效率、優化資源配置,GE也靠服務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
紐約時報最近專文報導,有關移動互聯網技術(mobile tech)的創新,中國大陸已遙遙領先美國。許多Facebook、Snapchat和Twitter現在推出的服務,微信和支付寶早就有了。當亞馬遜還在構思利用無人機送貨時,大陸順豐快遞已開始測試這項服務。
Uber最近決定將中國業務和大陸最大的滴滴出行合併,這筆交易公布前不久,蘋果才宣布投資滴滴10億美元,以卡位中國大陸車聯網市場。
如果連美國科技大廠都認清中國大陸在互聯網新經濟的領先地位,並選擇與其合作,台灣的創新一昧想繞過中國大陸,會有可能成功嗎?
中美互聯網巨頭並非一開始即水乳交融,滴滴去年底曾投資Uber競爭對手Lyft,並且籌組「全球反Uber聯盟」,但雙方廝殺到最後,還是化干戈為玉帛,形成亦敵亦友的關係。台灣如果看不懂中美這種微妙的競合關係,執意選邊站,最終在大國談判和利益交換下,只會淪為被犧牲的棋子。
創新和卓越的重要關鍵是要開放、和世界連結。這次里約奧運最動人的故事是為新加坡奪得游泳金牌的史庫林,在歐美擅長的運動項目出人頭地。他是移民後代,父母把他送到美國學習游泳。
台灣應該學習新加坡,成為跨國人才實現夢想的舞台。我們可否想像新住民之子為台灣在學術、運動或創新領域爭光的可能?我們要如何鬆綁僵固的法規,才能讓全世界的資金、人才、創意往台灣匯集?
創新的人才、靜止的台灣、轉動的世界。台灣人,你必需用創新的方式,才能實現你的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