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重返多邊主義,台灣如何融入中美新關係?老總:採取「K型戰略」
上週拜登就職美國總統,訪題之一是穿著,副總統賀錦麗以紫色造型亮相,不僅醒目,而紫色又是藍色(代表民主黨)和紅色(代表共和黨)的混和,傳遞出「融合」的訊息。
拜登最重要的理念是「多邊主義」,和世界各國廣泛合作、共推政策,不像川普採雙邊主義、美國優先、單打獨鬥。
「融合」是未來全球最重要的大趨勢,簡單說融合代表「競合」,既競爭又合作,不是絕對的黑白一刀切;反觀川普政策是「零合」,美國對手就是戰略上的敵人,你的減少等於我的增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這在中美關係上特別明顯,川普制裁中國,雖然有打到中國痛處,但也傷到許多美國科技大廠,因為失去中國市場。全球已形成一個複雜的利益共同體,彼此關係錯綜複雜,雖然現在流行「去全球化」,但諸多利益無法迅速切割。
在融合新潮流下,台灣存在兩大危機:第一是「川普化」,雖然川普許多政策對台灣有利,不過現在川普已下台,但台灣還像許多川粉一樣,沉醉在昨日的榮光和幻想裡。
社會上存在很多沒有意義的討論,例如美國對台政策是否會轉向?是否仍如過去川普時期友好?事實上美國早已將中國定調為長期競爭對手,也視台灣為亞洲地區重要戰略夥伴,這些都不會改變。但和過去不同的是,美國將透過國際組織重新調整和中國的關係,因為很多政策如氣候變遷需要和中國合作,這就是競合的精神。
台灣過去中川普的毒太深,跟著川普有樣學樣,美國制裁中國,台灣也跟進。但台灣不是大國,也不是一個大市場,缺乏談判籌碼,只有心理慰藉。大陸並不在乎台灣市場,陸企也不需要到台灣來,但大陸5G對許多台灣企業而言,卻是重要商機,包括台積電在內。
現在經濟上流行講「K型復甦」,同樣融合也代表一種「K型戰略」,某些層面抵制中國,但其他地方卻可能加強合作。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近期也表示,希望兩國關係重回正軌,重啟合作。
融合發展反映在大陸對台的K型戰略,一個例子是南僑A股最近獲准上市,這是過去一年來第7家台商,這種傳產連在台灣上市都很難。大陸採兩手策略,既給糖吃又用棒子伺候,針對不同對象。
台灣第二個潛在危機是「台積電化」。台灣最佳產業融合典範是台積電,全球幾乎沒有國家不需要台積電的產品,沒有未來產品不會用到台積電的晶片,但台積電在和世界融合過程中,變成一個超級龐然巨物,超乎我們所能控制的程度。
以前經濟學家研究亞洲時有一個名詞,叫做「Asia ex-China」(除了中國外的亞洲),今天同樣情況發生在台灣,必須「Taiwan ex-TSMC」(除了台積電外的台灣),任何數據有了台積電即失真,不管是股票指數、GDP或經濟成長率。
台灣正在變成一個科技島,但台灣「半導體化」和「台積電化」的過程中,誰是贏家和輸家?
融合的精神是打群架,也就是融入世界,和大家聯盟,這是台灣未來最大的挑戰。我們應創造被需要的價值,但對象不能只有美國,也不能只有半導體。以前外國人看台灣會想到風景、美食,會想到Acer、HTC,但現在好像都被TSMC取代了。
全世界有兩個國家正陷入單打獨鬥的困境:美國和英國,他們都是大國。拜登要花很大力氣,才能扭轉川普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川普退出TPP,現在還在思考如何重返亞太,印太戰略推動不易,而中國大陸已透過RCEP和東南亞建立聯盟。
最近中澳關係交惡,澳大利亞是RCEP成員國之一,也是美國「五眼聯盟」核心夥伴。澳洲對多邊合作有很深體會,美國可以強力抗中,但同樣是大國,澳洲就沒有這個條件。
另外一個融合的例子是歐洲,中國去年底和歐盟達成「中歐投資協定」,趁著美國政權交接前夕,和歐盟形成投資和經貿夥伴關係。川普不會做人,過去幾年得罪德國、法國,歐盟很樂意放棄美國。德法嚴厲譴責中國人權政策,但生意還是照做,這就是K型戰略。
英國也是融合輸家,在其退出歐盟後,現在英國企業連要去歐洲都很麻煩。最近歐盟國家討論要如何強化歐元地位,儘量減少對倫敦金融中心的依賴,包括交易所及清算中心,未來將打造自己的生態系。
台灣應加強和世界的融合,從美國、歐洲、東南亞到印度,小國無外交,只能憑巧實力。現在站在台積電老大身後,我們有一種迷思,覺得台灣好像是世界第一,好像世界不能沒有台灣。
謙卑、謙卑、再謙卑,合作、合作、再合作,這是台灣在融合時代的生存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