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全球電動車,摩根大通,谷歌AI,英特爾,亞馬遜,外人投資,比亞迪,長鑫新橋,新疆自貿區,阿里魔塔,豐田,韓電池業,塔塔,醫療科技,緯創車電,世界先進,低軌衛星,半導體新高峰,氫能,核融合發電
全球電動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112年10月31日
特斯拉供應商Panasonic 30日表示,已在上季減產車用電池,並將電池部門的全年獲利預測下修15%,凸顯全球電動車銷售正在放緩。
路透報導,Panasonic發布的電池部門展望不太樂觀,之前已有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提出類似警告,原因是歐洲和中國大陸等主要經濟體成長較疲弱。
供應車用電池給特斯拉和其他車廠的Panasonic能源部門,全年獲利預測從1,350億日圓下修至1,150億日圓(7.69億美元)。
Panasonic在官網公布資料說,截至9月底的上季已調整日本的車用電池產量,較前一季減少60%,以滿足「適當的庫存水準,因應迅速下滑的需求」,且這些工廠短期不會回到產能滿載的情況。
該公司也說,日本的車用電池產量受北美高階電動車需求放緩拖累,還提到美國通膨削減法(IRA)已刺激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改買8萬美元以下的特斯拉車款,因這些車符合IRA減稅條件,但這也傷害Panasonic上季的獲利能力。
不過,該公司仍打算維持量產新款4680電池的計畫,同時與馬自達、速霸陸等車廠洽談供應電池一事。該公司目標是到2031年3月時,將電池產能增加到原有的四倍,達到200 GWh。
儘管Panasonic今年4~9月的上半年度,淨利大增169%,達到破紀錄的2,880億日圓,營業利益也增加29%,攀抵1,928億美元,但Panasonic仍把全集團今年度的營業利益下修至4,000億日圓(27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4,140億日圓。
此外,南韓電池能源巨頭LG新能源正全力提高全球十座工廠的電動車電池產能,試圖消化持續增加的積壓訂單。LG新能源正和德國工業集團西門子(Siemens)合作,引進人工智慧(AI)輔助的品管措施,以確保所有工廠穩定運轉。
南韓電池製造商LG新能源上季獲利亮眼,但示警明年銷售將降溫,因車貸成本高漲和部分地區綠能轉型的步伐減緩,衝擊電動車買氣,加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看壞需求前景的行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電動車銷售正在放緩
第二、歐洲和中國大陸經濟體成長疲弱
第三、Panasonic是日本最大電池生產廠商
第四、今年上半年淨利大增
第五、但對2024年的看法較為悲觀
摩根大通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吳慧珍,112年10月29日
美國大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指出,執行長迪蒙(Jamie Dimon)預定明年拋售自家股票,出脫個人持股100萬股,這是他掌舵近18年來首見。儘管摩通強調迪蒙賣股與領導階層接班無關,摩通股價27日仍收跌逾3%。
摩通27日公開的文件顯示,戴蒙及家人計畫將860萬股摩通持股,賣掉其中100萬股。照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數據,這只占摩通在外流通股數極小部分,這家全美最大銀行市值超過4,090億美元。
67歲迪蒙2005年起執掌摩通至今,帶領這家華爾街巨頭挺過2008年金融危機,他向來藉由持續買入自家股票展現信心。而今突然出現減持摩通股票的不尋常舉動,引發外界揣測他還會替摩通掌舵多久?
摩通在文件上提到,迪蒙賣股是基於「財務多元化及稅務規劃」,他仍相信公司前景非常強勁。摩通發言人表示,迪蒙目前尚無擴大拋售持股計畫,文件所載也非釋出他準備退休的訊號。
儘管摩通要外界勿對迪蒙出售持股多做揣測,但摩通股價27日仍收跌3.6%,報135.69美元,與美國銀行、花旗和富國銀行等金融股一同落難。若照26日收盤價計算,迪蒙明年脫售100萬股持股可獲利近1.41億美元,占迪蒙持股比例不到1成。
迪蒙自擔任執行長以來,摩通股票含股利在內的報酬率達470%,大幅跑贏標普500指數。今年來摩通股價漲1.4%,反觀標指跌18%。札克斯投資管理公司客戶投資組合經理Brian Mulberry說:「一般而言,執行長或內部人士拋售股票會引發外界憂慮,摩根大通的例子另當別論,因為該行的資產負債表還是很強。」
我們的看法:
第一、摩根大通是美國最大銀行
第二、執行長拋售股票影響投資人信心
第三、迪蒙指出未來市場風險極大
第四、這可能是他拋售股票的原因
第五、這具有指標性意義
谷歌AI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吳慧珍,112年10月29日
矽谷AI大戰煙硝味濃。消息人士爆料,谷歌將跟進亞馬遜,加碼投資AI新創公司Anthropic,對這家OpenAI的競爭對手注資多達20億美元,而微軟正是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的主要金主。
華爾街日報28日率先披露,谷歌先前已投資Anthropic 5億美元,而在亞馬遜9月答應對Anthropic注資多達40億美元後,谷歌同意將陸續再加碼15億美元,投資Anthropic的總金額擴大到20億美元。
Anthropic是AI聊天機器人Claude 2的開發商,被視為ChatGPT最大競爭對手。總部在舊金山的Anthropic,由OpenAI前員工阿莫德兄弟 (Dario and Daniela Amodei)2021年所創,兩兄弟因與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開發AI安全性上理念不合,兩年前離開公司自立門戶。
谷歌4月份注資Anthropic3億美元,取得10%股權。同月4家AI巨頭受邀到白宮,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暢談AI發展,除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軟和OpenAI之外,Anthropic也是座上賓。
青睞Anthropic的不只谷歌,雲端軟體業者Salesforce及視訊會議軟體開發商Zoom也是投資者。Anthropic在谷歌撐腰下迅速崛起,5月份融資籌得4.5億美元,寫下1月微軟對OpenAI注資100億美元以來,AI公司最佳募資成績。
谷歌對OpenAI的對手Anthropic擴大投資,被認為劍指微軟。微軟繼投資30億美元,再大手筆挹資100億美元後,在OpenA的持股達49%,OpenAI與微軟雲端平台Azure合作,推出Azure OpenAI服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互聯網巨頭加碼投資AI
第二、亞馬遜投資Anthropic
第三、谷歌也跟進亞馬遜投資Anthropic
第四、好的AI新創公司不多
第五、估值高的晶圓
英特爾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吳慧珍,112年10月28日
美國晶片龍頭英特爾(Intel)26日公布第三季業績優於預期,此外看到PC(個人電腦)復甦火苗及AI晶片需求看俏的加持,第四季財測也讓市場喜出望外。英特爾還加碼透露,18A晶片製程已爭取到三位客戶。受財報和財測雙雙報喜的激勵,英特爾27日跳空開高大漲逾10%。
PC及伺服器銷售疲軟拖累市場對英特爾晶片的需求,第三季營收年減8%至142億美元,但優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估中值135.4億美元。
第三季經調整後的獲利每股0.41美元,雖不如2022年同期的0.37美元,卻比市場的預估中值每股0.22美元還高。該季經調整後的毛利率45.8%,超出預估的42.7%。
英特爾PC事業營收在上季年跌3%,來到79億美元,但較第二季增加。根據調研機構IDC,第三季全球PC出貨量年減7.6%,但2024年有望恢復成長。
包含AI晶片部門的數據中心業務,第三季營收年跌10%至38億美元。不過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該公司旗下AI晶片Gaudi需求暴衝,目前已出現供不應求。
鑑於PC春燕可望歸來,加上AI需求火熱,英特爾看好第四季營收落在146億到156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估的144億美元,也比2022年第四季的140億美元好。
至於第四季獲利,英特爾預估經調整後為每股0.44美元,高過分析師預期的每股0.32美元。
亟欲重振晶圓代工事業、挑戰台積電龍頭地位的英特爾指出,該公司的18A晶片製程已爭取到三位客戶,但拒絕透露替這幾家客戶生產晶片的數量。
英特爾對下單客戶保密到家,執行長基辛格僅提到其中一家客戶大有來頭,且已預先付款,他也預期2023年底前將迎來第四名客戶。基辛格電話會議上還告訴分析師,先進封裝業務方面正與六家客戶洽談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股價終於復甦
第二、PC業務因為AI而復甦
第三、英特爾整體狀況仍然不佳
第四、晶圓代工遠落後台積電
第五、另外受到輝達等競爭對手的夾擊
亞馬遜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2年10月28日
拜雲端運算、廣告和零售部門業務強勁所賜,電商龍頭亞馬遜持續走出後疫情時期的業務低潮,第三季淨利翻3倍至100億美元,營收亦優於市場預期,激勵股價大漲。
10月27日早盤亞馬遜股價強彈6.9%,報127.86美元,2023年迄今股價累計躥揚42%。
亞馬遜上季營收年增13%至1,431億美元,超越分析師預期的1,414.1億美元。上季淨利達99億美元,是2022年同期28.7億美元的3倍有餘。
展望未來,亞馬遜預估涵蓋年終購物季的第四季營收約在1,600億至1,670億美元之間,相較多於市場預期1,666.2億美元。
亞馬遜雲端運算部門(AWS)上季營收年增12%,至230億美元,成長率遜於對手微軟Azure的29%和谷歌Google
Cloud的22%,反映經濟不確定性令企業客戶削減支出。
不過亞馬遜看好人工智慧(AI)將成為AWS的助力。亞馬遜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預期,生成式人工智慧將在未來幾年為AWS帶來數百億美元營收。
亞馬遜持續擴大AI投資,以便與微軟和谷歌相競爭。亞馬遜9月同意對AI新創公司Anthropic投資最高40億美元。AWS事業主管賽利普斯基(Adam
Selipsky)表示,AWS的策略是盡可能給予想打造AI功能的企業客戶更多彈性。
逐漸成為亞馬遜主要業務的廣告部門,上季營收年增26%至120億美元,優於華爾街預期。
核心電商業務經歷疫情帶動的榮景和後疫情時期的低潮後,亞馬遜致力讓業務回穩。該公司削減北美事業單位成本、大砍約2.7萬名人力,和精簡業務運作。
7月登場的Prime Day會員購物節估計帶來數10億美元營收,協助推動上季業績成長。亞馬遜10月舉辦2023年第二檔會員購物節,業績超越2022年相似活動,意味著2023年年終旺季將有一個好的開始。
亞馬遜擬為年終購物季增聘25萬名人力,投資人對此感到審慎樂觀,並密切觀察雲端業務復甦狀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前陣子亞馬遜股價不佳
第二、但最近開始反彈
第三、市場的買氣仍然相當強勁
第四、值得憂慮的是雲端運算部門
第五、雲端的營收增長,遠遜於微軟和谷歌
外人投資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112年10月30日
多項指標顯示,流入中國大陸的外人直接投資(FDI)持續下降,5月後持續以二位數比率下滑,9月減幅更是歷來最大,加重北京當局與地方政府力阻經濟減緩的壓力。
英國金融時報(FT)依據萬得信息公司為商務部所編製的數據指出,9月FDI比去年同期減少34%,為人民幣728億元(約新台幣3,203億元),是2014年開始公布這項數字來的最大單月減幅。
今年初外國企業預期中國大陸解封後經濟將加速成長,使元月FDI激增15%,但5月之後,FDI就以二位數字比率下降。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以人民幣計算的FDI比去年同期減少8%(未公布美元金額)。去年全年中國大陸FDI締造1,89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大陸國際收支數據顯示FDI惡化。第2季外人直接投資負債67億美元,是2000年來單季最低,也低於今年第1季的210億美元。
華府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塞特瑟表示,這些數據顯示「外國企業不再對中國再投資,而且正儘快將利潤移出中國」。
地方政府多年來首次向返回大陸的外資企業主管大肆招攬,但基於美中外交關係惡化,且西方國家倡議供應鏈「脫險」,因此外資代表普遍維持低調態度。一些大陸地方企業正轉向政府求助。
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者胡偉俊指出,中國大陸FDI減少的主因是美國利率升高,而大陸央行近月來持續降息,因而鼓勵在陸美企從本地尋求營運資金。
高盛分析團隊的報告擔憂中國大陸出現「資金外逃」,並強調一些「相互矛盾的信號」。高盛強調,大陸FDI也在進行產業輪替,外資從製造業轉向金融、資科與科研領域,反映外企正在進行「供應鏈分散」。
相較於中國大陸其他主要金融中心,香港的FDI比重已提高。榮鼎顧問集團中國市場研究主管萊特表示,一些陸企將資金移往香港,再進入大陸,可以享受FDI提供的優惠,使數字虛增。
倫敦Preqin顧問公司的數據顯示,創投與私募集團今年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僅57億美元,只有去年的四分之一左右,更遠低於2021年時的48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政經情勢令人擔憂
第二、許多外資撤出
第三、投入中國大陸的外資大幅減少
第四、創下歷史新低
第五、台企大幅將供應鏈轉向東南亞
比亞迪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日興,112年10月31日
在新能源車銷量創新高帶動下,比亞迪30日公布的第三季經營業績亮眼,期間營收增長近40%逾人民幣(下同)1,600億元,帶動前三季公司營收成長逾57%,淨利潤更大增約130%逾200億元。
比亞迪港股30日在平盤上下震盪,尾盤股價略走揚,收盤漲0.16%報港幣246.2元,成交值港幣12.94億元。比亞迪陸股當日開盤後先跌1%,隨後股價拉升轉漲,午盤後漲幅再擴大,收盤漲1.1%報244.6元,成交值28.5億元。
比亞迪30日晚公布第三季業績,期間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約38.5%逾1,621.5億元,淨利潤成長82.2%近104.13億元,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成長80.95%近96.54億元,每股盈餘年增81.73%報3.58元
至於今年前三季,比亞迪營收年增57.75%近4,222.75億元,淨利潤年增約129.5%近231.67億元,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年增131.3%近193.49億元,營業現金流年增約7.5%達978.6億元,每股盈餘年增129.69%至7.35元。
比亞迪第三季成績約處於該公司本月中旬公布的預測值中位數,比亞迪當時表示,第三季主要是新能源汽車延續良好增長,銷量持續創歷史新高並穩居全球第一。儘管新能源車行業競爭加劇延續,但比亞迪規模優勢與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使盈利持續成長。
比亞迪財報顯示,第三季計入的政府補助規模為9.39億元,前三季總計入的政府補助為27.28億元。
據比亞迪此前公布的各月產銷成績,7~9月新能源車銷量逐月依序為262,161、274,386、287,454輛,年增幅依序約61%、57%、43%,第三季銷量仍逐月提升,但在傳統「金九」銷售旺季亦出現增速較大幅滑落的狀況。比亞迪今年前九個月新能源車銷售正式突破200萬輛,但年增幅報76.23%,較前八個月年增幅83.1%有滑落。
港股比亞迪電子30日收盤漲1.4%。該公司30日晚公布的第三季業績顯示,今年前九個月淨利年增146%至30.44億元。此前比亞迪表示,手機零件與組裝業務受益海外大客戶市占提升以及安卓客戶需求回暖,產能利用率持續提升,盈利能力繼續改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前三季營收增長57%;淨利增長130%
第二、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第三、比亞迪正變成中國的特斯拉
第四、整體業績更勝特斯拉
第五、中國所有電動車業者,近期業績都相當強勁
長鑫新橋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日興,112年11月01日
儘管面對外有美國制裁、內有行業不景氣的困境下,大陸今年仍舉國之力投資扶持半導體發展,象徵國家力量的大基金二期10月底再次出手,豪擲人民幣(下同)145億元,力挺記憶體生產項目長鑫新橋增資。
科創板日報報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簡稱大基金二期)在10月26日注資145億元,入股記憶體巨頭長鑫存儲關聯公司長鑫新橋存儲技術有限公司,並持股33.14%。
同時參與長鑫新橋增資的還有合肥鑫益合升科技,出資額再增139億元,持股比例達33.28%。長鑫芯安(合肥)企業管理則新注資103.96億元,持股33.57%。上述兩家企業與大基金二期總計向長鑫新橋增資390億元,長鑫新橋註冊資本從50億元增至439.24億元。
報導引述業內人士表示,長鑫新橋是在合肥空港經濟示範區的記憶體生產基地項目,起源於合肥市政府與長鑫存儲、華僑城集團、北方華創科技集團在2019年共同簽約,要打造合肥長鑫製造基地。該項目總投資超2,200億元,最重要的環節是長鑫12吋記憶體晶圓製造基地項目,總投資金額為1,500億元,是安徽轄區單體投資規模最大工業項目。
報導表示,此次融資有望加速長鑫擴產流程,且包括上游設備、材料、封測等整條產業鏈都將受益。目前長鑫合肥半導體製造廠一期近滿產,二期主打提升設備國產化率,因此正在與華海清科、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等洽談,且擴產有望給廣鋼氣體、雅克科技等廠商帶來機遇。
值得關注的是,此為大基金二期時隔兩個月再次有大規模投資動作,上次大基金二期在8月約有兩次出手,參與半導體大廠華潤微與士蘭微關聯公司的增資。且今年以來,大基金二期投資力度與規模有愈來愈大的趨勢,或許反映對產業即將觸底反彈的看好。例如在記憶體領域,韓國巨頭三星與SK海力士第三季的虧損幅度都大幅縮小,業內有觀點認為這代表記憶體市場將復甦。
9月時市場也有消息傳出,大陸正籌劃大基金三期,融資規模可能超越前兩期達到3,000億元,或許聚焦投資晶片製造設備等當前受到美國重點制裁領域。大基金一、二期成立時間約隔五年,大基金二期成立至今近四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全力支持半導體發展
第二、長鑫是少數成功的記憶體項目
第三、長鑫前CEO是美籍華人王寧國
第四、長鑫比較低調
第五、美國尚未大幅打壓長鑫
新疆自貿區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黃欣,112年11月01日
大陸拓展自貿區再傳新進展。大陸國務院10月31日公布「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擬充分發揮新疆「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區位優勢,探索外貿創新、特色產業、金融服務、聯通歐亞物流樞紐等領域的發展,並將設立烏魯木齊、喀什、霍爾果斯三大片區。
新疆早在2015年就爭取設立自貿區,此次公布總體方案後,也成為大陸西北首個自貿區。新華社報導,根據方案,新疆自貿區的發展目標,旨在打造促進中西部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區,服務「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助力創建亞歐黃金通道。
方案提出,將賦予新疆自貿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深入開展差別化探索,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升貿易便利化水準、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強化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等25個方面的具體舉措。
根據方案,新疆自貿區將涵蓋三個片區:烏魯木齊片區134.6平方公里、喀什片區28.48平方公里、霍爾果斯片區16.58平方公里。
在片區發展方面,烏魯木齊片區依託陸港空港聯動發展區位優勢,加強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重點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先進製造業等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科技教育、文化創意、金融創新、會展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打造與中亞等周邊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喀什片區依託國際貿易物流通道優勢,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紡織服裝製造、電子產品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培育國際物流、跨境電商等現代服務業,打造聯通中亞、南亞等市場的商品加工集散基地。
霍爾果斯片區依託跨境合作及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等優勢,重點發展跨境物流、跨境旅遊、金融服務、展覽展示等現代服務業,強化跨境經貿投資合作。
方案還提到,支持新疆自貿區承接中東部先進裝備製造業產業轉移。將建設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基地和有色金屬產業基地,並加快形成先進製造業集群,並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此外,還要拓展通用航空商業化市場,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疆變成重要戰略地位
第二、大陸有成立多個自貿區
第三、新疆可以連接中亞、南亞等市場
第四、三個片區分別有各自的定位
第五、這是今年大陸政策的亮點
阿里魔塔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晴安,112年11月01日
阿里巴巴持續布局人工智慧(AI)領域,集團主席蔡崇信10月31日於杭州出席2023雲棲大會時表示,阿里於2022年發表的AI開源社區「魔搭」,至今已經聚集270萬名開發者和2,300多個優質模型,下載量超過1億次,成為大陸規模最大、最活躍的AI開發者社區。
阿里巴巴港股10月31日收盤報港幣80.05元,全日下跌2.2%,該股年內至今累計跌幅9.7%。
綜合陸媒報導,蔡崇信在會上表示,智慧化時代正在開啟,AI將成為各行業新型生產力,目前大陸80%的科技企業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雲上面,「阿里雲希望成為AI時代一朵最開放的雲,幫助各行各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把壓力轉化成為巨大的生產力。」
阿里雲於7月表示,在大陸率先推出針對Meta旗下開源大模型Llama2全系列版本的訓練和部署方案,支持開發者在阿里雲上打造專屬大模型。9月中旬,阿里雲再宣布「通義千問」大模型已首批通過備案,並正式向公眾開放。
蔡崇信10月31日指出,從2009年創辦阿里雲開始,堅信不開放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未來。同時始終在攀登技術的高峰,因為只有站在更先進更穩定的技術能力上才有開放的底氣。
阿里在約一年前的2022雲棲大會杭州上,由阿里達摩院聯手CCF開源發展委員會共同推出AI模型社群「魔搭」ModelScope,旨在降低AI的應用門檻。
達摩院指出,希望透過模型即服務的概念,實現「AI for Everyone」。無論是AI興趣者、使用者、開發者或研究人員,都能夠在魔搭社區,很好的使用模型解決實際的問題。
魔搭社群模型具備豐富中文特色,公開資料顯示,首批上架模型超過300個,涵蓋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等AI主要領域,涵蓋任務超過60個。上架模型均經過專家篩選和效果驗證,包括150+SOTA模型和十多個大模型,均已開源程式碼或開放使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雲在中國市佔第一
第二、阿里積極開發AI領域
第三、阿里拆成六個子公司
第四、阿里的魔搭業務值得關注
第五、但是阿里相對低調,不希望被美國打壓
豐田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鄭勝得,112年10月31日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 Motor)30日公布,2023財年上半年(4~9月)全球產量年增12.8%至506萬輛,暌違四年再創同期產量新高,上半年全球銷量也較去年同期暴增9.1%至517萬輛的歷史新高紀錄。
此為豐田全球上半年產量與銷量首度雙雙突破500萬輛的關卡,原因在於晶片短缺狀況緩解協助提升其產能,而疫後需求復甦則帶動銷量成長。該汽車巨擘設下全年(截至明年3月止)產量與銷量皆超越1千萬輛的遠大目標。
豐田上半年全球銷量勁揚,主要受惠於日本國內與北美、歐洲等海外市場需求強勁。其中,國內銷量成長33.8%至79萬168輛,海外銷量攀升5.5%至438萬輛。中國市場銷售則因當地同業競爭加劇而陷入停滯。
若以地區來看,豐田在日本上半年銷量成長33.8%,北美銷量攀升9.4%。經濟低迷的泰國與印尼同期銷量下滑,但印度與菲律賓銷售呈現成長。
至於在產量方面,其中以北美與日本產量提升最為顯著,但最大市場中國產量下滑7.3%,原因是要應對廢氣排放標準帶來的產能壓縮以及與當地企業的競爭。豐田在中國產量年增率已連續五個月衰退。亞洲地區整體產量則年增2%。
豐田今年上半年電動車銷量暴增7倍至5萬8,984輛,顯示該公司擴大零碳排車輛產品陣容的策略奏效。豐田上半年共賣出183萬輛電動車、油電混合動力車與電池驅動車輛。
此外,豐田9月全球產量年增1.5%至90萬919輛,全球銷量也較去年同期成長11.6%至92萬1,308輛,雙雙創下同期新高紀錄。
在產量方面,豐田9月國內產量成長12.8%,協助抵銷海外產量下滑3.6%的跌幅。
豐田9月日本國內銷量暴增20.5%,海外市場美國與歐洲銷量則分別成長14%與18.1%。但泰國、印尼與越南9月銷量都下滑,原因是這些國家整體經濟狀況不佳。展望方面,豐田對今後前景僅表示「難以明確預測」。
我們的看法:
第一、豐田汽車銷量再創新高
第二、上半年年增12.8%相當驚人
第三、豐田有強大的技術能力
第四、北美與日本的產量上升最為顯著
第五、豐田的電動車戰略尚不明確
韓電池業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112年10月29日
美國汽車產業的罷工行動遲未落幕,使遠在1萬多公里以外的南韓電池製造商備感緊張,憂心生產成本將因此大幅提高。
彭博資訊報導,南韓電池製造商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與美國三大車廠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已攜手建立合資企業,在美國設立電動車電池工廠,投資規模高達約280億美元。這些工廠是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和三大車廠合約談判的癥結點,UAW希望這些廠房預計僱用的1.96萬人加入該工會。
SNE研究公司執行長金光朱(音譯)說,儘管南韓三大電池廠在UAW一個多月來的罷工行動中保持低調,但其實非常擔心UAW爭取的薪資大幅調升。他說,包括已宣布在美推動大規模投資計畫的零件業者,一些公司正重新考慮其投資計畫。
金光朱表示:「在美國經營工廠的成本已比其他地區高一倍左右,電池產業目前又氣氛不佳,電池價格正在下跌,電動車需求不如預期又推升庫存。」
UAW計劃讓這些電池工廠的員工加入工會,使業者對這些具轉型意義計畫的熱情減退。儘管美國人力成本高漲的問題由來已久,但業者即將獲得慷慨的政府補貼。拜登總統具指標意義的氣候法案,即通膨削減法(IRA),將為電池芯和電池包製造商提供數十億美元的獎勵,能源部也為福特和通用各自的合資事業合計提供117億美元的貸款。
儘管美國政府大力支持,南韓電池大廠的挑戰仍相當艱鉅。為了符合美國的電動車減稅資格,車廠和電池供應商必須降低對中國大陸低成本電池供應鏈的依賴。
UAW的要求可能使事情更複雜。自9月中旬以來,該工會已在美國特定廠房罷工,並威脅若談判未取得進展,將讓更多工廠停擺。UAW原本10月稍早打算對通用德州阿靈頓廠發動罷工,但在最後一刻作罷,因該工會認為已和通用談成協議,將把電池廠未來將聘僱的員工也納入勞資協議。
南韓瑞靖大學汽車學系教授朴哲萬(音譯)說,在特斯拉發動價格戰、和通用與福特暫緩部分電動車投資之際,南韓電池廠可能須重新思索是否要在美國蓋這麼多廠,「我們對IRA太樂觀,只考慮到減稅」。
我們的看法:
第一、韓國電池業積極走出去
第二、特別是美國市場
第三、跟很多美國公司合資
第四、美國罷工影響韓商
第五、儘管美國政府大力支持,未來挑戰仍相當艱鉅
塔塔
資料來源:取自中國時報 劉詠樂,112年10月31日
印度最大財團塔塔集團27日宣布收購緯創印度廠,一躍成為印度首家本土iPhone製造商。雖然在印度2022年智慧手機出貨量當中,蘋果銷售市占不超過4%,但未來打著「印度國產」的名頭,預計將斬獲極大的銷售成長空間。專家也指出,在2022到2023財年,蘋果在印度的銷售額創紀錄成長,iPhone功不可沒,產品需求在未來幾年也將繼續增加。
印度政府近來力拚「印度製造」來振興製造業,在目前中美競爭的大環境下,印度作為替代中國的生產基地備受關注。今年4月,美國蘋果在印度孟買和新德里開了首批直營店。蘋果執行長庫克在開業時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等人舉辦會談,期間還與塔塔集團的主要投資控股公司「塔塔之子」董事長面談。
根據《日經新聞》和《路透》報導,緯創27日宣布出售印度子公司WMMI,以1.25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38.9億元的價格,把100%股權出售給塔塔集團。印度主管電子與科技國務部長強德拉謝克同日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宣布,塔塔將開始在印度製造iPhone,供應國內與國外市場。
雖然據香港研調機構Counterpoint統計,在印度2022年的智慧手機出貨量當中,中國的小米手機以20%位居榜首,蘋果在印度的市占不超過4%,但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印度仍備受期待。
另外,《印度時報》指出,蘋果在印度的收入創紀錄,2022到2023財年的銷售額成長了48%,收入為4兆9321億盧比,淨利潤成長76%,達到229億盧比。商業情報公司AltInfo的創始人亞達夫(Mohit Yadav)表示,「蘋果表現出非凡的財務謹慎,這反映在其頂線和底線的高百分比成長上,表明該公司有無限的成長潛力。」
Counterpoint的研究總監帕塔克(Tarun Pathak)則指出,對蘋果產品的需求,預計將在未來幾年繼續增加。帕塔克表示,蘋果在印度的銷售量,iPhone功不可沒,但在未來幾年內,該公司其他產品和服務等收入來源也將會開始大幅提升。
他也分析,蘋果在上個財年利潤上升,是由於新一代iPhone推出,讓銷售份額攀升,同時也反映出iPhone在印度的平均銷售價格持續飆升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塔塔是印度最大財團之一
第二、緯創宣佈撤出印度市場
第三、塔塔接手意義重大
第四、台商水土不服,不服原因值得深度探討
第五、印度人做硬體是否能成功,仍留待觀察
醫療科技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謝柏宏,112年10月30日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11月30日登場,喜迎中東買主首度揪團來台,備妥千億元銀彈採購AI醫療技術與設備,瞄準台廠新藥、創新醫材之外,科技大廠也將是採購與重點合作對象。
據悉,此次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有逾千家指標國際買主來台,主辦單位生策會透露,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最大醫療集團、中東最大製藥商及阿聯軍醫院通路商等,除了採購外還將來台尋求合作。此外,以色列藥廠龍頭Teva也是重點成員之一。
生策會表示,今年台灣醫療科技展國際採購與合作團共有三大特色:首先,中東及東歐今年首度由當地大型醫藥通路商及藥廠組團來台;其次,東南亞仍是最大目標市場,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兩國將組最大團;最後,日本交流團鎖定藥物授權、CDMO合作為訴求,韓國商重點在洽談醫材及醫美合作。
今年國際買家最大亮點,是中東阿拉伯國家首度有大型醫療通路集團來台,包括One
Health Inc.,為阿聯最大醫療集團PureHealth旗下公司,供應逾300家醫院醫藥品;另一家Planet Pharmacies LLC是中東最大製藥商Julphar子公司,在阿聯、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曼等國擁有超過270家零售藥局。
第三家是阿聯Yas Holding-GMSC公司,供應該國逾190家軍醫院、診所及藥局。此外,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及埃及都有醫療公司來台。
除了中東醫療採購團深受矚目之外,東南亞國家也是這次台灣醫療科技展一大焦點,包括馬來西亞由私立醫院協會與東南亞最大私人醫院集團IHH帶領,將有20多間醫院及醫療經銷代理商150家來台,其中包括吉隆坡、檳城、沙巴等教學醫院;隨行來台的還有大馬最大上市綜合製藥集團之一的Pharmaniaga、及大馬最大細胞公司Cryocord,都將來台洽談生技製藥的合作商機。
至於菲律賓,今年將由私立醫院協會與醫材協會率領超過百家企業來台,其中包括大馬尼拉地區20多家各級醫院,以及供應逾200家醫院的經銷代理商RMG Hospital Supply Inc.等單位。總計今年東南亞將來台的醫院院長將有120多人,副院長也超過200人。
今年東歐也將首度派代表團來台,以波蘭代表團占比最高,最具代表的團體是波蘭最大醫院組織PFSz ,轄下涵蓋波蘭500多家醫院,為東歐之最;另外,來自捷克的Linet spol. s.r o,其銷售的病床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波蘭第二大IT服務集團ComarchA也將來台鏈結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醫療產業的能量大爆發
第二、七月的時候有生技展
第三、十二月的時候有醫材展
第四、中東的廠家令人關注
第五、台灣整體醫療的能量,逐漸在國際受到重視
緯創車電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吳康瑋,112年10月28日
緯創(3231)昨(27)日宣布將旗下印度iPhone生產線出售給塔塔集團後,據悉,緯創下一步是加大投資東南亞布局,並且首要選定標的就是印度市場,將透過重金入股的電動車國家隊成員「成運汽車」藉旗下快充技術搶攻在地市場商機,對印度地區的員工人數將連年擴編,積極參與東南亞各國電動大巴標案。
緯創在2021年因應集團發展需要,策略性入股台灣的電動巴士大廠成運汽車,持有6.11%股權,並在今年首季進一步進入成運董事會,取得一席董事。緯創策略總監黃應豪並兼任成運汽車副總經理,持致力完善緯創在電動車事業版圖。
針對旗下車用電子布局,緯創董事長林憲銘日前指出,旗下車用聚焦在兩大領域,包含
CCU(Central Control Unit,中央控制元件)以及 2021 年收購日本JDI(6740-JP)旗下高雄晶傑達光電(KOE)主攻的液晶顯示模組(LCM) 等,而緯創在國內外也有不少車用領域投資,並直言去年是緯創集團EV元年。
我們的看法:
第一、緯創加大東南亞佈局
第二、印度是重點
第三、重金入股成運汽車
第四、協助成運走出去
第五、緯創積極往車用領域發展
世界先進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本報綜合報導,112年10月31日
業界傳出,世界先進(5347)首座12吋廠計畫將購入友達新加坡廠取得土地廠房,估計12吋廠總投資額20億美元(約新台幣652億元)起跳,並鎖定生產車用晶片,全力衝刺車用布局。
友達將於今(31)日舉行法說會,世界先進法說會也將於11月7日登場,兩家公司都處於法說會前的緘默期,世界不評論相關傳聞;友達則強調,相關傳聞非事實,並無此規劃,公司審慎評估全球各廠區整體產能與運作效益,其中也包括新加坡廠區設備盤點,相關規劃以公司公開訊息為準。
惟據了解,友達已逐步將新加坡廠區設備搬回台灣,並循友達竹科L3B廠出售廠房及廠務設施的模式,將該座廠房售予世界先進,據了解,該廠距離台積電新加坡廠(SSMC)車程僅約八分鐘,業界估計,這項出售案約十餘億元。
友達新加坡廠是2010年收購自日本東芝移動顯示器的產權,是一座4.5代低溫多晶矽(LTPS)廠產線,並有小量的AMOLED產能。該廠土地使用合約已在疫情期間到期,友達將新加坡廠轉向支援生產顯示器,但疫後NB需求走弱,友達在新加坡的布局也從製造轉向區域服務中心。
友達近來展開「騰籠換鳥」的產線調整作業,並將龍潭渴望園區打造成友達Micro
LED新技術平台量產、及車用顯示整合模組產線。知情人士指出,友達新加坡廠LTPS產線已開始搬回渴望園區,用於Micro LED技術研發,為量產做準備。
針對新加坡廠動向,友達日前表示,將審慎評估全球各廠區的運作效益,新加坡廠的生產排程已到明(2024)年初,後續會對廠區設備和資產進行盤點,相關策略仍須討論與評估,目前還未做出決定。新加坡廠約500名員工,友達也會遵循當地法規,保障員工權益。
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去年底於法說會中透露,世界先進已有五座8吋廠,晶圓五廠尚有增加產能的空間,但因8吋新設備取得不易,未來若依客戶要求在新加坡增加產能,建立全新的12吋廠是比較合理的規畫。
友達與世界先進的廠房交易早有先例。2021年4月底友達處分竹科廠L3B廠房及其附屬設備,以9.05億元未稅價格出售予世界先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世界先進是最小的晶圓代工廠之一
第二、往東南亞發展
第三、新加坡是保守安全的選擇
第四、十二寸廠購入友達土地
第五、友達策略性的撤資,投入新領域
低軌衛星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淑惠,112年10月31日
台灣太空國際年會(TASTI)昨(30)日登場,蔡總統致詞時表示,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從2019年開始,十年投入251億元,現在加碼超過400億元,要投入低軌通訊衛星的研製、規劃國家發射場與人才培育。
蔡總統昨致詞時也強調,太空產業的發展台灣不會缺席,台灣太空產業產值未來兩年(2025年)將達到新台幣3,000億元,兩年約成長50%。
TASTI 2023由國家太空中心主辦,昨開幕式邀請蔡英文總統、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以及TASA主任吳宗信共同進行啟動儀式。另外,與會者還包括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國防部常次黃佑民、交通部常次祁文中、數發部政次闕河鳴,以及巴拉圭、加拿大、美國、澳洲、捷克、義大利、德國、波蘭等駐台使節或代表處人士蒞臨。
台灣國際太空年會由國家太空中心主辦,昨起一連五天展出,包含產業論壇、國際研討會、產業展、學術論文展示。國內參展廠商包括中華電信、中油、亞航、新光保全、緯創及攸泰科技等各領域的業者。
蔡總統表示,太空領域需要當前最尖端的科技技術,「獵風者衛星」已經證明台灣不僅有半導體、精密製造的優勢,更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
蔡總統指出,「太空三期計畫」從2019年開始,要在十年內投入251億元,現在更要加碼超過400億元,投入低軌通訊衛星的研製、規劃國家發射場,以及人才培育;歡迎各國業者和專家來到台灣,和我們共同打造更完整的太空產業鏈。
蔡總統進一步指出,台灣在太空產業的發展上,不管是法制、基礎設施都已經逐步到位,產業的相關產值也超過2,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會增加至少800億元,達到將近3,000億元,相當約100億美元。
吳政忠分析,將台灣太空科學、技術和產業相關協會與組織連結在一起,以國際展會活動,打造一站式整合平台,鏈結國內外太空產學研能量,讓台灣為這一波國際太空經濟浪潮,做出貢獻,TASTI 2023議題包含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應用服務等四大目標市場,都是目前台灣發展太空領域的重點項目。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低軌衛星是未來市場成長大爆發
第二、台灣積極拓展商機
第三、從地緣政治觀點台灣有優勢
第四、產業鏈有很多的環節
第五、整體來說,太空產業的大品質的台商積極佈局
半導體新高峰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卓怡君,112年10月31日
工研院舉辦「眺望二○二四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指出,台灣以先進製程技術引領AI(人工智慧)、5G及高效能運算領域發展,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二○二四年邁向新高峰。
明年我IC產值估4.9兆、年增14.1%
工研院指出,在二○二四年隨著庫存調整進入尾聲、終端消費市場需求回溫,加上在AI、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持續推升下,台灣IC設計、IC製造與IC封測產業皆有望擺脫市況不佳的情勢,逐步恢復正成長;預估二○二三年台灣IC產業產值為四.三兆元、年減十一.二%,二○二四年產值將達四.九兆元、年增十四.一%。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范哲豪表示,全球總體經濟受到高通膨、俄烏戰爭等總體因素的影響,削弱終端電子產品市場消費動力。
Gartner最新數據顯示,二○二三年全球PC出貨量二.五億台,較二○二二年下滑九.一%;二○二三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五三四五億美元,年減十.九%。
IDC最新報告則指出,二○二三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估年減四.七%、至十一.五億支;但隨著庫存問題逐漸改善,預期二○二四年手機市場將逐漸復甦為正成長。
台灣半導體產業位居全球第二,為全球市場供應最先進的半導體晶片,如今三奈米晶片已量產,並成功應用於高階手機產品中,二奈米製程技術研發進展順利,將如期於二○二五年量產。
台灣IC設計業因AI技術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需求不斷增加,將帶動對高性能及低功耗的晶片需求;IC製造業仍以最先進製程投入高階產品應用,將持續為未來貢獻營收;IC封測業則受惠於生成式AI的崛起帶來全新的機遇;化合物半導體的市場成長空間大,其重要性亦隨著節能與次世代通訊的議題發酵而逐漸受到矚目。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半導體景氣不佳
第二、一般預測2024年將邁入新高峰
第三、AI是一大助力
第四、就是高效能運算也貢獻成長
第五、台灣本地不再適合製造
氫能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柳名耕,112年10月29日
台灣二○五○淨零碳排目標中,氫能也被列為選擇之一,國發會去年三月發布「淨零十二項關鍵戰略」,第二關鍵戰略就是氫能。日前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甚至在公開場合指出「得氫能者得天下」,還強調要將氫能事業視為中油的續命丹。但是,台灣要發展氫能,仍有三個難關要過。
事實上,相較美日各國,台灣進展仍相對遲緩:美國政府準備提供七十億美元,協助業者在美國建立七個氫能中心,美國總統拜登與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日前公布獲得補貼的氫能中心名單,計畫旨在刺激美國氫能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日本也投入兩兆日圓發展氫能,可見世界各國都認為淨零轉型的過程中,氫能是必要的角色。
在台灣二○五○淨零碳排路經中,氫能的能源占比目標為百分之九至百分之十二。但目前台灣的氫氣有超過百分之九十六來自天然氣重組,而國內天然氣主要來自進口,中油如何取得乾淨氫能,是最需突破的一關。
李順欽解釋,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速度快,氫能卻還在嬰兒期,氫能大致分為灰氫、藍氫與綠氫,藍氫需透過化石燃料製氫搭配二氧化碳捕捉、封存以產生低碳氫氣;綠氫以「水」(H2O)為原料,透過風力發電、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把水電解成氧氣與氫氣;灰氫以「天然氣」(甲烷)作原料,透過攝氏七百度到一千度的高溫進行蒸氣重組生產出氫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再將氫氣分離後製成,目前全球約有八成以上氫氣是灰氫。
中油已具「灰氫」的製造能力,但目前台灣的再生能源電力還不夠,李順欽認為中油還無法取得乾淨的綠氫,這是第一個難關。
另外,氫能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基礎設施,中油預估台灣到二○五○年有四三五萬公噸的氫氣需求,其中三二五萬公噸來自國外的綠氫,進口將比照液化天然氣。但是,國內接收站與儲槽量能有限,台灣尚須持續與國際進行資訊交流合作,導入液氫接收站相關技術和設施。
第三個難關就是社會溝通,雖然中油已針對未來氫能布建做出許多初步規畫,目前遇到的困難還是氫能專法、合適土地及民眾排拒等觀感問題。
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長呂國旭就說,民眾憂心氫能燃點低、易爆炸,對氫氣相關設施會下意識排斥,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讓民眾了解氫氣的安全性。中油針對相關設施的建置,除了得符合消防法規及儲存規定,降低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也得更積極召開研討會、講座,讓民眾了解這項新能源的優缺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氫能是未來重要的趨勢
第二、台商目前為止,很少佈局氫能
第三、台灣嚴重缺電
第四、較佳的策略是,和外資聯合聯手
第五、中油是台灣重要的夥伴
核融合發電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張睿廷、柳名耕,112年11月01日
能源議題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主戰場,繼日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表態,未來核融合如果能問世、有辦法促成核能發電,他會接受。行政院長陳建仁昨(31)日面對立委詢問「核電是否為綠電」時明確表示「核電是綠電」,他說,未來如果核能發展如果有進入到核融合,「我們當然樂觀其成,也可能很快來採用」。
賴清德日前談到能源政策時表示,因為無法預測核融合的成果,未將核融合作為未來解決能源政策的方法。但賴也強調,未來核融合如果能問世,有辦法促成核能發電、沒有核廢料且安全可靠,他相信台灣民眾會支持,他也會接受。
國民黨立委羅明才昨天在立法院詢問陳建仁「核電是否為綠電」?陳建仁表示,「核電是綠電」,但如果台灣要發展核電,要考慮到核廢料及民眾是否可接受。
羅明才說,歐盟現在已將核電定義為綠電,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表示,核電是零碳或低碳電力,標準不同,但跟定義為綠電不太一樣,譬如說「RE100」要求的綠電並不包括核電。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補充表示,「核廢料要能夠解決才是綠電」。
羅明才表示,歐洲許多地方都接受較為先進的核能電廠,「如果未來有一天,小型核能電廠是安全的,是否接受?」陳建仁回應,如果有核融合這樣的新核電廠當然是一種考量,但現有的核能廠是核裂解,核廢料處理對台灣有極大的壓力,民眾也不太能接受。
陳建仁說,核能發展未來如果進入到核融合這樣的新技術時,當然樂觀其成,也可能很快採用,「但這還需要一段發展的時間」。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研究員、前政務委員梁啟源則質疑,目前核融合技術的投入成本以及效益相差100倍,也就是說一度電可能需要100度電驅動,完全不符效益,應解決當前缺電情況。
梁啟源指出,民進黨政府的能源計畫將核能排除在外,燃氣機組又持續卡在環評,但台灣到明年電力備轉率可能會到負值也就是缺電,與其談核融合不如花兩百億將現有的核電廠延役。
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葉宗洸指出,目前的核融合技術要到商轉的程度可能還要十年,雖然日前美國的實驗室在核融合的實驗中,Q值已經大於一,也就是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但持續時間只有一秒,現在談核融合還是太早。
我們的看法:
第一、核電被認識為乾淨能源
第二、核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民進黨政府的立場正在轉變
第四、台灣對核電不夠了解
第五、台灣需要有新思維的能源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