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輝達CPU,AI國安,福特,雪佛龍,Meta示警,歐盟風電,北斗應用,綠色信貸,立訊,輝達晶片,LG新能源,電動車補貼,鴻海電動車,加拿大,張忠謀,台積中科,永續債,台灣電商,保利馬,台灣大Google

理事長的話:輝達CPU,AI國安,福特,雪佛龍,Meta示警,歐盟風電,北斗應用,綠色信貸,立訊,輝達晶片,LG新能源,電動車補貼,鴻海電動車,加拿大,張忠謀,台積中科,永續債,台灣電商,保利馬,台灣大Google

輝達CPU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21025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正在設計採用安謀(ARM)架構的中央處理器(CPU)晶片,且這款晶片將執行Windows作業系統,最快在2025年上市,屆時將直接威脅英特爾在CPU晶片市場的霸主地位。

 

■英特爾霸位面臨夾擊

 

兩名內情人士透露,長久以來稱霸CPU晶片市場的英特爾正陷入四面楚歌的險境,因為除了輝達打算推出安謀架構CPU晶片之外,英特爾頭號對手超微(AMD)也有此意,同樣預計在2025年推出安謀架構CPU晶片,再加上2016年開始為筆電生產安謀架構CPU晶片的高通,可謂矛頭全都指向英特爾。

 

■幕後是蘋果市占揚升

 

據了解,輝達這回跨足CPU晶片市場的幕後推手是微軟,因為自從2020年底蘋果Mac電腦首度採用自家研發的安謀架構M1晶片以來,蘋果市占率便一路成長,令微軟備感威脅。

 

研究機構IDC資料顯示,2020年第三季蘋果在全球PC市場約有8.5%市占率,到今年第三季已經增至10.6%,同一期間PC市場龍頭聯想及市占第二的惠普,市占率雙雙下滑。

 

高通24日發表的全新旗艦晶片,就是由一票前任蘋果工程師開發,可見蘋果晶片的性能優越。蘋果採用安謀架構開發的M1M2晶片,在電池續航力及運算速度上都勝過對手產品,甚至能支援AI運算。

 

■因此微軟拉輝達合作

 

微軟與高通在2016年簽下獨家合約後,便由高通研發安謀架構執行Windows作業系統的CPU晶片,但雙方合約即將在明年到期,因此微軟近日積極拉攏輝達及其他晶片業者加入合作。

 

■微軟不想再全靠英特爾

 

D2D Advisory顧問公司執行長高登柏格(Jay Goldberg)表示:「微軟在90年代就學到教訓,不再全然依靠英特爾或任何單一供應商。假設安謀架構晶片成功打入PC晶片市場,微軟也不希望高通成為獨家供應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所有競爭對手都想搶輝達的市佔率

                                       

第二、AMD 2025年會推出新的晶片

 

第三、微軟將自行開發晶片

 

第四、微軟拉輝達合作,研發CPU晶片

 

第五、這對英特爾是大利空,因為過去英特爾獨佔CPU市場

 

AI國安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21027

 

美國總統拜登預計下周簽署行政命令,因應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為華盛頓將AI作為國安工具奠定基礎,同時施壓企業必須安全地開發AI技術。

 

熟知內情人士表示,行政命令的內容尚未定案,主要為聯邦機構自身使用AI建立指引,同時運用政府的購買力,引領企業做出合宜的AI商業模式。

 

消息人士透露,白宮本周邀請相關人士參與主題為「安全、安心、可靠的AI」活動。白宮發言人對此消息不予置評。

 

內情人士表示,拜登內閣有意指派商務部旗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進行AI系統測試與評估,以強化產業標準。

 

行政命令的一大重點是將AI發展為國安工具。消息人士表示,行政命令可能包含一份機密附件,涵蓋AI的國安使用指引和進攻部署運用。

 

此外,美國政府將利用該行政命令來強化政府對美國科技巨頭AI承諾之監督,尤其是有關國安層面。不過在缺乏國會的授權下,部分觀察家認為政府執行權可能大打折扣。

 

根據熟知內情的美國現任和前官員表示,行政命令的其他焦點還包括AI崛起帶來的網路安全威脅。AI預期成為識別漏洞、發現釣魚攻擊,和從社群媒體、電子郵件和聊天機器人中查找威脅的重要資源。

 

資安研究員和情治官員曾表示,AI可成為資安工具,為企業、重大基礎建設、政府單位和個人大幅改善資安防禦。

 

不過AI也可能成為外國政府和犯罪駭客的武器,用來製作惡意軟體、發動自動入侵攻擊,或快速回應進化的安全防禦系統。這些是國安官員最擔心的情境。

 

行政命令亦可能著手對中國開發AI技術施加更多限制,特別是透過美國的雲端運算業者進行開發工作。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官員考慮指派商務部草擬規章,要求雲端業者通知美國政府,哪家客戶可能利用其服務開發精密AI系統。

 

 

我們的看法:

 

第一、AI技術快速發展

 

第二、但安全引起重要考慮

 

第三、白宮已經開始注意國安問題

 

第四、台灣也相當著重資安考量

 

第五、AI發展太快,資安可能趕不上進度

 

福特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怡均,1121027

 

福特汽車(Ford)和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25日晚間宣布達成勞資初步協議,加薪幅度達25%,創下紀錄,這項突破性發展也為另兩家底特律車廠通用(GM)與Stellantis帶來壓力,預料迄今為期六周的美國車業大罷工有望在近期落幕。

 

受此消息激勵,福特26日早盤開高上漲2%。

 

此協議仍需獲得UAW高層與所有工會成員投票同意,一旦通過,很可能成為通用與Stellantis談判標準,這兩家車廠隨後也發布聲明,表示將盡快達成協議。

 

UAW主席費恩(Shawn Fain)表示,該工會與福特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根據內容,福特汽車同意在合約的4年半期間加薪25%,其中薪資將立即獲得11%的調升。計入複利和生活成本,福特勞工在合約期間薪資調漲約33%,最高時薪達40美元。

 

費恩指出,除此之外,最低薪資的臨時勞工於合約期間加薪將超過150%。

 

他在臉書發布的影片裡提到,「我們要求福特付錢,他們也照做了」。他並強調福特的罷工行動已取到成效。

 

福特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在聲明中指出,「我們聚焦於重啟肯塔基州卡車工廠、密西根州組裝廠、芝加哥組裝廠的運作,要求2萬名福特員工返回工作崗位,再次啟動所有產線、出貨予客戶。」

 

美國總統拜登讚許福特與UAW達成的協議,並稱「(該協議)為車廠勞工帶來創紀錄的加薪,這群人的犧牲與付出,讓們車業的三巨頭在品質與創新上能夠領先全球」。

 

UAW915日發起罷工行動,UAW原先提議未來四年薪資增加40%,另還要求撤銷新進員工薪資與福利較少的措施,此次是該工會創立88年來,首度成功號召底特律三大車廠員工一同參與罷工。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特是美國第二大汽車工廠

 

第二、福特近年來表現已超越通用

 

第三、福特率先達成加薪協議,超越同行

 

第四、加薪幅度25%相當之高

 

第五、雖然沒有達到員工40%的加薪要求,但已經相當圓滿

 

雪佛龍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鄭勝得,1121024

 

美國石油巨擘雪佛龍(Chevron23日宣布,將以全股票交易方式併購同業赫斯(Hess),交易價值高達530億美元(不含債務)。此交易將擴大雪佛龍在南美產油國蓋亞那(Guyana)的產油實力,更有本錢對付勁敵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雪佛龍23日表示,收購赫斯將令他們取得蓋亞那一個主要油田與北達科他州巴肯地層(Bakken Formation)的頁岩資產。近年來,蓋亞那已成為主要石油生產國,原因是埃克森美孚與合作夥伴赫斯、中國海洋石油(CNOOC)公司在附近區域發現大量石油資源。

 

根據協議,赫斯股東每股股票可換取1.025股雪佛龍股票,相當於赫斯股票價值171美元,較後者20日收盤價163.02美元溢價4.9%。若包含債務的話,此筆交易上看600億美元。

 

此交易預計於2024年上半年完成。赫斯執行長赫斯(John Hess)將加入雪佛龍董事會。

 

此交易將使得兩大石油巨頭雪佛龍與埃克森美孚在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兩大產油盆地(頁岩油與蓋亞那)的競爭加劇。

 

不到兩周前,埃克森美孚才剛以600億美元收購頁岩油商Pioneer Natural Resource,使其成為美國最大油田的最大生產商。赫斯與雪佛龍表示,與雪佛龍目前的五年財測計畫相比,雙方合併後的新公司產量與自由現金流成長速度將更快、持續時間更長。

 

雪佛龍財務長布雷伯 (Pierre Breber) 表示:「我們對於長期現金產生能力更具信心,因此打算透過提高股息與股票回購向股東返還更多現金。」

 

雪佛龍預計明年1月將第一季股息提高8%至每股1.63美元,但這仍需經過董事會批准。雪佛龍也計畫在該交易完成後,將股票回購規模增加25億美元至每年200億美元的區間上限。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石油大廠正開始大型併購

 

第二、埃克森美孚剛完成六百億美元的併購

 

第三、雪佛龍馬上跟進併購赫斯

 

第四、交易金額都是六百億美元左右

 

第五、頁岩油的公司未來只有被併購才有未來

 

 

Meta示警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簡國帆、林奇賢,1121027

 

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公布,上季獲利與營收均優於預期,但同時也示警,廣告事業高度依賴的經濟大環境將受衝擊,拖累Meta 26日美股早盤跌逾6%

 

Meta財務長李蘇珊(Susan Li)在美股25日盤後表示:「我們很受到大環境變動的影響。2024年的營收展望並不確定。」儘管Meta在以色列和中東的直接曝險不大,但目前已觀察到本季的廣告支出較為疲軟。

 

該公司預估,本季營收介於365億美元~400億美元之間;分析師預估的共識為389億美元。

 

單就最新公布的上季(第3季)財報來看,彭博資訊分析,Meta的廣告事業顯然已恢復元氣,脫離去年陷入的困境。Meta上季營收年增23%342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測平均值的335億美元,且是該公司從上市以來單季最高,增幅則是兩年來最大。上季服務的使用成長也很強勁,每日活躍用戶數年比成長7%31.4億人。

 

Meta上季營業利益率由去年同期的20%翻倍至40%;淨利則暴增164%116億美元,或每股盈餘4.39美元,均優於預期,反映推動撙節成本的「效率年」行動有成。

 

上季成本和支出下滑7%,員工人數也減少24%66,185人。

 

Meta還說,2023年全年開支將縮減至870億美元~890億美元;先前所估的範圍是880億美元~910億美元。資本支出將介於270~290億美元,較先前預估的區間上限300億美元來得低。2024年的開支則目標控制在940億美元~990億美元;資本支出將介於300~350億美元。

 

Meta執行長祖克柏說,人工智慧(AI)將是明年最大的投資領域,無論是工程設計還是運算資源方面均是如此。

 

Meta略為下修資本支出區間上限,同時對明年資本支出的初步預估也低於分析師預期,拖累輝達(Nvidia)與Arista網路公司股價下挫。

 

至於負責研發智慧眼鏡、頭戴裝置的元宇宙部門Reality Labs,上季營業虧損較去年同期的36.7億美元擴大至37億美元,營收2.1億美元。分析師預期則是虧損39.4億美元,營收3.1億美元。

 

Meta表示,該部門明年的虧損會繼續增加,因該公司擴大元宇宙投資,短期內卻不太能提振營收。

 

 

我們的看法:

 

第一、Meta前兩年押寶元宇宙大失敗

 

第二、但Meta已經大幅轉向AI

 

第三、廣告收益強勁

 

第四、但經濟環境前景不佳,影響股價

 

第五、但在現在情況之下已經相當難得

 

歐盟風電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1121026

 

歐盟執委會24日推出一項強化風電發展的方案,旨在扶植歐洲風電產業和維持其全球領先地位,包括透過出口信用機構和歐洲投資銀行(EIB)來強化金融支持,以因應中國大陸在這個產業日益擴大的影響力。

 

彭博資訊報導,根據這項計畫,歐盟執委會承諾支持歐洲風電產業,將從改善歐盟融資管道和加速發放許可證雙管齊下,並希望徹底調整歐洲各國再生能源供應合約的標售方式,以便納入成本以外的因素,像是新風電場的網絡韌性和碳含量。

 

歐盟還將緊盯有利外國製造商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包括審查輸入歐盟的風電相關產品,是否存在潛在補貼,包括來自中國的補貼。有歐盟官員表示,目前的證據水準尚未達到像歐盟對大陸電動車展開正式調查的階段。

 

為了捍衛本地工業龍頭企業在氣候轉型中的地位,歐盟希望確保目前領先全球的歐洲風電業,包括西門子和維斯塔斯等公司,不會步上十年前歐洲太陽能產業的後塵。如今絕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都在大陸製造。

 

去年,歐盟在風電領域對大陸出現創紀錄的4.62億歐元貿易逆差。大陸風電產品價格平均比歐美地區便宜20%

 

歐盟的挑戰在於須確保風電業足夠強大,才能支持其雄心勃勃的能源目標,即再生能源到2030年至少占發電組合比重達42.5%

 

根據另一項報告,歐盟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激增,這個趨勢令人擔憂。隨著歐盟努力揚棄俄國能源供應,歐盟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從2021年的560億歐元,到去年暴增逾一倍至1,230億歐元(1,303億美元)。相較下,歐盟2022年的再生能源補貼為870億歐元,僅比前一年增加10億歐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洲積極發展風電

 

第二、但是進度有落後

 

第三、希望靠金融機構來加強支持

 

第四、台灣落後更加嚴重

 

第五、歐盟發展再生能源,對亞太地區業者來講也是一種競爭

 

北斗應用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黃欣,1121027

 

大陸正加快北斗衛星系統產業應用,或成美中科技競賽下一戰場。大陸工信部部長金壯龍26日表示,接下來要積極拓展北斗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應用,並聚焦智慧手機、穿戴設備等終端應用規模,培育「北斗+」新模式新業態。

 

北斗是大陸自行組建的衛星導航系統,目的是抗衡美國的GPS系統,且目前北斗衛星數量已超過GPS系統。從2000年發射衛星以來,目前已進展到北斗三號系統,在通訊信號傳輸、網路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其發展彰顯大陸在航太領域的長足進步。

 

界面新聞報導,第二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26日在湖南株洲舉行,金壯龍出席開幕式並做上述表示。他表示,2022年北斗核心產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400億元。「北斗+」和「+北斗」廣泛應用在交通、通訊、農業、氣象、電力等領域,形成了深度應用、規模化發展的良好局面。

 

金壯龍指出,下一階段將從上到下發展北斗全方位應用。首先要做強做大北斗產業,包括晶片、模組、終端等全產業鏈,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具備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的龍頭企業,並支持地方北斗產業集聚發展。

 

其次要加快重點行業應用,包括與行動通訊、慣性導航、高精度視覺等技術融合創新。積極拓展北斗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應用,協助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培育「北斗+」新業態。

 

在促進大眾消費升級方面,要聚焦智慧手機、穿戴設備、車載終端等產品,擴大終端應用規模。同時推動北斗國際化發展,支持大陸企業與全球供應商深化合作。

 

受上述利多消息帶動,滬深兩市26日衛星導航概念股走強,包括天銀機電、亞光科技、龍洲股份、神劍股份等相關個股漲停。

 

另一方面,在中美對峙氣氛升溫下,西方國家正致力擺脫對大陸的依賴。外媒報導,美國白宮要求國會撥款60億美元,用於美國家庭使用的政府寬頻互聯網補貼計劃;並且希望獲得31億美元,以繼續資助從美國電信網路中清除華為和中興通訊的設備。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此前曾表示,移除這些設備將耗資49.8億美元,但美國國會此前只批准19億美元的撥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加快北斗衛星產業應用

 

第二、中美地緣競爭加劇

 

第三、北斗主要是為了抗衡美國的GPS系統

 

第四、北斗衛星的數量已超過GPS系統

 

第五、中國大陸在積極打造北斗衛星生態系

 

綠色信貸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晴安,1121027

 

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與北京綠色金融與永續發展研究院26日共同公布報告,從綠色金融產品規模來看,2022年大陸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超過人民幣(下同)22兆元,年增38.5%,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

 

中新網26日引述報告顯示,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2年底,大陸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達22.03兆元,年增38.5%,遠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8.1個百分點。同期,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為1.4兆元,排名全球第二,綠色債券發行數量達610檔,發行規模為8,044.03億元,年增32.3%。

 

對此,北京綠色金融與永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數位資訊科技作為賦能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工具,已在大陸綠色信貸業務領域全面應用,並逐步向綠色信託、綠色租賃、環境權益類產品拓展。

 

從綠色債券類型來看,2022年綠色金融債仍在大陸綠色債券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約達1/3,發行總額為3,566.3億元。近兩年,藍色債券、碳中和債券、轉型債券成為綠色債券下熱度最高的創新債券。

 

馬駿指出,隨著綠色金融深度推進,綠色普惠、碳會計、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轉型金融等領域科技賦能的重要性更為凸顯。但在綠色保險方面,大陸仍處於初步階段,主要產品集中在巨災保險和環境責任險,且覆蓋範圍和規模均有提升空間。

 

報告指出,大陸國內外正就永續金融發展形成一系列新共識,轉型金融、永續資訊揭露及碳金融等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未來大陸的綠色金融發展將愈加向「雙碳」目標聚集,轉型金融、綠色普惠、企業低碳轉型將是大陸永續金融的重要發展面,也是金融科技大有作為的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綠色金融是未來趨勢

 

第二、綠色貸款市場快速成長

 

第三、台灣的綠色債券成長速度也很快

 

第四、中國大陸的綠色金融已經領導全球

 

第五、綠色金融發展,加速大陸減碳目標進行

 

 

立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21023

有大陸「蘋果供應鏈一哥」之稱的立訊精密發布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營收人民幣1,559億元年增7.3%,淨利潤人民幣73億元(約新台幣321億元),年增15.2%。這是立訊精密近十年前三季營收增幅首次降至個位數,也寫下近14年來新低,淨利潤年增率也明顯不及去年同期。從財報看來,消費性電子業務增長疲軟是前三季營收增幅跌至個位數主因。

 

立訊精密財報顯示,第3季(7月至9月)營收人民幣579億元,年減8.5%,淨利潤人民幣30.1億元,年增15.3%

 

立訊精密指出,全球宏觀環境持續影響大陸供應鏈、產業鏈,但伴隨消費電子傳統旺季的來臨、全球通信及大陸新能源智慧汽車市場的放量,因此在報告期內取得優於過往的成績,在聲、光、電、熱、磁、射頻等零組件、模組及系統組裝業務端的綜合表現持續獲得客戶及業界的認可。

 

立訊精密同時搶先披露2023年全年業績預告,預估2023年實現淨利潤人民幣107.6億至112.2億元(約新台幣470億至493億元),年增17.5%~22.5%,這也可能是立訊精密歷史上年度淨利潤首次突破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40億元)大關。

 

值得注意的是,立訊精密的消費性電子業務毛利率依舊持續下滑,2020年至2022年毛利率由18%降至12.1%,去年上半年,消費電子業務毛利率為9.5%,年減2個百分點,這也是消費性電子毛利率首次降至10%以下。

 

立訊精密2022年報顯示,該公司消費性電子業務營收占總營收比率83.9%,其中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占年度總銷售額比率83%,第一大客戶(雖未明載客戶名稱,但實際為蘋果)銷售金額占該公司年度銷售總額比率73.2%。意味著蘋果支撐起立訊精密大部分營收。

 

iPhone15系列手機在大陸市場表現不及預期。據Counterpoint數據,iPhone 15系列在大陸啟售後17天的銷量與iPhone 14相比下降4.5%

 

目前立訊精密也往新能源汽車發展,今年上半年,其汽車零組件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年增約52%)後,收入達人民幣32億元,但占總收入比重目前僅為3.2%,仍遠不及消費性電子業務。立訊精密曾在8月底的公司調研中表示,預估2024~2025年將是汽車業務正常的成長期,2025年後汽車Tier 1(一級供應商)業務有望迎來真正爆發。

 

 

我們的看法:

 

第一、立訊是中國大陸的鴻海

 

第二、中美供應鏈快速脫鉤

 

第三、對立訊來講影響很大

 

第四、立訊基本上都是低毛利的代工

 

第五、立訊也積極發展汽車零組件,但跟鴻海一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輝達晶片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蘇崇愷,1121025

美國新AI晶片禁令,波及輝達對大陸「特供版」A800晶片、H800晶片。在斷供風險下,中企開始狂囤貨,致兩款晶片價格飆漲。透過中間商從海外帶貨,單張H800的報價,已從人民幣(下同)21萬元漲至35萬元~40萬元。

 

為突破美國全面封鎖,大陸甚至有不明人士徵求背包走私晶片人員。一位暱稱為「貓神」的網友近日在社群平台X轉貼公告,提及走私一次晶片可拿高達15萬元的佣金,又指「走私是違法的,但是也為祖國作出貢獻」。

 

財新網報導,輝達賣到中國市場的A800晶片、H800晶片,受中國雲端服務商、大模型公司、智慧運算中心的資料中心青睞,用於人工智慧(AI)推理、訓練。但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17日宣布擴大對中國出口先進晶片管制範圍,直接阻斷輝達更多型號的高效能運算晶片向中國出口,其中包括中國訂製的這兩款「特供版」晶片。

 

報導引述AI新創業者指出,美方升級管制前,一台包含8張輝達H800訓練卡的標準AI電腦現貨價格為230萬元左右,現飆漲至逾270萬元,且基本上沒現貨。

 

業界指出,月前聽說美方將升級晶片管制,即把下訂的AI電腦數量從幾十台增至上百台,近期與通路溝通,目前鎖定200台,確保自家公司未來1年~2年的AI訓練需求,「手上訂單都是一個月前下訂的,現在下單根本不可能拿到貨。境內有H800現貨也都放在倉庫裡,不會拿出來賣」。

 

路透引述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蔣亦凡分析,輝達在中國的地位將動搖,而美國此舉實際上是為華為昇騰AI晶片送上大禮。86Research分析師Charlie Chai則認為,一旦中國廠商手握足夠時間和龐大客戶群,主導市場的輝達生態系統將不再是無法跨越的障礙。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突然下禁令,禁止輝達晶片銷售給中國

 

第二、大陸瘋狂採購輝達晶片

 

第三、輝達晶片刺激市場價格高的不合理

 

第四、未來也會有輝達晶片的走私市場

 

第五、美國政府的政策,對輝達是一大打擊

 

LG新能源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1121026

 

南韓電池製造商LG新能源上季獲利亮眼,但示警明年銷售將降溫,因車貸成本高漲和部分地區綠能轉型的步伐減緩,衝擊電動車買氣,加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看壞需求前景的行列。LG新能源股價25日收盤應聲重挫近9%

 

彭博資訊報導,LG新能源25日公布上季財報,財務長李昌實(音譯)在法說會上表示:「(明年)業績增幅不會像今年(約35%)這麼高。全球經濟成長正在放緩、高利率傷害需求、及中國大陸電動車的滲透率觸頂,眾家車廠可能從第4季開始縮減電動車產量。」

 

至於第3季營業利益年增40%7,310億韓元(5.43億美元),與初步財報相符,優於市場預期,淨利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達到4,205億韓元,原因是美國的減稅計畫創造就業機會和吸引投資,以及與通用汽車合資廠房的產量增加。

 

LG新能源說,這座俄亥俄州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達90%,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的罷工行動也尚未影響當地的電動車生產。

 

但李昌實坦承:「我們憂心,若罷工延長和工會要求薪資大幅提升,可能對電池獲利能力造成骨牌效應。我們和車廠討論過這件事,聽聞他們最終將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

 

愈來愈多車廠和供應商示警電動車需求,擔憂高利率提高車貸成本、拖累中國大陸和歐洲等主要經濟體的成長,影響潛在買家的購買力。

 

李昌實表示,在歐洲,隨著當地政府延後推行綠能政策,電動車需求將較晚才湧現,因此正調整波蘭工廠的產能以盡可能降低庫存。

 

LG新能源正研發中鎳高壓電池,成本比高鎳電池芯低,但仍能提供高續航里程。該公司也正試圖推出較低階的產品,例如富含錳的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

 

李昌實指出,車廠對LG新能源的圓柱狀電池電池展現濃厚興趣,其電池芯直徑為46公釐,比特斯拉的4680電池還小。

 

該公司打算在亞利桑那廠增產這款電池。

 

 

我們的看法:

 

第一、LG新能源獲利亮眼

 

第二、LG是南韓最大電池製造商

 

第三、LG和其他南韓電池業者積極布局美國

 

第四、LG跟跟寧德時代競爭全球,並競爭中國市場以外的全球第一市佔率

 

第五、台灣在這個產業完全沒有布局

 

電動車補貼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李書良,1121025

 

中國在電動車產業的強勢崛起讓美歐日寢食難安。繼9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後,24日傳出,日本將攜手歐美共同制定電動車、半導體等領域的補貼標準,最快今年內討論。面對中國電動車來勢洶洶,美歐日也不得不祭出補貼戰術。

 

三方合作新架構將涵蓋確保關鍵材料的穩定供應,以及綠色轉型投資等領域,日本計劃在10年內投資20兆日圓(約合1,340億美元)用於綠色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電動車領域與晶片業相同,在全球地緣政治下逐漸走向兩極化,台廠業者多以零組件製造為主,過去能在各國車企多處逢源,今後恐難以從容。在中國加速打造國產供應鏈之下,台廠除非有與時俱進的實力,否則要接中企訂單的難度恐怕只會逐年加大。

 

舉凡鋼鐵、太陽能、面板等產業,中國以「舉國體制」扶持產業發展,補貼手段一直令各國畏懼,各國業者莫不因此敗陣甚至出局。

 

特別是電動車產業獲官方大額補貼,並透過技術引進與對外併購,成功打造上中下游產業鏈,拿下全球汽車業轉型的贏家。

 

工信部資料顯示,自鎖定電動車為綠能轉型過程最重要的戰略產業後,大陸官方扶持整車、電池、零組件、礦源等相關企業。2010年至2022年,僅大陸中央的補貼累計至少逾人民幣2千億元,尤其自2015年「中國製造2025」公布後,對電動車的補貼更做大做強。

 

日經亞洲24日報導,為抵禦強勢壓境及擺脫對中國關鍵零件的依賴,日本計畫與美、歐就電動車、半導體和其他關鍵領域的補貼制定共同標準,透過美日兩國外交、經濟高層官員參加的「經濟版2+2」會議,以及日歐高層經濟對話。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表示,此一新的工作小組討論涉及產業補貼和政府採購的資格要求,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建立供應鏈和採購架構。

 

除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祭出反補貼調查,美國也要求電動車業者50%的電池組件須在北美生產,才有資格獲得美方的稅收減免。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電動車發展速度超快

 

第二、對歐洲廠商產生巨大壓力

 

第三、正如同美國半導體對中國半導體實施的制裁一樣

 

第四、但用補貼戰術來和中國電動車競爭不一定有效

 

第五、中國已經取得絕對領先優勢

 

 

鴻海電動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1121025

MIH開放電動車聯盟(MIH Consortium)昨(25) 日於日本東京車展(Japan Mobility Show) 展示在移動領域首個代表作-Project X三人座概念車,其中,智慧座艙由鴻海(2317)旗下工業富聯負責,換電系統獲Gogoro支援,吸引許多日本商社洽詢合作機會,該款車預定2025年量產,可望擴大鴻海集團在電動車領域的版圖。

 

為優化Project X的設計及技術升級,MIH將與工業富聯展開深度合作,未來在車用資訊娛樂系統(IVI)以及電子電氣架構(EEA)兩大領域,工業富聯將扮演重要角色。

 

MIH表示,Project X概念車是2+1人,座位設計可動態調整,靈活滿足兩或三人的搭乘需求。至於換電系統採用獨特的固定式充電+可換電設計,有效紓解用戶的里程焦慮。Gogoro為目前Project X換電合作夥伴之一,用戶可透過Gogoro智慧電池交換平台更換電池。

 

此外,Project X也支持自動駕駛,透過Level 2Level 4自動駕駛客製化,滿足業者提供如RoboTaxi、自動快遞等創新服務,或利用自動駕駛車隊提高營運效率。

 

在設計方面,Project X內裝採用易清洗材質,減輕清潔的維運負擔,滑門設計方便人員及貨物上下車,車身輕巧讓車隊業者的停車空間利用率更有彈性。

 

MIH倚賴工業富聯雄厚的先進資通訊產業背景與豐富經驗,深度參與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市場,並成功躋身一階(Tier 1)供應商之列。

 

同時,工業富聯跨足車用三大關鍵領域,包括智慧駕駛、智慧座艙和智慧聯網,提供全方位產品解決方案。

 

工業富聯表示,面對下一代車輛的集中化架構,零組件減量,以及車輛輕量化等趨勢,積極推出顧問式服務,為客戶量身打造智慧解決方案,透過科技賦能,助力傳統車廠實現轉型,提升整車競爭力。

 

MIH執行長鄭顯聰表示,MIH聯盟的使命是為都市提供永續的移動解決方案,我們關注的不只是從A點到B點的過程,更是打造簡單、便利、永續的體驗,助力B2B業者從油車轉向電車的過程中順暢成功,提高營運效率,創造嶄新的價值。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電動車發展迅速

 

第二、積極打造MIH開放電動車聯盟

 

第三、台灣的鴻海和中國大陸的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配合

 

第四、台灣在電動車的佈局鴻海最完整

 

第五、工業富聯成功跨入智慧駕駛、智慧座艙等領域

 

加拿大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記者謝君臨,1121025

加拿大完成「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相關談判。行政院政務委員、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昨表示,台加雙方在開啟談判前,已依據加拿大更新的投資協定範本,先就協定內容的主要概念,經一年探索性討論,確認彼此理念一致,因此在雙方有充分準備下,我國成為加國啟動雙邊談判的首選,起談後歷時不到一年即獲得豐碩成果。

 

鄧振中指出,台灣、加拿大互為重要經貿夥伴,去年雙邊貿易總額約為五十八億美元,台灣更為加拿大在亞洲的第六大貿易夥伴;累計至去年底,台灣對加拿大投資金額近六億美元,加商來台投資金額近十億美元。

 

他表示,台加投資協議比照近期國際間簽署的投資協定,納入完整的投資保障規範,主要包括:核心投資保障條款,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損失補償、徵收、資金移轉等;公平公正、非歧視之待遇,以及人身安全保障;投資法規透明化要求;投資爭端的解決方式;地主國原則上不可進一步增加投資限制措施。

 

鄧振中強調,該協議可預測性及便利度最高,除了雙方政府已提列於保留清單的項目,不可進一步增加投資限制措施,提供投資者可預測、穩定的投資環境。另投資人申請許可時,可透過電子形式的文件遞交申請,且主管機關須給予申請人補件的機會,並於合理期間內,完成投資許可申請案件的審查。

 

他指出,我國企業在加拿大投資經營規模穩健成長,主要投資業別為IC通路、再生能源、資通訊、生技製藥、運輸、金融、零售等,台加投資協議將進一步協助我國中小企業拓展加拿大市場;加拿大則有北陸能源、魁北克退休管理機構來台投資離岸風電計畫,助益台灣達成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鄧振中還提及,加國將於明年擔任「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輪值主席國;雙方簽署投資協議後,有助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強化吸引加拿大企業來台投資,並有助我企業在加國進行國際布局,擴大雙方投資貿易活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在外交上孤立

 

第二、但和加拿大的投資貿易協議進展迅速

 

第三、必須肯定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努力

 

第四、台灣企業在加拿大投資經營規模穩健成長

 

第五、加拿大在CPTPP裡面扮演重要角色

 

 

 

 

張忠謀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張瑞益,1121027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重回母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參加傑出貢獻者系列演講,與現場400多位聽眾進行互動;他分享,半導體在台灣及台積電的成功,包括創新商業模式、把握產業時機、人才特質與獨特性、及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等四大要素。而就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張忠謀認為,未來數十年,印度、越南、印尼半導體活動可能會有所增加。

 

張忠謀職業生涯跨越了半導體產業的歷史,他在演講中講述了晶片製造的發展,張忠謀也提到,台積電的成功和台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的一些因素。主要包括創造全球領先的代工商業模式、在產業時機上則是適時掌握半導體產業在全球起步的契機,另外,台灣的人才特質及獨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關鍵,最後則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也有利台積電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

 

張忠謀強調說:台積電為何能成功?這其中健全的人才供應是很重要的關鍵,也就是願意在製造業投入的工程師,另外,台積電也從台灣很多職業學校得到了優秀的、具有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訓練有素的操作人員,工程師、技術員工及訓練有素的作業人員都同樣重要,這才是台積電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張忠謀補充,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也是重要的元素。因為產業帶動人才與資本的投入,而在開發中國家邁入已開發國家的過程中,這種正向循環會形成關鍵產業的正向循環與競爭力。

 

張忠謀提到,半導體製造突出地位,與國家經濟發展狀況有關,他也點出,未來數十年印度、越南、印尼半導體活動可能會有所增加。

 

在演講的最後,張忠謀也簡要地討論了地緣政治和晶片生產,他指出,由於美中關係相對緊張,晶片製造是美中兩國在產業方面競爭的領域之一。

 

同時,中國對台灣政策意圖目前仍充滿不確定,張忠謀說,「沒有國家安全,我們將失去一切、失去我們所珍惜的一切」;同時,他指出,「如果可以的話,我們無論如何都要避免冷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張忠謀變成台灣的意見領袖

 

第二、張忠謀近期演講點出台灣的危機

 

第三、張忠謀特別強調沒有國家安全,我們將失去一切

 

第四、張忠謀提到無論如何要避免冷戰

 

第五、要避免冷戰,台灣就不應該過度刺激中國,因為一旦真正的熱戰發生,一切都完了

 

台積中科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記者顏瑋辰、柳名耕、江睿智、洪敬浤,1121027

台積電二奈米廠落腳中科二期園區案,台中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八月底通過後,內政部昨天首度召開中央級都委會專案審議,初審結果未過關,專家提出再生水、綠電的細部水電供應計畫等六大改善建議,要求台中市政府修正計畫書圖後送國土署,並經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評估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通過後,再提內政部都委會審議。

 

台中市都發局表示,將全力配合內政部都委會審議,協助中科管理局修正都市計畫書圖與土地徵收作業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天上午表示,中科二期本來就是要給台積電使用,至於製程規畫由廠商決定,國科會預訂明年六月交地。不過,全案在內政部初審卡關,是否會衝擊後續的交地時程,引發外界關注。

 

在內政部昨天舉行的都委會中,專家針對六大方向提出具體改善建議,首先,要求應補強說明園區擴建選址理由,並具體說明台積電二○五○淨零在中科二期的路徑策略與目標。其次,由於開發面積達八十九點七五公頃,因此短期對外公共運輸、長期大眾運輸路網需擬定階段性計畫,內部區域計畫道路規畫、公共停車需求等都需具體補強。

 

第三,針對曾引發爭議的基礎水電問題,專家於會中表示,除台水、台電背書二期所需的水電不會排擠原有民生供應外,也需擬定細部水電供應計畫,具體確保水電供應無虞,尤其再生水、綠電更是綠化重要指標。第四,針對地震調查、環境敏感、災害潛勢及防災計畫也須修正。

 

第五,為符合比例原則,專家在會中特別強調環評、土地徵收的公益性及必要性,如原址台中興農高爾夫球場徵收曾面臨會員抗議,委員也要求高爾夫球證權益須有具體保障計畫;公部門土地方面,陸軍靶場徵收為擴廠二期用地後,這塊營改基金土地處理方案,需再詳細列出。最後,事業廢棄物處理若受天災摧毀,廢棄物處理設施因而受影響時,相關應變計畫需再具體些,也待下次都委會專案小組審查。

 

中科台中園區二期擴建原先是要做為台積電二奈米製程基地,但先前因都市計畫審查延宕,加上國際經情勢變化,以及高雄市府大力配合楠梓園區的交地作業,台積電已證實將到楠梓園區投資二奈米廠;而今,台積電宣布放棄進駐龍潭三期,台積電一點四奈米廠轉往中科傳聞甚囂塵上。

 

王美花昨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備詢指出,台積電一點四奈米製程若要找比較可行的用地,應該是中部以南的地方,主要考量是先進製程需要較大面積土地,需求至少上百公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剛放棄在桃園的投資案

 

第二、全省縣市都在追逐台積電去投資

 

第三、中科要做台積電二奈米製程的基地

 

第四、但目前計劃審查延宕

 

第五、中央政府一直在推台積電往南部,很明顯都是政治操作的痕跡

 

永續債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鄭郁平,1121027

櫃買中心持續將永續發展債券列為重要推動業務,今年來已發行39檔,而新韓銀行(Shinhan Bank26日發行社會責任債券挹注下,發行金額衝上1,328.43億元,超越去年全年發行金額並創下史上新高,永續發展債券已連三年發行金額突破千億大關。

 

櫃買中心董事長陳永誠26日在記者會中指出,櫃買中心今年來發行39檔永續發展債券,金額正式超車去年全年的1,122億元。其中,綠色債券16檔、可持續發展債券及社會責任債券各11檔、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SLB1檔。

 

目前流通在外發行檔數則共158檔,發行餘額為4,715.80億元,有愈來愈多發行人藉此傳達永續發展決心,並取得綠色轉型所需資金。

 

其中,新韓銀行新發行面額5億美元的社會責任債券,26日起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換算約新台幣161.35億元,單一檔占比就逼近今年發行金額一半。 另外,SLB截至26日止流通在外共計三檔,發行餘額56億元,今年來已發行的雖僅有奇美實業一檔、總金額21億元,但還有鴻海一檔、已於928日取得資格認可,預計年底前發行並上櫃掛牌。

 

櫃買中心債券部經理林裕崇表示,SLB需評估公司溫室氣體減排KPI指標是否達標,符合規範的公司相對有限,還有會計困擾,今年來櫃買極力排除困難,預期明年SLB的財務工具若是連結至公司治理指標,應都可符合「合約現金流量特性」(簡稱SPPI) 規範,只要持有到期均可列在領息資產(AC)。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綠色金融是未來趨勢

 

第二、台灣永續債數目也急起直追

 

第三、連續三年發行金額突破千億大關

 

第四、但和其他國家比較仍然要加速

 

第五、台灣對於永續的了解及推動相對世界國家,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台灣電商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林淑惠,1121027

疫後實體通路買氣回溫,使得疫情期間一度占整體零售銷售額比重提升達13%~14%的電商,近期占比卻退回11%;富邦媒總經理谷元宏對此認為,國內電商確實需要花一點時間調整腳步,然而以致中國大陸、美國等電商滲透率多為20%、甚至30%來看,台灣電商至少還可以往前衝向20%,應該沒有問題。

 

韓國酷澎(Coupang)步步進逼本土電商,使得2023年雙11檔期競爭白熱化,谷元宏認為,電商銷售額目前占零售整體銷售額比重仍低,酷澎搶入台灣市場,並未互搶電商客源,反而取代了實體通路業績。

 

疫後實體通路買氣快速恢復,因此稀釋了電商的銷售額占比,所以,實際上,電商整體銷售額並未衰退,但電商在整體零售占比退回到11%,相較於疫情期間的13%~14%,仍有些微滑落。

 

可以確定的是,谷元宏強調,台灣的電商滲透率一定會再向上成長,只要找對方法,就能重拾動能。以目前台灣電商在整體零售銷售額占比11%~12%,對照韓國30%、大陸30%、美國25%~26%,英國30%,泰國、印尼發展快速使得東南亞各國電商滲透率都快追上台灣來看,樂觀看待台灣電商滲透率達到20%是很輕易的事。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2年台灣整體零售業銷售額為4.2兆元,2023年截至8月達2.97兆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電商競爭白熱化

 

第二、韓國酷澎殺入市場

 

第三、台灣電商整體零售比11%,相較於亞洲平均值20%還有很大空間

 

第四、韓國有30%;大陸也有30%

 

第五、對於龍頭業者momo而言仍然有機會,但PChome壓力可能比較大

 

保利馬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翁毓嵐,1121027

由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發起、為投入打造零碳排遊艇產業而創立的保利馬(Porrima),近期在共同創立人Gunter Pauli於國際奔走下,已接觸數國潛力客戶,並取得一奈及利亞客戶的MOU,預計2027年交付五艘零碳排新能源遊艇,後續並可望增至達百艘的交付量。

 

 

保利馬26日舉辦投資說明會展開募資,包括宏碁、緯創、巨星造船、嘉信遊艇、台塑、行競科技等供應鏈夥伴皆到場力挺,初步預計募集新台幣8億元,資金最快年底就將到位。

 

依規畫施振榮將以自有資金投入、持股保利馬17%,而Gunter Pauli將以其有形和無形資產作價(包括全球行銷和銷售網路)持34%。其餘49%將供予有意加入這一變革性事業、並成保利馬與藍色能源系統的供應商(但不保證是唯一供應商)之投資者,亦希望日後保利馬有機會上巿。

 

施振榮表示,保利馬未來船將整合台灣AI能量及所有零碳排科技,如宏碁提供全船系統的AI技術導入,緯創則聚焦風力發電的AI應用,另如台塑碳纖維材料將用於船身建造等,透過借重台灣高科技及產業生態,讓台灣國家隊可以對全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Gunter Pauli表示,近期已與一家奈及利亞的企業簽署MOU,該國因政府欲解決海上交通問題,需求浮現,雙方近期將簽約,預訂2027年前先交付五艘遊艇,未來訂單量可望達100艘,後續希望能以每年十艘的量能交付。

 

另在屬地內多達150座小島的法屬大溪地,及境內雨林密布的秘魯,這些國家因缺乏能源和運輸資源,多使用柴油引擎小船,因此對於採用新能源、吃水又不深的零碳排遊艇有不小的需求。

 

Gunter Pauli進一步指出,Porrima未來船的量產時間將落在2026年後,希望到2027年時能有50艘的年產能,不過這是個不小的挑戰,其中人才就是一大問題,因此保利馬會與智榮基金會合作,培訓更多在AI、氫能和風能等相關領域人才。

 

 

我們的看法:

 

第一、許多運輸供居強調低碳,施振榮創辦人看準零碳排新能源遊艇

 

第二、不知道為什麼特別針對遊艇

 

第三、台灣有很多有錢人,都是遊艇的未來客戶

 

第四、保利馬未來將整合AI能量及零碳排科技

 

第五、無論如何這都是項很獨特的創新

 

 

台灣大Google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林淑惠,1121027

 

台灣大26日宣布,攜手Google台灣、國發會等廠商,推動「孵創計畫」(Project Hatcher),共同挹注新創資源,將台灣新創推向海外市場。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生成式AI元年帶來巨大創業機會,卻也伴隨一系列挑戰,例如,台灣現今多以國際AI語言模型為基礎開發應用,但這些模型當初資料的訓練不完全相容台灣本地價值,因此生成的內容很難調教出好的使用者體驗。

 

林之晨認為,這是新創的機會,可以整合本地價值觀,訓練適應台灣在地需求的AI模型。另外,AI產業正進一步再細分至模型訓練、設計等層面,新創團隊也可以掌握相關機會。

 

「孵創計畫」借鏡國外成功新創節目案例,首度投入影音製作,台灣大旗下OTT平台MyVideo獲文化部補助,與Google共同出品台灣第一個新創實境節目《Project Hatcher》。

 

台灣大表示,《Project Hatcher》共分為三階段,從報名節目的40家新創團隊中,精選24家深具潛力的新創進入第一階段,與評審互動,分組討論,選出12家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共24家新創,包含12家於2022年與Googler對談中表現優異團隊,以及12家第一階段晉級新創,向知名矽谷創業家說明新創產品或服務,爭取投資機會。第三階段,則由最終12家新創,向世界級企業家說明新創產品或服務,爭取共千萬獎金與資源。

 

林之晨觀察,本屆入選《Project Hatcher》的40組新創團隊,主要聚焦於AI、電動車、Web3、區塊鏈等領域,其中超過一半與AI應用相關。

 

台灣大於2019年與AppWorks戰略結盟,至今扶植活躍新創數超過490家,總年營收超過4,950億元。也積極透過策略性投資與新創Telco+Tech合作,並陸續投資了91APPSoundOnCloudMile萬里雲、USPACEKKBOXPartipost等新創公司,且多半來自AppWorks生態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大積極打造新創生態系

 

第二、Google也不落人後,積極推動AI

 

第三、台灣希望推動AI語言模型

 

第四、推動AI語言模型需要資金與企業實力

 

第五、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