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銀行,紐時OpenAI,Alphabet,生技股,電商賣車,馬斯克,小摩,環球動畫,自駕輔助,華為,小米,比亞迪,自駕車,比亞迪,Vivo印度,科創板IPO,韓流方程式,小紅書,誠品生活

理事長的話:銀行,紐時OpenAI,Alphabet,生技股,電商賣車,馬斯克,小摩,環球動畫,自駕輔助,華為,小米,比亞迪,自駕車,比亞迪,Vivo印度,科創板IPO,韓流方程式,小紅書,誠品生活

銀行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1121227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今年全球銀行業已裁員逾六萬人,創金融海嘯以來最高,也回吐疫情過後聘用的大部分人力,預計明年還會繼續裁員。

 

由於併購交易與首次公開上市(IPO)減少,收取的手續費連續第二年暴跌,華爾街投資銀行為了保護利潤率,不得不大舉裁員;此外,瑞士銀行併購瑞士信貸後,至少整併了一.三萬個職位,預計未來一年還會再度裁員。

 

金融服務人力業者Silvermine Partners負責人賽克(Lee Thacker)表示:「絕大多數的銀行缺乏穩定,也缺乏投資,更缺乏成長,很可能會有更多人被裁掉。」

 

《金融時報》估算,全球二十大銀行今年至少已裁員六萬一九○五人,而在二○○七至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這些銀行共裁員逾十四萬人。

 

裁員最多的是瑞士銀行,該行今年三月併購瑞士信貸,迄今裁員一.三萬人,全球員工總數降至十一.六萬人;其次是富國銀行,今年共裁員一.二萬人,全球員工總數剩二十三萬人。

 

此外,花旗裁員五千人、摩根士丹利裁四八○○人、美國銀行裁四千人、高盛裁員三二○○人、摩根大通裁一千人。整體而言,華爾街銀行業裁員至少三萬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金融業不景氣

                                   

第二、AI可以取代很多人的工作

 

第三、美國銀行只有摩根大通一枝獨秀

 

第四、連摩根士丹利都裁了4800

 

第五、高盛已經不再是美國最優秀的銀行

 

紐時OpenAI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編譯茅毅,1121229

 

紐約時報廿七日狀告微軟及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侵犯該報版權,開美國主流媒體第一槍。印度時報和華爾街日報(WSJ)報導,此一由紐時提起的訴訟,無論哪方勝訴,均可能對媒體與科技業有深遠影響,出版界是否對微軟、OpenAIGoogle等人工智慧(AI)開發商採取法律行動,或談判和解賠償,也會出現分歧。

 

紐時呈交紐約南區聯邦地院的訴狀寫道,該報對新聞工作挹注龐大資源,被告卻試圖搭便車、不勞而獲。紐時向微軟與OpenAI求償,金額則不詳。

 

該訴狀提到,紐時四月就向微軟及OpenAI提出智財權的關切,探尋達成商業協議等友好解決的可能性,惟三方談判最後無疾而終;紐時並直接點名ChatGPT等AI系統為新聞業潛在競爭對手。

 

紐時聲明,生成式AI對社會大眾和新聞業的影響不容小覷,由於該報與同業藉由投入高成本及相當專業知識報導、編輯和查核事實,產出獨立新聞與內容,因此使用新聞素材若涉及商業利益,應獲原始來源許可。

 

WSJ廿八日報導,微軟發言人未對此置評;OpenAI發言人則聲明,該公司尊重內容創作者的權利,同時致力和這些人士合作,以確保他們從AI技術與新的營收模式獲利。該公司稱與紐時的持續對話已富有成效,「所以本公司對此一發展感到驚訝又失望。但願我們將找到一條合作互利之路,如同本公司目前和其他諸多出版商的做法」。

 

紐時主張,鑒於AI工具能夠從該報的新聞文章幾乎逐字地提供大量文本,因此公平使用在此不應適用。北美「新聞媒體聯盟」執行長柯菲說,紐時非常重視此一證明其價值與保護新聞內容重要性的立場。優質的新聞業和這些新技術、尤其那些爭取相同閱聽人的技術若聯手,就能彼此互補。

 

本案是至今對AI生成內容提起的多起訴訟之一,愈來愈多作家正提高關注。被稱為驚悚小說之王的約翰.葛里遜、「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作者喬治.馬汀九月皆提告OpenAI侵權。

 

若紐時勝訴,可能創下先例,強制科技公司為使用有版權的新聞內容訓練AI模型付費。這可能導致AI開發商的成本增加,影響AI模型開發進度,並可能改變生成式AI運作方式。

 

但若微軟及OpenAI勝訴,可能為新聞產製上更廣泛使用AI開啟大門,造成AI產生內容擴散。如此恐進一步侵蝕對新聞業的信賴,並導致網路出現更多錯誤資訊。

 

另外,目前已有少數媒體和OpenAI達成商業協議,允許其產製內容供AI開發商使用,例如美聯社、Politico及商業內幕的出版商斯普林格,若一些主要媒體跟進紐時採取法律行動,相關訴訟會加深出版界如何和AI開發商合作的歧見。

 

紐時指出,新科技的出現常會促成著作權界線被重新檢視,例如廣播和檔案分享軟體引發的爭議,AI模型是最新案例。新聞業顧問托菲爾說,一些出版商可能和科技業自行和解,但其他許多不會這麼做,此案勢必要由聯邦最高法院出面解決。

 

 

我們的看法:

 

第一、OpenAI跟媒體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引人注目

 

第二、紐時告OpenAI是劃時代法律行動

 

第三、紐時是最有名的新聞媒體

 

第四、如果OpenAI勝訴,會造成AI產值內容擴散

 

第五、目前僅有少數媒體與OpenAI達成付費協議

 

Alphabet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21227

 

美國「科技七雄」引領2023年美股強勁反彈,專家認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憑藉著強勁的獲利成長力,將是科技七巨頭中最佳的投資標的。

 

1226日美股早盤,Alphabet股價上升0.1%,報141.65美元。

 

「美科技七雄」由美國銀行(BoA)分析師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提出,係指蘋果、微軟、Alphabet、輝達、亞馬遜、特斯拉和臉書母公司Meta七大科技巨擘。

 

外媒指出,Alphabet 2024年獲利預估成長15%,與微軟不相上下,而且是蘋果5%成長率的3倍。

 

此外,Alphabet股價相對便宜,儘管2023年來累計大漲60%,但目前本益比僅20倍,低於微軟和蘋果的30倍。

 

投資人一直擔心Alphabet的雲端運算部門成長減速、人工智慧(AI)對其搜尋業務形成威脅,還有日益嚴苛的反托拉斯審查,不過目前看來這些議題似乎還在可控制範圍內。

 

Alphabet雲端業務第三季仍有22%的營收成長,微軟推出AI搜尋引擎後,Alphabet也快速做出回應。

 

截至930日止,Alphabet帳上現金超過1,000億美元,而且該公司有紀律地控管成本,代表Alphabet有足夠的資金實施庫藏股計畫,或甚至開始發放股利。支付1.5%的股利對Alphabet而言,絕對游刃有餘。

 

Evercore ISI分析師馬哈尼(Mark Mahaney)表示,「我們持續將Alphabet視為是真正具領導力的科技巨頭之一。」

 

AI2023年產業界最熱門的議題,專家預期AI熱潮將帶動科技七雄2024年股價更上層樓。谷歌推出AI機器人Bard和大型語言模型「雙子座」(Gemini),後者號稱比OpenAI最新AI模型GPT-4更強大,協助公司股價上揚。

 

科技七巨頭推動美股2023年凌厲漲勢,揮別2022年股市的低迷不振,2023年來輝達股價翻揚逾3倍,Meta與特斯拉飆漲逾1倍,亞馬遜股價大漲逾80%,微軟揚升56%,蘋果將近50%,表現大幅領先標普500指數逾20%的漲幅。

 

在此同時,標普500指數其餘493檔成分股,漲幅僅區區7.5%。

 

 

我們的看法:

 

第一、Alphabet過去兩年漲幅較少

 

第二、Alphabet最近推出人工智慧的手機軟體

 

第三、Alphabet雙子座(Gemini)語言模型有很大成長空間

 

第四、美股科技7巨頭,2023年表現都非常的好

 

第五、2023Meta與特斯拉漲幅均逾1

 

 

 

 

 

生技股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鍾志恆,1121227

 

美國生技股經歷近幾年困境後,2023年已呈現走出谷底跡象。

 

專家認為2024年聯準會(Fed)降息有利股市行情、生技業併購交易量增加、和業界在癌症與免疫學等關鍵領域有技術突破,各種利多將刺激生技股2024年行情回升。

 

生技股2021年和2022年大跌,像SPDR標普生技ETF20212月初每股最高近167美元開始下跌,202310月底最低迫近64美元,期間累跌61.5%。即使其2023年來累漲約7.5%,仍遠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累漲24%。

 

美國20203月爆發新冠疫情後,許多生技業辦理股票首度公開發行(IPO)和Fed緊急降息至近乎零,刺激生技股持續飆漲。

 

隨著業界IPO和併購交易大減,Fed 20223月開始積極升息讓投資人賣掉風險性較高的小型生技股,和業界借貸成本大增等打擊生技股行情。

 

根據BMO資本市場資料,美股2023年初到12月中之間有67檔生技股下市,遠超2022年的27檔。

 

但專家指生技股已有解凍跡象。專注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銀行Leerink Partners報告指Fed釋出鴿派言論、和投資人風險胃納增加,情勢將轉為對生技股有利。

 

儘管業界多起併購交易在年初因監管疑慮而喊停,但部分重大交易案近期在主管關機監督下進行,像藥廠安進(Amgen)正完成收購生技公司Horizon Therapeutics程序,輝瑞(Pfizer)收購癌症標靶治療公司Seagen獲得批准。

 

資誠(PwC)製藥與生命科學交易部負責人阿克(Roel van den Akker)指2023年來被駁回的併購交易案不多,顯示主管機關態度轉變而讓人看好業界未來的併購交易。

 

至於手持大量現金的藥品巨擘,因為其部分熱銷藥品專利權在2030年底前到期,而必須收購在開發新藥上有突破的公司,來維持其藥品銷售業績持續成長,因此阿克看好2024年生技業的併購交易更熱絡。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生技股景氣復甦

 

第二、在癌症與免疫學有技術突破

 

第三、台灣生技股IPO也看好

 

第四、併購活動會逐漸增加

 

第五、未來可能走向「大者恆大」的格局

 

電商賣車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佘葳芸,1121208

 

亞馬遜(Amazon11月中宣布,2024年起,消費者將可以在其網站上瀏覽、購買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亞馬遜此舉意味在主導電子商務地位上的下一個賭注,經銷商

們正觀望是否加入戰局。

 

外媒報導,亞馬遜希望消費者將能夠透過其網站完成買車的每一個步驟。一開始亞馬遜僅提供全新的現代汽車,其最終目標是將業務擴展到以舊換新和二手車市場。高層透露,希望民眾像網購衛生紙、狗糧一樣,可以輕易地透過其網站買車,因此正向與汽車製造商建立廣泛合作的夥伴關係。

 

據悉,亞馬遜將從2024年初開始試點階段,進而擴大規模,然而外界認為其將面臨多項挑戰。

 

首先是經銷商,傳統車廠主要是透過經銷商作為新車銷售的主力。已有經銷商願意嘗試此一模式,認為即便佣金僅線下銷售一半,所需時間卻大幅減少。

 

另外一個問題是,要如何促使主要在亞馬遜購買平價商品消費者,轉而購買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高價商品之一。

 

據研究顯示,亞馬遜上的平均交易額低於50美元,僅11%受訪顧客表示花費至少1,000美元在以上在單件商品。

 

此外,亞馬遜必須遵守各地不同的政府法規。消費者數據分析公司指出,即使亞馬遜客戶已準備好線上買車,亞馬遜如何與其他汽車製造商簽約也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並將取決於與現代汽車合作的成功程度。

 

市場研究公司Insider Intelligence調查指出,20202022Carvana在美國電子商務市占率從0.7%上升至1.3%。汽車製造商在疫情期間發展送貨到府服務,經銷商則是改進網站以幫助顧客線上操作。

 

然而疫情過後,部分趨勢已消退,此將對亞馬遜和其他看準網購汽車的合作公司構成挑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消費者愈來愈習慣使用電商

 

第二、電商走向兩極化

 

第三、除了低價產品以外,未來高價的產品如車子,也可以在網路上購買

 

第四、消費者行為已完全改變

 

第五、台灣還沒有適應這波熱潮

 

馬斯克

資料來源:取自中國時報 劉詠樂,1121229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排行榜,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穩居富豪榜首,排第2的是路易威登(LVMH)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阿爾諾(Bernard Arnault),第3名是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

 

馬斯克以2380億美元(約新台幣7.3兆元)的淨資產,名列排行榜首位,從年初至今,財富增加近1010億美元。位居第2的阿爾諾財富累計1790億美元,距離年初增加了173億美元,他也是全球10大富翁唯一1位不是美國人,阿爾諾是法國人。另外,法國萊雅(LOreal)集團貝登古-麥爾斯(Francoise Bettencourt-Meyers),是最富有女性,以999億美元位列第12名。

 

而第3名的貝佐斯淨資產1780億美元,雖然距離年初增加資產712億美元,但和上次的數字變化相比,少了192億美元。至於原本要和馬斯克展開格鬥大賽的臉書母公司Meta執行長祖克柏則是排名第6,財富累積至1290億美元,距離年初增加了838億美元。

 

台灣首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以淨資產107億美元(約新台幣3283億元)在榜上排行第199位。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則以78.5億美元,排名309,位居台灣第2。而排名317的宏福實業(製鞋)張聰淵淨資產為76.3億美元。

 

至於中國方面,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成為中國首富,財富累計673億美元,在全球富豪榜上排行第20;其次為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全球排行23,淨資產509億美元;第3為熱門短影音平台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的創辦人張一鳴,以423億美元,全球排行31。此外,網路巨頭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淨資產338億美元,排名44;而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全球排名50,淨資產299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的成就無人可及

 

第二、他有跨領域經營的長才

 

第三、他有很強的執行力

 

第四、他親力親為,同時經營很多公司

 

第五、全世界的富豪財富都有進一步增加

 

小摩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1121228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小摩)囊括美國銀行界今年前九個月獲利的近20%,顯示這家華爾街投銀利用金融業這一年來的動盪,鞏固在業界的主導地位。

 

英國金融時報(FT)根據產業追蹤業者BankRegData的資料計算,小摩的美國銀行子公司今年前九個月獲利達389億美元,占銀行業獲利總和的18%。如果這種獲利態勢延續至2023年底,將是小摩自2009年以來再度創下這麼高的占比,當年許多銀行仍努力從金融危機中復甦。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分析師梅約說:「摩根大通是巨人中的巨人。」。

 

這些資料並不全面,只統計在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有擔保存款的子公司獲利、小摩的商業及零售銀行獲利,以及小摩部分投銀和交易部門獲利。並非所有小摩的競爭對手都這樣計算獲利。

 

但無論如何,這些資料顯示,小摩執行長戴蒙已利用收購機會(包括今年5月收購第一共和銀行)以及競爭對手的失誤,將小摩打造成為美國最大銀行的地位,以幾乎所有衡量標準,小摩都是全美最大。

 

小摩收購第一共和銀行的交易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益。根據BankRegData的數據,在交易完成時的2023年第2季,美國銀行業所申報的每1美元獲利中,小摩賺了其中近20美分,高於一年前的12美分。

 

此外,小摩的同業也犯了一些錯誤。美銀大量投資美債導致帳面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富國銀行自 2018年起就被設定了資產上限,做為其員工開設數百萬個虛假帳戶的懲罰,這削弱了其獲利能力;在經歷了多年來業績表現不盡人意後,花旗正在經歷痛苦的整頓。

 

戴蒙自2006年接任小摩CEO時,小摩的存款約占美國銀行業的8%,落後美銀、僅稍微領先花旗。如今十幾年過去,小摩的存款高達2.5兆美元,占美國銀行業存款比重逾13%,超車同期存款僅稍微增加的美銀。

 

 

我們的看法:

 

第一、摩根大通是美國經營管理最佳銀行

 

第二、囊括美國銀行界2023年前九個月獲利的近20%

 

第三、獲利非常驚人

 

第四、小摩併購第一共和銀行非常成功

 

第五、摩根大通並沒有犯任何嚴重錯誤

 

美光晉華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賴瑩綺,1121225

 

作為中美科技戰指標案例之一,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先前努力修復與中國的關係。美光24日宣布與中國政府支持的競爭對手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已就智財權盜竊訴訟案達成全球和解協定。

 

美光發言人在電郵中稱,「兩家公司將在全球各自撤回對對方的告訴,結束雙方之間的所有訴訟」,但並未說明更多資訊與細節。

 

業界人士則認為,雙方和解後,預料不致對走揚的記憶體價格產生衝擊。

 

綜合外媒24日報導,科技戰背景下,美國多管齊下阻止中國獲得最先進的半導體和晶片製造技術,而美光的角色,被中方認定是美方打擊中國存儲產業的推手之一。

 

今年3月,中國網信辦對美光產品實施網路安全審查,5月更以網路安全疑慮為由禁止「關鍵基礎設施」的中國營運商採用美光的晶片。

 

美光表示,中方禁令讓其與中國客戶相關的銷售,約有一半受到影響。美光全球營收約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與香港。

 

此後為安撫北京,美光6月宣布對中國加大投資,計畫在未來幾年中對其位於中國西安的封裝測試廠投資逾人民幣43億元。美光決定收購力成半導體(西安)的封裝設備,計畫在美光西安工廠加建新廠房,並引進全新且高性能的封裝和測試設備。

 

美光CEO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更在7月、11月訪中,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11月曾表示,歡迎美光繼續扎根並深耕中國市場,並在遵守中國法律法規前提下實現更好發展。

 

報導稱,美光與福建晉華的訴訟緣起2016年,當時台灣聯電與福建晉華簽署技術合作協定,協助晉華開發32奈米DRAM相關製程技術。之後美光的三名高階主管轉任聯電,引發商業間諜案疑雲。2017年,美光指控聯電盜取商業祕密,並與福建晉華合作分享這些內容。當時川普政府將晉華列入實體名單,不准美國零組件業者向其供貨。

 

2021年,聯電與美光宣布和解,聯電在與美國檢察官達成的協議中認罪,檢方同意放棄經濟間諜和共謀的重罪指控,但美國司法部卻未解決福建晉華案。事隔兩年,中美關係自11月中旬「習拜會」後有緩和跡象,美光與福建晉華終於達成和解。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光正努力修復與中國的關係

 

第二、說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第三、輝達也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

 

第四、美國跟中國正走向和解

 

第五、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

 

環球動畫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1121225

 

環球影業旗下照明娛樂製作的動畫片「飛鴨向前衝」22日在北美首映,單日票房近600萬美元,預料在美國上映首周末票房為2,500萬美元,比自家預估的表現還亮眼。環球影業近來一連串動畫片的亮眼表現,不僅讓過去在動畫產業獨占鰲頭的迪士尼相形遜色。

 

「飛鴨向前衝」劇情為一群新英格蘭的鴨子家族離開原本居住的池塘,前往牙買加,但最後在紐約市落腳,首周末票房雖可能比不上環球影業「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的破億美元、以及最新小小兵電影的成績,但可望媲美自家的「鞋貓劍客2」;「鞋貓劍客2」上映好幾個月的全球票房將近5億美元。

 

Comscore資深媒體分析師德賈拉貝迪恩指出,「飛鴨向前衝」擁有良好口碑與影評,將必須以長期表現評斷,而非上映首周末票房。

 

相較下,迪士尼最新動畫片「星願」未能引起觀眾共鳴,在感恩節五天連假北美票房為3,160萬美元,最終北美累積票房為5,520萬美元,全球票房1.27億美元。但該片未包含行銷支出的預算便高達2億美元,因此迪士尼在這部電影上賠錢。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電影院被迫關閉,迪士尼為充實Disney+串流平台的內容,使創意團隊疲於奔命,也在疫情期間讓院線電影直接數位發行,導致想看迪士尼新片的家長選擇在串流平台上看,而非電影院。外界也認為迪士尼的內容太重視孩童不理解的社會議題。

 

同時,環球影業旗下的兩大動畫工作室照明娛樂與夢工廠大放異彩。照明娛樂在去年上映的「小小兵2:格魯的崛起」,全球票房9.42億美元,夢工廠的「鞋貓劍客2」票房也達到4.85億美元,照明娛樂的「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今年票房更衝破13億美元。

 

Exhibitor Relations資深票房分析師柏克說:「簡單來說,照明娛樂唯一的使命就是娛樂。它們的動畫電影美好又簡潔,家庭觀眾能領會。迪士尼有時試圖在動畫長片塞進太多意圖,近來已看不到動畫片的簡單明瞭。」

 

環球影業也不斷重啟以往備受歡迎的故事和角色。2016年來,照明娛樂所推出的影片都是系列電影,夢工廠最近十部動畫片中,只有三部是原創故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動畫過去由迪士尼獨占鰲頭

 

第二、但迪士尼這兩年表現不佳

 

第三、環球照明的動畫異軍突起

 

第四、投資者已經疲憊傳統動畫英雄的模式

 

第五、未來動畫需要有人情味或特色

 

 

自駕輔助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康彰榮,1130101

根據市調機構Canalys最新報告,2023年全球配備L2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輕型車銷售量達200萬輛,其中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和滲透率均居全球第一。報告預估,2024年配備L2ADAS輕型車銷售將倍增至450萬輛,中國市場繼續保持領先,並帶動相關晶片廠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巨大商機。

 

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將ADAS分級L0L5L0指汽車不具備輔助功能,而目前市場上的汽車自駕系統多為L1L2L2主要功能包括自動跟車、盲點偵測、防撞、自動緊急煞車和主動巡航定速等。L3則是進入自動駕駛階段的關鍵分水嶺。

 

新浪財經報導,Canalys報告指出,2023年第三季,全球配備L2ADAS的輕型車銷量為63萬輛,其中,中國、美國和德國配備L2ADAS的車輛銷量分別達到35萬輛、17萬輛和1.4萬輛,共占全球銷量85%,中國市場L2+滲透率連續三個季度全球第一,在第三季達到5.7%。

 

Canalys預計,2023年全球配備L2ADAS的輕型車銷量可望達200萬輛,滲透率達3.1%。2024年銷量估將倍增至450萬輛,滲透率增至5.5%,中國市場將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此外,中美德三國已布局L3級輔助駕駛系統。

 

報告指出,在中國積極發展自駕車的環境下,全球汽車製造商優先選擇中國進行ADAS功能測試和部署,期待加強與本土製造商的競爭力。例如,賓士全新E級車率先在中國配備由本地研發團隊開發的L2ADAS功能。本田也即將選擇中國作為其L2+功能Sensing 360的首發市場。Canalys判斷,未來12年內,中國市場將處於高階輔助駕駛競爭重塑階段。

 

報告指出,中國ADAS生態的蓬勃發展,將惠及一級供應商(Tier 1)和晶片廠商。隨著汽車製造商越來越重視成本效益以及縮短產品從上市到交付的時間間隔,中國晶片廠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有機會迅速滿足本土需求,並在汽車製造商海外擴張的同時抓住全球市場機遇。

 

 

我們的看法:

 

第一、自駕輔助的車子愈來愈多

 

第二、中國大陸市占率全球第一

 

第三、台灣跨入自駕車領域的廠商不多

 

第四、中國大陸有完整的生態系

 

第五、中國大陸自駕車生態系蓬勃發展,將匯集一級供應商及晶片商

 

華為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日興,1121230

20238月底發表5G旗艦手機、捲土重來的大陸資通訊大廠華為經營回歸常態,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29日在新年致辭宣布,年內收入預計超人民幣(下同)7,000億元,規模較2022年大幅反彈約逾9%。此外,2024年將加速產品應用鴻蒙化。

 

綜合陸媒報導,華為官網29日刊登胡厚崑2024新年致辭,他表示,經歷數年艱困並承受嚴峻考驗,華為經營基本回歸常態,預計2023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7,000億元。

 

對各業務,胡厚崑指出,終端表現好於預期,ICT基礎設施保持穩健,數位能源和雲有良好增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競爭力顯著提升。其中,華為手機業務是近年遭受美國制裁損失慘重,而華為今年又以具體動作宣告重回手機一線戰場,收復手機失地被視為是華為營收反彈主因。

 

在美國制裁下,華為營收在2020年達到頂峰,隨後兩年規模銳減。若2023年營收規模為7,000億元,將較2022年的6,423.38億元成長8.98%。淨利潤指標也是觀察重點,2020年前華為約在600億元,今年規模值得關注。除預告業績,胡厚崑還公布華為2024年重點工作。他指出,各業務聚焦價值創造,終端致力打造高階品牌與王者產品。將加大軟體生態建構,與合作夥伴加快行動應用鴻蒙化,受關注的智慧汽車要開始將技術優勢轉化成商業變現,ICT基礎設施發揮優勢支持行業數位智慧升級,華為雲要成公司數位化底座,數位能源抓住低碳機會貢獻利潤。

 

經營方面,胡厚崑表示,會繼續精簡機關與簡化管理,各業務獨自承擔經營管理責任,公司會調配資源人才到運算、雲端和數位能源等新產業部門,抓住高速增長的機會。胡厚崑強調,合規是華為發展的硬性要求,始終會堅持「一國一策」,成熟看待地緣政治變化與不同國家的政策訴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終於重新站起

 

第二、Mate 60 pro手機是關鍵

 

第三、華為打造完整鴻蒙手機作業系統

 

第四、華為不斷創新及研發

 

第五、華為在數位能源和雲計算布局成功,又跨足智慧汽車

 

小米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21229

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昨(28)日在北京舉行,小米創始人雷軍表示,小米要經過15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汽車廠商,「為中國汽車產業全面崛起而奮鬥」。他在現場發布小米在電機、電池、大壓鑄、智駕、智慧座艙等領域的多項技術。

 

雷軍雖然事前稱「只發技術,不發產品」,但最終仍花不少時間介紹小米首款汽車「SU7」,並且將兩輛小米SU7無人駕駛開上發布會舞台。雷軍未交代小米SU7的預訂、交付時間表以至售價水平,僅稱「請大家耐心等幾個月」。

 

自小米集團宣布進軍電動車產業以來,已超過1,000多天。雷軍表示,小米雖然起步晚,但晚的好處是起點高。雷軍說,小米經歷多年的積累,終於迎來屬於自己的跨越時刻,而汽車是小米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

 

雷軍在發布會前夕發文稱,在智慧手機時代,小米手機曾在研發模式、產業鏈組織、定價、行銷等各方面以創新之勢給業界形成巨大挑戰。而此次下場造車,小米並未以挑戰者姿態出現。

 

雷軍在發表會透露,小米自動駕駛目標是在2024年進入業界第一陣營,並稱要於明年底開通100個城市的領航自動輔助導航駕駛(Navigate On AutopilotNOA)。

 

他透露,小米在自動駕駛方面第一期總投資人民幣33億,現在已追加至人民幣47億,專屬團隊規模超過1,000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是中國最傑出的公司

 

第二、小米以中國的蘋果自居

 

第三、小米跨足汽車產業是非常重大的決定

 

第四、小米電動車即將正式推出

 

第五、挑戰是,小米進入電動車市場時間已晚

 

比亞迪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黃欣,1121228

 

中國在電動車領域布局正步步進逼美國。除了鋰電池相關技術遙遙領先,就連整車銷量也快速增長。外媒指出,預估明年中國最大電動車廠比亞迪的銷售額將達1,120億美元,而特斯拉為1,140億美元,比亞迪更有機會再一些指標超越特斯拉,躍居全球電動車銷量龍頭寶座。

 

外媒報導,以乘用車出口來說,中國在過去幾年已超越美國、韓國和德國,正與日本競爭全球領先地位。今年截至10月底,從中國出口的360萬輛汽車中,約有130萬輛是電動汽車,而比亞迪、上汽集團等中國車企更已在全球市場取得顯著成績。

 

報導引述對沖基金Snow Bull Capital中國業務主管Bridget McCarthy表示,汽車業的競爭格局已超越車企規模和傳統實力的範疇。他強調,「比亞迪很久就已開始準備,這使得該公司以超出外界想像的速度領先,現在行業內的其他公司都不得不競相追趕」。

 

目前特斯拉在收入、利潤和市值等關鍵指標上仍優於比亞迪。但有分析師預計明年部分指標的差距將大幅縮小,預估明年特斯拉銷售額將達到1,140億美元,比亞迪料將為1,120億美元。

 

另外,比亞迪今年7月已在深圳獲得高快速路段有條件自動駕駛(L3級)測試牌照,也是中國首家拿到該級別測試牌照車企。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正式超越特斯拉

 

第二、特斯拉在收入和利潤仍優於比亞迪

 

第三、比亞迪數量上追居特斯拉,是了不起的成就

 

第四、比亞迪在新興市場也會超越特斯拉

 

第五、這讓特斯拉很不是滋味

 

自駕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21227

大陸各城市正掀起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動輔助導航駕駛)「開城大戰」,具體來看,大陸已有北京、上海、廣州等30多個城市發放了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專家指出,大陸有條件自動駕駛(Level 3L3級)技術將加速落地,「標配智駕」時代已經來臨。

 

據證券日報報導,繼賓士、BMW等外資汽車品牌官宣獲得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後,長安汽車、極狐汽車、深藍汽車、阿維塔等大陸汽車廠商最近也紛紛宣布,成功獲得高快速路L3級測試牌照。

 

Level 3是指車輛可自動完成部分駕駛任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監控駕駛環境,當汽車偵測到需要駕駛人時會立即讓駕駛人接管後續控制,因此駕駛人必須隨時準備接手系統無力處理的狀況。

 

賓士成為首批獲批北京市L3級高速公路道路測試牌照的企業之一。賓士相關負責人指出,獲批L3級高速公路道路測試牌照後,將在北京啟動指定高速公路的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實測。

 

BMW集團搭載L3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也已在上海正式獲得高快速路自動駕駛測試牌照,未來將在指定區域開展L3高快速路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並在適當時機推出搭載L3自動駕駛功能的產品。

 

大陸本土汽車品牌長安汽車已拿到17張高快速路的L3級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主要涉及的是旗下深藍和阿維塔的車型,成為最早且單批次最多獲得高快速路L3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的企業。

 

民生證券分析師崔琰預測,2024年智慧駕駛將從消費端認知到購買轉化的重要時刻。標配智駕時代已來,能夠找準差異化賣點、智慧駕駛技術領先的頭部車企將在未來幾年內形成差異化。

 

崔琰進一步表示,拿到測試牌照只是車企邁向L3級的第一步,但距離L3級自動駕駛技術實現普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L3測試牌照的開放,也將督促車企加快補齊本身智慧駕駛能力的弱項,未來智慧駕駛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信達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陸嘉敏表示,L3自動駕駛測試的逐漸落地,將推動高階智慧駕駛進一步反覆運算,新勢力、自主品牌、傳統豪華品牌對高階智慧駕駛的重視程度均有較大提升,智慧駕駛也將成為車主購車的重要考慮因素。

 

但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卻認為,自動駕駛距離實現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智慧網聯道路占比仍較低;其次是技術不成熟;最後是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已經有30多個城市開放自駕車牌照

 

第二、連賓士、BMW外資品牌也獲得自駕車測試牌照

 

第三、目前是L3,意指車輛可自動完成部分駕駛任務

 

第四、但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五、中國主導未來自駕車全球生態系

 

比亞迪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陳宥菘、葉文義,1121224

據界面新聞報導,比亞迪並未透露投資規模以及工廠產能等資訊。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這項投資案金額將達數十億歐元,未來規劃於該廠製造電動車及電動車電池。

 

此前,比亞迪已經在匈牙利建有工廠。早在2016年,比亞迪便宣布在匈牙利北部城市科馬羅姆建造大巴製造廠。次年,該工廠正式落成並投產。

 

匈牙利的汽車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擁有成熟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配套。全球二十大汽車製造商中,有超過14家在匈牙利建立整車製造工廠和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

 

據界面新聞報導,作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歐洲國家,匈牙利近年來也成為大陸電池製造商的投資熱土,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在內的多家廠商宣布在此投資建廠。目前匈牙利動力電池產量排名居全球第四,即將上升為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大陸。

 

除了比亞迪已經正式官宣在歐洲建廠的消息,上汽也計畫在歐洲建立整車工廠,並已經提上日程。此外,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也考慮在歐洲布局工廠。

 

比亞迪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工廠,以實現全球化布局,目前已在泰國開始建設乘用電動車工廠,並計畫在巴西、歐洲等地建設新工廠。

 

2022年比亞迪宣布在泰國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是比亞迪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預計將於2024年開始運營,年產能約15萬輛,不僅可以滲透泰國當地市場,還可以滿足周邊東協國家的需求。

 

20237月,比亞迪與巴西巴伊亞州政府共同宣布,雙方將在卡馬薩里市設立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該綜合體包括三座工廠,分別為電動客車和卡車底盤生產工廠、新能源乘用車整車生產工廠和磷酸鐵鋰電池材料加工工廠,計畫年產能達15萬輛,計畫於2024年下半年投產。

 

比亞迪還在法國、西班牙、德國等歐洲國家尋求建立整車工廠的可能性,積極部署海外製造基地,加速拓展歐洲、亞太和美洲等多個地區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快速成長

 

第二、積極在歐洲布局

 

第三、匈牙利和中國友善

 

第四、比亞迪最近也宣布在匈牙利建廠

 

第五、2022年宣布在泰國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Vivo印度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21225

大陸手機大廠進軍印度頻頻碰壁。據路透報導,印度近期以打擊「金融犯罪」為由,逮捕了兩名vivo印度分公司的高階主管,包括vivo印度公司的臨時執行長和財務長。vivo表示,對印方最新的逮捕行動深感震驚,將利用法律途徑予以應對。

 

報導指出,一名匿名直接參與相關案件的消息人士透露,印度當地時間23日,被捕的兩名vivo公司高階主管被帶到位於印度德里的一家法院,隨後又被送往印度監管機構印度執法局(ED)拘留。

 

他補充到,被捕人士預計將於1226日出庭。

 

此外,據印度媒體托拉斯(PTI)同日報導,有消息人士稱,被捕的除兩名高階主管外,印度還逮捕該公司的一名顧問。

 

對此,vivo印度分公司發言人表示,對印方最新的逮捕行動「深感震驚」,並稱印度當局最近的拘捕行動表明,印方針對vivo的「騷擾行為」仍在繼續,這給整個產業帶來了不確定性,該公司將堅決利用一切法律手段來應對和挑戰這些指控。

 

據了解,vivo2014年正式進入印度市場,並在2015年響應印度製造的政策號召在印度建廠,廠址位於印度北部的大諾伊達地區。

 

截至2021年,vivo在印度開設了650個以上的服務中心,在500多個地點開設vivo獨立門市。到了2021年,vivo在印度工廠的產能已經達到每年6,000萬支手機。

 

陸媒《觀察者網》指出,自20206月以來,印度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已封禁TikTok、微信、UC瀏覽器等逾200個大陸手機應用程式。

 

與此同時,多家陸企也相繼「被迫」陷入稅務風波。

 

此前,印度財政部於721日宣布,過去六年間包括小米、realmeOPPOvivo等大陸手機製造商共逃稅900億盧比。

 

在此之前,印度警方於10月初時指控小米和vivo,幫助當地一家新聞網站非法轉移資金。

 

據了解,該網站因被指控批評印度政府的政策等行為,正在接受調查。

 

隨後,於1010日,印度監管金融犯罪機構於當日拘捕了vivo在印度的四名高階主管,其中一人為中國大陸公民。印度執法局指控這些人涉嫌洗錢。

 

當時vivo回應,vivo在印度嚴格的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該公司正在密切關注近期的調查事宜,並且將採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來應對。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印關係不佳愈來愈嚴重

 

第二、逮捕vivo印度執行長和財務長,令人震驚

 

第三、vivo是非常大的企業

 

第四、兩國關係會進一步惡化

 

第五、未來中印會逐漸脫鉤

 

 

科創板IPO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21225

大陸上交所公告,知名電池企業蜂巢能源主動撤回IPO申請,也意味目前科創板在審的最大IPO宣告終止。該公司表示,撤回IPO主因公司虧損連連。外界分析,面對當前複雜市場環境,與其強硬「闖關」換來不盡如人意的發行價格,策略性撤回IPO不失為穩妥的選擇。

 

據了解,蜂巢能源主營電動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系統研發、生產和銷售。該公司2018年正式從長城汽車分拆出來。蜂巢能源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高達139.6%

 

但蜂巢能源表示,由於當前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產能爬坡及原材料採購價格增長等,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數據顯示其已超過四年虧損。

 

蜂巢能源指出,公司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公司及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為重,決定撤回A股申請,並考慮啟動其他融資方案。

 

繼先正達今年5月終止IPO、華虹半導體8月成功上市之後,蜂巢能源這次募資金額達人民幣150億元(約新台幣660億元),該融資金額為科創板在審項目最高。

 

蜂巢能源上市申請在20221118日獲得受理;20221214日收到首輪問詢;2023323日公司回覆問詢,此後未見二輪問詢或進入上市委會議環節。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蜂巢能源裝車量4.41GWh,占比1.73%,在大陸國內市場排名僅第八,較2022年排名還下滑一位。目前大陸電池裝車量前三名依舊由寧德時代、比亞迪與中創新航獨霸。

 

北京商報引述交易所官網數據統計,截至22日,年內共有251家企業終止A股上市審核,其中鋰電產業鏈包括博石高科、西恩科技、金力股份、中興新材、惠強新材、華惠能源等多家企業。

 

鳳凰網財經引述Wind數據顯示,今年創業板撤回IPO公司數量最多,占總撤回量35.9%,其次是科創板,撤回40家,「雙創」板塊撤回占比57.1%。其中科創板的撤回量是去年1.8倍。

 

綜合大陸輿論對於企業撤回IPO說法有二:一是大陸證監會在8月表示,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

 

二是大陸經濟復甦緩慢,許多企業業績下滑或未達標。

 

 

我們的看法:

 

第一、愈來愈多中國企業上科創板

 

第二、蜂巢能源是近年最大IPO

 

第三、蜂巢能源沒有獲利

 

第四、電動車電池進入戰國時代

 

第五、蜂巢能源在中國市場排名僅第八,缺乏競爭力

 

韓流方程式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吳孟真,1121225

韓國流行音樂天團防彈少年團(BTS)所屬經紀公司Hybe,在加速全球併購行動之際,計劃向美國輸出培養流行藝人的「韓流產製體系」。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Hybe執行長朴智元表示,正在世界各地獵尋品牌標的,從而和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 Group)及Sony等產業巨擘相競爭。

 

Hybe旗下的六人女團「Katseye」明年將在美國出道,象徵首度在海外測試其模式。

 

朴智元說,這個美國團體是為了「全球化並在地化韓流模式」,「我們希望Katseye能在美國成功,證明培訓高品質藝人的韓流成功方程式,不管地區和國籍都能奏效」。

 

韓流已靠著靈巧的產製與時尚明星,掀起全球的熱潮。

 

除了擁有瘋狂粉絲,韓流藝人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出道前的多年辛苦培訓。經紀公司多年來已發展出一套流程,先培訓多名具潛力的新秀,再選出正式成員組團。

 

朴智元說,韓流不再只是由南韓歌手演唱的音樂,而是一種以韓式體系製作的音樂類型,Hybe經紀公司一直努力思考如何在美國「圈粉」,他也坦承要塑造另一個像BTS如此異軍突起的天團,並非易事,「但我們會不斷測試美國觀眾的反應」。

 

Hybe近年已在美國進行一連串併購,包括2021年以逾10億美元收購由小賈斯汀(Justin Beiber)前經紀人布朗創辦的Ithaca控股公司,今年也以2,730億韓元(2.1億美元)收購亞特蘭大嘻哈唱片公司Quality Control音樂,及以未公開的金額收購拉美音樂公司Exile Content

 

朴智元說,Hybe正試圖拓展產品組合,創建一套以強大智財權為基礎的體系,就像環球音樂、華納音樂及Sony,以強化在全球舞台競爭的實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韓國藝人走向世界

 

第二、形成完整商業模式

 

第三、計畫向美國輸出「韓流產製體系」

 

第四、台灣文化事業沒有創造產值

 

第五、政府沒有用心輔導文化產業

 

小紅書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21226

號稱「中國版Instagram」的社交平台小紅書屢傳上市卻遲遲沒有新進展,昨(25)日有消息稱小紅書或明年下半年啟動香港IPO,今年開始有較大規模獲利。

 

對此,小紅書相關負責人稱暫無上市計畫,沒有更多消息透露。

 

彭博報導稱,小紅書今年或將實現約5億美元的淨利潤,遠高於今年初公司自己預期的5,000萬美元。

 

據了解,2021年底,小紅書曾完成一輪以老股東增持為主的融資,投後估值超200億美元。

 

The Information》在今年9月援引三名消息人士說法稱,紅杉中國今年早些時候透過幾筆交易,以約140億美元估值收購了小紅書的部分股份。

 

此外,北京商報引述商業查詢平台天眼查的訊息顯示,小紅書已獲得六輪融資。最近一次融資發生在202111月,小紅書獲得了來自阿里、騰訊等投資方共5億美元的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小紅書由毛文超和瞿芳於2013年在上海創立,以「Inspire Lives 分享和發現世界的精彩」為使命,該平台讓用戶通過短影音、圖文等形式記錄生活點滴,分享生活方式,且基於興趣形成互動,普通人也能在此分享「好物」。

 

目前小紅書月活躍用戶(MAU)達2.6億人,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從( 2018 年)26.49分鐘上升至(2022 年)55.31 分鐘。

 

此外,小紅書官方數據顯示,超60%日活用戶每天都會在小紅書主動搜索,日均搜索查詢量接近3億次,小紅書每天發布筆記達300萬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紅書號稱「中國版Instagram

 

第二、中國互聯網不再去美國上市

 

第三、未來將以香港上市為重點

 

第四、小紅書月活躍用戶已達2.6億人

 

第五、未來中國版IG引人注目

 

誠品生活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朱曼寧,1121225

營運18年的誠品信義店昨(24)日熄燈,誠品生活(2926)董事長吳旻潔昨天表示,仍將積極擴大規模展店,主因看到國內市場仍有大量年輕人有閱讀需求,因此將持續採取大小店並進的展店策略,在疫情常態化,實體店面逐漸回溫下,明年營收有望成長15%20%以上,力拚營運轉虧為盈。

 

吳旻潔指出,觀察國內其實很多人都有閱讀需求,尤其台灣的年輕人非常愛閱讀,因此誠品才會不斷展店,甚至擴展到海外市場,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吉隆坡、東京等地。而台灣近幾年,特別是疫情後,還是有大量人口有閱讀需求,甚至還有年輕讀者提到,希望未來台灣可以變成書香之島,這些都讓她看到實體書的希望。

 

吳旻潔談話重點

吳旻潔談話重點

明年展店目標方面,吳旻潔表示,一樣會大小店同步並進,像近期誠品新店店開幕後,就發現民眾對於書店的需求增加,因此明年除誠品松菸店會擴大成為擁有10萬種書籍的24小時書店外,南西店、新店店也有約5萬至10萬種書籍。

 

另外,台中誠品生活480預計明年3月正式開幕、誠品台南碳佐麻里店預計明年第4季開幕。在社區型店面方面,預計每年會開出五、六家左右,書目約在8,0001萬左右。

 

展望未來,吳旻潔指出,過去兩年誠品經營比較辛苦,但隨著實體通路回溫,今年營收有望超過220億元,明年可望再成長15%20%,預期明年營運可望轉盈。

 

至於誠品線上業務方面,吳旻潔表示,誠品生活投資電商平台加上物流的第二曲線還可繼續努力,主要是誠品線上的會員多數還是實體會員,希望營收可達30億元,就能夠達到損益兩平,而實體店可為線上帶來客群,因此未來會追求圖書的品項更完整、產品更精緻,針對會員做出更優質回饋,希望在二、三年時間內,誠品線上就可以自給自足。

 

針對明年景氣看法,吳旻潔指出,並沒有看的太好,因為世界很混亂、變數很多,所以每一步都要相當穩健,從經營面來說,對於固定費用的投資都還是要保守跟謹慎。

 

 

我們的看法:

 

第一、誠品信義店關門,讓人非常遺憾

 

第二、未來誠品採取大小店並進

 

第三、國內市場仍有大量年輕人閱讀需求

 

第四、超大型的店不會再開

 

第五、小店會不斷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