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納德拉,OpenAI,沙國主權基金,零工經濟,理專人才,資產管理,TikTok,美商店面積,特斯拉,微軟,全球富豪,陸IPO,陸挑戰SpaceX,陸新能源車,馬雲,新茶飲,華義,韓美,遠傳/開放銀行,AI PC

理事長的話:納德拉,OpenAI,沙國主權基金,零工經濟,理專人才,資產管理,TikTok,美商店面積,特斯拉,微軟,全球富豪,IPO,陸挑戰SpaceX,陸新能源車,馬雲,新茶飲,華義,韓美,遠傳/開放銀行,AI PC

納德拉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0102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獨具慧眼投資OpenAI,讓微軟領先對手一步搶攻AI商機,又在OpenAI人事大地震後冷靜迅速為微軟化解危機,使他獲選為CNN Business年度企業執行長。

 

納德拉獲選後向CNN回信表示:「2023年無疑是AI年。AI不再只是一個創新概念,而是能夠提高生產力的實際產品。」

 

CNN Business2018年起展開這項評選,每年年底由記者及編輯評選出年度企業執行長,評選標準包括企業股價表現、新品發表等眾多參考指標。以今年獲選的納德拉為例,投資OpenAI押對寶並機智化解危機是他雀屏中選的主因。

 

在印度生長的納德拉與矽谷多數常春藤名校出身的企業執行長有所不同,他是在1980年代末期才到美國留學,先後在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及芝加哥大學取得兩個碩士學位。

 

納德拉最初是在1992年加入微軟,當時稱霸PC作業系統市場的微軟被各國反壟斷主管機關視為眼中釘。後來在手機市場起飛之際,微軟又落後產業趨勢,但在2014年他升任微軟執行長後,微軟鹹魚大翻身成為洞察先機的產業領導業者。

 

納德拉對微軟最大的貢獻就是搶先察覺AI商機。微軟早在2016年就和當時才剛創業的OpenAI合作AI研發。2022年底OpenAI推出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席捲全球,納德拉當機立斷宣布對OpenAI投資130億美元,讓微軟領先同業一步在Office軟體中加入AI功能。然而,OpenAI2023年爆發人事大地震,迫使創辦人兼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出走。DA Davidson財富管理公司資深分析師盧瑞亞(Gil Luria)表示,由於微軟在AI市場的前景高度仰賴OpenAI,導致微軟股價在消息曝光後暴跌。

 

所幸納德拉當機立斷邀請奧特曼加入微軟帶領AI團隊,並主動與逼宮奧特曼的OpenAI董事會交涉,最終促成奧特曼回鍋擔任OpenAI執行長,且OpenAI也撤換董事會成員。

 

盧瑞亞認為納德拉成功化解微軟的尷尬困境,還促進微軟與OpenAI的夥伴關係。他表示:「我們認為納德拉具備一般執行長缺乏的人際溝通技巧。」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納德拉被選為年度最佳CEO,當之無愧

                                       

第二、納德拉具有前瞻性

 

第三、納德拉善於組織管理

 

第四、納德拉懂得危機管理

 

第五、OpenAI是納德拉的超級關鍵布局

 

OpenAI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0102

 

路透報導,AI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在去年底爆發人事大地震,一度令外界擔心公司前景,但事實證明業績完全不受影響,2023年全年營收可望突破16億美元。

 

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去年OpenAI年營收可望突破16億美元,與去年10月中預期的13億美元相比足足多出23%,主因是付費版ChatGPT受到企業愛用,持續累積新用戶。

 

去年11OpenAI董事會無預警解雇奧特曼,引爆人事大地震,導致一大票工程師追隨奧特曼離職。這段過程中OpenAI股東微軟曾邀請奧特曼及OpenAI離職員工投效微軟,但奧特曼最終還是回鍋OpenAI擔任執行長。

 

奧特曼被喻為「ChatGPT之父」,因此他的出走一度令外界擔心OpenAI前景出現變數,但事實證明這段期間ChatGPT持續吸引需求。內情人士透露,去年2OpenAI推出付費訂閱服務以來,ChatGPT的訂戶量持續成長,平均每月為公司帶進多達1.3億美元營收。

 

回顧2022OpenAI年營收僅2,800萬美元,若以外界最新預測的去年營收數字來看,去年營收成長率逼近60倍。OpenAI公司高層甚至預期,明年底前年營收可望突破50億美元。另有消息稱,OpenAI近日正在策畫新一輪募資,若募資順利將使公司預估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成為全美市值第二高的新創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OpenAI去年曾經歷人事大地震

 

第二、2023全年營收仍然可以突破16億美元

 

第三、營收成長率逼近60

 

第四、OpenAI預估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

 

第五、為全球新創企業估值最高獨角獸

 

沙國主權基金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怡均,1130102

 

最新報告顯示,全球主權基金2023年總計進行1,238億美元的投資,比前一年減少21%,但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卻逆勢增長,在2023年成為最活躍的主權投資大戶,約占整體主權基金投資額的四分之一。儘管全球政府基金投資態度謹慎,但對於能源轉型的押注卻大幅提高。

 

研究顧問業者Global SWF 1日公布報告,在2023年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布局中,沙國的PIF以豪擲315億美元拔得頭籌,比2022年的投資207億美元增逾5成。

 

拜全球股市漲勢凌厲所賜,這些主權財富基金手握的資產價值也跟著膨脹,達到11.2兆美元的新高紀錄。

 

相較於沙國等中東國家的主權基金躍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淡馬錫(Temasek)等多數主權基金都在削減支出。

 

新加坡的GIC此前曾連續6年蟬聯主權財富基金交易冠軍,2023年投入資金比前一年幾乎腰斬,銳減46%至199億美元,星國另一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投資額同樣驟降53%至63億美元。

 

儘管投資縮水,但2023年主權財富基金對能源轉型的投資卻不手軟,總計砸下259億美元於綠氫(green hydrogen)、鋰礦等相關計畫。

 

Global SWF總經理羅培茲(Diego Lopez)表示,「這可能反映過度謹慎的策略,因為這些機構沒有資本短缺的問題。

 

中東主權基金所占比例增長,2023年約占整體投資的近4成,展現崛起之勢,加拿大與新加坡基金所占比重則現萎縮。

 

沙國PIF基金已在足球和高爾夫領域砸下重金,轟動全球運動界。

 

去年6PIF宣布將握有4支足球隊多數股權,分別是吉達國民(Al-Ahli)、利雅得新月(Al-Hilal)、吉達聯(Al-Ittihad)以及延攬足球明星C羅(羅納度,Cristiano Ronaldo)的利雅得勝利隊(Al-Nassr)。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兩年全世界投資都相對保守

 

第二、主權基金手上錢最多

 

第三、但即使主權基金也逐漸收手

 

第四、例子如新加坡淡馬錫

 

第五、沙國主權基金及中東其他基金異軍突起

 

 

零工經濟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1121231

 

美國民眾正湧入零工經濟以獲取額外收入和工作彈性,但人工智慧(AI)熱潮可能使這種獨立型工作變成不得不如此的安排,而非只是一種選擇。

 

接案工作網站Upwork今秋訪調3,000名美國成年人後推估,今年來自由接案或從事零工工作的美國民眾,達到創紀錄的6,300萬人,占美國總勞動人口38%。最熱門的零工可能不是一般人想的兼職自有車司機或外送員,而是提供電腦程式設計、行銷或資訊科技(IT)這種知識服務,此類別占所有獨立工作者比重達47%

 

Business Insider報導,AI可能對既有工作帶來三大影響:使工作變容易、提升競爭力,且在某些情況下取代一些工作。這都可能讓零工工作更加盛行。這三大影響也帶來三個結果:

 

第一,雇主在AI時代可能選擇減少全職員工。像ChatGPT這種AI工具,將提升某些員工的生產力,因部分工作內容涉及自動化。顧問業者麥肯錫研究發現,到2030年前,美國有多達30%工作時數將被自動化取代。

 

當員工完成工作任務時間縮短,雇主可能只會賦予額外的工作。但鑽研零工經濟的北卡羅萊納大學助理教授瑞福涅爾指出還有一種消極的可能性:雇主可能不再提供足夠的價值,來保障全職工作者的薪資與和福利。

 

第二,企業更容易招到善用AI輔助工具的零工工作者。愈來愈多企業如果要招募零工工作者,取代部分全職員工,他們將有許多選擇。因為AI工具能幫助人精通不同職務,可能有助許多職業增加勞動力供應。研究AI的牛津經濟學家弗雷說,若企業信任採用AI輔助工具的獨立工作者能完成工作,他們可能擴大轉向這群人。

 

第三,AI取代既有工作,可能迫使更多美國人投入零工經濟。除了使工作變簡單並提升競爭力,AI可能淘汰一些工作。當全職工作被淘汰,有些受影響的員工可能在零工經濟找工作以維持生計,如此將增加零工工作數。根據2018年美國某郡的調查發現,失業率每上升1%,積極在零工平台接案的居民數平均增加22%

 

弗雷指出,AI也可能淘汰某些零工工作,文案創作和翻譯即是兩例。他認為,這是AI是否加速或逆轉零工工作近來成長,仍有待商榷的原因之一。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零工經濟」這個名詞前幾年出現

 

第二、這幾年漸成潮流

 

第三、在新冠疫情期間有很多零工經濟

 

第四、目前是因為ChatGPT帶來工作型態的改變,創造零工經濟崛起

 

第五、讓白領工作階層,能夠更以「零工經濟」的方式接案

 

 

理專人才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吳孟真,1121231

 

美國銀行(BofA)有大約500名的理財專員專門去服務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客戶。這些客戶可投資資產至少有300萬美元。美銀有一套培訓機制,社會新鮮人得花上五年才能成為正式理專。

 

美銀專責最富裕客戶的部門所管理之資產,共計5,730億美元。這部門2023年夏季新聘47位分析師(analyst),較去年多75%,多數剛從大學畢業,過去也曾有在美銀實習的經驗。新人培訓計畫從每年7月開始,為期二年,完成一個個案研究後便可升任為儲備理專(associate),再受訓三年後才有機會成為正式理專(advisor)。

 

在成為儲備理專之前,新進分析師必須完成四輪訓練內容,並在最後一輪從25個服務項目類型中,擇一領域專研。負責人才培訓計畫的米勒指出,大學生活和在企業的實務經驗差異很大。這兩年的完整培訓,是這些年輕分析師投入理專職涯前,得以廣泛探索各專門領域的階段。

 

培訓一開始是為期五周的職前訓練,新進人員於此時學習公司的組織沿革與架構、財富管理等基本概念,以及私人銀行的內部運作方法,同時也學習如何進行團隊工作。接著進入四輪的正式培訓期,每一輪為期六周。

 

第一輪,分析師先跟著私人銀行部門的資深理專,從一開始便直接面對客戶,除了教導客戶使用銀行的基本服務外,也開發潛在客戶,並從既有客戶當中發掘有機會使用其他服務項目的人。

 

第二輪,分析師開始跟著資深信託專員協助客戶規劃資產、建立並管理財產。第三輪則向投資經理人學習如何建立投資組合。最後一輪,分析師從銀行的25個部門當中,擇一鑽研其專門領域。

 

兩年的培訓課程以集大成式的個案研究做結,由正式理專扮演坐擁大量資產的潛在客戶,分析師則須依照眼前虛構客戶的條件與需求,設計合適的理財方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私人銀行的業務大爆發

 

第二、需要很多有經驗的理專人才

 

第三、美國銀行訓練一個理專長達四年

 

第四、理專就像基金管理經理一樣

 

第五、除了人際溝通技巧以外,也要對資產配置有高度專業理解

 

資產管理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1130104

 

資產管理業近年來遭受資金外流窘境,因此轉而投入開發包括信貸、私募股權和不動產等「另類」資產類別產品。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也致力於聘僱新人才來銷售這些新型、更複雜的投資產品,把焦點從銷售共同基金轉向針對富裕客戶的另類投資產品。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另類資產通常較難以交易,而且流動性不如傳統股票,通常是退休基金和校產基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投入的領域。

 

然而,隨著黑石集團(Blackstone)推出聚焦散戶的產品,例如不動產基金和信貸基金大為成功,資產管理公司把目標轉向富裕投資人。根據麥肯錫2022年的調查,這類人士可望在2025年前最多可把1.3兆美元的資金帶入另類投資產品。

 

然而,對這類複雜產品既了解又具行銷經驗的銷售人才難尋,因此新進入的資產管理公司難以與既有業者競爭,也導致成長步調減緩。

 

資產管理公司先前主要是透過財富管理事業接觸到富裕客戶。然而,財管業者在銷售另類投資產品這方面的經驗較少。高盛分析師布洛斯坦表示:「你需要有瞭解產品的強大銷售人員,而且還要有大量訓練。傳統管理業者和共同基金銷售團隊不足以勝任這份工作。」

 

獵頭業者Selby Jennings投資管理招募專員薩格林賓表示,另類投資專業人士的薪資也因而水漲船高,「投資人關係和銷售領域的薪酬出現指數式增加,尤其在私人信貸和不動產等熱門產品方面」。他也說,這類人才的面試程序冗長,而且每個頂尖候選人都會同時至少有五份工作機會可選擇,非常搶手。

 

資產管理公司先前主要是透過財管事業接觸到富裕客戶。根據顧問公司貝恩估計,財管業管理的資產規模將從2021年的137兆美元資產,到2030年膨脹至約230兆美元。

 

這也代表另類投資產品具有龐大商機,因為在全球接受管理的逾275兆美元資產中,約半數是個人投資人所持有,但他們在另類資產的投資估計只占16%

 

 

我們的看法:

 

第一、資產管理業正積極轉型

 

第二、投入新領域如私募股權、不動產

 

第三、「另類資產」是未來投資主流趨勢

 

第四、目標轉向「富裕投資人」

 

第五、需要非常專業人士,才能推銷這種產品

 

 

TikTok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1130105

 

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計劃今年將美國電商業務擴大成目前的十倍,營業額增至高達175億美元,對亞馬遜(Amazon)構成更大威脅。

 

知情人士說,最近幾周TikTok在內部會議上,討論美國版的TikTok Shop2024年商品交易額的目標,不過可能仍會根據業務情況作出調整。

 

TikTok設定這個遠大目標,不僅與亞馬遜競爭,還會跟當前頗受美國年輕人喜愛的Temu和希音(Shein)展開較量。這兩家競爭對手也是陸資企業,差別在TikTok主要憑藉社交媒體影響力和影片,吸引買家。

 

彭博新聞報導,TikTok去年全球電商事業的商品交易總額(GMV)擴大到200億美元,其中東南亞地區貢獻最大。TikTok如今希望擴大美國和拉丁美洲的業務。知情人士透露,TikTok規劃未來幾個月在拉丁美洲也成立電商事業。不過,TikTok已發表聲明說,彭博報導所揣測的美國商品交易總額數據並不正確。

 

字節跳動2023年營收增長約30%,達到1,100億美元以上,成長速度勢將超越前身為臉書的Meta Platforms以及騰訊控股等較為成熟的社群媒體。

 

TikTok Shop讓用戶可以在主要社交媒體App中不斷更新的短影片和直播中購買商品,希望提供亞馬遜或蝦皮之外的又一選擇。這種模式等於將亞馬遜購物的便利和InstagramIG)發掘產品特色結合在一起。

 

 

我們的看法:

 

第一、TikTok積極進軍美國市場

 

第二、計畫將美國電商業務擴大成10

 

第三、對亞馬遜構成威脅

 

第四、中國的拚多多已經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功

 

第五、TikTok 2023年營收達1,100億美元以上,非常驚人

 

 

 

美商店面積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1130105

 

最新資料顯示,去年美國商店平均面積至少是17年來最小,反映美國人消費方式出現深層轉變。電商崛起和民眾愈來愈不喜歡逛大型購物中心等因素,造成百貨公司和其他倉儲式商場需求持續下滑。同時,隨著美國民眾外食、外帶或叫外賣頻率日增,餐廳和咖啡館正迅速攻占許多小型店面。

 

華爾街日報報導,零售業者去年第1季租用的商場空間,平均降至3,200平方英尺,規模為資料商CoStar集團2006年起追蹤此數據以來最小,其中餐飲業者租用的空間,占所有零售租賃店面的近20%,多數業者都想承租5,000平方英尺或更小的空間。

 

儘管如此,商店空間整體需求仍暢旺,去年第3季可租用零售空間比率為4.8%,寫房仲業者世邦魏理仕(CBRE)追蹤此數據18年來最低,顯示需求熱絡。

 

比起在百貨公司堆滿一系列商品,許多零售商開始利用網路訂單、社群媒體及客流量分析等資料,推出符合當地人口需求的較小型庫存。業者還加強商店基礎設施,使顧客更容易挑選商品和辦理網購商品退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商是未來趨勢

 

第二、實體店面將逐步縮小

 

第三、未來會採取小而多的形式

 

第四、誠品新的社區書局也是這種形式

 

第五、實體跟電商未來的融合會不斷調整

 

特斯拉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林奇賢、陳苓,1130103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2日公布,2023年第4季交車量和生產量雙雙優於預期,去年全年交車量更達成馬斯克先前訂下的180萬輛的目標,並改寫新高紀錄。但以去年第4季而論,中國大陸車廠比亞迪純電動車銷售量526,409輛,超越特斯拉同期表現。

 

特斯拉說,去年第4季交車484,507輛,優於市場預期的483,173輛,其中Model 3Y交車461,538輛;生產量則是494,989輛(Model 3Y產量476,777輛),也優於預期。

 

綜觀2023年全年,特斯拉交車量成長38%181萬輛,生產量則增加35%185萬輛。特斯拉2日早盤開低走低,跌約0.8%

 

至於比亞迪上季純電動車銷量雖打敗特斯拉,但以全年計算仍落後特斯拉。比亞迪去年純電動車銷售量為157萬輛,比特斯拉少了24萬輛;2022年的銷量,則較特斯拉少了約40萬輛 。

 

比亞迪去年新能源車(含純電車與油電混合車)的總銷量刷新紀錄,突破300萬輛,其中油電混合車銷量為144萬輛,年增52%

 

另外,彭博資訊根據fueleconomy.gov的聯邦資料報導,拜登政府的電動車抵稅新規定,已於今年元旦生效,符合7,500美元消費稅抵減資格的電動車車款,由20多款減少至13款。使用中國大陸製造商生產的電池組件電動車,被排除在外。

 

元旦起,在美國仍符合抵減7,500美元稅金的電動車款包括:特斯拉的Model Y、福特汽車的F-150 Lightning皮卡、RivianR1T皮卡、StellantisJeep Wrangler 4xe等車款。

 

美國財政部發言人沙皮特爾表示,美國政府已就新規則與相關企業協調。她說:「汽車製造商正在調整他們的供應鏈,與盟友合作,或是將就業和投資帶回美國,以確保電動車買家繼續有資格獲得新的清潔汽車稅負抵減。」

 

美國財政部上個月公布的規則,主要針對所有受中國管轄或中國政府至少持股25%的公司,所生產的電池組件。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2023年第四季交車輛和生產量,皆優於預期

 

第二、但被中國大陸比亞迪超越

 

第三、比亞迪2024年成長必定超越特斯拉

 

第四、特斯拉在全球興建超級工廠

 

第五、比亞迪也在歐洲匈牙利和越南等地,興建電動車生產基地

 

 

 

微軟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0103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20243月歐盟《數位市場法》(DMA)針對跨國科技大廠的規範全面上路後,可能迫使蘋果變更App Store獲利模式,阻礙蘋果服務事業成長,連帶影響蘋果財務前景及股價表現,微軟可望藉AI浪潮超車,把蘋果擠下市值龍頭寶座。

 

雖然蘋果營收主體仍舊來自硬體裝置,但近來iPhone銷售成長停滯,而即將推出的頭戴裝置Vision Pro初期供應量有限,估計對蘋果營收貢獻不大。

 

蘋果服務事業占整體營收比重雖然不到五分之一,但該事業正以10%的年成長率持續壯大,被外界視為蘋果未來營收成長主力,但這個願景恐怕被《數位市場法》打亂。

 

《數位市場法》旨在預防跨國科技大廠阻礙歐盟市場競爭,而外界認為新法上路後,將直接衝擊App Store獲利模式,因為歐盟可能要求蘋果開放消費者從其他管道下載iOS版應用程式,或開放消費者繞過App Store改由第三方平台執行程式內消費。如此一來,App Store從第三方程式開發商分得的營收勢必減少。

 

目前App Store上架的第三方應用程式必須將30%的營收分給蘋果,但蘋果近日坦言為了配合《數位市場法》,將在今年3月前調整App Store政策。若新政策如上述般開放其他平台下載iOS版應用程式,App Store每年將損失數十億美元營收。

 

況且,《數位市場法》也讓美國主管機關更有理由跟進監管政策,未來蘋果在歐美兩大市場都將面臨龐大阻礙。

 

相較於蘋果今年面臨的難關,微軟前景一片光明。微軟自從成為OpenAI大股東後便持續投資AI研發,率先推出內建AI功能的Office軟體,如今已成為AI軟體服務市場的領導業者。

 

CNBC2023年底調查300名投資人、交易員及基金經理人發現,有77%的受訪者看好微軟在內的「美股七雄」今年表現優於大盤。單就科技股而言,有44%受訪者表示微軟是2024年最受看好科技股,其次是亞馬遜及輝達。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43月歐盟「數位市場法」將全面上路

 

第二、數位市場法預防跨國科技大廠阻礙歐盟市場競爭

 

第三、歐盟在監管數位領域,全世界最先進

 

第四、可能對蘋果的營收造成影響

 

第五、全世界愈來愈關切AI及數位及經濟的規範

 

全球富豪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苓,1121231

對於全球最富有的人來說,2023年是東山再起之年,前五百大富豪一年來淨資產總計大增1.5兆美元(約新台幣46兆元)。科技股股價飆風再起,讓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擠下LVMH集團董事長阿諾特,重新坐上世界首富寶座。前十大富豪榜上,更有多達八人出身科技界。

 

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全球前五百大富裕人士的淨資產,2022年驟減1.4兆美元,但2023年收復所有失土,合計激增1.5兆美元。富豪身家飆升,與科技股表現密切相關。人工智慧(AI)熱潮帶動下,今年科技股再寫新高,使科技富豪的財富衝高48%、或6,580億美元。

 

馬斯克拔得頭籌,從法國奢侈品大亨阿諾特手上,奪回世界首富頭銜。1230日為止,馬斯克名下財富增加920億美元至2,290億美元(約新台幣7兆元),主要是他持有12.95%的特斯拉股票。特斯拉是全球最有價值車廠,2023年股價以248美元封關,全年暴衝130%

 

阿諾特落居第二大富豪,財產僅增170億美元至1,790億美元,落後馬斯克500億美元。全球精品需求放緩,傷害LVMH股價。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財產,成長699億美元至1,770億美元,在世界富豪榜上位居第三。

 

微軟股價今年攀漲57%,帶旺過往高層。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為第四大富豪,財產增加315億美元,原因是他持有微軟1.4%股權,以及他透過Cascade投資公司,握有數十家上市公司股票。微軟前執行長鮑默爾名列第五,身家提高450億美元。

 

一度要和馬斯克上演鐵籠格鬥的Meta執行長祖克柏,今年資產增加825億美元,為第六大富豪。

 

巴菲特位居第十,今年財產成長123億美元至1,200億美元。全球前十大富豪中,只有巴菲特和LVMH的阿諾特不屬科技業。

 

2023年財產減損最多的是印度富豪阿達尼(Gautam Adani),放空機構興登堡研究公司發布報告,導致阿達尼的財產光在127日一天就蒸發21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全球富豪的淨資產大幅提升

 

第二、高達1.5兆美元

 

第三、馬斯克重登首富,實至名歸

 

第四、未來是「科技7雄」創造價值的時代,這是大名牌

 

第五、台灣的散戶可以押寶科技7

 

IPO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日興,1121231

陸股2023年表現低迷,影響企業上市意願,年內IPO募資額銳減近40%創三年新低。但在官方支持半導體產業上市融資下,陸股IPO結構出現晶圓廠積極上市的有趣現象,包辦規模前三位,大陸晶圓製造二哥華虹半導體更以逾人民幣(下同)212億元的募資額奪魁。

 

澎湃新聞30日報導,大陸A2023IPO數量年減27%至313家,募資額年減39%至3,565億元,數字均是三年來新低。報導指出,陸股上半年有全面實施註冊制等大事,下半年則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年內案例也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IPO集資前3位均由晶圓代工企業奪下,且都赴科創板掛牌。已在港股上市的華虹半導體8IPO集資逾212億元,規模創科創板史上第三,僅次中芯國際與百濟神州。但華虹上市至今股價持續下滑,1229日收報42.77元,較上市發行價下跌近18%。

 

同樣在5IPO的芯聯集成和晶合集成分占二、三名,芯聯集成是中芯旗下企業,目前股價報5.02元,較發行價下跌近12%。力晶與合肥市政府合資的晶合集成集資近百億元,股價報17.25元,較發行時下跌約13%。

 

雖然晶圓廠年內IPO的家數與吸金規模表現突出,但整個半導體業在陸股新股市場上仍顯低迷。集微網統計,202329家半導體企業A股上市,年減35.56%。且尚未上市的受理企業數量僅48家,同樣年減約36%。據統計,全年終止IPO的半導體企業數年增81.82%高達40家,多數是主動撤回申請,不少企業更是在逼近上市的階段選擇終止IPO

 

報導引述分析人士表示,2024年陸股IPO節奏仍將保持收緊,會更傾向科技領域,北交所有望更活躍、承接科技企業上市。Deloitte預計,2024年陸股會有260330檔新股,融資2,670億~3,170億元,同樣看好北交所吸引更多IPO

 

另外,申購新股是陸股年內另類特色,313IPO255檔股票首日上漲,若抽中一簽平均收益可達6,159元,規模最大的裕太微甚至單簽可賺逾7萬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2023年經濟及股市低迷

 

第二、IPO募資額減少近40%,創三年新低

 

第三、半導體的概念股上市愈來愈多

 

第四、但半導體在上市後股價明顯低迷

 

第五、未來IPO將以科技股為主

 

陸挑戰SpaceX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日興,1121231

 

全球爭奪發展衛星上網科技趨勢,大陸30日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網路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朝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商業航太邁出重要一步。

 

 

新華社報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30813分,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最終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該衛星發射後也引發台灣關注,我國防部表示,這枚火箭飛行路徑朝東海及西太平洋方向,有經過台灣東北空域上空,但高度位於大氣層外,對台灣地區無危害。

 

報導指出,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05次飛行,此次發射也是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2023年第9次宇航發射,為火箭院2023年全年宇航發射的收官之戰,9次發射不但刷新年度宇航次數,全數發射都獲得成功。

 

中國日報指出,航天科技集團年內實施48次宇航發射,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47次、捷龍三號運載火箭1次,將130餘顆(含搭載)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全數取得成功。

 

當前全球積極發展衛星網路技術,據統計,美國2023年有116次航太發射,多數由SpaceX與其獵鷹9號運載火箭執行,而SpaceX發展的星鏈(Starlink)項目正是當前最知名的衛星網路服務之一。

 

目前大陸對於商業航太等戰略領域展現出積極企圖心,2023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第一財經報導,目前大陸航太產業多領域已進入商業化過程,未來將形成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的SpaceX快速發展

 

第二、未來是「低軌衛星」的時代

 

第三、台灣也積極發展太空產業

 

第四、中國大陸過去有「北斗衛星」,但並非低軌衛星

 

第五、大陸勢必要發展自己的低軌衛星供應鏈

 

陸新能源車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李書良,1121231

2023年在電動車帶領下,大陸汽車產銷年增可望達兩位數至3,0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將超過900萬輛,汽車出口接近500萬輛,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30日發表2024年新年獻詞提到,2023年全年,大陸汽車產銷有望達到約3,0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將超過900萬輛,汽車出口接近500萬輛,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穩定在50%以上。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大陸汽車產銷分別為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年增3.4%和2.1%。以此推算,2023年大陸汽車產銷年增分別可達11.0%、11.7%以上。

 

同日稍晚,中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發文表示,2023111月的全球汽車銷量達到8,052萬輛,年增11%,但距離近幾年的高點水準差距仍有6%,惟差距水準縮小。

 

他表示,202311月世界汽車銷量達到783萬輛,年增13%,較201711月峰值仍稍低7%,處歷年的次高位水準。202311月大陸車企的世界份額為38%,今年111月的累計份額達到33%。報導指出,2023年全年大陸車企不斷發動價格戰,以犧牲利潤的方式推升銷量、搶保市占率,除了引發產能過剩,也令市場競爭加劇。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日前表示,2024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有望達到1,300萬輛,年增約40%,但車市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在2024年和2025年將更加「內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

 

第二、也是最大電動車生產國

 

第三、2023年汽車產銷達到3,000萬輛

 

第四、新能源車達900萬輛,意即三成以上

 

第五、中國品牌汽車市占率占50%以上,主要來自電動車

 

馬雲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謝守真,1130101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公告,同意大陸科技巨頭螞蟻集團旗下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這意味該集團完成創辦人馬雲放棄集團控制權的相關程序。

 

鑒於支付寶在大陸業務涵蓋支付、理財、保險、信貸等多個領域,用戶數量超過十億人,上述變動是否會對支付寶相關業務營運和用戶權益產生影響,引起關注。

 

綜合香港星島日報、上海第一財經等報導,人行更新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顯示,支付寶公司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反映馬雲正式放棄了支付寶的實控人地位。這次改變是源於螞蟻集團年初調整投票權結構,各主要股東彼此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無一致行動關係,不再存在股東單一或共同控制螞蟻集團的情形。

 

針對人行的公告,螞蟻集團表示,有關主要股東投票權結構調整方案,在二○二三年一月已對外公告,目前則已履行相關程序,並完成交割,強調相關調整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產生影響。而螞蟻集團旗下包括恒生電子、國泰產險亦同步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二○二三年一月七日,螞蟻集團發布「關於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指為持續完善公司治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螞蟻集團相關管理層成員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夥人,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強化與股東阿里巴巴集團的隔離。

 

同時,螞蟻集團股東上層結構進行調整。調整前,馬雲為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調整完成後,螞蟻集團包括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在內的各主要股東,彼此獨立行使所持有的螞蟻集團股份表決權且無一致行動關係,各股東未單獨或共同在螞蟻集團股東大會層面形成控制。

 

據螞蟻集團調整後股權結構,在保留原有股份下,馬雲股份表決權從約百分之五十三降為約百分之六,與其他自然人分別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

 

有分析認為,上述調整可能增加公司管理的複雜性,在無明確控制人情況下,有效執行決策並不容易,同時也將為監管機關帶來新的挑戰。

 

過去數年,螞蟻集團一直承受監管壓力,更令原本預計於二○二○年上市計畫觸礁。其後螞蟻集團進行整改,至去年一月馬雲公開放棄對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權,此舉被認為是回應官方監管要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雲徹底放棄阿里的經營權

 

第二、也放棄支付寶實質控制權

 

第三、支付寶是大陸最有力量的金融平台

 

第四、習近平極力打擊阿里及騰訊

 

第五、最近將整頓重點移到騰訊上

 

新茶飲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0104

2024年開年伊始,大陸新茶飲產業十分熱鬧。蜜雪冰城、古茗控股都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尋求港股上市。大陸茶飲業內人士分析,作為目前大陸茶飲市場體量的冠亞軍,蜜雪冰城、古茗兩品牌相繼IPO,將催動新茶飲產業競爭加劇。

 

距離20216月奈雪的茶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已經過去近兩年半時間,但如今大陸新茶飲上市公司,依舊只有奈雪一家。

 

截止2023930日,蜜雪冰城在全球擁有36,153家門市,覆蓋大陸及海外11個國家。雖然處在人民幣6元這樣的低價格定位,但蜜雪冰城的營收和利潤不容小覷,2023年前九個月,蜜雪冰城營收人民幣153.93億元(新台幣667億元),淨利人民幣24.53億元,分別年增46%51%

 

蜜雪冰城表示,主要透過加盟模式展開業務,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向加盟店銷售商品及設備。截至20239月底,蜜雪冰城超過99.8%的門市為加盟店。

 

九派新聞報導,蜜雪冰城在大陸年輕人群體中擁有較高知名度,「低價」策略讓不少大陸網友稱它為「荷包守衛者」、「(人民幣)10元以下無對手」,蜜雪冰城在大陸極有辨識度。

 

古茗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底,品牌門市數超過9,000家。2023年門市販售出現製飲品12億杯,商品銷售額超過人民幣192億元。業績方面,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九個月,古茗營收分別為人民幣43.8億元、55.5億元及55.7億元(新台幣243億元),淨利分別為人民幣2,399.2萬元、3.7億元及10.02億元。

 

提及未來發展規劃,古茗表示,目前古茗在大陸仍有19個省尚未進駐,每年根據包括市場動態、競爭格局及其他戰略考量等多項因素選擇目標省份,還將進一步擴張門市,提升市占率。古茗也稱,將持續評估進入境外市場的機會。

 

實際上,去年以來,不少大陸新茶飲公司屢被傳上市。20238月,茶百道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書,滬上阿姨、霸王茶姬等品牌也接連傳出上市消息。

 

業內人士表示,新茶飲公司籌劃上市迎來好時機。一方面,相關政策鼓勵企業上市融資,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的指導文件不斷落地,讓新茶飲公司籌劃上市充滿信心。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新茶飲消費增速明顯,而大陸二、三線城市等下沉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這一時期上市將為二級市場和自身估值帶來更大想像空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新茶飲市場十分熱鬧

 

第二、台商已經沒有辦法跟大陸業者競爭

 

第三、兩家業者選擇到香港上市

 

第四、大陸除了規模以外,在經營模式上也愈來愈靈活

 

第五、台商業者的未來發展,應朝向美國市場

 

 

華義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何英煒,1130104

華義國際(30863日宣布與智通科創(8932)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共同成立合資公司,進軍印度遊戲市場。這也是繼大宇資訊(6111)之後,又一家遊戲公司進入印度遊戲市場,華義與智通科創將為印度玩家量身打造遊戲產品。

 

研調機構Newzoo指出,印度2022年手機遊戲市場產值約22億美元,預計2024年將突破30億美元,預期五年內達到40億美元。

 

華義國際與智通科創表示,印度擁有全球第一大的人口紅利,2021年時成為全球最大手遊市場,約有3.4億用戶,用戶持續成長中,近兩年中國遊戲退出印度市場,許多遊戲發行商正把握機會進攻印度。

 

華義國際已有30多年代理遊戲的國際行銷經驗,而智通科創則有落地優勢與手機商店渠道。雙方營運相當互補。

 

智通科創原本是傳統製造業,以製作拉鍊起家,其客戶多半為國際大廠,該公司在東南亞市場布局甚廣,包涵柬埔寨、越南、印尼、孟加拉等。

 

近期則是進軍金融科技業,旗下服務包括有支付、信貸及權益服務等。兼有製造及金融的雙主軸業務。

 

智通科創與OPPO獨家合作取得手機內建APP版位,掌握印度OPPO手機8,000萬行動用戶,提供用戶數位支付、貸款超市、商品優惠券等服務,具備平台流量優勢,智通科創未來將在印度申請非銀行金融公司執照,加上與華義國際合作開拓遊戲市場,打造當地數位生態圈。

 

華義國際為遊戲研發及營運公司,目前代理包括「金色琴弦 星光交響樂團」、「動物朋友3」等,另外,與網銀國際合作進行IP授權代理及聯運產品。2024年規畫投入聯運平台的研發,預計年中上線。此外,2024年第二季將會有日本手遊產品(RPG卡牌養成手機遊戲)上市。

 

華義國際表示,聯運平台第一階段先從台港澳市場為主,完成優化後,將正式轉型為國際版,進軍印度市場,將借重智通科創在OPPO行動裝置上的廣大用戶及支付平台,打進印度遊戲玩家生活圈,結合雙方優勢,推出專為印度量身打造的自製遊戲產品。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印度布局

 

第二、有趣的是這是來自「新經濟」領域

 

第三、而且是由兩家企業策略聯盟

 

第四、一家強項是遊戲,另一家是行動用戶、數位支付

 

第五、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紅利,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韓美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1130102

南韓去年12月整體出口年比成長5.1%,是連續第三個月正成長,為今年增添樂觀氣氛。此外,南韓對美國的出口額在上月超越南韓對中國大陸外銷的金額,為20年來首見,反映大陸經濟面臨挑戰;在全球經濟安全與科技供應鏈情勢緊繃之際,也凸顯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關係的轉變。

 

根據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1日的數據,南韓去年12月對美外銷113億美元產品,高於對中國大陸的109億美元。

 

美國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南韓最大出口市場,反映大陸經濟面臨挑戰。

 

不過,單月的數據不必然是貿易型態永久轉變的總結證據。中國大陸依舊是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因為南韓仍然從大陸進口大量商品。

 

雖然南韓對美國出口年比數字已連續第五個月成長,但南韓表示,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也持續改善。

 

整體而言,南韓上月出口連續第三個月成長,為2023年強勁收尾,整體出口成長5.1%576.6億美元,優於彭博資訊預估的成長3.7%,但較11月的7.7%放緩;進口則下滑10.8%,貿易順差達45億美元。

 

南韓上月晶片出口年比激增21.8%,較11月的12.9%的增幅擴大成長。

 

南韓晶片出口在去年11月恢復成長,終結逾一年來出口萎縮的窘境。記憶體晶片價格再度回升,因AI和其他新興科技對記憶體的需求提高。

 

南韓是國際貿易大國,各國對其產品的需求普遍復甦,凸顯出在較高利率維持一段時間後,消費者可能已逐步恢復信心。

 

總計2023年全年南韓出口下滑7.4%,韓國貿易協會預估,在最佳情況下2024年出口可能成長7.9%,達到6,800億美元;進口將成長3.3%,貿易順差達140億美元。

 

不過,南韓出口能否維持增速,仍然難以預料,以哈戰爭等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以及保護主義轉強,而且中國大陸的經濟復甦狀況也仍然充滿疑慮。此外,美中敵對關係也為全球貿易蒙上陰影。

 

 

我們的看法:

 

第一、韓國去年出口遭受嚴重打擊

 

第二、去年12月,是連續第三個月出口成長,代表恢復正常

 

第三、台灣今年出口應該也會復甦

 

第四、美國取代中國,成為南韓最大出口市場

 

第五、此今年趨勢仍會持續下去

 

遠傳/開放銀行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朱漢崙、黃晶琳,1130105

「開放銀行」的推動出現前所未見大轉折。知情人士透露,遠傳電信(4904)已發文給所有合作業者,通知將提前在2024419日起終止和所有金融機構的開放銀行第二階段服務,遠傳也同步通知財金公司,消息傳出後震驚金融圈。

 

遠傳表示,經綜合評估內外環境,遠傳friDay理財+將於4月中退出開放銀行,近日提前通知合作夥伴及相關單位,也獲得合作夥伴理解。

 

遠傳強調,金融創新合作未停下腳步,包含攜手台新銀行發行聯名卡,持續增加金融夥伴如悠遊付、凱基、中信、安達等,發揮遠傳既有的數位化、AI、流量等強項。

 

金管會去年宣布2024年會進入開放銀行第三階段,但迄今開放銀行的TSP業者(第三方服務業者)仍處「難產」階段。知情人士指出,由於資安標準要求高,迄今業者普遍興趣缺缺,包括集保公司先前受邀,但評估後認為難度高,未有太多參與意願。

 

如今連第二階段僅有的二家TSP業者之一的遠傳都決定「不玩了」,開放銀行政策接下來能否走得下去,引發業界擔憂及質疑。

 

在開放銀行合作上,TSP業者提供的API,等於扮演合作金融機構資訊提供的角色,這些合作金融業者把資訊放在該平台供消費者查閱。

 

據了解,遠傳之所以退出,是因為使用者不多,但系統等維護成本相對大,乾脆喊停。

 

金管會統計遠傳在20211月加入第二階段開放銀行業務至去年11月底,已經與七家金融機構合作辦理,由於開放銀行第二階段只有集保和遠傳這兩家TSP業者,因此遠傳退出後,倘若沒有和集保簽約的公司,將無法繼續參與開放銀行第二階段。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遠傳終止「開放銀行」業務

 

第二、台灣很難推開放銀行

 

第三、金融監管是一個問題

 

第四、所有業者對個資保護是另一個問題

 

第五、台灣要發展Fintech未來時間還要等一等

 

AI PC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鍾張涵,1130105

品牌大廠華碩昨天舉辦歲末聯歡晚會,董事長施崇棠表示,未來就是各憑本事、各顯神通的開始。華碩已全面布局AI,團隊人數上看千人,從超級電腦伺服器到手機等終端,並結合物聯網、Zenbo機器人、NUC(新一代運算單元)等全面導入AI,「最後都會變成智慧系統,而不像過去都是單點應用。」

 

華碩今年的晚會以「龍耀華碩凝眾智,再造顛峰拓新局」為主軸,這是華碩暌違三年首度回歸實體,並邀請近八千名員工齊聚一堂。施崇棠指出,華碩AI研發團隊自百人拓展至千人團隊,這千人團隊將全面布局,從上到下、自超級電腦的伺服器布局至終端產品,服務對象涵蓋大型企業、學校、地端、終端裝置,要成為全方位AI公司。

 

「大家都已經整裝待發」,施崇棠說,華碩經過一番寒徹骨,如今是重新出發、發動攻擊的時刻,華碩有三大事業群,無論是既有目標客群,或是亟欲成長的新客群,都必須將客戶滿意度參數逼至滿分,華碩全員要做到將「設計思維」推升至極致。

 

華碩二○二一年創下有史以來最佳業績,但施崇棠感嘆,緊接著立即遭逢疫情紅利退去、全球經濟詭譎多變,「華碩馬上吃到苦頭」,原以為公司已經千錘百鍊,但潛藏在內的弱點卻隨後快速曝露而出,因此未來更要擁抱現實,把挑戰變成華碩再造、進化的契機。

 

施崇棠預言,AI將有感知能力,如同動物的腦能逐步認識物件,轉化為具備學習能力的腦,「這次(AI)的石破天驚來自AI不再如前幾波發展時只能感知,而是能呈現通用智慧,具備理解與生成能力。」

 

華碩去年經歷了全球經濟低迷、產業庫存調整,累計前十一個月營收衰退近一成,落至四四七四億元。去年消息也相對動盪,下半年更為此啟動組織調整,影響數百名員工。

 

作為台灣PC和手機品牌關鍵廠商,華碩今年看旺AI各項應用將百花齊放,也認為今年景氣會逐步復甦。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日前法說會指出,今年PC需求將現反彈,AI PC將為產業注入動力,華碩會藉由多重成長引擎推動營收和獲利成長,且預期AI伺服器占華碩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可望達五成以上。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4 AI大爆發

 

第二、CES消費電子展,AI PC是主流

 

第三、台灣業者紛紛推出新產品

 

第四、除了宏碁以外,華碩也跟進推出AI PC

 

第五、去年華碩業績衰退,今年因為AI PC應該會反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