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英特爾,未上市七雄,AI基金,Google,比亞迪賓士,ASML,在中美企,DUV,台商搬離中國,中國鋼鐵,外商投資,阿里AI,掃地機器人,新茶飲,長城越南,美的IPO,貿聯,台灣大精誠,台半導體,瑞儀
英特爾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記者鐘惠玲、尹慧中,113年09月18日
英特爾(Intel)16日宣布一系列整頓措施。包括計劃讓晶圓代工事業獨立為子公司,不僅擁有自己的董事會,也為引進外部資金鋪路;將延後德國和波蘭建廠計畫兩年;同時爭取到亞馬遜雲端事業AWS為18A製程的人工智慧(AI)晶片客戶,激勵股價17日早盤漲逾5%。
英特爾董事會最近開會檢討未來走向後,執行長基辛格16日向員工發出公開信,端出一系列重整措施,業界關注的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將獨立為子公司,雖未分拆和出售,但更進一步區隔IC設計與晶片製造部門。基辛格表示,此舉能釋出的重要益處,包括「評估獨立資金來源的彈性」,以及「優化各事業的資本結構」。
CNBC則引述知情人士報導,英特爾也在權衡是否分拆IFS,未來可能轉為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
基辛格也說,延後在德國馬德堡和波蘭的建廠計畫約兩年,將完成馬來西亞建廠計畫,在美國的擴廠則不受影響。英特爾將「精簡」並「簡化」x86的產品組合,規劃在今年底前「縮減或退出」全球三分之二的辦公室據點數量,出售Altera部分持股。
台積電(2330)德國廠(ESMC)已經在今年8月20日動土,持續建設,採用台積電28/22奈米平面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以及16/12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技術,在英特爾證實將暫緩德國與波蘭設廠專案兩年後,業界認為,ESMC除了是近年最大手筆半導體投資,也可望是歐洲投資最有效率的廠商。
現階段台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占率遙遙領先群雄,台積電專注晶圓代工模式,英特爾也確定將晶圓代工業務獨立以爭取更多訂單。台積電3奈米製程今年擴增三倍,仍呈現供不應求局面,並宣布將會轉換部分5奈米設備以支援3奈米產能。
至於2奈米製程方面,台積電預計N2製程將於2025年進入量產,頭兩年的產品設計定案數量將高於3奈米與5奈米的同期表現。N2P製程技術,規畫於2026年下半年量產。市場傳出蘋果已是台積電 2奈米客戶,預料將導入下一代手機(暫稱iPhone 17)的晶片製程。
後續台積電將進一步推出A16製程技術,預計相較於N2P製程,A16在相同工作電壓下,速度增快8%至10%;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15%至20%;晶片密度則提升7%至10%。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面臨重大危機
第二、分拆晶圓代工事業已成定局
第三、德國和波蘭投資計畫延期
第四、裁員約15,000人
第五、未來可能會被高通併購
未上市七雄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113年09月13日
未上市股票交易平台Forge全球公司公布「未上市科技七雄」,包括億萬富豪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業者SpaceX、人工智慧(AI)大咖OpenAI、AI新創公司ScaleAI與Databricks、體育用品新創公司Fanatics、支付業者Stripe、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業者Rippling。
這些都是未上市市場資金最雄厚、表現最優秀的七家公司,在Forge平台的交易量龐大,總估值約4,730億美元,在止於8月31日的過去一年,股價表現比已上市的同類型公司超出16.9%,股票激漲55.3%,優於蘋果和特斯拉等「美股七雄」同期的38.4%漲幅。
英國金融時報(FT)與彭博資訊報導,OpenAI計劃以1,500億美元估值為目標,向投資人籌資65億美元,遠高於今年初以860億美元估值籌資的水準,估值將直逼SpaceX,且最後籌得金額可能超過65億美元。彭博先前報導,這輪籌資由Thrive資本公司領銜,最大投資者微軟也參與,蘋果和輝達也在洽談投資事宜。
同時,OpenAI也洽談以循環信用融資的形式,向銀行貸款50億美元。另一方面,SpaceX將在12日進行史上首趟民間太空漫步,締造歷史。億萬富豪創業家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等四位非專業太空人將進行「北極星黎明」(Polaris
Dawn)任務,在太空艙外漫步,測試新型太空衣。12日若無法進行艙外活動,組員還可以於13日同一時間再試一次。
我們的看法:
第一、現在未上市股票也有科技七雄
第二、不少是AI概念股
第三、也包括馬斯克旗下的SpaceX
第四、估值相當高
第五、且有次級市場交易
AI基金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季晶晶、林奇賢,113年09月19日
貝萊德(BlackRock)正準備與微軟聯手,推出一個規模超過300億美元的人工智慧(AI)基金,將用來建設資料中心和能源專案等基礎設施,以滿足AI日益增長的需求。輝達(Nvidia)將就工廠設計和整合提供建議。
貝萊德和微軟17日發表聲明表示,這項名為「全球AI基礎設施投資夥伴關係」(GAIIP)的計畫,旨在吸引30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資金,並藉以支持高達700億美元的額外債務融資,總計可進行1,000億美元的投資。
聲明說,大部分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在美國進行,有一部分資金則會部署在美國的合作夥伴國家。
其他參與者包括貝萊德今年初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的全球基建合夥公司(GIP)、總部位於阿布達比的MGX,以及用專業知識提供支持的輝達。
這個新基金將解決構建AI產品時驚人的電力和數位基建的需求。市場如今預期,AI產品在未來幾年將遭遇嚴重的容量瓶頸,而AI運算能力對能源的需求,也遠高於以前的技術創新,使現有的能源基建不堪重負。
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全球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到2026年時可能超過1,000 TWh,是2022年的兩倍多。
貝萊德曾強調,能源領域是該公司追求成長的最大機會之一。貝萊德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在這次聲明中也說:「調動私人資金建設資料中心和能源項目在內的AI基礎設施,將釋放數兆美元的長期投資機會」。
微軟總裁史密斯說,美國和全世界都需要更多的資本投資,加速開發必要的AI基礎設施,這樣的努力是重要的一步。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另指出:「加速運算和生成式AI正推動下一次工業革命,對AI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長。」
例如MGX就是在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資助下,於今年稍早成立的公司,目的是推動該國的AI發展。MGX有意加入OpenAI下一輪籌資,已對此進行磋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AI需要龐大運算能力
第二、算力需要鉅額投資
第三、貝萊德和微軟攜手合作
第四、成立300億美元的人工智慧基金,意義重大
第五、亞洲未來也會有類似基金
Google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 113年09月19日
在科技巨人商業行為遭放大檢視之際,搜尋市場龍頭Google訴請推翻歐盟執委會15億歐元(17億美元)罰款的上訴案獲判勝訴。
歐盟普通法院18日接受「執委會大多數的評估」,也就是Google運用市場支配地位攔阻對手線上廣告服務,但同時撤銷此案判罰Google的巨額罰款。
歐盟競爭事務主管薇絲塔格2019年對Google提起反托辣斯訴訟,指稱這個搜尋巨人2006至2016年期間,將違反競爭法規的限制強行加諸在第三方網站上,並重罰15億歐元,因為反映「嚴重且持續」違法。
但盧森堡的歐盟普通法院發現,執委會未能「在評估所謂不公平合約條款的期間時,把所有相關情況都納入考量」。
執委會表示,已「留意」法院判決,且「會細讀判決書並思考可能的下一步」。執委會可能上訴。
Google說:「此案只涉及非常狹隘的文字搜尋廣告,刊登於為數有限的出版商網站。我們在2016年已對合約做了調整,移除相關條款,甚至在執委會裁決之前。我們很欣慰,法院認清原始裁決的謬誤並撤銷罰款。」
近幾年來歐盟與Google因三起案件槓上法庭,此案是其一。Google因這三樁官司合計挨罰約82.5億歐元。批評者聲稱,Google已壟斷線上廣告市場,而反托辣斯行動緩不濟急又成效不彰。
我們的看法:
第一、Google上訴獲得勝訴
第二、這是Google巨大勝利
第三、全世界都在反壟斷
第四、如果Google上訴失敗可能會被分拆
第五、說明未來只會大者恆大
比亞迪賓士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年09月18日
大陸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已完全認購賓士所持騰勢新能源汽車10%的全部股權,比亞迪持有騰勢汽車比率由90%上升至100%,騰勢汽車正式成為比亞迪集團100%控股的子公司,聲明沒有披露交易金額。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此舉結束雙方長達13年的合作關係,且正值中歐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歐盟委員會正考慮對大陸電動車徵收最高36.3%的額外關稅。
歐盟成員國計畫下周就該提案進行表決。完成交易後,賓士完全退股騰勢,讓2010年成立的騰勢由「合資變大陸國產」,也成為外資精簡大陸汽車市場部署的另一個案。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過去的豪車品牌重視「出身」,現在的豪車品牌注重技術。對比亞迪而言,透過對騰勢的完全控股,比亞迪將更好地整合內部資源,優化戰略布局。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透過集中優勢資源,提升騰勢品牌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上海證券報報導,今年8月在2024騰勢汽車科技日暨騰勢Z9GT預售發布會上,比亞迪集團董事長王傳福談到騰勢的發展歷程時曾表示,因為品牌認知度不足、通路錯配等因素,騰勢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發展並不順利。
王傳福透露,截至2021年底,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騰勢累計虧損了近人民幣50億元(新台幣225億元)。
2021年12月比亞迪對騰勢的持股比率從50%提高到90%,並由此展開對騰勢技術和產品的全面換新和通路的獨立營運的改革。
2022年5月,騰勢推出首款豪華MPV騰勢D9。自上市至今,騰勢D9連續兩年穩居MPV全市場銷量冠軍。
今年9月,第20萬輛騰勢D9完成交付,騰勢D9正成為最快達成20萬銷量的新能源豪華MPV。
此外,比亞迪於今年8月發布騰勢全新專屬技術「易三方」,騰勢Z9GT作為全球首搭車型亮相。據騰勢汽車方面透露,騰勢Z9GT和騰勢Z9自8月20日開啟預售以來,平均每日訂單量超過1,500輛。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已成為全世界新能源車巨頭
第二、賓士完全沒辦法跟比亞迪比
第三、比亞迪和賓士合資完全沒有道理
第四、合資公司騰勢汽車,品牌令人混淆
第五、現在比亞迪百分之百控股,對雙方都好
ASML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晴安,113年09月12日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晶片戰越演越烈,不僅限制半導體設備向中國出口,售後服務也遭到限制。荷蘭政府10日聲明,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須向荷蘭政府申請許可證,才能對中國客戶購買的曝光機等設備提供零件和軟體更新服務。
路透報導,美國、荷蘭接連於5日和6日對中國出招,加強半導體等先進技術出口限制。其中,荷蘭政府新規將波及ASML旗下的兩款中階產品輸出中國,包括1970i和1980i浸潤式微影系統深紫外光曝光機(DUV)。
此前,各界尚不清楚荷蘭官方6日公布的新規是否擴及ASML提供的服務。荷蘭外交部10日發出聲明釐清相關規定,明確指出ASML需要獲得官方許可,才能為中國客戶提供售後維修服務,包括提供零件、軟體和技術的更新等,並強調相關作法是為了配合美國政府政策。
ASML於6日表示,預計新規不會對公司今年或未來的營收造成顯著影響。ASML執行長富凱(Christophe Fouquet)在荷蘭政府公布新規前夕指出,預計美方將推動更多管制公司對中國市場出口的措施,且限制的動機主要出於經濟考慮,而非安全考量。
談及美國11月即將到來的選舉,富凱認為,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是兩黨共同的問題,無論選舉結果如何,該議題都會持續下去,並預期該公司應對出口限制的反擊措施將會增加。
美國偕同盟友近期動作頻頻,美國商務部5日表示,正在全球範圍內對量子電腦和製造先進半導體設備所需的機器等特定類型的產品實施出口限制,而日本等採取類似措施的國家則不受影響。日本的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制早於2023年7月生效,該國將23項晶片製造相關產品列入管制項目。
中國對此表達強烈反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方一貫反對美國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中方認為,對正常的技術合作和經貿往來人為地設置障礙,違反市場經濟原則,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ASML也是地緣政治的焦點
第二、晶圓代工需要ASML設備
第三、美國展現霸權
第四、禁止荷蘭對中國設備進行維修
第五、這是非常不符合全球商務市場規則的作法
在中美企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113年09月13日
上海美國商會週四發布年度調查顯示,政治緊張局勢、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加上中國國內的激烈競爭,正在削弱美國企業對中國的信心,他們對中國未來五年前景的樂觀情緒跌至歷史最低。
僅47%對未來5年抱持樂觀
去年獲利也創紀錄最低
這項針對三○六家美企的調查顯示,僅四十七%對未來五年在中業務的前景持樂觀態度,比去年下降了五個百分點,創一九九九年開始這項調查以來最低;調查也發現,去年在中國有獲利的美企創紀錄最低,占受調查美企的六十六%。
上海美國商會主席高安博(Allan Gabor)表示,美企獲利下降的趨勢是由多種因素造成,「包括中國內需疲弱、通縮的影響,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會員企業對地緣政治的看法和擔憂,這涉及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和營運計畫,以及如何擬定未來在中國的業務計畫」。
去年美對中FDI 年減14%
根據美國國務院數據,去年美國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年減十四%至一六三○億美元。
地緣政治仍是多數在中美企所面臨的首要挑戰,尤其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世界前兩大經濟體未來關係的不確定性正在升高;美國政府預計很快會就拜登總統今年稍早宣布,將對中國多項進口產品課徵更高關稅做出最後決定。拜登政府先前宣布將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課徵一○○%關稅,對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徵收五十%關稅,對鋰電池、鋼鋁產品和起重機課徵二十五%關稅,原本預定八月一日生效,但已兩度延後實施。
4成考慮投資轉移至東南亞
在上海美國商會年度調查中,六十六%的受訪美企將美中關係視為最大挑戰;七十%認為美中關係是中國經濟成長面臨的最大挑戰;六十%認為北京當局偏袒本地企業;四十%正在重新或打算重新調整原本計畫投入中國的投資,主要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比例與去年調查結果相同,但高於二○二二年的三十四%。
中國歐盟商會日前在政策建議書中也說,由於在中經商挑戰已超過投資收益,歐企在中投資意願降低,並正對其在中業務進行嚴格審查。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企業對中國企業信心跌至最低
第二、僅47%美國企業對未來五年持樂觀態度
第三、創1999年來調查最低
第四、主要因素中國內需疲弱通縮
第五、地緣政治當然是重要因素
DUV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賴錦宏,113年09月16日
大陸工信部公布一項通知顯示,大陸已取得技術突破,研發出深紫外光曝光機(DUV),可生產8奈米及以下晶片,目前正在推廣應用。
中美近年掀起科技戰,美國積極防止大陸取得先進晶片製造設備,但圍堵的成效不佳,有消息顯示大陸已在相關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引起科技圈關注。
大陸工信部官網9日公布「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年版)」通知,下發地方要求加強產業、財政、金融、科技等國家支持政策的協同。工信部稱,重大技術裝備是國之重器,事關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是指國內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擁有智慧財產權、尚未取得明顯市場業績的裝備產品,包括整機設備、核心系統和關鍵零組件等。
這份目錄顯示,在積體電路生產裝備,其中一項是「氟化氬光刻機」(DUV曝光機),核心技術指標為:「晶圓直徑300mm,照明波長248nm,分辨率≦65nm,套刻≦8nm」。
這也代表,這台大陸國產DUV曝光機可生產8奈米及以下晶片。至於大陸國產DUV曝光機的(製造)良率則未提到。
大陸科技媒體「科學科技說」轉發上述內容稱,大陸自己的DUV曝光機終於來了,雖與晶片製造設備龍頭艾司摩爾(ASML)曝光機存在幾代差距,至少已填補空白,可控可用,期待之後能研發出更先進的極紫外光曝光機(EUV)。
從工信部的消息看,這次突破主要集中在28奈米。這一節點在半導體製造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是許多晶片的基礎過程。這項突破的意義不僅在於技術層面的進步,更在於它為大陸帶來策略上的主動權。
這意味著在未來面對外在挑戰時,大陸將能夠更從容地應對並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美國本月初才宣布收緊製造先進半導體設備所需機器的出口管制,荷蘭政府隔天跟進,路透報導,ASML的1970i和1980i深紫外光曝光機(DUV)輸出大陸會受到影響,兩款機型大約是ASML所屬DUV產品線的中階位置。有分析指,大陸若實現國產8奈米及以下製程DUV,未來絕大多數晶片製造將不用受制於ASML。
此外,日經中文網上月底報導,日本半導體調查企業TechanaLye社長清水洋治表示,儘管良率上仍存有差異,但是大陸晶片的技術實力,目前僅落後台積電(2330)三年的水準。
他是在比較台積電2021年量產的5奈米「KIRIN 9000」及2024年中芯國際量產的7奈米「KIRIN 9010」後作出這項結論。
清水洋治並在分析華為智慧型手機後稱,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的管制只是略微減慢了中方的技術創新,但卻推動了大陸半導體產業的自主生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面對制裁,中國大陸積極在半導體設備上突破
第二、大陸已研發出深紫外光曝光機(DUV)
第三、這是中國大陸的重要勝利
第四、美國制裁逼使大陸加速發展自主科技
第五、未來可生產8奈米以下晶片
台商搬離中國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113年09月19日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四十幾年前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台灣商人率先赴中國投資設廠,日本、美國和歐洲商人隨後跟進;如今台灣商人再次擔任領頭羊,但這次可能是帶領全球企業撤出中國的浪潮。
美智庫:逾57%台企考慮或正在撤出中國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去年底接受調查的約六一○家台企中,有超過五十七%正在或考慮從中國撤出,僅少數台企正在或考慮從台灣撤出,理由是中國經商環境日益惡化,以及台海可能爆發戰爭的疑慮揮之不去。
今年前8月 外資對中投資大跌31.5%
整體而言,跨國企業正在撤出中國;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外資對中國工廠、商店和其他硬資產的投資下跌三十一.五%。
甘思德的研究發現,超過五十七%的台企傾向於將部分業務撤出中國,比率遠高於其他國家企業;在中美企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正在考慮或已開始撤出中國,這樣做的歐洲和日本企業也僅約十%。
CSIS:台企是金絲雀 預告外企撤中潮
研究指出,台企可能是「礦坑裡的金絲雀」;要探討全球企業在面臨業務遷出中國或維持現狀的矛盾時可能做出何種反應,台企的選擇或許會成為某種預兆。
甘思德表示,除了對中國曝險的高度擔憂,台企似乎是基於對沖風險、實現地區和全球生產佈局多元化的考量,而不是要和中國徹底脫鉤;台企越來越有興趣將部分業務從中國轉移至南亞和中亞,主要是印度。
「華爾街日報」報導,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繼續強化新南向政策,明確推動台企向亞洲(不含中國)的多元化發展,目的是在北京當局擴大對台灣的威脅之際,加強台灣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聯繫,同時提高台企的競爭力。
北京當局已注意到外企對中國的興趣正在減弱,因此公布一系列措施試圖留住外企,包括一再承諾開放經濟;但這個努力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總體國家安全議程有所衝突,該議程的重點在於,使中國擺脫對西方產品的依賴,以對抗所謂的外在威脅,這使得對中國投資成為外企的潛在雷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外資撤出中國
第二、台企再次擔任領頭羊
第三、57%台企計畫從中國撤出
第四、實際數目可能更高
第五、台商積極向東南亞轉移
中國鋼鐵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113年09月19日
中國每年的鋼鐵產量約十億噸,相當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總產量。英國「經濟學人」指出,隨著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國內鋼鐵需求低迷,八月呈報財務狀況的二五○家鋼廠,僅一%實現獲利,迫使他們以低價向海外傾銷,引發外國對手和政治人物不滿,進而祭出關稅制裁。
美加祭關稅制裁 日商籲政府跟進
日本最大鋼廠新日鐵(Nippon Steel)八月呼籲政府對中國進口鋼鐵課徵反傾銷稅,因其第二季淨利潤年減十一%;歐洲鋼鐵龍頭阿塞洛米塔爾(ArcelorMittal)同期淨利更猛跌七十三%,財務長克里斯蒂諾(Genuino
Christino)表示:「我們希望公平競爭,但我們知道與中國的競爭是不公平的。」
由於中國經濟低迷,房地產業嚴重受創,鋼鐵業也受重創。顧問業者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分析師查德哈利(Isha Chaudhary)說,八月在向政府報告財務狀況的中國二五○家鋼廠中,只有一%實現獲利。去年中國國內熱軋鋼捲價格下跌十六%,儘管價格暴跌,中國許多鋼廠仍不願意減產,在國內客戶需求低迷下,只好不斷出口,促使美國、加拿大等富裕國家開始對中國鋼鐵課徵關稅;為阻止中國鋼鐵繞過第三地輸往美國,美國七月宣布對所有來自墨西哥、未經北美熔化和澆注的鋼鐵徵收二十五%關稅。
除了富裕國家,中國也將鋼材輸往開發中國家,去年中國鋼鐵十大海外目的地中,開發中國家就占九成;印度政府已在九月宣布,將對部分中國鋼鐵產品徵收三十%關稅。
中國政府雖採取措施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包括實施「以舊換新」政策,並暫停對新鋼廠的批准,但成效不大。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就說,到明年底,中國新增鋼鐵產能將多於關閉的產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鋼鐵生產過剩
第二、每年10億噸,相當世界其他國家總產量
第三、僅1%企業實現獲利
第四、未來會有更多國家課反傾銷稅
第五、中國經濟低迷、房地產業受重創,鋼鐵產業也受重創
外商投資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林宸誼,113年09月20日
大陸官方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八月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為人民幣5,801.9億元(約新台幣2.61兆元),年減31.5%。值得注意的是,這比前七月跌幅29.6%還要再擴大。專家指出,北京當局陸續推出反間諜法以及所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等,這些其實會造成外資疑慮,外商縮減在陸業務趨勢恐怕還會加劇。
上海美國商會日前發出最新調查指,由於政治局勢緊張加上大陸經濟增長放緩等多重因素,正削弱美國企業在大陸經商的信心,接受調查的306家美企中,僅47%受訪美企對未來五年大陸業務前景持樂觀態度,較去年下降五個百分點,是1999年該商會推出「中國商業年度報告」來,樂觀度最弱的一次。
至於台商部分,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近期研究指,有57.4%的受訪台企正在或考慮撤離大陸,比例較美、歐及日本企業高,主因是大陸營商環境日益惡化,以及對台海可能爆發戰爭的擔憂揮之不去。
一名疫情前搬回台灣的外商台籍高層感歎道,「當時有一批朋友一起搬回台灣,至今很多人都還沒搬回上海」,甚至有留在當地的朋友表示,「不少外國朋友都回去自己的國家了」,「也沒有聽說他們要回來」。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大陸目前經濟狀況不好,尤其是內需消費疲軟,外商要在大陸內部市場賣東西也會賣不動,當然外商的再投資意願就不高。再來,如果這些外企要把商品往外賣(即是賣到美國或其他新興國家),又會遭到美國出口管制影響。基於此,若以在大陸的外企來看,「當然會陸續搬遷到新南向國家(東南亞國家)」,或墨西哥、中東歐等地。
此外,大陸很多外資事實上是假外資,他們實際是陸籍企業,但其在香港或開曼群島註冊後,再回大陸享有外資優惠。「最明顯的就是碧桂園,所以這些公司自己都倒了,怎麼可能再增資?」這些「假外資」也會在大陸境內發行公司債,可是這些企業經營困難也很難去增資,所以FDI才會下降。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指出,大陸2023年重新開放,但整個表現並不理想,所以結構面沒有吸引外商投資的因素。再來,就是中美的互動,11月前有太多未知數。在此刻多數投資者會再等四個月美國大選投票結果出爐,政治情勢還不確定時會採取觀望策略。
彭博8月曾指,勞動力成本增加、去年7月實施新修訂的「反間諜法」、政策變化及地緣政治等因素也是導致外資直接投資下降的原因。不少外商憂心誤踩「紅線」,選擇縮減在陸的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前八月FDI年減35%
第二、未來會進一步擴大,外企喪失信心
第三、大陸很多外資其實是假外資
第四、在香港或開曼群島註冊後,再回大陸投資
第五、真正外資撤離數量比例更高
阿里AI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薏茹、黃雅慧,113年09月20日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昨(19)日宣布推出史上最大規模開源模型Qwen 2.5,預訓練資料量達到18兆個Token,超越Meta最新開源模型Llama-3.1的15兆個,成為目前訓練數據最大的開源模型。
法人看好,阿里雲祭出最強開源AI模型,可望吸引更多大陸本土企業採用,催動AI伺服器建置需求,阿里雲代工合作夥伴英業達(2356)將率先受惠。
為因應市場對AI算力日益成長的需求,阿里雲全面升級大語言模型,推出基礎模型Qwen 2.5、用於程式設計的Qwen 2.5-Coder和專精數學的Qwen 2.5-Math,三大類模型共有十多個版本,同時也開放旗艦模型Qwen-Plus和Qwen-Turbo的API。
阿里雲指出,雖然Qwen 2.5只有720億個參數,但在多個基準測試中擊敗Meta擁有4,050億參數的Llama-3.1指令微調模型。
若進一步從開放API的旗艦模型Qwen-Plus來看,性能更媲美OpenAI的閉源模型GPT-4o,及OpenAI競爭對手Anthropic推出的Claude-3.5-Sonnet。
阿里雲智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吳泳銘表示,為因應未來強勁的AI市場需求,阿里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道,投資AI研發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以服務全球客戶。
隨著阿里雲宣示以「前所未有」的力道擴大投資AI基礎建設,法人看好,英業達身為大陸雲端服務商緊密合作的夥伴,客戶囊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字節跳動等陸系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營運率先受惠。
英業達上半年陸系CSP廠AI伺服器拉貨動能強勁,受到華為自主開發AI晶片不順影響,客戶積極採購輝達H20晶片伺服器,買氣火熱,大幅推升英業達大陸CSP客戶組裝與測試產線(L10)業績成長動能,下半年來自大陸客戶的H20相關訂單也優於原先預期。
Qwen模型系列是阿里雲2023年4月推出的自研大語言模型,進入Qwen 2.5開源模型版本後,參數規模由5億至720億不等,知識、數學和編碼能力均有所提升,涵蓋語言、音頻和視覺等多種模態,並支援超過29種語言,及汽車、遊戲、科學研究等各領域應用。
在AI技術發展下,吳泳銘稱,在汽車、生物醫藥、工業仿真、氣象預測、教育企業軟體、遊戲等行業,AI計算正在加速滲透。在前述趨勢下,阿里雲正在從晶片、伺服器、網路存儲、供電數據中心等方面,重新打造面向未來的AI先進基礎設施。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積極發展AI
第二、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開源AI模型
第三、吸引大陸本土企業採用
第四、催動AI伺服器建置需求
第五、已在多個測試中擊敗Meta大語言模型
掃地機器人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3年09月20日
市調機構IDC日前發布《全球智慧家居設備市場季跟蹤報告》顯示,第2季全球智慧掃地機器人出貨511.7萬台,年增長15.7%。其中,大陸企業石頭科技該季出貨量全球第一,是中國大陸廠商首次在智慧掃地機器人市場登頂。
報告指出,石頭科技取得該季全球第一成績,主因在於海外市場,特別在發達國家市場,其線下通路較其他大陸廠商優勢明顯;在北美市場則率先入駐門檻較高的線下大型商超,並通過品牌自營店迅速提升其品牌影響力。而據石頭科技半年報,其海外營收接近人民幣23億元,占石頭科技營收的52%
報告顯示,出貨量排名第二至十名分別為美廠iRobot、陸廠科沃斯、陸廠小米、陸廠追覓、陸廠雲鯨、陸廠安克創新、美廠Sharkninja、陸廠樂帆與陸廠智意。前十名中,陸廠就占了八成。
石頭科技成立於2014年,主要產品涵蓋智慧掃地機器人、洗地機、洗烘一體機以及其他智慧家居設備。據石頭科技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人民幣44.16億元,年增30.90%。歸屬於股東淨利潤達人民幣11.2億元,年增51.57%。
值得注意的是,石頭科技曾經作為小米生態鏈的早期成員之一,獲得小米集團資金支持外,還承接大量訂單。但是後來逐漸培育出自己品牌,並聲稱減少對小米依賴。
IDC預測,2024下半年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預計出貨1,025萬台,2024年全年預計年增7.5%。產品的競爭重點主要會是圍繞解決清潔死角所需的超薄機身、底抬升高度、越障高度等問題。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趙思泉分析,智慧掃地機器人市場在下半年的主要競爭將集中在高端產品部分,特別AI導入會使產品存在差異。而從競爭區域來看,當前產品平均單價持續上漲,對消費者購買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北美及西歐市場價仍將是大陸廠商當前的出海主要競爭地。
從2017年開始,石頭科技就開啟自有品牌並開始自己的海外業務。重點發展美國、歐洲及東南亞市場。其不僅通過本地化運營、強化品牌推廣、提升售後服務等措施,逐步提高海外市場占有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機器人熱賣
第二、第二季掃地機器人年增長15.7%
第三、石頭科技排名全球第一
第四、主要原因在於海外市場,特別在發達國家市場
第五、台灣缺乏這樣的機器人企業
新茶飲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茂仁,113年09月20日
大陸新茶飲業者上市潮急剎車,港交所官網顯示,新茶飲品牌─滬上阿姨、蜜雪冰城及古茗的招股書均已失效。滬上阿姨在今年2月首次遞交招股書,和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三家新茶飲一起衝刺IPO,但僅茶百道一家新茶飲品牌上市成功。
經濟觀察網報導,一位瞭解港股IPO流程的投行人士指出,港交所規定,如果申請IPO的公司沒能在六個月內完成聆訊或者上市,公司的招股書就會自動失效。尤其7、8月時,企業需要更新上半年財報資料,審計工作尚未完成,舊的材料失效,新的材料尚未遞交,企業的上市申請資料就會處於失效狀態。
今年1月,蜜雪冰城和古茗在同一天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上市。今年2月,滬上阿姨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上市。如今三家公司招股書均已失效,三家業者雖然說會重新提出申請,但業內人士認為可能與股市狀況不佳有關。
茶百道今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茶百道發行價為港幣17.5元,不僅上市當天就跌破發行價,昨(19)日收盤價僅剩港幣5.1元,跌幅高達70%。
業內人士表示,股票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企業在提交招股書後,需要重新評估上市時機,新茶飲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宏觀經濟形勢也可能對企業的業績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選擇等待更有利的市場條件。
分析認為,當前最大的問題是資本市場對新茶飲公司的冷漠,已上市的兩大新茶飲企業—茶百道和奈雪的茶股價表現來看,茶百道股價累計跌幅超過70%。而奈雪的茶自2021年6月30日在港股上市以來,累計跌幅更是超過90%,讓投資人對新茶飲企業的信心大打折扣。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新茶飲上市急煞車
第二、上市表現均很差
第三、茶百道今年上市跌幅高達70%
第四、奈雪的茶上市至今跌幅超過90%
第五、未來茶企業很難在香港上市
長城越南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年09月18日
長城汽車與越南成安集團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進行完全散裝組裝(CKD)合作。
長城汽車官方稱,依託長城汽車34年的造車經驗,以及成安集團的本土化資源,2025年底長城汽車要實現越南汽車越南造,為越南用戶提供全品類、全動力、全領域的購車選擇。
完全散裝組裝(CKD)全稱為
Completely Knock Down,是一種貿易專用名詞,指的是以全散件形式進口零部件,然後在當地進行組裝的生產方式。除了CKD,還有半散件組裝(SKD)、直接組裝(DKD)。
IT之家報導,長城汽車已在泰國、巴西等地擁有三家全製程整車生產基地,在全球擁有多家散件組裝(KD)工廠。在越南實現組裝是長城汽車加速全球化進程的又一環。
以泰國為起點,長城汽車實現了泰國、馬來西亞、寮國、汶萊、越南等區域國家市場的常態化營運。
今年1月,長城汽車和馬來西亞上市集團公司EP Manufacturing Berhad(EPMB)完成CKD合作簽約,這是長城汽車在東協的首個CKD專案。EPMB 將在本地組裝長城汽車的電動汽車,以及旗下SUV、皮卡等多款車型。
我們的看法:
第一、長城是大陸主要車企之一
第二、宣布進軍越南市場
第三、和越南成安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
第四、長城汽車已在泰國成立整車生產基地
第五、中國大陸車企積極走向全球
美的IPO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蘇崇愷,113年09月18日
大陸家電巨頭美的集團17日登陸港交所,按發行價港幣54.8元,發行5.66億股計算,IPO集資淨額達港幣306.68億元,超越2021年5月上市集資港幣283億元的京東物流,成為近三年多來香港集資額第一大新股。若美的最終全數行使超額配售權,集資額將達港幣358.8億元左右,可望成為今年內全球第二大IPO。
綜合陸港媒體報導,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17日在出席美的上市儀式後表示,大陸證監會4月份宣布五項支持香港資本市場的措施,包括鼓勵大陸龍頭企業赴港上市,這次美的在港掛牌是兌現承諾,加上目前新股市場出現很多正面訊號,相信大型新股將會「接踵而來」。有信心年內港股IPO集資額可重返全球前列,計入美的港幣300億元集資額後,香港IPO市場排在全球前五名位置,期盼後續外圍市場環境許可,大型新股可在年底前上市。
美的17日在港股掛牌,完成陸港兩地上市。美的港股17日上市首日盤中一度大漲9.49%,終場收漲7.8%至港幣59.1元,港股市值為港幣334.48億元。港股大盤,恒生指數17日收漲1.37%至17,660點,年內累計上漲5.19%。陸股因中秋連假休市。
美的港股發行價為港幣54.8元,與美的陸股13日收盤價人民幣63.51元相比,折讓約21.5%,相當於打八折,一度引發外界熱議。市場分析,一般來說,上市公司選擇折價發行股份主因,是透過讓利給潛在投資者,以便吸引資金關注,確保IPO順利。美的選擇保守的定價策略,與港股目前整體較為低迷的環境有關。
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攻入香港資本市場,有助於進一步加快美的的全球化進程。美的招股書披露,集資淨額主要用於完善全球分銷管道、銷售網,與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以及用於智慧製造體系、供應鏈管理升級的持續投入等。
市場人士表示,美的此時選擇擴大海外投資,不僅有利於該公司進一步提升出口動能,也有助於其提升全球化水準,抵禦關稅風險等外部壓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的是中國大陸家電巨頭
第二、當年併購全世界第三大機器人公司庫卡(KUKA)
第三、美的已在A股上市
第四、美的港股定價比A股折讓21.5%,相當之高
第五、美的集資300億元香港IPO,因而排在全球前五名
貿聯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113年09月12日
連接線束大廠貿聯-KY(3665)昨(11)日宣布,完成企業價值5,150萬歐元(約新台幣18.2億元)全資收購歐商Easys s. r. o.的最終收購協議簽署,這筆交易預計於今年第4季完成,可望增添貿聯於半導體設備相關業務接單動能。
貿聯表示,此次併購標的前身為1999年創立於奧地利的Electronic Wallisch GMBH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設備配電箱生產及系統整合與組裝,隨著業務規模擴大,2005年於斯洛伐克更名創立Easys k.s.。Easys已在半導體設備領域有成就實績與傑出的聲譽。
貿聯董事長梁華哲指出,此次併購是強化公司策略的重要機會,有助於在更多區域、爭取更多高附加價值的半導體設備組裝業務。通過此次交易,貿聯將Easys併入工業應用部門,資本設備可望成為工業應用部門的最高占比業務,進一步提升營運。
貿聯總經理鄧劍華表示,收購 Easysys是為迎接半導體產業即將進入的長期景氣循環做好萬全準備,充分掌握成長契機,以在未來三到四年能夠最大化參與行業成長,並實現高於產業的增長。
在業績方面,鄧劍華之前說,受惠北美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客戶對於資料中心需求持續強勁,下半年營運逐季成長方向不變,目前客戶積極追單,動能可望延續到明年。
鄧劍華表示,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建置情形更加熱絡,貿聯的北美四大CSP客戶也看到不錯的訂單動能,帶動整體營運表現;貿聯第2季高速運算(HPC) 業務占營收比重達15.5%,可望持續成長。貿聯昨天股價漲4元、收401.5元。
至於其他部門,他說,目前的工業部門的業務已經觸底,並且正在築底,後續在資本設備、客製化業務驅動下,將再度重返成長軌道。
至於電器部門受益於下游需求增加,在第2季首次超越車用部門貢獻,由於汽車產業持續處於低迷,車用部門業務仍然面臨壓力。
貿聯指出,四家美國CSP的資本支出將年增55%至60%,預期2025年再成長10%至15%,並且可能還有上調空間,隨著CSP資本支出加速,主要投資下一代AI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和AI伺服器,貿聯同步受惠。
我們的看法:
第一、貿聯四年前曾在德國併購一家公司
第二、當年花費4.5億歐元
第三、最近又花5,150萬歐元收購毆商
第四、增添貿聯半導體相關設備動能
第五、 很多台灣企業積極為半導體供應鏈布局
台灣大精誠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晶琳、李泠秭,113年09月14日
台灣大哥大(3045)12日董事會通過戰略投資精誠資訊,昨(13)日公告以每股123元的價格,斥資39.73億元,買進精誠資訊11.86%的股權。並將以台灣為起點,共同拓展大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精誠資訊是台灣資訊服務產業龍頭,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精誠資訊在自主研發、系統整合及增值代理實力雄厚,台灣大有電信實力,包括覆蓋廣闊的語音與數據傳輸資產,及IDC(數據中心)布局。台灣大攜手精誠「Telco+Tech」策略,瞄準台灣各產業AI升級、5G專網及AIoT成長機會,戰略投資精誠資訊,將在產品、業務、研發及服務四大核心領域發揮綜效。
精誠表示,藉助電信通訊資源領導整合企業數位轉型AI化,雙方共同加速布局國際,投資東南亞與日本ICT商機。在百工百業數位轉型AI化需求日增下,系統整合技術從IT走向ICT,整合OT與IoT,隨著GPU算力與數據傳輸和網路邊緣運算等基礎資訊科技力的日益精進,看好策略性夥伴台灣大將帶來電信產業的資源以及資金挹注。
精誠與台灣大雙方攜手搶攻ICT市場商機,將在電信服務、智慧節能、雲端服務、IDC/機房等領域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服務,為彼此的營收、獲利、綜效做出實質的貢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大是民間最大電信公司
第二、買進精誠資訊11.86%股權,意義重大
第三、共同拓展大東南亞國際市場
第四、精誠借助電信資源,整合企業數位轉型AI化
第五、雙方共同加速布局
台半導體
資料來源:取自中國時報 洪凱音,113年09月19日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18日表示,因國發基金投資讓他成為台積電董事,很清楚半導體發展路徑,加上近日赴歐洲、日本訪問,國際友人對半導體產業的關注,他推估台灣半導體的優勢,未來至少還可維持10年、20年以上全球領導地位。在人工智慧AI發展下,強調台灣要積極扮演好這個優勢角色。
劉鏡清昨接受Yahoo!TV《齊有此理》專訪,指出台灣科技業在設備、化學材料表現仍有不足,國發基金不排除以國家力量輔導組成國家隊,扶植進軍全球,把設備、化學材料銷售海外,不僅強化整個半導體的供應鏈,也建構最完整生態系,讓半導體領導地位更穩固。
劉鏡清舉例,全球知名IC設計公司有10家在美國,4家在台灣,封裝台灣市占率更達55%,當前最夯全球AI發展下,晶片多來自台灣,皆足以證明台灣半導體對全球的影響力。
他透露,英特爾近來也向台廠買化學材料,顯示材料純度受大廠青睞,據他了解,有的化學材料純度能達百分之百,對半導體良率的提升就可以達百分之10,因此,設備、化學材料等整合,不僅半導體良率可改善,生態系建構也能帶動GDP的成長。
台灣從事半導體人才雖多,但仍有很多受雇員工在服務業、中小企業服務;劉鏡清指出,科技業發展,台灣才有餘力均衡產業,像半導體出口暢旺,國人出國旅遊人數就往上攀升,假日餐廳也高朋滿座。
對非科技業,劉鏡清指出,成熟型產業政府要輔導企業來創造差異化;發展型產業鼓勵合組大的產業控股公司,有充裕資金整合後台倉庫、HR等,以打群架的概念來經營。
劉鏡清進一步指出,國發會對產業控股的概念,就是把小公司整合成大公司,產生資本效益一起去國際市場打群架,大聯大是很成功的例子;國發會期盼促成更多這種案例,近期有家買下國際五星級的國內旅宿業表達組大型產業控股公司的意願。
立法院下個會期即將開議,劉鏡清表示,自己來自企業,秉持企業所學的專業與立委溝通,上個會期經驗來看,溝通良好、互動融洽;總統賴清德讓他放手去做,將企業手法帶入國發會,帶動產業轉型,而非只是補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第二、國發會主委看好半導體產業優勢
第三、但維持10年、20年以上優勢相當驚人
第四、一般看法是5-10年
第五、也有人認為不到五年
瑞儀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113年09月19日
背光模組大廠瑞儀(6176)昨(19)日公告,以約2.847億歐元(約新台幣102億元)收購丹麥公司NIL Technology ApS(NILT)全部股權,瑞儀將藉此跨足顯示器以外的各大產業,揮軍當紅的超穎光學元件(Meta-Optics)領域,擴大接單量能,衝刺轉型。
瑞儀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昱超昨日下午赴證交所發布重大訊息,公布這項跨國併購案。他指出,這項交易已獲得瑞儀以及NILT公司董事會一致通過,未來經過相關各國主管機關批准後,預計2025年第1季完成交割。
他表示,收購NILT對瑞儀是重大里程碑。過去瑞儀專注於顯示器產業,未來將可跨足顯示器以外各大產業。
瑞儀指出,收購NILT後,將讓瑞儀具備晶圓級光學產品的模具製作能力,將既有壓印技術從次微米拓展到奈米等級,並可跨足影像產品藍海市場的超穎光學元件領域,提供客戶更完整的晶圓級製程與代工解決方案。
NILT創立於2006年,專注開發超穎光學元件(Meta-Optics)。王昱超指出,NILT設計與模具製造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主要產品與服務為奈米級微結構模具開發、紫外光壓印與蝕刻方式生產晶圓級光學元件;在丹麥、瑞典、瑞士、與馬來西亞設有研發與生產據點。
王昱超說,瑞儀集團以光學設計、模具自主及高效量產為基礎,累積近30年高階光學元件大量精實化生產與品質管理經驗,透過自主強化和外部投資與併購雙引擎,提升光學產品設計、模具和製程等核心能力。
2023年瑞儀併購芬蘭光學公司Nanocomp取得模具與壓印技術,未來將會結合NILT,在背光與前光等顯示器市場外,開發新的應用,切入新客戶群與新利基市場,跨入超穎光學元件領域,針對消費性電子產品、車載應用、生醫檢測、擴增實境及超穎光學等五大類客戶群,將提供3D感測、AR Waveguide鏡片、與鏡頭等超穎光學元件。
瑞儀昨天召開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決議通過簽署正式股份買賣合約。這次股權收購交易,由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稅務顧問,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為法律顧問。
我們的看法:
第一、瑞儀是傳統企業很少人知道,位於高雄
第二、這次以2.847億歐元併購丹麥公司,震驚全球
第三、更多台灣企業會進行跨國併購案
第四、外國企業樂於被台灣企業併購
第五、2023年瑞儀也曾併購芬蘭光學公司,這次是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