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特斯拉今年股價漲7倍,市值衝上全球第6名,馬斯克做對什麼?老總看「顛覆式創新」4大關鍵

 特斯拉今年股價漲7倍,市值衝上全球第6名,馬斯克做對什麼?老總看「顛覆式創新」4大關鍵

今年初鴻海宣布和裕隆合作電動車,雙方成立合資公司。鴻海表示將打造「電動車的安卓」,發展電動車作業系統,短時間內已有全球200多家知名廠商加入。上週Apple宣布將提早2年跨入電動車領域,鴻海很有可能成為其夥伴。


金融是另外一個近來被跨界的行業。新加坡最近公布純網銀執照,得標者包括共享車龍頭Grab以及蝦皮母公司SEA,都是網路巨頭而非傳統金融業者,最近引起巨大風波的螞蟻集團也拿到其中一張執照。台灣動作更快,第一家純網銀已經開幕,由樂天搶下頭香,這是日本電商龍頭樂天轉投資的公司。


Grab、樂天、阿里等網路巨頭,紛紛跨入新的垂直行業領域,如電商、外送和電子支付金流。這些平台力量超級強大,資源豐富,對傳統產業形成強烈壓力,是典型的「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包括美國剛上市的Airbnb和外送一哥DoorDash。


傳統產業間的界線日趨模糊。美國主管機關最近發放一種「工業貸款公司」(ILC)新牌照,允許像亞馬遜和沃爾瑪這些擁有龐大客戶基礎及大數據的公司,跨足消費者貸款領域,將對傳統金融機構如JP Morgan形成衝擊。


簡單的說,未來是「科技公司」(AI業者)和「行業領域」整合的大時代,如果發動者是阿里或鴻海,那就是「AI+」(AI行業化),反過來如果是由傳統的行業龍頭如沃爾瑪發動,便稱為「+AI」(行業AI化),但不管怎樣,未來兩者一定會相互融合,形成跨界。


台灣在這個過程中,有相對競爭優勢,因為台灣不僅科技實力強,許多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也有一定地位,不像香港和新加坡,大多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台灣的缺點是沒有本地市場,而且由於線下實體經濟實力太強,缺乏統一的大平台。


新加坡人口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但為何能創造出像Grab和SEA市值百億美元的公司?因為他們瞄準東南亞6.5億的人口為目標市場。台灣有2,300萬人,不大不小,某種程度來說限制了網路平台的發展,因為大家都想先做好本地,再走出去。


轉型知易行難,很多人跨不出第一步,或是不知從何開始。我認為跨界轉型有以下4個重點:


第一、膽識(Boldness)。2020年美國財富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是特斯拉的馬斯克,他是最有膽識的企業領袖,能看見未來長線趨勢,並大膽下注、全力衝刺。


特斯拉2年前差一點掛掉,電動車生產進度嚴重落後,股價低迷,馬斯克甚至表示不排除將其下市。然而從年初至今,特斯拉股價漲了7倍,市值全球排名第6,馬斯克財富高居全球第二。


膽識的意義是要在趨勢還沒有明確形成的時候,搶在別人前面行動。台灣人特別缺乏這項特質,因為我們習慣做代工,也就是老二主義,但不會想做一個全世界獨有的創新。


第二、70%原則。未來世界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不要太吹毛求疵。當年鄧小平說:「摸著石頭過河」,大陸和資本主義對接就是這樣開始的,沒有過去經驗可以遵循。大陸主管機關對於新型業務,可以先行先試,不行的話90%砍掉都沒有關係,但台灣一定要考慮得極端周延後才會推出。


第三、速度與敏捷(Agile)。當年英特爾CEO葛洛夫曾說:「10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未來勝出的關鍵在於速度。從AI和5G的角度,速度可能會快上數10倍,假如用量子電腦來思考,速度可能變成萬倍,重要在於管理和法規有沒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


敏捷管理是近年最新管理思維,還不一定是指速度,而是靈活性。未來計畫跟不上變化,所以管理者要隨時能機動調整,這和80年代的精實(lean)管理完全不同,台灣就是精實管理的典範,所以有台積電和鴻海,但沒有特斯拉。


第四、從核心延伸。跨界不一定要跳到完全不同的領域,如果你能將自己核心專業的圓圈放大,較容易跨出第一步。現在很流行「斜槓人生」,我認為將來也應有斜槓企業、斜槓城市、斜槓國家。每個人都需學習重新定位自己,不要侷限於昨日模式。


過去30年,台灣成功關鍵因素在於「執行力」,未來「想像力」會重新定義明日的贏家!

緯創,台資連鎖餐廳,加科思,中歐,新上市,英特格,Brexit

 理事長的話:緯創,台資連鎖餐廳,加科思,中歐,新上市,英特格,Brexit

緯創

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19日表示,已把台灣供應商緯創(3231)列入觀察名單,在解決印度工廠工人待遇問題前,將暫停給予新訂單。市場人士看好,Apple另一代工夥伴,同樣在印度設有組裝廠的鴻海(2317)可望迎接轉單。

 

上周末緯創南印度那薩普爾(Narsapur)工廠發生暴動,Apple經過1周調查,昨發布聲明表示,初步稽查發現緯創違反Apple「供應商行為準則」(Supplier Code of Conduct),未實行適當的工時管理流程,導致1011月部分員工薪資發放延誤,將持續監督緯創修正相關問題。對此,緯創昨表示,不回應特定客戶相關內容。

 

緯創印度廠暴動讓外界聚焦Apple所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在美中貿易戰下Apple尋求分散供應鏈,原先計劃明年1~2月開始在印度製造iPhone 12系列智慧手機,如今時程可能延遲。

 

據路透報導,Apple暫緩向緯創下單,恐影響緯創投資印度與產能部署。在印度政府給予電子製造業投資獎勵下,緯創今年曾承諾未來5年要投資約130億盧比(約1.77億美元)。

 

緯創19日發布聲明,坦承印度廠有部分員工工資未按時發放或金額有誤,已將負責印度當地業務的1位高階主管免職,將加強管理流程、重組相關團隊,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為配合Apple在印度展店、擴展業務,並在美中貿易戰下分散供應鏈,緯創近月加緊擴張印度產能,8個月內大增超過3倍勞工,造成人力資源管理及後勤支援系統無力應付的局面。

 

印度財經日報《mint》報導指出,緯創印度工廠正職員工約有1500人,約聘工人有8500人。彭博報導則指出,截至11月,緯創印度聘僱勞工暴增至9000多人,疫情爆發前約只有2000人。

 

消息人士指出,緯創當地人力資源團隊只有3人左右,快速擴張超出他們的負荷,無法應付大量勞工抱怨,管理系統很快崩潰,只留下零星出勤紀錄、延遲支付薪水及加班費,最後因為薪水支付問題,引爆12日的工廠暴動。

 

據當地政府調查報告,緯創在沒有獲得必要許可或基礎設施的狀況下擴增工人數量,違反了法規,且緯創人資部門對當地勞動法不具備良好瞭解,但當地政府仍將確保該工廠獲得未來10~15天重啟營運所需的一切支持。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新加坡分校教授陳國立表示,這起事件給廠商上了一課。對於那些尋求轉移供應鏈的企業來說,需要評估的是整體生態系統,而不只是勞力成本。

 

陳國立指出,美國及日本企業懂得如何在海外文化下建立子公司,然而中國及台灣企業對此仍然生疏,應該花費更多時間找出潛在的弱點並積極應對以降低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不了解印度。

第二、台灣沒有國際管理人才。

 

第三、9,000人只有3人管理,人手嚴重不足。

 

第四、蘋果停止下單,給所有台商都上了一課。

 

台資連鎖餐廳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上海已有宜芝多、馬可孛羅麵包等多家老牌台資連鎖餐飲撐不住,出現關店潮,包括進軍大陸近廿年的知名台資餐飲連鎖店「一茶一坐」,其中在上海十七家分店均已關閉歇業,日前並在官微宣布辦理預付卡退卡的登記工作。

 

一茶一坐前執行長林盛智昨日坦言,疫情是壓垮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加上幾年前就已經營不佳,疫情一來就更沒有調整機會了。

 

一茶一坐主打台式菜系,二○○二年於上海開第一家店,以「多數直營、少數加盟」的經營模式,在資本的協助下進駐北京、杭州、武漢等廿三個城市,興盛時期曾開出上百家店,二○一○年還曾宣布要在三年內上市。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上海多家老牌台資餐飲撐不住,出現關店潮,包括進軍上海廿多年的宜芝多和一茶一坐(圖)等知名台資餐飲連鎖。圖/取自「一茶一坐」官網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上海多家老牌台資餐飲撐不住,出現關店潮,包括進軍上海廿多年的宜芝多和一茶一坐(圖)等知名台資餐飲連鎖。圖/取自「一茶一坐」官網

今年四月曾傳出上海一茶一坐大規模關店,今年上半年,一茶一坐營運方高層也接連離職。十二月十六日一茶一坐的官方微博發出公告稱,由於門市關閉歇業、預付卡無法正常兌付問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委託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展開預付卡退卡工作。

 

「從最興盛的上百家店,到現在上海十七家店都關了,還是會感到不捨。」此前接手一茶一坐部分股權的一茶一坐前CEO林盛智表示,畢竟他的股權未占多數,只能聽大股東的決定,但不後悔投入並努力過。他並以過來人經驗,建議經營者要有所有權跟經營權,在股權設計時,股東結構不能過於複雜。

 

根據天眼查網站,一茶一坐曾有四次融資歷程,分別在二○○五年、二○○六年、二○○八年、二○一五年,總計融資六一六○萬美元,領投機構有IDG資本、GGV紀源資本、SMI等。

 

林盛智指出,由於當時有七家美國基金準備要處分退出,於是在二○一六年找到香港一家基金公司,把將近八成股份買下,並在收購後成為主要經營者,他自己實際上已不再管事。

 

一茶一坐近幾年經營狀況不佳,去年底基金董事局希望他重掌經營,帶領團隊做出調整,林盛智坦言,其實當時他們已經準備好,要把產品結構更年輕化、讓台灣菜系包括茶飲的特色更加凸顯等。

 

但林盛智萬萬沒想到的是,今年初遇上了疫情,尤其店面大多在商場內,客人不敢進去消費,直營店為主的模式讓人事及管理成本高,光是疫情期間損失高達人民幣三千萬元(新台幣一點三億元),只能持續縮減規模,直到完全收攤。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消費市場,已沒有台資企業的空間。

第二、台資企業不擅於資本運作。

 

第三、台資企業速度太慢,不會經營大市場。

 

第四、另一個關鍵是,電商已取代實體通路。

 

加科思

晟德(4123)小金雞加科思(1167.HK),21日以每股14元港幣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法人以晟德持有15.35%估算,其潛在市值高達2.23億美元,相較於第三季底的估值,帳上獲利增加約1億美元,評價利益貢獻EPS5元。

 

被香港市場視為年度最夯醫藥股的加科思,今年6月間,將研發中仍屬於早期臨床階段SHP2項目,以8.55億美金授權全球前十大藥廠艾伯維(AbbVie),也讓晟德潛在身價大進補。

 

加科思是晟德集團在2015年以四千萬人民幣(約台幣1.7億),與貝達製藥創辦人王印祥領軍的團隊合資成立,經過四輪募資後,加科思目前的估值已逾15億美元,以晟德集團持股約15.35%估算,潛在身價為2.23億美元,獲利約46倍。

 

由於加科思在未掛牌前的估值為8.5億美元,21日港股上市行情表現亮麗,終場以14.42港元作收,上漲3%,估值超過15億美元,也讓晟德第四季評價利益大增,貢獻EPS5元。

 

加科思是採取原創新藥全球同步開發為營運策略,實驗室坐落於大陸北京和美國波士頓,實驗平臺擁有開發蛋白磷酸、KRAS和其他轉錄因子的變構抑制劑技術。加科思已獲得數家生物技術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資,包括禮來亞洲基金、高瓴、啟明創投及台灣玉晟生技等。

 

加科思的SHP2抑制劑是雙效多用的剋癌靶點,除可抑制癌細胞外,也能透過調節免疫功能啟動抗腫瘤效果,且還可合併其他靶向突變基因用藥或免疫癌症療法以強化抑癌效果,目前如羅氏製藥等國際大廠均已爭相投入此領域,而加科思因進度最快,也成為吸引abbVie以高達8.55億美元授權的主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加科思的成功,超過任何一家台灣的生技企業。

第二、8.55億美元的授權金,是所有台商投資生技公司中最高的。

 

第三、晟德無疑是台灣生技醫藥公司的佼佼者。

 

第四、大陸生技公司在創投階段以及IPO的資金募集,都取得驚人的成就。

 

中歐

歷經7年之久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入最後階段,雙方先後釋出樂觀訊號,有望近日正式簽署。中國繼11月與亞太其他14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後,再把多邊貿易協議擴展至歐盟國家,預料在後疫情時代將對中國外貿帶來助益。

 

美國媒體Politico報導,歐盟貿易專員Valdis Dombrovskis將在當地時間21日,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達成協議。

 

中歐投資協定主要涵蓋投資自由化、投資保護、爭端解決和可持續發展等四大方向。在過去兩周的談判中,中國對於歐洲企業的市場准入明顯讓步。在11月中旬簽署RCEP後,北京亟欲在年底進一步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為2020年再添外交和經貿成績。

 

報導稱,中方同意為歐盟企業開放更多市場,包括金融服務、製造業和房地產等領域。歐盟則將放寬中國投資其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限制,以作為回報。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坦言,雙方尚未解決的問題包括中國拒絕遵守國際勞工組織(ILO)規定的勞工權益,加上部分歐洲國家不滿中國人權問題,成為歐洲議會是否支持該份協定通過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19日公布的「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則埋下另一變數。中國商務部回應,該法是為了更高水準對外開放保駕護航,但歐洲10多位中國與國際關係學者近日連署撰文質疑,中國在市場准入的讓步僅是小小的進步,且北京並未對勞工議題許諾,一旦協定簽署,歐盟未來更難在這些問題上向北京施壓,強烈反對簽署協定。

 

歐盟和中國已經就投資協定進行了7年共35輪談判。11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通話時,表態希望在年底完成簽署,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有意推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8日表示,2020年以來中歐雙方舉行10輪談判,取得重要進展。目前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相信只要雙方照顧好彼此關切,堅持相向而行,就能實現雙方領導人確定的談判目標。

 

2019年中歐雙邊貿易超過6,500億美元,一旦雙方達成該項協定,則可能重塑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係。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歐貿易協定,意義重大。

第二、繼RCEP之後,中國再次走向世界。

 

第三、歐洲重視人權價值,但也重視市場。

 

第四、未來歐洲會更需要中國市場。

 

新上市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1日發布大中華區IPO市場調查報告,就台灣市場方面,受到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上市櫃掛牌企業為29家,為近十年來新低;上市櫃籌資額合計約為新台幣142.4億元,金額較去年水準滑落將近五成;展望明年表現,預估在科技及生醫題材帶動下,可望回到30家以上水準。

 

根據安永統計,截至昨日為止,台灣上市市場共有十家公司掛牌,籌資額約67.4億元,不僅家數較去年度減少五家,籌資表現更年減71.1%;上櫃則有16家掛牌,籌資額約60億元,雖家數較去年度減少四家,但籌資額較去年度增加27.8%

 

合計全年度上市櫃表現,根據安永統計,目前有26家掛牌上市,不過考量年底還有威鋒電子、智聯服務、上洋產業等三檔等待掛牌,順利掛牌後,全年IPO家數為29家,籌資總金額會來到142.4億元,較去年280億元籌資表現,下滑將近五成。

 

就產業別而言,安永審計服務部營運長涂嘉玲指出,汎德永業募得23億元,穩坐今年籌資王的寶座,除此之外,今年上市櫃市場的主要題材,仍有半數為科技業,包括募資表現破10億元大關的昇佳電子與安普新在內,今年科技業掛牌共籌資58.5億元,是最受市場青睞的產業;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技醫療產業方面,瑞磁生技籌資額約7.1億元、達亞約6.2億元,募資表現緊追在科技業新秀之後。

 

展望明年IPO表現,涂嘉玲指出,目前共有18家企業在排隊掛牌,申請上市共八件,產業以電子半導體類為主;申請上櫃中有十件,產業包括生技業及科技業為主,顯示台灣IPO持續加溫。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IPO不振,當然受全球影響。

第二、但當全球Q3/Q4復甦,台灣並未反彈。

 

第三、最好的新創公司,不在台灣上市。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上櫃籌資額較去年度增加27.8%

 

英特格

美商半導體先進材料及製程方案供應商英特格(Entegris21日宣布,未來三至五年內將在台灣投資約2億美元(約新台幣60億元),明年起在南科興建最先進的自動化新廠、同年底完工投產,新產能將持續支援半導體客戶如台積電(2330)、聯電、美光與相關化學品廠等所需。

 

英特格總裁暨執行長Bertrand Loy相當看重此次擴產投資案。昨日特別越洋連線受訪,他強調,擴廠代表重視客戶需求,肯定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領導地位。英特格過去五年產能每年增加10%,仍供不應求,先進產能特別過濾器吃緊,公司決定在台灣啟動擴產,希望投資硬體與人才。他預期從現在起四、五年內,台灣將成為英特格在亞洲的最大生產基地。

 

英特格新廠占地27,000平方公尺(約8,167坪),落腳高雄科學園區,研發與生產微汙染控制的過濾器、氣體輸送系統與先進的化學品等。Bertrand Loy說,英特格的高雄廠將為5奈米、3奈米這類最先進半導體生產材料,優先為台積電等先進製程晶片供應產品後,才供貨給其他晶片廠。

 

英特格是全球頂尖高端過濾器供應商,這種設備用來確保生產晶片和面板時化學品和溶液的純度。隨著半導體製造愈來愈精密,過濾器材料精密度要求跟著提高。

 

英特格也是英特爾、三星、鎧俠(Kioxi)和SK海力士等晶片大廠的供應商。目前約60%的生產仍在美國進行,但持續在亞洲擴張,在日本、南韓和馬來西亞都設有製造廠。英特格在台灣有約300名員工,最新投資案預期將新聘200人。英特格也規劃將位於新竹的台灣技術研發中心規模擴增一倍。目前該中心主要與客戶開發創新解決方案,解決晶片業者對材料及汙染控管的難題。

 

台積電南科規模持續擴張,在5奈米放量以及3奈米廠上樑後,吸引半導體三大龍頭設備與解決方案業者齊聚台灣以支援大客戶。歐洲最大晶片設備生產業者艾斯摩爾(ASML8月宣布在南科成立技術培訓中心,擴大招募研發人力;默克集團在9月宣布擴產生產沉積材料;日本的化學原料大廠三菱化學先前也宣布在台灣擴產。

 

英特格台灣區總經理謝俊安表示,英特格在台深耕30年,促進業界及區域發展,此次擴建製造及研發設施為公司的重要里程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資來台投資成為趨勢,特別是半導體產業。

第二、半導體材料集中在南台灣投資。

 

第三、高雄積極往半導體、5GAI發展。

 

第四、台灣打造半導體產業鏈,小英希望拉攏美國、制衡中國。

 

Brexit

 

英國與歐盟在平安夜向市場送上後脫歐聖誕禮物,雙方經過10個月的馬拉松式談判,雖然在最後一刻仍因捕魚權問題再有拖延,最終仍就年底脫歐過渡期屆滿後,繼續零關稅、零配額自由貿易達成協議,避免已因疫情搞到一團糟的跨境貨運,到新年失控成大混亂。

 

不過,英國首相強生透過首相府發表聲明,指「協議已完成」,2016年脫歐公投和去年大選的承諾已「完全滿足」,英國取回邊境、法律、貿易和捕魚水域等控制權,這份零關稅、零配額的自貿協議,覆蓋去年總值6680億英鎊(約25.4兆元台幣)的雙邊貿易,是英歐雙方歷來的最大雙邊貿易協議。英國鐵定明年11日正式脫離歐洲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雙方將在邊境恢復海關檢查。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昨在記者會指「經漫漫長路我們終於有協議。這是份好協議,公平、平衡,對雙方都負責」。

 

儘管英歐雙方昨宣告達成了協議,但相關協議仍需兩地議會批准生效,其中歐盟的程序較為繁複,歐盟委員會得先將協議文本交27個成員國審議,歐洲議會已表明無法在年底前完成表決,但只要成員國同意,協議可以在元旦起「臨時實施」。至於英國方面,首相強生領導的執政黨雖然在國會佔多數優勢,但黨內強硬脫歐派表明不能在主權上讓步,將仔細審視條文內容,也可能為協議的通過添加變數。

 

若這份貿易協議遭否決,除英歐經濟均會受到重創外,更可能危及北愛爾蘭的和平穩定,強生政府現已做好兩手準備,若該協議通過受阻,導致明年11日的脫歐大限到達時只能「硬脫歐」,英方將在北愛爾蘭與愛爾蘭間的英國與歐盟唯一陸地邊界,重新實施邊境管制,避免北愛爾蘭成為英國脫歐的破口。

 

此外,即使此次貿易協議順利過關,也不代表糾纏多年的英國脫歐爭議劃上休止符。因為此次通過的貿易協議是否涵蓋非貨物貿易尚屬未知,但服務業才是英國經濟命脈,以倫敦作為基地的銀行、保險商和資產管理公司,需要歐盟承認英國的監管,才可能繼續向歐盟地區提供服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國談判完成,意義重大。

第二、歐盟大勝,英國沒有拿到好處。

 

第三、英國已沒有選擇,「硬脫歐」損失更大。

 

第四、對台灣應沒有所啟發,台灣需要和其他區域經濟緊密連結,特別是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