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全球電動車產業大爆發,台灣能跟上嗎?老總:必須先捨棄「製造業」思維

 全球電動車產業大爆發,台灣能跟上嗎?老總:必須先捨棄「製造業」思維


地球現在所面臨的現實:由於碳排放過量,造成地球暖化,以致氣候異常,水災、風災、火災及酷熱不斷。最新的研究指出,2度還是太高,必須控制在1.5度。地球生病了,30年後可能物種滅絕,除非我們現在開始改變能源系統和運輸方式。


首當其衝的是那些汙染環境、碳排放量大的公司,如石化、鋼鐵、礦業和汽車等。美國已制定法令,從2035年起停售的新的燃油車,英國甚至計畫把時程表再提前5年,即2030年起就禁售燃油車。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和CSR(企業社會責任)因此成為顯學。大型金融機構以行動支持ESG,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已停止投資石油類股,很多基金經理人也將ESG納入投資考量,不再以獲利為唯一目的。


反觀台灣,我們的碳排放在全球屬於後段班。可能因為外交理由,台灣不在全球190餘國所簽訂的「巴黎氣候協定」內,環保署仍堅守2050年碳排減半的目標。


但當歐美國家集體朝2050年零淨排努力,連中國大陸都承諾2060年碳中和,台灣的企圖心明顯不足。


上週特斯拉市值超越巴菲特的波克夏,成為全球排名第六企業,馬斯克財富暴增,變成全球第二富有的人。除了特斯拉以外,美國今年有5家電動車企業上市,中國大陸電動車公司如蔚來、理想和小鵬,也都谷底翻身,股價大漲,一夕間電動車變成投資界最關注的焦點。


台灣的企業也看到了這塊大餅,鴻海和裕隆旗下電動車公司華創合併,打造新的平台,供應未來電動車作業系統。


問題是台灣只有想到電動車「製造」,多半以代工為主,但沒有考慮碳排放問題,進而改變生產方式。鴻海是少數的例外,最近該公司宣誓響應氣候行動100+(CA 100+),2050年供應鏈、產品溫室氣體要達到零排放。


為什麼台灣不敢做2050年零排放的承諾?因為製造業仍然是台灣經濟很主要的一部分,大陸台商回流,企業撤出中國,政府強調台灣將致力成為高階製造中心,但只要是製造就會有碳排放的問題。假如要零排放,必須做很多資本投資,大幅翻轉目前生產方式,徹底轉型,但現實是我們並沒有準備好。


美國和中國因為有龐大的市場,可以打造生態系。這也是為何中美關係再緊張,高通、微軟、麥當勞、星巴克等大公司,沒有一家願意放棄中國市場。


中國企業以往對生產製造不屑一顧,丟給台灣人去做。但中美經濟脫鉤之後,大陸開始培養紅色供應鏈,蘋果也積極分散產能到印度和東南亞,大廠如鴻海還能因應,不過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這是非常大的挑戰。現在企業除了全球佈局以外,還必須要考量ESG永續發展,因應減碳需求。


最近台美經濟對話,雙方同意供應鏈重組是未來重點,又以半導體為最優先。台積電正要赴美設廠,效應會延伸到整個供應鏈,但問題是傳統製造業、中小企業和服務業,該何去何從?


政府表示台灣將有20年榮景,奠基重點是半導體、高科技和綠能,答案已經很清楚了。未來沒有達成ESG目標的企業,會變成金融拒絕往來戶,面臨死當的命運。


The end is near. 政府企業都要面對,你我也逃不掉,趕快覺悟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