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潮流助推 產業轉型升級

    最近《亞洲創業投資期刊》(Asia Venture Capital Journal)在台北舉辦「2013年台灣 投資高峰論壇」,來自國內外的基金代表達180人, 重現了外資對台灣市場的興趣。私募股權基金(PE) 關注台灣的理由,一是外在環境的轉變,二是台灣本身的努力。

    過去亞洲市場以中國大陸對PE最具吸引力,但 因其經濟正從高速成長進入結構轉型,讓製造業面臨嚴重挑戰,而服務業也仍在起步階段。最致命的 問題是A股首次公開上市(IPO)全面喊停,在證監會排隊等候的家數高達600家,也讓全中國大陸有 7,500個PE或創投(VC)投資項目無法退出,其他資本市場如美國、新加坡也對陸企關閉,使PE不得不放慢投資腳步。

    台灣臨近中國大陸,基本上可做為中國大陸概念股的Proxy (代理),而且台灣企業不論是管理人才、公司治理及財務透明度都較佳,也有多元化的資本市場。再者,與中國大陸對龍頭企業的政策保 護手段相比,PE對台灣及台商企業可投資較大金額,經濟部和經建會也正積極招商,再加上金管會又有新的人事異動,自然引起外資的期待。

VC投資草創企業PE重成長整合

    其實,台灣在2007年曾是亞洲PE投資最多的地區之一,對象包含有線電視、銀行,也曾促成4家上市公司私有化。但自2008年後,因金融海嘯、馬政府對二次金改態度保守及主管機關對PE看法改變,促使法令趨嚴,對PE關上大門。但PE對中國大陸台商的投資仍很活躍,近年有徐福記、金錢豹、興中塑膠、呷晡呷晡等投資案,甚至是中國大陸最著名的本土 PE鼎暉,也以1億美元取得在香港上市的台商 新焦點控股權,證明台資企業對PE的高度吸引力。
早在1985年,在前財政部長李國鼎推動下,台 灣從矽谷引進VC,為亞洲最早有VC的地區,中國大陸現在許多創投名人早期都是向台灣取經,但台灣 卻從未發展出真正的PE產業。VC是PE的一環,以投 資草創期項目為主,PE則分為投資成長階段企業的成長型基金,以及專注於成熟和衰退期產業的併購 型基金。近期中國大陸因IPO停擺,併購成為PE退 出的新管道,許多PE投資風格也轉變成併購型,積極參與被投資公司管理,取得控股權,甚至先將公司下市重整,日後再行上市。

    台灣基於經濟發展趨勢,非常需要引進資金 來投資新興產業和好公司,如生技產業,屬於VC範疇;但台灣現有的成熟產業,如電子科技、傳產、金融,則需要由PE來協助轉型升級、產業整合及全球布局,只是目前這一塊仍然空白。

    和VC不同,PE的關鍵字是「整合」。以曾經被喻 為台灣「兩兆雙星」的DRAM產業為例,行政院國 發基金曾計畫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希望整合台灣DRAM業者,最後卻因立法院反對而不得不放棄。去年爾必達破產,全球幾強競逐,最後由美光出線,使爾必達活下來,但台灣苦心經營10多年的 DRAM產業卻從此消失。值得注意的是,爾必達公開招標時,中國大陸聯想旗下的PE-弘毅資本, 結合美國PE德太(TPG)共同競標,最後雖未成功,但對台灣卻是個大警訊。

亞洲各國競相成立PE台灣待努力

    亞洲各國都有以政府力量支持成立PE,最成功的是新加坡的淡馬錫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不僅在金融海嘯時接手Citi和UBS部分股權,更積極參股中國大陸四大國有銀行;而中國大陸在5年前也成立中國投資公司,在全球各地併購能源、礦業、金融項目,近來更擴大到汽車、裝備製造和網路投資,已然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投資機構之一。

近來頗受矚目的馬來西亞Khazanah基金, 2011年收購新加坡最大的連鎖醫院Parkway,將其下市後和馬國醫療資產重組合併,並於2012年在吉 隆坡以控股公司IHH名義上市,募資20億美元,為去年亞洲最成功的IPO。

    日本的PE也值得關注。日本政府在金融海嘯 後成立「產業革新機構」(INCJ),以整合手段投資戰略新興產業,著名代表作為合併3家中小尺寸面板廠成立的Japan Display。去年INCJ又在扶植日本關鍵汽車產業考量下,以2,000億日幣高價 打敗KKR,成功併購全球汽車電子IC龍頭廠瑞薩 (Renasas);近期則有Panasonic欲以15億美元出售醫療部門,INCJ可能會和KKR攜手合作併購。

    台灣經濟結構過度集中於出口,其中又以電子 產業為大宗,加上向來以代工為主,以致於目前陷入困境中。除了先前的四大慘業外,以宏達電為主的手機業可能成為第五慘業,亟需轉型與整合。整合方向可分為彼此整合、被外資整合被PE整合、被陸資整合。一般外資投資亞洲多以中國大陸為主,對台灣興趣較低,陸資投資又有政治敏感性,PE相對是最佳選擇。但台灣沒有日本INCJ以政府為背景的產業重建基金,所以更應開放外資PE來台併購。

    儘管經濟部和金管會法令已有鬆綁跡象,但仍 有許多政策細節,例如是否允許下市及審核標準, 都有待進一步釐清。而外資以往對台灣最大的抱怨 在於決策過程不透明、缺乏清楚法令可遵循、摻雜 太多行政裁量權等,皆是未來需要改進之處。

    從產業面來説,台灣正進入最危險時刻,但對 PE而言,卻是最佳的投資機會。最近已有部分本土 VC轉型為併購式PE,因此,政府不僅要積極對外資 PE開放,更應扶植本土 PE成長,讓PE也能扮演創投 20年前的重要經濟推手角色。



此文章轉載至台灣銀行家(The Taiwan Banker)2013年10月號 No.46   P.50~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