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 / 曼徹斯特機場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工商銀行將斥資6.5億英鎊投資英國曼徹斯特機場的一個商業地產項目。英國財政大臣George
Osborne即將於13日赴中國訪問,據悉在此期間將敲定此合作案。 由於大陸目前正值「十一」黃金周假期,工行並未對投資曼徹斯特機場一案發表評論;曼徹斯特機場集團也拒絕對報導發表回應。
在曼徹斯特項目中,工行將與投資房地產開發商Argent和建築公司Carillion合作,將機場150英畝灌木叢和停車場改造成一個50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室、商場和公園。來自中國的數家公司將會在項目開發中獲得部分合約工程,而該項目將會在未來15年創造約1.6萬就業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曼徹斯特機場的投資外,George Osborne本次訪問中國也將會帶去多組重要投資項目,英國政府希望以包括新的核反應堆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吸引更多中國資金投入。 事實上,這並不是第一起華人出手投資曼徹斯特機場。去年7月,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集團曾打敗中東基金,參與競投曼徹斯特機場集團的50%股權,但金額並未對外發佈。
根據美國智庫Heritage基金會估算,自2005年來,中國累積對英國已經有178億美元的投資,其中2012年的投資規模有60億美元,2013年至今有25億美元投資。 工行的海外資產規模在過去一年呈現30%的成長,超過1,600億美元,相當於其在大陸國內成長速度的兩倍。
BBC中文網報導,一年多前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問倫敦,並與英國首相Cameron等人合影,使英中關係進入冷凍期,中國取消了多次兩國間的部長級會晤。 不過,上個月英國能源大臣訪問北京,標誌英中關係開始解凍。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和英國財政大臣George Osborne分別將於12日和13日訪問中國,結束兩國長達一年的對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投資英國機場,這有非凡的意義。難道英國沒有”國安”的考慮嗎? 如果陸企能投資英國頂級基建項目,為何陸資不能投資台灣高鐵? 我們擔心什麼?
第二、李嘉誠大舉出手投資英國基建項目,引起全球注目。李嘉誠當然是先知先覺,工行也可以算是後知後覺,台灣對這種趨勢可以說是不知不覺。
第三、我們相信中國大陸會加快投資英國和歐洲的腳步,這些國家有很好的法治精神,而且項目管理都很不錯,風險遠比新興市場項目要低得多。
第四、李嘉誠為了投資歐洲,大舉出售旗下資產如百佳超市,降低香港投資比重,而香港投資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官僚,其中意涵耐人尋味。
台股 / 上市櫃
股市人氣不振,IPO(首次公開募股)掛牌檔數也大幅銳減。根據統計,今年到昨天為止,新掛牌的上市櫃公司僅22家,目前還有26家已經通過上市櫃審查,如全數在年底掛牌,全年新兵股合計48檔,比去年全年的60檔,衰退2成。台新投顧總經理莊明書指出,IPO掛牌新股檔數減少最主要原因為證所稅課稅,除了削減投資人持有IPO股的信心,也大大降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的意願。再者,台股今年漲幅僅8.78%,相較於國際股市動輒1至2成的漲幅來得較弱,股市動能失溫也影響企業發行股票的興趣。
展望後市,目前還有26家公司已通過上市櫃審查,其中,預定本月掛牌的有碳纖維廠拓凱(4536)於9日上市,設備廠大量(3167)於21日上市,玻陶股凱撒衛浴(1817)於24日上市,以及生技股久裕(4173)於31日上櫃。商之器(8409)、F-立凱電(5227)、創傑(5261)與長園科(8038)等公司,掛牌日期仍未定。
富邦期貨總經理張雅斐說,第4季台股行情偏樂觀,加上明、後年全球股市也可望震盪走高,預料今年IPO掛牌家數將是「谷底」,後續有機會反彈。22家股市新兵中,7家為上市新股、15家上櫃新股,重要公司包括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成立的機殼廠F-鎧勝(5264)、文創產業指標股誠品生(2926)、坐擁台積電(2330)設備訂單的辛耘(3583)、電信股亞太電信(3682)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股IPO數目不斷下降,這絕對不是好現象。
第二、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缺乏具有指標性的大型IPO項目,遠遠不如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
第三、台灣應該歡迎更多外資和陸資企業來台上市,不要只依賴大陸台商。
第四、台灣資本市場正面臨「微小化」和「不重要化」的危機。
第五、香港股市也好不到哪裡去,阿里巴巴不確定能在港上市是一大打擊。
第六、台灣經濟面臨成長關卡,許多企業需要被併購,金管會應放寬外資併購上市公司,以及外資借殼上市,資本市場的關鍵字是「併購」,並不一定是「上市」。外在環境在轉變,我們腦袋也要轉變。
中石化 / 淡馬錫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中石化將聯合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收購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手中的天然氣公司Gas Natural的股份,價值47億歐元。由於Repsol同意將手中液化天然氣業務出售給荷蘭殼牌石油集團,為了降低殼牌的影響力,Repsol7日表示正在考慮出售Gas Natural股份。《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指出,Repsol正和德銀、花旗尋找買家,預計出售手中25%的持股(Repsol擁有30%的持股)。
淡馬錫持有Repsol的6.3%權益,中石化則是Repsol在巴西油田的合作夥伴,因此被視為是最主要的收購方。而且淡馬錫和中石化都被西班牙政府視作是Gas Natural的穩定、長期投資人。
但還有其他投資人提出收購要求,加上Repsol不急於出售持股,目前還未做出決定,投資者的報價是否吸引人,將左右Repsol最終決定。
Gas Natural是1992年由數家燃氣公司合併而成,目前主要股東是La
Caixa銀行與Repsol。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加坡是亞洲重要的石化中心,和中石化聯手出擊進軍歐洲,並不令人覺得意外。
第二、淡馬錫本來就持有Repsol 6.3%的股權,而中石化又是Repsol在巴西油田的合作夥伴,彼此早已有親家關係,這次合作是親上加親。
第三、台灣中油應加緊海外投資的腳步,政府更應全力支持。
第四、全世界天然資源是一場爭奪戰,大家都使出渾身解數,全力競逐,台灣需要有新的能源戰略。
分道制 / 併購
大陸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將獲得重大鬆綁。根據大陸證監會的規畫,自8日開始,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將實施「分道制審核」,以加速具競爭力的產業或企業整合,這對A股的行情走向將產生重大影響。法人指出,不少投行看出商機,紛紛計畫在新制推出後,加緊提出併購重組申請,年底前的「併購季」正悄然展開。 所謂的分道制審核,是指證監會審核併購重組申請時,根據財務顧問的執業能力、上市公司的規範運作和誠信狀況、產業政策和交易類型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的審核管理。
根據規定,未來遞件申請併購重組的上市公司將會因自身不同的條件及標準,分別進入豁免或快速、正常、審慎等3條審核通道,其中,進入豁免或快速通道、且不涉及發行股分的專案,將直接豁免審核並由證監會直接核准。預計此一新措施將讓大陸的併購重組審核效率再提高1倍左右。 西南證券併購融資總部總經理李陽指出,大陸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熱潮經過數年的蟄伏,今年正重新進入爆發期。不少投行的併購周期操作加快,從談判到專案成形,甚至只要1年時間,尤其是監管層推出分道制審核,不少投行為此都在近期加緊遞件申請,以搶占政策鬆綁後的龐大商機。
至於今年大陸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熱情到底有多高?根據統計,截至9月22日為止,已有多達103家上市公司公布更新重組狀態,其中更新重大資產重組進展的有23家,交易金額約524億元(人民幣,下同)。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告重組的公司中,有87家公司在重組公告中披露了財務顧問,這些財務顧問涉及29家券商,包括西南證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聯合、中信建投、國泰君安等。
不過,企業的併購重組涉及高度專業,並非每家投行都能操作完善。投行分析師指出,尤其各公司的資產品質及獲利前景更是評估重點,這其中存在的變數相當多;比如,最近盛行的手機遊戲業的資產併購,由於該產業周期性強、更新換代快,不排除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重組利多配合炒作,以滿足私利,值得投資人加以注意。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重視企業併購,分道制審核可以加速併購的審批與執行,實行差異化的審核管理。
第二、大陸A股上市停擺,造成PE退出無門,也間接帶動了併購熱潮。
第三、台灣證劵公司對併購業務普遍不夠重視,仍然以上市和募資為主。
第四、大陸併購的下一步是從國內併購走向海外併購,大陸企業也可以考慮到台灣來借殼上市。
第五、台灣應該和大陸同業積極探討”海峽併購”的可行性,兩岸有很多地方互補,而台灣產業也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
鴻海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17日首度以企業家領袖身分,在APEC企業高峰會上分享跨國企業經營經驗,晚上郭台銘召開記者會指出,印尼有「人流、訊流、物流、金流和技術流」,且擁有天然資源、龐大市場與人口年輕化優勢,印尼絕對是未來鴻海投資最重要的國家,並預告2014年5年投資計劃將展開,年底前鴻海的合作夥伴就會揭曉。
近期傳出鴻海投資團隊日前接獲印尼各家手機品牌通路商1年約5000萬支手機大單,其中包括印尼最大代理手機品牌通路商Erajaya Swasembada。郭台銘在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後澄清,其實印尼市場1年手機量並沒有那麼多需求,且印尼整機輸入與零組件輸入關稅並不合理,鴻海屬於手機零組件代工廠,不可能短時間就在印尼打造面板和零件生產鏈,必須一步一步來才行。郭台銘指出,鴻海除目前中國與台灣外,未來最有潛力的投資地點就屬印尼。針對媒體詢問鴻海去年與今年投資印尼態度的丕變,郭台銘強調:「鴻海的態度從未改變」,只是要謹慎考量與選擇投資,「不能讓原本的一手好牌,因為錯誤的傳遞就失焦!」
郭台銘昨天早上也以流利地英文分享鴻海核心事業與亞太連結的經驗,希望藉此凸顯台灣成功經驗。
與談人包括亞洲航空集團(Air Asia)總裁費南德斯(TonyFernandes)、沃爾瑪亞洲總裁兼首席執行長普賴斯(Scott Price)、德國郵政集團(Deutsche Post AG)執行長艾培爾(Frank Appel)。郭台銘17日表示,鴻海集團一直以來都專注於電子製造業,不過我們不只是製造業,還提供從關鍵零組件、科技整合到設計的完整服務能力,從OEM到ODM到IDM、現在則是IIDM,結合關鍵零組件到客戶兩端創新模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過去以歐美市場為主,隨著歐美經濟放緩,鴻海必須開發新興市場,印尼市場夠大,自然被郭台銘看上。
第二、鴻海的問題是過去想要轉型,沒有一項成功,中國大陸成立萬得城合資IT大賣場,以及投資賽博數碼,結果都不成功。
第三、鴻海的文化需要轉變,製造業的DNA不適合研發,也不適合行銷。
第四、從IDM到IIDM? 這又是郭董事長的新名詞,第一個字代表Intergrated,第二個則是Innovative。創新比整合更難,郭董事長十多年就宣稱要從「製造的鴻海」轉型「創新的鴻海」,但至今成效仍有待觀察。
第五、創新的環境也在改變,以往是大企業帶動創新,現在有很多小型的新創事業,所以企業要好好應用M&A才能跟上創新,IBM這幾年就進行了很多併購,特別是在雲端技術方面。
宏達電
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在印尼峇里島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時,接受媒體訪問表示,接下來兩個月宏達電將面臨歷來最大挑戰,必須試圖說服消費者,宏達電產品的創新程度可以與蘋果及三星匹敵。王雪紅是在出席印尼峇里島舉行的APEC時,接受訪問時做以上表示,對於宏達電第3季出現虧損,王雪紅並未正面回應。王雪紅指出,宏達電與消費者間有「溝通上的問題」,宏達電面臨的最大挑戰就在本季。宏達電晚間11時半發出重大訊息,強調這並非指公司在本季面臨財務上的挑戰,而是指公司今年第4季在創新行銷的挑戰。
但王雪紅仍樂觀表示,「當我們溝通方式真的改善,消費者將會知道,因為他們能夠感受我們的產品是最棒的。」宏達電股價昨天因第3季虧損,第4季又面臨重重挑戰,開盤後一路在盤下游走,尾盤殺到跌停價126元,成交量1.9萬張。王雪紅指出,宏達電本季將面臨更大挑戰,因為現在處於新產品推出及改善創新、行銷之間的交接期,但宏達電「真的有最棒的技術及最佳產品」。有關被問到智慧手機產業整併時,王雪紅認為,如今無所不在的智能技術(intelligent technology)仍在襁褓階段,為何想要整併?
據瞭解,身為此次台灣代表團的一員,王雪紅也支援贊助台灣代表團與工作人員約100支的公務機,以行動力挺台灣參與國家會議,並在各國領袖雲集的外交場合大力行銷。另外市調機構comScore則統計,6-8月期間美國約有1.45億人擁有智慧型手機,其中蘋果市占穩居第一名,市占率達40.7%;三星也提高到24.3%。但宏達電則從原8.7%降至7.4%,摩托羅拉自7.8%降至6.9%。
我們的看法:
第一、王雪紅講到了重點,宏達電的問題在於「行銷」,而不是「財務」。
第二、但是不是如她所說: 「必須說服消費者,宏達電產品創新程度可以與蘋果及三星匹敵」,則令人存疑,產品好並不代表手機可以賣得好,消費者也不一定是拿hTC和三星或蘋果比較。
第三、王董事長可能沒有了解問題所在,因為她說「現在正處於新產品推出及改善創新、行銷之間的交接期,宏達電真的有更棒的技術及最佳產品」。
第四、問題是,技術好就可以成功嗎? 小米機不是以技術取勝,為什麼可以賣得那麼好?
第五、行銷要有市場區隔,現在很少人能在進行全球性的行銷戰,hTC到底是要針對全球、中國大陸還是其它新興市場? 小米機先站穩大陸市場,現在才剛要開始進軍海外市場。
第六、感性和理性訴求一樣重要,小米機走感性路線,以internet行銷,牢牢抓住粉絲的心。
境外人民幣理財
台灣境內人民幣業務今年二月上路,銀行發現,到目前為止,資產達一百萬美元以上的私人銀行有錢大戶並不熱中境內人民幣理財業務,反而中產階級才是主力。私人銀行業者說,有錢大戶多已在國外配置人民幣資產,基於稅負考量,他們並不想把錢搬回台灣。瑞士銀行投資產品暨服務總監柯仕偉指出,瑞銀私人銀行高端客戶資產配置偏「國際化」,即使台灣今年以來掀起人民幣投資熱,「但這些客戶,在境內不太投資人民幣商品」。他表示,若台灣未來人民幣理財商品更多元,也許投資熱度會上升,但目前沒看到這股熱潮。
台北富邦銀行執行副總經理黃以孟也說,私人銀行客戶不熱中境內人民幣理財,原因至少有三:一、這些高資產客戶「在境外」,例如香港或大陸已布局人民幣。二、在台灣買人民幣,仍有每日二萬人民幣的兌換上限。三、人民幣商品較其他外幣商品選擇少,導致私人銀行大戶對人民幣理財興趣不高。國泰世華銀行主管也指出,今年以來,陸股表現不佳,人民幣基金及債券產品報酬率都不如預期,大戶對人民幣理財的確異常「淡定」。不願具名的私人銀行業者說,有錢人還是看好人民幣,尤其台商資產的三成可能都會配置人民幣;但這些有錢人的收入多來自海外,所以「錢放在香港最方便,稅率又只有百分之十五」,台灣所得稅率最高百分之四十,錢一回來「就有課稅的問題」。
香港除稅率較優之外,身為全球第一個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人民幣商品比台灣多元,且因為資金回流大陸管道已建立,人民幣商品平均報酬率高過台灣;甚至有台灣金融業者在檯面下推銷香港人民幣產品。
馬英九總統在二○○八年上任之初,曾有一波海外資金回流潮;但這幾年資金回流有限。財金單位努力打造的「國人理財平台」,靠開放人民幣業務做得有模有樣;但銀行業者發現,撐起國人理財平台半邊天的都是「升斗小民」,台灣有錢人的錢多半還是留在海外。有錢人的資金為什麼不願回流?私人銀行業者直言,「如果你在海外有錢,政府不知道;那又何必回來曝光,讓稅務機關查稅?」。
其次,台灣金融政策一向不穩定,有錢人「最怕錢回來就出不去」。私人銀行業者說,怕被政府查稅的錢都集中在香港,但有些台商擔心香港終究會「回歸」大陸,也有不少人把資金轉到新加坡。但資金放在海外,交給老外管理,還是有語言及距離上的隔閡;再加上,近年亞洲許多「一線」私人銀行,要求客戶最低資產門檻自一千萬美元(近三億台幣)起跳,資金不達一定規模又不夠國際化的有錢人,還是想把資金搬回來。但要資金回流,要提供一套健全可信的機制。規劃中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可能會是資金回巢的關鍵。
私人銀行業者指出,香港與新加坡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九成五左右,台灣業者都做的出來」,目前的問題在於官方管理太嚴格,「這個商品不行做、那個業務要先申請」,結果造成台灣與香港、新加坡市場差距過大;但未來若真如官方承諾的,在自經區的架構下,「比照新加坡、香港」,全面開放金融業務及商品,並提供具競爭力的稅負優惠,也許資金返鄉有望。在金融風暴過後,亞太區許多銀行正集中火力搶有錢人的錢,香港及新加坡更將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列為重點栽培的產業。業者說,「台灣此時不搶錢,更待何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有錢人當然不願意會把錢匯回來,因為會讓資產曝光,增加稅負。
第二、台灣要有整套的作法,才能吸引資金來台灣,不是只賣商品,而是提供整體的財富管理服務。
第三、台灣應該設法吸引中國大陸有錢人將部分資金放在台灣,現在他們是將錢擺在香港和新加坡,香港對這些富人而言比較沒有安全感,台灣可以做為另一個選擇。
第四、台灣和香港、新加坡比較,一筆就被比下去了。這樣也好,讓我們自我反省,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究竟有多遠。
第五、央行態度是一關鍵。現在央行過於保守,過去沒有人敢跳出來說明央行的不對,管中閔主委算是很有guts的,直接點出央行對台灣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造成的負面影響。
第六、台灣不僅要吸引財務性投資者,更應該吸引直接投資。假如台灣有好的項目對大陸開放,相信大陸企業家會考慮將一部份資金park在台灣。
第七、台灣的優質生活環境是一大吸引力,我們應積極開放外籍和陸籍白領人才來台生活和工作,既引進人才,又吸引資金。
第八、央行現在對於「跨境」的金融商品都持否定的態度,這是一定要突破的地方。
第九、台灣的稅制不如香港新加坡,先天上就處於不利,如果再不加以開放,自經區的金融註定跛腳。
第十、台灣應大幅開放外國私募股權金到自經去來設立區域總部或辦事處,一方面這些基金可以在台募資,另一方面它們也會加大在台投資的力度,而且他們所投資的企業更有可能考慮在台上市,可說是三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