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兆豐 寧波協和, 仁寶 華寶, 陸廠 私有化, 第四波赴陸投資鬆綁, KKR 海爾, 蘋果供應鏈, 公共建設證_化, Lixil Grohe, 和黃 屈臣氏, 特易購 華潤, 聚陽 南紡, 借殼 下市, 威盛 聯發科

兆豐 / 寧波協和
知情消息人士透露,由於價格談不攏,持續四個月的兆豐金併購寧波協和銀行評估案已經喊卡,兆豐金與寧波協和銀行先前所簽署的「優先議約協議」,已經在月前中止。如今,寧波協和銀行已另覓買主。投行圈人士指出,與兆豐金的談判告一段落後,寧波協和銀行正委任法國巴黎銀行集團旗下的巴黎證券為財顧,對外與其他潛在買家進行接觸。據悉,寧波協和銀行接觸的對象,除了中大型金控背景旗下的銀行,非金控背景的獨立銀行也在接觸之列。

大型公股行庫,包括華南金、兆豐金等大型金控的大陸參股、併購案,都相繼喊停。金融圈人士表示,大陸正進行金融改革,金融股價格有相當的震盪,公股金融機構的價格把關向來嚴格,因此買賣雙方的成交更為不易。寧波協和銀行與上海的華一銀行均為1994年,大陸國務院核發「唯二」具台資背景的外資銀行執照,近兩年均位列大陸銀監會進行「股改」的兩大標的。據悉,上海華一銀行找到賣主後,寧波協和銀行退場是銀監會另一目標,協和銀行的大股東,就是台灣石化業起家,近年來活躍於香港及大陸地產界的協和集團老闆汪世忠,現為中國地產集團的理事主席。

據經常往來兩岸的金融圈人士指出,寧波協和銀行兩年來不論是人員或是業務都一直縮編,目前業務已進入「半停作」狀態,因此買下協和銀行,比起參股其他城市銀行,不論是金額規模或是取得主導權都容易很多。就價格來看,更是等於只要花不到20億人民幣,就可100%拿下銀行股份,取得絕對的經營主導權,這也是兆豐金先前積極投入併購協和銀行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兆豐金在三個月前,也向財政部提出書面報告,明確交待已投入併購協和銀行的評估。至於該併購案最後仍喊卡,知情人士指出,最主要的原因仍在價格的落差,協和銀行方面開出股價淨值比約2倍的價格,與兆豐金提出0.9倍的價格有相當大的差距,該交易因而破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寧波協和的吸引力應該在於可以100%取得控股。

第二、早期寧波商人很精明,但這十年寧波的發展大幅落後於江浙其他城市,當然有急起直追的企圖心。

第三、協和銀行的經營肯定是不行的,否則也不會賣,但是它有100%控制權溢價。

第四、兆豐出的是理性的估值,但協和大股東要得是稀少性溢價,彼此無法match

第五、華一銀行賣給富邦有2.5倍,協和當然也像要樣學樣,但協和經營較差,也沒有華一那麼多分支機構,兆豐自然不願意付高價,我認為1.5倍還是說得過去的,這是控制權和稀少性溢價。

第六、越好的銀行,越不願意付高價,但是有些late comer或許願意放手一搏。

第七、寧波靠近上海,有某種程度的上海自貿區概念,對某些台資銀行而言或許有吸引力。

仁寶 / 華寶
電腦代工大廠仁寶宣布,以每股50.8元收購華寶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華寶昨日收盤價43.5元,溢價率高達16.78%。華寶是金仁寶集團旗下的手機組裝廠,仁寶發言人呂清雄表示,因智慧手機、平板與筆記型電腦之間界線愈來愈模糊,因此集團整併資源。法人圈則盛傳,仁寶是為明年搶食蘋果訂單預做準備。仁寶總經理、兼華寶董事長陳瑞聰表示,預計在2015年、2016年左右,智慧手機等移動裝置占仁寶的營收比重,將提高到3成,若是加計其他產品,非筆電營收比重可達4成,華寶受惠行動裝置需求,接單動能強勁,今年營收可望與去年持平,明年有機會倍增。
 
仁寶公開收購華寶在外股權,全案預計在20144月完成,華寶將成為仁寶旗下的一個事業群。因收購案的最低購買數量為3038.67萬股,即華寶已發行股份的5%,仁寶最少要砸下15.43億元,若收購到逾5成的上限量,整體金額最高達161.3億元。呂清雄表示,華寶與仁寶都是上市公司,皆有一定的基本市價,此次收購價格由顧問公司凱基證券建議,參考台灣近年來企業整併案例的市價觀點、與淨值觀點。華寶目前的股本為60.77億元,以公開收購價每股50.8元計算,相當於總市值逾300億元。收購期間自今年的101日至1119日止。
 
呂清雄表示,華寶在智慧手機、平板有豐富的研發經驗,仁寶以筆電產品居多,不過行動裝置未來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7%,成長動能看俏,雙方合併後,更有利接單與客戶布局,以集團的高度來看,可受惠於更多資源整合,強化零組件採購與議價能力,有效管理供應鏈。目前仁寶、華寶分別在昆山與南京設有廠區,呂清雄表示,合併後廠區配置不會改變,但彼此的產能可互助,進一步擴大經濟規模。仁寶現有研發人員約4,000人、華寶約1,000人,未來將因應訂單的需求,進行人員增減。
 
仁寶宣布收購華寶,引發業界震撼。先前法人圈盛傳仁寶正在爭取蘋果訂單,因通訊方面的資源主要建置在華寶,部分法人推測,華寶併進仁寶,可增進仁寶在智慧手機、平板等產品的研發能力,為接單蘋果的產品預先暖身。近來資通訊產業環境快速變化,不只金仁寶集團整合旗下的公司,今年3月光寶同樣合併子公司建興電。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仁寶以NB為主,華寶以手機和平板為主,本身就有互補性。

第二、歐美客戶大整合,台灣供應鏈彼此也因應整合是很自然的事。

第三、台灣做什麼事都是慢一拍,我們的整合是被逼的,而不是預先看到市場發展的趨勢,非常無奈,也很難創造出較大的價值。

第四、大型的OEM廠整併後,供應鏈各零組件製造商整合是下一步,但情況不樂觀,時機不對。

第五、像仁寶這種集團可以進行集團內子公司整併,小型供應商可能要更積極,找大陸買主或和同業合併。

第六、台灣OEM廠商應該化被動為主動,現在不是為業務而奮鬥,而是為生存而戰。

第七、如果要能勝出,光整併還不夠,必須徹底改變商業模式,從製造走向服務,從PC/NB走向移動、走向互聯網模式,小米就是因為internet-centric,所以能快速崛起打敗台灣。

陸廠 / 私有化
大陸手機晶片廠展訊、銳迪科(RDA)相繼傳出被私有化的訊息,供應鏈認為,這代表大陸晶片廠出現營運瓶頸,長期來看,對聯發科(2454 )、瑞昱等台廠競爭對手的影響仍待觀察。今年6月,清華控股旗下紫光集團宣布,以每股28.5美元收購聯發科在2G時代主要的競爭對手展訊,收購總價為14.8億美元,雙方並於7月達成協議,且於9月召開股東會通過。

無獨有偶,近年在2G手機晶片市場攻城掠地、亦推出藍牙和網通晶片的銳迪科,也宣布已收到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的收購要約,計劃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15.5美元的價位收購銳迪科股分。手機晶片供應鏈認為,隨著手機晶片戰局進入3G、甚至4G時代,在2G時代表現強勁的展訊和銳迪科也開始出現技術和營運瓶頸,私有化應是為了調整本身的體質和提升競爭力。

不過,私有化不代表可以提升競爭力,手機晶片供應鏈認為,未來展訊和銳迪科是否會跟進聯發科併購F-晨星的腳步進入整併階段,才是重要觀察重點,並對產業版塊產生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私有化的意義是企業要進行重組,大陸有越來越多高科技企業計畫進行重組,這是正確的方向。相較之下,台灣企業動作太慢。

第二、大陸高科技供應鏈正興起,對台廠形成強烈競爭,從晶片到觸碰面板,OEM到品牌廠,快速壯大。

第三、大陸科技經過整合後會變得更強,形成不同產品的龍頭,台灣因為沒有經歷這個過程,所以遲早會被大陸拋在後面。

第四、台灣主管機關過去對於私有化(下市)非常反對,以致企業喪失了轉型的機會。希望在新金管會曾主委帶領下,能有效突破這個瓶頸。

第四波赴陸投資鬆綁
經濟部公告第四波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負面表列項目,不僅首次開放輕油裂解廠赴大陸投資,更鬆綁國內晶圓、面板業者在大陸併購、參股門檻,技術差距限制從兩個世代差縮小到一個世代。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說,此舉將更有利我相關業者搶得市場先機。

趕在立法院開議前,行政院就已核定經濟部提報「檢討大陸投資負面表列製造業、農業、基礎建設禁止赴大陸投資產品檢討項目」修正草案,鬆綁產品項目達卅二項,從原先禁止類刪除,昨天由經濟部公告生效。其中,製造業鬆綁項目包括乙烯等七項產品,未來業者赴陸投資、併購或參股將由經濟部專案審查,並以「參與一件投資案審查為原則」,但未來會隨遞案情形檢討。

此舉等同開放國內乙烯輕油裂解廠登陸,經濟部官員表示,國光石化投資案失利後,國內石化業投資空間所剩無幾,「總要留一條生路給業者」。不過,經濟部官員說,為確保落實「量在外、質在內」的高值化石化政策,業者申請赴陸投資,必須相對投資國內中、下游石化業,和赴陸投資比例不能差太多,「大陸投資五百億、台灣一百億的話,比例差太多就不行」。

經濟部官員說,業者若未於投資計畫時程內落實,赴大陸投資計畫也會出不去。
為確保國內發展石化高值化產品,經濟部官員表示,雖然國內乙烯用料仍充足,但中間原料PTA(純對苯二甲酸)、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目前仍大量外銷,未來將要求業者配合,優先供應國內需求。其他相關條件還包括:必須取得經營權(超過百分之五十股權),或取得特定產品項目的經營主導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現在再開放投資大陸已不是那麼重要,最好的時機早已過了。

第二、三星砸下八十億美元在大陸西安投資最先進技術的Flash半導體廠,台灣遲遲未開放8吋晶圓廠,人才大舉赴大陸,現在大陸已經追上來了,我們的防堵策略有成功嗎? 值得嗎?

第三、這一波開放的投資大陸仍以製造和科技業為主,未來最應該開放的其實是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

第四、石化業是應該開放海外/大陸投資的,台灣不可能再建廠,但現在大陸環保的意識也興起,要建設美麗中國,時機對台灣並不是很好,too little too late

第五、取得項目主導權是一定必要的,政府不需要硬性規定,台灣企業沒有能力拿錢給別人玩。

KKR / 海爾
大陸家電龍頭青島海爾(600690-SH)與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巨頭KKR共同宣布,已於日前簽署策略合作協定,由KKR向青島海爾投資獲得其10%股權。青島海爾董事長梁海山表示,將透過股權合作,引進全球一流的策略投資者資源,推動公司向網路時代平台型企業轉型。

青島海爾在上交所發布聲明指出,該公司將以每股11.29元(人民幣,下同)發行2.995億股新股,全數由KKR斥資33.82億元(約5.56億美元)認購。此發行價相較停牌前912日收盤價13.32元約折價15%。青島海爾將於108日復牌,1023日召開臨時股東會表決此私募議案,之後需報請商務部及證監會核准。根據聲明,KKR將獲得青島海爾董事會9席董事席位中的1席。這也是KKR迄今在大陸的最大一筆投資。

KKR上周剛剛以16.7億美元收購日本松下健康醫療80%股權;924日還宣布投資1.4億美元,與鼎暉投資、現代牧業(01117-HK)在山東合資建造2個大型乳業牧場。此前,KKR在大陸最大規模的投資是2010年和德克薩斯太平洋公司(TPG)共同投資中國國際金融公司9.9億美元。

梁海山表示,2012年底青島海爾進入網路化策略階段,此次KKR成為長期策略合作夥伴是在資本層面落實網路化策略的重要行動,相信KKR廣泛的全球資源,產業投資營運經驗和出色的本土化團隊,將有助於青島海爾強化其在全球生活家電市場的領先地位,加速成為全球家電行業的引領者。

根據Euromonitor數據,以包括冰箱、洗衣機和大型烹飪家電在內的主要家電市占率排名,青島海爾母公司海爾集團是大陸和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商。海爾集團2012年在大陸市占率達27.2%,位居第2的廣東美的電器市占率為13.5%。從全球市場來看,海爾集團和惠而浦公司(Whirlpool)各占9.6%的市占,並列第一。
截至2013630日,青島海爾總股本為269591萬股,總資產88.53億美元,淨資產20.07億美元。2012總營收130.49億美元,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5.34億美元。凱雷集團2011年曾斥資1.97億美元入股海爾集團香港上市子公司海爾電器(01169-HK),持股比例約9%

我們的看法:

第一、KKR剛募了一個60億美元的亞洲基金,手上錢多多,需要努力投資。

第二、海爾幾乎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這是中國大陸管理最好的龍頭企業,又要A股上市,一定萬眾期待。

第三、海爾將來必須要轉型,從實體經濟走向網路經濟,這是一大挑戰。

第四、海爾香港子公司二年前也曾讓凱雷投資,協助其併購日本三洋的白色家電部門。

第五、大陸的家電業者未來將不只是家電業者,製造會變成服務,實體會變成虛擬,而像蘇寧這樣的通路商更將切入電商及金融領域,一個美麗新世界正要來臨!

蘋果供應鏈
中國企業正逐漸取代台商,成為蘋果精密零組件供應商!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供應蘋果iPhoneiPad等產品零組件的中國企業已從2011年的8家,倍增至今年的16家,中國企業技術升級直接威脅到當前主導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的台、日、韓企業。中國企業不再只是為蘋果提供廉價勞力組裝iPhone智慧手機、iPad平板電腦,且還提供愈來愈多精密零組件的設計。里昂證券(CLSA)區域科技研究部門主管巴瑞特表示,很有實力的中國企業正在崛起,其多年來快速成長的研究經費開始出現回報。

分析師指出,蘋果供應鏈增加更多中國企業,正值蘋果試圖分散合作的供應商,以降低成本、避免過度依賴任何一家廠商。例如九月甫上市的iPhone 5C新品,蘋果就不再只依賴過去合作的最大代工夥伴鴻海集團旗下富智康,很大一部分訂單也釋給同為台商的競爭對手和碩。進入蘋果加值供應鏈的中國企業歌爾聲學山東音響零組件生產商,今年製造iPad與新iPhone揚聲器、也製造新iPhone的耳機,但在此之前已為蘋果對手三星供貨。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呂智穎認為,歌爾聲學的製造實力包括設計組裝線自動化的機器,讓它能具有比競爭對手如美國樓氏電子(Knowles Electronics)等更快生產週期的優勢。

另兩家被認為加入蘋果供應鏈的中國企業為深圳的德賽電池與欣旺達電子。《金融時報》引述市場觀察人士表示,儘管上述兩家企業並未列入蘋果今年供應商名單,卻實際供應iPhone 5的電池系統。元大證券分析師Dennis Chan表示,中國的德賽與欣旺達加入成為蘋果供應商,削減台灣企業新普科技、順達科技的市占率與議價權,出現此一新競爭的部分原因在於,一些過去曾是尖端的電子產品元件生產,現在製造技術的難度已經降低。他說,尤其是從筆記型電腦到智慧手機的轉變,意味「電池結構簡化」,因此大幅降低進入電池領域的門檻,讓中國企業得以進入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是最高端的客戶,過去只有台灣企業才能做到蘋果的生意,大陸廠商是搶不到的,現在情勢逆轉。

第二、中國供應鏈興起對台灣業者形成很大的衝擊,大陸在速度和規模上超越台灣,台灣只有在人才和技術上稍有領先。

第三、台灣的問題在於沒有有效掌握移動互聯網興起的商機。

公共建設證劵化
為公共建設找新財源,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已指示財政部促參司積極評估公共建設證券化;例如將已有穩定收入的高鐵、101大樓的收入證券化,引進新的投資資金,再轉投其他公建案。惟目前財政部、金管會初步檢視現行法規,恐無法「直接套用」。證券化的法源現由金管會主管,分為金融資產證券化及不動產證券化兩種,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動產證券化已近六年沒有任何申請案及發行案;金融資產證券化除了中租迪和的應收帳款續發行案外,也有近五年沒有新的核准案及發行案,推動十年的台灣證券化市場發行餘額僅剩1,034億元。

金管會官員表示,由於借款成本低,加上不動產價格高漲,企業或銀行不再須要以應收帳款或債權、不動產來進行證券化,換取資金運用,加上證券化發行成本較高,若無法提供較高利率,即無法有效吸引資金。但官員也表示,政府因為有公債法限制,公建預算又有限,用現行如高速公路、台電電費等自償性收入發行證券化商品,的確可以引進新的資金,因此行政院也指示促參司研議發行的可能。

據悉,目前國內證券化法規,要求要有穩定收入,以及還款來源確定性,同時資產必須信託出去作為擔保品,高速公路過路費是未來預期收入,算是不確定的財產,發行架構上會有點難設計,同時高速公路所有權是否能信託出去作為擔保品,等同於510年間不屬於政府資產,適法性上可能都要再解決。

金管會表示,目前國內發行的金融資產證券化,如銀行的房貸、車貸等,都是有確定的一筆資產或應收債權,有固定的還款、付息金額,不動產證券化也是有確定的租金收益,再將資產真實出售給信託架構,目前初步檢視公共建設要符合上述發行條件,法規上恐怕還要一些調整。同時,台鐵運費、台電電費、高速公路通行費是否能解釋為「債權」也要再認定;財政部方面則表示,現階段會先進行法規討,初步看來似乎不能馬上套用在公建,之後要再看如何調整法規,以推動可行的公建案證券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保險公司錢太多,但很多商品卻都不能投資,所以公共建設證劵化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台灣債劵市場缺乏多樣性的產品,只有公債,但公司債不多。以前還有活躍的CB市場,但現在CB也不多了。

第三、新加坡靠REIT和基礎建設資產證劵化「商業信託」(Business Trust),成為亞洲新IPO中心,逐漸追上香港,連台灣有線寬頻(TBC)都跑到新加坡上市,成功募資12億元新幣。

第四、台灣的問題是政府一直在內耗,以致無法將很多重要議題推動,資產證劵化的關鍵在於法源的設計,需要跨部會協調。

Lixil / Grohe
德國精品衛浴設備製造商 Grohe,同意接受日本建材公司 LIXIL(5938-JP) 的出價,雙方達成併購協議。Lixil 及日本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Japan) 將買下Grohe 公司 87.5% 的股權,總值 41 億歐元。

這是目前為止,日本公司併購德國公司案例中,最大宗的一筆交易案。
Grohe 是由私募基金公司 TPG Capital,及 Credit Suisse 集團的私募基金部門所持有。Grohe 在全球擁有大約9000 名員工及 9 間工廠,分佈在葡萄牙、泰國、加拿大及中國各地。同時也擁有中國的中宇 (Joyou) 衛浴設公司超過 50% 的股份。

Grohe 高層表示,這是一筆對 Grohe、對中宇及對 Lixil 都有利的交易。Lixil 公司的加入對 Grohe 追求成長的策略,有很大的幫助,持別是在新興國家市場。
Grohe Lixi l合併後,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浴衛及廚房設備製造商。
Grohe 在最近發表的獲利報告中稱,其 2013 上半年的銷售量成長 5%,達 7.3 億歐元 (9.87 億美元)

Lixil 在其執行長 Yoshiaki Fukimori 的領導下,致力於拓展國際市場業務。今年 6 月份的時候,Lixil 砸下 5.42 億美元,買下美國的浴衛及廚房設備製造公司-American Standard BrandsLixil 同時也積極擴展其工程業務部門,在 2011 年時,買下了意大利的 Permasteelisa 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廠商海外併購的腳步越來越快,這是過去所沒有的。

第二、併購的地區從美國到歐洲,澳洲到拉丁美洲,遍布全球,非常厲害。

第三、TPG這兩年投資不大順利,能把Grohe賣掉,又是那麼大的金額,可喜可賀。

第四、日本廠商能出那麼大的手筆往海外砸錢,台灣實在應該把大門打開,好好爭取日資來台。

第五、新成立的公司產品可以cover全球,從高端到低端,從歐洲到新興市場。

第六、製造業其實也在進行全球整合,最近應材 (Applied Material) Tokyo Electron就是一例,形成真正的”global” company

和黃 / 屈臣氏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00013-HK)計畫明年分拆零售旗艦屈臣氏於香港主板上市,初步集資額介於80億至100億美元。若分拆成功的話,將是和黃2007年出售以色列電訊業務以來的最大交易。2日長和系股價表現突出,和黃漲3.28%,收盤報95.95元(港幣,下同),創20113月以來新高,長江實業(00001-HK)亦漲3.81%。對分拆傳聞,和黃表示,不評論市場揣測。和黃此前出售百佳超市惹撤資香港疑雲,市場人士透露,和黃擬去蕪存菁,剝離低利潤的百佳後,以利明年分拆屈臣氏上市。

目前未有一家上市公司,可與屈臣氏的規模及業務直接比較。據報導,以出售25%權益及2012年獲利推算,屈臣氏本益比如達30倍,市值可達2500億至3120億元,略低於和黃市值3960億元(本益比13倍),體現分拆資產釋放價值的精神。接近和黃內部人士透露,百佳獲利率較低,拖累屈臣氏整體估值,是和黃出售百佳的原因之一。據分析,百佳獲利率略低於6%,低於和黃亞洲保健及美容業務獲利率9.3%水平。和黃去年零售業務的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EBITDA)率約8.56%

該人士表示,和黃將力推屈臣氏的中國業務,定位為高增長的必需消費品,有利取得較高定價。市場人士指出,若以和黃2012年零售業務EBITDA100.5億元計算,屈臣氏計畫上市市值3120億元,相當於本益比約31倍。李嘉誠近期大肆在陸、港出脫資產,旗下電能實業(00006-HK)擬分拆港燈上市,最多集資50億美元,若成功以40億美元天價賣掉百佳,加上分拆屈臣氏,最樂觀情況下,3項投資將為長和集團套現19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嘉誠一直在賣資產或分拆資產,先是賣百佳超市,現在又分拆屈臣氏。

第二、分拆對李嘉誠不是頭一回,他是此中高手,過去分拆過許多資產。

第三、李嘉誠逐漸將投資重心轉到歐洲,將亞洲資產套現等於是收割現有果實。

第四、每個資產要價都高得離譜,百佳要30P/E,屈臣氏要30P/E,投資人賺不到什麼錢,純粹是賣李超人的名聲。

第五、分開一定比綁在一起能賣更高的錢,和黃控股公司本益比只有13倍,但分拆子公司可以到30倍,這是台灣企業要多學習的地方。

特易購 / 華潤
全球第3大零售商英國特易購(Tesco)與大陸第2大超市業者華潤創業(00291-HK2日對外宣布,雙方就合併大陸零售事業達成最終協定,Tesco將向合資公司注入大陸零售及房地產業務及現金,總額43.25億港元,以認講合資公司20%股份。該合資公司或於日後分拆上市。另外,華潤創業與Tesco訂立投資協議,後者有權要求合資公司在7年後上市,並得認購額外5%股份,令持股增至25%

Tesco在上月公布,目前正與華潤創業就組建一家合資公司進行商談。Tesco稱,該合資公司將把Tesco在大陸的134家門市和購物中心業務與2986家華潤萬家進行合併,合併交易將帶來顯著效益。華潤創業指出,合資企業將在大陸、香港及澳門,從事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店、現購自運業務及酒類專賣店的營運。華潤創業2日股價上漲1.42%,每股以25港元作收。

根據協定,雙方在大陸攜手的合資企業,華潤創業將持股80%Tesco持股20%
根據路透報導,雙方將創造業績高達156億美元的合資企業,不只能夠結合大陸在地知識以及國際零售經驗,同時市占率也將逼近龍頭業者高鑫零售(06808-HK)。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易購當年高價併購了康師傅家族在大陸的大賣場樂購,結果卻一敗塗地。

第二、和華潤合作是對的,華潤是大陸零售龍頭,又有政治勢力。

第三、華潤是高鑫控股(台商大潤發)在大陸最大的競爭對手,未來將是中、台的零售大對決的格局。

第四、大陸業務做得不好,選擇賣掉並且和對手合資過去早已有先例。百事可樂把大陸業務賣給康師傅,而雅虎則把大陸業務以合併形式賣給阿里巴巴。

聚陽 / 南紡
越南加入TPP談判題材發酵,台商搶進卡位!國內成衣大廠聚陽3日宣布將以美元899萬〈約新台幣2.7億元)入股南紡越南子公司「南方紡織」取得50%的股權,形成強強聯手。聚陽董事長周理平指出,入股南方後,完成上中下游垂直整合,除立即有成本下降、毛利提升、業外收益的好處,還可縮短交貨工期,加強搶單實力,並可成為越南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後,紡品外銷免關稅的利基,更有機會把聚陽2017年接單成長一倍的目標時間提前達成。

南紡總經理侯博明指出,聚陽與南紡合作,絕對是強強聯手、黃金組合,未來的成果一定會是11大於3。南方紡織目前資本額為1,100萬美元,主要營項是染整、織布業務,每月產能在80-90萬斤,今年以來,已有2千多萬元新台幣的獲利。據了解,未來南方紡織的董事成員將為南紡及聚陽各一半,而由聚陽公司派員擔任南方紡織總經理、董事長則由南紡成員出任。

為提升獲利能力,聚陽近期不斷加速向上游面料端發展,包括投資設立布商公司Ecolot。此外,周理平表示,由於預期越南TPP法案最快在2015年通過,未來將可享有輸美日免關稅的利基,因此,聚陽更進一步在南越投資南方紡織。再加上聚陽已在南北越及鄰近的柬埔寨設立大型成衣生產基地,透過供應鏈的垂直整合,未來將可創造更好的經營優勢。侯博明指出,聚陽原本就是南方紡織的客戶,在聚陽入股後,雙方將共同經營,並透過改善生產流程、強化經營管理來提升效率,也會在3年內,把資本額擴增到2千萬美元以上,並加大投資力度,擴大生產規模。

侯博明指出,南紡已公告預定於越南地區投資新建紡紗廠計畫,將使原紗至成衣產業供應鏈更加強化,進一步深耕東南亞地區,以增添競爭利基。周理平及侯博明已計畫在3年內,把南方紡織的產能提升至少5成,也就是每月有110-120萬斤的規模。配合規模的擴充,南紡指出,南方紡織今年的營收約有新台幣12-13億元,預期明年就可衝到18億元。預估獲利將比今年倍增。而因應入股南方紡織,以及為越南加入TPP後所享有的關稅優惠,周理平也指出,未來5年,將擴大越南成衣廠的產能,以今年來看,越南成衣廠每個月的產能約為20萬打,到2017年,越南每月的產能將超過60萬打。

我們的看法:

第一、越南加入TPP,光是這個題材就可以吸引聚陽投資南紡子公司。

第二、台灣還在為兩岸服貿協議吵得不可開支,殊不知台灣正在逐漸被邊緣化。

第三、聚陽是小而美的成衣公司,這次投資算是垂直整合。

第四、本案對台灣的啟示是中小企業也需要國際化布局,並進行產業垂直整合。

第五、TPP會進一步帶動區域間的相互投資及合縱連橫,台灣企業目前要更加快走出去,「進攻」和「防守」同等重要。

借殼 / 下市
金管會10月底前確定提出新的下市(櫃)標準。金管會主委曾銘宗3日表示,借殼上市引發一些弊端,未來考慮對已無營運、經營績效不佳、列警示股或已變更交易,或是交易量偏低的公司,讓它儘速下市,以免成為遭人借來上市的「殼」。曾銘宗強調,目前正由證期局檢討終止上市等規範,預計本月底前會確定方向,屆時會有一套非常透明、明確的機制,未來會搭配公告,投資人若看見這些可能下市的公司名單,就要評估是否還要投資;方案出來後,也會傾聽各界意見,討論是否要溯及既往,最後再確定實施的日期。

胖達人股東基因國際傳出疑似內線炒股案,昨天在立法院財委會引發立委質詢「借殼上市」議題。立委盧秀燕指出,這兩年大家知道政府扶植生技產業,於是就有很多借殼上市,基因國際前身即是亞全科技,是家連財報都作不出來、要下市的公司,之後就被借殼上市,變成生技股炒作。盧秀燕批評,有些人盡皆知的生技股,都是「掛羊頭、賣狗肉」,要求金管會要呼籲投資人注意,不要再發生類似胖達人事件。

曾銘宗會後受訪時表示,借殼上市過去的確產生一些弊端,目前正由證期局檢討,對於一些營運不佳、或是根本沒有在營運的公司,已被列警示股或變更交易方式,交易量持續一時間都極小,且無力改善的公司,「我們就希望它下市,若沒下市就會成為被借上市的殼,金管會將執行必要措施。」曾銘宗指出,正檢討是否以營運指標、交易量、流通股數等更明確化下市標準,否則有些股票已淪為形式掛牌。

證期局長吳裕群表示,會分兩大方向檢討,一是流通股數不足、營運狀況不佳者,因股數少、易於炒作股價,會要求提改善計畫、用私募方式引進資金,只要符合一定財、業務指標,私募股可轉成公開發行,強化流通股數。第二就是若真有新的資金可挹助,或新的業務可導入的借殼上市,證期局目前正在比對與IPO的差異點,未來對這些好的借殼上市公司,可能祭出補強審查或把關機制。但吳裕群也說,有些真的經營不善,也無法引進新資金的公司,持續掛在那裡,股東或經營層還可能掏空公司,這種公司,就應儘速下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許多公司已沒有經營價值,只剩下殼價值。

第二、新企業、新主流正在興起,借殼可以讓新企業更早接觸資本市場,可以救活頻臨倒閉的企業,所以應受到鼓勵。

第三、借殼可以被鼓勵,但炒作絕對是不應該的。

第四、我們同意太差的企業應該強制其下市,除非他們能及早找到新買主。

第五、大陸企業對台灣借殼也是有高度興趣的,但技術上很難操作,台灣逢中必反,搞得主管官員不敢給予核准。

第六、我們對於予以下市要持正常心,只要符合法令規定,沒有損害小股東權益,就應企業該核准。不是只有爛公司才要下市,很多想要轉型的公司也都有下市的必要,DellBlackbBerry都正在辦下市,為什麼台灣不懂這個道理?

威盛 / 聯發科
處理器廠威盛透過子公司手機晶片廠威睿電通(VIA Telecom),將CDMA2000專利授權給聯發科,威睿將可收取3~3.5億美元(逾新台幣100億元)的授權金,威盛因認列該授權金50億元收益,對每股淨利挹注超過10元,等於大賺逾一個股本。   近期手機供應鏈傳出,威盛旗下手機晶片廠威睿已將CDMA2000專利授權給聯發科,聯發科在取得授權後,將可推出支TD-SCDMA/WCDMA/CDMA20003模手機系統單晶片,以及加入4G規格的6模手機晶片。對聯發科來說,因為補齊了3G專利缺口,不僅可以與高通正式對決,因為三星採用威睿晶片多年,聯發科也可因此直接打入三星智慧型手機供應鏈。
     
但對此一消息,威盛及聯發科均表示,不回應市場傳言。   相關業者指出CDMA2000規格市場尚有5億支的功能型手機尚未轉換至智慧型手機,以手機業界專利授權經驗推估,此次威盛及威睿將CDMA2000專利授權給聯發科,聯發科付出的授權金將達3~3.5億美元(約逾新台幣100億元)。由於威盛持股威睿近5成,威盛將可認列約50億元業外收益,以威盛目前49.33億元股本來看,對每股淨利的挹注將超過10元,成為威盛的獲利大補丸。
     
值得注意之處,在於未來聯發科出貨的手機晶片中,只要內建了CDMA2000技術,就要付給威睿權利金。以聯發科每年智慧型及功能型手機晶片出貨量高達5億顆的水準來看,後續威睿每年權利金收入也十分可觀,對母公司威盛來說也會有穩定的業外營收挹注。
     
目前全球擁有CDMA2000專利的業者,僅有高通及威睿2家業者,但全球有許多電信商採用CDMA2000系統,因此,聯發科會願意付出高額授權金取得專利,目的就是要推出完整的33G手機系統單晶片,或是整合4G後的6模系統單晶片,產品線不會再有技術缺口。
     
對威盛來說,透過授權方式將可擺脫虧損惡夢,不但可交出獲利成績對得起股東,威睿也取得銀彈,可加快4G自有專利開發。而未來威盛及聯發科間的結盟態勢確定,聯發科產品線將與高通一樣完整,雙方將可在同一高度正式對決,並可望爭取到威睿最大客戶三星及宏達電的採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企業過去都不重視IP的價值,現在才漸漸改變觀念。

第二、GoogleMotorola主要看上的還是其龐大的IP庫,MicrosoftNokia亦然。

第三、聯發科已成為全球手機品晶片的領導者,最近又整併了晨星,自然是很理想的IP買家。

第四、盛威表現很多年都令人失望,現在總算是出了一口氣。


第五、台灣將來應該有很多智財轉讓的個案,我們不能靠整合形成大規模企業,但至少要創造有特色的研發型企業,發揮IP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