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鋰礦,OpenAI,沃爾瑪,巴菲特,哈佛,格芯,垃圾債,亞馬遜,電動車,比亞迪,華為折疊機,蘋果折疊機,香港上市,塔塔晶圓廠,瑞薩,嗶經濟,台電,華新歐洲,鴻海

理事長的話:鋰礦,OpenAI,沃爾瑪,巴菲特,哈佛,格芯,垃圾債,亞馬遜,電動車,比亞迪,華為折疊機,蘋果折疊機,香港上市,塔塔晶圓廠,瑞薩,嗶經濟,台電,華新歐洲,鴻海

鋰礦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30219

 

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料碳酸鋰在2023年從短缺到過剩,現貨價格在去年整體跌幅達八成。

 

期貨日報引述分析認為,2024年有極大機率是大量過剩、產能出清的一年,受到礦端供給影響,鋰價主旋律向下,但在需求依舊維持增長背景下,也要留意階段性反彈風險。

 

碳酸鋰期貨價格在2023年盤面整體呈現下跌態勢,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LC2401從上市初期的每噸人民幣24.6萬元,最低跌至每噸8.6萬元,跌幅最高為65.1%

 

中信期貨有色與新材料首席研究員沈照明分析,2023年以來因為先前大量新建鋰礦項目的陸續投放,供應進一步大幅增加。同時上一年的高基數導致電動車需求增速快速下滑,供需增速出現較大分化,供給過剩逐漸明顯。

 

碳酸鋰的產業鏈自上而下核心環節包括鋰礦—鋰鹽—貿易—材料—電池—終端等,而下游終端需求集中於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儲能集成系統(儲能電池)兩大板塊。

 

當下游需求訂單增長時,通過產業鏈各環節的逐級放大效應,壁壘不高、集中度低的環節產能、庫存會逐級增長,而其中又以材料、鋰鹽環節形成的隱性庫存較多。

 

招商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思然認為,市場一致對2024年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預期均較低。因此,2024年鋰定價將由礦端供給的放量將主導,類比2022年年底上行周期旺盛的需求推動鋰價衝高,2024年不斷放量的鋰供給將推動鋰價回落。

 

王思然表示,在鋰礦端供給確定性增加的基本面邏輯下,預計2024年碳酸鋰期現價格均呈現偏弱震盪的尋底過程。

 

沈照明測算,2024年動力電池的需求提升帶動鋰資源總需求年增29%,庫存需求也較2023年增長2萬噸。按鋰礦企業規劃測算,2024年全球鋰資源供應量或達到150萬噸LCE,則過剩量為19%;若部分項目延後,則供應量為142萬噸,過剩量為13%

 

若新項目難以釋放,僅舊項目爬產帶來增量,則供應量為136萬噸,過剩量為8%

 

而需求增長仍得靠動力電池驅動,沈照明認為,儘管新能源汽車增速有所放緩,但鋰需求增長主要還是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來帶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碳酸鋰供給過剩

                                       

第二、鋰礦是電動車電池關鍵原料

 

第三、中國大陸及韓國企業積極向電池產業上游整合

 

第四、目前市場上已有探討非鋰礦的電池

 

第五、從長期來說鋰的需求仍然逐漸增加

 

OpenAI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季晶晶,1130217

 

OpenAI與蘋果的人工智慧(AI)開發都傳出新的進展。

 

OpenAI發表以文字生成逼真AI影片的新服務,且正在開發以微軟Bing搜尋引擎為部分基礎的網路搜尋產品。蘋果則是傳出正接近完成一款供應用程式(App)開發者方便使用的新軟體工具,其中將納入更多AI效能。

 

OpenAI宣布的文字生成AI影音系統「Sora」,能快速生成最長1分鐘的影片,呈現出「有著多個人物與特定類型動作的複雜場景,以及主題與背景的正確細節」,拓展到文字生成文字與文字生成圖像以外的領域。

 

執行長奧特曼在社群平台X邀請網友提交提示詞,他將會分享後續生成的AI影音。

 

Sora初期只開放「限量創作者」使用,並讓評估Sora安全性的團隊使用,之後才會整合到OpenAI的產品中。

 

另據The Information報導,OpenAI正在開發一款部分採用微軟Bing搜尋引擎的網路搜尋產品,將挑戰Google,目前仍然不清楚這項產品是否會單獨於ChatGPT之外。但分析師認為,這款OpenAI搜尋產品帶給Google的風險並不會太高。

 

除此之外,彭博資訊報導,蘋果已在開發旗艦程式編寫軟體「Xcode」的新版本,將類似微軟的GitHub Copilot,能運用AI預測並完成程式碼區塊,簡化軟體開發的程式編寫流程,計劃最快在今年底前釋出給第三方軟體開發者。蘋果也在探索運用AI生成測試App的程式碼。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軟體工程資深副總裁費德里吉已告知他的團隊,要為今年的作業系統更新開發多項AI新功能,而iOS 18iPadOS 18將包含許多AI新功能,蘋果計劃號稱的這項內部代號「Crystal」的更新,是iPhone過去16年歷史的最重大更新之一。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文字生成AI語音系統Sora震撼全球

 

第二、將會大量取代文創工作者

 

第三、初期只開放「限量創作者」使用

 

第四、AI發展的速度遠超過人類想像

 

第五、值得憂心的是,AI未來是否會發展出自己的意識

 

OpenAI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吳慧珍,1130217

 

推出生成式聊天機器人ChatGPT一戰成名後,微軟資助的AI新創公司OpenAI又有進軍「影片生成」的創舉,15日宣布開發出新AI模型Sora,可根據文字提示生成長達一分鐘的短影片。

 

OpenAI透過部落格貼文聲明指出,Sora目前用於抓出系統潛在風險的紅隊演練(Red Teaming),協助辨識AI系統缺陷,也供視覺藝術家、設計師和電影製作人使用,以獲取他們對Sora模型的反饋。

 

聲明說:「Sora能生成複雜場景,有多重角色、特定類型動態畫面、精確詳盡的主題與背景。」Sora除了可以從文字提示生成影片外,還能夠將靜態圖像製成動畫。

 

Sora依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運作的原理,與OpenAI現今最強大的圖像生成AI工具Dall-E 3很類似。

 

不過OpenAI也提到,Sora模型尚未完成,仍有幾項缺陷尚待克服,包括對文字提示的空間細節產生混淆、無法準確模擬複雜場景的物理現象、難以釐清因果關係、依循特定的運鏡軌跡也有困難。

 

舉例來說,Sora生成影片中的主角咬了一口餅乾,餅乾卻未見咬痕,或是跑步機上的人跑錯方向。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寫道,Sora模型初時只提供給「限量的創作者」。OpenAI同時授權一專家團隊,在將Sora導入該公司產品之前,負責評估該模型的安全性。

 

臉書母公司MetaAlphabet旗下谷歌、Runway AI等,老早就開發文字轉影音的生成器。谷歌今年元月發表影片生成模型 LumiereMeta去年9月底推出AI圖像生成模型Emu,為該社群媒體巨頭首款生成式AI產品,可由文本提示編輯生成影像。

 

影片生成技術雖加快創作過程,但也引發AI 影響藝術家生計及散播假訊息的疑慮,特別今年適逢關鍵選舉年。OpenAI正另外開發工具,用以辨別影片是否由Sora模型生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Sora能夠生成複雜的場景

 

第二、Sora能夠具有多重角色以及精確詳盡的主題與背景

 

第三、雖然有缺陷,但Sora已經非常具有震撼力

 

第四、MetaGoogle也在發展文字轉語音的生成器

 

第五、未來假訊息傳播令人擔憂

 

沃爾瑪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記者李泠秭,1130215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正洽談以逾20億美元,收購智慧電視製造商Vizio,從而獲得更多銷售廣告與兜售產品的空間,強化與亞馬遜競爭的實力。

 

相關消息激勵Vizio 13日收盤勁揚近25%14日早盤跌約1%。據了解,台廠當中,鴻海集團、群創(3481)、瑞軒都持有Vizio股票,若沃爾瑪收購Vizio成局,相關股東持股價值有望同步大增,沃爾瑪藉由Vizio擴大搶市的目標明確,將持續衝刺Vizio電視出貨,群創可望擴大面板出海口,成為交易案大贏家。

 

鴻海集團與群創在20186月投資Vizio,藉此衝刺美國電視整機銷售,當時群創持股比重高達4.14%、鴻海集團則持股約3.1%,惟之後鴻海集團不再以面板事業為優先,並退出群創董事會,Vizio之後赴美上市股價也不太理想,鴻海集團與群創也未再對Vizio相關持股多做說明。如今,沃爾瑪可能出手併購Vizio,有望活化鴻海集團與群創手中Vizio持股,進而變現增加更多現金流。

 

瑞軒也是Vizio大股東暨代工夥伴,惟瑞軒近年積極處分Vizio股,最近一次公告是在今年2月上旬,當時還認賠賣股,處分損失約460萬元,處分完畢後,瑞軒目前持有Vizio股票約440萬股,持股比率約2.23%。瑞軒表示,未來還會視Vizio股價狀況逐步出脫持股。一般預料,若沃爾瑪收購Vizio,也將順勢買下瑞軒手上Vizio股票。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沃爾瑪提議併購Vizio的談判還在進行中,也可能不會成功。沃爾瑪向來是Vizio的最大客戶,旗下通路銷售額最高的電視品牌正是Vizio,但沃爾瑪看中的是取得電視廣告銷售與收視數據,進而壯大廣告營收,而不是要賣更多電視機。電視作業系統的擁有者能夠掌控電視的廣告銷售與收視數據。

 

在大型零售商打造自家廣告業務並且相競爭之際,這樁談判凸顯消費者數據和投放廣告空間的重要性。沃爾瑪正測試透過聯網電視販售廣告,若成功收購Vizio,將取得電視作業系統、更多廣告投放空間及廣告收視數據,增添對廣告主的吸引力。

 

廣告科技業者Sumulmedia執行長墨根指出,沃爾瑪能藉此交易掌控龐大的自有收視數據,還能結合期消費者購買行為數據。

 

 

我們的看法:

 

第一、沃爾瑪以20億美元收購智慧電視製造商Vizio

 

第二、Vizio是美籍華人所創立

 

第三、鴻海集團與瑞軒都持有Vizio

 

第四、過去Vizio並不是相當成功

 

第五、Vizio前兩年IPO失敗,因此如果能被沃爾瑪收購是最好選擇

 

 

 

 

 

巴菲特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1130216

 

申報文件顯示,「股神」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上季減持蘋果、惠普與派拉蒙等持股,加碼西方石油和雪佛龍等石油類股,對最新一筆投資仍「保密到家」。「金融巨鱷」索羅斯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則押注美國休閒旅遊並加碼醫療保健類股,卻出清蘋果和安謀持股,可能錯失科技股今年來的強勁漲勢。

 

波克夏上季賣出1,000萬股的蘋果股票,約減持1%,但仍持有9.05億股,價值約1,660億美元,依然是最大持股部位,占股票投資組合近50%

 

波克夏上季加碼買進西方石油與雪佛龍的股票,但大砍惠普持股78%、減持派拉蒙32%,並且出清D.R. HortonMarkel GroupStoneCo等持股。波克夏上季未申報新投資,由於賣多於買,波克夏上季持有的股票數量減少到41檔。

 

不過,波克夏已連續第二季從證管會(SEC)取得保密待遇,在13F持股變動申報文件予以省略一檔股票以上持股變動;該公司在進行重大投資時,偶爾會要求這類待遇,包括之前砸數十億美元入股雪佛龍、埃克森美孚、IBM等公司。

 

波克夏在去年11月公布的第3季財報暗示,這筆祕密投資可能涉及一家銀行、金融業者或保險公司,但這筆投資可能要到5月中才會首度揭露,市場將緊盯巴菲特預定24日公布的致波克夏股東信。

 

此外,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上季敲進捷藍航空、Spirit航空、SunCountry航空等廉航業者股票,以及禮來藥廠和默沙東等製藥業者股票,同時出清蘋果、安謀、通用汽車、PayPalLyft等持股,加碼醫療保健類股的程度甚於其他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的投資對象令人關注

 

第二、近年巴菲特成功押寶蘋果

 

第三、巴菲特減持蘋果有重大意義

 

第四、巴菲特加碼買進石油類股票,代表重視傳統能源

 

第五、但大砍惠普78%,說明硬體製造商處境不佳

哈佛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吳孟真,1130216

 

最新研究顯示,美國哈佛大學的校產基金去年增加1%至約495億美元,再度蟬聯全美最有錢的大專院校。

 

全美大專院校商務主管協會(NACUBO)和共同基金研究所(Commonfund Institute)在研究美國近700間學術機構的金融資產後,15日發布報告顯示,哈佛大學去年的校產基金約為495億美元,為各校之首,更比約旦、波利維亞及巴拉圭等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還高,堪稱「富可敵國」。

 

報告顯示,去年排名第二的德州大學體系校產基金則為近450億美元,耶魯大學校產基金略降至約407億美元,位居第三。

 

報告指出,在止於2023630日的會計年度,美國大專院校校產基金平均報酬率為7.7%。報告也發現,大專院校1988~2023年度將校產基金投入另類投資的占比,已從不到10%提高至逾50%

 

報告也指出,去年各大學校產基金的主要支出,用於財務援助,各院校平均動用近48%的款項於這類用途。這份報告發布之際,正值各界持續熱議是否該加強檢視富有且擁有節稅優勢的大學院校。相關人士已質疑,坐擁大比校產基金的大專院校,是否該投入更多資金於降低就學費用門檻。

 

大專院校則說,校產基金不只扮演銀行功用,而是更要支撐學校的長期未來。各大學也會限制校產基金的支出用途,因為捐款者常指定用途。大學機構也確實以校產基金支應營運,平均以校產基金支應11%的年度營運預算,校產基金規模更大的比率更達17%以上。

 

研究也指出,各大學去年度將約6.4%的捐贈用於提升校園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DEI)用途。

 

 

我們的看法:

 

第一、哈佛是美國最有錢大學

 

第二、校產基金積極投資私募股權基金

 

第三、第二名有錢的學校居然是德州大學

 

第四、可能是因為石油的緣故

 

第五、美國大專校產基金投資「另類投資」的占比已提高至50%

 

格芯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苓,1130220

 

美國晶片法案的第三筆補助款得主出爐,拜登政府19日宣布,將給予美國最大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Foundries15億美元擴產晶片,以強化本土供應鏈,為該法案至今最高撥款額。

 

據格芯與美國商務部的初步協議,該公司將在紐約州馬爾他(Malta)打造新的半導體生產工廠,並要擴大在紐約州馬爾他和佛蒙特州伯靈頓的現有生產。與此同時,政府還將提供16億美元的聯邦優惠貸款。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管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說:「今日的投資,將藉由擴大衛星和太空通訊等晶片的國內生產,來保護國家安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說,這是晶片法案至今最高額的初步補助。據商務部,格芯的擴產項目將創造逾1萬個工作機會。

 

商務部長雷蒙多說,格芯馬爾他工廠的擴建,將確保通用汽車(GM)等汽車供應商和製造商,能取得穩定的晶片供給。格芯和通用汽車本月9日已宣布了長期協議,通用將能取得美國製的處理器,避免晶片短缺導致工廠停產的事件重演。

 

雷蒙多並說,格芯馬爾他的新廠將生產美國目前尚未生產的高價值晶片。而整修後的伯靈頓工廠,將是美國第一家能夠大量生產次世代氮化鎵(GaN)矽晶片的工廠,此種晶片可用於電動車、電網和智慧機。

 

晶片法案先前兩筆補助款的金額較小,商務部去年12月公告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s)的美國子公司將獲3,500萬美元補助,上月又表示微晶片科技(Microchip)將獲1.62億美元。

 

雷蒙多說,未來幾個月將宣布更多補助對象。晶片業高層表示,預料拜登37日發布國情咨文前,將發布重大補助;台積電和三星電子預料也將在補助清單上。

 

晶片法案包含390億美元直接補助,與750億美元的貸款和貸款擔保,但發放過程緩慢。據傳英特爾正與拜登當局商討逾100億美元的補助,倘若成真,將是此一法案迄今的最高額補助。英特爾正在擴建美國工廠,包括計劃中的俄亥俄廠,該廠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晶圓廠。該公司說,擴廠速度部分取決於政府補助金額。

 

 

我們的看法:

 

第一、格芯是全世界第四大晶圓代工商

 

第二、原來有謠傳英特爾要併購格芯

 

第三、但後來格芯選擇自己上市

 

第四、拜登政府撥給格芯15億美元,擴產晶片

 

第五、主要目的是強化本土供應鏈

 

垃圾債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1130220

 

在今年債市普遍上漲之際,美國風險最高的「垃圾級」公司債價格卻不漲反跌,反映投資人擔憂企業的資金來源不穩定,以及低評級發債公司恐面臨更深的苦痛。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根據Ice BofA指數,目前信評等級最低的CCC公司債,平均殖利率已升至13.6%,高於去年底的逾13%。當債券殖利率上升,價格走勢反向下跌。代表債券與公債殖利率差距的信用利差,同期則由8.51個百分點擴大至9.28個百分點。

 

這與近幾周高品質債券的漲勢形成鮮明對比,這波漲勢也掀起發債潮。投資等級債券的發行者,在1月的債券標售規模創下紀錄,高殖利率垃圾債的發售額也衝上兩年高點,顯示企業財務長把握殖利率下跌的機會,以更誘人的利率借款。

 

投資人和分析師表示,最高品質債券和最低品質債券的利差,顯示外界持續擔憂高風險公司失去融資管道,恐加深這類公司的困境,這種情況可能引發更多違約。

 

投資管理公司King Street Capital合夥人泰斯特曼表示,對於體質最差的公司來說,籌資管道會更少,這可能導致更多違約。

 

垃圾債中最高級別的BB級債券,在215日的平均利差為2.01個百分點,甚至比去年底公司債需求飆升時的水準還低,此前聯準會(Fed)表示將於2024年開始削減借貸成本。

 

泰斯特曼表示,評級較低和評級較高垃圾債券在利差方面的差距,意味著市場認為CCC級債券市場的違約率將走高,違約後債權人的回收率將更低。

 

Ice BofA指數中的CCC債券發行者,包括最近與EchoStar合併的電視集團DishEchoStar隨後提出一系列「不良資產交換」,這種交易通常涉及投資人被要求將其持有的部分債務,換成價值較低的資產。

 

標普全球評級公司說,AAA級借款人今年可能面臨現金流疲軟和利息支出上升的局面,2024年的違約將主要來自面向消費者的領域,例如消費品、媒體和娛樂產業,以及槓桿率仍然很高的醫療保健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經濟前景不佳

 

第二、「垃圾級」公司債價格不漲反跌

 

第三、反映投資人擔憂企業的資金來源不穩定

 

第四、未來市場好的公司會更好,差的公司將被淘汰

 

第五、很多企業會被降級成垃圾債券

 

 

亞馬遜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30222

標普道瓊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20日宣布,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226日起取代美國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s Boots Alliance),加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剛納入其權重占比排名就高居第17大。消息帶動亞馬遜股價21日早盤勁揚1.3%,報169.17美元,沃爾格林股價挫低2.7%,降至21.71美元。

 

 

另一方面,據呈交美國證交會(SEC)的文件顯示,亞馬遜創辦人暨執行董事長貝佐斯(Jeff Bezos)在短短9個交易日完成出售5,000萬股亞馬遜股票的計畫,總計套現85億美元。

 

標普道瓊指數公司表示,這項調整係因為沃爾瑪將股票1分為3,此舉降低沃爾瑪在道指的權重。道指為價格加權指數,股價較高的股票權重也更高。亞馬遜將在沃爾瑪執行股票分割同日(26日)加入道瓊指數。

 

亞馬遜進入道指、沃爾格林退出和沃爾瑪股票分拆,道指成分股的權重將大洗牌。屆時亞馬遜的權重將在道指30檔成分股中排名第17,沃爾瑪的權重將從17降至26。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仍穩坐龍頭,權重9%,微軟與高盛居次,約7%。遭剔除的沃爾格林最低,僅0.4%。

 

沃爾格林在20186月納入道指,但自此之後股價便直線下滑,市值縮水逾三分之二。反觀亞馬遜自去年初起,股價翻揚將近一倍,目前市值逾1.7兆美元。

 

另據文件顯示,貝佐斯在20日止的3個交易日出售逾1,400萬股亞馬遜股票,價值約21.5億美元。在此之前,貝佐斯自27日起出脫3,600萬股亞馬遜股票。

 

貝佐斯本次總計出售5,000萬股持股,這是去年11月預先安排的交易。依據售股計畫顯示,貝佐斯可在2025131日前出售至多5,000萬股。他目前仍持有價值1,640億美元亞馬遜股票。

 

在這批售股計畫之前,貝佐斯自20215月以來未曾出售亞馬遜股票,那年他卸下亞馬遜執行長職務。貝佐斯並未揭露出售股款的用途。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加入道瓊指數意義重大

 

第二、一開始權重排名就高居第17

 

第三、貝佐斯出售5,000萬股,套現85億美元

 

第四、共有30檔成分股,沃爾瑪的權重將從17降至26

 

第五、互聯網地位愈來愈重要

 

電動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30219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昨(18)日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九年全球第一,占到全球60%以上比重,電動車發展進一步提速,預計今年電動車單月滲透率將超過50%

 

深視新聞報導,廣東省委、省政府昨天在深圳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企業經營者和科技教育界代表發言議程上,王傳福是首位上台發言的企業代表。

 

「新能源汽車發展只會愈跑愈快,不會給我們停下來、慢下來、喘口氣的機會。」王傳福表示,未來汽車產業將面臨三大發展機遇:一是汽車電動化進一步深入,大陸電動車滲透率將持續增長;二是大陸汽車高端品牌發力;三是出口加速。

 

王傳福說,大陸汽車電動化將進一步深入,與此同時,中國品牌在大陸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已經從2020年的38%,提升至去年的56%。而為了伴隨中國品牌「走出去」,比亞迪也進入滾裝船業務領域,王傳福稱,第一艘滾裝船「開拓者1號」今年1月已實現首航發運;未來兩年,還會有七艘滾裝船陸續投入營運,緩解出口運力不足,推動廣東新能源汽車進入全球更多國家和地區。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今年初預判,2024年電動車整體滲透率超過40%;中金則預計2024電動車滲透率達46%

 

大陸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119日國新辦記者會上指出,去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31.6%,換言之,去年大陸電動車滲透率為31.6%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新能源車銷量已達全球60%以上比重

 

第二、今年單月滲透率將超過50%

 

第三、這是很驚人的數字

 

第四、中國品牌電動車市占率,從2020年的38%,提升至去年的56%

 

第五、中國電動車產業正積極走出去

 

 

比亞迪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0217

作為大陸新能源車市的「領頭羊」,比亞迪去年售出302.44萬輛,完成30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按照比亞迪官方預計,今年銷量目標是450萬輛,成長50%,換算下來平均每月要售出37.5萬輛。而華為與賽力斯共同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問界則給出五倍增長目標,今年挑戰60萬輛。

 

鈦媒體報導,比亞迪在大陸的市占率已接近頂峰,再往上突破有很大難度,因此正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不僅在東南亞和美洲、歐洲等市場,還屢次進入汽車進口禁區——日本。比亞迪想完成450萬輛的目標,海外市場將是關鍵。

 

傳統車企中,一汽、廣汽、長安等以合資品牌為主的汽車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品牌非常激進,上汽旗下的智己品牌2024年銷量目標為12萬到13萬輛,和2023年累計銷量38,253輛相比,增幅達兩倍。

 

而廣汽旗下新能源品牌埃安,外傳將在今年挑戰80萬輛,2023年廣汽埃安以超48.3萬輛的成績,僅次於比亞迪和特斯拉中國。

 

長安汽車將在今年衝刺280萬輛,年增9.7%,市占率突破 9.1%。長安集團旗下的深藍汽車、阿維塔等品牌,都立下了翻兩倍的目標。

 

造車新勢力方面保持著向來激進姿態,理想汽車在新年第一天就宣布80萬輛的銷量倍增目標,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直言,將「致力於成為大陸市場豪華品牌銷量第一」。

 

問界則「狂妄」地給出了五倍增長的目標,表示將在今年挑戰60萬輛,問界最大的底氣無疑來自華為賦能,新問界M7後勁足,問界M9則訂單足,今年還將推出問界M7和問界M5的改款車型,以及全新SUV問界M8

 

蔚來目標銷量只有兩位數的增長,今年主要任務是推出第二品牌阿爾卑斯,力求儘快甩掉虧損的包袱。

 

實際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預測,2024年大陸汽車總銷量將會超過3,100萬輛,年增3%,和各大車企的動輒數倍增長的銷量目標相比,增速相對平緩,這預告今年汽車市場的「內卷」程度將進入白熱化,大陸車企們也將面對更大的挑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比亞迪去年銷售超過300萬輛

 

第二、今年銷量目標是450萬輛,成長50%,進度非常驚人

 

第三、比亞迪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第四、除了東南亞和美歐之外,比亞迪還進入日本市場

 

第五、中國傳統車汽如一汽,也積極跨入電動車領域

 

華為折疊機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30221

 

市場調查機構IDC發布報告,2023年全年大陸折疊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00.7萬支,年增114.5%。其中華為奪得2023年大陸折疊手機市場銷量冠軍,市占達到37.4%,遙遙領先其它手機廠商。

 

快科技報導,IDC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認為,折疊手機依然是各廠商2024年重點打造的產品,更多手機廠商的參與和更多產品的推出,將會繼續推動折疊手機市場的快速發展。

 

華為拿下第一的最大功臣自然是華為Mate X5手機,該機上市後一直處於加價購買狀態,且供不應求,成為年度爆款折疊手機。

 

在華為Mate X5開啟預售時,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余承東說:「最強折疊手機還得看華為!」

 

華為Mate X5搭載麒麟9000s晶片,與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是同款晶片,顯然,麒麟晶片的回歸是Mate X5被搶購的原因之一。

 

OPPO獲得18.3%的市占,排名第二,其中在豎折產品(上下折疊機)市場以36.3%的市占位居第一。

 

榮耀在2023年下半年致力於折疊手機市場,憑藉Magic V2等多款折疊新品的熱銷獲得全年折疊手機市場第三,市占17.7%,出貨量年增467%,增速最快。

 

三星在全球折疊手機市場中占據超過一半以上的市占,但在競爭激烈的大陸市場只獲得11%的市占,排名第四。

 

vivo則排名第五,2023年最早發布的5G橫折產品X Fold 2即將迎來換代。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自2019年首款產品上市以來,大陸折疊手機市場連續四年增速超過100%。隨著安卓廠商和上游供應鏈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以及軟硬體的優化,加上價格的進一步下探,更多消費者願意嘗鮮使用折疊手機。

 

價格方面,根據IDC數據,2023年大陸1,000美元(約新台幣3.2萬元)以上的折疊手機市占已經由前年的81%下降到66.5%,年減14.5個百分點。

 

除了整體成本的下降,豎折形態的產品相對而言售價更低,也使得2023年折疊手機的售價下探到400美元到600美元價格段(約新台幣1.3萬元到1.9萬元)。

 

從產品形態來看,雖然豎折產品價格相對更低,但橫折產品憑藉更能體現折疊手機的大螢幕使用體驗,獲得更多大陸消費者的青睞。IDC資料顯示,2023年大陸橫折產品市占重新增加到68.1%,年增10.4個百分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非常流行折疊機

 

第二、華為是折疊機的領導者

 

第三、華為在中國的折疊機是第二名的兩倍

 

第四、三星也積極發展折疊機

 

第五、折疊機代表手機發展的另一個新趨勢

 

 

蘋果折疊機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記者蕭君暉,1130222

近期市場傳出蘋果擱置折疊手機開發計畫,惟南韓媒體打臉相關傳聞,並披露蘋果對折疊手機「不止是探索,而是要積極達陣」,已調度多名頭戴裝置Vision Pro團隊關鍵成員投入開發折疊iPhone,預計2026年推出,首年銷量目標5,000萬支,遠高於目前折疊手機市場規模,誓言稱霸。

 

目前全球折疊機龍頭為三星,蘋果力圖彎道超車,成為折疊手機霸主,外界預期,鴻海(2317)將是主要代工廠,大立光、兆利等蘋概股同樣吃香。

 

針對大客戶蘋果未來是否與鴻海擴大合作,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0日於鴻海50周年晚宴前受訪時透露,雖然鴻海不對單一客戶評論,但可以確定未來雙方會有更深入、更廣泛合作,「這是非常確定的」。

 

韓媒《Alpha Economy》 引述消息人士談話報導,蘋果頭戴裝置Vision Pro團隊的不少關鍵成員,已經轉去開發折疊iPhone,這些人員的特長在顯示技術,透露蘋果力圖克服先前的障礙,例如擔心折疊手機顯示螢幕的耐折程度。

 

報導指出,以三星最近拿到的美國軍用標準「MIL-STD 810G」技術認證的標準來看,折疊螢幕現在耐用度大有進步,三星為蘋果終端產品螢幕主力供應商,其在折疊螢幕技術報捷,有助蘋果開發折疊iPhone,打破先前業界盛傳蘋果因折疊螢幕技術問題而擱置開發折疊iPhone的傳聞。

 

一般預料,蘋果若在2026年推出折疊iPhone,將隨著當年度的iPhone 18系列發表,而且會在三星屆時的最新折疊機Galaxy Z Fold 8之後。三星一向都在每年8月發表新品。

 

報導指出,蘋果傳出研發兩種類型折疊原型機,一種是類似三星Galaxy Z Flip的蚌殼式折疊機,另一種是向內折疊,打開後像是個小型iPad8吋螢幕折疊機。向內折疊、螢幕增大應該是研發方向,因為向內折疊較為耐用。

 

另一家韓媒《The Elec》則認為,蘋果首款折疊產品要等到2026年至2027年間問世,而且不一定是折疊iPhone。據悉,蘋果正在考慮一款螢幕大小介於7吋到8吋的折疊產品,可能會用來取代8.3吋的iPad mini

 

業界認為,蘋果正認真投入研發折疊產品,以蘋果過去的創新軌跡,顯然在沒有完全成功精進折疊機概念之前,不會輕易出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折疊機發展速度落後中國

 

第二、蘋果在很多趨勢都落後同業

 

第三、小米已經跨入電動車領域

 

第四、蘋果跨入元宇宙頭盔反映不佳

 

第五、蘋果市值已被微軟超越,未來可能差距會拉開

 

香港上市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蘇崇愷,1130221

2024年以來,企業叩關港股熱度持續升溫,1月份向港交所申請IPO的企業數為14家。港交所統計,截至14日,2月已有14家企業申請上市。截至19日,港交所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案達75起,其中年內赴港上市意願較強的陸企,主要來自衣食住行、生技業。

 

上海證券報報導,陸企已成為港股IPO主力。在2023年港股新上市的企業中,超過九成的企業來自大陸。觀察2024年赴港上市企業,在已上市的5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的辦公地點在大陸。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港股上市申請審核效率較高。從上市申請的審閱時間來看,截至2023630日的三年內,香港證監會完成審閱389起上市申請,其中92%的申請所需的審閱時間低於60個營業日。

 

此外,港交所IPO的審查速度也相對較快。香港華夏證券行政總裁王榮昆表示,港股上市申請通常需要6個月至9個月的時間來審批和審核。而香港較快的上市速度,也為陸企提供更快速的融資管道。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目前港股為大陸獨角獸企業提供較好的「上市港灣」。202312月至20141月,瑞浦蘭鈞、知行汽車科技、優必選、速騰聚創等多家獨角獸企業IPO,掀起一小波港股上市潮。在2024年遞表港交所的企業中,以衣食住行、生技業居多。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去年表現非常糟糕

 

第二、大部分企業不願意去香港上市

 

第三、未來只有中國企業願意去香港上市

 

第四、目前已經沒有很多互聯網公司

 

第五、未來香港面臨中國大陸A股市場的競爭

 

塔塔晶圓廠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簡國帆、記者李孟珊,1130221

印度經濟時報引述知情官員的談話報導,印度塔塔集團可能攜手聯電(2303)或力積電等台灣晶圓代工廠,在印度境內打造當地首座晶圓廠,主要生產成熟製程晶片,初期規劃月產能2.5萬片。若成局,將是台灣半導體業首度在印度設晶圓廠。

 

對於相關消息,聯電與力積電昨(20)日都不予回應。業界人士指出,印媒的報導其來有自,尤其近年地緣政治議題升溫,晶片在地製造議題浮出檯面,印度積極爭取大廠進駐,對半導體需求龐大。

 

力積電董座黃崇仁曾於2023年初透露,接獲前往印度協助設廠的邀請,但當時他並未透露邀約對象與細節。

 

力積電迄今尚未宣布投資印度,反而先與日商SBI Holdings, Inc.攜手在日本合資蓋12吋廠,落腳宮城縣黑川區大衡村的第二北仙台中央工業園區,預定量產28奈米至55奈米製程,初期月產能規劃1萬片,最終月產能目標4萬片,鎖定車用晶片市場。

 

聯電方面,近年也陸續被印度媒體披露派員赴印度考察,討論在當地設廠的機會,惟聯電迄今也尚無投資印度的動作,而是在2022年啟動在新加坡設立22奈米新廠的策略,該廠預計今年第2季末完成,2025年初量產,第一階段月產能上看2萬至3萬片。

 

即便聯電與力積電都沒有正式宣布投資印度,印度經濟時報報導,印度塔塔集團可能攜手聯電或力積電等台灣晶圓代工廠,在印度古加拉特邦Dholera打造一座晶圓廠,初期鎖定65奈米成熟製程,月產能2.5萬片,後續將升級為48奈米與28奈米,並在幾年後支持生產繪圖處理器(GPU)、消費電子產品及物聯網(IoT)等應用晶片。

 

印度經濟時報引述消息人士談話指出,塔塔集團已敲定這座工廠的土地細節,可能近期動土,但塔塔集團進入28奈米製程的計畫可能要花一段時間,因為必須確保印度市場的成熟製程訂單量充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度積極發展晶圓生產製造

 

第二、力積電獲得很多國家的邀請

 

第三、力積電投資海外市場關鍵在於政府有補助

 

第四、東歐跟東南亞國家也在爭取台灣投資

 

第五、台積電跟聯電目前投資地點非常聚焦

 

瑞薩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佘葳芸,1130216

日本晶片供應商瑞薩(Renesas)於15日宣布,斥資91億澳元(約59.1億美元)收購澳洲軟體公司Altium,以簡化其電子設計的流程,兩邊董事會已經同意此一交易。

 

瑞薩擬透過銀行貸款和現金,以每股68.50澳元(44.46美元)收購AltiumAltium前一天收盤價為每股51.26澳元,溢價高達33.6%。

 

消息一出,在澳洲股市交易的Altium股價暴漲31%,當天早盤觸及每股67澳元的歷史新高,收漲近29%報66澳元。而在日本股市掛牌的瑞薩電子則收跌2.54%。

 

由於Altium主要業務為開發印刷電路板(PCB)的設計工具,瑞薩認為此次收購將為其減少開發成本、加快創新速度。

 

此外,瑞薩認為,該筆收購即使沒有帶來綜效,也將帶來協同效應、立即增加收益。

 

Altium曾在三年前拒絕美商Autodesk的收購提議,這次預計成為瑞薩旗下子公司後,其執行長Aram Mirkazemi將繼續帶領原有業務,他表示:「在與瑞薩電子緊密合作近兩年後,我們很高興能成為瑞薩電子的一員。」

 

瑞薩電子上個月甫以約3.39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商TransphormGaN功率轉換產品),預計Altium收購案將於今年下半年完成,仍須獲得股東和澳洲監管機構的批准。

 

日本券商Monex策略主任柯爾(Jesper Koll)指出,瑞薩決心奪回全球晶片製造鏈的主導地位。該公司擁有大量閒置資本,加上日本政府實質的零利率政策,為其野心提供充足銀彈。

 

科爾預測,到20282030年間,瑞薩將掌握全球晶片製造鏈高達三分之一,較目前的比重增加超過一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瑞薩收購軟體公司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特別是這家公司來自澳洲

 

第三、硬軟的結合模範生是美國的博通

 

第四、在AI快速發展下,未來科技公司模式需要適度的垂直整合

 

第五、瑞薩是日系半導體公司相對保守

 

嗶經濟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戴瑞瑤,1130219

國人去年非現金支付成績單出爐,根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國人使用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達7.27兆元,等於民間消費約有6成使用非現金支付,其中以信用卡的貢獻最大。

 

 

金管會統計指出,去年國人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共69.12億筆,年成長27%,離金管會的目標78億筆,達成率為88%。去年使用非現金支付的金額達7.27兆元,年增18%,則是超過金管會所訂的目標6兆元。

 

金管會從2015年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畫」,在2021年改為每三年成長的目標,設定筆數、金額目標。第一期目標從2021年~2023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要成長50%,也就是要達到78億筆、金額要達到6兆元,最終結果是筆數未達標,但金額順利超前達標。主要是因疫情導致搭乘大眾運輸人數還未回到疫情前,拿儲值卡搭乘大眾運輸的交易筆數成長不如預期導致。

 

去年國人使用非現金支付的交易7.27兆元,以民間消費總金額11.3兆元來估算,非現金支付消費比重已達到64%,相較2019年的50%高出許多,等於國人現在有6成的民間消費,包含交通、購物、旅遊等,不再是拿現金來支付,改採非現金支付工具。

 

觀察去年國人最常使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主要有四項,包含信用卡、儲值卡、電子支付、ATM轉帳購物,金額以信用卡貢獻最大,約4兆元為信用卡支付;筆數則是儲值卡貢獻最大,約28億筆是來自儲值卡。

 

針對第二期目標,金管會已提出2026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要達80億筆、交易金額要達10兆元的目標。金管會表示,第一期的目標若用全台2,350萬人來推估,每人每年非現金支付有330筆,等於每人每天都用非現金工具完成一筆交易,且每人每年有25萬元支出是透過非現金工具支付;第二期目標是2026年要達到80億筆、10兆元,若能達標,將會是每人每年非現金支付有340筆、42.5萬元的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人電子交易大幅增加

 

第二、電子化支付比例提高

 

第三、但台灣金融科技仍落後東南亞

 

第四、政府法令限制是一大問題

 

第五、領導者需要有整體的思維

 

台電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1130219

台電滾雪球虧損已成燙手山芋。經濟部已在2024年編列千億元台電增資預算,並獲立院通過,台電將在本周五(23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增資案,台電資本將擴大至5,800億元。

 

然而,台電增資速度抵不上虧損速度。才剛增資,台電2024年預計虧損近2,000億元,相當驚人,如果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台電今年再度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

 

因此,經濟部現向行政院爭取2023年歲計賸餘1,000億元以上撥補台電,官員表示,這次爭取額度不是增資,希望直接讓台電打掉虧損,以利台電現金流。

 

財政部日前公布,2023年全國總稅收34,319億元、年增5.7%,創新高,財政部預估全年稅收再超徵3,617億元,換言之,2023年將有歲計賸餘,惟主計總處說,整體稅收包含中央、地方,最終歲計賸餘仍須確定。

 

2023年確定有歲計賸餘,成為各方爭取分配的焦點,包括勞保、健保及台電。勞長許銘春表示,爭取勞保撥補不得少於300億元,經濟部爭取千億元以上撥補。

 

因各方都在爭取2023年歲計賸餘這塊大餅,經濟部能否爭取到千億元以上,甚至更多,以打掉台電虧損,讓電價少漲,現仍有變數。「到時看看誰的比較急迫,」經濟部高層官員說。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電價偏低

 

第二、提高電價勢在必行

 

第三、但有很多政治阻礙

 

第四、台灣為了政治理由,沒有提高電價,現在變成燙手山芋議題

 

第五、台電還會繼續虧損

 

華新歐洲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朱曼寧,1130321

華新(1605)深化航太、新能源領域布局,昨(20)日宣布,將透過歐洲子公司、不銹鋼原料大廠CAS斥資45億元,併購歐洲指標無縫不銹鋼管廠MST

 

華新麗華昨公告,董事會決議通過其義大利子公司Cogne Acciai SpecialiCAS) 以總價1.35億歐元(約新台幣45.7億元),向德國Salzgitter集團取得Mannesmann Stainless Tubes GmbHMST100%股權,華新對MST綜合持股約為70%

 

華新指出,該投資案主要是為整合下游產業鏈,提升CAS熔煉廠產能利用率,並延伸油氣、航太、新能源等高階市場布局及銷售網絡,後續待各國主管機關核准後,預計今年第3季交割並把MST併入集團合併財務報表。

 

華新說明,MST是全球前五大無縫不銹鋼管廠,專精於耐受極端壓力與溫度的高階管材研製,客戶涵蓋油氣、航太、化工、新能源等行業頂尖企業,並有五個廠區,2023年總銷量為2萬噸,以產能分布來看,熱擠壓約3.9萬噸、冷軋及冷拔約1.8萬噸。

 

MST成立於1994年,最初是由德國Mannesman、義大利Dalmine及法國Vallourec三大鋼鐵集團旗下不銹鋼部門合併成立的合資公司,並承襲Mannesmann兄弟於1885年發明無縫管的創新精神,並持續成長為跨國型企業,目前在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均設有生產基地。

 

華新指出,此收購案完美結合CAS的獨家材料供應與MST強勁的專案需求。MST將立即受益於CAS提供的穩定料源,大幅提升其市場競爭力;CAS則得以充分發揮熔煉產能,並延伸價值鏈下游的產品組合。

 

華新麗華董事長焦佑倫表示,MST在集團的目標市場裡擁有強大的客戶群及深厚產業知識,其綿密的銷售網絡與堅實的產品開發能力是集團推動下一世代成長和創新的關鍵要素。

 

焦佑倫指出,MST與華新均致力於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提供頂級解決方案,與客戶創造雙贏,非常榮幸並歡迎MST加入華新╱CAS這個大家庭,推進集團在不銹鋼產業打造整合一貫廠的策略布局,並快速提升集團在高端市場應用與頂尖企業客戶的滲透率。

 

展望未來,焦佑倫指出,相當看好這項策略結盟的前景,並相信MST能協助推升集團在目標市場的成長,華新麗華未來將持續透過計畫性的投資和有機成長雙軌並行的模式實現策略願景,鞏固市場領先地位。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新這兩年積極海外併購

 

第二、併購金額都落在一億美金多左右

 

第三、德國是傳統鋼鐵重鎮

 

第四、華新在東南亞也有投資布局

 

第五、企業積極往海外併購是一件好事

 

鴻海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記者方韋傑,1130221

電子大廠鴻海(2317)昨舉辦集團創立50週年慶祝晚宴,董事長劉揚偉指出,除了創辦人郭台銘外,出席賓客包括客戶、供應商與車用供應鏈夥伴,後續在營運方面,將繼續更深入、更廣泛地與蘋果合作,也會增強旗下3大服務平台實力。

 

提到鴻海與蘋果之間的合作,是否涉及AI與電動車領域?劉揚偉說,鴻海基於對行規的尊重,不能針對單一客戶說明合作情況,但是,「我們會更深入、更廣泛地合作,這是非常確定的事情」。

 

半導體新廠 正與印度磋商

關於鴻海與泰國PTT集團合資設立HORIZON PLUS電動車工廠,劉揚偉說,總裝工程就要開始,完工後不排除正式對外接單;提到半導體新廠布局,鴻海正與印度政府磋商,鴻海在此產業鏈中位於下游,會持續密切關注市場對於晶圓的需求。

 

輝達等供應商、客戶出席晚宴

劉揚偉說,昨日出席晚宴的賓客包括前10大客戶代表,以及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超微(AMD)等供應商,還有恩智浦(NXP)等車用供應鏈合作夥伴,集團經營到現在,成果得來不易,未來希望在既有基礎擴大規模與影響力,並為國際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劉揚偉認為,鴻海後續除了增強製造領域,也要藉由軟硬體技術提升平台服務,「從製造的鴻海,變成平台科技的鴻海」,包括有效轉換鴻海龐大的代工資料庫,打造智慧製造平台,隨著越來越多的自家電動乘用車,以及大、中、小型電動巴士上路,將有助於匯集大數據優化智慧電動車平台,最後,整合前2項平台實力,鎖定發展智慧城市平台。

 

劉揚偉分析,智慧城市平台底下多達16個垂直應用領域,諸如智慧醫院、學校、住宅等,未來透過平台將不同的領域串接與整合,提供整合式服務,提供給相關單位提升決策效率,讓市民更能充分利用資源,企業也可以善用相關資料,以達營運效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是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子企業

 

第二、鴻海這兩年積極轉型電動車領域

 

第三、鴻海不應該再被視為「蘋果概念股」

 

第四、鴻海跨入電動車領域遇到很多挑戰

 

第五、鴻海努力打造整體智慧城市平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