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從五大面向看中美產業競爭
工商時報 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最近中美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在很多領域都顯現出來,除了半導體以外,還包括人工智慧(AI)、電動車、鋰電池、以及其他關鍵金屬原料。
近期最引人熱議的話題是TikTok,美國眾議院已投票通過法案,未來將封殺TikTok。即使禁掉TikTok,中國還有兩大平台風靡全美,那就是以低價產品為訴求的TEMU和快時尚女裝平台SHEIN希音,兩者正在重塑美國消費者習性,增加對中國商品的依賴。
美國希望強化自身半導體產業,對英特爾補助85億美元、三星60億美元,台積電只獲得50億美元。但補助並沒有用,半導體美國製造出現許多問題,台積電亞利桑那廠開幕時間延後至2027年,相較日本熊本廠已在2月正式啟動,短期內似乎有「棄美轉日」傾向。
■美國圍堵中國 徒令自身產業喪失競爭力
美國政府也鼓勵半導體供應鏈往其他新興市場分散。去年聖誕節前,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拜訪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越南,並擬在越南設立晶片中心。最近力積電和印度塔塔集團宣布成立一座12吋晶圓廠,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表示這是奉蔡英文總統指示,背後有可能是美國在推動。
繼半導體之後,另一個保護主義戰場是電動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揚言要把中國車商在墨西哥製造後進口美國的車輛關稅提高至100%,以避免美國汽車工業被「血洗」;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中國可以使在美國的進口車同時停擺。此外,福特汽車與大陸寧德時代合作的電池廠,也遭眾議員反對而被調查。
中國已成全世界電動車產業領導者,有完整產業鏈,美國作法非但無法提升競爭力,反而會使自身產業落後全世界。比亞迪表示未來重心在發展「智能車」,可見中國會將「綠能」與「智能」結合,關鍵在於晶片,黃仁勳已表示要與比亞迪緊密合作,發展自駕車。
■陸「新質生產力」政策 可望拉抬「戰略性新興產業」
這次兩會提出「新質生產力」,計劃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顛覆性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未來經濟成長重質不重量。大陸當局了解傳統政策無法帶領產業轉型,走向科技創新,除了以往智能與綠能之外,還包括新材料、算力、氫能、核能、儲能、電網設備、人型機器人、元宇宙、腦機接口、生物製造等新領域,即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
檢視中美未來在不同產業戰略競爭,可以從以下五大面向來分析:
第一是政府效率。中國在這方面完勝美國,民主國家不同政黨難以形成共識,受到民粹牽制,影響執行力。美國正走向保護主義,推行「新華盛頓共識」,一切以國安為考量,企圖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以半導體、電動車和鋰電池等產業來看,成效不彰。反觀中國雖然在尖端科技上不一定能領先美國,但方向一旦確定,就會全力追趕。
第二是民間企業。美國資本主義最強的地方在於市場機制,像特斯拉、谷歌、Meta都是靠自身創新而崛起,沒有依賴政府補助。但面對中國競爭,即使特斯拉執行馬斯克也認為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黃仁勳亦強調中國市場重要性。
大陸在過去十年,已興起一批以創新為核心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包括華為、比亞迪及小米,即使面臨許多挑戰,仍然能夠找到市場空位。未來成功關鍵在於速度、整合、全球化及持續創新。
第三是創新與新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收緊權力後,對中國最大打擊是民間新創企業動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政府帶動的創新。但未來經濟發展仍需政府和民間同心協力,近期日本半導體產業復甦經驗可以借鏡。大陸未來不易再看到類似小米、阿里的民企,產業發展必須靠現有領導者如華為和比亞迪來帶動,華為提供電動車智能化平台和眾多車企合作,即為一例。
第四是外人投資與資本市場。近期外資大量撤出中國,香港與中國A股持續下滑,反觀美股在AI帶動下,再創新高。任何科技發展,需要資金活水,資本市場是投資人信心指標。美國市場有未來「本夢比」,但陸股市場卻處於折價狀態,這對大陸絕對不利,缺乏民間資本,長期將影響創新動能。
第五是國內市場。中國已成全球最大綠能市場,電動車滲透率即將破5成,此外大陸積極推動智慧城市,打造不同領域智能應用生態系。現在全球沒有一個地方,能像中國這樣快速普及應用尖端科技,這也是全球企業如蘋果、特斯拉、微軟等,說什麼也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的原因。中國生產正在走向世界,但世界產品卻全力前進中國市場;從這點來看,中國長期勢必加速開放國內市場,作為和外國談判籌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