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如何透過「分拆公司、調整財務」度過疫情難關?一個投資銀行家的建議

如何透過「分拆公司、調整財務」度過疫情難關?一個投資銀行家的建議

最壞的情況終於發生了,中國新冠肺炎,現在變成世界的疾病,上週全球中國以外的新增確診數,已超過了中國的新增確診數。已開發國家沒有準備好面對這樣的事件,包括日本、韓國、義大利,現在又輪到美國。

企業出現危機時,要進行「危機管理」,當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刻,也要有魄力,以非常手段進行「治理」。危機處理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透明」,台灣和新加坡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最近日本媒體公開讚揚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因為他利用網路公布「口罩地圖」,反而批評他們自己的衛生部長不及格。

政府掩蓋事實真相,假裝一切正常,反而容易引起民眾恐慌。新冠肺炎剛開始時,當地官員處理的方式以及最近川普發表的言論,都有類似問題。

台灣衛福部官員處理危機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在財金應變上卻不及格。

上週美股崩盤,投資人不計一切代價殺出,全球股市也大幅下跌,唯有台灣沒怎麼跌,因為政府在護盤。這是很愚蠢的作法,我們不能對抗趨勢,粉飾太平,而應該順應趨勢。

蘋果自從今年高點以來,已跌了20%以上,CEO庫克宣稱由於供應鏈問題,首季業績將下修。台灣最好的股票如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都是蘋概股,焉有不下調的道理?然而台灣股市結構已非正常,台積電占了很大市值比重,因此政府只要拉抬台積電,即可以維持盤勢。代價是什麼?有可能把去年所賺的錢大半吐回去。

人面對危機時,為什麼會做出錯誤的決策?因為做了錯誤的假設,以為危機是區域性的、不是全世界的;是短期的、不是長期的。
我是一個投資銀行家,經常協助老闆賣企業,也常看到以下的情況:一個公司股價80元時捨不得賣,結果跌到50元,後來又發生了一些外部事件,導致股價跌到30元,當然更不會願意賣,直到越來越糟,甚至發生財務危機。

全世界資本市場,在短短幾週內,已經跌掉好幾兆美元的市值。這只是開始,隨著GDP下修,疫情蔓延,以及人心恐慌,從現在開始再往下掉20%都有可能,請問你該怎麼做? Truth hurts,但我們一定要面對現實。

全世界今年起已發生很多起這種「價值崩跌」的情況:波音因為空難事件新飛機停產,現在又面臨航空業大蕭條;全球汽車業大規模裁員,只有特斯拉拼命狂漲;金融業受經濟衝擊和反全球化影響,匯豐等銀行大幅裁員;還有數位媒體崛起,巴菲特不惜一切代價出清手上紙媒業務。

台灣經濟和中國大陸與美國連動,命運不掌握在我們手裡,外交上全球孤立,政治上兩岸對立,但很多人還沉醉在「明天會更好」的幻想裡,甚至因為「中國不好、南韓不好、台灣會受惠」而沾沾自喜,沒有轉型的決心與行動,前景令人擔憂。

危機就是轉機。大陸面臨中美貿易大戰、供應鏈脫鉤,現在又遭受新冠肺炎衝擊,但只要撐過去,中國可能變得更強大。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日本、韓國身上:日本過去經濟泡沫化,一些大企業如夏普因經營不善必須賣掉,但現大多已成功轉型;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時徹底破產,現在卻成為世界強國。我們要等著中、日、韓這些國家出問題,不如先檢討自己。

我認為台灣企業,從現在起,必須運用簡單的算術,進行「加、減、乘、除」四大轉型:

首先是「減」。在市場不好時,企業一定要狠下心來,進行瘦身,包括裁員、減薪、出售資產,甚至主動關門。

上週大陸一家旅遊上市公司百程旅行進行破產清算,大股東是阿里巴巴。台灣老牌上市公司台紙,由於轉型不易,也主動宣布私有化,由大股東買回在外流通股份,進行下市。

台灣很多公司應進行產業整合,攜手合作,共同度過難關。但許多人看不清趨勢,以為台灣經濟和股市過一陣子就會反彈,未來恐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第二是「除」。這其實也是一種減法,簡單說就是把一個公司拆成幾個子公司,賣掉其中1-2個,或把一個部門拆成2個,留下一個,處分另一個。有些公司有7-8個部門,全部綁在一起,不懂得切割,最後連好的也被壞的拖累,大家一起沈船。

最近有一家企業找我,他們有5個部門,有些有買主,但老闆只想賣差的部門,好的自己留下來,或只和對方業務合作。這就是人性的盲點,市場不好的時候,你必須忍痛把最好的資產出售,賣相差的可以夾帶一起賣。現在有現金的人最有力量,不要夢想別人會來撿破爛。

第三是「加」。這代表你切出去的業務,可以和同業共同合組成一家新公司,創造連結的力量。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機會,但台灣講了很多年「產業控股公司」,一直乏善可陳,因為業者不團結。

第四是「乘」。這是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以小搏大」。假如你在大陸、台灣、越南、美國都有據點,面臨訂單流失、跨國管理、產業整合趨勢,該如何因應?首先應「結盟」,不要什麼都自己來,其次需重新設計「商業流程」,最後是多運用「雲端科技」,這些都是台灣企業從沒學過的新功課。

現在是最壞的時機,也是夢醒時分,在末日來臨的時候,台灣要有對的「現代啟示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