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老總:我是全球化的信徒,但末日來臨前,請珍惜今日的台灣

老總:我是全球化的信徒,但末日來臨前,請珍惜今日的台灣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是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上流》(Parasite),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外國影片等四項大獎。這是非凡的成就,連李安都難以企及,因為他當年沒有同時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更遑論最佳劇本。這說明「韓流」或韓國人的文化創意,已征服世界。

川普對此非常反感,表示奧斯卡最佳影片,怎麼可以落入外國人手中?川普一向打著「反全球化」招牌,當然要在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不僅如此,當上週中國宣布新冠肺炎新增確診人數為零時,川普義憤填膺的在記者會上強調「中國病毒」,因為「那來自中國」,無視他人擔心是否會造成種族歧視。

更有趣的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出資拍攝的《美國工廠》,描述中國大陸企業福建耀華玻璃,到美國買下關門的通用汽車工廠,成為第一個陸企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一開始當地失業工人都因重獲新生而歡欣鼓舞,後來由於中美文化隔閡,造成管理衝突,夢想幻滅,故事發人深省。

今年另外一部被獲得多項提名,但最後不如預期的英國電影《1917》,是由阿里巴巴投資製作。其實阿里去年投資的《綠皮書》(Green Book),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講的是60年代美國白人替黑人音樂家開車的故事,主題也是關於文化衝突。

假如這還不夠,你應該嘗試了解今年最重要的好萊塢巨片《花木蘭》(Mulan),這是由迪士尼斥資2億美元打造的動畫翻拍真人影片,佳評如潮。但很可惜由於疫情,歐美首映會後就撤檔,所有地區上映都延後。

女主角劉亦菲大陸出生,在美國長大,後來又回北京念電影學院。我光看預告片,就覺得非常引人入勝。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一片仇中氛圍中,為何一部「東西融合」的電影,能引起那麼多老外關注?

你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全世界越來越「反全球化」,但只要是好的文創作品,都能跨越文化界限、鼓舞人心。近期大陸最紅的影視節目,竟然是台灣的偶像劇《想見你》。

我是一個全球併購協會的會員,上週開始,全世界各個國家,都開始封鎖隔離的模式,我在WhatsApp上,閱讀來自不同地區會員的訊息,感到不可思議。

「Hello,我們來自英國,本週採異地辦公,一半員工在公司,另一半在家工作,但下週開始所有人都將在家工作。」
「印度本週開始在家工作,學校全部關門。印度人口集中,所以風險極高,但高溫似乎阻止了疫情傳播。」
「巴西報告,我們全部在家辦公,學校、戲院全部關門。」
「來自伊斯坦堡的問候,我們沒有強制隔離,但所有公眾場所都已關閉。昨天確診人數98,1人死亡,所以我們還不壞」(我沒有告訴他台灣的土耳其旅行團,15人有13人中鏢)。

看著這些信息,我心裡浮起一種奇怪的感覺,世界不再連結,每一個人都飄浮在汪洋大海中,人人都是一座孤島,不知命運會把我們帶向何方,不知我們的未來將會如何。

我是一個全球化的信徒,到現在還是。台灣長大,美國念書,曾在香港、中國大陸工作,曾幫美國、英國、法國公司打工,目前工作上合作的國家,包括奧地利、韓國、以色列和巴西。但我真的不知道,未來我們會怎麼樣?我已經3個月沒有出國了,過去40年,推動全世界(包括台灣)進步的全球化洪流,是否會就此走向終點?

義大利每天死近800人,死於疫情的人數已超過中國。

由於這些事件,最近我經常想像世界末日來臨時,究竟會是什麼樣子?描述世界末日的經典電影很多,除了《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外,還有《瘋狂麥斯》(Mad Max),最近一次重拍在2015年。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2013年的電影《末日列車》。由於氣候變遷,地球變成嚴冬,倖存的少數人生活在挪亞方舟般永恆運轉的列車裡,有錢的人在前區,低端被壓榨的人在後區,電影圍繞在這些人彼此間的衝突。

這部電影頗有預言效果,因為環境背景是氣候變遷和世界末日,故事主軸是貧富不均,和當今世界很多雷同,或許我們的現世報很快就會到來。

2013年還有一部電影《極樂世界》(Elysium),由麥特.戴蒙主演。2154年,世界上最富有的權貴居住在浮在天空的人造都市「極樂世界」,大多平民生活在疾病肆虐、犯罪橫行的地球,基本上是兩個世界。每一個地球上的人,都夢想能夠到天上的極樂世界去。

看著大陸台商和美國的留學生,前仆後繼地跑回台灣,我不禁感到,今天台灣就是那個極樂世界。至少,目前我們還是安全的;至少,我們沒有被限制不得外出(也許不久的未來我們也會)。前一陣子,一個假的美國商會,建議美國買下台灣,蘇貞昌說:「Taiwan is not for sale」。

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美國與中國,台灣與世界,我們未來將走向哪裡?

在世界末日來臨的前一刻,請珍惜今日的台灣,這是我們的last reso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