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發射平台(The Perfect Launch Pad)。」
我在翻閱國外雜誌,一頁香港政府的廣告吸引了我的注意。
「假如你是一位懷抱願景想要改變世界的創業家,請報名2013香港新創事業培訓課程,加入全世界最有潛力的創業之都。」
「因為香港有自由經濟,多重融資選擇和龐大腹地,聰明的創業家都會選擇這裡。」
有沒有搞錯?我嘆了一口氣,把香港描述成亞洲創業之都?無可否認,香港有它的門戶(gateway)優勢,也是亞洲金融中心,但提到香港,你會聯想到李嘉誠和匯豐銀行,而不會想到新創小企業。
香港政府正在做和紐約市長彭博(Bloomberg)類似的事情:積極往金融以外的其它方向轉型。彭博為了打造紐約成為「科技之都」,邀請著名的康乃爾(Cornell)大學在紐約成立一個科技分校(Cornell Tech),非常有創意。但香港至今尚未提出什麼有建設性的轉型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人在全球創新創業潮流中會不會有什麼機會?你可以笑香港,但全世界認識香港的人肯定比台灣要多。
最近類似國外Kickstarter「群眾募資平台」(Crowd Funding)的機制引進台灣,掀起風潮,也讓大家見識到台灣創意的潛力,以及支持創業的能量。
仿效外國Color Run的「太白粉路跑」,結合台灣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在短短100小時內募集了650萬元台幣,打破之前350萬元最高紀錄。
有記者問我這代表什麼意義,是否說明「群眾募資」會成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Well, Yes and No,「太白粉跑路」是一個個案,它在對的時間提出對的事,所以能打動很多人,但不代表每個想創業的人都能用群眾募資集到很多資金。
Crowd Funding現象應該從社會而非金融的角度去理解:你提出一個創意,別人給你錢卻沒有佔股份,只拿到一些紀念品,所以基本上這是一種「捐贈」而非「投資」行為,但出發點是很天使的,即幫助有理想的人圓夢。
台灣人大概是全世界最有愛心的族群,人人心懷天使,個個樂意助人,所以大陸《新周刊》雜誌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日本人大地震全世界捐錢最多的是台灣人,不只是大企業家,還有很多學生、家庭主婦捐出他們的存款。
愛心也是一種同理心,所以當一個年輕的生命在軍中被莫名其妙地犧牲掉,馬上能夠串連25萬個不認識的人走上街頭,為其伸張正義。
了解這些,你就不會覺得奇怪,為何一些獨特的小創意在台灣能夠募集到資金。外國的群眾募資,其主要訴求是「功能」和「設計」,但在台灣,更重要的可能是「意義」和「意思」。以路跑為例,這是一個跨越老、中、青三代的共同興趣,而太白粉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創意。
你不禁會去猜想,「群眾募資」在中國大陸或香港,是否能夠造成一樣的迴響?你會懷疑是否會有足夠多關懷社會現象的人們,因為對共同使命的肯定而能一致行動?
群眾募資支持「創業」,但不一定是具有長期目標的「事業」,更像一個為達成某個特定目標的專案。如果要真正成為一個企業,還需要很多資金以外的協助。
如果你有一個成就新事業的絕佳點子,你可能會直接拿創投或天使投資人的資金,而不會循群眾募資的管道。一般投資人需要擁有股份,創業者具有對股東負責的意識,企業才可能長期成功。
群眾募資的流行,某種角度反映了台灣的「快閃文化」,對社會有太多的不滿,卻又無力改變社會,所以運用各種創意方式和表現手法,呈現自己的訴求。你可能會問”so what” ? 但對快閃族來說,可能不需要為什麼,it is just a way of expressing feeling。
假如國父生在今日,他大概只要起義一次就會成功,這也是為何「阿拉伯之春」有星火燎原的力量,以及為什麼網路公民活動在中國大陸和香港會受到限制。
香港有人想發起「佔領中環」運動,但擔心會流血失控,所以現在又有「Silent Majority for HK」的反示威運動。台灣因為土地徵收拆民宅事件,公民團體發起「拆政府」抗爭,超越法律尺度,但最終還是以和平方式落幕,這在彼岸是令人難以想像的。這種公民運動的因子和群眾募資是相通的,本質上都是一種社會關懷,一個是負面抗爭,一個是正面鼓勵。
假如群眾募資的平台能夠國際化,台灣將會具有華人社會的真正影響力:我們的群眾能接受到來自外地的創業提案,而國際資金也能夠進來支持台灣的創意。
即使台灣的經濟多麼不振,政府如何無能,在創意集資的道路上,台灣是領頭羊,可以做為亞洲的標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