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萊雅 / 美即控股
全球最大化妝品集團及化妝品製造商歐萊雅集團(L’Oreal)15日宣布,已對香港上市的大陸護膚品公司美即控股提出公開要約收購計畫。據雙方聯合聲明,建議收購價為每股6.3港元,總價達65.38億港元,約8.4億美元、51.538億人民幣,若交易順利完成,這將是該集團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起併購案。
該份聲明指出,若按8月12日停牌前美即控股收盤價為5.05港元的價格計算,溢價約達25%,且該收購計畫已獲得美即控股董事會支持,6位股東承諾出售手中約62.3%的股權,但歐萊雅並沒有公布美即控股剩下37.7%的股權結構。收購計畫仍待大陸商務部的批准。
亞太季度營收增5.2%
近年許多奢侈品製造商把大陸市場作為重要目標,其高速增長遠遠抵消其他成熟市場的不利局面。而在全球第2大經濟體增速放緩下,歐萊雅的重大投資如同打了一劑強心針。
資料顯示,大陸是歐萊雅的第3大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法國。歐萊雅1997年進入大陸市場,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蘇州和宜昌各設立1家工廠。
該公司上月發布財報稱,因亞太地區等新興市場增長強勁,季度整體營收增長5.2%。
BBC中文網報導,在增長快速的大陸面膜化妝品市場上,MG美即品牌位居該類知名品牌之一,市占率已達近2成。在香港上市、總部位於廣州的美即控股,2003年成立,以面膜產品聞名,在大陸銷售通路已超過1萬家,幾乎涵蓋一、二線城市的美妝、藥妝連鎖店,且進一步搶攻三、四線城市。
根據美即控股公布的業績數據顯示,公司2012年的營收達到15.4億港元,淨利潤達到2.2億港元。旗下有卡尼爾、蘭蔻等超過500個知名美妝品牌的歐萊雅,相當看好美即控股的前景,希望結合原有的經營團隊及歐萊雅先進研發、銷售網路的優勢,進一步拓展這個大陸品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即的PE股東Baring真是賺到了,8,000萬美元的投資,不到兩年時間,獲利1.76億美元。
第二、這說明任何大中華零售公司只要有品牌地位,外資策略投資人還是會用錢去砸,大陸台商很多零售品牌就是這樣被外資收購的。
第三、面膜是台灣的強項,統一超的「我的美麗日記」在大陸就賣得嚇嚇叫,其它公司不妨深耕這塊市場。
第四、奢侈品在大陸成長趨緩,但面膜不算奢侈品,頂多是”平價奢華”,正好是成長最快的市場,也是台商最可以發展的區隔定位。
第五、凱雷投資的自然美正在進行組織重整,相信從長期觀點仍然很有投資價值。
台塑 / 澳洲鐵礦
台塑集團開啟全球資源探勘、開採佈局新頁!由台塑四寶合資的「台塑資源公司」,15日與澳洲礦企FMG簽署合作開採澳洲鐵礦砂礦區開採計畫,台塑資源出資11.5億美元(約台幣345億元)取得31%開採權。
台塑集團指出,FMG屬全球第四大鐵礦砂廠商;這次投資的澳洲礦區蘊含量達52億噸,將為集團在鋼鐵佈局建立穩健原料供應。台塑資源不僅著眼鐵礦砂佈局,未來只要與全球資源有關,且具投資價值者,都會積極評估。
面對全球各國對頁岩氣、天然氣等資源,掀起全球較勁、部署,台灣過去也僅有中油以國營事業參與原油、天然氣等開採投資。台塑集團旗下事業囊括油品、石化、鋼鐵,這次參與鐵礦砂開採投資,無疑宣示台塑集團切入全球礦源開採領域,讓集團事業領域往更上游拓展。
台塑四寶日前已完成對「台塑資源公司」各增資29億9,975萬元(合計119.99億元),一舉讓台塑資源公司資本額從100萬元拉升至120億元規模;未來將針對巴西、澳洲及非洲等地區,以「參股」方式,展開鐵礦權投資、開發。台塑集團指出,澳洲鐵礦區開採權環境成熟,尤其這次投資的礦區距離港口僅100公里,投資條件頗佳。礦區開採如同航運事業一般,每一礦區成立一公司運作。
這次由台塑資源旗下子公司與FMG旗下子公司合作(此為FMG與大陸寶鋼合資,寶鋼持股12%),進行澳洲西部Iron Bridge礦區開採,持股比各為31%、69%。
基於看好越南、東南亞地區鋼鐵市場商機,及掌握東協自由貿易區之關稅優惠,台塑河靜大煉鋼廠規劃二期四階段建廠於2020年陸續完成;屆時鋼廠部份將擁有6座高爐,粗鋼產能2,250萬噸。第一期先投資100億美元,預計年產粗鋼707萬噸並銷售鋼材682萬噸;第1支高爐預計2015年點火投產,初期銷售以東南亞為目標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到目前為止,只有中油和中鋼曾經到海外投資天然資源,很高興終於有民營企業跨出了第一步。
第二、台塑在越南投資大煉鋼廠,當然會有鐵礦砂的需要。
第三、在澳洲這樣的成熟市場投資風險比較低,總比到俄羅斯或內蒙古要來得好。
第四、台塑應該考慮和其它台灣企業或是財務性投資者一起到海外收購天然資源。
第五、兩岸更應該考慮在這個領域攜手合作。
IBM / Trusteer
華爾街日報報導,IBM周四收購以色列網路安全軟體開發商Trusteer,外傳收購金額在7億至10億美元之間,足以看出IBM為防堵網路駭客不惜砸重金擴充資安實力。
有鑑於網路駭客技術日新月異,過去10年來IBM已先後收購多家網路安全軟體開發商。2011年底IBM重金買下Q1 Labs後便成立新的安全系統部門,而本次收購Trusteer將為該部門增添大批人才與資源。
根據收購協議,IBM將在以色列建立網路安全軟體實驗室,而兩家公司將共同派出超過200名研究人員進駐。在特拉維夫及波士頓皆設有辦公室的Trusteer專門研發金融系統資安軟體,能偵測到傳統桌機版軟體無法偵測的網路威脅,例如智慧型手機上的惡意程式。據了解,美國10大銀行中有7家都是Trusteer的客戶。
IBM收購Trusteer後將提升企業雲端服務的安全性。況且,像Trusteer這類小型軟體公司的獲利空間也比傳統IT服務來得大,有助IBM在2015年前達成每股獲利(EPS)20美元的目標。對Trusteer而言,日後公司也能利用IBM的全球經銷網路拓展客群。
除了IBM之外,年初以來各家科技大廠紛紛興起購併潮,尤其鎖定以色列新創業者。臉書先前便傳出有意以1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地圖軟體業者Waze的消息,可惜後來因Waze拒絕將員工遷往加州而破局。思科3周前也砸下27億美元收購資安軟體業者Sourcefire。據傳IBM早在思科收購Sourcefire前就和Trusteer展開收購協商,且外界認為IBM開價優渥,才讓醞釀公開發行股票的Trusteer同意出售。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互聯網發展迅速,任何和internet基礎建設有關的技術都將會是投資的重點。
第二、雲端服務是未來大趨勢,台灣在這方面尚有一定優勢,但是政府缺乏明確的產業政策。
第三、全世界高科技的生態正在改變,大者恆大,而且靠M&A變得更大,很多新創科技公司來不及長大就被買走了,除非是像Dropbox這樣非常有實力而又不願意被買斷的公司才能獨立生存。
第四、以色列這個國家很了不起,那麼小但卻不斷有創新型企業在不同的高科技領域展露頭角。
第五、台灣阿碼科技最近也被買走,說明台灣是有一定的軟體人才和技術,我們希望全球大公司都能到台灣來挖寶收購,至少這樣可以鼓勵年輕人創業。
阿里巴巴 / 創新上市
阿里巴巴上市地點傳聞不斷,日前才傳出轉往紐約上市消息,近日外媒又稱,港交所正與阿里巴巴共商所有權結構事宜,尋求創新途徑。同日,推動集團上市的班底也被揭曉,由香港前特區首長董建華外甥婿坐鎮,透露阿里巴巴長線融資大計。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集團正與港交所談判,希望找出一種所有權結構,讓集團在港交所上市的同時,維持馬雲及管理團隊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
上述兩名知情人士稱,為找到替代方案,阿里巴巴和港交所正在討論一種「創新性途徑」,在不採用雙重股份架構下,仍容許主要股東保持公司一定的控制權。
意即集資額超千億元的阿里巴巴若順利在香港上市,極可能是港交所為其量身打造新法規的成果,以求留住這隻IPO市場的金雞母。報導未披露這個另類股權架構的詳情,港交所發言人也不願對此事置評。
早前已有消息指出,阿里巴巴已研究出一個可行方案,既不用港交所破例重開A、B股制度,又可使創辦人馬雲在董事局的控制權不被削弱,一旦方案獲監管當局批准,相信阿里巴巴勢必拍板在香港市場掛牌上市。
香港信報揭露,阿里巴巴一直未委任保薦人,卻能不動聲色推進上市計畫,全因集團今年稍早已聘請一班來自投行界的「猛人」加入,成立內部的機構融資部門。該部門主管來頭不小,乃「金家駙馬」姚允仁,即第一任特區首長董建華家族的姻親。
信報指出,阿里巴巴特意成立一個機構融資部門,也聘請「猛人」坐鎮,大費周章,正好反映該公司除上市計劃外,未來也會有長線的融資大計。
據報導,姚允仁為董建華妹妹董建平的女婿,即董建平小女兒金昌玲的丈夫,是董建華的外甥婿。
姚允仁曾先後於高盛、星展亞洲融資及投行洛希爾(香港)從事投資銀行業務,並於今年首季加入阿里巴巴的團隊,掌管公司整個機構融資部,現職為阿里巴巴高級副總裁兼機構融資部主管。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巴巴是一家世界級的杰出公司,但公司治理仍然未達世界級,之前馬雲不知會大股東即自行分拆支付寶是極不道德的行為。
第二、雅虎和孫正義是阿里巴巴的大股東,但馬雲卻想以較少的股權控制整個公司。
第三、假如港交所為阿里巴巴真正開了前例,將來很難拒絕其它公司類似的請求。
第四、阿里巴巴不能沒有中國管理團隊,但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當初的外國投資人高價投資和支持一樣功不可沒,以阿里巴巴是中國電子商務的國寶而否定外國投資人的權益,從各個層面來說都很難交代得過去。
宏達電 / Beats
宏達電(2498)與美國著名耳機廠Beats傳出分手!外電報導,Beats有意向宏達電買回25%股權,另尋新投資人,以取得新資金推動業務擴張。針對雙方2年的關係可能結束,宏達電僅強調,雙方合作以來建立緊密的關係,宏達電肯定Beats的表現及高標準的堅持。宏達電若與Beats拆夥,勢必衝擊年輕消費族群的品牌忠誠度。
宏達電近來利空消息不斷,由於全球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受到中低階大幅擠壓,宏達電營收每況愈下,第3季可能出現有史以來首見的營業虧損。 宏達電股價昨日開盤後,原先走升逾1%,但市場傳出Beats鬧分手後,由紅翻黑,幸好有庫藏股撐腰,最後僅小跌1元,收在153元。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談話指出,美國高階耳機製造商Beats
Electronics, LLC正與某投資人進行洽談,這名金主除了可提供債務融資外,也可能在未來數周內宣布成為Beats的少數股權股東,Beats同時希望向宏達電買回25%股權。 該消息人士進一步指出,宏達電原本希望透過Beats來吸引年輕族群目光,但雙方因發展策略認知差距過大而鬧僵,Beats已在今年初,探尋宏達電出售持股的意向。 消息人士也透露,今年3月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曾與Beats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Jimmy lovine會面,雙方就Beats計畫推出名為Project Daisy的音樂串流服務,所可能衍生的合作商機交換意見。
Beats是由Jimmy Iovine及嘻哈教父Dr. Dre共同創立,旗下耳機Beats by Dr. Dre是美國近年知名度快速擴張的耳機品牌,在包括天后Lady
Gaga及當紅少女殺手小賈斯汀Justice Biber的加持下,迅速竄紅,成為引領美國流行文化的指標商品之一。
據了解,美國營收貢獻占5成的宏達電,為了加深美國市場及吸收年輕客群,於2011年8月宣布以3.09億美元價格,取得Beats51%股權,並獲取Beats行動裝置獨家授權合作。去年7月,宏達電又以1.5億美元,讓Beats購回25%的股權,雙方關係出現變化,但宏達電同時借出新台幣67.4億元給Beats,合作關係因而得以維持。
根據NPD Group的統計,今年6月Beats掌控美國單價99美元以上高階耳機59%的市佔率。不過,美國高階耳機市場在經過去年18%成長率後,今年成長速度預估將放緩。 對於市場傳言,宏達電昨日不願正面回映,只表示Beats是一家世界級公司,並為全球消費者重新定義音質體驗。自合作以來,雙方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係,攜手為行動通訊產品打造卓越音質,更在全球推出一系列搭載Beats AudioTM的音效。
宏達電9月初將與長榮航(2618)合作推出3000支限量版Hello
Kitty Butterflys。美國電信業龍頭Verizon也敲定,於8月22日開賣宏達電新hTC One。不過,新hTC One在美國其他電信業者AT&T、Sprint開賣已4個月,Verizon此時加入,是否能提振新hTC One在美國的銷售量,有待觀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達電最近的氣勢一瀉千里,Beats選擇在這個時候拋棄宏達電更是雪上加霜,並不讓人覺得意外。
第二、宏達電和2010~12間一共在國外投資了七家企業,以時機來講是對的,只可惜hTC氣勢自此即一蹶不振,被收購方自然心理不平衡,宏碁這幾年的海外收購也有類似問題。
第三、Beats是潮牌,hTC當時一定想針對年輕族群,但是後來的產品好像並沒有特別和年輕使用者的需求相結合。
第四、hTC的新產品在台灣賣得不錯,作為台灣品牌之光,我們也希望hTC能夠反敗為勝,但好像時間和籌碼真的已經用完了,hTC現在已掉出全球前10名智慧手機之外。
第五、hTC花重金請鋼鐵人男主角小勞勃道尼拍的廣告有一點無厘頭的感覺,不知道想表達的是什麼? Here to Change是很好的廣告詞,很激勵人心,但是在搞笑的廣告花絮片段中卻被模糊掉了,變得很膚淺。有外資分析師建議hTC和陸資合併,但公司又聽不進去,假如Here to Change未來不能Here to Consolidate,在不久的將來很有可能會變成Here to
Close。
臉書 / 聯發科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周二於臉書個人首頁發表一項名為「internet.org」的網路推廣計畫。臉書將和愛立信、聯發科、三星電子等6家業者合作提升全球網路普及率,目標讓全球網路人口增加50億人。
查克柏格周二於臉書發文表示:「上網是不是一項人權?」他於問題下方發表了長達10頁的internet.org計畫書,內容詳述臉書對全球網路發展的願景與實踐方法。 他於計畫書中表示:「臉書每月經常性使用者多達11.5億人,但當我們開始思索如何再增加50億名網路用戶時卻發現一個重點,那就是全球多數人口還無法上網。」
目前全球網路人口約27億人,僅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儘管這個族群正以每年9%的速度成長中,但查克柏格認為這樣的速度不夠快。 過去幾年來,臉書為了提升開發中國家網路普及率已投資超過10億美元,但查克柏格表示日後將「更加努力」。他表示臉書將和愛立信、聯發科、三星、諾基亞、Opera及高通等6家業者合作推動internet.org計畫。
查克柏格於計畫書中點名3大發展重點。首先,臉書將和手機製造商與電信業者合作,以降低智慧型手機及行動上網費用。第二,臉書將開發更多大型資料處理工具,好讓網路容納更多資料流通。第三,臉書將和合作夥伴共同發展新的商業模式與服務。
查克柏格雖未點出全球網路普及率與臉書商機之間的關聯,但外界對臉書的用意心知肚明。臉書每月經常性使用者在第2季年增21%,每日經常性使用者也年增27%。在已開發國家網路人口接近飽和的情況下,臉書將來欲維持相同成長率勢必得打入網路尚未普及的開發中市場。 靠網路吃飯的谷歌也打著同樣的算盤。今年6月谷歌在南半球展開名為「Project Loon」的網路推廣計畫,透過30個發送至平流層的太陽能發電氣球充當基地台,藉此提高偏遠地區網路普及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臉書執行長終於開始做一些真正影響世界的事,如同他的前輩們: 微軟的Bill Gates和谷歌的創辦人。
第二、臉書已經連結了11.5億人,現在要再增加40億人到50億用戶,出發點並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改善第三世界的生活水平。
第三、要達成這個目標,臉書必須和手機製造商及電信業者合作,愛立信、三星都是手機業者,但為什麼和聯發科合作? 因為聯發科造就了中國大陸本土的手機業者,可以說是手機的心臟,這是聯發科偉大的成就,它不只是一家世界級的公司,而且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面貌的企業。
第四、全世界將形成一個頂級網路生態系統,其中有些人是關鍵性的玩家 (critical player),聯發科就是其中之一。從長遠來說,聯發科的影響力會超過台積電。
第五、台灣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什麼? 我們過去是關鍵性的手提裝置製造商,現在什麼都不是。
第六、台灣有影響力的企業如台積電和聯發科,應該學習臉書,積極地站出來,重組並且試圖影響台灣的網路生態結構,不要只獨善其身,覆巢之下絕無完卵。
柯達
曾經執全球照相器材業牛耳的美國柯達公司,由於無法因應數位時代的競爭而於去年元月聲請破產保護,經過一年多的奮鬥後終於解決高達四十一億美元的債務,脫離破產保護;未來柯達將轉型為商業印刷公司,不再銷售任何產品給消費者。
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破產法院法官葛洛伯廿一日批准柯達的脫離重整計畫;葛洛伯說:「在這一天,許多人失去了退休福利,許多人發現他們擁有的債權只能拿回一小部分」。依據這項計畫,凡是「有擔保債權人」,債權可以獲得全額償還;「無擔保債權人」的總債權估計達廿二億美元,但每一美元債權只能拿回四到五美分。至於公司股東,則一分錢也拿不回來。柯達指出,這項計畫是公司與債權人之間所達成的「全面性妥協」。
柯達的股東團體指控柯達及破產管理專家對公司的價值有所隱匿,但遭到葛洛伯法官駁回。他在法庭上表示,即使柯達的價值超過公司所提報的金額,這些殘餘價值也將歸於無擔保債權人,股東什麼也拿不到。
柯達將發行四點○六億美元的新股。新股百分之八十五的權益將由一個債權集團提供擔保,成員包括GSO資本公司及藍山資本管理公司。柯達計劃依靠八點九五億美元的貸款,來支應公司脫離破產保護的現金需求。重組後新公司的企業價值估計在七點八五億美元到十三點八億美元之間。
在破產保護期間,柯達的攝影及沖印業務,以及超過百年的金字招牌,都已經出售或裁併,所取得的資金用於償付退休人員的年金。柯達在去年元月獲准進入破產保護期時,尚有一萬七千名員工,現在由於出售及裁併一些部門,只剩下約八千五百名員工。
柯達在破產前最後一年(二○一一年)的營收額為七十二億美元,只有二○○五年時的一半。從二○○八─二○一一年,總虧損額逾十七點六億美元。法官葛洛伯表示:「柯達是美國最有名的企業之一,它的破產是美國經濟的一大悲劇。股東也蒙受沉重損失。」
柯達從全球攝影器材市場的霸主,如今淪落為一家只能追逐微小市場利基的公司。柯達之所以失敗,恰恰植基於之前不斷成功,使公司對於求新求變躊躇不決。龐大的規模,加上遺世獨立的企業文化,完全低估科技及數位革命帶來的威脅,產品也不再聚焦於消費者的需要。柯達的失敗,並非由於錯失了數位攝影時代,因為柯達早在一九七五年時便發明了第一台數位式相機。然而柯達當時並未針對此一新科技展開行銷,反而擔心這項這項新科技會傷害到公司獲利豐厚的軟片業務。孰料數位化的潮流難擋,最後重塑了整個照相及攝影市場。柯達這位數位科技的先驅,反而遭到數位攝影市場的淘汰。
行銷的要義在於先問「我們是幹那一行」?而非「我們如何賣出更多產品」?如果廿世紀初期鐵路業者把自已視為運輸業,而非只是建鐵路,就不會被航空業取代;如果好萊塢在一九四○年代便體認到自己是娛樂業,而非只是拍電影,就不會被電視影集打得遍體鱗傷。
柯達也犯了這項典型的錯誤:只聚焦於出售更多產品,卻忘了自己其實屬於「分享記憶」這項產業。柯達相信靠本身龐大的行銷機器,就能保住在軟片市場的龐大占有率。反而是索尼與佳能看到這個機會,全力向數位攝影衝刺。等到柯達決定投入戰場時,已經時不我與。
因此柯達經驗帶來的啟示,在於企業不應再沉醉於大集團的美夢中。科技發展經常會打亂企業經營模式,而當新科技在重新塑造市場及企業時,企業必須隨時為營運模式持續且迅速轉變做好準備。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在實際經營上永遠都必須像一家小公司一樣靈活機動。
柯達公司雖然終於脫離破產保護,成為一家僅從事「企業對企業(B2B)」的公司,未來能否就此浴火重生仍屬未定之天。值得注意的是,柯達宣布未來將以研發觸控式螢幕感應器的零組件,作為主要營業項目之一。
柯達董事長兼執行長裴瑞茲在聲明中指出,柯達很快將以「一個科技領導者的形象出現,為廣大且持續成長的商業影像市場服務,例如商業印刷、包裝、功能性印製及多種專業服務;組織將更精簡,而財務報表將更堅實」。
另外在重組計畫中,柯達並將聚焦於新科技,即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所用的觸控式螢幕感應器的零組件,並繼續生產電影業所用的軟片。專家指出,柯達的新業務是一個高度分割且競爭激烈的產業,過去柯達在這個市場的占有率微乎其微;柯達是否能對新的品牌定位自我調適,仍有待觀察。
我們的看法:
第一、柯達的失敗和滅亡是美國企管教科書經典教材,同樣是做相機軟片的日本富士可以轉型成功,但柯達身為百年老店卻慘遭滅頂,究竟是為什麼?
第二、科技會帶來”顛覆性”的革命,企業如果過於想保護原有技術,就不可能成功過渡到下世代的新技術。
第三、數位相機取代了傳統相機,而智慧手機現在又取代了數位相機,替代週期越來越短。
第四、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傳統媒體和數位媒體的競爭,新聞、音樂都因為沒有及早因應數位化的潮流,因此陷入困境。
第五、柯達的債權人只能拿回5%,股東什麼也拿不到,下場非常淒涼。
第六、柯達是否能成功從B2C公司轉型B2B商業印刷公司,仍然有待觀察。柯達未來將研發觸控式螢幕感應器,這是高科技電子業的範疇,但柯達過去並不是一家電子業公司,可以說除了品牌,連基本核心競爭力都要重新定義。
第七、另外一個轉型成功的美國公司是全錄 (Xerox),其過去曾經是最創新的美國研發典範,後來卻一蹶不振,直到重新定義自己為提供商業解決方案的公司,才重振往日雄風。
第八、日本做相機和影印機的公司佳能 (Canon) 就轉型得很好,不像全錄,可見日本人有較佳的企業文化,懂得低頭認輸和抱團取暖,台灣企業應多向佳能和富士這樣的日本企業學習。
TBC / 新加坡上市
台灣寬頻通訊到新加坡掛牌上市,引發國安漏洞與是否含有中資的疑慮,對反媒體壟斷著力最深的民進黨立委昨天抨擊,一個國家的法律,若允許技術性違法,威信就蕩然無存,這種「半睡半醒」的投審會,一點功能也沒有,只會製造合法業者的障礙,根本是橡皮圖章,毫無功能可言,「應該要廢掉了!」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強調,這件事一定要追究到底,如果TBC的營運內容包括系統,那麼一旦在星公開上市,中資就能在國際資本的規則裡進行購買,「這種中資買台灣系統台的行為絕對要禁止的」。她更說,TBC赴星上市如採事後備查,就是技術性違法,「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可以允許技術性違法,權威性就會蕩然無存」。
立委葉宜津說,TBC到新加坡上市雖然不是台灣的管轄範圍,但就實際情況來說,TBC就是拿「在台灣的營運狀況」去當地申請上市;尤其,TBC在台灣有多少收視戶,大家都很清楚,所以無論投審會或NCC,都應該密切掌握整件事。立委潘孟安表示,無論企業是否透過第三國或免稅天堂,只要公司設在台灣,就應接受《公司法》監督;如果是電信業者,該接受NCC的管轄。
潘孟安指出,投審會應該進行「事前審查」,不能讓事情成為事實後再來處理,否則就是先射箭、再畫靶,這恐怕會牴觸相關法規。投審會一點功能也沒有,只會製造合法業者的障礙,對於有意專漏洞的公司卻沒有積極審理,根本是橡皮圖章,毫無功能可言,「應該要廢掉了!」
管碧玲也質疑,投審會根本就是「半睡半醒」,因為法令清楚限制中資進入系統台,所以投審會應該是要主動處理,不能再如此被動。葉宜津說,對於外界疑慮,TBC一定會說他們是公開透明,但是,新加坡作為一個「開放市場」,投審會有責任謹慎密切的去查,「這就是我所擔心的,雖然到新加坡上市是公開透明,但背後是不是有人頭?是不是有中資?投審會有責任釐清!」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表示,TBC赴星掛牌上市,政府有必要依法審查,對相關資金來源依照現有法令逐一檢視,深入審查把關,負起責任依法行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將母公司在海外上市本來就是合法的行為,台灣到現在才來大驚小怪,完全沒有道理。
第二、這就像中國大陸「紅籌股」和H股的差別,H股是境內公司,所以到香港上市需要中國證監會的批准; 但紅籌股註冊地在開曼,屬於境外公司,可以在境外直接上市,中國證監會沒有權力審批紅籌股的海外上市。
第三、中資並沒有進入系統台? 這點即使反對黨也很清楚,只是在探討一種「理論」,並非實際情形。中資能否投資台灣股票? 其實現在就可以,只要不尋經濟部投審會管道而尋財政部FII途徑即可。台灣開放陸資機構法人QDII來台投資,有沒有人過來? 有,但幾乎很少,說明陸資根本不在乎台灣市場。
第四、真正的陸資若要進入台灣市場,必須透過經濟投審會,這樣子相關權益才會有保障,絕對不可能去買IPO的股票,不管它是在新加坡或台灣上市。
第五、台灣最大的危機是把中資至今仍然當作洪水猛獸,動輒予以政治化,亂扣帽子,這不僅對陸資來台不利,對外資來台也有影響,最後吃虧的還是台灣。
第六、中國大陸企業正在積極走出去,在全世界進行併購,未來很多外國企業可能都會有中國大陸企業的部分股權,台灣應該要怎麼做? 把他們通通都趕出台灣嗎? 這個案子說明台灣未來真正的問題 – 不知如何面對中資,中資開放了等於沒有開放。
第七、最近里昂證劵 (CLSA) 賣給大陸第一大的證劵公司中信證劵,但台灣業務卻不能包括在內,最後只能賣給里昂的母公司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台灣將來這樣的例子會越來越多,這種邊緣化不是因為中國大陸的興起所造成,而是我們自我設限、綁手綁腳的結果。
華潤/ 特易購
數年前,曾大張旗鼓來台灣發展的Tasco(台灣稱特易購,大陸叫樂購),沒多久即折翼鎩羽,退出台灣市場;9日,樂購再傳出將與大陸國營企業華潤創業成立合資公司。從股權結構看猶如拱手讓出經營權,結束在大陸10年的獨立經營。
中國經濟網報導,市場人士分析,在大陸類似樂購這樣的零售業,面臨經濟成長趨緩,競爭壓力擴大(除了實體業者之外,還有來自網路電商崛起)的雙重不利局勢。今年7月間,就有業內人士在微博上指出,「聽說樂購賣給華潤了」的說法流傳。
報導指出,在大陸,零售業之間的業併購已不是新鮮事,前有沃爾瑪收購好又多,大潤發與歐尚的整併,以及華潤萬家收購蘇果超市等。
中國經濟網指出,歐睿資訊諮詢公司的資料顯示,華潤集團與沃爾瑪去年的市占率接近,成為大陸第2、3大超級大賣場經營者。而有法國歐尚集團支持的大潤發(兩者合併為高鑫零售,在香港市場上市)的市占率仍高居榜首。而樂購排名更在前5名之外。
華潤創業近日在香港交易發表公告,該公司已與樂購簽訂合作備忘錄,樂購將占合資公司20%股權,另80%由華潤創業持有。《華爾街日報》報導,樂購方面指出,雙方的合作將會創造出1家年銷售額約100億英鎊的合資企業。樂購此前大力拓展海外據點,其中在大陸和台灣分別以樂購和特易購品牌經營,但近年開始退出部分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Tesco (特易購) 是英國零售業的巨頭,當年以高價收購康師傅家族在大陸經營的大賣場樂購,但沒有想到收購後經營狀況卻一落千丈。
第二、為何外資收購台資在大陸的企業後會失敗?因為成功關鍵還是在於台資的經營管理,把台資的經營管理換掉,等於重來,外資那套在中國大陸還是行不通的。
第三、另外一個高價在中國大陸收購台資零售業的例子是Wal-Mart對於好又多的併購,雖然沒有特別的報導,據了解在整合上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難。
第四、華潤創業將和特易購在中國的子公司 (現已改名樂購) 合作,樂購只占合資公司20%,另外80%由華潤創業持有,換言之,老外徹底出局,只是買了一個小股以保留面子,這和當年雅虎撤出中國,把業務和阿里巴巴合併非常相像。
第五、這個案子,也代表了中國本土零售業的興起,未來能夠和中國本土勢力一爭天下的只有台資零售業,大潤發是最好的例子。兩岸服貿業對台灣服務業有關鍵性的意義,但很可惜的是許多人仍不了解。
百佳 / 李嘉誠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全球私募巨頭德州太平洋集團(TPG)、區域零售商華潤創業等8家巨頭零售企業,均有意購買亞洲首富李嘉誠旗下的百佳超市(ParknShop),據悉報價在30億至40億美元之間。對百佳抱持濃厚興趣的企業,還包括韓國零售業巨擘樂天集團、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德太集團及日本零售商永旺株式會社,勢力皆不容小覷。
成立於1973年的百佳超市為香港超市的龍頭企業,目前在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一帶擁有逾300家門市。百佳超市在6月啟動出售規劃後,立刻吸引了來自韓國和日本的買家關注。消息人士表示,百佳超市會在未來幾周對買家的意向進行評估,最快將在9月初決定「入圍名單」。
高盛集團和美國銀行美林證券擔任本次和記黃埔的顧問。和記黃埔在16日發布的聲明中表示,仍在評估百佳超市的戰略伙伴選擇,出售進程並未設定時間表。根據財報顯示,百佳超市2012年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是14億港幣。消息人士表示,基於競爭對手惠康超市的估價,百佳希望的成交價約30到40億美元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百佳是香港超市的龍頭,為何李嘉誠要出售? 因為百佳的成長性和獲利率已經無法滿足李嘉誠的需要。
第二、李嘉誠現在是世界級的企業家,投資行業從基建、房地產到電信業,遍布全球,能接觸到更多世界級的項目和頂級投資機會。
第三、香港地狹人稠,已經面臨成長的極限。中資入主香港以後,整體商業的遊戲規則大不同以往英國人統治時代,聰明如李嘉誠者,自然會尋找新的投資標的。
第四、台灣還沒有企業家能做到李嘉誠的格局,侷限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缺乏全球性的眼光和戰略布局,連東南亞市場都無法切進去。
第五、大丈夫能伸能縮,要懂得漂亮的退場。我以前的老闆白文正先生買了銀行和保險公司,後來都能以高價轉賣給花旗和AIG,就是因為懂得退場的時機。
第六、台灣有很多行業已經玩不下去了,但是老闆不懂得退場,越搞越糟,最後連淨值都沒有保住。
華威 / 紅電醫
紅電醫(1799)經營權變天!據了解,國內最大創投公司華威創投,將透過私募方式,以1.62億元拿下33%股權,取得主導權,是本土創投入主生醫公司首例。紅電醫預計在10月25日前後召開股東臨時會,全面改選董監事。
已連續3年虧損的紅電醫,今年上半年營運依舊不佳,每股淨損1.36元。本月21日紅電醫公告,包括董事長陳敏鏞、總經理謝治緯、林宏治、張義杰、張振忠、徐坤光等人全面請辭董監事,原本市場以為是生醫業第一顆地雷引爆,不過在傳言是華威創投將拿下主導權後,昨(22)日股價即爆量直奔漲停,成交量能也放大至508張。
據了解,華威創投是透過旗下的中華世紀投資、位於開曼的境外基金Eternity Asia Limited,與李世仁、李秋月、王志隆、侯文山等華威經營團隊,參與紅電醫的私募案,以每股10元,合計1.62億元,取得33%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雖然華威未來將主導經營,但由於紅電醫目前的經營團隊研發和行銷能力不弱,只是近來流年不利,除了遇到金融海嘯等風暴外,原本的主要客戶又被收購,導致營運出現瓶頸。
華威正式進駐紅電醫後,原團隊亦將留任,華威只是進行組織和管理改造,原本紅電醫強項的的耳溫槍電子體計等產品方向將持續做大,而華威也將導入高附加價值的第三類高階醫材。紅電醫由於經營不善,之前陳敏鏞等大股東已經對外尋求資金挹注,也吸引有意借殼上市的公司,但華威在進入評估後,認為紅電醫產品有利基,因此,才以旗下兩檔基金和李世仁等經營團隊吃下全部的私募案,讓紅電醫可持續在生醫本業上發展。
華威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創投公司,在兩岸排行第八名,全球排行約200多名,該公司過去在電子業的投資頗有斬獲,2012年3月,由對生醫產業十分熟悉也有很多傑作的李世仁加入為合夥人後,亦擴大生技產業的投資,1年多來已布局4家公司,而總計華威生技業的投資約10家。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代表什麼? 台灣傳統的新創事業投資可能已到頂了,未來勢必和中國大陸一樣,走向併購式投資,加強對現有產業的整合。
第二、大陸最有名的本土私募基金鼎暉最近投資新焦點1億美元,也是類似的思維。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紅電醫不是一家好公司,而是出了問題的公司,這是turnaround的投資手法,也是國際性PE典型的操作方式。
第四、還有一個訊息是華威以往的投資以電子產業為主,現在正開始大幅轉向,台灣下一波的產業是什麼?
第五、PE和陸資企業應該在很多台灣上市櫃公司中,都可以發掘到類似重組轉型的投資機會,這比新創事業更容易在短期內創造投資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