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 / 璨圓
首宗陸資參股台灣LED投資案,可望過關!據悉,工業局針對三安入股璨圓,已經召開關鍵技術小組會議,作出贊成投資的意見,並在7月底將審查意見送交投審會,官員說,最快8月投資審議委員會即可通過。
去年11月,璨圓宣布預定以每股19.6元、總金額上限不超過23.52億元價格,發行1.2億股的私募股份,引進廈門三安光電集團資金。璨圓增資後股本約60.16億元,屆時三安持股璨圓達19.9%,成單一最大法人股東,持股比重將高於目前最大法人股東日本三井的15%。
這項參股案宣布後,震驚國內LED產業界,一度引起部分業界反彈,不過璨圓、三安在今年2月正式向經濟部遞件申請。
審查逾6個月的三安投資璨圓案,由於審查速度緩慢,一度讓外界以為遭到否決的機率相當高。經濟部官員表示,審查時間較久,主要是有相當多細節需要釐清,包括三安爆發財務不清與公司治理混亂等,都必要要求廠商再補件說明,另雙方產業合作的具體方向,也都要一一說明。
例如,三安資金挹注後,璨圓如何使用?兩者在大陸市場該如何分工?再加上外界有反對聲音,三安與璨圓需要提出更強而有力理由,證明雙方合作是利大於弊。
由於三安將成為璨圓最大單一股東,因此,工業局也要求三安承諾,未來不得介入燦圓的經營團隊,即不得指派擔任總經理,財務長、執行長等職位。
據悉,工業局7月底已完成審查,並做出不反對的立場,並已將意見回覆給投審會,預計本月的投資審議委員會可望順利排入議程通過,如此一來,將成為首宗陸資參股LED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安的案子一波三折,現在總算通過,我們對此表示肯定。
第二、三安如同中國大陸許多企業,並不一定是一家完美的公司,但是只要它投資台灣的程序合法,主管機關不應該阻止他們投資台灣,無必受其它資訊的干擾。
第三、大陸的LED產業和太陽能產業一樣,可能有產業過剩的問題,未來還會有新一波的洗牌,一定會衝擊到台灣。
第四、台灣業務有幾種發展模式: 和同業整合、和陸資整合、和外資整合,以及走自己的路。能夠走自己的路當然是最好的,但如果能力有所不足,和陸資整合也沒有什麼不對。
第五、這次工業局要求三安承諾,未來不得介入璨圓的經營團隊,這是否代表未來三安不得增加持股或併購璨圓,尚有必要進一步釐清。
大塚製藥 / 台灣醣聯
台灣醣聯6日宣布,日本大塚藥廠以每股100元、總計2.76億元參與公司私募,取得5%股權,該資金預計8月底、9月初到位;這是國際大藥廠首度入股台灣本土藥廠。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此代表台灣生醫產業能量已經受到國際大廠關注。他更進一步指出,藉由國際大藥廠的經驗加持,對未來國內藥廠向國際市場進軍將有直接助益,大塚與醣聯從原本的新藥授權延伸至股權合作,宣示國內藥廠將愈來愈國際化,如果能掌握關鍵技術,是很有機會「引資」的。
為了引進策略夥伴,醣聯今年股東會通過上限1,500萬股的私募案,此次先發行276萬股,每股私募發行價格100元,全數由大塚製藥吃下。
大塚是全球排名第17的大藥廠,銷售美國金額已擠下武田成為日本第一大藥廠,該公司最有名是抗憂鬱藥Adilify,是全球第二大暢銷藥品,去年銷售額即高達56億美元。
醣聯董事長張東玄表示,目前除了先前已將第一個抗體新藥GNX-8授權日本大塚製藥外,不排除透過這次入股,擴大雙方合作機制。與日本淵源頗深的醣聯,曾在2009年,將用於大腸癌治療的抗體新藥GNX8,以總價1.96億美元授權給大塚製藥,並由大塚製藥進行臨床試驗,如果該藥品完成臨床成功上市,醣聯將認列銷售金額12%做為權利金(Royalty)。
另外,醣聯也在2009年與三菱瓦斯化學簽署技術合作協定,進行抗體量產的階段性分工,目標共同搶食全球抗體委外代工市場;由於醣聯後續還要再辦理私募資,外界認為,三菱瓦斯也有可能採私募方式,入股醣聯。
由於醣聯下半年還有來自三菱瓦斯化學約100萬美元權利金入帳,最快第四季就能有技術服務營收貢獻,並將持續推進抗體新藥授權,希望今年能寫下連三年獲利的成績。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從業務合作延伸到股權合作的例子,意義非凡。
第二、這是台日之間成功的合作範例,比起郭台銘和夏普的談判破局,總算為台日合作扳回一城。
第三、這是國際大藥廠首度入股台灣本土藥廠,非常難得。
第四、我們同意中研院翁啟惠院長的看法: 藉由國際大藥廠的經驗加持,對未來台灣藥廠向國際市場進軍有直接助益。
第五、生物醫藥是台灣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的亮點,未來應該加強發揮這方面的優勢,一方面讓海外中小生物醫藥企業利用台灣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並利用台灣的戰略地位,協助外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在另一方面台灣藥廠也可以結盟外資,共同開發全球市場。
華潤萬家
大陸消費者指數研究機構「Kantar Worldpanel」最新調查報告指出,今年第2季,大陸零售商排名出現變化,華潤萬家市占率超過沃爾瑪(Walmart),搶占第二,僅次於高鑫零售。報告稱,大陸本土零售商衝擊外資零售商的現象逐漸明顯。黑龍江省的大商新瑪特、山東省的家家悅集團及福建的永輝超市,都在區域市場迅速攻城掠地,與沃爾瑪、樂購及家樂福競爭市場地位。
北京商報5日報導,第2季高鑫零售集團持續增長,在大賣場、超級市場和便利店等現代通路中占8.4%,進一步擴大領先地位。華潤萬家以6.8%的市占有率超越沃爾瑪攀升至第二位。該公司主要透過經營型態多元和旗下品牌來實現擴張,近期市占率的增長來自於陝西。在陝西,華潤萬家已搶占快速消費品(指使用壽命較短,消費速度較快的消費品)市場現代通路的三分之一。
此外,一二線城市也為華潤萬家市占率擴張貢獻不小。一名大型快消品品牌供應商指出,超市在一二線市場基本飽和,增長幾乎處於停滯,但華潤萬家旗下有咖啡店、健與美零售連鎖和保健品店等多種增速較快的新興型態,這些店面的擴展,首選就是消費觀念更先進的一二線城市。
電子商務通路已成為2013年上半年推動零售業發展的「明星通路」,尤其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四大重點城市,整個快速消費品市場3.7%的銷售是透過電子商務。報告預測,在接下來的3年中,重點城市將有超過60%的家庭,透過電子商務購買快速消費品,任何一個想要取得成功的生產商,都必須要積極考慮如何開拓電子商務。
我們的看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在不同的零售行業,大陸的本土藥商都正在快速發展,衝擊傳統占優勢的外商業者。
第二、這代表了中國大陸本土的經營管理能力越來越強,能發展出適合市場需要的商業模式,也說明其實外資並不是真正了解中國大陸市場。
第三、台灣人是少數能和中國大陸本土廠商競爭的商家,這也是服務貿易協議為何對台灣那麼重要的原因。
第四、新型態的零售店如咖啡店和保健品店似乎是華潤萬家成長的來源,這也說明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越來越精明,需求越來越高,需要以specialty store來滿足其需求。
第五、電子商務將顛覆傳統的零售業,當大部分的消費者透過電子商務購買快速消費品,零售商會變成物流中心,我們認為百貨公司可能會比超市受到更大的衝擊。
第六、外商應該結合台資企業,共同進軍中國大陸,這是兩岸服貿協議的最大價值。
華盛頓郵報
「當《華郵》出售了,一個時代也走向終結。」創立136年的美國重量級媒體《華盛頓郵報》前天在網站版刊登易主消息,亞馬遜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以現金2.5億美元(約75億元台幣)收購《華郵》,他曾說「用平板電腦看報仍是趨勢」。此交易也結束了葛蘭姆家族80年的苦心經營,為美國媒體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唐納葛蘭姆與發行人魏茅絲在內部會議向員工發布此消息,當時會議室一片寂靜,有些老員工忍不住哭了出來。《華郵》專欄作家伊格納西斯說:「大家都知道董事長和發行人對公司的深厚感情,可以想像這個決定對他們來說有多為難」。 發行人在給員工的聲明中表示:「我和家人都沒有預期(出售)這一天。」員工反應不一,有人不知所措,有人表示震驚,也有人相信老闆的決定,還有人問以後在亞馬遜(Amazon.com)購物有沒有折扣。
葛蘭姆說,家族成員對出售《華郵》感到震驚,但知道是交給貝佐斯(Jeff Bezos)後,「改變了我的想法」。葛蘭姆坦承對於報業的未來沒有答案,指稱《華郵》不只是求生存,「更必須要有成功的機會」。網路崛起對傳統紙媒的挑戰越來越大,《華郵》已歷經連7年的營收下降,過去6年的營收更減少44%,陷入經營困境。
49歲的貝佐斯身價高達252億美元(約7485億元台幣),也是葛蘭姆的老友。《華郵》委託的投資公司今年3月與貝佐斯接觸,徵詢收購事宜,7月中,他告訴葛蘭姆:「我決定買了。」據協議,貝佐斯以個人名義買下《華郵》,與亞馬遜無關。
收購項目還包括《快報》、《公報》等,華盛頓郵報公司仍將保有大樓產權、網路雜誌《頁岩》、《外交政策》雜誌等其他非報紙資產。華盛頓郵報公司將易名,但仍未決定名稱。收購交易後,《華郵》的發行人與執行編輯都將留任,也沒有裁員的打算。
貝佐斯在給《華郵》員工的信中指出,「網路正在改變新聞產業,包括新聞周期的縮短,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的削減,新聞採訪成本變得很低,甚至無成本,帶來新的競爭模式」。貝佐斯坦承目前沒有藍圖,「眼前的路艱困難行,我們需要創新,需要實驗」。
我們的看法:
第一、許多傳統的新聞媒體都無法撐過近期數位產業的衝擊,不是歇業關門就是面臨被出售的命運。
第二、網路正在改變新聞產業,將來數位匯流 (digital convergence),形成跨媒體整合,內容會以不同載體來呈現,所以聯合報最近成立了udn.tv。
第三、用平板電腦看報可能是趨勢,不過在台灣好像還沒有形成主流。
第四、台灣數位媒體發展,受到反壟斷抗爭以及NCC政策限制,未來尚有許多變數,這是台灣的悲哀,媒體產業沒有辦法進一步整合,跨媒體平台搭建也相當緩慢,不論是傳統或數位媒體前景均不佳。
第三方支付
儲值服務,預定8月底前同步上路。但在今年底前,經部須訂立「第三方支付服務管理專法」,以利電子商務的全面發展。 行政院政務會談昨日討論第三方支付業務推動事宜,江揆裁示,專法的訂立需兼顧「產業發展」及「金流管理」。
經濟部長張家祝在會後記者會說,非銀行業者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務,現階段依電子票證管理條例上路,但無法直接提供儲值,需另成立一家公司;第二階段訂立專法後,才可直接提供儲值服務。 專法主管機關是經濟部,涉及金流部份由金管會主管。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說,涉及金流部分,金管會責無旁貸,將全力協助電子商務發展。
政務委員張善政進一步指出,第三方支付業者與銀行業合作,銀行可提供儲值,由銀行公會規劃金融機構「網路儲值支付帳戶」機制,開辦線上儲值帳戶。 若不與銀行業合作,張善政說,第三方支付業者可依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為法源,業者亦立即可申請,但該條例「穿起來可以穿,並非百分百合身」,因此長期將訂定專法。
經濟部商業司長游瑞德表示,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當初等於是為台北捷運公司發行悠遊卡而訂作,對第三方支付業者而言,這就是所謂「並非百分百合身」,因此在訂定專法時,會以發展電子商務產業為出發,一併把第三方支付的規範也納入,形成全面性產業發展專法,預計年底前,報院核定。
依據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第三方業者資本額須達3億元,買方單戶儲值上限1萬元,張善政說,未來將視交易狀況,再討論是否檢討,並做為專法的參考依據。 商業司預估,目前只有PChome旗下的支付連符合3億元資本額的門檻資格,不過歐付寶、藍新科技與紅陽科技也都很有興趣。 參考國外對資本額的規定,歐洲約新台幣192萬元、美國的新台幣72.4萬元,而我國要3億元,相對偏高,但商業司說,金管會是希望維持金融秩序穩定,因此在初期仍維持3億元,但未來可以檢討。
我們的看法:
第一、換了一個金管會主委第三方支付終於過關,雖然不進滿意,但對台灣來說是很大的突破。
第二、台灣以前金融創新跑在中國大陸前面,現在卻落在後面。第三方支付雖然開了一個口,但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的金融改革才是真正的「大開大闔」。
第三、第三方支付,最關鍵的兩個人是PC Home董事長詹宏志和政務委員薛琦。另外政務委員張善政、經濟部長張家祝和行政院長江宜樺也有不小的功勞,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新起點。
第四、網路金融有很多不同形式,第三方支付只是其中一種,台灣還應視時機開放其它網路金融業務。
自由經濟示範區 / 陸資鬆綁
自由經濟示範區9日起上路,陸資前進示範區,將可參照外人來台投資待遇,投資我面板、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可不受持股比率限制。此舉有助兩岸產業截長補短,也能在本土催生兩岸或多國「混血」企業,爭搶世界級商機。經濟部官員表示,在無國安疑慮下,示範區將准許陸資來台投資我面板、半導體、工具機、LED、太陽能電池等關鍵產業,沒有股權比率限制。舉例來說,陸資有意進駐台中等自貿港區投資產業用機械,可突破現行陸資持股需低於20%的投資限制。
示範區不僅鬆綁陸資來台投資規定,目前限制來台的大陸農工原料,也將有條件解禁來台加工。此外,示範區企業將可協助陸籍商務客申請三年多次入境簽證。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拍板示範區第一階段行動計畫上路,他指示內閣團隊再接再厲,在年底前完成示範區特別法,以便明年送入立法院審議,加速台灣經濟自由化轉骨工程,也為日後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區域經濟整合創造條件。
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示範區上路後,陸資將可比照現行外資來台待遇,不受業別與股權比率限制來台投資。不過,為確保我產業利益與關鍵技術主導權,經濟部會針對每一宗陸資進入示範區案,實施嚴謹的事前專案審查。
經濟部官員補充,示範區針對外商與陸資採雙軌制。外資可享超「世貿組織」(WTO)優惠,陸資則儘可能給予WTO平級待遇,精準來說是「在示範區投資製造業的陸資,參照現行外人投資規定;投資區內服務業的陸資,則參照WTO承諾,但有涉及國家安全者除外。」
經濟部官員表示,進入示範區時代,我對陸資、陸籍白領及大陸農工原料來台加工,均有不同程度解禁,這並不是全面不設防,而是針對產業發展現況,以及日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需要,預先在示範區試驗看看。透過示範區的產業合作,也有助催生兩岸乃至台日中混血企業,做大國際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資可以來台進駐示範區不受限制,這是極大的突破。
第二、這個政策還是要好好對外資說清楚,現在看不出來是否陸資只要在示範區內投資就可以完全沒有股權投資比例限制。
第三、台灣要對大陸和外資有效地推銷台灣的投資價值,「Why
Taiwan?」。
第四、經濟部應該透過民間組織,好好調查陸資有興趣投資的究竟是什麼行業,否則恐怕依然成效不彰,現在好像模糊掉了,陸資來台變成一種口號和政治宣傳。
人行 / 投資機構
英文「南華早報」7日引述不具名消息人士稱,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正籌畫設立一個新的政府機構,負責龐大外匯存底的國外投資,以提高投資報酬率。中國大陸擁有外匯存底高達3.5兆美元,居全球第一位;為有效運用,大陸政府在2007年成立中國投資公司,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目前管理的規模達4,800億美元。
身為大陸唯一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的投資績效不時受質疑。財經國家周刊點出,五年多來,中投境外投資累計年化收益率為5.02%,僅能支應中投每年的財務成本。2011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資業務收益率為-4.3%,是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值。去年則有明顯回升,境外投資組合全年收益率達到10.60%。
原中投董事長樓繼偉轉任財政部長後,傳出多位被相中的繼任人選都婉拒,掌控數千億美元資金的中投董事長一職頓時成了燙手山芋。當時媒體提到的原因之一,是中投有些項目的投資效益「存在問題」。
南華早報指出,大陸高階官員及學者不滿意中投公司的投資績效,一直敦促在中投及外匯局之外,另設一個進行海外投資的平台。報導稱,人行行長周小川已指派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部門主管召集小組,研究新設機構的可行性。消息人士表示,人行正在研議是在其組織架構中增設單位,還是新設一個直屬人行的獨立運作機構,來負責大部分外匯存底的管理及投資。
消息人士指出,一旦計畫研議完成,人行就會將全案上報國務院核批;「如果人行打算自行管理外匯存底,外匯局的角色很可能會聚焦監管,而不再是資產管理」。目前,外匯局旗下有投資部門,即1997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的中國華安投資公司;另外,該局也負責執行日常的外匯存底操作,主要是買賣美國公債。
面對南華早報查證,人行回應,有關外匯存底管理,沒有任何資訊可以說明。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都能夠想到有效運作外匯存底,台灣為何不能?
第二、「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在中國大陸外匯存底中的比例將會進一步提升。
第三、未來除了中投,可能還會有中投一、中投二,針對不同的性質、產品、國家和產業進行投資,就像新加坡有GIC和淡馬錫兩個投資公司。
第四、台灣產業急需要轉型,政府就算不成立主權基金,也應該趕快成立產業整合基金。
第五、台灣應該開放中投來台投資,或與中投一起攜手到海外去併購及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