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利用「財務創新」,建立全球競爭優勢

利用「財務創新」,建立全球競爭優勢

2006.02.24-工商800專欄

去年七月,中國大陸最大的電梯電視廣告公司分眾傳媒(Focus Media)在美國上市,募資1.7億美元,創下中國科技股在Nasdag融資新高。半年之後,分眾又再以3.2億美元併購業界第二的聚眾傳媒,完成產業整合,囊括百分之九十六的市場。

分眾傳媒是一家2003年才成立的公司,成立一年半內透過創投募集了三輪共8,200萬美元資金。令人驚奇的是在一個新創的產業,一家新創的企業可以在兩年內利用資本,完成產業整合,已經徹底顛覆傳統融資的思維模式。

分眾傳媒的成功有幾個特點,第一是發掘中國大陸獨有的商業模式:美國人少電梯多,中國大陸正好相反,所以這不是一個「me too」的copy例子。第二,國際創投湧向中國大陸,讓分眾在短時間取得大量資金,先併購大陸最大電梯「平面」廣告商-框架媒介,並迅速覆蓋各地。第三,時間超短,私募和上市的速度快到不可想像。第四,產業整合:上市前跨傳媒整合,上市後水平整合,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和他人相較,台灣企業的經營問題有三點:不了解國際資金運作,不擅於行業戰略整併,和危機意識太弱及執行速度太慢。

從產品市場化的速度,有一個名詞叫「Time to Market」,我認為可以將其衍生細化成幾個層面:第一是「Time to Mass Market」,要迅速將產品變成市場領導者(不只是推出而己);第二是「Time to Capital Market」,也就是資本的運作,包括私募及上市; 第三是「Time to Consolidated and Global Market」,利用跨業整合,來確保利潤和全球競爭優勢。

全球成功的企業,都懂得利用財務創新來「加速」達成以上三個階段。以前我們覺得一定要上市才能拿到資金,一定要先有足夠業績才有創投願意投資,上市一要等三年,一定要先內部成長才能外部整合,現在看來都不一定正確了。

為什麼會這樣?全球資金太多,特別是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的興起改變了遊戲規則;全球企業和中國大陸的接軌又創造了投資和策略聯盟的商機;另外全球化浪潮加速了產業整合,帶動資金的移動。
   
台灣過去強調技術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卻很少談到財務創新。財務創新有兩個意義:用新的工具或方法去融資(如海外上市和私募),以及用「財務」來帶動「業務」的創新經營模式(如富士康香港上市,靠國際併購,來迅速衝大業績)。


台灣具有關鍵的管理資源和同時接軌中國大陸和世界的能力,是全球資金追逐的對象,但是台灣企業必須懂得用財務創新來增強「策略槓桿」(不同於財務槓桿)。「藍海策略」的隱含意義是要站在一個正確的「產業位置」,台灣企業唯有從個別「企業管理」導向全方位「產業運籌」思維,政府從區域「產業管理」轉向全球「產業促進」心態,才能創造真正搬動世界的力量。(本文作者為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