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全球化門檻、中小企業新挑戰
2006.07.20 (經濟)
2001年,中國大陸出身的施正榮博士回國創業,在無錫地方政府支持下,成立了〝無錫尚德〞,從事太陽能電池的研發製造。施正榮投了40萬美元,加上技術入股,總共持有25%的股權。
2005年初,透過一連串的重組,無錫尚德轉換成境外的〝尚德控股〞,引進了一系列外資創投,國有資本配合退出。同年12月,尚德控股在紐約上市,融資四億美元,股價大漲,市值超過30億美元,施正榮持有股權46.8%,成為中國首富。
最近,太陽能電池原料大廠MEMC放棄和台灣茂迪的供料合約,轉投尚德懷抱。太陽能原料全球短缺,MEMC要求建廠成本大部分由合作方承擔,原來就屬不平等合約。但是尚德有兩項優勢:外資對中國大陸的憧憬,及資金成本太便宜 (本益比高達數十倍),故更可以忍受合約條款,橫刀奪愛,以財務手段帶動業務,積極跨入太陽能行業上下游整合。
尚德也許是一個特例:中國概念加新能源概念,變成雙倍的轟動。但是普遍說來,中國大陸中小企業成長速度要比台灣企業快得許多。台商的案子只佔國際私募基金投資案源的十分之一,目前許多基金的負責人也都是大陸人才,更促成了投資不均衡性。在資金、資源均不如人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台商被他人後來居上。
台灣中小企業要突破困局,不是靠勞力、努力就行,還要有智力和財力。智力一方面是創新與創意,另外一方面就是策略聯盟與整合。許多中小企業認為全球化是大企業的專利,其實不管引進外資大廠策略入股或收購國外小廠,現在是積極進行的最佳時機!
台商最大的機會是加入全球大廠的產業鏈,以大陸市場作為槓桿的支點。有了策略夥伴,財務投資人就相對容易。全球大廠不斷在整合,中小企業的策略重點是如何在全球產業鏈中間卡到關鍵位置。另外,中小企業應該積極向外商挖角,吸引國際化人才,才有能力和國際資源整合。
台商應該提高全球化的風險承受膽識。台灣不是最後防線,世界才是極限。就像網球,不要只在底線抽球,還要勇敢上網得分。成功與失敗僅有一線之隔,但是不冒險就沒有超前的機會!【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 黃齊元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