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私募基金的時代,資產重組的期待

私募基金的時代,資產重組的期待
2007.03.06(工商800)

全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購併案是1988年KKR以310億美元收購美國煙草食品公司RJR Nabisco,這個紀錄直到去年才被打破,後來過程被寫成一本經典巨著「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凸顯私募基金挾資金改寫美國企業版圖的狂傲。

亞洲金融風暴時,私募基金揮軍亞洲,日本長期信貸銀行被Ripplewood收購(改名新生銀行),韓國韓美銀行被凱雷收購,最後賣給花旗。台灣到現在才被私募基金發掘,可算是亞洲最後一塊處女地。

廣義的私募基金有三種:一種是以投資高科技為主的創投,第二種是投資(但不控股)高成長企業的傳統私募基金,第三種才是像凱雷這樣的購併基金(Buyout Fund)。購併的目的是要讓企業成長得更大、更快、更好,手段則是解構(de-construct)和重構(re-construct)企業,所以購併基金是「推動變革的觸媒」(change catalyst)。

為什麼需要變革?購併基金的假設是企業有隱藏價值尚未實現,可以透過外部資本的力量來重組資產並創造價值。從外在環境來說,企業需要重組的原因包括全球佈局,產業整合,對中國大陸投資的限制,以及上市公司股東的制約(小股東或大股東家族無法支持長期轉型的重大決議);從內部經營來說,重組起因則有績效的提升,專業經理人更高的激勵,以及家族企業的傳承(第二代不願意接班)等。

傳統創投投資企業,購併基金更像是投資產業,投資對象鎖定在未來的贏家,並透過資源整合,串構價值鏈,重塑產業競爭生態。購併基金看上台灣企業的是管理能力,收購日月光可以利用現有管理團隊,但是收購大陸企業往往還要再另外找專業經理人。對有企圖心的企業家來說,購併基金是從Taiwan discount邁向world class premium(世界級溢價)的新希望。

理性的重組是否一定能夠保證成功?不一定。KKR當年為RJR Nabisco請的總經理是凱雷現在的董事長Gerstner,不過後來他就跳槽到IBM去了,最後KKR只有小賺。私募基金不一定需要台灣市場,他們可以在大陸購併企業再挖角台灣的專業經理人,但是台灣企業卻不能沒有世界格局。台灣要思考的是:究竟我們要歡迎門口的野蠻人,還是繼續做全世界「最熟悉的陌生人」?」
【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 黃齊元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