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應結合外資收購國際品牌
2005.05.13工商800專欄
幾個月前,我的朋友在義大利米蘭街頭,碰到幾位中國大陸人士,交談後才知道他們是投資銀行家,代表大陸企業到歐洲來收購公司。
當台灣企業還找不到合併的出路時,大陸企業已開始積極在海外併購。歐洲中型企業由於沒有及早接觸大陸市場,這幾年競爭力大輻衰退,並且被全球性的企業夾殺,所以非常願意和亞洲夥伴結盟。
對於亞洲企業來說,收購海外公司可取得「國際品牌」和「全球市場」。對外國公司而言,可藉此利用「世界工廠」並進入「中國市場」。台灣企業有注意到這個趨勢,去年以來我在這方面承接的案子顯著增加。但是多數台灣企業仍缺乏策略與遠見,擔心資金不夠,同時欠缺國際經營人才。
台股低迷的本益比,以及台灣企業薄弱的國際資本運作能力,都限制了企業家的企圖心。其實有許多國際私募股權基金願意參與台商的海外併購。此外,台商也可思考一起聯手併購,或者是採行階段性的部份併購,以及其他形式的合資。政府與其奬勵「國內水平合併」,還不如鼓勵「海外垂直整合」。
錢的問題在其次,國際管理人才的貧乏才是最大的障礙。企業要吸引一流的人才,必須有清晰的外部成長的策略。人才可以向外商公司挖角,但若沒有整合資源的平台,未來可能會轉向日益國際化的大陸企業。
收購國際品牌不只是為了歐美市場,更是為了亞洲華人市場。台灣企業對於華人消費者習性有較佳的掌握,可以藉著和國際品牌的結合,打造新的「區域性品牌」或「區域性產品」,馬諦氏的「好久不見」威士忌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結合外資上,台灣有兩種選擇:一是「聯外進中」,例如康師傅和裕隆;另一種是利用大陸企業私有化的契機來「聯中引外」。外資認為台灣是進軍大陸的最佳夥伴,這是台灣的機會。
全球佈局是很空洞的名詞,真正的全球化必須以資本作為連結的紐帶。台灣企業應從「知識商業化」、「商業企業化」,邁向「企業資本化」和「資本全球化」,才能超越國界,挑戰極限!【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 黃齊元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