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速企業,改寫大中華競爭版圖
2007.05.15(工商800)
「Fast Company」是美國的一本雜誌,專門報導新經濟體系快速成長的公司。然而速度已不再是高科技企業的專利,全球化和私募基金崛起加速了產業整合,許多傳統產業公司也面臨大洗牌,有的變成會跳舞的大象,有的黯然出局,豐田超越通用變成全球汽車龍頭,克萊斯勒即將被私募基金收購,均為明證。
「今周刊」剛出版「兩案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台資進榜企業減少40%,大陸企業增加45%,最主要原因是大型中國公司到香港上市,及A股股價上漲。交易所市值所反應的是經濟實力,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剛公佈的「2007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掉了四名,降為第17名,台灣產業和企業缺乏競爭力已是不爭的事實。
大陸太陽能龍頭企業無錫尚德五年前才成立,2005年12月在美國上市,市值30億美元,當時台灣茂迪市值12億美元,今天尚德市值已達57億美元,茂迪為18億美元。
台灣宏達電二年前市值23億美元,一年前衝到124億美元,原有望成為台灣快速成長企業典範,但目前市值卻跌到72億美元。
台灣企業成長緩慢的原因包括:一、不擅透過兼併收購進行外部成長,二、欠缺國際資本運作能力,三、政府對大陸投資的限制,四、轉型不夠迅速,原有核心業務已面臨成長的極限,五、全球觀薄弱,六、缺乏危機意識。
台灣企業沒有合適的role model(學習對象),鴻海是台灣跑的最快的企業,但大家認為鴻海是超人,無法與其比擬,其實台資應多跟大陸同業比較。
康師傅市值60億美元,統一32億美元,大陸蒙牛乳業44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統一花了40年,康師傅15年,而蒙牛只有7年。
台商在大陸佈局不是要向中國靠攏,而是要跟世界客戶配合,然而今天外資的全球佈局策略是向中國倾斜的,台資將工廠搬到越南只能降低成本,沒有轉型升級。未來中國大陸不只是世界工廠,還企圖成為「世界市場」,「世界實驗室」(R&D中心)以及「世界辦公室」(區域營運總部)。
台灣企業應定位「速度」為核心競爭力。按步就班、穩紮穩打可能不再是美德。唯有加速和外資聯盟,積極整合,重新建構大中華價值鏈,才能超越困境。【本文作者為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處黃齊元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