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企業旗艦,挑戰全球化浪潮
2006.06.28(工商)
IBM總裁最近發表專文,倡導新的全球企業組織架構型態。以前我們稱IBM這類型公司為「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未來的新趨勢是「全球整合企業」(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
「多國籍企業」的經營比較有殖民主義色彩,將生產製造移到低勞工成本地區,研發則留在母國。「全球整合企業」則將主要功能與營運模組化,視各市場需要組合不同模組,授權度不一,透過全球IT平台連結(例如印度的商業流程外包),企業在產業鏈中和夥伴、供應商和客戶緊密結合,並可以「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今天全世界已經複雜到不能再從母公司操控,也不應該完全下放子公司,經營哲學已從「單地」經營「企業」,變成「跨境」運作「產業」。企業必須有海外的平台,並且能有效整合外部資源,企業是產業生態體系(Ecosystem)中的一個環節,是多中心的分散連結型組織。
IBM剛在印度宣佈投資60億美元,強化研發及商業流程外包業務。2004年IBM在印度有9,000員工,現已成長到43,000人,佔全球人數1/7。印度是全球整合企業風潮下的最大獲益者,台灣則有可能在外資紛紛成立中、印研發及管理總部後,成為最大輸家。
面對全球化風浪,許多企業組織型態早已不再適合:有的太重必須瘦身、太雜必須單純、太輕必須強化(聯盟或合併)、太單點必須分散。企業必須改造組織架構,加強和別人合作,否則勢必在全球資源爭奪戰中被邊緣化。
台灣的問題是夢想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其實我們什麼中心都不是!成為中心也沒有意義。台灣只要能夠成為國際公司的某個功能所在地就很不錯了,最近瑞士信貸銀行將全球後勤支援部門900人移到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
台灣一直太強調「根留台灣」,卻忽略「枝遍世界」的真諦。在全球佈局下,台灣企業必須體認子比母貴,海外業務可能超過國內業務,最終台灣母公司會控股公司化。如果連IBM都把研發總部大舉遷往海外,台灣政府和企業不應該只想台灣還能剩下什麼,而應想台灣能變成別人的什麼。【本文作者為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處總經理黃齊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