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是不是你第一次來台灣?」
我對大陸來的一個朋友說。
「喔,不是,這已是我第五次來台灣,以前都是跟團來,這二次是自由行。」
曾幾何時,大陸人來台灣越來越方便,就像台北到高雄一樣,也許將來我的問候語應改成「請問這是你第幾次來台灣?」
陸客來台灣頻繁,門道也越來越精,不管是吃喝玩樂,都知道許多地方。
「黃總,昨天我去XX海鮮,據說這是你們台北最著名的店,是嗎?」
很奇怪的是,雖然我也常應酬,可是並沒有聽過他講的地方。很多大陸人心目中的台灣名品、名店正逐漸被創造出來,但和台灣人的認知完全不一樣。
漸漸地,兩岸正在走上融合(convergence)的道路,不管你喜不喜歡。直航帶來了大量的陸客,現在又開放了陸生,再下一波會是陸資,雖然政府目前法令仍有很多限制,但遲早會進一步開放。
有些人因為陸客觀光的熱潮已先富了起來,包括夜市的小販、餐飲酒店業者、旅遊景點的商家,甚至連賣鳳梨酥的企業都引進陸資準備上市。
當然,兩岸交流也有不好的地方。兩年前,奇美電200人帶槍投靠大陸華星光電,並在很短時間內做出得以和台灣競爭的產品。最近,前友達兩位高級主管遭到起訴,被控洩露商業機密給大陸同業。
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彼此都有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大陸帶給台灣的是觀光客、採購和資金,台灣帶給大陸的是什麼?Almost everything!除了上千億美金投資大陸外,我們還輸出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和管理。
反對開放的人說,看看過去台灣開放對大陸投資的經驗,對照台灣經濟的現況,就可以確定絕不可以再開放大陸來台投資。
這幾年大陸產業升級,許多來不及因應的台商紛紛遭到淘汰。但這究竟是政府的錯,還是企業的錯?為什麼台灣那麼不爭氣?如果我們的企業都是無知的羔羊,不知創新上進,台灣的確不應該開放投資大陸。
民進黨謝長廷先生最近訪問大陸歸來,他提到一點很重要的觀察:「台灣不會因為與大陸交流接觸就消滅或滅亡,如果台灣停止進步、經濟崩潰,才會滅亡」。換言之,台灣經濟的問題不是開放所造成的,關鍵在於我們沒有積極提升與進步。
台商到大陸投資這麼多年,並沒有人因此就失去對台灣的認同。同理,如果開放大陸到台灣來投資,我們認為就會被大陸影響控制,那應該檢討的是我們自己,沒有實力和信心才會畏懼開放。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日前說未來大中華經濟會走向「兩岸一體化」,結果受到台灣某些人士包括海基會的嚴厲批評。其實他講的是實話,兩岸不斷交流的結果最後會變得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形成一個大中華經濟圈,個體之間既競爭又合作。
但這並不代表台灣的形象、特色和自我會從此消失,誰影響誰還不知道呢?也許香港已漸漸大陸化,不過不管再怎麼開放,台灣很難在民主的環境下步上香港的後塵。
今天台灣最可貴的,是有關文化和價值的輸出。大陸一本著名雜誌今年製作了一個七十多頁的台灣專輯,標題直接點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大陸與香港朋友來台,從101到7-11,從誠品到夜市,從機場到捷運,可以在每一個角落感受到台灣人民的真誠與熱情,這是文明的力量,在全球華人社會中就像一座燈塔。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才和資金都可以自由移動,並非政策可以左右,台灣面臨的現實是淨流出。最近我interview的年輕人表示:「黃總,你可不可以把我派到上海去?」
我問他為什麼。
「因為上海機會好像比台灣多很多」他回答。
這就對了,台灣的問題是沒有競爭力。所以我們不應該批評那些到海外工作的人,因為台灣沒有辦法提供理想的薪資和有挑戰的工作環境。假如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不要期待台灣的人才會回來。
台灣要在大中華融合的過程中多扮演主人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大中華融合的中心,讓所有好戲在台灣上演。現在有很多大陸人夢想到台灣來旅遊,假如台灣也能夠成為他們心目中夢想的商業中心,我們就能將人才和資金聚集在台灣。
不開放台灣只會更沒有競爭力,加速人才和資金的外流。但台灣需要的不只是開放(open),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改革(reform),這是台灣最缺乏的,也是馬政府最弱的地方。
不要期待政府能扭轉一切,我們要停止對環境的抱怨,從今天開始,努力先從自己去改變。
在新的007預告片中,龐德的對手問他說「你能做什麼?」
「Resurrection(死而復生)」007回答。
期待台灣嶄新的明天。A new day, and a new w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