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商業周刊專欄:台灣與中國總找不到合適的距離

中共十八大閉幕,選出了新的領導班子。由於薄熙來事件,觸動了中共政治的敏感神經,這次十八大開會前政治角力運作到了異常白熱化的程度,最後的七人常委名單明顯是開放派和保守派妥協折衷的結果。
其實不僅是薄熙來,其餘人事安排的大驚奇也接連不斷。胡錦濤的親信中辦主任令計劃原先被安排重要職位,卻因為他的兒子三月開法拉利攜美女出遊發生車禍身亡,桃色新聞曝光,以致在最後一刻鐘被拉下馬來。
習近平為何能成為中國下一代領導人?因為他不輕易得罪別人,行事風格低調,爭議最少,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低調似乎成了中國政治的重要行事原則,這和美國不同,政治人物越想要出頭,越忌諱鋒芒畢露。
這次大陸換屆的關鍵字是「改革」(reform),不只是經濟改革,縮短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還包括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不少大陸老百姓和學者專家期待中國能逐漸走上民主選舉的道路,這種民間社會輿論已經到達不可被忽視或壓抑的程度。
習近平會不會是一個改革者?就算他有心恐怕也很難,需要時間。在中國大陸這樣龐大複雜的政治體制下,個人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必須謹言慎行努力生存下來,站穩腳步,才能有條件進行對體制的革新。
歐巴馬和馬英九也想當改革者,但是都不成功。歐巴馬在第一任總統任期內,成功地通過全民健保方案,得到美國中下層民眾的支持,是其連任關鍵因素,但卻導致赤字高峰,引發財政懸崖危機。馬總統追求歷史定位,但沒有審慎評估環境,錯誤的決策造成民怨反彈,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不能太傾中
中國政治矛盾導致社會不安
往前看,中國大陸的political risk(潛在風險)其實非常大,薄熙來事件就像是一面放大鏡,讓世人有了更清楚的體會。現在雖然選出了一個權力核心,但是未來會不會有新的矛盾誰也不能預測。台灣人對政府沒有信心,大陸似乎也是如此。
我的一個朋友擁有中國大陸最大的移民公司,它們的生意好的不得了。越是高官、越是有錢的人,越會盡千方百計安排家人移民,並且將資產搬到海外,因為他們不知道哪一天自己會變成下一個薄熙來。
十八大期間,大陸媒體做了一個「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挑戰因素調查」,前三名分別是腐敗問題 (70.5%)、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大(62.8%)、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53.9%)。兩岸的問題雖然雷同,但大陸由於社會體制關係,比台灣更難解,就像一個壓力鍋,不知何時會爆。
未來十年,大陸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改革,台商近期回流並不是因為突然更愛台灣,而是根本無法因應大陸未來新環境的挑戰。
最近有個記者問我關於我專業領域內台灣和大陸比較的問題,他的問題是「台灣還有領先幾年?」,我的回答是台灣已落後二至三年,何領先之有?台灣人唯一領先大陸的只有民主化改革。
面對中國大陸政治的變局,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們一直不了解中國政治的脈動,也跟不上大陸經濟發展的腳步。以前台灣過於傾中,現在卻又顯得過度悲觀。台灣和大陸之間,總是找不到合適的距離。
以前中國大陸是「工廠」,現在是「市場」。但除了像康師傅、旺旺這樣的企業,新的台商沒有什麼人有膽識大舉布局中國市場。經濟部有一個口號叫「服務業國際化」,台商可以到那兒去國際化?不就是中國市場?那為什麼不把話說清楚?
不能太「輕中」
全球最大市場仍在中國
中國大陸全力推動「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其中不少領域是台灣所沒有的,像物聯網和新材料。台灣缺乏經濟的大戰略,在明日產業發展上,除了生物科技還能一搏外,其餘都已落後,連自豪的IT也非聯想的對手。台灣產業要找出路,需要利用大陸政策來營造自身優勢。
對中國說「No」很容易,但台灣畢竟不是美國。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在未來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但又害怕過度被其控制。台灣是中國大陸和世界之間的橋樑,可以作為外資進入中國大陸的跳板,也可以成為陸資「走出去」海外併購的夥伴。
台灣的未來,不能過度傾中,也不能忽視中國,而是要在兩岸之間扮演資源整合者,尋找最適合的平衡點,單純地去中國設廠已沒有什麼意義。
上禮拜馬英九被「經濟學人」雜誌批評為「笨拙的驢蛋」(Ma the bumbler),馬總統的回答是外國人不了解台灣。這點他倒是說對了,韓流席捲全球,我們要做什麼才能讓全世界對台灣有感?
歐巴馬連任後立即出訪亞洲,第一站是緬甸。台灣如果再不上進,十年後的地位可能會變得和突飛猛進的緬甸差不多。
根據十八大報告,中國正積極走向小康經濟和政治改革,這些都是台灣曾經走過的道路。展望2020年的台灣,我們未來的道路會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