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everyone,這是我以前的照片,當時我在迪士尼工作。」
在台上講話的是一位只有20出頭的年輕人,這裡是東京一家著名網路公司所設的育成中心 (incubator),內部都是正計畫創業的年輕人。我率領一個代表團來參加亞洲創投與私募股權大會,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我們來參觀,並且選了幾位創業家向來賓做簡報。
「為什麼我要創立這家公司呢?因為I don't want to work for Mickey Mous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lright! 耶!」
年輕人指著銀幕上東京迪士尼大門前一堆卡通造型角色,他的動作誇張,講著有點怪腔怪調的英文,但是已經比一般日本人好很多了。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相當驚訝,隨行的日本朋友告訴我這類孵化新創企業(start-up)的中心還有不少家。十幾年前網路熱潮的時候,有很多集體創業的例子,這幾年李開復在中國大陸也成立知名的「創新工廠」,但我沒有想到現在的日本社會居然有那麼多創新的熱情與活力。
日本正處在一個很微妙的時刻,政治上一團混亂,經濟上陷入長期不景氣,都和台灣很相像,更糟糕的是外交上因為釣魚台事件四面樹敵。我在日本開完會,原本要搭去大陸的班機,卻因人數不足而取消,說明日中關係有多緊張。
日本著名的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他的新著《新領導力》中指出,日本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欠缺領導能力,「只有無能領導人的國家,何其不幸!」,日本需要「從災難中脫困型的領導人」,他更警告日本因為福島地震「遺失的二十年將成為遺失的三十年」。
難道日本就從此向下沉淪?不見得。美國時代雜誌最近出了一個專題 「Doing It Their Way」,描述日本新一代政治人物和年輕人突破體制、積極創新的故事。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阪市長橋下徹(Toru Hashimoto),這位43歲的前律師誓言徹底改革現狀,他成立的新政黨日本維新會已在短時間內成為日本第三大政黨。
台灣和日本是難兄難弟,經濟上都陷入泥沼,但彼此有相互扶持的價值。台灣認為可以透過日本取得先進技術,加速產業轉型;日本認為可以透過台灣進入中國市場,降低大陸敵意。
這個台日合作的出發點基本上是正確的,不僅台灣政府大力提倡,不少日本企業也很有興趣,我到日本考察就是希望進一步了解合作的可行性與形式。
但是看來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有差距,鴻海與夏普陷於停滯的「鴻夏戀」就是一例,原來的天作之合卻因為日本方的某些原則與堅持而觸礁。為什麼?我在晚餐時提出這個問題。
「鴻海和夏普合作註定會失敗,因為日本人不願意被中國人(台灣人)領導。」
一位在日本旅居多年的專家堅定的表示,我們都很驚訝,紛紛放下筷子。
「可是日產汽車和索尼不是都曾經有外國人來擔任CEO嗎?」我提出這個疑問。
「那不一樣,因為日本人認為歐美人比較優秀,所以願意被他們領導;但日本人不願意在中國人下面工作,因為日本人認為他們比較優秀,放不下民族自尊。」
我們一群人聽了都不知要再說什麼,看來台日合作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時代雜誌的報導訪問了日本首富與新經營之神 - Uniqlo(優衣庫)社長柳井正,他表示Uniqlo有興趣雇用的是能面向全球的人才,不同於一般日本大企業。
在他的新書《永遠懷抱希望》中,柳井正強調「CHANGE OR DIE,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第一的成衣製造零售業者,我們必須成為來自日本的全球創新公司」。
去年我曾陪經建會前主委劉憶如去拜訪柳井正,看到他,你會感覺這才是日本的未來。
另外一個例子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海外併購案,日本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以201億美元買下美國第三大電信公司Sprint七成股份。
從十幾年前因投資網路公司而致富,到後來併購雅虎日本及投資中國阿里巴巴,再透過收購成為日本第三大電信公司,孫正義是極少數因為internet致富而又轉型成功的傳奇人物。
柳井正和孫正義相同,他們都沒有侷限在日本,而以全球市場為目標。他們都強調創新、轉型與永不停止的執行。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一位日本人,他只有50歲,因為幹細胞研究而獲獎,誰說日本不能創新?
走出旅館,一輛計程車在等我,準備載我去機場,天還沒有完全亮。
一位看來已有六、七十歲的司機對我鞠躬,穩健地幫我將行李搬上車。我在日本所看見的司機都有這個年紀。車內一塵不染,老司機開車的表情專注而認真。
這就是日本,規範且有紀律,冷靜而沉著,即使剛經歷過大地震的創傷。
只要有勇氣創新,加上一點激情,日本一定可以再起,I can see it com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