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商業周刊專欄:趁還有人要 台企就快點嫁吧!

「Do you think I am still desirable?」(你認為我還有吸引力嗎?)
這是好萊塢電影或言情小說裡面的老套情節和台詞。年華老去青春不再的女人,被冷漠對待的怨婦,哀怨地問著她們的男人,期待最後的希望。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正像台灣今天的處境。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對許多台商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二十多年前,陸企只能接一些台商不要的單子,巴結在台商旁邊想要學習技術,看著台商國外的大訂單流口水羨慕的要死。
今天情形正好相反。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歐美的經濟景氣不再,大陸卻變成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當年那些台商看不起的大陸民營企業如今都成了一方之霸,規模甚至超過台商許多倍,對中國市場的了解讓這些陸企創建了自己的民族品牌,光品牌價值可能就超過台商的總市值。
走投無路的台商,淪落到要變賣家產的地步。老外對他們沒有興趣,其它台商自身難保也不可能,剩下來最有可能成為買家的,只有他們當初瞧不起的大陸同業。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吞下自尊,接受大陸同胞的援手,延續企業的生機?還是強烈主張台灣人的尊嚴以及台灣價值的理念,拒絕任何一切和大陸合作的可行性,寧死不從?
最近大陸最大的LED業者三安入股台灣第三大業者璨圓,引起震撼,部分人士認為這種合作將讓台灣技術外流。
但璨圓董事長簡奉任表示不以為然:「LED技術不只來自台灣,你想把技術死守在家裡,但是他(中國競爭對手)砸錢也可以把技術砸出來。」他沒有明講的是大陸會怎麼砸錢,其實就是重金挖角。
簡奉任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外界都認為我可以找客戶,找國內同業合作,但是我覺得我的選擇不多。」
我相信他的話,台灣人和台灣人合作,相對於和大陸人合作,你要選那一個?我碰到的客戶寧可和大陸人合作,因為台灣人的格局太小,自己人可能會欺負自己人,和大陸人合作是「與狼共舞」,但舞台大很多,至少價值上受到肯定。
十年多前康師傅財務危機,差點倒掉,當時統一原有意接手,但條件談不攏,台灣人終究不能團結,最後康師傅賣了1/3股權給日本同業。當時大家都嘲笑這家日本公司,拿錢跑去當康師傅的小股東,沒想到後來他們成了最大贏家,而康師傅、統一卻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浴血廝殺,直到今日。
台灣的命運和日本最相似,可說是同病相憐。日本曾是「世界第一」,現在卻被世仇韓國狠狠超越,只能和台灣相依偎。但日本有一點比台灣強,出了問題至少懂得「抱團取暖」,好幾家日本大企業、大銀行都是合併的產物,但台灣人這點卻做不到,印證了國父所說的一團散沙。
中國大陸企業正在全球大肆投資收購,從美國到歐洲,從巴西到冰島,台灣已經算晚的,並非主流。外國企業對中資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也有成功的例外,如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變成世界第一。
台灣對中資來台過於渲染誇大,比如指控壹傳媒背後買家有中資。真正有實力的大陸國企或民企,不可能偷偷摸摸進入台灣。台灣老闆不是不願意賣給中資,而是認為不可以賤賣,講白了還是要保留尊嚴。
橫跨半個世紀的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經典作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一顆滾石)描述從高峰摔落到低谷的人,非常傳神:「你以前總是瞧不起周圍的人,你現在講話已沒有那麼大聲了,也不再驕傲了,連下一餐的著落在那裡都還不知道呢。」面對彼岸及時的offer,台灣要把大陸當作對手,還是夥伴?
最近兩家台灣太陽能電池廠合併,創造了新的行業龍頭,原先的行業龍頭,也是剛被台積電放棄做為策略子公司的茂迪董事長左元准說:「未來的整併,不會是台灣對台灣,而是中國併台灣。」他表示以規模來看,未來只有中國的廠商可以存活,台商應該都被併掉了。左董事長的建議是:「Never Say Never(永遠不要說不可能)!絕對不要把門關上。」
可以想見,在未來二、三年,年輕多金、積極進取的大陸企業(男孩)會不斷地前來敲具有行業地位但正逐漸衰退的台灣企業(女孩,或者說已經遲暮但風韻猶存的女人)的門,要求入股。
在白先勇的小說「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最後,金大班嫣然一笑,挽年輕小稚嫩小伙子的手,走向舞池,教他如何一步一步地隨音樂起舞。
歲月流逝,這是什麼樣的心情,當他們相擁在一起?
最後一夜。This is the last dance, and the last chance for Taiw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